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

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

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

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秦皇岛市体育课 管理状况 调查

我们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秦皇岛市10所小学体育课管理现状展开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秦皇岛小学体育课管理状况,探索其一般性规律,以期为提高秦皇岛市小学体育课质量做一点积极有益的工作。

1.结果与分析

1.1行政管理

表1 领导每学期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调查统计

表1数据显示秦皇岛市小学有一半的学校一学期内无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体育工作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传达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政策方针,指导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工作作风、思想品德,是学校领导义不容辞的管理责任,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是实施管理责任的有效途径和保障,调查结果揭示了秦皇岛半数小学对体育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管理有待加强。

1.2体育课程管理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适应性。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体育的改革主要是加强了校本体育教材的建设,各学校积极推行体育课的自主教学;学校对体育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学校根据各个省市实际情况实施国家课程的方案,各校结合地方体育课程资源、本校体育特点和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方案,组织各方力量认真实施,并建立体育课程的检查与考评制度。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30%的小学没有体育教材,30%的学校选择省统编教材。40%的学校选择市统编教材,没有校本教材和自主编写教材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基层体育教师对本省、市实施国家课程的方案学习程度不够,对地方体育课程资源,本校体育特点,以及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

我们对所研究的10所小学体育教师每校一位教师进行了随机听课,结果见表3,秦皇岛小学体育教师采用单一教法70%,综合运用教法的占20%,利用多媒体现代手段的10%。教学论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要想使30多人的班容量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法是不够的。总结秦皇岛小学体育教师教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传授式为主;②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③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④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⑤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此的教学方法运用,致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不管学生自己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知识的诠释和传授都是约定俗成的、唯一的授课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行为变成了为考试合格而学习的单一目标行为。

1.3体育教学管理

体育教学管理的内容涉及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等。

1.3.1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结果显示(见表4)60%的学校没有制定体育教学计划;20%的学校虽然制定了体育教学计划,但没有完全实施;20%的学校制定并完全实施了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对教学工作起到督促作用,有利于保障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因此对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不容忽视。

1.3.2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

通过对秦皇岛10所小学体育教师的教案与备课情况的调查(见表5)发现,70%的学校对教师的教案与备课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30%的学校未对教师的教案与备课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其调查结果说明,秦皇岛大部分小学对体育教师的教案及备课情况管理较为严格,学校很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但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学对于体育课堂管理存在随意性,缺少系统管理的重要一环。

1.3.3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的价一般包括领导评估、专家评估、校际评估、单位自我评估、教师和学生评估。从学校定期对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见表6),40%的学校对体育课进行定期的教学质量评估,60%的学校对体育课不进行定期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表明,过半数的小学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够重视。

2.结语

2.1秦皇岛小学体育行政管理有待加强。

2.2秦皇岛小学体育课程建设滞后,管理松散。

2.3秦皇岛小学体育课教学管理存在随意性。

参考文献:

[1]谢芳.学校体育微观管理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2):67-69.

[2]张玉萍,杨立群.再谈高等学校体育管理[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4-56.

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范文第2篇

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可现在发生如此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我们学校法制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误区

1.法制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近年来,大多数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但大多数小学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小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因此法制教育收不到好的效果。

2.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导致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

3.法律知识教学代替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仅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4.忽视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宄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宄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囿于“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贱中忽视对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出路

教育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无论是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出法制教育误区是刻不容缓的。

1.法制教育形式要多样

小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为此,学校应该注意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为使小学生对法律知识及依法治校的意义有比较清楚、正确、深刻的理解,学校可以采用公开论辩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根据小学生中存在的不同思想、反映和认识,编成若干论题组织正反双方展开论辩,以便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使遵章守法观念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比如: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事实材料、法律规范得出答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小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有的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效果就很好,它不仅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庭审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知识,体会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庭的神圣庄严,促进小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而且实现了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再则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开辟第二课堂,如参观监狱,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参加普法宣传活动等,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法律的价值。这些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定受小学生欢迎。

2.要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因此,学校要全面贯彻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学科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使学校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组织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对优秀小学生的宣传、以及由于教育方式不正确而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普法的重要性,保证这一环节不脱节。

要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学法必须与守法教育相结合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只有与守法相结合,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因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学生权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很差,不懂得用正确合法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有的学校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灌输基本法律规范,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教学时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教育小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小学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4.加强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小学生的各种素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宄,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对其法律素质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注重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养、科学权利意识的确立,不能急功近利。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律熏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其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要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要使小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感受法律的作用、法律对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还要注重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教师和小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同时,全社会也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教育,对不适宜青少年的社会现象要严格限制,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学校教师应特别对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或因家庭不幸而存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给予更多更好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使他们对不良文化现象的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不断加强,从而减少社会犯罪,促进社会安定。

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

1.前言

当今,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广泛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域性差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做为素质教育的主体体育教育,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我国目前85%的中小学在农村,75%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就读,普及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分布在农村,从而体现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是培养多方面人才的场所,而九年义务阶段正是学生发展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期,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体育教育在这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不可代替的。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大面积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注农村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教学现状,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对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将柳州市(柳城、鹿寨、融安、三江)农村学校随机抽取280名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277份,其中有效问卷267份,有效率为95.36%.

2.2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在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上进行检索,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期刊文献资料40余篇,为本课题研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是发放280份《柳州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表。

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Excel和逻辑分析进行统计处理问卷回收的有效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入的探究思考,形成这份报告材料,希望此材料反映出的问题能对今后小学如何开展更多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现场考察法:实地考察分析现场教学情况。

访谈法:走访了有关农村学校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教育科研组长,并随机抽取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访问并记录情况,为本研究提供真实的资料。

3.研究结果分析

3.1 农村地区中小学开课率。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最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反映学校体育现状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里指的开课率包括按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和按非教学计划开课的非正常开课率。柳州市各农村地区学校的开课率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率为74.67%,说明了农村学校体育较以前有较大的改善,但仍有25.33%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或没正常开设体育课,与保证学生人人享有体育的目标存有一定的距离, 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不重视, 农村学校体育课被占用的比例较高,没有场地和器材, 缺乏体育教师等问题。学校体育教学发展滞后的现状不容忽视,实地考察时发现所谓教学开课率高只是一种低质量的放羊式的教学形式:一个哨子两个球,他们上课时多数没有体育教师指导,也没有体育活动器材全凭学生自己的兴趣做做游戏等。造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缺少的原因有:第一是农村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课重视不够,远远落后于其他教育课程,对体育教育课管理较为松散,体育教育大多数课处于“放羊”状态,因而被占用比例较高。第二是缺乏专业体育教师,按照当前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标准来配备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许多农村学校都缺少很多专业体育教师,这也就无法实现正常体育教学。

3.2 教材使用率。

通过表2调查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使用教材结果如上,体育教师都能按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大部分是按编写的教案进行授课,基本做到每节课都有教案。虽然有一部分学校受教学条件限制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但是也能够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自编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直接体现在农村体育教学,这些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在使用教材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能够正规上体育课的学校不多,大多数学校基本上是“放羊”的教学。这是由于一方面学校、教师对国家制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教材等没有得到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不能适应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如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场地器材的匮乏等问题,也使体育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3.3 教案编写。

由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体育教师有完整教案,有一部分无教案,有少部分有部分教案。体育教师有完整教案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而准备教案。有一部分没有教案是因为在农村其原因是在中小学对教案的检查没有到位。应引起注意的是,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有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有完整教案,但教师有部分教案的往往只是用于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并不按教案内容教学,课后补教案的现象较严重。主要由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备课教案的编写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现象比较突出,领导对体育教案编写的重视很缺乏,教学准备环节有待进一步规范。

3.4 室外体育课教学内容。

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影响,在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两个项目上,而足球、乒乓球和跳绳等作为学生自由活动内容选择相对较少,排球、羽毛球和体操则更少,其中田径还主要是以跑类为主。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很感兴趣,但是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很多体育课是无法开展的,农村地区经济欠缺,很少有资金投入在体育器材的购买,导致很多常用体育器材欠缺,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的质量。另一方面把考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导致体育教学目的考试化、教学方法手段传统化的单一形式。而新课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只是提出了一个框架,教师应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出发,为了达到各学习阶段和各水平的学习目标,应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做得明显不够。

3.5 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现状。

从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体育的投资较少,从而使本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困难。从上表可见:农村地区中小学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总体上看只有极少人认为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有大部分认为能满足教学需求,还有很多地区认为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这说明部分农村学校的场地设施情况还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进而影响了农村学体育教学的实施。虽然近几年由于阳光体育的开展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包括对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具体到体育场地、器材方面就只是场地的修整,增加篮、排球架等的建设与改造。但是,器材设施和场地的增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农村学校不会正确使用器材,甚至是在体育器材出现故障后就抛弃不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资金投入也于事无补。因此,在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设施投入基础上,应该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从而保证农村地区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4.存在的问题

4.1 体育师资严重不足。近年来,农村地区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专职体育教师的数量寥寥无几,有的地区只能由其他兼职教师代替,多数兼职体育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水平,这样就保证不了体育课的落实。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当今,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从数量上基本符合编制要求,但师资自身素质不高,结构老化、单一。由于各种原因而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使现任体育教师敬业精神不够,师德修养欠缺,从而出现师资严重不足。

4.2 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匮乏。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设施与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相比相差甚远,严重限制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设施的大量缺少主要原因在于体育经费的严重缺少,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课难以开展,虽然有一部分农村学校添置了极少一部分体育器材,还能够满足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有很多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成为一种虚假的摆设,能在体育课堂中运用的体育器材少之又少。经费的不足使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得不到充分补充,体育器材管理不善,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不能及时维修破坏的器材,给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因此,学校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体育器材的严重匾乏,导致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很难开展。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政府投入到农村学校的资金太少,学校资金严重短缺,有限的资金基本上都投入到学校发展规模上,谈不上把这些资金投入到体育场地器材中。

4.3 教学内容单调,教学目标单一。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化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约束学生的兴趣发展,限制学生目标追求的广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现今,能严格按照新课标规定上好体育课的农村学校很少,即使有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也是教学单一,有很多体育教师不能够胜任教学内容,在农村体育教师中有一部分缺少教学资源,不能设计出规范的教案,很少有体育教师去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导致体育课上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加上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单调陈旧更不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模仿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制约,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也在情理之中了。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中很少有把备课做为上课的依据充分利用起来的,并且也没有按照备课的内容进行教学。受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条件的影响和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限制,备课只是一种形式,而内容每学期依旧如故,备课内容“换汤不换药”,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单调。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健康教育观念落后,对体育认识有偏见。

5.1.2 目前我省农村小学优秀体育教师流失严重,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体育教师教学负荷量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体育教师的地位较低,是导致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5.1.3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投入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置不足。

5.2 建议。

5.2.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和领导。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管理,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管理条例,抓好教学文件、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环节的管理、检查、指导工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5.2.2 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多形式、多渠道的筹措体育经费,改变经费的不足。建议将小学体育经费纳入财政拨款项目并明确规定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5.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接收本科毕业生、函授、自考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选派没有受过体育专业训练的青年教师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学习,定期对教师进行考察和评估,严格执行合格体育教师聘任制度。各级学校应通过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教师同等待遇、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并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翟永保,陈秋丽.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4,(7) :79―80

[2] 蒋丽.农村学校体育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8):58--60

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范文第4篇

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学校法制教育的脱离实际现象可以说是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各高校中,一般都近乎统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而《法律基础》课的学时安排又较少,一般是本科生安排32个学时,专科生安排28个学时。由于课时少,所学内容又庞杂繁多,于是上课的教师为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堆知识罗列;而学生,更是疲于应付,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

因此,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质量实属必要。

一、法制教育的地位要重新定位

我国目前的学校法制教育从性质上讲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这一点从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中可以直接看出。该文件明确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国家教委1995年11月23日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之,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国家和省两级)、统一的课时要求,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设置分两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

1998年4月,党中央最终审定的新“两课”课程设置方案大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体的课程设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属于基础理论教育的内容;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两次理论飞跃的成果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和时代性;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当代世界和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根据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三年制普通专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五门课,同时每学期都要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四年制普通本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同时每学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根据教育部社政司2003年2月《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修改说明》,原“邓小平理论概论”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由此可见,法制教育目前事实上的定位是“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德育教育的第三层,可以肯定,这样的法制教育安排只能算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我们认为,把学校“法制教育”视同为“观念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参见韩世强:《试析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构》,《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出版,第111-112页)虽然法制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制教育不等同于思想教育,如果完全按照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目的内容等牵强附会地冠之以法制教育,其结果只能将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误入歧途。

近年来频频涌现的大学生犯罪现象,也许正是我们应当清醒反思“观念上的法制教育”并为其重构性设计新路径的理由。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足以说明:现行的高校“法制教育”课,既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更没有达到对学生予以“观念改造”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教育性发挥,需要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二、法制教育的教育方式要改进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的,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

第一,可以运用案例模拟的方式,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亲身的体验中学到有用的知识。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改变课堂教学中固有的学生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弊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方式对任课教师的个人知识水平、临场控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第二,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事件。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其他所有知识的学习一样,学习者的兴趣非常重要,学生可能不关心刘海洋为什么泼硫酸伤熊,但谁都不会不关心就业协议怎么签定,谁都不会不关心买了假冒伪劣产品该如何索赔。因此,尽可能去选用学生自身、身边的实践或案例,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关注力,最大限度吸引他们对案例的评析,对法律规范的寻找、解读、运用,从而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经常性安排学生参观监狱,旁听各类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根据我们已有的实践经验,在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前应当事先为学生做好铺垫,如要去旁听一个案件的审判,事先应当向学生详细介绍案件的基本情况,案件在审判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第,以使学生在旁听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学习,而非是去看热闹或仅仅欣赏一次辩论会。2006年时,我们曾经安排了200多名学生去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一起合同诈骗案,由于事先相关铺垫做得不够,结果学生回来以后普遍形成的印象是人多、案件太复杂、不好看,至于对相关法律的了解一点都没有,可谓效果极差。

三、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调整

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主要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通过法学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要通过讲解和介绍宪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培养学生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技能和自觉意识。目前,不同类别的所有高校,强行划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来应付“法制教育”,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内在性需要。

四、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

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电力电子技术

作者简介:王晓刚(1976-),男,吉林长春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77-02

2010年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在此背景下,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在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资助下,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对象,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善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的要求。

一、“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运动控制系统”的先修课程,在专业培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从国内各高等院校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教学内容陈旧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型电路、控制方法和应用在教材中并未提及,造成学生学与用脱节,该问题在毕业设计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2.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授课方式仍大行其道,课堂氛围沉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许多学生将学习目标降低为通过考试获得学分,这与卓越计划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点相背离。

3.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院校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有的还利用各种仿真软件演示电路的波形。但多媒体的利用并不充分,基本上还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学校的相关教师或教学团队纷纷尝试教学改革。三峡大学开发了电力电子电路flash动态演示课件,直观生动地再现了电路的动态特性;[2]重庆科技学院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将平时分散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3]合肥工业大学采用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教学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4]北京科技大学提出了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5]上述“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为广州大学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工程生产实际给出若干案例,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在教师地引导下组织文献查阅、研究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例的设计后,通过报告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汇报完成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掘者,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十分突出,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因此已经在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6,7]

电力电子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国民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也综合了电子技术、电路、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因此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综合性。同时,“电力电子技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

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达到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新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为:

1.提出课题(案例)

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课题小组,小组可由教师划定,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选取实践性较强的5个案例,分配给5个课题小组,每个小组负责1个课题,课题的选择由各组自行协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力电子技术”,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注意案例的难度,案例不能过于简单,需具有挑战性,但也不能难度过大,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甚至令学生失去兴趣。经过实践,笔者给出的第一批5个案例为:级联式晶闸管整流器的设计、高功率因数PWM整流器的设计、SPWM逆变电源的设计、矩形波交流电源的设计、高频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当然,案例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向上一届学生索要案例设计结果,同时考虑到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每一届教学中都将对案例进行修改或更换。

2.研究学习

各课题小组根据案例的要求,进行分工合作,首先要充分理解教材,判断案例涉及教材中的哪部分章节的内容,深入阅读教材,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文献资料及学习方法,通过图书馆、期刊网等文献检索工具的帮助,查阅相关文献,对课题进行拓展学习。由于课题涉及的电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理论较多,需要学生阅读较多的文献。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和讨论,并进行材料的整合并为报告做准备。

3.仿真研究

由于学时以及实验条件所限,学生无法对每个设计出的电路进行实验研究,为了检验设计结果的正确性,可采用仿真验证的方法。目前,有多种仿真软件可以仿真电力电子电路,其中最常用的是Matlab/Simulink和PSIM。这两种软件已被许多教师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学生动手使用的并不多,实际上,这两种软件易学易用,学生无需在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案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用设计的仿真程序验证设计的正确性;设计完成后,要给出不同拓扑结构、不同控制策略、不同电路参数和控制参数下的主要波形,并由此确定最佳拓扑和参数。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学生可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与教师交流。

4.报告讨论

报告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结尾阶段进行。由于学时的限制,为每个案例分配的时间为20分钟~30分钟。课题组推举一位报告人,报告人应在报告前做好PowerPoint讲稿,报告时用5分钟的时间介绍案例的要求和设计结果。余下时间由全体学生讨论设计的合理性,学生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由报告人进行解答,报告人解答不了的,由该课题组的其他成员解答。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对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加以把握,最后对案例设计的结果进行点评,并记录学生在报告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

5.撰写小论文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每个学生提交一份与案例相关的研究性小论文,教师应要求每个课题组内各成员间的小论文内容有区别,即应侧重于自己所研究的那一部分。

6.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报告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小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性,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为课题组的每个成员分配不同的工作。以“SPWM逆变电源的设计”为例,可将案例拆分为若干子课题,如:单相逆变电源的设计、三相逆变电源的设计、常规SPWM调制方法研究、梯形波SPWM调制方法研究、鞍形波SPWM调制方法研究等几个子课题。在小组成员较多的情况下,可令其中一部分同学用Matlab/Simulink仿真,其余同学用PSIM仿真,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相互独立的任务,还可将不同仿真软件得到的结果进行相互验证。

四、案例举例

本节以“矩形波交流电源的设计”为例来说明案例的实施效果。

教师给出的案例为:矩形波交流电源在原油脱水等工业现场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案例中矩形波电源的设计指标为:输入为三相380V/50Hz交流电;输出为单相矩形波,幅值5kV~20kV可调,频率0.1kHz~20kHz连续可调。要求学生设计出系统框图、主电路、驱动控制电路,并对原理进行仿真,给出仿真波形。

经过研究、讨论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其中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此外,学生画出了主电路,并选择IGBT作为降压变换器和全桥逆变电路的开关器件,选择SG3525作为控制芯片,选择EXB841作为驱动芯片,画出了控制和驱动电路。

学生的设计方案得到教师的肯定。但是在仿真中,学生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调节输出矩形波的幅值,这是因为教材中电路原理讲得较多,而与控制有关的内容有限。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的论坛提出这一问题后,教师及时给出了建议,即将采样得到的矩形波幅值除以变压器变比后得到全桥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幅值,此幅值与降压变换器的输出相同,与给定电压比较后得到误差,再用PI调节器产生占空比信号。学生获得建议后并经过小组的进一步讨论,最终得出了仿真结果。

此案例将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内容,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完成此案例后,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

五、结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一个学期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念相符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法的实施与有限的学时存在矛盾等,笔者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2]孙坚,王强.数字环境下“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式的改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115-116.

[3]飞,李正中,邬红,等.工程案例在“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01-102.

[4]杜少武,张毅,黄海宏,等.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逆向思维教学法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4):94-97.

[5]董冀媛,李晓理,董洁,等.CDIO模式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