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培训总结

汉语培训总结范文精选

汉语培训总结

汉语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为期两天半的汉语拼音教学国际研讨会即将落下帷幕,大家对汉语拼音教学、汉语拼音社会应用、汉语拼音推广的作用等发表了非常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研讨会,正如刚才有代表发言时讲到,是《汉语拼音方案》50周年以来召开的第一次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海内外160多人与会。在开幕式后有四位专家分别就汉语拼音方案的科学依据和基础、国内和国际的汉语拼音教学以及汉语拼音的社会应用情况,进行了大会报告。80多位代表在分论坛发言,与会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形成了一些共识,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三点感想。

一、关于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

(一)针对汉语拼音的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和经验、汉语拼音的社会应用、汉语拼音对信息技术的支持和贡献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特别是展示了汉语拼音方案推行的成就和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一些特色和经验。在基础教育阶段,汉语拼音的教学手段、方式有很多创新,可以说丰富多彩,效果也非常显著。汉语拼音的教学和语文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这是很多老师的感受和期待。拼音教学跟教材的改革同步进行,也取得了新的经验。很多与会者高度评价汉语拼音方案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汉语拼音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前景远大。

(二)在拼音教学和推广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值得重视的成果。这次会议对我们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进一步做好汉语拼音教学工作和规范汉语拼音的社会应用、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我们国内的基础教育的经验。

其次是在国外教外国人汉语的过程中,如何把汉语拼音教好,如何发挥汉语拼音在外国人学习汉语中的作用。

第三是汉语拼音将在信息化过程中发挥什么样作用、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是汉语拼音需要加大推广力度。从老师到专家,都有相似的看法,汉语拼音在社会应用领域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前几天,我们接到一个语言学家写给温总理的信,他提到一个现象,过去我们所有的报纸书刊名都是用汉字和汉语拼音标注,但是现在除了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有限的几份报纸还是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相对照的报名以外,绝大多数的报纸的报名全部改成了中文和英文对照。这实际上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也不符合汉语拼音社会应用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不是国家标准调整后做的改变,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除了我刚才讲的书刊的名称要用汉字和汉语拼音注音,现在很多没有坚持做好以外,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去少数民族地区很注意当地马路上的招牌,上面的文字排列形式是少数民族的文字在先,汉字在后。有一次我去香港参加一个会,香港的同行说他们讲普通话讲不好,我不会粤语,我们在谈话中使用了同声传译。在香港是两文三语,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在中国内地广大的地区,我们的国语是汉语汉字,在汉语不方便使用的时候,我们使用汉语拼音,而不是英文。所以汉语拼音的社会应用需要加大推行的力度。这次会议上,很多专家、老师都提到这个问题,这是现在我们国家语委正在研究的问题,也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

第五是要加强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培训和技术武装。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国外汉语老师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国内老师也提到这样的问题。

(三)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汉语拼音教学和汉语拼音社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有些问题也进行了学术争鸣,我觉得这也是这次会议重要的成果。很多专家发表了对汉语拼音方案本身内容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并且提出了如何进行修改的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汉语拼音的功能是拼写还是注音,也进行了讨论;对分词连写进行了研讨,另外对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使用范围,也进行了讨论。我想这些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认识,做好汉语拼音的社会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与会代表提出了很多加强和改进汉语拼音推行方面工作的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刚才听了各分论坛交流的情况,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第一,语文新课标汉语拼音教学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对教师的培训和要求方面不够明确规范,教学法缺乏统一的参照,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没有坚持……大家提出了批评的意见,这也是我们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的明显的问题。第二,反映社会应用不规范。这两个问题是大家高度关注的。

与会者对如何做好汉语拼音教学和推广工作,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一是提出政府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汉语拼音教学、汉语拼音社会应用的指导。作为国家语委,作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我们一直强调,语言文字工作非常重要,语言文字工作也容易受到忽视。我们召开这样一次研讨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宣传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教学、汉语拼音社会应用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在这次会议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意见和要求,使相关工作得到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重视。二是提议对《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进行修订,制订明确的规范标准,同时加强科研人员和教师之间密切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三是希望这样的会不要再过50年开一次。四是建议尽快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包括国内及海外的教师。五是要建设教学资源库,建立素材库。六是很多专家、老师提出来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有效实践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总结,并且对这项工作下一步如何开展,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

二、关于这次会议的后续工作

首先,这次会后我们将会同主办单位,包括教育部语用司、基础教育二司和国家汉办,一起对会议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别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并加强沟通与协作,争取尽快地加以解决。现在有一个机会,教育部正在制订2020年的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语言文字工作也专门作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附加部分。对于这次会议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带到中长期发展规划里面去,比如汉语拼音正词法国际标准的问题,教师培训问题,我们的资源库的建设问题,我想完全可以纳入到我们2020年的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去。纳入规划就可以有一个时间表,规定什么时候可以实现。我们也希望今天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和老师能够关注这方面的工作,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我们要广泛宣传会议的成果,特别是这次会议上提到的对汉语拼音方案的价值的认识。包括对于学习汉语,对于我们小学生能够提前识字,能够提高和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在信息时代汉语拼音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要宣传在这次会议上大家提到的对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教学和汉语拼音应用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进行整理,不仅在媒体加大宣传,会后语文出版社还要将这次会议的论文结集出版。这次会议是我们汉语拼音方案50年来第一次国际教学研讨会,这本论文集也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座的各位有幸参与这个工作,也是值得纪念的。

第三,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争取能够尽快形成政府部门、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的交流、沟通跟合作的机制。加强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及时分析汉语拼音教学和社会应用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大家提到,汉语拼音教学研讨不要50年一次,至于几年一次,我们会把这个作为一个问题来进行认真的研究。如何在行政部门、科研人员、一线老师之间建立一种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的机制,或者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我想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

三、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一个口号: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今天我们的语言生活可以说跟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语言文字应用领域极大的拓展;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需要妥善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汉语和外语的关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首先,方言现在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很多地方把自己的方言看作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大家也注意到,媒体里面特别是电视里面,方言剧越来越多,很多地方用方言播新闻。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方言的关系。同时,还有如何处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外语使用的关系,这里面的问题非常多,比普通话、方言之间的问题要多得多。随处可见的,是外语使用不规范,我们的书刊名称,到底是用汉英对照还是用汉字和汉语拼音?很多交通标志把地名用了英语,“王府井大街”变成了WangfujingStreet。我是王登峰,我在外国人面前也是王登峰,而不应该是“登峰王”。我们不是不学外语,不是不使用外语,而应该让母语和外语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当然还有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这在宪法中已有明确的规定。

目前语言文字工作面临三个机遇,第一,语言文字工作和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汉语拼音教学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正确读出字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人力资源大国和强国的区别就在于个人素质的差别,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十七大提出了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要求提高国民的素质。一个人素质最核心的部分是智力,智力包括言语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离不开言语能力,所以智力最重要的是言语能力。恰当表达自己,有效跟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够和别人建立并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里面最核心的还是你会不会说话。所以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汉语拼音教学到整个语文课,到我们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努力,这也是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语言文字工作能够做出的贡献。从国家语委来讲,我们下一步要在提高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上下工夫,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构建语言文字能力立体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现在关于语言文字测评指标只有一个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我们现在正在研发语文能力的测试标准,今年在11个省市要试点进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上述举措都是为了提升公民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第二,语言文字要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最近几年来,逐渐形成传统文化热,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文化对全世界都更具有吸引力。我们越来越看到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在这个过程里面,语言文字工作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从*年推出了一项工作,叫做“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我们可以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也可以推行汉语拼音。我最近在读《尚书》,我的这本书里面有拼音注音。我以前读过《尚书》,第一个难题是好多字不认识,不知道怎么读。终于有一天看到这样一本书,每个字都有汉语拼音,我就可以读了。我们现在读经典,两大问题,第一个古文不一定能够理解;另外一个好多字不会读。汉语拼音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是大学教授,照样需要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诵读经典的过程,既是跟中国文化热潮合拍,也可以真正地推行语言文字规范化。

从明年开始,我们将在大中小学生中组织规范汉字书写比赛。现在除了普通话推广以外,很多老师关注的问题是很多人不会写字了,因为电脑用得太多了。很多的大学老师说不愿意看学生用手写的任何东西,因为基本上看不懂。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母语,日本韩国每年中小学要举行全国范围内汉字书写的比赛,我们很多省市也在做这样的事情,但全国性的没有做过。这次将要举办的大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比赛包括用硬笔和软笔书写,主题是“书写经典,传承文明”,上交的作品书写的应该是经典的诗文。我们除了提倡诵读以外,还要提倡书写,写一遍和念一遍效果可能不一样。我去过一个大学的文学院,这个学院四年下来,八个学期里面有七个学期开设经典诵读的课程,每个学期一个学分,一个学期背50篇经典作品,考试很简单,默写《琵琶行》、《岳阳楼记》。在座有很多的小学老师、校长,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书写经典、传承文明这项活动。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丰富、这么宝贵的财富,所以我想,我们通过诵读、书写经典,既推行了规范汉字、推广了普通话,同时也让我们的公众能够有机会亲近经典,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第三,语言文字工作应与信息化结合。语言文字工作如何更好地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推广,这是目前语言文字工作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这里面包括汉语拼音正词法,包括通过拼音或者其他的方式输入汉字的规则。国家语委已启动一个试点工作,就是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声数据库的整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方言会慢慢地消失,为了在它们消失之前能够留下有声的资料,国家语委在两个省市做试点,在方言区,采录下方言的声音和方言区普通话的声音,这样把语言资源可以保护下来。这也是语言文字工作和信息化结合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汉语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第一,务实。务实就是不说套话,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各地领导的发言很务实,登峰的报告很务实,沁平同志更是大力倡导务实之风,不念稿子,用自己的话谈工作,亲切生动,也说明语委的工作已经融在他的心中。

第二,激情。俗语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老是盯着困难,老是揣摩伤痛,人活得就太痛苦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点浪漫主义,需要点理想主义,需要激情。特别是语言文字工作,往往受不到重视,就更需要激情。这次大会可谓激情荡漾。

第三,使命感。我到国家语委工作8年了,先后接受了三位语委主任的领导,王湛同志、贵仁同志和沁平同志,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对语言文字工作的使命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这次会议各位的发言,都充满了使命感。语言文字是国家文化的基石,国家政令畅通的保证,牵涉到人民大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我们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国家政令频道的保卫者,国家语言资源的开发者,中华语言文字的传播者。不管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工作,我们自己应清醒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四,现代意识。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语言文字的信息化,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也最应具有现代意识。有了一种新技术、新观念,就要尽快引入我们的工作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什么事情都应得风气之先,这样才能敏感地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有些话题,也许十几年前都在讨论,老奶奶的裹脚布一样,转过一圈又转一圈。许多问题在老思路下面也许无解,要靠发展来解决,靠现念来解决。

昨天登峰司长的报告中,有一个树形图,这个图密密麻麻,有许多内容,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二点:其一,一个系统、一个工作领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语言文字工作系统,应该注意形成自己的文化,升华自己的理念,塑造自己的精神。务实、激情、有使命感、现代意识等,可能就是我们语言文字工作队伍应有的文化质素。

其二,一个系统、一个领域的成员要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各单位除了按照上级指示做好一般性的工作外,还要根据自己条件创造性地工作,做出特色来。比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除了一般的培训测试外,各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创造性地工作。普通话测试的内容是什么?是一种人们通俗地叫做“地方普通话”的“中介语”,这种中介语处于由方言向普通话过渡的状态,带有各地方言或民族语言的若干特征,人们一听这种话就大致能够推测说话人是什么地方或是哪个民族的人。最近,国家语言普查,希望列专项调查推广普通话的情况,就某种意义而言,其实也就是调查这种中介语的情况。各地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测试了那么多人,有那么多测试数据,就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研究这种中介语的特点和发展、“板结”状况,从中发现学习普通话的规律,同时也有利于改进普通话的培训和测试工作。当然,这些数据如果用于计算机语音处理,当会为我国的信息化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这些数据就是宝贝呀,不开发利用太可惜了!再如,普通话培训测试应加强行业的针对性,培训和测试应充分考虑社会各行业的特点,根据行业领域的不同,编制不同的学习普通话的教材。比如教师、出版、播音、旅游、医疗、邮政、铁道、公安等,对语言文字就有各自行业的特点和要求,选文也应具有行业特点。这些要求和特点与这些行业的工作质量相关。普通话培训测试能够充分考虑各行业对语言文字的特殊要求,通过我们的工作有助于这些行业工作质量的提高,我想,这些行业的主管部门,特别是语委成员单位,会主动支持我们工作的。这种思路可称为普通话培训测试的“领域化”。

上面谈的是对这次会议的感受,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年要做的一些重要工作,特别是与地方关系密切的工作。

一、《规范汉字表》的相关工作。依照计划,《规范汉字表》今年要经国务院批准向社会。字表的同时要有一系列配套工作,如制定《简繁汉字对照表》、《正体字异体字对照表》等,编写《规范汉字表》的读本和详解字典等,以利《规范汉字表》的贯彻执行和社会应用。与此同时,还要进行培训工作。首先是语言文字工作系统的培训,这个字表不仅是几千个字的问题,研制过程中对我国50多年来的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梳理,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与抉择,包含着一些新精神,比如怎么看待简体字、繁体字和异体字?怎么看待印刷新字形?怎么看待人名地名用字?怎么看待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这些新精神都是语言文字工作系统的业内人士必须掌握的。当然还有向社会“用字大户”进行培训的问题,社会宣传问题。希望各地到时积极配合,做好《规范汉字表》的和贯彻执行工作。

二、中国语言普查试点工作。中国语言普查的论证工作去年就已开始,是在沁平同志的直接领导和亲自推动下进行的,同时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学界的广泛赞誉。这次普查的目标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全国的语言(包括汉语各方言)采录下来,了解语言国情,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文化财富。这是“原创性”的文化大业,国内外都无成形先例。人类文化有三种形态:一种形态是实物形态,比如建筑、雕塑、绘画、服饰、美食、出土文物等;第二种形态是文献形态;第三种形态是口语形态,口语形态包含的文化更原始、更丰富,且可以为其他形态的文化提供印证。遗憾的是,人们对于口语所包含的文化重视不够,研究不多。这次语言普查做得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建立一个中国文化的“基因库”。生物科学的基因工程,为当代的生命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基因库的建设一定能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为了将这项工作做好,请了四个专家团队在进行论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工作规范来保证这次语言普查的顺利进行。三月份,把这些团队的论证进行整合,再在更大范围内听取意见,以求得到一个科学且有可行性的语言普查方案。

良性的方案离不开试点工作。去年我们就同一些省市自治区接触,选择试点地区。选择试点的主要依据是:1、语言面貌有代表性,有试点价值;2、当地研究的条件比较好,对当地的语言和方言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有较好的研究力量;3、地方领导有积极性。根据这些条件当前确定下来的试点是上海市、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辽宁省。还有一些地区也提出了试点要求,很感佩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过一开始试点不能太多,需要逐步展开。如果试点工作需要扩大,或是有些试点地区因故需要调整,其他地方还有列入试点的机会。昨天晚上,召开了试点地区的座谈会,大家表态都很积极,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沁平部长亲自参加了座谈会,同大家一起研究试点工作。他是语言普查工作的“第一推手”,大家都很感动。

没有参加试点的地方,希望也做一些工作:1、本地区都有一些在研的相关科研项目,摸摸底,协调一下,让这些在研项目能够与国家这次语言普查接轨,在调查范围、标准等方面尽量一致,将来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进入国家的大库中。这样,在正式进行语言普查时,该地区的工作就容易多了。2、对本省区已有的语言研究状况进行摸底,也可以设立专项,调查哪个县语言研究到什么程度,并把研究成果集成起来,以备后用。3、了解一下当地研究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学术力量。大家都要主动关注国家语委的工作,不要等到布置才行动,那样工作就会被动。

三、网络技术培训。今年适当时候,将委托中国语言文字网对各地语委干部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不少地方语委的网页做得很好,管理得也不错,在工作中发挥了大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网页设计、管理得不怎么好,需要改进。沁平部长昨天讲,语言文字工作要同信息化相结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技术培训就是促进各地工作上与信息化的结合。培训有文字教材,也有活教材,那就是各地的网页。现场把各地的网页打开,学员一起分析讨论,栏目设置如何,信息量如何,美学效果如何,技术手段如何,在当地语言文字工作中发挥作用如何等等。这是现场教学,为各地的网页建设提出切实的改进意见,当然这也是对各地网页的一种变相评估,对各地信息化工作的一种变相评估。希望各地先对自己的网页评估一番,完善一下。中国语言文字网应为此项工作及早准备,提供各种服务。

培训也可以加入日常办公信息化技术的内容,比如怎么做PPT,怎样使用电子表格,怎样进行文件管理,甚至是怎样上网浏览信息和发电子邮件等,为“无纸化办公”创造条件,尽快扫除语言文字战线上的“网络盲”。其实,计算机不可怕,要消除恐惧症,把计算机的软件弄瘫了,重装一次就是了。一旦会用了计算机和网络,你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都相应提高一个位阶,离开它们会很不习惯。希望各地今年把这一工作列入计划,语委办主任带带头,分管语委工作的厅领导最好也来凑凑热闹。

四、汉语拼音方案的学术研讨。*年是汉语拼音方案5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教育部、国家语委要联合开展多种纪念活动。汉语拼音方案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各行业的发展及汉语的国际传播,都作出了不可低估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汉语拼音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但是方案毕竟是在50年前制定的,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社会应用实践,方案可能还有需要完善和发展之处。四月份,准备组织相关的学术团体召开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研究这么一些问题:1、汉语拼音方案本身有无需要修订的地方,比如隔音符号、V的应用、音节标调等;2、学校教育和社会使用还存在哪些问题,比如字母表读音、字母大小写、分词连写、地名标牌的应用、人名拼写标准等;3、在信息技术领域里还需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如汉语拼音的键盘布局、拼音与汉字的双向自动转换等。根据会议讨论的内容再立项研究,使汉语拼音在现代语言生活中发挥更为巨大的作用。

五、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总结工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信息化工作已有很大进步,但是就国家信息化的要求来看,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就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来看,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为了弄清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的现状,总结这一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有效举措,今年我司决定在各地民委、民语委的支持下,对我国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总结。这一工作去年底已启动,并以科研立项的方式进行。为保证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最近我司会给出更为具体的调查内容和调查报告的撰写体例细则。

六、《中国百年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汇编》编纂工作。中国语文现代化的步伐已经行进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中,历代主政者都了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规范标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规范标准都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智慧与实践经验,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挥过一定作用,有些在今天仍是有效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有些是今天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前奏曲”。把这些规范汇编起来,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到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的百年之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可以掌握中国现在方方面面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有利于做好语言文字工作。这是一项基本的文化工程,也是国家语委的一项基本建设。

七、《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绿皮书》是一套开放的系列丛书,分A、B两卷。A卷是准规范性质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这些规范标准先用A卷的形式,主要是为了使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制定得更稳妥。语言文字规范需要弹性,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来贯彻,因为个人形成的语言文字习惯,是非常难改变的。A卷中有许多很有分量的东西,如即将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对于教学、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小型辞书、计算机词语库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绿皮书》的B卷,主要是语言生活的各种现状与数据,对了解语言生活状况、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很有帮助。特别是每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上编有国家语委和地方语委当年的主要工作,有社会各领域的语言生活状况,还有港澳台篇,有国际参考篇等;其下编是现实语言生活中的多种统计数据,如用字情况、用词情况、网络语言情况、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的语言状况等,希望大家能用好这些数据。国家语委用新闻会的形式,每年都向社会年度语言生活状况,在海内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希望《绿皮书》能够更多地反映各地语委、民语委的工作,也希望同志们重视《绿皮书》、阅读《绿皮书》、宣传《绿皮书》。通过它可以了解语言生活状况,把握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增知识,长见识,生智慧。

汉语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浅析汉语;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普遍的应试教育影响了汉语言教学的开展,学校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专业课上,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深度学习。将大部分的学习精力放在了专业课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也大大减弱,当代大学多把汉语言文学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授课老师也消极授课,缺少专业老师,老师的授课热情不高,相比之下,老师更愿意将时间放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探讨。专心钻研汉语言文学的老师过于墨守成规,授课方式陈旧枯燥,并且授课内容以教案上的内容为主,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消退。传统教学逐渐远离现代教学标准,无法达到学生对汉语文学的需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水平只是略微高于高中教学水平,缺少新鲜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普遍在各大学校呈现低谷的状态,学校的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投入到重点培养的专业中,造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空间也大大下降。

2.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2.1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汉语言文学的现况,并且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从改善学习氛围开始。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营造人人平等,互相信任和尊重彼此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渐渐喜欢上汉语言文学的实质意义,通过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经常举办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问答,开展正面有意义的演讲比赛,不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汉语言文学知识,还要教学生付诸实践,从整体上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才是关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创新型思维教授每一个学生,教授学生学习到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大学生课堂,可以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学新颖的知识,可以逐渐积累充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但可以从教科书中学习,还可以养成一种创新型思维。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下派分支也非常多,比如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民风民俗和网络用语。随着教育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而且创新思维不仅简单的指连词造句,要从深层角度来挖掘,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可以使学生们领悟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真正让学生走进汉语言文学的世界。

3.汉语言教学改革

3.1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

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沟通,拓展了教学模式。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以往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多维立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甚是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环节不感兴趣,逐渐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科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文学越来越不受欢迎,慢慢汉语言文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2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

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单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方面着手。要想从根本上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为开端,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仅从书本上汲取,还要丰富教学内涵。单一的传统教学已经不再被学生所接受,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职责不能单纯的机械式授予学生呆板的课本内容。汉语言文学授课教师要经常培训,拓展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学识素养低的教师不可能教授出素质高的学生,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才能全面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拓展教师的学习渠道,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才能全面的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

4.总结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日益更新,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汉语言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对汉语言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需要。汉语言的教学方式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前进,汉语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在汉语教学中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该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高教司.大学汉语言[J].教学大纲,2004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0

[3].陈洪.大学语文编写说明[J].高教出版社,2005

汉语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汉语言类课程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具体教学情况来看,存在着诸多影响人才培养的隐患。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具体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高校汉语言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汉语言类课程;问题表现;教学改革

作为传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一直以来,其专业课程构成主要由汉语言类课程和文学类课程两大部分组成。然而,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喜欢相对更加生动有趣的文学类课程,而语言类课程由于理论性强、内容繁杂琐碎、缺少生动的人物和情节,常常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称之为“文科中的理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选择选修课和学年、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选文学类的学生远远多于选语言类的。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语言类课程只是一个附类,一种陪衬。

而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外都出现了“汉语热”。在国际上,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已经逐渐成为应用最广的第一大语言。根据国家汉办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世界范围内已有500所孔子学院,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国内,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被称为“汉语托福”。自2006年推广以来,已在全国建立400多个考试网点,考生人数超过200万。作为国家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广泛应用于记者、编辑、播音主持、新闻、教师、律师、文秘等行业的人才遴选,部分城市已经进行试点改革,要求教师、公务员进行该项考试,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国推广。这种国内外的“汉语热”对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汉语言类课程的现状与问题表现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基本大同小异,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另开设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等选修课程。为了能够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汉语言类课程学习情况,我们组织了问卷调查,对象为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已经系统学习过核心课程的60名学生。希望能从学生自身需求角度出发为我们开展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合理化的意见和参考。

从问卷来看,只有15%的学生对汉语言类课程不太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很感兴趣或有一定兴趣(很感兴趣10%,有一定兴趣75%),这说明学生普遍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只要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将课程的魅力展现出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学习和研究的队伍中。但是,学生对具体学科的喜爱程度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81.67%的学生偏爱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其他科目总计不足五分之一。这一问题的调查表明,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语言类课程学习方面的兴趣给予多方面的专业引导,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感受到每一门课程的特色。对是否有必要学习汉语言类课程的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十分有必要,这既反映出同学对课程开设的认同,也让我们对后续的教学改革充满信心和动力。目前汉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四方面。

(一)课程理论性强,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两个与理论和难度相关的问题,对于汉语言类课程的难易程度,没有一人认为很容易,1.67%的学生表示“难得受不了”,56.66%的学生认为“比较难”,两者相加接近60%。对于汉语言类课程理论要求程度与中文专业其他课程的比较,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过于抽象且理论要求比其他课程高。可以说,理论性强是汉语言类课程与生俱来的特点,而这又必然引起难度的存在。

(二)教师单兵作战,课程间内容重合

目前多数高校对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一般来说都是一位教师负责一两门课程的讲授任务,比如就四门核心课程来说,以古代和现代作为分界线,通常一位教师主讲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而古代汉语和汉语史则由另一位教师负责。从课程内容来说,如汉字的性质、形体结构、六书理论等内容现代汉语的文字学部分会重点讲解,同时古代汉语通论部分也会设置文字学专章,汉语史的绪论部分也会涉及到。修辞部分的“辞格”,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讲;语法方面的“句式”部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史全都涉及;而语音知识四门核心课程都有相关章节体现,这种课程内容的重叠和各自为阵势必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和教学有效课时的浪费。

(三)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性薄弱

语言类课程的讲解离不开各种语料。古代汉语和汉语史由于学科属性,主要依靠的是前文献典籍中的语料,这已是既定事实,无从改变。但现代汉语则不同,不论是学习,亦或是研究,都必须立足于“活生生”的语料。而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中多数收录列举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老一代作家作品,对新生代作家作品甚少涉及,更不用说各种新词语和网络用语了。这一问题在问卷的反馈中也有所体现。在对课程的学习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问题中,65%的学生认为应该注重实用性学习,只有5%的学生选择知识理论研究,充分暴露了目前汉语言类课程存在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弊端。与此相关,在调查教师的教学工作重点时,56.6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的问题能力。这也是今后我们教学工作中要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四)教学方式方法简单,课堂互动性差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目前高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口述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做法。虽然较之前的单纯讲解有了很大改进,但由于部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脱离生活实际、教学互动性不足,致使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也充分反馈了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增强学习兴趣(45%)和开展多学科形式的学习互动(31.66%)为主要手段,来更好地改进汉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同时,学生也对课堂讨论的必要性予以了充分肯定,51.67%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只有8.33%的学生选择没有必要。应该说,在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如果教师依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将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汉语言类课程的改革措施

汉语言类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基于调查问卷的反馈及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改革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一)开展教师团队合作,实现课程教学的模块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各任课教师单兵作战,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教学主讲篇目更多取决于教师个人对这门课程的把握程度和研究方向,结果往往造成各相关课程间内容衔接不合理、知识点重合等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开展团队合作教学,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实现教学资源的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改变汉语言类课程之间严格的课程界限及各自的封闭结构,减少课程内容重合问题。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以语言学概论为理论指导,打破时间界限,从史的角度出发,融通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汉语史三门课程,采取模块教学,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修辞等五大模块,同时选择最擅长每一模块的教师来主讲。重点是要处理好重叠交叉的知识及协调对接问题。

(二)更新传统教学内容和手段,实现学科内容的现代化

在调查问卷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更注重实用性和现实性,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改革方向。语言类课程是离不开语料的,所以在更新教学内容时可以将重点放在语料的选取上,精选形象生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教例子,从而使理论的讲授更具有实用性。像街头广告中的经典和失误语例以及网络用语都可以作为分析对象。从教学手段来看,以往多仍沿袭传统做法——“一言堂”或“满堂灌”,虽然多媒体教学兴起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之处,但收效甚微。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汉语言类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可以适当引入MOOC、微课教学,将课堂打造得有声有色。课后还可以采用蓝墨云班课APP实时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形成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三)增设应用型选修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实用化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是否会选择汉语言类课程的相关选修课,40%的学生表示会选择,不选择或不确定占了多数(53.33%不确定,6.67%不选择)。出现这种情况从侧面说明改革中我们更应多关注选修课的设置。比较可喜的是,46.67%的同学在问卷中明确表示将来愿意选择汉语言类方向的学年或毕业论文选题。汉语言类课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当然,其中部分能力的提高还需要语与文学类课程和写作类课程相互配合,这方面我们暂不做详细论述。单就汉语言课程来说,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增设实用实训性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训练,如实用交际口语、演讲与口才、公关语言艺术、口才学等课程,这些选修课程的设置将更关注汉语言的实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另外,还可以开设从社会、文化、认知科学等角度,探究语言和社会、文化等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艺术语言学等,这些课程,也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语言文化视野,感受语言文化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

(四)设置第二课堂,实现教学效力最大化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总学时是固定的,很多内容在常规教学环节中是难以全部展开的,因而,与第二课堂对接,利用其优势,是我们在改革中的不二选择。通过讲座类、竞赛类、表演类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显著提高。针对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举行与汉字书写相关的汉字规范化讲座、硬笔书法讲座和汉字听写与书写竞赛、咬文嚼字大赛,使学生能具备书写规范、美观的汉字,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简化字,发现并改正各种书面文献中出现的误用现象。针对口语能力,可以举行交际口语表达能力专题讲座,举办朗诵赛、辩论赛、戏剧表演等,使学生有效地提高表达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同时还可以反向促进课内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

(五)改革单一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

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为例,大多考试课程的最终成绩都是采取平时成绩(30%)和期末试卷成绩(70%)综合评定而成,从长期的实践来看,这种过分倚重闭卷考核的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如无法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科研能力),也给平时未认真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投机取巧的机会。因而,改革单一的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理应成为汉语言类课程改革中应有之题。首先,我们不能完全放弃原有的闭卷考核方式,对汉语言类课程而言,知识点的记忆是必要的,所以,不能放松对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考察。但需要在命题质量方面多方考量,侧重考察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并适当减低期末试卷成绩所占比重。同时,在平时成绩的构成方面,要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核与评定,将贯穿课程始终的课堂讨论、读书笔记、经典背诵、课程论文、方言调查、网络交流、第二课堂全部纳入体系之中,以全面展现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以改变传统评价体系中的“一考定结局”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杨泉良.高师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9).

[2]邓红华,滕丽.新形势下汉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4).

作者:刘芳 单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第二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研究

摘要:高校汉语最能体现我国语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而语言能力的表达水平是可以准确的衡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以及人生修养。随着新课标在我国教育学界的推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新课标下,应该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本文主要探索的是通过转变高校老师的教学观念,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索性。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转变;教学观念

相较于其他的高校专业,汉语言文学的培养目标专注于学生的文学审美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我国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内在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现今生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面对现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老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观念、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但是目前有的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学校并没有与社会的需要实现对接,在学生找工作的时候不能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说”的能力,缺乏口头表达的优势。而且学生在写作方面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基于这些方面的不足,高校应该就这个专业实现教育观念的改革,以此培养出更加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规则

在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的时候,不能只追求结果与速度,而应该充分以下以下几个规则,从而取得更好的转变成果。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转变的适应性。所谓的适应性就是指转变的内容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节奏来进行相应的转变。只有充分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找到转变的方向。因此,在高校汉语言文学的转变之前,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制定新课程的培养计划。其次,在转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的系统性,应将学生的整个学习看作是一个系统,在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多方面知识的时候,需要拓宽学生的思维,以此达到培养目标。虽然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让课程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但是却不能忽略课程的稳定性。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是经过历史的考验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在教学观念转变的时候,不能轻易改变核心的知识结构。

二、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一)将应用性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过程

应用性的教学思想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使用价值与应用价值,根据这两种价值指导教学过程。这就需要高校在汉语言文学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结构的掌握。并且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对相应的缺乏使用价值与应用价值的课程进行精简,从而增强整个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样能够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且通过一定的说与写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为了能够重新给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学科定位,就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式,找到自己的价值目标从而实现自我。

(二)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与自我修养教学观念

的转变最终是教师来实施的,所以对于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及提升专业知识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引导者,所以为了能够顺利的转变教学观念,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修养。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环境,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积极的交流,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了解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困惑所在,然后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师需要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在更新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自我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因此,为了顺利的完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顺利转变,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不断的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提升的自我修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教育观念的改变

体现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应该挣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革新教学方法,以此提高高校的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老师能够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并采用开放式的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课堂上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练习自己说与自己写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与掌握。

(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需要运用在生活上的,因此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语言文化进行总结与升华,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仁、义、礼、智、信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将实际生活与知识的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汉语言文学,在汉语言文学里学到生活的真理,从而让学生明白汉语言文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引导学生突破专业的限制,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鼓励学生多关注实事,并以非常规的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新课标的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应该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以满足时展的要求。在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力作用,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自身修养。做好自己的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付钧.关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探讨[J].高考(综合版),2016,01:184.

[2]王志勇.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122.

作者:张玉堂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纯理论的学科限于就业面的相对狭窄,越来越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诸如汉语言文学等学科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极低,不仅不利于本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负面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传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当前社会现实下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本文就以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为切入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文学教育;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语言的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模式。但是随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相对狭窄,当学生面临着现实的生计问题时,该专业受到冷落也顺理成章了。当然,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也是制约着该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准确把握这些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当重视的重要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并不讨喜,但却必不可少,是因为该专业具有其他专业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首先,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最主要就是通过汉语言文学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后人学习汉语言文学,就是将这种文化积淀深刻铭记,从而确保中华人文精神能够不断传扬下去。其次,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汉语言文学具有一种特殊的美,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到历史文化海洋中获得洗礼,还能够培养学生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谦逊有爱的道德品质和敏锐地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际之美的审美情操。最后,汉语言文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系统的学科,其并不是背背诗、写写文章那么简单。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教会学生更加灵活和得心应手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仍然是一项非常有用的专业技能。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之所以不受重视,其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难辞其咎。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育观念和方式相对滞后。汉语言文学是一项非常“传统”的专业,所传授的也是“传统”的内容,但是这并不代表该学科就要一直以“传统”的观念和方式来进行教育。当前的社会竞争空前激烈,纯理论的学术学科在当前社会中步履维艰。当前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模式,与当前时展趋势不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与我国当前对于人才的渴求不符。

其二,教育改革的矛盾对该学科影响至深。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但是直到今天,教育改革仍未真正实现,各种原有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也已经出现。教育改革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思维、新方式、新理念。但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者既想要确保这门课程的现代化发展,又想要保留传统的课程精髓,在当前时代下就进入了两难的境地之中。

其三,该学科的未来发展没有统筹。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当前已经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对于该学科教育来说,应当在适应当前时展的前提下,对该学科的发展做出统筹规划。遗憾的是,当前的教育者并重视这个问题,教学理念和方式的革新也不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不利于该学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更深层次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优渥,加之网络时代各种思想的充斥,这门学科将会越来越困难。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上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和当前暴露出来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创新。

其一,强化师资队伍。教师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要想提升教学成果,真正实现某一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有效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强化师资队伍并不是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师“回炉”,进行专业上的再教育。而是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让汉语言文学教师学习到更多学科和领域的内容,从而拓展教师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

其二,积极创新融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时代在变迁,教育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除了运用现代化的设备立体化地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探索该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让该门学科更“接地气”,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使这门课程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和教育者关注该学科,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该学科的未来建设中来。

其三,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覆盖面。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课程毋庸置疑是其必修课程,但是由于这门功课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更多情况下起到的是一种辅助的作用,所以可以在保证基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下,将这门功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甚至必修公共课程,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去接受该学科的教育,从而为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优秀的专业技能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理应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当前社会形势下,该专业难就业也确实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我们要重视文化的传承,但是也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必须不计成本地参与到这项宏大的历史任务中。未来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可以与其他学科和专业相互融合,促进各个学科多元化的发展,也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这一重要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永葆活力,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底蕴的提升做出重要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秦军荣.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4.

作者:刘彩云 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工业学校

第四篇: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作为传统文科专业如何能克服专业弱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师资力量培养,专业技能大赛等几方面,提出构建合理化教学实践体系的建议,旨在认清当前专业存在问题前提下,通过此方面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提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性意见。普通本科院校如何完成应用型院校的转变,对各个学校来讲都是需要面对的全新挑战,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硬件设施等方方面面进行重新的改革,设计和调整。作为老牌传统的文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在改革的浪潮中完成挑战,关乎这一专业的生死存亡,如何利用这一契机成功转型,需要清醒地认识两个问题,一个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专业性质原因,本身就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加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讲授,传递,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不停地记笔记,有些许的互动交流,但总体上达不到实践教学的需求。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有待改进提高。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相对不协调,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有些小,有的课程甚至还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践课,即使有的话,各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有些流于形式,写个东西,讨论个问题,交个作业,有些连个形式都没有,以理论教学替代实践教学,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都缺乏关注意识。

第二,实践性教学环节形式相对单一,写的环节比较多,像读书报告,学年论文,科研训练,实用文体写作等基本上都是以写为主的,而且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统一的考核标准,导致教师指导程度上深浅不一,上交的作业良莠不齐。

第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专业的大部分教师从毕业就进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理论教学的功底都十分扎实,但是实践教学能力相对欠缺,指导水平上不去,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成为当务之急。第四,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专业还没有专属的配套实验室,导致有些实践课程教学方案不能完全有效实施,影响教学效果。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不足之处,那应该如何改进并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的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课程设置多样化与人才培养多元化相结合

(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

为体现培养人才的定位差异,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并在开课时落实到实处,学生根据自身的就业意向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选择,使人才培养更专业化,并根据形势变化渐进式调整。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并使其多样化

根据课程特点,将各门课程理论和实践部分设计出合理的比例,实践课程如何安排,不能流于形式,各课程教师应统筹安排,应有详细的教学方案,最后要以一定的形式,记录下来。课程的安排,应饱满,具有连续性,创新性,实践性,不能只是查查资料,写写作业,如语言类的课程,安排一些语言表达训练类的实践课程,也可与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结合起来,写作类的课程,可以安排一些新闻采访类的实践,撰写新闻稿等,文学类的课程可以安排戏剧表演,文学鉴赏,优秀作品诵读等实践性课程,将课程体系内部的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根据课程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此外,根据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合理的内容,现有的一般性的实践环节:秘书技能实训、实用文体写作、学年论文、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实习、读书技能实训、教学模拟与实践,相对而言,内容较单一,大部分以写为主,还可适当增加交际礼仪实训、演讲口才实训、文秘英语写作、新闻采访实习等等。尽量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如果不能的话,最低要求有模拟场景。同时,要制定各环节考核方式及操作标准,考评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真实有效地开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校企合作为发展方向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未来工作环境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能够建立稳定的和专业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并不容易,但也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努力争取,以其为依托,继续往开展校企合作方向迈进,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主要是靠人脉关系维系的浅层次的合作,仅仅停留于参观,交流,学生上交个作业,而且双方没明确权责义务,没有制度规范,执行起来往往流于形式,要想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训基地,增进感情是一方面,另外必须从薪酬,制度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提高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保障能够给学生提供可靠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采取工读轮换制方式,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一定的周期进行轮换,至于周期长短,需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寻找最佳比例。

三、培训课程做辅助,技能大赛为平台专业

在保证正常教学前提下,适当增开相关培训课程,如:普通话测试培训课,秘书资格证、教师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导游证等培训课程,鼓励学生考取和就业意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带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的竞争力。目前,在培训课程这一块,大部分学生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基本上是自学或者通过网络课程培训,效果不十分理想,缺乏现场指导,模拟,演练环节。此外,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如:语言文字知识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以各种技能大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专业技能大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一个平台,甚至是其就业,创业的一个桥梁和纽带,这需要教师带头,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同时,学校要制定出台系列奖励办法,激励措施,并为教师和学生参赛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形成良好的风气。

四、提升专业教师素质,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转型、培养目标的改变、课程设置的调整,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反应,跟住形势,不仅要理论知识过硬,更要有出色的专业技能,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先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制订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形式,围绕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考核,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此外,加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参加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形成一支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必要时,可选派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轮训或做一些社会兼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专业基础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应开辟出专门场地,装备完善的设备,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同时,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安全,规范,高效。

同时,实验室的工作是融合了技术和服务为一体的,对人才的素养要求比较高,相应的必须配备专业的实验室教师,并逐步提高自身职业技能,迎合发展的需要。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并任重道远,这不仅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更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应将其作为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完善,提高。

作者:张艳翠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教学对策分析

【摘要】以往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调课题研究,实用性不强。在专业扩招的同时,学生的就业率却受到了影响。要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其实用性,为此针对汉语言为学教学的改革成为必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是高等教育学院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高校汉语言专业面临窘境,原因是关于汉语言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少,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大大降低了该专业的火热程度。目前,高等教育开始由在“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使得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理念受到冲击,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也发生转变,这些转变都要求高校汉语言专业进行改革,而如何改革,从哪些方面人手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师白勺主要任务。

一、高校汉语言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以学生为切入点,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汉语言教学之所以效率低下,就是由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而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时间,造成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汉语言文学的讲授方式对其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教师讲的生动,学生犹如享受一场盛宴。讲的不精彩,学生就会感觉到枯燥的知识很难咀嚼。因此,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满足其需求的教学环境,以便于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将汉语言的学习运用到实践之中,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理解汉语言文法。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已经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如何发挥多媒体的最大化作用才是关键。在以往的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工具,要么被过分依赖,要么成为一种摆设。因此,教学改革可以多媒体作用的发挥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来指导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上人手,促进其合理化过程。合理调整教学容量,做到重点突出,解释生动。这就需要加深教师对于多媒体的理解,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教学需求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的提高。在汉语言教学中,还可以将语言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例进行总结。

(三)注重汉语言教学的人文色彩

教育可划分为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中前者具有工具作用,而后者是一种精神体现。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是人类文化的反应。因此强调人文教育是汉语言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承担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针对汉语言的特色,在教学中融人世界观、价值观的讲解,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高度的政治热情。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融人感情,这样才能使艺术特征得以发挥,使汉语言被更多的人接受,提高汉语言白勺推广程度。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一)创新改革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其对自身工作实质的领悟。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社会的主体思想,汉语言教学要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理念是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提高。汉语言教学的核心、自主学习方法以及开放的语言教学体系构建。教师应以此前提来指导其工作,从而找到符合我国汉语言专业教学的策略,促进汉语言教学效率提高,通过汉语言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这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要从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人手,选择一些有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料来填充现代汉语言教学,更新教学理念。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要使教学方法合理化,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结合在一起。目前,高校汉语言中可用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应用。我国高校在实施自主教学的同时,理念落后成为其一大弊端,因此无论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改变教师的理念,激发其创新精神。并且总结经验,在汉语言教学中正确把握汉语言教学的本质。

(三)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多次提到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事实上现代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满足汉语言教学的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常年教授一种科目,并且教师与社会接触的时间较少,就会造成思想闭塞,过分依赖于教材,而教学则缺乏创新。为此,教学应注重实践,从实践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教师的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来说,文学功底固然重要,然而必要的教学技巧也很重要,这一点体现在现代大学生的与众不同上。随着物质社会的侵蚀,现代大学生已经很少有人喜欢纯文学的东西,汉语文化中的很多精髓已经被抛弃对于选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使其热爱汉语言,主动了解汉语言,这才是现代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养成终身教育观念,并以此来影响学生,促进汉语言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结

汉语言文学在以往被片面的认为是一种枯燥的学科,与其相关的工作也很难想象。这就是现代学生对于汉语言的了解,这也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无法产生兴趣。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了汉语的众多文化色彩,值得学生关注。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观念,文章就这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便于为读者和教学者提供优质的教学策略,最终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田.南阳师范学院报,2011(10).

[2]金璐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3).

[3]徐景宏.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田.中国科教创新导于,〕,2013(28).

作者:刘丽影

第六篇: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思路

摘要:传统的汉语言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汉语言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必不可缺的教学措施。汉语言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识素养,创新型的汉语言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传授基础汉语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同时还有助于将我国的汉语文化发扬光大,传承我国悠久的汉语,同时提高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浅析汉语;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普遍的应试教育影响了汉语言教学的开展,学校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专业课上,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深度学习。将大部分的学习精力放在了专业课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清也大大减弱,当代大学多把汉语言文学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授课老师也消极授课,缺少专业老师,老师的授课热情不高,相比之下,老师更愿意将时间放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探讨。专心钻研汉语言文学的老师过于墨守成规,授课方式陈旧枯燥,并且授课内容以教案上的内容为主,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消退。传统教学逐渐远离现代教学标准,无法达到学生对汉语文学的需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水平只是略微高于高中教学水平,缺少新鲜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普遍在各大学校呈现低谷的状态,学校的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投入到重点培养的专业中,造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空间也大大下降。

2.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2.1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汉语言文学的现况,并且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从改善学习氛围开始。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营造人人平等,互相信任和尊重彼此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渐渐喜欢上汉语言文学的实质意义,通过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经常举办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问答,开展正面有意义的演讲比赛,不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汉语言文学知识,还要教学生付诸实践,从整体上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才是关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创新型思维教授每一个学生,教授学生学习到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大学生课堂,可以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学新颖的知识,可以逐渐积累充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但可以从教科书中学习,还可以养成一种创新型思维。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下派分支也非常多,比如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民风民俗和网络用语。随着教育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而且创新思维不仅简单的指连词造句,要从深层角度来挖掘,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可以使学生们领悟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真正让学生走进汉语言文学的世界。

3.汉语言教学改革

3.1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拓展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沟通,拓展了教学模式。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以往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多维立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甚是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环节不感兴趣,逐渐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科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文学越来越不受欢迎,慢漫汉语言文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2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

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单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方面着手。要想从根本上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为开端,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仅从书本上汲取,还要丰富教学内涵。单一的传统教学已经不再被学生所接受,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职责不能单纯的机械式授予学生呆板的课内容。汉语言文学授课教师要经常培训,拓展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学识素养低的教师不可能教授出素质高的学生,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才能全面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拓展教师的学习渠道,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才能全面的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

4.总结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日益更新,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汉语言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对汉语言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需要。汉语言的教学方式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前进,汉语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在汉语教学中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该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高教司.大学汉语言田.教学大纲.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田.高等农业教育.

[3].陈洪.大学语文编写说明田.高教出版社.

汉语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西藏汉语教学的恢复和调整:1966年后,西藏汉语教学的初步发展遭到“”的严重破坏,直至“”结束,中小学的双语教学才逐步得到恢复。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后期,大约10年间,汉语教学的基本状况是:小学藏族学生班从3年级开始讲授汉语文课,也有少部分从2年级开始,所用教材是五省区合作编写的汉语文教材。到了初中,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达不到学习其他各门功课所需的程度,所以依旧增设1年制的预备班突击汉语。但是预备班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目的、任务和方法也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有流于形式的倾向,所以暴露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小学藏语授课体系和初中汉语授课体系的差异,教学用语无法衔接,造成藏、汉双语教学体系的失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自治区采取了及时的调整措施:1987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同年,自治区教科委制定了《关于加强藏语文教学的意见》。1988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颁布了《关于〈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细则》。这3个文件明确提出了“在全区逐步建立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教学体系”,规定对藏族小学生全部使用藏语文教学,在不影响藏语文教学的前提下,从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中学、中专和大专院校藏族学生的语文课以藏语文为主,同时学习汉语文、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与此政策和规定相适应,1989-1995年,自治区教科委民族教育研究所先后在各地开展了初中和高中的藏语文授课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藏族学生用母语授课,消除了语言障碍,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建立藏语授课体系确实可行。但是建立藏语授课体系需要师资和教材的配合,这方面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有“由于一些人对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的《规定》等文件精神的片面理解,出现了轻视汉语文教学的倾向”。[4](P29)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西藏的汉语教学处在恢复和不断调整中。

西藏汉语教学的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藏、汉语言及文化的交融加深,双语教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顺应历史的潮流,1994年《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第20条明确规定:“自治区逐步完善以藏语文授课体系为主的藏、汉两种教育用语体系,学校应当保证少数民族学生首先学习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同时学好汉语文。学校在所有使用汉语文的场合,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文字。”[6]这个规定可以说是1993年以来西藏最为明确的一项双语政策,[7]之后几年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大都承袭了此规定的核心及精髓。西藏自治区在双语教学问题上真正从学生的利益和未来着眼,藏、汉两种语言的使用和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和谐发展。1999年,为了贯彻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在认真分析西藏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自治区教委明确调整了西藏双语教学的思路,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在总体思路上,以“三个面向”为导向,着眼于民族长远利益和时展的要求,坚持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视藏语文教学,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做到藏、汉兼通”的语言教学方针。在具体实施方案上,把藏语文和汉语文列为西藏自治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的必修课和考试科目。基础教育阶段,藏语文是藏族学生从小学1年级到高中的必修课程。藏族学生的汉语文课程,最迟应从小学3年级开始,有条件的地方,应从小学1年级开始。在教学用语的选择上,根据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差异性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允许选择不同的具体形式。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西藏的汉语教学在双语教学的大背景下,与藏语教学和谐发展,在不断完善中走上了科学规范之路。

良好的社会基础

2009年3月30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新华网上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8]报告以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为根据,以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牧区的经济发展为主线,以近几年的发展现状为重点,客观公正地阐述、分析和总结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根据本报告内容,当前西藏经济不仅总量(GDP)突飞猛进,固有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业等产业迅速发展,西藏的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2010年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西藏正在从加快发展转向跨越式发展,从相对封闭转向全面开放,从单一农牧业转向多元经济共同发展,从自然保护为主转向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解决温饱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9]在西藏,藏族人口数量的稳定增长不可否认,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毋庸置疑。人口素质的衡量有很多指数,这里只从受教育程度的角度来论述。自西藏自治区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六、九”的义务教育战略决策以来,西藏的义务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人口素质迅速提高。至2007年11月,全区“普六”县由2003年的55个增加到74个,“普六”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9.6%提高到了100%;扫盲县由2003年的40个增加到70个;扫盲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59.7%增加到95.6%;“普九”县由2003年的17个增加到63个;“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30.9%提高到了90.2%。拉萨市及山南、林芝、昌都地区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青壮年文盲率由2003年的30%下降到4.76%。全区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5.8年,劳动力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10]“2008年,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达到54.67万余人,有教职工4004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8.5%,初中入学率提高到92.2%。扫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3年……西藏教育进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11]由此可见,西藏人口素质在21世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提高。西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民族交融不断加深,人口数量稳步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这一切为西藏汉语教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基础。

丰厚的教育投资

从“九五”、“十五”到“十一五”,西藏的教育投资不断增长,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九五”期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8.27亿元。[12]“十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自2003年起,政府明确规定:除全区确保正常的教育事业费投入外,各级政府必须把财政收入的20%用于义务教育,确保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快改善。同时进行了“教育经费”专项督导检查工作,确保了各县财政收入的20%用于教育,强有力地支持了“两基”攻坚过程中办学条件的改善。[13]自治区党委、政府还高度重视农牧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在2004至2007年,自治区政府共安排贴息贷款13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建设工程;用于支持义务教育发展的援藏资金达到2.7亿元;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水平,自治区财政共投入2.4亿元,通过政府集中购买,配备了120套初中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和实验仪器69个语音教室和22个计算机教室成套设备、58套初中音体美卫生设备、770套小学科学实验及教学用具、13套中学电锅炉,同时还购买了114.2万册图书、配备了22.2万套课桌凳、10.5万套上下床铺和4万套学生餐桌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设备,提高了学校配套水平,改善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为了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4300万元,已建成计算机教室133个、“校校通”卫星收视点983个、教育资源“班班通”系统508个、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1763个,使全区中小学和教学点都拥有了现代化教学手段,57%的乡镇小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班班通”,加大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普及和应用推广力度,让偏远山村、牧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10]

成效与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汉语教学逐步形成完善的教学体制。可以说,目前西藏的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已经实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12年制的汉语教学体制。据拉萨市教研所对拉萨市7县56所完小及教学点的全面而详细的调研证明:在广大农牧区一年级开设汉语文是符合实际的,效果也是较明显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教学管理更加细化和明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14]另外,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渗透,自上而下的培训与自下而上的教研相得益彰,通过各教研室组织的活动和一线教师展示的成果,显示出汉语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但是目前汉语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部分学校的部分课堂还在走母语传统教学的路子,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培训不够。在语音语法教学上,没能根据汉、藏语本体研究及学生实际确定重难点和相应的对策。在教材使用上,还存在为了应考盲目使用双重教材或选择偏难教材的问题。教辅资料严重缺乏,高需求和低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汉语测试方面,从西藏中小学整个测试系统的反馈情况来看,基本上体现了小学阶段以结构教学为主,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本应更好地体现结构教学与功能、文化教学的结合,但是很遗憾,中考试卷和高考试卷在这方面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依然都是以考察语言要素知识为主的成绩测试。通过调研分析,各级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应该都没有问题,只是听和说两项测试项目的缺失以及语用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导致了测试还不能非常准确地测出学生运用汉语的实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