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听力

汉语听力

汉语听力

汉语听力范文第1篇

(新疆墨玉县喀尔赛乡中心小学 848100)

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这三项技能的发展,而且为开展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对学生而言,听力往往又是难度最大的。传统的教学长期重视读写训练,而忽视听说的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状态也影响了他们听力的发展,语言环境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听力能力相对薄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和田的学生告别“哑巴汉语”的学习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师在汉语的启蒙阶段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有如下思考。

一、背诵是提高学生汉语能力的有效方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一个资讯发达的社会,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认为,需要什么,只要“百度”就能获得。因此,一提起“背”,很多人都深恶痛绝,认为死记硬背是一种最闷有意义、最没有效果的学习方法,认为那只是机械的重复,对开拓思维没有一点作用。但笔者觉得,在各学科的学习中,都需要背,特别是学习汉语,“背”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第二语言最重要的是积累丰富的词汇及语汇,使学生形成语感。学生丰富的词汇量及语汇两的积累,还有预感的形都必须通过多读书,多背书。为什么有些人能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这都与他本人的大量阅读和背诵有关。有很多作家,他们的文化底蕴之高是令人惊叹的,但他们在没有成为作家之前,无一例外的都阅读和背诵了大量的书籍。学习第二语言更是如此,词汇量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都需要靠大量的阅读和背诵。有了丰富的词汇量才能给阅读理解及“听”“说”能力的锻炼奠定基础。学生有了较丰富的词汇量才能听明白,听准确,听清楚了才能说得流利,有了听和说的语言基础才能逐步形成语感,并为写打开通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力,在汉语学习中就会如鱼得水。比如,分析词语的搭配,有些事一看就知道该这样搭配而不是那样搭配,但要是叫你说出原因,却是无法说清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学习者对这些词已经有了语感,这种语感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知觉中积淀着思考”,在此之前已经获得的一种经验。所以一看就知道这词该怎样搭配。所以说,语感对学习汉语,做练习题,进行交流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语感的获得来自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可见,“背诵”在汉语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汉语素养的提高,因此说在汉语教学中,背诵是学习汉语,提高学生汉语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对听力练习有兴趣,克服恐惧的心理。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一个人听力理解能力的好坏与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学生在生活中时刻处于维吾尔语的语言环境中。小学生不适应汉语语的语言环境,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要听清、听懂稍纵即逝的语言材料,明确语言的含义,与此同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回答问题。一旦出现不会回答的题目,学生会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变得手忙脚乱,结果往往连最简单的词句都听不懂。因此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避免使其产生厌恶甚至抵触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听懂一段文章,必须具备听的动机、自信心和自然放松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单词和句子的教学,调动学生多个感官来学习而不是进行机械的操练;课堂上进行对话表演活动,设计合理的动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汉语教材每单元都是有情节的故事图片,我就请学生们分组进行模仿、配音的听说游戏。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潜移默化地练习了听力。有了兴趣,学生听的热情就被调动了起来。

汉语听力范文第2篇

一、听力的重要性

语言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听”作为一项重要的言语技能已经受到高度重视。汉语听力教学的性质就是专门训练和提高“听”这项言语技能以及与之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听力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听”的技能,并能灵活运用交际中,准确、得体的领会对话者的意图。听力课不同于精读课。精读课重点在于学习书面语,听力课重点在于“听”汉语,听力在语调、语气、词汇、句式上的灵活多变,决定了其在教学和习得中的难度系数。听力课也不同于口语课,但客观地说,“听”与“说”的关系最为密切,“听”有助于“说”,“说”有赖于“听”。要提高说话的能力,提高口头交际的能力,就非得提高听力不可。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听”在汉语习得上的特殊作用,抓住这一关键环节来促进学生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提高。

二、听力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听力教师和学生对听力课的认识就是放MP3,看MP4,对答案,因而听力教学采取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放MP3或MP4-学生听-做题-教师提问-对答题”的五步法。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机械而刻板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和主动,严格影响了学生创造的发挥。在这一点上,口语课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借鉴各学习的例子。口语课之所以受学生欢迎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应该说在听力材料已定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问题,改进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听力课的兴趣。只要学生的主动型调动起来了,师生双方都能感觉到听力课上起来其实并不是那么无趣,而是能够有所收获。

2.师生的忽略心理

忽视听力课的情况现在各高校都普遍存在着。此处的忽略心理不仅仅存在于学生,也存在于教师和校方身上。大多数学校在课程安排时,听力课总是课时设置最少的课型。因为课时少,教师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不愿上听力课。

3.知识面相对较窄

汉语课程中精读课是最受到学生欢迎的课程。公正地说,精读课也是被动型和乏味之处,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原因何在?因为精读课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觉得能够在精读课上学到知识,所以喜欢上精读课。但是就听力课而言,学生觉得除了练习听力以外,很少真正习学到东西,于是这个课就变得可上可不上了。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听力课收获至微。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靠简单的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善教学方法就能够避免的。这是一个相对较为宽乏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靠广大师生存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了。

三、提高学生汉语听力能力的有效途径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汉语听力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对语音的准确辨认。听话是主动的过程,教学中应强调听话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以往的听力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听力课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缺乏主动性。事实上,听话不仅仅靠“听见”就行了,需要听话者动用内在言语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只有正确的理解了才是真正地听懂了。因此,汉语听力教学要强调学生主动理解而非被动地听,听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将听到的信息进行提取、整理、加工。要鼓励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联想、推理、猜测等心理活动来帮助理解,指导学生积极地提取关键信息,提高学生归纳、概括、总结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必须要动用认知因素和背景知识去主动地理解。

2.克服不良听话习惯

汉语教学中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听力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1)不以为然。对听话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自己听话能力差对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2)消极被动。长期以来,教育目标没有很好地贯彻,许多学生的听力练习目的只是为了向家长和老师交差,或是为了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形成一种被动的思维定势,不去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听话能力,对所听内容不进行认真思辨,这种学习态度阻碍听话能力的提高。(3)不良习惯。听力课上或听别人说话时没有礼貌,坐立不安,情绪浮躁;习不专一,边听边玩;不求甚解,断章取义。这些不良习惯,不仅会影响听话的效果,而且极大地阻碍听话能力的提高。

总之,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水平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必要的听话方法。其实,在听话实践中,有些带有规律性的好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较快地提高听话能力。例如在听力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注意对背景知识的理解,注意扩大听话渠道,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听话技巧,改变不良听话习惯等等。

3.积累语言信息,创造听力的先决条件

听力课对语言知识的输入方式是通过听-理解-记忆的过程完成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语言信号的接收、解码过程完成的快慢或准确与否,都是由储存在头脑中的言语信息(即经验成分)的多寡所决定的。这些言语信息主要包括有关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它们是听力理解能够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听力,就必须从积累它们的言语信息入手,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在学生初步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上(语音要做到会读、会拼、会写),以词汇语法的听力训练为中心,尽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和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要对学生进行不断地反复练习,使学生对所听到的语言材料达到理解记忆,积累经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艳.《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及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汉语听力范文第3篇

学习汉语不仅是对汉语知识的习得,也是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全面培养和锻炼。在语言的学习中,“听”和“说”是教学的关键,“听”又是“说”的前提,如果听不懂,就很难说得出,因此,听力课程的设置必不可少。胡波在《汉语听力课教学法》中这样阐述了听力课程设置的目的,“听力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训练学生听觉器官的灵敏度,能够快速准确地辨析语言信号;帮助学生吸收尽可能多的语言要素,并且作为经验成分储存在大脑记忆库中;通过大量和反复输入语言信号,训练聆听理解微技能,提高接收解码的熟练程度,激活听觉语言中枢”。但由于教学形式和课型本身的特点,听力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零基础”或者基础薄弱的初级汉语学习者来说,听力更是难中之难。语音,是听力练习中的词汇、句子、对话、短文等各个部分的基础,不论是在学生学习中,还是在教师教学上,都是难点,所以提出并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对初级汉语听力语音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初级听力语音难点

语音之所以难,是因为汉语的语音具有许多印欧语系没有的特点。汉语语音中没有复辅音、音节结构比较整齐、元音占优势,但有声调高低的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在听力理解中,语音存在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声母、韵母,音变和声调的发音及辨别。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听力语音教学的难点。

(一)声母、韵母发音难辨易混淆

在语音教学中,最初采用的是单个声母、韵母的教学。但是在初级听力的语音教学中,采用的是将声母、单韵母拼合在一起进行练习的方法。不论哪一种语音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声母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声母教学的难点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声母教学中存在一些让留学生难以辨别的音,如以下几组:

“b、p”和“d、t”:在以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小语种为母语的留学生中,这两组声母的辨别是最大的难点。在西班牙语中,它们的区别在于清音浊音,西语中没有送气音,这两组读音都发不送气音,故只有汉语“b”、“d”的发音,没有“p”、“t”的发音,所以他们在汉语语音辨别时往往会混淆语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我趴着呢”会由于母语的负迁移而想到“我扒着呢”,虽然仅是一个声母的发音不同,但表达的是两个动作,这就会让学生在听力中出现理解偏误。

“f”和“h”:在日语和韩语中,没有“f”的发音,所以以日语和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经常会将汉语唇齿音“f”的发音与舌面后音“h”进行混淆,不论是听还是说,这都是他们学习的难点,比如:在听力理解中,他们将“生发”理解成了“生化”,语义有很大差别,影响他们对语料的整体联系和理解。

“j、zh、z”、“q、ch、c”和“x、sh、s”这三组可以算是所有留学生在语音学习中的难点,尤其是“j、q、x”,在其他语言中没有这三个发音,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与“zh、z”和“ch、c”这两组进行混淆,出现理解的偏差,比如:“只有”一词,他们会误读成“几有”,虽然是语音上的偏误,但却影响听力的理解。

2.韵母教学的难点

汉语的韵母比较复杂,有些复合韵母又比较相似,因此留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偏误。

前后鼻音的混淆:在听说的过程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是前后鼻音,如:“in、ing”、“an、ang”、“en、eng”等,留学生会将“帮”误听为“搬”,将“零食”误听为“临时”,将“蹦”误听为“笨”。这些听力的偏误都会影响留学生在听力中的理解,导致不能正确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

“a、ai”:留学生在辨音时,最常出现错误的地方在于“a、ai”上,首先因为“a”和“ai”的发音十分相似,与声母拼合后更是不容易区分,所以留学生很难辨别。比如:“白”和“拔”、“排”和“爬”、“埋”和“麻”、“乃”和“哪”等,这些字的读音留学生在听力练习的时候都会经常误听、错听,从而误解听力材料的真实意义。

声母和韵母的发音是语音中最初学习的内容,所以常见的难点也比较多,在听力的语音教学中,声母、韵母的辨别作为重点和难点不容忽视,也更待深入的探讨。

(二)声调较难掌握,阳上难辨

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的声调用来区别意义,同时也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但声调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一大难点,常常出现“阳平上不去、上声转不好、去声下不来”的现象。在语音的声调教学中,学生难以辨别的是阳平和上声。在听力理解时也是一样,阳平和上声的辨别是学生最大的难点,比如:“停”和“挺”,在句子中,如果学生将这两个声调混淆,将“他停慢了”听成“他挺慢了”,意思就大相径庭,会导致听力理解失败。

所以在汉语听力语音的的教学中,要注意声调引起的偏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音材料的真正意思。

(三)音变产生理解困难

汉语的音变包括变调、轻声、儿化等,这些音变现象都会影响留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不同的音变形式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的理解障碍。在变调上,汉语的变调有很多种,“一”的变调、“不”的变调、“上声与上声在一起”的变调等,一般最容易出现理解偏误的是“上声上声”的变调,比如:“扭脚”和“牛角”,听起来发音相同,但实际意义相差甚远;在轻声上,汉语存在许多轻声现象,留学生如果不理解轻声,会影响他们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比如:“包子”,如果不知道“子”是轻声,就会给他们的理解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在儿化音上,汉语中的儿化音十分常见,但却是留学生发音的难点,在他们用汉语交流时很少能听见他们发儿化音,所以在听的时候也会出现儿化音的难点,比如:“花儿都开了”中的“花儿”,发音由他们平时习惯的“hua”变成了“huar”就会让他们无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听力教学中语音的难点,针对于这些难点,本文又分析了它们出现的原因。

二、出现语音难点的原因

初级汉语听力语音课程难,不仅仅是因为汉语语音本体知识难,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可以从教师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本身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的进行虽然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但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根据听力这一课型本身来讲,是一门不容易调动课堂氛围的课程,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教师本身性格外,还要求教师有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在听力课上因为无聊而昏昏欲睡,毫无兴趣。其次,教师的发音、语速和个别发音频率也很重要,听力课的首要任务是锻炼学生听的能力,教师的发音必须字正腔圆,若教师的发音不能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存在一定问题,就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和理解的困扰;教师的语速也很重要,应快慢适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而改变语速的快慢,注意语速快慢的交替,清楚而自然,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学生语音上的理解;对于个别发音,如变音、儿化音、轻声,它们使用频率也会影响初级学生对听力语音的学习,若教师对这些发音的使用频率过低,不利于学生自然习得这些语音。

(二)教学中的影响因素

1.教学模式单一

听力课课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常规的听力语音教学过程都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朗读、听音辨音,这样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并且乏味,久而久之失去了对听力课的兴趣,产生反感的情绪,学生失去了练习听力的主观能动性。

2.教材使用不合理

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选择适合他们,又能吸引他们学习兴趣的教材十分关键。教师可能不能决定学校规定给学生的教材,所以有些教材会出现偏难的现象,这让学生在学习听力语音时产生了畏难情绪,从而无法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和锻炼。一些教材在语音阶段的练习也比较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3.训练方法不得当

很多听力课都采用统一的训练方法,造成学生存在很多问题。一般的听力课只是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后进行回答,由于教师设置的问题单一,学生很容易失去练习的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听力教学达不到预期目标;或者由于教师设置的问题过难,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语音的理解问题,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语音问题,就很难达到训练的效果,使听力训练事倍功半。

初级学生一般都是“零基础”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积极性较高,但存在的偏误也较多,然而一旦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他们就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大量的消极影响。所以他们学习中产生难点的原因不容忽视,同时针对于这些难点,要提出正确有效的教学对策,从而有效地帮助初级留学生解决在语音学习上的困难。

三、初级听力语音教学对策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言语的交际能力,语音做为语言教学的基础,要夯实基础就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针对初级学生的听力语音学习难点而言,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发音习惯及发音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法,做到因材施教,可适当地更改教材中的知识顺序。比如,在汉语声母的教学中,教中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声母时,是按照“b、p、m、f、d、t、n、l”的顺序,但教外国留学生时,我们可以根据外国留学生的发音习惯改变教学顺序,按照“b、d、g、k、p、t”的顺序,让发音形成对比,从而提高留学生习得汉语声母的效果。

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较易回避的语音,提高个别音的发音频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音的音变。比如,可常常使用“玩儿”、“门儿”、“歌儿”、“学生”、“孩子”等这些词,加深学生对音变现象的印象,从而达到自然习得的效果,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习得,让他们习惯使用儿化音和轻声等。

在辨音的教学上,教师应将学生易混淆的相似词语音节列举出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能分辨出他们的不同,从而有助于日后的听力理解。比如,“肚子”和“兔子”、“看管”和“宽广”、“站前”和“攒钱”等。教师可利用媒介语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辨并理解汉语的发音。

(二)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授语音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很重要,语音的学习重点在于学生的准确模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行之有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夸张的发音,反复给学生进行演示,学生通过看到了教师形象而直观的口型变化,能更好地理解发音方法。教师也可以采用高强度、快节奏的模仿练习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单个模仿或集体模仿,让学生在模仿联系中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从而为听音辨音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还可以在示范中选取发音相似但意义完全不同的音节,让学生在模仿中理解汉语语音的辨义功能。比如,“跑”和“饱”、“走”和“左”、“七”和“吃”等。如果模仿发音这一教学过程较为枯燥,教师可设置相应的课堂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操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和理解学习的程度,教师要变换多种教学方法,改变听力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比如,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图片法、情景法、交际法、视听法、听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纸条演示法带领学生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可以采用图片法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区别;可采用情景法和交际法将简单易学的语音形成简单对话,进行反复练习。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搭配,可以使原本生硬死板的听力语音教学变得灵活有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从听入手,全面锻炼听、说、读、写四项技能。

综上所述,可见听力语音的学习既基础又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对初级留学生听力语音难点出现原因的分析,对症下药,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但是这些教学对策不能够完全解决听力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丰富初级汉语听力语音教学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波.汉语听力课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枫.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丁艳.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及对策[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2004(2).

[4]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5]鲁健骥.关于听力理解训练的几点思考[J].海外华文教育,2010,(4).

[6]杨惠元.听力训练81法[M].北京:现代出版社,1988.

汉语听力范文第4篇

一、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

在整个汉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的地位。众所周知,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且要达到精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自己、为社会服务。所谓理解语言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人最直接地获取外在信息的手段就是通过先天的生理器官耳朵、嘴来实现。简言之就是“听、读”。利用听读来摄取信息,然后由神经系统传输给大脑,由大脑对信息加工、提炼,对一些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消化、储存。当然,人不可能仅仅为了储存信息而主动积极地去汲取外在信息,如果说是为储存而接收信息,那么我们无异于一台活电脑。储存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能正确熟练的使用这些信息,使其满足我们的客观需要。众所周知,人类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有两种,即:“说”和“写”,说用嘴来表达,写通过手来表达。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的传达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说话就是我们所谓的口语,而写则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即书面语。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对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此时的汉语教学对这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仅关系到学生汉语水平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以后的社会生活。因此,中学汉语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这几项基本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首先,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听说能力。生活是听说的源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离不开生活实际。我们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认真设计话题,使学生想说,乐于参与,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语病,鼓励学生说普通话。总之,听说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不仅有话想说,而且通过训练做到有话会说,并能恰当地运用书面语言。其次,把口语交际教学贯穿于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听说教学贯穿于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既是完成中学汉语教学任务的需要,又是由口头语言作为直接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听、说活动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这就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让学生愉快的“听”

听觉,是学生认知的重要感官之一,发展学生听力,是汉语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传统意义上的“听”,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文内容,这样做,学生感到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插入适当的音乐、故事,使学生达到了轻松愉悦地听的效果。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音乐和故事插入,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听”,不仅使学生听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使学生获得了系统的语感训练和艺术信息。

2、让学生自由地“说”

“说”是阶段性思维活动结果的口头表达形式,良好的“说”是学生良好思维水平与口头表达完美结合的体现。因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亦是汉语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汉语教学中,“说”的权力也主要是老师的,即使让学生说,也只能左诱右导式的被动地说,而学生的主动权很小。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例,从自己身边的事说起,并要求学生在不离训练目标的前进下,自由地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让学生广泛地“读”

“读”是感觉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汉语课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学存在重讲轻读的弊端。在新编《汉语》义务教材阅读课中,读的训练内容更广泛,要求更全面。在教学中,凭借这些训练要求,让学生广泛地读,开阔了写作视野。课文学过后,同学们都觉得很美,很愿意读更多的诸如此类的文章,为满足学生的欲望,可以从图书室借来许多书籍,学生们如获至宝,都自由地找自己需要的资料阅读。这样,让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训练,其自读能力逐渐得到了提高。

4、让学生流畅地“写”。

汉语听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科汉语;听力;非语言要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预科汉语听力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汉语听力水平而开设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学目的明确。听在语言四技能(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排名首位,因此被作为测试的一个主要内容,无论是HSK还是MHK,都有30分钟左右的听力测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听力上表现出一种"平时强、考试弱"的现象,即日常交流问题不大,课堂练习效果也很好,然而一到考试,面对录音机、听着普通话,立刻就大打折扣,大错而特错。究其原因,非语言要素对汉语听力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将就这些非语言要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的对策。经过分析可知,非语言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人体语言要素。1970年,法国学者朱利叶斯?法斯特发表《人体语言》一书,标志着"人体语言学"的诞生。人体语言学也叫举止神态学,是指通过人的表情、姿态、神情、动作、非语音声音等传达出的内心信息,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语言的性质和功能。在人类有声语言产生之前,人体语言曾经是人类唯一的交流工具,在现今人类社会中,聋哑人仍然借助人体语言来表达内心。人体语言常常可以补充语言的未尽之意,或者透露说话者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帮助人们正确完整地表达或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人体语言一般是人下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刻意地作出无意识中作出的动作,是一种难以完成的欺骗,因此我们可以确信,我们在人体语言中得到的信息是真实准确的。

在预科汉语的听力课堂上,我们常常采用听录音的方式进行练习,练习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反馈。同样的材料,有些学生在听录音时茫然不知云何,听教师的重复时却恍然大悟,这是因为,教师无论怎样刻意模仿和接近录音原文,然而口音、身体的动作、眼睛无意中透露的暗示性的神情、甚至语气,都会传达出难以掩饰的东西,使学生在单纯的声学性和文学性信息之外,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对录音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说明,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人体语言产生的帮助作用,然而在听力考试中,学生面对的是无生命的录音机,这种人体语言的额外帮助消失了,这就使得一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学生失去了一大利器,自然影响了他们的听力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不能因噎废食,把听力课变成机械的听录音做练习课,而是在教师主导下,加大练习力度,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的使学生多听更多的录音练习题,同时在练习讲解时,除非必要,否则教师不要重复文本,而只讲解其中的考点,尽量回避人体语言在听力课堂上的负面影响。

2、学生心理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预科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语言关,因此学习任务比较重。在新疆的高校中,由于来自偏远地区而造成的汉语水平低下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听不懂,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听力水平迟迟不能提高。而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①不自信、畏难心理。很多学生上预科之前很少使用汉语,并没有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什么根本影响,然而现在,当他们发现自己面临汉语水平不提高就会留级重修,听不懂就不能上好专业课这样的严峻局势,表现出来的一个很普遍的心理状态就是悲观,不自信,认为在一年时间里,达到预科结业要求是做不到的。于是在课堂上破罐子破摔,练习不听不做,老师讲解不听不记。畏难而放弃努力,直接导致一年甚或两年的汉语强化之后,原来听不懂的仍然听不懂。对此类学生,更多的是寻找榜样的力量,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并安排很好的语言环境,使其多听,即使没有反馈,只有语音信息的输入,但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变化,有了一次成功,就会有连续的进步,假以时日,这一类学社工会有最大程度的进步和提高。②无所谓、不在乎不重视心理。与第一类中提到的学生不同,这一类的学生都是具有较好的听力水平的,在日常交际中,应付裕如。与之前提到的不自信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为自负。对课堂上的练习较简单的嗤之以鼻,对较困难的盲目乐观,当发现自己做错了,不质疑自己的水准,而是质疑练习准确与否。将听力测试视为小菜,主观上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对此类学生,不能用难题去打击他们,最好的方式是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助手,在学习上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后进生,在为别人提供知识帮助的同时,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会自觉自愿地去提高自己。③抵触、排斥心理。有的学生因为对自己的母语怀有极深厚的感情,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学习其他语言是对自己母语的一种背叛,所以下意识地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愿意听,更遑论说。这一类学生一般在本民族语文上有较强的能力,或是所学专业用到汉语的地方比较少,认为学了没有用,因此不愿意学,课堂上不愿意听。甚至有这样的情况,即仅仅是对教师本人没有好感,就决定不好好上这门课,能做好也不做好,出现报复性的逆反心理。对具有这类心理的学生,更多的应该是培养他们对汉语的兴趣,不强行将他们纳入教学的环节,而是吸引其自己加入。④紧张,惧怕心理。这类学生的共同表现是学习很用功,很服从教师安排,学习方法比较死板,且面临考试容易紧张、害怕、患得患失,经常临场发挥失误,甚至换一间教室也能影响到他的听力效果。改变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对这一类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僵化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束缚了他们能力的发展,他们学到的并非技能,而是机械记忆的东西,在教学中应尽量不给他们提供记忆式的练习,而代之以理解性的练习,除此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走出习惯性心理紧张的阴影。

3、文化环境因素。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是必然的现象。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词语的含义涵盖范围不等。不同民族,由于价值观念、地域、不同,对词语所赋予的含义也不同。如汉语中"狼"一词,常喻指凶狠狡猾的敌人,不含褒义,而在哈萨克语中,"狼"一词除贬义的"凶残"之外,还有比较正面的"英勇"的含义。汉民族是依傍大河、平原产生的农业文化,而哈萨克族多年来一直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因此,两个民族对"狼"这一动物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在听力练习中,如果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对方的意思,就可能出现误解。其次,文化使语言的使用层次出现不对等。汉语很多年来一直是口语与书面语脱节并行,即口语在不断丰富、变化,而作为社会上层人士才能学的书面语言表达方式却近千年来变化很小。因此,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有书面的和口语的表达之分,两者意义虽然完全相同,但在遣词造句、语篇联系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也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口语化的材料和用词严谨、句式比较复杂的书面语材料(如新闻稿、政治评论、科研论文、法律文书、诗歌散文)等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偏差。

解决以上问题,除开设汉文化讲座或选修课之外,作为教师可以选择更直观而有效的方法,即看电影。电影来自于生活,是对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文化生活的最生动描绘。它具有趣味性、直观性,除了可以练习听力,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熟悉汉文化,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综上所述,非语言要素对预科汉语听力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重视人体语言在课堂上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解决课堂水平不能体现在考试之中的问题。而学生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听力水平下降或难以提高,解决之道也只有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这也是所有教育者所秉的原则。对于因为文化因素而产生的听力障碍,不建议占用课堂时间,而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弥补,提升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做到文化促进语言学习,语言帮助了解文化的双向进步。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心理起到正面的影响,促使他们将兴趣做为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