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数字教学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精选

汉语数字教学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第1篇

由数字推理看初等数学深刻内涵(1)

由数字推理看初等数学深刻内涵

作者:感恩、齐东、云岭

摘要:运用数字推理建立数值逻辑公理系统雏形,辩证认识、探讨初等数学基本理论的深刻内涵,继续深化认识,…。

关键词:1、分数整,2、相对整性质,3小数相对整,4、分数相对整,5、广义整数,6、有限不循环小数,7、有限循环小数,8、最大分数单位1/2,9、小数单位、最大小数单位0.5,10、双素数11、狭义数学真理12、广义数学真理等等

一、建立初等数学数值逻辑公理系统雏形:

(一)、探讨认识初等数学深刻内涵,需要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完善,还要考虑到易懂易理解,一篇不成熟的数学论文,反反复复,大同小异,颇感不妥,抱歉了!今后若有新的认识,以数学基本知识的方式单独,以前的数学学术观点、理念不再重复,…,再次抱歉、敬请谅解!

(二)、数字推理——数值逻辑辩证推理:

究竟是到数值逻辑系统外部探寻系统运算规律?还是在数值逻辑系统内部探寻系统运算规律?很显然,要在数值逻辑系统内部探寻系统运算规律,事实证明,数理逻辑与实无限并未完全揭示出数值逻辑公理系统运算规律,初等数学基本理论尚有不足之处,它是实无限数学理论和数理逻辑无法解决的数学矛盾与问题,关于数学的无限矛盾,实无限不能解决的数学矛盾,运用潜无限数学思维理念与潜无限手段去解决,未尝不可,…。

用那10个阿拉伯数字演绎数学真谛,1生2、2生3、“10”生无限,确切地说正整数数列:0,1,2,3,4,5,6,7,8,9,……,…如果从数学的集合论和数论、哲学角度出发,运用算术的方法分别选取:1,2,3,4,5,6,7,8,9,10,……,…分别地建立起最基本最原始幼稚可笑的有理数数列群与子集合:

第1系列:0/1,1/1,2/1,3/1,4/1,5/1,6/1,……,…

第2系列:0/2,1/2,2/2,3/2,4/2,5/2,6/2,……,…

第3系列:0/3,1/3,2/3,3/3,4/3,5/3,6/3,……,…

第4系列:0/4,1/4,2/4,3/4,4/4,5/4,6/4,……,…

第5系列:0/5,1/5,2/5,3/5,4/5,5/5,6/5,……,…

第6系列:0/6,1/6,2/6,3/6,4/6,5/6,6/6,……,…

第7系列:0/7,1/7,2/7,3/7,4/7,5/7,6/7,……,…

第8系列:0/8,1/8,2/8,3/8,4/8,5/8,6/8,……,…

第9系列:0/9,1/9,2/9,3/9,4/9,5/9,6/9,……,…

第10系列:0/10,1/10,2/10,3/10,4/10,5/10,6/10,……,…

……,……

如何再去分别探索在何范畴内各基数间存在着2,3,4,5,6,7,8,9,10,11,12,……,…的倍数时——数值逻辑公理系统运算规律?:

第1系列:0/1=0,1/1=1,2/1=2,3/1=3,4/1=4,5/1=5,……,…

第2系列:

第2环节:

2(0/2+1/2+2/2)

=(1/2+2/2+3/2)

=(0.5+2/2+1.5)

第3环节:

3(0/2+1/2+2/2)

=(2/2+3/2+4/2)

=(1+3/2+2)

第4环节:

4(0/2+1/2+2/2)

=(3/2+4/2+5/2)

=(1.5+4/2+2.5)

第5环节:

5(0/2+1/2+2/2)

=(4/2+5/2+6/2)

=(2+5/2+3)

第6环节:

6(0/2+1/2+2/2)

=(5/2++6/2+7/2)

=(2.5+6/2+3.5),……,…

第3系列:

第2环节:

2(0/3+1/3+2/3+3/3)

=(1.5/3+2.5/3+3.5/3+4.5/3)

=(3/3+4/3+5/3)

=(0.5+2.5/3+3.5/3+1.5)

第3环节:

3(0/3+1/3+2/3+3/3)

=(3/3+4/3+5/3+6/3)

=(1+4/3+5/3+2)

第4环节:

4(0/3+1/3+2/3+3/3)

=(4.5/3+5.5/3+6.5/3+7.5/3)

=(7/3+8/3+9/3)

=(1.5+5.5/3+6.5/3+2.5)

第5环节:

5(0/3+1/3+2/3+3/3)

=(6/3+7/3+8/3+9/3)

=(2+7/3+8/3+3)

第6环节:

6(0/3+1/3+2/3+3/3)

=(7.5/3+8.5/3+9.5/3+10.5/3)

=(11/3+12/3+13/3)

=(2.5+8.5/3+9.5/3+3.5),……,…

第4系列:

第2环节:

2(0/4+1/4+2/4+3/4+4/4)

=(2/4+3/4+4/4+5/4+6/4)

=(0.5+3/4+4/4+5/4+1.5)

第3环节:

3(0/4+1/4+2/4+3/4+4/4)

=(4/4+5/4+6/4+7/4+8/4)

=(1+5/4+6/4+7/4+2)

第4环节:

4(0/4+1/4+2/4+3/4+4/4)

=(6/4+7/4+8/4+9/4+10/4)

=(1.5+7/4+8/4+9/4+2.5)

第5环节:

5(0/4+1/4+2/4+3/4+4/4)

=(8/4+9/4+10/4+11/4+12/4)

=(2+9/4+10/4+11/4+3)

第6环节:

6(0/4+1/4+2/4+3/4+4/4+)

=(10/4+11/4+12/4+13/4+14/4)

=(2.5+11/4+12/4+13/4+3.5),……,…

第5系列:

第2环节:

2(0/5+1/5+2/5+3/5+4/5+5/5)

=(2.5/5+3.5/5+4.5/5+5.5/5+6.5/5+7.5/5)

=(4/5+5/5+6/5+7/5+8/5)

=(0.5+3.5/5+4.5/5+5.5/5+6.5/5+1.5)

第3环节:

3(0/5+1/5+2/5+3/5+4/5+5/5)

=(5/5+6/5+7/5+8/5+9/5+10/5)

=(1+6/5+7/5+8/5+9/5+2)

第4环节:

4(0/5+1/5+2/5+3/5+4/5+5/5)

=(7.5/5+8.5/5+9.5/5+10.5/5+11.5/5+12.5/5)

=(10/5+11/5+12/5+13/5+14/5)

=(1.5+8.5/5+9.5/5+10.5/5+11.5/5+2.5)

第5环节:

5(0/5+1/5+2/5+3/5+4/5+5/5)

=(10/5+11/5+12/5+13/5+14/5+15/5)

=(2+11/5+12/5+13/5+14/5+3)

第6环节:

6(0/5+1/5+2/5+3/5+4/5+5/5)

=(12.5/5+13.5/5+14.5/5+15.5/5+16.5/5+17.5/5)

=(16/5+17/5+18/5+19/5+20/5)

=(2.5+13.5/5+14.5/5+15.5/5+16.5/5+3.5),……,…

第6系列:

第2环节:

2(0/6+1/6+2/6+3/6+4/6+5/6+6/6)

=(3/6+4/6+5/6+6/6+7/6+8/6+9/6)

=(0.5+4/6+5/6+6/6+7/6+8/6+1.5)

第3环节:

3(0/6+1/6+2/6+3/6+4/6+5/6+6/6)

=(6/6+7/6+8/6+9/6+10/6+11/6+12/6)

=(1+7/6+8/6+9/6+10/6+11/6+2)

第4环节:

4(0/6+1/6+2/6+3/6+4/6+5/6+6/6)

=(9/6+10/6+11/6+12/6+13/6+14/6+15/6)

=(1.5++10/6+11/6+12/6+13/6+14/6+2.5)

第5环节:

5(0/6+1/6+2/6+3/6+4/6+5/6+6/6)

=(12/6+13/6+14/6+15/6+16/6+17/6+18/6)

=(2+13/6+14/6+15/6+16/6+17/6+3)

第6环节:

6(0/6+1/6+2/6+3/6+4/6+5/6+6/6)

=(15/6+16/6+17/6+18/6+19/6+20/6+21/6)

=(2.5+16/6+17/6+18/6+19/6+20/6+3.5),……,…

第7系列:

第2环节:

2(0/7+1/7+2/7+3/7+4/7+5/7+6/7+7/7)

=(3.5/7+4.5/7+5.5/7+6.5/7+8.5/7+9.5/7+10.5/7)

=(5/7+6/7+7/7+8/7+9/7+10/7+11/7)

=(0.5+4.5/7+5.5/7+6.5/7+8.5/7+9.5/7+1.5)

第3环节:

3(0/7+1/7+2/7+3/7+4/7+5/7+6/7+7/7)

=(7/7+8/7+9/7+10/7+11/7+12/7+13/7+14/7)

=(1+8/7+9/7+10/7+11/7+12/7+13/7+2)

第4环节:

4(0/7+1/7+2/7+3/7+4/7+5/7+6/7+7/7)

=(10.5/7+11.5/7+12.5/7+13.5/7+14.5/7+15.5/7+16.5/7+17.5/7)

=(13/7+14/7+15/7+16/7+17/7+18/7+19/7)

=(1.5+11.5/7+12.5/7+13.5/7+14.5/7+15.5/7+16.5/7+2.5)

第5环节:

5(0/7+1/7+2/7+3/7+4/7+5/7+6/7+7/7)

=(14/7+15/7+16/7+17/7+18/7+19/7+20/7+21/7)

=(2+15/7+16/7+17/7+18/7+19/7+20/7+3)

第6环节:

6(0/7+1/7+2/7+3/7+4/7+5/7+6/7+7/7)

=(17.5/7+18.5/7+19.5/7+20.5/7+21.5/7+22.5/7+23.5/7+24.5/7)

=(21/7+22/7+23/7+24/7+25/7+26/7+27/7)

=(2.5+18.5/7+19.5/7+20.5/7+21.5/7+22.5/7+23.5/7+3.5),……,…

第8系列:

第2环节:

2(0/8+1/8+2/8+3/8+4/8+5/8+6/8+7/8+8/8)

=(4/8+5/8+6/8+7/8+9/8+10/8+11/8+12/8)

=(0.5+5/8+6/8+7/8+9/8+10/8+11/8+1.5)

第3环节:

3(0/8+1/8+2/8+3/8+4/8+5/8+6/8+7/8+8/8)

=(8/8+9/8+10/8+11/8+12/8+13/8+14/8+15/8+16/8)

=(1+9/8+10/8+11/8+12/8+13/8+14/8+15/8+2)

第4环节:

4(0/8+1/8+2/8+3/8+4/8+5/8+6/8+7/8+8/8)

=(12/8+13/8+14/8+15/8+16/8+17/8+18/8+19/8+20/8)

=(1.5+13/8+14/8+15/8+16/8+17/8+18/8+19/8+2.5)

第5环节:

5(0/8+1/8+2/8+3/8+4/8+5/8+6/8+7/8+8/8)

=(16/8+17/8+18/8+19/8+20/8+21/8+22/8+23/8+24/8)

=(2+17/8+18/8+19/8+20/8+21/8+22/8+23/8+3)

第6环节:

6(0/8+1/8+2/8+3/8+4/8+5/8+6/8+7/8+8/8)

=(20/8+21/8+22/8+23/8+24/8+25/8+26/8+27/8+28/8)

=(2.5+21/8+22/8+23/8+24/8+25/8+26/8+27/8+3.5),……,…

第9系列:

第2环节:

2(0/9+1/9+2/9+3/9+4/9+5/9+6/9+7/9+8/9+9/9)

=(4.5/9+5.5/9+6.5/9+7.5/9+8.5/9+9.5/9+10.5/9+11.5/9+12.5/9+13.5/9)

=(6/9+7/9+8/9+9/9+10/9+11/9+12/9+13/9+14/9)

=(0.5+5.5/9+6.5/9+7.5/9+8.5/9+9.5/9+10.5/9+11.5/9+12.5/9+1.5)

第3环节:

3(0/9+1/9+2/9+3/9+4/9+5/9+6/9+7/9+8/9+9/9)

=(9/9+10/9+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1+10/9+11/9+12/9+13/9+14/9+15/9+16/9+17/9+2)

第4环节:

4(0/9+1/9+2/9+3/9+4/9+5/9+6/9+7/9+8/9+9/9)

=(13.5/9+14.5/9+15.5/9+16.5/9+17.5/9+18.5/9

+19.5/9+20.5/9+21.5/9+22.5/9)

=(16/9+17/9+18/9+19/9+20/9+21/9+22/9+23/9+24/9)

=(1.5+14.5/9+15.5/9+16.5/9+17.5/9+18.5/9

+19.5/9+20.5/9+21.5/9+2.5)

第5环节:

5(0/9+1/9+2/9+3/9+4/9+5/9+6/9+7/9+8/9+9/9)

=(18/9+19/9+20/9+21/9+22/9+23/9+24/9+25/9+26/9+27/9)

=(2+19/9+20/9+21/9+22/9+23/9+24/9+25/9+26/9+3)

第6环节:

6(0/9+1/9+2/9+3/9+4/9+5/9+6/9+7/9+8/9+9/9)

=(22.5/9+23.5/9+24.5/9+25.5/9+26.5/9+27.5/9

+28.5/9+29.5/9+30.5/9+31.5/9)

=(26/9+27/9+28/9+29/9+30/9+31/9+32/9+33/9+34/9)

=(2.5+23.5/9+24.5/9+25.5/9+26.5/9+27.5/9

+28.5/9+29.5/9+30.5/9+3.5),……,…

第10系列:

第2环节:

2(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

=(5/10+6/10+7/10+8/10+9/10+10/10+11/10

+12/10|+13/10+14/10+15/10)

=(0.5+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14/10+1.5)

第3环节:

3(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

=(10/10+11/10+12/10+13/10+14/10+15/10

+16/10+17/10+18/10+19/10+20/10)

=(1+11/10+12/10+13/10+14/10+15/10

+16/10+17/10+18/10+19/10+2)

第4环节:

4(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

=(15/10+16/10+17/10+18/10+19/20+20/10

+21/10+22/10+23/10+24/10+25/10)

=(1.5+16/10+17/10+18/10+19/20+20/10

+21/10+22/10+23/10+24/10+2.5)

第5环节:

5(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

=(20/10+21/10+22/10+23/10+24/10+25/10

+26/10+27/10+28/10+29/10+30/10)

=(2+21/10+22/10+23/10+24/10+25/10

+26/10+27/10+28/10+29/10+3)

第6环节:

6(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

=(25/10+26/10+2710+28/10+24910+30/10

+31/10+32/10+33/10+34/10+35/10)

=(2.5+26/10+2710+28/10+24910+30/10

+31/10+32/10+33/10+34/10+3.5),……,…;

……,……

关于上述初等数学起点最简单最原始幼稚可笑的数值运算是否蕴涵着数值逻辑运算规律和深刻的数学内涵?单凭直觉无法回答,千百年来实无限理论和玄学无法理解与接受它、也不可能去探究,…,目前,只能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常言道,最简单的最质朴的恰恰是最深奥的、最难以理解接受的,数学是被应验的,我们将上述运用亚里士多德潜无限数学思想和辩证法指导下,在数论、集合论内涵条件下形成的普遍运算规律概括归纳为:

1、第1系列并未派生子集合:0/1=0,1/1=1,2/1=2,3/1=3,4/1=4,5/1=5,6/1=6,……,是特殊矛盾特殊规律、为特殊特别系列、特殊矛盾例外,务必将其排斥在外,如果不将其排斥在外、这系统同样无法理解与接受,其实它就是分数整(整数分数);

2、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从第2系列起均派生子集合):

{[0~1]}1↓{[1~2]}3↓{[2~3]}5↓……,…(此结构式上下交错对应莫散开)

{[0.5~1.5]}2{[1.5~2.5]}4{[2.5~3.5]}6……,…

第1环节:1∑{[0~1]}=∑{[0~1]},

第2环节:2∑{[0~1]}=∑{[0.5~1.5]},

第3环节:3∑{[0~1]}=∑{[1~2]},

第4环节:4∑{[0~1]}=∑{[1.5~2.5]},

第5环节:5∑{[0~1]}=∑{[2~3]},

第6环节:6∑{[0~1]}=∑{[2.5~3.5]},

第7环节:7∑{[0~1]}=∑{[3~4]},

第8环节:8∑{[0~1]}=∑{[3.5~4.5]},

第9环节:9∑{[0~1]}=∑{[4~5]},

第10环节:10∑{[0~1]}=∑{[4.5~5.5]},

……,……

∑{[0~1]}意指0与1之间的基数之和,∑{[0.5~1.5]}意指0.5与1.5之间的基数之和,它们是集合族、有无穷个子集合或有无穷个数组,其他依次类推,很显然,如果说{[0~1]}和{[0.5~1.5]}的基数是实无限,那么它的基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就会一下子全部冒出来究竟具体有多少?无人具体知晓也无法具体知晓,自古至今一筹莫展,务必突破传统数学思维理念的严重束缚,让事实说话,符号↓:意指派生子集合,在有理数系统数值逻辑运算过程中,小数0.5,1.5,2.5,3.5,4.5,5.5,6.5,……从系统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分化出来,占据整数位置,充分地十足地体现其相对整性质(亦可理解为哲理整性质),即派生子集合,为奇数能被2相对整除提供科学依据,蕴涵着完整数值逻辑运算规律2,3,4,5,6,7,8,9,10,11,12,……,数论、集论、初等数学、自然辩证法四位一体、辩证统一,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切入点注入初等数学、数学基础并为其指明前进方向,至此,需要引入数学新概念,相对整性质、小数相对整、等等概念:

相对整性质: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与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6.5,-6.5,......的绝对值相比较更零散,换言之,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6.5,-6.5,......的绝对值和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相比较整装(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将这一特殊性质统称为相对整性质,为什么会拥有相对整性质,因为1/2=0.5、1/2是最大分数单位、则0.5是最大小数单位,...,相对整性质为奇数能被2相对整除提供科学根据,只有在本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才能够发现相对整性质,否则无从谈起,……。

3、数值逻辑公理系统派生子集合并非一目了然、需要详细说明:

(1)、当选取1时,第一系列:0/1=0,1/1=1,2/1=2,3/1=3,4/1=4,5/1=5,……为分数整,并未派生子集合,是特殊矛盾,则其为特殊系列,特殊矛盾与普遍矛盾务必需要人为加以区分,否则就要导致逻辑悖论,因此,务必把第一系列排斥在公理系统之外,才是科学的、才是适宜的,…。

(2)、数值逻辑系统外部结构形式像“锁链”,因此将其简称为连锁形式,连锁形式非常规则,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无穷无尽(例如):

[0~1]}1{[1~2]}3{[2~3]}5……,…(此结构式上下交错对应莫散开)

{[0.5~1.5]}2{[1.5~2.5]}4{[2.5~3.5]}6……,…

(3)、当系统子系列在偶数范畴内:在第2系列(例如:0/2,1/2,2/2,3/2,4/2,5/2,6/2,……)、第4系列、在第6系列、第8系列、第10系列、……均派生子集合——充分地十足地揭示着小数0.5,1.5,2.5,3.5,4.5,5.5,6.5,……拥有相对整性质,连锁形式规则,非常直观,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4)、当系统子系列在奇数范畴内:在第3系列(例如:0/3,1/3,2/3,3/3,4/3,5/3,6/3,……)、第5系列、第7系列、第9系列、……亦均派子集合(隐形的、非直观的),因为小数0.5,1.5,2.5,3.5,4.5,5.5,6.5,……拥有相对整性质,所以纷纷跨跃(飞跃)出来,充当相对整子集,连锁形式规则,十分显然地揭示着小数0.5,1.5,2.5,3.5,4.5,5.5,6.5,……拥有相对整性质、自告奋勇、势不可挡,数值逻辑对立统一规律预示着选择公理,在奇数范畴内必有其它基数与其相当,例如第5系列、第2环节:

2(0/5+1/5+2/5+3/5+4/5+5/5)

=(2.5/5+3.5/5+4.5/5+5.5/5+6.5/5+7.5/5)

=(0.5+3.5/5+4.5/5+5.5/5+6.5/5+1.5)

=(4/5+5/5+6/5+7/5+8/5)

很显然,如果直接用

2(0/5+1/5+2/5+3/5+4/5+5/5)=(4/5+5/5+6/5+7/5+8/5)来表达派生子集合,就是隐形的、非直观的,单凭直觉观察不出派生子集合,如果对(4/5+5/5+6/5+7/5+8/5)进行拆分子运算就能得到(必须指出、在公理系统中是运用规律直接观察、归纳出来的):

(4/5+5/5+6/5+7/5+8/5)

=[(2.5+1.5)/5+(3.5+1.5/5)+(4.5+1.5/5)+(5.5+1.5)/5+(6.5+1.5)/5]

=(2.5/5+3.5+/5+4.5/5)+(5.5)/5+6.5/5+(1.5*5)/5

=(2.5/5+3.5/5+4.5/5+5.5/5+6.5/5+7.5/5)

=(0.5+3.5/5+4.5/5+5.5/5+6.5/5+1.5),第2环节体现0.5,1.5拥有相对整性质,其他奇数系列、偶数环节上都是如此,这是规律无需逐一验算,因为0.5,1.5,2.5,3.5,4.5,5.5,6.5,……拥有相对整性质,所以自告奋勇、会纷纷跨跃出来,势不可挡,…。

(5)、当系统子系列在10,100,1000,10000,……,范畴内,均派生子集合,不仅揭示着小数0.5,1.5,2.5,3.5,4.5,5.5……拥有相对整性质,而且在向纵深发展潜无限的过程中有太多太多的基数是超越无理数数值的有限形式、甚至与其相吻合、相当,形成有限不循环小数或潜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31415926/10000000=3.1415926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代表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限不循环小数的概念、数学中客观存在着有限不循环小数为什么不被提出?…。

(6)、很显然,上述数值逻辑系统运算规律,除了第1系列(0/1=0,1/1=1,2/1=2,3/1=3,4/1=4,5/1=5,6/1,……)例外,系统的子系列无论是在奇数系列还是在偶数系列范畴内均派生子集合,小数0.5,1.5,2.5,3.5,4.5,5.5,6.5,……纷纷分化出来、均占据整数位置,揭示着其绝对值比其他普通小数绝对值相对整装,充分地十足地体现其相对整性质(也可理解为哲理整性质),因此,构成相对整子集,譬如{[0.5~1.5]}、、{[1.5~2.5]}等等,存在着完整数值逻辑运算规律与深刻内涵,数值逻辑系统外部结构形式像连锁,因此说系统连锁结构形式规则,蕴涵着极其深刻内涵——数值逻辑对立统一规律,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为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却着实能被2相对整除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普遍意义,这是数学自然观的重大认识问题,要做出正确选择,很显然,整数形成了广义整数、数论形成了广义数论、集合论形成了广义集合论、真理形成了广义数学真理,0.5,1.5,2.5,3.5,4.5,5.5,6.5,……自告奋勇势不可挡、纷纷分化出来担负起“相对整数”的重任,数字简单原理哲理却深刻,同时自然辩证法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切入点注入初等数学和纯粹数学,…。

二、初等数学深刻内涵:

1、分数整:0/1=0,1/1=1,-1/1=-1,2/1=2,-2/1=-2,3/1=3,-3/1=-3,4/1=4,-4/1=-4,5/1=5,-5/1=-5,6/1=6,-6/1=-6,……尽管是分数形式,数值逻辑系统揭示着依然体现整数性质,因此将其统称为分数整。

2、小数整:无限循环小数0.9˙=1,小数形式依然体现整数性质,将其简称为小数整。

3、素数偶:2既是一个素数又是一个偶数,将其简称为素数偶,具有唯一性,将奇素数3,5,7,11,13,17,19,......统称为素数。

4、分数相对整:分数1/2,-1/2,3/2,-3/2,5/2,-5/2,7/2,-7/2,9/2,-9/2,……既拥有分数性质又具备相对整性质,因此将其统称为分数相对整,分数相对整拥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性质,其一是普通分数性质,其二是相对整性质——因为1/2是最大分数单位,其他普通分数不具备相对整性质——因为普通分数的分数单位均小于1/2,实际上,其他普通分数的分数部分均为分数单位,均小于1/2绝对值更零散,所以一次性彻底排除,以免造成思维混乱,务必需要说明,分数相对整与整数(分数整)是有差异的、是异中之同、差异中有共性,并不等同,既要看到差异又要看到共性、当然是指差异中的共性。

5、相对整性质:其他普通分数的绝对值和1/2,-1/2,3/2,-3/2,5/2,-5/2,7/2,-7/2,9/2,-9/2,……的绝对值相比较更零散,换言之1/2,-1/2,3/2,-3/2,5/2,-5/2,7/2,-7/2,9/2,-9/2,……和其他普通分数相比较绝对值整装(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把(分数相对整)相比较绝对值整装性质统称为相对整性质,为什么拥有相对整性质,因为1/2是最大分数单位,分数单位1/2﹥1/3﹥1/4﹥1/5﹥1/6,……,因为1/2=0.5,1/2是最大分数单位,则0.5是最大小数单位。

6、小数单位:关于分数和小数互相关联着,看到分数要联想到小数,分数单位1/2,1/3,1/4,1/5,1//6,1/7,1/8,1/9,1/10,…对应下的小数就是小数单位,例如:1/2=0.5,1/3=0.333….,1/4=0.25,1/5=0.2,…,1/10=0.1等等,即0.5,0.333…,0.25,0.2,…,0.1等等就是小数单位,很显然,1/2是最大分数单位,0.5是最大小数单位,1/2与0.5看似极其简单的两个数字却是微小微妙的,自古至今,数学只把它们看成普通分数、普通小数,现在来看需要转变思维理念,….。

7、小数相对整: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6.5,-6.5,......既拥有小数性质又具备相对整性质,将其统称为小数相对整,小数相对整拥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性质,一是普通小数性质,二是相对整性质——因为0.5是最大小数单位,其他普通小数不具备相对整性质——因为普通小数的小数单位均小于0.5,一次性彻底排除,以免造成思维混乱,只接受小数相对整的小数性质是片面的,只接受小数相对整的相对整性质是片面的,需要说明,小数相对整与整数是有差异的、是异中之同、差异中有共性,并非等同,正整数的性质可以理解为绝对整,小数相对整顾名思义性质相对整,这就是二者的差异,同时绝对整与相对整又是异中之同、所谓的共性,…。

8、相对整性质: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和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6.5,-6.5,......的绝对值相比较更零散,换言之,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6.5,-6.5,......和其他普通小数相比较绝对值整装(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把(小数相对整)相比较绝对值整装性质统称为相对整性质,为什么会拥有相对整性质,因为0.5是最大小数单位,...,相对整性质为奇数能被2相对整除提供科学根据,只有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才能够发现相对整性质,否则无从谈起,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9、广义整数:将整数和分数相对整统称为广义整数,即本文将0,1/2,-1/2,1,-1,3/2,-3/2,2,-2,5/2,-5/2,3,-3,7/2,-7/2,……,…统称为广义整数;亦可以将整数和小数相对整统称为广义整数,即本文将0,0.5,-0.5,1,-1,1.5,-1.52,-2,2.5,-2.5,3,-3,3.5,-3.5,4,-4,4.5,-4.5,5,-5,5.5,-5.5,6.5,-6.5,……,…统称为广义整数,蕴涵着绝对整与相对整的意义,...。

10、广义(数学)真理: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却能被2相对整除、潜无限等等内涵的数学真理统称为广义(数学)真理,要探索绝对值1+1=2蕴涵的基本原理、道理、哲理,哲学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切入点注入初等数学、注入纯粹数学,...。

11、狭义(数学)真理: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统称为狭义(数学)真理,非常有必要把数学分为狭义真理和广义真理,小学数学(算术)应为狭义(数学)真理,...。

12、实无限:简言之,理解为经完成的无限,我们的前人将其称之为实无限,...,如自然数的全体、实数全体是指实无限,实无限排斥潜无限,潜无限也排斥实无限,事实上互相排斥,实无限为高等数学、数理逻辑等等方面奠定基础、实无限是被理想化的无限,只有如此理解方能合乎大道理,才有存在的理由、缘由,…。

13、潜无限:简言之,理解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无限,如像n→∞或n→0的极限过程那样称为潜无限,也可理解成未完成的无限、无穷无尽,数学潜无限与人文无限、哲学无限一脉相承、并不相悖,潜无限依然是初等数学的基础,潜无限依然是广泛意义上的真理、无处不在,承认接受实无限的大家风范不能排斥、丢掉了潜无限数学真理,否则没有错误有失误,因此,潜无限为初等数学数值逻辑奠定基础,潜无限也排斥实无限,事实上互相排斥,...。

14、绝对值1+1=2蕴涵着的基本原理、道理、哲理(为什么1+1=2):

本文回答既简单又深奥:偶数能被2(绝对)整除,奇数不能被2(绝对)整除却着实能被2相对整除(传统意义的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是指奇数与偶数的排斥性对立性,偶数能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却着实能被2相对整除是指奇数和偶数的异中之同、差异中共性、同一性),因此说,奇数与偶数相反相成对立统一,1+1=2是数学首要公理,或者说2是数学首要公理,1+1=2蕴涵着深刻的数值逻辑对立统一规律——蕴涵着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哲学(自然辩证法)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切入点注入数学基础、注入初等数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大可为数学理论作指导,如果有谁再说哲学不能过问、关心数学矛盾和问题,那就站不住脚了,数学既要讲逻辑又要讲基本原理、道理、哲理,自然辩证法为其补充、弥补深刻内涵,...,是啊!它的确既简单又深奥,它简单的表面上看似是小学生的基本知识,其道理却深奥地不可思议、不可理喻、它的“庐山”真面目就是如此、并非本文一派胡言,如此基本原理、道理、哲理并非人人都能够理解与接受,更不是小学生阶段能够理解接受的数学知识,的确需要转变数学思维理念,高度重视、重新认识,...。

15、有必要说明:因为哲理整性质、哲理整小数难以理解接受甚至不被理解与接受,本文将它称之为相对整性质、小数相对整等等,换言之,本文相对整性质,亦可理解为哲理整性质,那么,相对整性质——哲理整性质、奇数能被2相对整除——奇数能被2哲理整除、分数相对整——哲理整分数、小数相对整——哲理整小数等等,内涵大同小异。

16、有限不循环小数:为了便于理解,简言之,我们把无限不循环小数有限数字或者小数点右边至少有两位或两位以上不循环数字的小数统称为有限不循环小数,譬如小数:3.14,3.1415,3.141592,3.1415926,1.4142,1.41421356,2.17181938,……等等就是有限不循环小数,有限不循环小数无穷无尽,有无限不循环小数必然存在着有限不循环小数,在数值逻辑中,非常容易发现它们,而且有限不循环小数与潜无限不循环小数拥有替代无理数数值的巨大意义与作用,有限小数中的小数再如此细致地划分出有限不循环小数、有限循环小数、小数整、普通有限小数等等,才更切合实际,这的确是数学的一个重大认识问题,有限不循环小数可表达为分数形式,因此有限不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同时还是无理数的有限形式,因此可替代无理数数值(无理数的近似值),只谈无限不循环小数(只谈无理数),没有涉及到有限不循环小数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们客观存在着,有限不循环小数尽管不是无理数却是无理数的化身、拥有无理数的重要因素、成分,尤其是,它实质上真正的起着替代无理数数值巨大的数学实际意义与作用,它真正支撑着数学实无限、实数系的基础,有限不循环小数的概念不被提出是初等数学的最大不足和缺陷,因为它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所以说初等数学和纯粹数学没有错误却有失误,…。

17、有限循环小数:为了便于理解,简言之,我们把无限循环小数有限个循环节或者说小数点右边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数字循环节的小数统称为有限循环小数,譬如:0.1616(2个循环节),0.161616(3个循环节),0.666(3个循环节),0.666666(6个循环节),0.787878(3个循环节),0.99999(5个循环节),等等就是有限循环小数,有限循环小数无穷无尽,有无限循环小数必然存在着有限循环小数,有限循环小数客拥有客观存在性,它也可替代无限循环小的数值,这也是一个认识问题,有限循环小数可表达为分数形式,因此有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

18、有理数:将广义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广义整数包含着整数、分数整、分数相对整,分数包含着分数整、分数相对整、普通分数,这是因为分数相对整拥有双重性质、分数整拥有双重身份所决定的;也可以将广义整数与小数统称为有理数,广义整数包含着整数与小数相对整、小数包含着小数相对整与普通小数,因为小数相对整拥有双重性质、一是相对整性质、二是普通小数性质。

19、有理数系统——有理数系:本文将有理数数值逻辑公理系统和深刻内涵统称为初等数学有理数系统、简称为有理数系,有理数系是无限开放着的数值逻辑公理体系、永远不会终极、永远不会枯竭的数值逻辑公理体系,正如人文无限和哲学无限的内涵——无穷无尽,它们一脉相承,…。

有理数系并无什么缺憾,因为有理数系蕴涵着有限不循环小数(潜无限不循环小数),尽管有限不循环小数(潜无限不循环小数)不是无理数,它却是无理数的化身、拥有无理数的重要因素和成分,它在数学中实际上真正起着无理数的意义和作用,敬请认真斟酌,这是数学的一个非常非常重大认识问题,无理数的实无限走得太遥远了、有限不循环小数和潜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被理性认识,这似乎才是初等数学、数学基础的真实现状与真实状况,系统不包含无理数也可以、也是也,只要我们能够构造出潜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拥有所谓的无理数数值一样的富有,不是有理数系有问题,而是人的认识出了大问题,尤其是先前率先认识数学的,…,本文也深知无理数拥有客观存在性,客观存在着,只是对其实无限的无理数数值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只是说关于无理数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特别对待,将性质不同的两类数学矛盾人为的加以区分,更合乎逻辑,…。

有理数系统是向纵深发展着的系统、无限开放,有限不循环小数也是向纵深发展变化着的,有限不循环小数形成潜无限不循环小数,按照实无限的数学自然观,这一无限过程如果被理解为完成了,那么潜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无理数、无理数数值相吻合,无可厚非,在数理逻辑中实无限拥有极大优越性、但实无限也有很大局限性,不能苟同、不能相同,不能投其所好,...,数值逻辑只会潜无限、潜无限更科学、不会实无限、实无限不能为数值逻辑奠定基础,实无限一句话或者寥寥数字就把实数系、实无限集合完成了,实无限和实数系太笼统,当您若要具体展开实数系时,您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码事,一个具体的无理数数值都无法完整地构造出来,发现无理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迄今为止,还没有谁能够构造出一个实无限的完整无理数数值,这是事实,扯别的没有意义,字母符号不是无理数、实数系的全部意义、只是一个代号,实无限是理想化的无限,因此说,实无限还是将来十分遥远的可能性,今天还看不到现实性,实无限只能够给高等数学、数理逻辑等等奠定基础,因为它们不需要具体展开实无限、实数系,一句话、几笔就能带过的数学矛盾,换言之,关于无限不需要具体展开的数学矛盾和数学领域实无限大可为其奠定基础、需要具体展开的数学矛盾潜无限为其奠定基础,...。

20、实数:把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无理数客观存在着、拥有客观存在性,如果把实数看作实数系、请您不要说的那么笼统、那种方式也只是承认其客观存在性另一种说法,大家风范,数学迫切需要您的实无限、实数系的具体系统,而不是笼统的,敬请贡献出来,...。

21、关于无理数:无理数客观存在,拥有客观存在性,由于无理数没有公度比,与有理数的规律不一致,无理数排斥有理数、实数系中的无理数把有理数系的运算规律都被排斥掉了,有理数排斥无理数,实数系太笼统太茫然,有理数与无理数不能在一个公理系统中共容,务必把无理数排斥在系统之外,关于无理数只能对无理数、无理数数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特别对待,如果您能够做到了这一点——对无理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那么它的数值是潜无限还是实无限本文不再干涉。

关于无理数需要严格界定,一是无公度比,二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而且其数值(绝对值)无穷无尽、永远不会穷尽、永远不会终结,以防有机可乘、有懈可击,实无限?潜无限?问题就出在界定不严格,数学逻辑十分严密,有些十分重要、十分关键的概念界定很不严格,有空可入,关于数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无需争论谁是谁非,而是一部分数学概念需要重新严格界定一下,尤其是无理数,…。

22、自然数与正整数、单位“1”与自然“1”:

绝对值1+1=2是科学抽象的,1+1=2和正整数是相对于广义单位“1”而言,单位“1”的含量绝对统一,1+1=2并非自然“1”的意义,事实上自然数与正整数既有差异又有联系,自然数是相对于自然“1”而言,正整数是相对于广义单位“1”而言,正整数把自然数提升到了抽象的科学高度,由于自然数、时常因单位“1”不统一、“含金量”不一致,如果对自然数直接进行运算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正确、有时有偏差,换言之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正确,我们人类是聪明智慧的,有了数学的广义单位“1”、正整数、整数,消除了自然数的局限性,…。

1+1=2是数学公理并无问题、绝对无问题、只是需要探寻它的公理系统,为什么1+1=2?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且也涵盖着数论的“1+1”,…,然而,绝对值1+1=2与数论的“1+1”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如果把素数2看作偶素数,那么数论的“1+1”是指大于等于6的偶数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本文素数就是指奇素数3,5,7,11,13,17,19,23,……,…,数论的“1+1”它是绝对值的特殊公理,数论的“1+1”与绝对值的1+1=2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一脉相承,在绝对值1+1=2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蕴涵着数论的“1+1”,数论的“1+1”是数值逻辑公理系统偶数环节上的特殊公理,换言之、数论的“1+1”不仅是而且必须首先是绝对值的数学公理(例如:6=3+3,8=3+5,10=3+7,12=5+7,14=3+11,16=5+11,18=5+13,……,无穷无尽)拥有客观存在性,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其真实性、模棱两可、这背离了数学(逻辑)排中律,…。

23、普通有限小数、普通分数、普通小数:

a、普通有限小数:不包括小数整、有限不循环小数、有限循环小数在内的小数系列简称为普通有限小数,例如2.6,6.6,7.8,6.8,9.9等等。

b、普通分数:不包括分数整、分数相对整在内的分数,…。

c、普通小数:不包含小数相对整在内的小数,…。

24、双素数:除了能被1和自身整除外,还仅能被2和一个素数互为整除的(正)偶数,我们把具有这样性质的偶数称之为双素数,例如6,10,14,22,26,34,38,……,其特征,能表示为两个等值素数之和,即6=3+3,10=5+5,14=7+7,22=11+11,26=13+13,34=17+17,38=19+19,……,双素数星星点点揭示着哥德巴赫猜想拥有客观存在性。

25、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理论如何认识?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不可能回避的数学矛盾:

{[0~1]}1↓{[1~2]}3↓{[2~3]}5↓……,…(此结构式上下交错对应不能散开)

{[0.5~1.5]}2{[1.5~2.5]}4{[2.5~3.5]}6……,…

第1环节:1∑{[0~1]}=∑{[0~1]},

第2环节:2∑{[0~1]}=∑{[0.5~1.5]},

第3环节:3∑{[0~1]}=∑{[1~2]},

第4环节:4∑{[0~1]}=∑{[1.5~2.5]},

第5环节:5∑{[0~1]}=∑{[2~3]},

第6环节:6∑{[0~1]}=∑{[2.5~3.5]},

……,……

∑{[0~1]}意指0与1之间的基数之和,它是集合族、有无穷个子集合或有无穷个数组,其他依次类推,符号↓:意指派生子集合,很显然,在系统数值逻辑运算过程中,小数0.5,1.5,2.5,3.5,4.5,5.5,6.5,……从系统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分化出来,占据整数位置,充分体现其相对整性质,即派生子集合,为奇数能被2相对整除提供科学依据,蕴涵着完整的数值运算规律,数论、集论、算术三位一体、辩证统一,揭示着2,3,4,5,6,7,8,9,10,11,12,13,14,15,16,……,…均为数学公理,…,如果将2,3,4,5,6,7,8,9,10,11,12,13,14,15,16,……,…展开为数值逻辑公理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第2环节:1+1=2,

第3环节:1+2=3、2+1=3,

第4环节:1+3=4、2+2=4、3+1=4,

第5环节:1+4=5、2+3=5、3+2=5、4+1=5,

第6环节:1+5=6、2+4=6、(3+3)!=6、4+2=6、5+1=6,

第7环节:1+6=7、2+5=7、3+4=7、4+3=7、5+2=7、6+1=7,

第8环节:1+7=8、2+6=8、[3+5]=8、4+4=8、5+3=8、6+2=8、7+1=8,

第9环节:1+8=9、2+7=9、3+6=3+(3+3)!=9、4+5=9、5+4=9、6+3=9、…、8+1=9,

第10环节: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第11环节:1+10=11、2+9=11、3+8=11、4+7=11、5+6=5+(3+3)!=11、…、7++4=11、…,

第12环节:1+11=12、2+10=12、3+9=12、4+8=12、[5+7]=12、6+6=12、…、8+4=12、…,

第13环节:1+12=13、2+11=13、3+10=3+(5+5)!=13、…、6+7=(3+3)!+7=13、…,

第14环节:1+13=14、2+12=14、[3+11]=14、4+10=14、5+9=14、6+8=14、(7+7)!=14、…,

第15环节:1+14=15、2+13=15、3+12=15、4+11=15、5+10=5+(5+5)!=15、6+9=15、7+8=15、…,

第16环节:1+15=16、2+14=16、[3+13]=16、4+12=16、[5+11]=16、6+10=16、7+9=16、8+8=16、…,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现代汉语”课程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的第8条指出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1]。之后,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在新的形势下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指依据课程思政教学要求,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对课程思政取得的教学成效进行价值判断。“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可以为课程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标准和依据。因此,教师立足思政育人的教育要求,研究“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提升“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一、研究背景

(一)高校课程思政相关研究现状

国家政策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些政策的引领下,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步展开。有些学者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等,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念,要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例如,高德毅等[3]认为,“‘课程思政’其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刘承功[4]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包含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工作体系的一种教育体系。陆道坤[5]认为,应该“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李如占、张冬冬[6]认为,课程思政建设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并“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周芸等[7]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柳建安等[8]认为,需根据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许祥云、王佳佳[9]则基于CIPP评价模式,从政治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构建了高校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学者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研究涵盖课程目标、内容、方式、管理等,但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尤其是面对不同类别课程的评价还需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现状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部分。学生通过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能有效提升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具有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本身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有效组成部分。目前,对于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现状,还有以下问题需深入思考。第一,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性不够。一方面,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评价与课程其他章节知识内容没能有效关联和融合;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一些要素不能连贯呼应。第二,评价数据采集不充分、不全面,方式较为单一。过程性评价中的数据采集及分析不到位;知识能力层面与态度价值层面、深层学习与浅层学习层面的方式区分度不够,缺乏指向课程目标的指标点;且现代汉语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需要多种方式的教学评价,但目前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满足教学要求。第三,保障反馈措施没有跟进,持续改进措施仍有待加强。具体来说,教学团队设计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信度、效度不够,数字化教学评价能力有待提升,且教学评价的结果未能及时反馈到教学中。结合以上分析,本文将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和OBE理念,探讨如何构建“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二、“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课程思政课程观下的融合一体评价原则

在课程思政课程观下,各类层次的评价融为一体,共同指向课程目标的指标点。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念,需融入课程,如高德毅认为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靳玉乐、张良[10]认为,“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观的创新,旨在突破知识本位的课程观,改变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之间的割裂状态,强调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情感的认同、价值观的引领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进而提升知识学习境界、实现意识形态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这种理论下的知识学习,是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价值观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效果评价中的知识层面评价是对隐含了知识附加的文化意义的综合认知的评价。课程思政评价是课程整体评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课程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等教学实施过程中伴随着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的观照。“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内容在体现专业性的基础上非常注重人文性和实践性,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连续性、持续性体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即在课程评价中需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同时,各评价环节应融为一体,共同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关联视角下评价指标及方法与目标适切性原则

评价方式及指标体系可引导价值涵养,应体现出与“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目标的适切性。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及方法需要与课程目标关联对应,并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关联且匹配一致,如此才能支撑该项目标的达成。如“现代汉语”知识层面的目标包括语言要素信息、语言规范学习,可设置客观题,采用线上测试的方式;语言认知情感态度层面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而对于语言技能、语言应用可采用技能展示的方式,以支撑技能类目标。另外,小论文、作业汇报等表现性评价既可支撑价值观涵养层面目标,又可在行为层面和实践运用层面,强化对鲜活的语言现象、语言事实的分析及应用能力的考查。此外,教师要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在正确的语言观指导下,掌握相关语言理论,以分析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如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发音,使其掌握正音的基本操作流程,且在沟通交际交流时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能分析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汉字书写,使其掌握汉字正确的书写形式等,此时可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

(三)OBE理念下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原则

参照OBE理念,教师需关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学习成果的评价。评价指标及方式引导着“教”与“学”的实施方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有助于实现评价的目的,发挥课程评价在人才培养、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方面的作用。根据OBE“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现代汉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思政的学习结果体现在哪些方面,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标点支撑哪些课程教学目标。参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可从以下层面进行考查:汉语言系统知识、汉语言智慧策略、汉语言认知策略、汉语言学习态度、汉语言文化认同。第二,学生如何取得这样的学习结果,即课程学习实施过程。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以及引导学生采用哪些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方式,这些都需要教师对现代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分章节进行归纳。第三,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学生取得这样的结果。产出导向需关注学生的成果表现,聚焦学习结果。教师应关注面向学习成效的质量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及成效,然后再找出评价指标对课程目标指标点的支撑,从而从多个层面考查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结果,如语言规范应用、母语情感、文化自信等。

三、“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路径

(一)“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依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教学目标,并结合OBE理念,对符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求的核心要素如目标、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调研,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涵养、实践行为。知识能力层面,关注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度。知识的学习可根据认知行为六大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对记忆、理解等浅层次学习和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深层次学习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具体评价指标关注汉语言系统知识、汉语言智慧策略、汉语言认知策略等。情感态度层面,关注教、学、情感态度,实现三者合一。评价指标关注以下层面:教学话语是否易接受性强,以及课程思政的学习入脑入心的程度、汉语言学习态度、汉语言文化认同态度的形成。价值涵养层面,关注知识能力与价值涵养的融合度。注重“语言认知技能策略+语言文化自信形成”的过程评价,注重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课程思政的融合,并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评价指标关注以下方面:对汉语特点汉语魅力有正确的认知,对汉字的形、音、义的能够准确理解,通过学习汉字记录的文化经典,体味包含在经典中的各种文化信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实践行为效果层面,关注语言应用能力、语言价值观在行为中的表现。具体可设置汉语言文字应用情境中的表现性任务,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评价。

(二)“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的构建

通过分析“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案,可制定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过程量表+结课考核”。实施深层学习与浅层学习评价相结合、人测与机测相结合的知识效果评价。“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内容与知识内容是融合的,故评价方式需关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基础知识可以在过程评价中进行分项考核,具体可采用机测、客观题、情景活动设计等方式,并应用过程量表评价。如章节知识采用学习通客观题评测;朗读活动采用合作设计评价量表。同时评价维度包括活动目标、重难点、准备、活动过程,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等。结课考核主要围绕语言能力和价值观涵养等进行评价。如设定反映核心价值观的成语主题展示性任务,以评测语言应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线上问卷+线下访谈”。主要调查评价学习态度及情感态度效果、价值效果。教师可通过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语言学习APP等设置调研问卷,调研学生对汉语言文化内涵是否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线下访谈在教学过程和课后及各类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以搜集、分析“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现状,了解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过程中的获得感、母语情感、汉语言文化自信等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学习效果。如“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A.非常认可;B.比较认可;C.基本认可;D.不认可;E.非常反对”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你认为这个‘灵魂’指的是什么”。3.以过程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政治认同的价值效果,并根据价值效果激励其有效调控行为效果。教师可增加过程性评价中的展示作业、语言应用(如口语课堂演讲、书面语小论文写作或语言问题分析论述等)环节,从而通过观测行为应用层面的语言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形成性评价需具有连续性,结合进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并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押韵平仄韵律、对仗的特征、汉语造词法的理据、汉字的时空性、成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等的认识。如对于中国航天相关的词语命名理据的分析作业,相关评价指标应围绕内容和形式方面构建,包括资料查阅是否充分,以及分析过程是否围绕主题词、条理是否清晰、对中国航天精神的概括及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态度、语言表达是否规范通顺流畅等。4.表现性评价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用的框架。教师应面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情境设置表现任务,观测学生完成任务之前、过程及之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结合现代汉语章节内容,教师可将语音中的经典朗读、词汇中的节日文化词、手抄报、汉字大赛题目准备活动策划等分别作为选手和点评者的表现进行评价。再以汉语词汇智慧的认知为例,设置文化词分析的表现任务。每个小组分主题进行活动,如分析以下词语:校训中的“厚德、博学、笃学、弘毅”等,中华礼仪用语及反映核心价值观的成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形成简短文字解释词语内涵,并在班内分享讲解,其他学生点评讨论。在任务过程中,教师主要从四个层面进行观察:语言素质、文化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一方面,关注实际语境中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工具完成语言交际交流、进行信息传递接收的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对汉语汉字的内涵的正确阐释、对汉语汉字智慧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态度与传承责任担当等。表现性评价需根据章节内容和评价目标,明确并提炼情境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表现性任务,并在任务开始前设计出评价细则。在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观测相关评价点,如对母语的熟悉与热爱程度、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应用、文化自信的建立等。

(三)“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的反馈及持续改进途径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尽量使知识能力层面与人文素质、教师职业道德等层面融合。如在展示性作业中,教师需注重对学习活动过程的整体了解,首先了解知识层面基础测试中学生的状态,然后观察其外显性的语言应用,即在语言交际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及表达,以发现教学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师要通过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了解教学过程和效果,分析总结开展的“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目标达成度,调研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的获得感;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的保障机制,通过“评价—反思—改进”,制定持续改进课程思政评价方式的措施;完善评价体系指标及环节的设计,并应用评价结果,反思如何激励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和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产出导向,从输入、过程、输出结果等方面分析“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评价的实施路径,并做进一步优化。具体指标及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四、“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实施的保障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第3篇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用字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暂行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社会用字,是指面向社会公众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其范围主要包括:

(一)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公务用字;

(二)地方报刊及其它汉语文出版物和以汉字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用字;

(三)影视(戏剧)屏幕、音像制品及演出用字;

(四)公共服务行业服务用字;

(五)企业事业单位名称用字;

(六)公共场所设施用字;

(七)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以及其它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用字;

(八)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名称、商标、说明用字;

(九)招牌、标志牌、广告等其它具有公共性、示意性的社会用字;

(十)网站、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汉字的用字。

第四条市、县(区)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用字的监督管理工作。

教育、文化、*、工商行政管理、城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政、交通、旅游、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具体做好社会用字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社会用字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

第六条社会用字必须执行下列标准:

(一)简化字以19*年10月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的《简化字总表》和20*年3月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为准;

(二)异体字中的正体字以19*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

(三)印刷用字以19*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四)汉语拼音以19*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19*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年12月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颁发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为准;

(五)计量单位的名称用字以l9*年2月国务院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所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

(六)标点符号和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以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批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为准;

(七)手写体和各种美术字体,在坚持使用简化字的前提下,允许采用碑刻、字帖上名家墨迹的写法,允许有笔形上的变化。

国家对社会用字的标准有新规定的,从新规定。

第七条社会用字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汉字书写规范、工整,易于辨识;

(二)书写行款,横写由左至右,由上向下,竖写由上向下,由右至左。汉字与汉语拼音并用的必须横行,并做到拼写准确,书写正确,分词连写;

(三)汉语拼音书写准确,且与汉字并用;

(四)公共场所标语牌、地名牌、告示牌以及涉外单位的牌匾等需要书写外文的应与汉字并用,上为汉字,下为外文,双行排列,不得单独使用外文。

第八条社会用字不得使用下列不规范字:

(一)19*年的《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

(二)19*年国家宣布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

(三)19*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淘汰的异体字;

(四)19*年被淘汰的旧形字;

(五)19*年被淘汰的计量单位旧译名用字;

(六)错别字和生造字。

第九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保留或者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翻译或整理出版的古籍用字;

(二)文物古迹及仿古建筑物、构筑物用字;

(三)姓氏中的异体字;

(四)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作品用字;

(五)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及老字号牌匾用字;

(六)历史名人、革命先烈的墨迹;

(七)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的用字;

(八)已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出口商品的包装、商标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外国向我方申请注册的商标用字;

(九)依法影印的境外出版的中文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等的用字;

(十)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用字。

第十条社会用字需要使用汉语拼音的,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以汉语普通话为拼写标准,符合《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二)除汉语拼音教学和儿童汉语拼音读物外,应与汉字并用,不得单独作为社会用字使用。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经销用字不符合本规定的招牌、广告和出版物等。

第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实施和加强对企业名称、门店标牌、商品名称以及广告用字的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用字的监督管理,发现违反本规定用字的,应当责令用字单位或者个人予以改正,并督促其改正。

第十四条对违反本规定的社会用字,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十五条城市公共场所的设施和招牌、广告用字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督促其限期改正。

第十六条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执法,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具体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八条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环境;传播

当前要传播中国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要让民众认识到中国文化这样一些最根本的精神特征:我们今天不能做网络的奴隶,我们要主动地运用这个网络这样一个载体来传播我们的中国文化,用网络来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主要论述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

1汉语言文学专结合网络传播环境的意义概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汉语之所以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绝不仅是因为全球华人多,而是汉语作为一种典雅、优雅和富有诗情画蕴的语言,它己经从文化气质上,征服了人心,“是流俗之上的优雅,是重压之下的逃逸,是无可代替的贴心会心与舒心”,中国古人在造字造词时,就对浓郁典雅的生活情趣,进行了高度的提纯。比如很多成语、固定语背后,多有妙趣横生的典故故事成语“指鹿为马”见证了赵高的奸诈,“请君入瓮”见证了来俊臣的凶残;“孔融让梨”呼唤的是`少年君子”;“见贤思齐”呼唤的是向善向美这些语言在完成传播功能的同时,更将古和今;古典和时尚,融为一体,让文化历史韵味得到现代化传播,让今人和现代汉语,富有“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每次看到经史子集中的固定语,仍飘扬在现代化审美中,都有一种深厚的文化自豪,这种优雅厚重,才是汉语最有光彩的地方但是,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它在带给人们全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语言习惯的改变,可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举个例子来说,原本表示疑问的词语“什么”,到了互联网时代,竟然逐步演变成了“神马”语言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每一个字词句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容不得有半点含糊。眼下,网络词语异常盛行,一些原本正常不过的词语,逐步演变成了网络词语就像文中提到的“辣么美”一样,原本是由“那么美”演变而来。而“那么美”可以正常解释其含义,就因为`辣”和“那”读音相近,“辣么美”就逐渐在网络上红火起来,取代了“那么美”的位置,着实让人感到大煞风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汉语言要创新发展,做好文化传承、历史借鉴,留住这种独特的光彩和古韵,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规范遣词造句,避免网络用语的影响,加大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让更多的人体验汉语的美,改变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路径

2加强汉语言文学网络传播的措施

2.1建立微博、微信公共平台,进行以手机、工pad为移动终端的微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传播者与受众传播需求、表达需求、内容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媒介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格局我们似乎处在一卞`微传播”年代,微信作为一款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表情等多种媒介为一体的手机社交软件,不仅带来了社交网络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还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和社交模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同时,它也更新了传播理念它作为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众多手机用户和网民的青睐汉语言文学传播可以设立官方微博和微信群发送相关的文学作品及赏析,使更多人了解汉语言的文学美,参与到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赏鉴中,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角。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新媒体平台中播放一些古装电视剧及电视节目中的作品评鉴,并对这些音视文本的进行精准投放和推送,通过手机和工pad终端接收,让更多的市民随时随地接受汉语言文化的熏陶

2.2生成二维码,进行数字化传播

2015年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七年持续上升,未来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仍然会持续增长,我们要适应这种趋势,把优质阅读内容变得适合于数字化传播,“只要方法得当,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可以`深起来”。随着微信的发展,人们对二维码越来越熟悉,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效果,我们也可以利用二维码实现汉语言文学的数字化传播二维码在当前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具备容量大、面积小、辨识力强的特点,在全国“网络文化传播”的建设背景下,可以尝试建立汉语言文学数据库系统,生成二维码,用户通过手机扫一扫可以获得关于汉语言文学的分类框图,点击相应的模块,如诗词歌赋赏鉴、历史典故等可以显示不同的历史文化,从而建立起一个全面、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汉语言文学传播系统

2.3开发应用软件,进行虚拟仿真体验式传播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至今流传下来无数文化珍宝,如:汉字、戏剧、工艺、建筑等等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更有很多传统文化己经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只有历史长河才能沉淀出的文化瑰宝,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将其发扬广大,并让其源远流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应用软件,领略中国的浩瀚文化,感受中国的人文精神,如中国传统文化APP汉语言文学可以开发汉语言文学A即,将汉语言文学的各个分类都融入到这个虚拟空间中,并以一定的故事情节巧妙的串联在一起用户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根据故事情节在这个虚拟城市中“生活”,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诸多方式感知古典文化的气息,体味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还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北京故宫博物院自2013年以来先后推出的《撤镇美人图》《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等多款APP应用,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和互动体验,这种虚拟仿真体验式传播突破了用户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制约,更容易引起受众对古典文化的关注、响应、参与和分享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可以学习诗词歌赋及小说、散文等,可以陶冶情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传播路径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寻汉语言文学网络传播的新蓝海,实现汉语言文学网络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l]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干,」,2011(36).

[2]姿小燕.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11(08):145一160.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环境;传播

引言

作为一个历史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得到继承与弘扬,将文化传播出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中国文化中,汉语言文学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而且也是我国人民精神特征的延续,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播中国文化,而且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将汉语言文学更好地传播到全世界人民的心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文化传播方式正逐渐被社会所关注,所以汉语言文学如何借助网络环境传播,无疑将成为解决传播汉语言文学问题的关键要素。

一、汉语言文学有效结合网络传播的意义

在我国专业学科体系中,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十分悠久,其中不仅蕴含社会价值,而且也包含重要的人文价值。在联合国工作语言中,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无可厚非地成为了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对于汉语而言,其不仅包含最多的使用人数,而且与其他语言相比,其所描绘出的意境更加优雅,因此全世界都会被汉语言的优雅气质所折服,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与此同时,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多经典故事口口相传,并从中提炼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成语与短语,例如,成语“孔融让梨”将谦让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比如“指鹿为马”使赵高奸诈的嘴脸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上述成语的出现,不仅可以加快历史故事的传播速度,而且也可将历史文化韵味通过文字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当今年代,历史中的经典成语依然在文学作品中闪耀光芒,所以作为一名中国人而言,传播汉语言文学既是义务,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相比以往有着极大的不同,并且许多网络用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大众的语言习惯。例如,“神马”“辣么美”等网络词语日益火了起来,汉语言端庄、典雅的特点正逐步丧失[2]。因此,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也要积极进行拓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采取有效对策加快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速度,使凝聚祖先智慧的汉语言文学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弘扬与传播。

二、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特性

1.多样性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速度获得了极大地提升,民众可以快速地获取文化信息,所以可借此优势,使汉语言文学得到更加快速的推广。除此之外,由于民众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所以可以借助网络为载体,缩短汉语言文学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并且在网络的帮助下,民众也可快速地检索到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从而更快地完成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吸收。另外,在网络的帮助下,可将汉语言文学进行创意改编,以漫画或视频等方式在网络中传播,从而吸引更多民众的关注,即便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群,也可轻松地完成汉语言文学学习。

2.便捷性

借助互联网的帮助,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其中,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学多在课堂上完成,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网络中便可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时间不再是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障碍[3]。此外,随着更多智能设备的出现,人们可以利用具备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或手表,便可轻松地浏览与学习汉语言文学,方便大众加快建立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为后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重组性

在网络环境中,由于汉语言文学资源的存储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中呈现出松散、凌乱地分布状态。因此,为了将零散的信息进行妥善整理,需要对网络中零散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并重新归纳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体系。

4.互动性

众所周知,网络的存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日常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而言,民众可在网络中进行汉语言文学的互动,针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有针对性地讨论,所以互动性也因此成为了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最显著的传播特点。

三、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传播存在的问题

1.网络用语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当有突发新闻或者重大事件时,民众会在第一时间从网络中接收到相关信息,所以网络也因此成为了解世界发展的重要路径。在网络环境中,为了加快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速度,有必要使网络与汉语言文学联系得更加紧密。然而,对于汉语言文学而言,其所表达的意境大多是固定的,但是随着网络传播的不断加剧,一旦被某些人误传或修改,其所表达的内涵便会出现差异,从而会影响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速度。另外,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十分迅速,即便是汉语言文学出现一丁点偏差,则其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4]。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用语更加简单,当社会上出现热点事件后,可能在事件中便会出现了一个网络热词,相比传统汉语言文学,网络热词更加容易让人理解、更加有趣,所以也因此影响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速度。

2.汉语言文学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均不同以往,并且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方式也与几十年前有着十分大的差异。因此,随着社会环境与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汉语言文学与社会发展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并且也与民众的生活方式相互脱节。在理解汉语言文学方面,由于社会发展的背景存在差异,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也在逐步降低,从而使得传播汉语言文学的热情也会逐渐减少,这无疑对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设置了非常大的障碍。

四、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对策

1.积极构建数字传播渠道,扩大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广度

相关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众的阅读方式逐步趋向于数字化阅读,并且数字化阅读的比例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随着民众越来越热衷数字化阅读,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也应顺应时展要求,积极构建数字化传播渠道,将高质量的汉语言文学进行数字化转换,使大众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感受到数字化的汉语言文学所带来的冲击力。以二维码为例,二维码自从在网络中出现之日起,便受到了大众的追捧,与其他技术相比,二维码安全性高、面积小以及辨识度高等特征。所以,借助二维码技术,可以将汉语言文学录入到网络数据库平台当中,同时生成可用手机识别的二维码,当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后,用户的手机中便可呈现出经典的汉语言文学,方便用户进行浏览与学习。总之,在网络中构建数字化汉语言文学传播渠道,不仅更具针对性,而且传播面积更广,有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效果。

2.积极构建软件平台,提升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代入感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我国流传至今的文化元素不计其数,其中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联合国也将我国一部分传统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因此,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不仅要爱惜传统文化瑰宝,而且也要将传统文化元素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网络环境中,为了加快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速度,我们可以积极构建软件平台,并在软件平台中营造出富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虚拟空间,当人们通过网络进入到虚拟空间后,用户可在其中感受汉语言文学带来的震撼,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触摸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代入感。

3.构建“微”平台,加快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速度

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微”平台的兴起,民众喜欢在微信、微博等个人平台中表达自身的需求。因此,在传播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积极构建微信、微博等个人社交平台,将汉语言文学以文字、视频等方式在“微”社交平台中,大众可在社交平台中浏览经典的汉语言文学,拉近了汉语言文学与大众直接的距离。此外,对于新兴的社交平台而言,其不仅涵盖的用户数量多,而且信息在社交平台的传播速度也更快,因此可通过用户关注数量多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账号,将一些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推送给大众赏析,帮助更多的民众领略汉语言文学的内涵,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并且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中的转发功能,让更多的人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关注,加快汉语言文学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

五、结语

作为世界上最有魅力、最有底蕴的语言,汉语不仅是中国人母语,而且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关键载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加快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速度,需要在理解汉语言文学魅力的基础上,积极发掘互联网技术的特点,以互联网为载体,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将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传播,让汉语言文学可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英顺.基于网络环境分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7):129-130.

[2]巴桑.网络环境下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30-32.

[3]周雪.基于微课平台的汉语言文学新型教学模式建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3):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