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传播与教育战略思维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03-02

1.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现状。现如今我国的教育事业呈迅猛发展的态势,对于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国家也给予了大力的扶持政策,可以说现在是我国对外汉语教育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汉语教育的战略研究是对外汉语教育日常发展的行为,需要对外汉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帮助与进行,是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现如今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的专业人才较少,影响我国对外汉语教育行业的整体大环境发展,需要进行专业的知识人才培养。并积极探究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1.2现如今各国在教育事业上的独立性大大增强,而我国更是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扶持帮助政策,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逐渐认识到完善国际市场营的开发才是进行对外汉语再发展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获得效益的出发点。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要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的发展,通过对于教育市场的营销手段活用,以及利用合理有效的调研与手段,来进行获利,并推动我国文化的对外扩张,带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汉语教育及孔子学院进行再发展。

1.3对外汉语教育是一种国际教育事业的活动,由国家为导向,向全世界提品与服务,而且与国际文化的大背景相绑定,二者存在着共同进步的关系,在进行对外汉语教育的过程中,我国对于每个国家的意图都是相通的,就是推动我国汉语文化的再发展,而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导致对外汉语事业存在问题,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跨出国门后,就决定了其在文化差异方面会对对外汉语的进行造成影响。每个国家的背景都有所不同,各国本身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容就会出现本质上的不同,而这种文化根基中的差异又能够直接影响客户对对外汉语产品的消费动机,对文化影响的轻视将直接导致对外汉语发展的阻碍。因此文化在对外汉语发展的总局势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对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妥善的处理有利于对外汉语产品在当地的顺利营销。

2.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传播的原则分析。

2.1独立自主原则,本适用于我国对外关系的外交政策,是指本国家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教育事业的事务)的权利,在交往上不受任何外来力量与势力的干涉。而自力更生原则,是指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来发展本国教育事业的。在教育事业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状况,因此这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的原则也成为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原则理念。在对外汉语中,只有通过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在根本上掌握我国自有教育事业的命脉的稳定与发展,保证自己国家的教育事业的独立。自力更生原则,则体现为在对外汉语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坚持自己国家的文化与教育,保证对外汉语产品的一致性,并且在国际市场开拓过程中,也实行我国自主独立自力更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原则。

2.2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外交友好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与保障,而外交友好的具体内容则表现为,我国在进一步扩大对外教育事业的关系,并在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外国教育事业的管理经验,我国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要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抵制西方的资本主义拜金主义,在环境友好的情况下与西方各国进行教育事业的交谈,在外交友好的态度下不断发展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的发展。

2.3在国内汉语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汉语教育者都会认识到,汉语教育的发展根基就是自身的客户源,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更是如此,客户对教育的意见与建议会大大影响到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进行,从客户的角度来讲,好用的产品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推进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国际客户源的挽留与保护,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对客户心中想要的产品进行调查,体现出对客户的重视。另外在进行对外汉语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不同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地区进行客户划分,对不同消费水平的国际市场进行划分,不要用自己国家的教育标准来对待全球的客户,要做到在对外汉语教育的过程中理解差异,进行差异化的教育策略,对不同消费人群实行相应的汉语教育手段,保护我国的客户源。

3.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传播的战略。

3.1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教育行业的学习与生活中,通过网络进行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因此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对外汉语教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

3.2明确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加大对外汉语教育工作与教育行业思想教育的力度。我国是注重教育的大国,而我国教育界发展的根本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在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中也要做到以人为本。将发展教育行业思想的全面素质作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创新的目标,利用不同的载体与工具,将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这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员工的专业水平,让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

4.加强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几个措施。

4.1加强高职对外汉语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与个性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人才。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专业教学目的要像其他专业一样,在进行教学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要更注重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人才素质的培育与发展,联合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专业进行对学生的教育。社会主义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人才需要有着良好的专业素质,现如今社会对个性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影响,进而培养更多更好的全面性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人才,而对外汉语教育管理教学中的个性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这种个性的个人素质,并与对外汉语教育管理的专业人才素质相结合,造就专业性及其过硬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队伍,这种人才的需求符合我国对外汉语教育行业的发展规律与势头,也是对外汉语教育管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4.2注意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发掘学生的潜力。在我国对外汉语学校中的对外汉语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在学校中要充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知识,锻炼更有用的汉语知识,有利于以后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但是这样的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现如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相当高,在学习中也积极要求个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愈加明显。老师如果能做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发掘每个人心中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就能帮助学生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再由老师灵活的解读教材与引导,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对对外汉语教育管理学习产生兴趣,经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将对外汉语教育管理课堂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4.3积极进行教法改革,带动对外汉语教育管理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教学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将对外汉语教育管理的知识注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属于半强迫性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老师的讲解会不充分,让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老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计划,逐步进行教学。还有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而不总是灌输知识,使学生们失去了学习对外汉语教育管理知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先从初步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知识与职业操守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服务思想先教育,再将那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专业性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具体讲解,注意勾起学生们对于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重点上,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5.结束语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业正处于上升发展期,国家也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与发展优惠政策,所以对外汉语教育行业现今正处于黄金期,培养高水平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人才有利于对外汉语教育发展战略的最优化。对外汉语教育的推行需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当前对外汉语教育行业形势的专业人才,进行教育改革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国外汉语学院学生的教学与培养,促进学生拥有过硬的汉语知识,应对不同国家对外汉语教育的管理方式,培养不同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斯里丹玛(M.M.P.G.Dilip Kumara Somadasa).跨文化背景下的斯里兰卡汉语教学现状分析[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 杜刚,李亚光.国家实力与语言发展的历史演变――汉语发展迎来春天:以孔子学院的发展为案例分析[J]. 高职论丛, 2008(02)

[3] 曾晓舸.文化多样性视域下对外汉语教育的价值取向[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留学服务贸易;逆差;经济;汉语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76.03

1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潜在的发展商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中国高校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国际化程度深化等外因与内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留学服务贸易迅速崛起。大量海外留学生来中国高校学习,且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中国出国留学规模也持续扩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与全球经济交融更紧密。留学生在国际交往中有着特殊的身份,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有最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是描述中国的高效信息源,其传播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效果胜过官方宣传;出国留学生是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生力军,不可避免地将汉语、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等渗透到留学目的国,是中国国际形象的直接表现群,对于中国和各留学目的国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分析

2.1 中国来华留学服务贸易分析

来华留学服务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将教育推进国际轨道的核心内容之一。改革前,中国的国际环境以及经济的缓慢发展阻碍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留学生来源的结构很单一,仅仅停留在与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府层面的交流,以加强友好合作,而不属于出口贸易。1950年到1978年间,来华留学生累计为12800名,培养费用几乎全部以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的形式承担(章新胜,2004)。改革后,中国对留学教育政策做出调整,允许部分高等院校接收自费来华留学生,自费生的数量从1979年的300余名发展到2011年的266924名,增加了近889倍,目前,自费生所占的比例超过91%,而总的留学生接收规模也出现空前的发展。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凭借经济发展的奇迹优势吸引来华留学生规模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留学生的吸收量也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7.8%,年均净增长人数达21860人,在2004年出现历史增速最高值42.63%,此后由于总人口的基数增大而导致增速保持相对稳定,2009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到6.6%,但总数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2011年,来华留学生的总量达292611人。现以最近六年来华留学规模增长幅度与GDP名义年增长率(扣除通货碰撞因素)的数据分析为例,以图1来说明两者变化的相关情况。

利用CORREL函数得出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与GDP名义年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9,表示两者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即中国GDP增长越快,经济总量增加,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企业青睐于具有中国学习经历或者生活背景的雇员,许多年轻的外国人瞄准中国市场商机,因此,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随之扩大,对留学生的来源国别、层次类别等都有影响。就生源结构来看,国别数和接收单位数也逐年创新高,从建国初期有限的几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现已遍布全球五大洲。2011年的来华留学生分别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660所高校和教学科研机构中学习。自中国加入WTO跻身成为国际舞台重要的成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毗邻国家注重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再加上地缘优势,周围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急剧上升,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并居五大洲主体地位,尤其是韩、日、越几个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国贸易圈的扩大使得欧美两大洲的来华留学生不断上升,尤以美国最为突出,来自美国的留学生的人数在2001-2007年期间一直排列第三,2008-2011年排为第二,2011年约占总人数的8%。

2.2 中国出国留学服务贸易分析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通过外交途径向海外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对象的80%属于公派进修和访问学者(魏浩, 籍颖 ,赵春明,2010),严格来说,不完全属于国际贸易的行为。但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放宽出国留学政策,出国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90年代形成规模,尤其是入世后,中国亟需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经营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出国留学的人数迅速增长,大多以自费留学为主,形成一股强大的留学热潮。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每年约以20%的速度递增,2011年出国的总人数近34万,已居全球首位,且出现低龄化倾向,而据其保守估计,2011年的留学经济达600亿人民币。另外,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显著提高,回国的人数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近5年,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的比例分别为30.6%,38.5%,47.2%,47.3%,54.8%,其中,高层次的留学回国人数的比例有所提高。现以2004-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回国人数以及GDP总量变化的情况为例,见图2。

利用CORREL函数得出出国留学人数、留学回国人数分别和GDP总量的相关系数均为0.97,表明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受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据一般规律,人均GDP达4000美元时,海外人才的回归出现转折。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33美元,人才回归趋势也很明显。整体来说,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个人出国留学提供了经济承担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回国的高素质人才的建设,海归人员带回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对国内经济的贡献不可估量。据统计,中国科学院85.3%的院士是留学回国人员,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超77%有海外留学经历,由海归人员创办的企业数超万家,推动中国经济在各新兴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李芳,2012)。

3中国留学服务贸易逆差对汉语经济价值提升的影响

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促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和出国留学人数的规模都有较大增长,且前者在数量上从2005年起反超后者,但金融危机爆发后,英美等发达国家为提振本国经济,放开签证政策,并加以其他优惠政策和服务招揽中国留学生,再者,汇率兑换的优势使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在近两年又超来华留学生,在贸易量上由顺差转为逆差。

从贸易额来看,外汇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始终存在巨大逆差。尽管来华留学生的自费生比例在提高,给中国经济创造了一定收益,但与中国自费出国留学的费用相比,完全不属于同一收费水准。发达国家以其经济发展和先进教育水平的优势吸引了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留学生征收高额费用,比其本国学生多征收1~3倍的学费,以同样获取硕士学位为例,发达国家的学费是中国对来华留学生所收取学费的4~10倍,而近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高校又普遍提高了学费标准,且降低了资助覆盖的比例(韩琪, 王建坤,2012),加之发达国家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其他成本,造成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的进口金额大量外流。以各留学咨询机构提供的学费为参考,以人民币计量,自费留学去美国约8~25万,去英国8~20万,去加拿大10~14万,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约11~20万,若以平均每人每年10~15万来计算,加上人均10万/年的生活费粗略估算,2011年中国约31万人自费出国,则至少约有620亿~775亿的留学资金流向国外。而来华留学生按《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以人均2~3万学费,加上生活费人均5~6万计算,2011年,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出口额约134亿~160亿,进出口贸易差额至少达486亿~615亿元。可见,与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面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和优势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留学服务贸易的逆差极其明显。

改善这一逆差的关键是发挥其优势。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为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带来了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逐年扩大得益于中国经济已占据全球“明星”地位,贸易伙伴呈多元化发展,宛如磁石, “来华热” 迅速掀起,为中国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契机。在此前提下,中国需要提升留学教育服务和产品质量,改善教育投资机制和留学教育制度,树立教育国际化的形象,针对已有和潜在的留学生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

中国在汉语学科上具有绝对的资源禀赋优势,尤其是当前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生源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完全可以模拟发达国家对留学生实施预备教育这一成熟做法,对汉语水平考试进行科学合理地测试,提高到如同托福、雅思等语言门槛水平,以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高校的学习,且其母语对汉语学习有正迁移作用,易于完成专业知识体系的语言转化。而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来华留学生逐年上升的情形,其携带的语言文化与中国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如汉语与印欧语系就有天壤之别。作为留学教育服务提供方,中国应积极探索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态度,正确把握其汉语学习动机,帮助其顺利渡过汉语启蒙与文化适应的阶段,如各高校可安排相应的文化对接活动,在教学服务上借鉴国际先进的模式,尤其在不具备强大优势的领域,引进国外优秀的师资或出国留学回归的人才,让该领域或项目实现英文授课常态化,一方面借机培育国内有潜质的教师,另一方面深化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消除国外潜在留学生的语言担忧,吸引高端层次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换句话说,英语授课既能彰显中国教育有能力与国际接轨,又能帮助来华留学生过渡到转向对汉语的自主需求,毕竟在中国留学多以输出中国汉语和文化为主,尤其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影响力的提高,以及全球“汉语热”的影响,更易激发来华留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促进汉语的经济价值提高。

此外,中国不能停留在低端的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各高校要优化设置特色专业学科,利用在中医学、基因组研究等具有吸引力专业的优势,开拓具有各学科特色的强势领域,形成教育品牌效应。另外,中国在经济改革中摸索出来的发展道路、经济奇迹萌生的独特模式、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复苏能力以及具有“中国元素”的社会、法律、金融等话题都为全球学术界的课题研究提出新的视角,引起各国高层次人才的兴趣,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实施相应地语言策略来提升汉语的经济价值,从而使汉语在海外的语言地位提升,中国出国留学生在语言使用和选择上具有一定民族优越感,进而在留学目的国传播汉语和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增。

在留学服务贸易进口方面,短期看来,中国需要学习目的国语言以融入当地文化,完成原有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转换,对于之前在中国投入的资本全部转移到国外,反作用于汉语经济价值的提升。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出国留学的投资是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周期性。根据Theodore Schultz(1982)的实证分析结果,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后期利润比一般物质资本带来的利润要高出14倍。因此在出国留学人数与留学回国人数双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助长海外留学生对汉语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再加上孔子学院为满足各国的汉语需求而扎根全球的助推力,使得汉语被带入世界话语体系,进一步扩大了出国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冲击力,长远来说,这种逆差对汉语经济价值提升有利,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在争取海归人员时,中国应拓展教育体系,优化配置国内教学资源吸引海外高素质人才,并制定鼓励性措施引导出国留学生回国发展,增加中国人力资本存量。

4结语

中国经济的崛起,为其留学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之而来,来华留学生语言态度发生积极转变,汉语学习人数剧增,教育开放程度更加深化,海归逐年递增,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国际化水平相比,尚存很大差距,留学服务贸易的逆差现象明显。

根据留学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 中国政府应采取相应策略,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利用快速增长的经济支撑,收窄留学服务进口,重视海归人员,减少人力资本的流失,实施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发挥海外留学生对汉语进行二次传播所产生的语言网络外部效应,潜移默化传播汉语和汉文化国粹的自主性,继而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国内,优化设置特色专业学科,打造语言文化产业品牌,全面提升汉语经济价值,实现留学服务贸易健康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建树,张木森.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及成本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3).

[2]韩琪,王建坤.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探讨[J].国际贸易,2012,(4).

[3]李芳.中国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现状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2,(2).

[4]任荣.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J].外语教学,2002,23(5).

[5]魏浩,籍颖,赵春明.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国际竞争力[J].国际经济合作,2010,(1).

[6]袁俏玲.英语语言的经济价值[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

[7]张鹂.商务英语的语言价值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3).

[8]周红.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4).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为基础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交往进入空前发展时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知道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为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项生活要素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愿意了解中国文化。

2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知识掌握的重要阶段。以往在接触世界教育时,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语文化为核心欧美发达地区文化,中国的汉语文化事实上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属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性语言。在以往,对汉语这门语言来说,无论是其传播地区,还是掌握人群,实际上都较为有限。教育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意识影响,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语言,无论是听,还是看,都需要用语言做保障。同时随着语言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和语言体系化的不断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认同感也进一步明显。事实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语言是保障,但经济沟通才是重点。只有国家强大了,发展了,才会有地区和国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基本没有对外沟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没有开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不断成熟,使得中国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如今对外沟通、文化交往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考量。我国逐渐完善对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径,无论是文化年建设,还是向全球多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加大留学生选派及交往人数,完善留学服务政策,丰富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等等,都是国家针对汉语教育发展趋势所作出的重要举措。从其发展方向来看,在未来,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化程度将进一步明显。而这一过程也将是让世界各地区了解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同样正是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更有保障和基础。这就为我们丰富普及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完善茶文化研究体系提供了重要帮助。

3以茶文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点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处事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对人们掌握道德、礼仪规范的客观约束等等,实际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其落脚点只能是文化内容的宣贯与传播,通过充分发挥汉语的工具性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而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选择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实际上是可行。

3.1文化缩影———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地区几千年传承发展的宝贵继承。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未出现断层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随着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想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体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们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推广和宣传。而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传播。究其实质,则是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成熟发展,如今通过茶文化,就能从客观上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整体内容。

3.2核心涵盖———茶文化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之所以说茶文化可以代表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点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体现。我国是礼仪大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我国是礼仪典范,无论是客人,还是亲属,以及各种事物的处理规范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谦让、静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继承和成熟应用。同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与约束,包括个人性格、喜好、正确的处事方式,如何做人与做事等等,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体的体现。茶文化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恰恰说明了因为茶文化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推广茶文化,可以很好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3.3实质一致———两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

实质一致,是评判两个内容是否一样的重要标准。对于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茶文化能否代替传统文化,其依据和前提就是两者的实质与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开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选择能够集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够代表中国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的见证。正是二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为传播的接入点。通过充分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背景,在传播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4结合汉语国际教育背景有效实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区和人们了解该地区风俗、风情面貌的基础,也是展示一个地区形象的窗口。通过文化展现,能让人们对该地区形成相应的直观了解。如今,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不断成熟,传播茶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机遇日趋完善,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充分结合时展的客观变化,调整传播形式,丰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过变革茶文化的认知方式、认知思维,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构建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

所谓开放的思维,实质上讲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贯通的。要打破传统的旧观念和封闭思维。我们必须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文化之间的隔阂与界限逐渐模糊,文化的融合与互通可能逐渐明显。所谓开放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论认知基础和前提,也是处理茶文化传播的基本思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实质,想要达到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思维来看待这一文化传播与沟通过程,实现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渠道,为茶文化的“国际化”打下坚定基础。

4.2以中外结合的方法———构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很早以前就已经先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曾经一度,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为我国贸易顺差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事实上,在国外,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而这也应该属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学院这一汉语教学渠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国家、本地区了解中国文化。而人们在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理论认知和体系化感受。而这些认知也属于研究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时,必须融入这一新渠道,通过将中外研究思路相结合,实现对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动、沟通的形式———构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维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纯的讲解,却不接受反馈的过程。讲解与反馈,互动、沟通才是文化交往、沟通发展的重要桥梁。一直以来,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由于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使得整个交往过程并不彻底,但随着文化沟通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发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须重视其他人和地区对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文化沟通的不断深化,实现茶文化研究的升华与发展。

4.4以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构建茶文化推广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要充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通过充分融合,实现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就需要我们树立长远发展思维,超前布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得我们在进行文化继承和推广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超前量”的思维来对外自身发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谋划,才能为茶文化成功推广奠定坚实基础。而梳理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也是在文化沟通交往程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客观要求。而这正是时展的必然所在。

5结语

随着文化沟通与交往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进入国际化文化沟通、交流时代,而汉语的国际教育也成为趋势和方向。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的传播,就需要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实现其传播与推广。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对国外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解。正是语言沟通障碍的有效解决,实现了茶文化交往的创新与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林海.汉语国际教育与茶文化传播[J].传播科学,2012,8(15):36-39

[2]范存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思路[J].文化论坛,2013,4(7):44-49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国际会计论文2600字(一):对应用型民办高校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摘要:会计专业人才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拓展,我国对“高精尖”会计人才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是我国民办经管类高校的一个艰巨使命。本文以武汉学院为背景,阐述武汉学院探索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体化进程日趋深入,综合国力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这一切竞争的基础和本质就是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人才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一、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考生心目中的“热门专业”之一,会计人才培养历来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武汉学院为例,每年报考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几乎占了武汉学院报考总人数的1/2。但报考火热,并未带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火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选择上。

首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办学主体的不同,民办高校在教学经费投人与公办院校相距甚远。从高校的硬件投入一项就可见一斑。2016年公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到,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公办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其次,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晰。高职高专定位于培养基本应用型人才,公办高校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民办高校既不能去和公办高校拼学术、教学资金投人,也不能和高职高专拼学生的会计实践与动手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最后,专业教材适用性较差。现有民办学校的教材几乎是直接照搬公办学校的教材,很少是专门针对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去编写的,大大割裂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之间的衔接性,与高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武汉学院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我国是会计人才大国,却不是强国,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需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突出“高精尖缺”的结构性导向。早在2012年,武汉学院就开始探索培养国际精英会计人才的道路,通过近6年的不断摸索、改革与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人

武汉学校创办人是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先生。陈一丹先生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他说“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项无比神圣的事业。”因而,他采用“办学不取回报”的方式,投资举办武汉学院,开启国内非营利性民办公益大学的先河。2010年,陈一丹先生捐赠1000万设立武汉学院“陈一丹奖”,2015年1月,捐赠2000万元用于武汉学院置办图书典籍,更是首期投资20亿元用于武汉学院新校园的建设。

(二)高起点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陈一丹先生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要找准自己的特色,错位竞争。未来武汉学院要办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武汉学院ACA实验班采用“学位教育+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顶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型、高素质、领导型会计人才。这个培养模式不仅保留了传统会计本科教学的基础核心课程,还将ACA证书课程科学系统地嵌人到传统会计学本科教学计划中,为任何一个想要在财经和商务领域发展的学生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高层次人才不仅体现在专业背景,更要具备与人沟通的软素质,特别是良好的英文能力。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还添加了《会计专业英语》和《雅思》课程,目的在于从听、说、读、写全方位打造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水平和应用能力。

(三)重视加强师资队伍

“明德”的教师是一丹先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武汉学院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聘请了有经验的“一本”高校教授帮助和指导学科专业建设,为本科学生上课,提高会计本科生的理论素养。二是重视打造自己的师资队伍。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中青年副教授、海归会计人才。采取了“老带新”这种融合方法,让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们从专业知识理论、教学方法技巧、师德师风等各方面传授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帮助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三是学校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紧密合作,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培训。通过这种高水平的培训交流会,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让教师有机会了解会计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

(四)按照国际接轨要求,高起点选择教材

会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学科,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水平低于公办高校,实践水平又低于职业院校的游离状态。在如今出版的众多会计本科教材中,很少有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办学特点而编制的教材。会计教材的改革和发展远远滞后于会计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大趋势下,大部分民办高校喜欢直接选用国内一流名校编写的会计学专业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水平和需求,导致教材不能充分满足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

武汉学院ACA实验班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是由武汉学院的教师用多年的教学心得并结合学生的特色编制的自有教材;资格证书课程所涉及的教材全部直接采用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授权的全英文国际统一教材来组织课堂教学。这两类教材独立分化的选择,突出了学位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各自的课程特点和考核需要,也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武汉学院ACA实验班通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萁中不乏有腾讯、德勤、致同这样的知名企业,体现出用人单位对武汉学院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改革创新的认可和青睐。武汉学院抓住民办高等会计教育发展的新契機,大力开展服务湖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培养,为会计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国际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国际会计趋同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贸易以及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广泛,这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并产生相互依赖的特点,随着跨国商品的不断扩张,我国的经济已进入全球化发展。这给会计行业带来崭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针对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与探讨,希望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会计趋同;影响;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4.122

随着会计准则的提出,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向全球化发展,并逐渐向国际化市场迈进。国际化会计之所以被提出是因为会计的差异而产生,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展开以及大量的跨国公司上市,给整个金融带来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会计准则相关。所以国际会计趋同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值得注意的是,趋同所指的是进步的方向,而并不是等同于。当然,目前我国的会计趋同还需要不断努力,逐渐实现趋同的过程。

1国际会计趋同的必然性

企业竞争必然有贸易往来,而这种往来也给会计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也正是有了会计行业才使得企业间或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顺畅和谐,可以说会计在贸易往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会计是以货币为主的一种计量单位,其主要职责就是为所在企业或单位以及一些经济贸易组织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把整个贸易往来用数字形式体现出来,为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用的经济信息,供决策者思考。随着市场经济的相互发展与竞争,大多数企业或单位对会计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进行国际贸易往来时,会计从业者就要對各国之间的金融系统以及行业法规做到全面了解,要从国际角度出发,而不是针对自己国家的会计信息进行预算或使用。所以在进行跨国贸易往来时,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并且遵循与之贸易往来国家的会计准则,加强各国会计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这样才能使企业快速融入全球化资源,并且拥有全球化的消费市场。一个国家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的发展,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种大环境发展下,我国更应鼓励自己国家的企业向国际化领域进军,利用经济全球化形势引入更多企业,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际会计趋同,避免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因会计准则的不同而影响彼此合作。所以面对这样的形势,国际会计趋同是大势所趋。

2国际会计趋同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历经了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并且形成了会计模式。而随着西方国家会计模式的创新,我国也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转移到西方会计模式学习中,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已逐步迈进全球化发展行列中,这也表明我国也真正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中。全球性、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形成可以说促进了国际会计的协调与发展,满足了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国际工商业的发展需求。众所周知,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很多企业也因此倒闭,正因有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很多国家也对会计制度引起重视,制定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并且安全可靠的会计制度对预防金融危机爆发意义重大。对于各国问贸易往来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全球经济架构的平稳运行,所以国际会计趋同对各国间市场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到目前为止,如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国家已经对国际会计准则产生认可,并且很多国家也表示会积极响应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国际会计趋同准则很多国家采用完全复制的方法,就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直接应用到本国会计准则中;还有一部分国家或地区并没有完全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体趋同方向进行复制,并且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不同整改与调整。我国要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还有待加强,为了促进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会计准则体系,并做出实质性的改变,相信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也会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3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状态,可以说国际会计趋同的准则对我国而言是一种考验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很多国家对国际会计趋同的准则已先行一步,我国国际会计趋同可以在他们的趋同的经验中总结方法,减少国际会计趋同道路上遇到的障碍,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际会计趋同的步伐,同时对于在趋同过程中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是一种节约,为我国市场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此外,我国在金融方面的发展还需要向其他国家借鉴与学习,面对经济缓慢发展的步伐,加之我国证券市场等金融行业整体体制不健全的现状,国际会计趋同可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我国特有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目的上和报表的使用习惯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大的差异,要想在趋同中改变这些既定的习惯不仅对我国的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是一项重要挑战,而且对于完善我国会计的健全监督机制来说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4面对国际会计趋同我国应做出的对策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框架体系要广泛地涵盖各类经济业务,要坚持建设可以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还要在体系中加强概念框架的建设,为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现有的社会体制要求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来落实相关政策,而是要不断调整会计准则,将其调整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此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提高我国市场的整体规则性,不断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和控制,这也是为国际趋同奠定强大的市场基础。

除此之外,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全球地位逐渐提高,因此要积极地参加国际会计组织,并提高自身的话语权,提高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改中的地位。将传统的被动趋同逐渐转变为主动趋同,时刻了解国际会计制度发展的一些新动态、新事件,并与别国进行积极沟通和交流,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进而达到提高国际会计趋同效率的目的。

再有就是,我国还要高度重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提高会计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并对已经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和在培训,将全新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会计工作中,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主动去学习会计制度,改变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不断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保证国际趋同可以顺利实施。而对高校的财务教育工作来说,要对先关的会计教材进行完善和创新,要保证完善后的会计教材能够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最新的会计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会计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备,网络语言随之迅速崛起,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受到了网民们的喜爱,网络语言摆脱传统汉语的一般格式,以错别字与谐音方式大行其道,这也是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弱化的关键原因之一。2013年热播的《汉字听写大会》则将现代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现实展露无遗,节目热播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反思,传统文化的缺失必将使我们的文化无法溯源到历史的根基。随着文化水平的弱化也牵引出了文化氛围浮躁、文化建设不健全继而导致国民素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弱化的问题亟待解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如何立足文化根基,提升语言水平,巩固传统文化将成为我们在历史潮流中需要应对的新问题。

一.汉语言不断弱化的表现

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弱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引起了有关学者的警惕。从一份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80.8%的人确认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受访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足见高校教育中汉语言边缘化的问题,国内的教育环境对母语的热情可见一斑,根据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和对问题深入的分析,将汉语言文化弱化的表现概括为:网络语言成为流行趋势、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文学作品偏向市场发展。

(一)网络语言成为流行趋势

信息化高速化的发展与网络交流工具的更新换代,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是汉字书写水平弱化的一种表现。经济时代个人主义盛行,追求个人的独立风格成为趋势。在不知不觉中,网络上形成了一种近似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并且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喜爱,使用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是从传统的语言文化的观点来看,网络流行语打破了传统汉字习惯,充斥着许多错别字,但却深受网民喜爱,这种错位式语言风格,甚至使许多网民趋之若鹜,并以此为时尚。网络上的飞速发展逐渐影响社会心理的演变,网络流行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用语,用于表达在现代社会中形成的某种表达诉求,因而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由于网络自由的环境,使得网民在创造新语言时背离了传统的语言习惯,形成一种无厘头式的语言风格,而这种语言风格淡化了人们对于汉语言的重视。

(二)汉字书写能力退化

汉字危机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已经显得不足为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放弃了汉字书写能力的锻炼,转而用电脑等电子设备代替书写,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大降低了青少年的汉字文化意识,使得更多的青少年对于祖国汉字文化一无所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浮躁的生活状态下,很多人不愿将精力放在汉字文化的研究上,人们对于汉字的书写非常草率,甚至出现了很多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前一段时间网上曝光的打油诗作协主席,竟然连“砸:字都忘记了怎么写,最后被世人所嘲笑,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汉字书写意识的淡漠。当网上工具成为了人们写作的代替品时,人们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前几年,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在上海考试,举办方一共出了130多道考题,但是最终的考试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在所有的参赛选手中,竟然没有一个汉字书写全部正确,之后,汉字弱化的问题就得到了公开的报道,而这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汉字弱化的一个铁证。

(三)文学作品偏向市场发展

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文学作品质量的大幅度下滑,大量网络小说的兴起使人们的注意力被网上的电子文字所吸引,而许多主流文学作品却处在不尴不尬的地位,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再也创作不出一部能够传世的经典作品了,很多老一辈作家创作的作品与年轻人的思想不相符合,最终导致现实出版文学更加无人问津。于是很多青年作家选择放弃自己原来的创作梦想,转而向市场化发展,作品的创作为了能够得到青少年的喜爱,不惜在情节中加入大量的垃圾段子,这些作品的出现不单单是作者个人的问题,更多的是反映出了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导致汉字文化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二.现代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原因

在国际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语言与社会共变的一种必然趋势,汉语言文化的弱化是其衍生特征,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了猛烈冲击,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巨变,传统的汉语言都是孕育我国瑰丽文化的根基,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另外汉语言在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汉语言文化也是我们学习知识、辅助思维的工具,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思辨能力,是我们表达个人思想的媒介,可以说一个人的汉语言水平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思想水平,而良好的汉语言文化水平使人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缤纷多彩世界,同时我们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根据笔者研究,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全民英语热”的盛行、国民的浮躁心态。

(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

传统文化是我国非常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却没有给传统文化足够的发展空间,许多教育者对于传统文化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我们了解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我们的语文教育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素质及汉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相当漠视,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语文课时控制的非常严,学生即使有自己的课余时间,也被各种各样的家庭作业所占有,根本谈不上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加强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开展了许多活动表示对国学文化的重视,但是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是形式主义,我们从中也看到了汉语言文化弱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教育体制的畸形,没有立足于本国的民族文化之上,仅仅采用拔苗助长的形式主义来取得成绩上的提高和升学率的提升,这种不正常的教育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化的弱化。

(二)“全民英语热”的盛行

自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全民英语热就在我国盛行起来了,其实追根溯源,我们也可以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全民英语热的一个起点,自从我国改革开放,采取积极的态度入世之后,英语在我国的地位水涨船高,小到小学生的英语课,大到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这些形形的英语考试使得国人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但是又不得不学好这门技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无法脱离英语,在社会各种考试中,我们同样也需要深厚的英语基础作为保障,从此英语便作为了一门时尚的舶来品成为了国人趋之若鹜的名利敲门砖,相反,汉语言文化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汉语言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之根,我们只有将我们的母语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倾向却本末倒置,将英语放在首位,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倾向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国民的浮躁心态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利益至上的生活理念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虽然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人们对于新的物质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腾飞使国内国民的心态逐渐的浮躁起来,社会进入了文化快餐式的发展轨道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网上电子文化产品的热销和现实中主流文学的门可罗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浅层次,尤其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深处名利场之中,对于精神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已经成为了奢望,而我国传统文化也在此社会背景中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学习也被人们所漠视。

三.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影响

汉语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化弱化了之后,必然产生种种不良的后续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出现了“内冷外热”的奇怪现象,在国外掀起了“汉语热”运动,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的汉语人文素质却是普遍降低,国人对于传统汉文化的漠视使得我国悠久灿烂的汉文化力量逐渐减弱,我们在标榜“走向世界”的同时失掉了自我的传统文化意识,又在张扬“全球性”的外壳下,离我们的根源文化越来越远。汉语言文化的弱化不仅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所侵蚀,而且会使当前这种浮躁的文化氛围继续延伸传播,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会进一步阻碍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另外,汉语言文化的弱化也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丧失,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的母语文化都已经丧失,那么还谈什么文化传播呢,这对于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来说绝非是耸人听闻,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做好准备,大力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汉语言文化,防止外来文化的侵蚀。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汉语言文化危机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威胁,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青年一代有责任肩负起振兴汉语言文化的使命。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