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出口企业 经营策略

2008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使我国的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面临重大的调整,人民币的加速升值给我国的外贸出口、外汇储备、资产投资市场安全等领域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国内过剩的流动性引起房地产市场、资产市场的泡沫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由稳健向适度从紧过度,从而引起企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放慢,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追求又快又好转向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好”字当先。另外,国际市场石油、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流动性泛滥、劳动力成本增加及南方雪灾等因素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食品和日用品价格的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国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6.1%,2月份CPI同比大涨8.7%,继续创多年新高。

今年宏观经济环境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出口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国内居民消费需求锐减使美国的进口减少,也严重影响了全球金融系统安全,造成我国今年以来对外出口下降,外贸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生产陷入困境。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2月份贸易顺差85.6亿美元,不到1月份贸易顺差194.9亿美元的一半。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中小企业特别是加工型中小企业已遭遇生存危机,特别是人数在100人以内的小企业关、停现象普遍,个别单纯以外贸加工为特色的地区关停的中小企业占到整个地区中小企业个数的10%,服装中小企业队伍开始萎缩。

2.美元的不断贬值与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加之国内通货膨胀使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整,造成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我国出口企业对外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海外市场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有些出口企业依靠进口原材料来生产,在人民币升值中享受到了一些成本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明显。

3.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使得海洋、航空、公路、铁路等物流运输成本逐渐增加,从而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生产萎缩,甚至亏损。

4.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经济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及国家为调整经济结构而对出口退税进行的调整在一定方面也对许多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竞争格局已经使得东亚国家处于“与邻争食”的状态之中,这种过度竞争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大幅度下跌,并屡屡招致反倾销指控。并且,附加值低的产品既使出口了,所获利润也极低。那种单纯为了换取外汇就是赔本也要出口的政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汇稀缺的条件下是可以的,但是如今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万亿元的条件下调整出口退税、改善济结构,从而给众多出口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

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大压力和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出口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自身内力的提升去从容应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强化内功,提升竞争实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施品牌化战略,走差异化之路。我国的众多出口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自主的品牌,只是靠贴牌生产赚取廉价的手工费生存,而且企业之间为争夺国外订单竞相让价,恶性竞争,将产品的定价权拱手送与外人,损失的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出口企业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经营档次,靠产品的独特个性吸引海外消费者,提升企业实力,化解经营压力。

2.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的利润,抵御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例如附加附加值,并增加高端产品的比重,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利润,抵御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例如鄞州一些加工出口型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营销等环节注入了创新元素,研发出国内领先的数字相框、研制出可食用的环保大豆油墨印刷品,通过深厚的实力反而能提高价格接洽大订单来保证收益。

3.为减少出口退税降低和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可积极开展海外合作,参与在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价格便宜、鼓励外商投资的国家例如越南等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降低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4.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国内市场的销售比重。据一些出口型服装企业主说,现在除去面料、品牌费等成本,出口服装利润只剩下了4%,可是同样一件衬衫如果在国内销售,企业的利润空间将是外贸交易的4倍~5倍。以发现的眼光发掘内贸市场,应该是当下市场压力下出口企业寻求突围的一剂良方。

5.改变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结算方式,改用欧元、日元等货币结算,更大程度上规避美元贬值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损失。

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流通、管理费用,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尽可能地减少经营环节成本,并深入开发市场,拓宽出口渠道等方式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解决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环境范文第2篇

20*年是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我们在宏观环境趋紧、资源要素严重制约等挑战面前,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基础建设年、招商引资年和效能建设年为抓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8.5亿元,增长16.2%;财政总收入1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18%和2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33元,分别增长10.9%和13.9%;城市化水平50.9%。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排名,我市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31位,比上年提升2位。

过去一年,我们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把宏观调控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契机,创新发展理念,调整思路对策,加强要素供给,努力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农业经济增效明显,实现农业增加值10.3亿元,增长8%。顺利通过部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市)验收,积极开展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全市农业标准覆盖率达到60%。新认定全国无公害农产品6个、省级无公害基地9个。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特种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个。“新三资”投资效益农业1.3亿元。农产品直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落实粮油直补和农机补助政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民负担继续减轻。完成水利投资1.6亿元,建成8.8万亩标准农田,建设清水河道164公里。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实现工业增加值84.2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71亿元,增长22.5%。服装、光机电、造纸和箱包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90亿元,占总量的70%,其中光机电产业实现产值67.4亿元,占总量的24.9%,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1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46.5亿元,增长30%。新产品产值46.1亿元,增长69%。实施创业再创业计划,全市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43.5亿元、增长23.2%,其中重化工业投资13.3亿元、增长10倍;新注册私营企业926家,其中工业企业599家。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项目3个。切实抓好有序用电工作,全市工业用电量9亿千瓦时、增长18.8%。加强品牌和质量建设,新增省级名牌6个、著名商标1个,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8家、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企业10家。4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成功举办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论坛。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3亿元,增长23.5%。服务业发展有力,实现增加值44.7亿元,增长15.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亿元,增长16.3%。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市商业网点规划。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较快,新增中型连锁超市6家。完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153亿元和109亿元,分别增长12.6%和12.3%。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完成开发投资16.5亿元,增长45.5%。梅兰苑小区成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通信、中介和社区服务等各类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过去一年,我们切实推进基础建设,优化园区、城市和交通平台,经济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征迁和完善配套为重点,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完成投资11.5亿元。*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5.5亿元,基本完成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厂房12万平方米、职工公寓5.2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稳步推进;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完成投资3.6亿元,征迁工作完成75%,安置房工程完成过半,道路、绿化和供排水等工程建设全面展开,西沙湾围堤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滨海地区完成投资3800万元,滩涂区块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启动建设白沙湾至水口治江围涂工程。积极推进新仓、新埭工业组团和其他镇、街道工业区块基础设施建设。以拓展空间和提升功能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进一步健全规划体系,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平稳实施撤镇(乡)建街道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东湖新区二环三射道路全线通车,完成福臻路、如意路中段、新华北路延伸段建设,当湖东路、环城东路北延伸段基本建成。城市改造继续推进,城南路拓宽改造工程完成投资2.2亿元,西段主车道基本建成;仓浜地块拆迁工作有序开展;新建安置房40万平方米;“结建”防空地下室1.7万平方米。乍浦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港口发展呈现新面貌。以干线工程和康庄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2亿元。平兴公路拓宽工程建成通车,平廊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成,独广公路广陈至九浜段建设进展顺利,杭浦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07省道新线等重点工程征迁工作全面启动。乡村康庄工程实现“双百”目标,城乡公交镇镇开通。改造农村危桥426座,拆解淘汰水泥船437艘,全面完成三年改造、拆解目标任务。

过去一年,我们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招商引资稳中有升,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分别增长22.1%和23.1%,外资利用综合排名列全省第7位。不含港区,合同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分别增长40.2%和33.6%,其中增资扩股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27.6%和43%;光机电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56.9%和27.6%;实际利用日资、台资分别占55.5%和25.3%;新批旅游、房地产、物流等非工业类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114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27万美元。*经济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32万美元,分别增长8.7%和31.2%,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3位。全市引进市外内资7.12亿元。积极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完善外贸出口扶持政策,外贸出口继续保持领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0.8亿美元,其中地方自营出口11.7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28%,出口总量列嘉兴第一、全省第七;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分别增长24%和35%。新批境外企业5家,全社会外派劳务231人。

过去一年,我们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十镇百村创文明”和“双建设、双整治”活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系列创建,建成省级文明镇、文明村、文明社区和文明单位各1个。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荣获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再次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创建通过验收。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区挂牌运行。建成洁具、童车、五金机械3个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比例包装、关东辰美2家企业填补我市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空白,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7家。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项,认定省级新产品22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义务教育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初升高”比例达93.1%,高考上线率达92.3%。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快速发展。积极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3个镇(街道)列入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建成李叔同纪念馆、新华书店,体育场、广电中心、图书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西瓜灯文化节和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嘉兴市首家公共卫生中心投入使用,重大疫病防治工作成效明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个,新批民营医疗机构14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到98.8%。扎实开展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建成老年、妇女活动中心。对台、侨务、民族、宗教、外事、档案等工作继续加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民兵、预备役、征兵、优抚安置、双拥和人防工作得到加强。启动部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完成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污水管网、地面水厂建设加快推进,地下水开采得到控制。继续推进服装、箱包和洁具边角料集中无害化处理,收集、处置率达87.8%。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初显。扎实推进“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完成村庄布点规划,3个村通过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考核验收。全面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立市、镇(街道)、村、组四级网络,农村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全年绿化造林1万亩,新增城市绿地62万平方米。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全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有效遏制案件多发势头。全面构筑大格局,完善综治司法联动机制,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机制,开展各类安全专项整治,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

过去一年,我们注重以民为本,强化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继续改善。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城乡就业岗位1.38万个,推出公益性岗位262个,3*6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86.3%。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2.6万名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妥善安置三峡移民155人。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三年全覆盖目标,新增参保人员2.26万人,参保总人数达11.76万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15万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继续加强。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深入实施,新增参保人员7440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参加率达94.98%。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社会救助,深入开展扶贫帮困,3933名学生受到扶贫帮困教育券资金资助,2*1户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3.8%。

过去一年,我们着力塑造政府新形象,加强自身建设,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完成行政许可各项清理工作,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约束和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通报政务情况,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达94%、98.4%。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派、工商联开展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实现面向企业、群众的审批事项全部进中心办理,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统一招投标平台基本建成,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市长电话受理中心、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整合。完成“数字*”规划纲要编制,建成电子政务二期工程。社区服务中心运作成效明显,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参训率达100%。切实抓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维护了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迎难而上、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广大干部群众在困难中抓机遇、在挑战中谋发展的奋斗精神,使我们深受教益,更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力量源泉。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经济领域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投入相对不足;土地、资金、电力、人才等要素制约严重,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还较薄弱;城市功能、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仍偏低;社会矛盾和问题有所增多,社会保障任务较重,维护稳定压力加大;财政减收增支因素较多,收支平衡难度增加;政府职能转变还需加快,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需继续提高等等。所有这些,我们都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年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20*年是“*”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攻坚转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实现“*”计划目标,为“*”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望新的一年,*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部分宏观调控政策将趋于长期化,要素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内涵更加丰富。这些挑战,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也有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相伴而生。当前,全球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总体向好的格局不会改变,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我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催生的发展活力将进一步迸发。这些都为今年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总体上,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仍有利于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并根据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基础建设年、效能建设年活动,强化要素供给保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注重统筹和谐发展,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攻坚克难,负重拼搏,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建议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下同)14%、力争15%;财政总收入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力争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性投资增长15%以上;全市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引进内资18亿元;不含港区,合同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引进内资10亿元;地方自营出口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计划生育率9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乡就业岗位15000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工作中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富民强市的实践中。必须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善于在统筹兼顾中把握关键、抓住要领,把工作重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突出以民为本,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是形势所需、人心所向、竞争所迫,保持应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要牢记发展责任,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做到有效益的速度不能慢,符合产业导向的投入不能松,有前景的经济增长点不能放,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在更高层次上的提升。

三是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国际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要牢固树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带动之路。要坚持“三外”齐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拓展领域,提升质量,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营造亲商安商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宏观经济环境范文第3篇

一、政策需再发力,改革啃硬骨头

展望2013年,资本市场发展的宏观环境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赵锡军预测,今年经济总体情况会好于2012年,经济增速将在下降一个台阶后寻求平稳增长,预期全年将实现8%以上的增长速度。

在经济增长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今年宏观经济目标有所改变,定位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控物价、防风险这五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从过去只顾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变成多元目标,意味着将很难全力追求经济增长。这也是中国在经济危机深化的环境下做出的选择,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不再仅是逆周期调整,还增加了调结构、防风险的重任,社会也已对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对经济危机长期化、持久化达成共识,更加追求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已从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转入到深度转型调整期,将长期处于低速增长态势。对于这场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并存的危机,专家认为,今年宏观政策需要再次发力。

高培勇指出,经济政策的作用同时指向了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以往顶多是逆周期调节,但是今年还要推动结构调整,把两个作用并列起来。这次危机中,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并存。要使经济真正走上全面复苏的轨道,是不可能建立在现有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必须转方式、调结构。

政策还将继续协调“三驾马车”的关系。赵锡军指出,宏观政策将致力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新一轮促销政策有望出台,并通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对投资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作用下,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加大,生产者整体经营环境会有所改进。另外,今年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外需难有明显起色,但会好于2012年。预计央行将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延续双向波动的情形,为外贸提供良好的汇率环境。

新的一年,改革还将继续,红利的来源在于“啃硬骨头”。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要走到新路上,必须下决心抓住改革的关键一招,最大的改革红利来源是啃硬骨头。如果回避,就是拖延我们实现倍增计划的过程,积累矛盾,到了最后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他指出,中国的增长速度不敢低到7.5%以下,不敢高到8.5%以上,这样的局面必须下决心破解。在中国,基础能源和不动产的价格形成机制严重扭曲,定价方式不利于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若调控不能解决这个瓶颈,发展的弹性空间会越来越窄。可考虑从资源税改革入手,结合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比价关系的通盘改革、电力部门垄断改革、发改委对电价的行政管制,实行价、税、财及金融等生产要素的配套改革。

二、宏观政策更趋宽松警惕通胀抬头

今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表述上仍为“积极稳健配”。专家认为,宏观调控总基调没有变,但预调微调将增加,货币政策会保持稳中有松的状态,对总体的流动性有所支持,向着略微宽松的方向调整,不可能有很大的放松。

赵锡军预计,宏观政策将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总体较2012年有所宽松,全社会融资成本将有所降低,资金环境较2012年略微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多方。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表示,今年是连续第3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去年中国货币(M2)增长13.8%,社会融资总额增长16.7%,今年仍然会维持这样的水平。

虽然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但是同时要避免通胀重新抬头。焦瑾璞指出:“中国的经济仍然处于转轨过程中,通胀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控制通胀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货币政策宜冷不宜热。”

他表示,2009年至2012年,新增货币占现在贷款余额的60%多,这四年的新增贷款等于建国六十年的新增贷款。“货币发行过多,受害的肯定是百姓。下一步要消化中国长期积累的庞大的货币量。”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建议,控制通胀、调节物价可以考虑除货币政策以外的方法。如果不考虑经济和企业状况,简单地收紧政策、打压物价,效果不好,在经济滑坡的时候会加剧企业的困难。应针对食品类的消费品消费特点和属性,想方设法保证食品供给的稳定,才是治本之策。

宏观经济环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费信贷;经济增长

    近年来,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消费信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是无争的事实。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一些消费信贷相关的内容,然后在对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当前消费信贷现状,深入阐述了消费信贷的宏观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一、消费信贷的简介

(1)消费信贷的定义

    现实生活中,一方面,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欲望无止境,却奈何眼下购买力有限;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为加快资金周转、扩大再生产,需要尽快将商品转为货币,为突破供求受购买力约束的障碍,消费信贷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对消费者而言,通过消费信贷实现“用明日钱圆今日梦”。 广义的消费信贷又称消费信用,指金融业或者商业机构为有偿还能力的消费者所提供的信贷;狭义的消费信贷即消费贷款,指以居民未来收入为担保,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发放,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支付其他费用的贷款,其目的在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刺激消费。目前,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消费信贷占绝对的市场。

(2)消费信贷的特点

    前已叙及消费信贷对消费者而言是“寅吃卯粮”,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借债消费,实现全社会资金大融通。这种经济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消费信贷可以使远期的消费在当前实现;2、消费信贷属于家庭理财方式之一;3、消费信贷也是一种投资行为。

(3)消费信贷的分类

    消费信贷种类多样,分类标准不同,划分类型亦不同。根据贷款发放是否需要明确贷款实际用途,将贷款分指定用途贷款与不指定用途贷款两类;在指定用途的贷款中,再根据贷款用途的不同,可分成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与旅游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和其他用途贷款如医疗贷款、住房改良贷款等。根据偿还方式差别划分成分期付款、周转贷款以及一次偿还贷款。根据消费信贷保障程度分担保贷款、信贷贷款等等。

(4)消费信贷的意义

    发展消费信贷,对国家、企业和人民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市场经济发展之内在要求,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之客观需要,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之必由之路。可以用以下五个“有利于”进行集中概括:1、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2、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降低信贷风险;3、有利于完善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4、有利于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5、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发展。

二、消费信贷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举国上下随处可见各级银行机构,而且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共同构成了我国十分庞大的银行体系,从而坚实地支撑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在欧美等大多的西方国家,在整个国家的信贷额度中,消费信贷占大约20%-40%的比重,有些甚至可高达60%。我国政府是从1999年开始对国有银行实施改制注资,单在2002—2006年期间,贷款新增了12000—13000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全年GDP总值的一半。现今更是发展迅速,消费贷款额度不断上升,2008年消费贷款额总计37210亿元,同比2007年就超出了4481亿元,增幅可达13.7%;2009年的消费贷款额总计55333亿元,同比上年远远超出了18123亿元,计算增幅高达48.7%。伴随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养老等制度日趋成熟,传统的以原始积累方式进行消费的观念逐步为信贷消费理念所替代,并且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开始享受消费信贷服务,采用信贷消费。贷款业务的兴起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稳定的、合法的个体经济收入以及良好的个体社会信用,消费信贷产品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涉及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存单质押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留学贷款、个人旅游贷款等等,有些金融机构甚至开设个人小额信贷、综合授信额度贷款等方面的业务。

三、消费信贷的宏观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自1978年施行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开始了迅速的发展,从1978年至2007年30年的时间里,GDP年平均增长率上升到9.88%,这期间的经济也经历了非常剧烈的周期性波动,其中,就有90年代上半年经济加速增长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和90年代下半年经济减速所带来的持续通货紧缩。而且,每当我国经济繁荣时,经济增长率可高达13%一15%;而每当经济低迷时,经济增长率就跌至3%一4%的水平。总体来看,这30年间的经济持续而又稳定的增长着,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得益于全球经济平稳的运行。但是,我国经济从2007年的下半年开始,通胀压力急剧加大,一直持续至2008年的上半年,这主要由于国内的经济急速增长和国外的经济不稳定共同所致。伴随全球石油、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我国通货膨胀率在最高时可达8%。2008下半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我国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通胀压力此时迅速转为通胀紧缩。经济发展面对巨大的压力,美国经济一蹶不振,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衰退,国内经济发展也遭遇前所未遇的困难和压力。预期,伴随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不确定性,国内企业利润下滑,在未来几年,经济的发展不容乐观。这从2009年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1月份外贸进出口总值相比下降29%,降幅比上个月加深了17.9个百分点。

    国家为保障经济的发展,在2008年的11月9号出台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之后又陆陆续续出台一系列行业振兴计划,涉及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房地产等十大行业;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增加居民消费能力,甚至有些城市已经发放消费券。但是,要想使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积极措施之一就是要大力开展消费信贷。从消费信贷的起源,我们知道消费信贷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消费信贷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消费信贷影响消费需求可以从两个阶段看出,从短期来看,一方面,消费信贷提前将消费者购买力未来预期的增量转化成为现实的消费即购买力,消费者通过消费信贷确实能够提高当前的生活水平;从另一方面看,消费者现有的购买力与提前转化而来的购买力“汇合”能够产生更大的消费能力,整体提高全社会的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周文娟.论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市场论坛, 2009,9

宏观经济环境范文第5篇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18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与前17次年度跟踪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13500份,截止10月15日共回收问卷4283份,其中有效问卷4256份,有效回收率为31.5%。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8%、6.9%、4.2%、3.2%、2.2%、2.2%、1.8%、1.7%和1.3%。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57.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0.5%、15.7%和6.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6%、41.5%和49.9%;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7.4%,有限责任公司占49.8%,股份有限公司占15.9%,私营企业占1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5.9%,股份合作企业占3.8%,集体企业占1.9%。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55岁及以上占38.4%,44岁及以下占22.7%,45-54岁占38.9%。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79.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3.6%。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占48.9%,为经济类的占33.2%。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g3.1%,其他职务的占6.9%。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持续回暖,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渐入正常轨道,企业经营景气状况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企业订货情况良好,产销逐步回暖,库存趋于正常,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

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需求相对活跃,而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外贸出口需求仍显不足,消费增长亟待突破;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缺乏人才以及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已成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主要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关于对未来的预期,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主要体现在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平稳回升、预计未来订贷情况和盈利水平良好,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运行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与前两年相此,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对执法环境、金融服务环境、中介服务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改善期待较高。调查同时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合同正常履行情况、市场服务条件和企业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等方面改善的效果比较明显。

调查表明,面对经济转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部分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更新设备的意愿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期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优化民间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发展热情,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

1.企业经营景气状况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45.7%,认为“一般”的占45.9%,认为“不佳”的占8.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高23.2和24-2个百分点,略低于2007年和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平稳回升,并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好于民营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与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有所回落。

从不同行业看,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都进入景气状态。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造纸、橡胶和非金属制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个百分点以内。

此外,与2009年相比,经营状况改善较多的行业包括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产和橡胶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要低于2009年。调查表

明,以通用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较好的景气状况,反映了目前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的需求在上升。

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企业订货、产销、库存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印证了企业景气状况的回升。从企业订货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八成(80.8%),比2009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45.2%,“持平”的占37.1%,“减少”的占17.7%,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7.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订货情况较好的行业有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超过85%的企业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而房地产行业订货情况不佳,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与2009年相比,订货增加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产业则相反,认为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45.8%,认为“持平”的占39.1%,认为“减少”的占15.1%;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但要比2010年一季度低12.2个百分点。此外,调查还发现,目前有8%的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况,比2007年还高1.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的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51.3%,认为“持平”的占31.5%,认为“减少”的占17.2%;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4.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但要比2010年一季度低8.6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8.4%,认为“低于正常”的占9.3%,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2.3%。调查表明企业库存状况不断趋于合理。

从不同行业看,造纸和橡胶等行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1.20%,相对较高;而食品、化工、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不到10%,相对较低。

2.企业成本明显上升,产品价格基本平稳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成本上升已经成为目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选择比重分别为72.5%和56%,均高于2009年的水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缺乏人才”(47.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7.3%)和“资金紧张”(42.1%)。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人工成本比2009年末“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2%,认为“持平”的占5.4%,认为“下降”的仅占0.4%。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93.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9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比2009年“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7%,认为“持平”的占20.2%,认为“下降”的仅占2.8%;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4.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较为显著。

企业经营者认为,虽然企业成本上升较多,但产品销售价格总体上仍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比2009年“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0.6%,认为“持平”的占44.8%,认为“下降”的占24.6%;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仅多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其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塑料、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器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其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

3.企业盈利状况逐步好转

在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能保持产品价格基本平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关于企业2010年上半年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企业占67.9%,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16.5个和5个百分点;“收支平衡”的企业占17.3%;“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企业占14.8%。

关于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正常”的企业占56.9%,“好于正常”的占6.9%,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低于正常”的企业占36.2%。

从不同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好于西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情况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盈利情况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超过七成的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而服装和橡胶等行业相对较差,超过半数的企业目前盈利情况“低于正常”。

4.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

企业景气状况的回升提升了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如何”时,表示“很有信心”的企业经营者占26.1%,“较有信心”的占57.3%,“信心不足”的占15.4%,“没有信心”的仅占1.2%。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保持信心。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信心相对较强,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信心越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信心强于民

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6.1%,认为“一般”的占35.9%,认为“很差”或“较差”的仅占8%。从不同行业看,对发展前景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超过六成;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非金属制品和钢铁等行业的乐观程度略低,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不到一半。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表现在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上。关于企业目前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比2009年“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7.3%,认为“持平”的占44%,认为“减少”的占18.7%;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8.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9年和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9个百分点,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对企业明年的用工计划,调查结果显示,49.5%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41%预计“持平”,9.5%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较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8.7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2.4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用工增加的比重明显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以上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中部地区吸纳就业的空间在扩大;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仍是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

关于企业的投资计划,调查显示,57.4%的企业明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2.2%的企业“不变”,10.4%“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6.3和19.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4.4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分别多47.3和49.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明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有色金属、汽车、仪器仪表等行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等行业的扩张程度相对较低,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有81.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东部地区,其中34.5%选择了“长三角”地区,21.7%选择了“京津一环渤海”地区,14.6%选择了“珠三角”地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的为10.3%;此外,有38.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西部地区,25.7%选择了中部地区,10.6%选择了东北地区,2.8%选择了港澳台地区,9.2%选择了海外地区。与前两年相比,2010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随着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力持续增强,中部地区的投资意向比较稳定,而东部地区的投资意向有所减弱。

良好的订货情况和盈利水平是企业经营者保持信心的基础。关于未来订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9%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四季度企业订货“增加”,48.1%预计“持平”,13%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5.9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期四季度订货较好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医药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四季度订货较差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橡胶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下半年盈利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73.3%,明显高于2008年和2009年,基本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其中15.1%预计“较大盈利”,58.2%预计“略有盈余”;预计“收支平衡”的占18.2%;预计亏损的占8.5%,其中7.8%预计“亏损”,0.7%预计“严重亏损”。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的占74.8%,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的占73.6%,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下半年盈利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一表等行业,有八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半年盈利;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等行业相对较差,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经营者不到六成。

由于对经营前景保持信心,因此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状况预期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8.6%,认为“不变”的占56%,认为会“恶化”的占5.4%,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2个百分点,与2009年基本持平,明显高于2008年;预计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7.1%,预计“不变”的占46.6%,预计“恶化”的占6.3%,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0.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较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7.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要更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

民营企业更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2.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调查发现,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其中,对明年经营状况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行业,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预期乐观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有:纺织、化纤等,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政策建议

1.经济运行趋于正常,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6.3%,比2009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20.9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的水平;认为“一般”的占37.1%;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6.6%。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4.1%,相对乐观。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的企业经营者占30.5%,认为“过热”的占2.7%,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正常”的占47.3%,是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10.5%,认为“尚难判断”的占9%。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回暖的过程,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逐步进入正常轨道。

大宗产品的供应状况也反映了目前经济运行比较正常的状态。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钢材、电力、石油、煤炭以及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的企业经营者均超过了半数,比2009年有所提高。认为土地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47.6%,比2009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与2008年基本持平。

结果显示,超过八成(85.7%)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10年GDP增长9%以上,其中54.9%预计在“9~10%'’之间,30.8%预计在“10%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9%。关于2011年的GDP增长,74.1%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在9%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8%,低于对2010年的预测值。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转型中的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谨慎乐观。多数企业经营者预计今明两年GDP将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鉴于对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的考虑,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GDP增速不会进一步加快,甚至可能略有回落。

关于对今明两年CPI上升幅度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62.8%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CPI比上年上涨“1~3%”,29.3%预期“3%以上”,7.9%预期“1%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3.1%;53.9%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CPI比上年上涨“1.3%”,39%预期“3%以上”,7.1%预期“1%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3.3%。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趋于增强,这一点也可以从企业经营者对明年产品销售价格的预计上得到印证。调查结果显示,预计明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2.8%,预计“持平”的占52.1%,预计“下降”的占15.1%;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7.7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明年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服装、钢铁等行业,其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其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少5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平抑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价格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2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比200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47.5%认为“较高”,与2009年基本持平;22.1%认为“正常”,2.6%认为“较低”或“过低”。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目前房价“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占3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关于对2011年房地产价格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67.4%的企业经营者预计房价仍将上涨,其中24.2%预计“上涨10%以上”,43.2%预计“上涨10%以内”;23.2%预计“持平”;9.4%预计下降,其中7.2%预计“下降10%以内”,2.2%预计“下降10%以上”。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预计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11.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今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对一些行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13.5%,认为“影响较小”的占45.6%,认为“没有影响”的占37.9%,认为有“有利影响”的占2.9%。从不同行业看,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两成。

2.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与民间资本缺乏活力并存,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投资驱动,尤其是政府投资驱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1.1%和44.2%,其合计比重略低于2009年,要高于2008年、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0.3%,略高于2009年;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14.4%。

在政府投资保持活跃的同时,民间投资仍未充分启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民间投资“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2.4%和4.1%,其合计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14.5个百分点,但仍明显高于2008年、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1.6%,略高于2009年;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31.9%。

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是民间投资不活跃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若再给一次机会,是否愿意再做企业经营者”这

一问题,表示“愿意”的民营企业家不到六成(59.1%),要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水平;表示“不愿意”的占30%,表示“无所谓”的占10.9%。同时,对于“做企业越来越难”这一说法,近七成(69.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认为“一般”的占16.9%,表示“非常不同意”或“比较不同意”的仅占13.6%。

此外,调查还发现,当问及“目前是否是非公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时,40.6%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29.5%认为“一般”,29.9%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其中41.8%的民营企业家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高8.6个百分点。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对于稳住全社会信心、拉动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及相关刺激性政策拉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当前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的形势下,更应当重视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进一步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为此,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36条”),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对“新36条”的了解程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59.3%的企业经营者对“新36条”“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39.1%“比较了解”,仅1.6%“非常了解”,其中58.4%的民营企业家对“新36条”“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期望政府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切实有效地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3.外贸出口需求仍显不足,出口价格保持平稳

关于外贸出口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出口需求“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8.6%和4.8%,其合计比重虽低于2009年和2008年,但要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7.9%;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18 7%.

从企业的产品出口情况看,本次调查企业中,41.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低了近10个百分点,并且近三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51.7%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25.7%“持平”,22.6%“下降”。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9.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回落了6.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数量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造纸、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化纤、橡胶和通用设备等行业外需市场相对较弱,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调查结果显示,2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48.2%“持平”,26%下降。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0.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0.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保持平稳。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价格上涨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塑料、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20个百分点以上。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影响不大”,41.8%认为“不利影响较大”,3.5%认为“有利影响较大”,2.7%认为“没有影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相对较高。

4.消费增长亟待突破,消费结构升级催生新的产业机遇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不过从目前来看,消费需求的增长仍亟待突破。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3.3%和3.3%,其合计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与2008年基本持平,但仍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30.1%,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23.3%。

为了促进消费增长,企业经营者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方面的建议,选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2.2%和33.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拉动消费的相关措施的逐步实施,大众消费结构将出现加速升级趋势,并将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5年消费结构升级会使需求显著提升的行业”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康服务”(75.2%)、“旅游”(60.2%)、“教育、培训”(51.7%)。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汽车”(40.6%)、“运动、休闲”(36.5%)、“金融服务”(34.2%)、“房地产”(30.5%)、“医药制造”(30.3%)等。

5.产业转移、转型初现成效,建议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方面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64.4%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加强节能减排”,排在第一位。其他的选项主要集中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其中关于改革的建议比重依次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2.2%)、“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48.5%)、“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40.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33.4%)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12.5%)。关于创新的建议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7.7%)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6.2%)。此外,还有24.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加快城市化进程”。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关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中小企业则更关注“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更关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

居民收入”,民营企业则更关注“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

在期待政府加强节能减排、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的同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主动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加大创新投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近三分之一(31.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其他行业,比200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希望投资其他行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有超过四成的企业经营者希望投资其他行业,转型的意愿较为迫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意义在于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此,创新是实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创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采取的措施”这一问题,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企业经营者占64.7%,排在所有13个选项的第二位;选择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引进人才”排在第三位,选择比重为62.7%。此外,选择“更新设备”的占46.3%,排在第四位,并且近3年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比重相对较高,东北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选择“更新设备”的比重相对较高。

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今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6.5%,“持平”的占44.2%,“减少”的仅占9.3%;“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8.6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7.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新产品的销售情况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今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占44.3%,“持平”的占46.7%,“减少”的仅占9%;“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8.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3.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三、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评价

1.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有所回落

企业经营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考察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状况,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等。

关于对当地企业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值为3.05,比2008年有所回落。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的总体评价比前两年有所回落,这或许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在短期内加大了调控政策的力度有一定关系。

从对外部环境六个方面的总体评价来看,企业经营者对“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的评价最高,评价值为3.26;对“诚信的社会环境”的评价也较好,评价值为3.14;对“金融服务”、“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的评价一般,评价值在2.97~3.09之间;对“人力资源供应”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仅为2.69。

2.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执法环境亟待完善

在对外部环境的整体评价有所回落的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秩序的完善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从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9.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2.9%认为“一般”,只有7.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55,明显高于中值3,与2008年基本持平。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58,西部地区最低,为3.47。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或“基本没有”,36%认为“有一些”,只有9.9%认为“较严重”或“很严重”,总体评价值为3.56,明显高于中值3,也略高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61,西部地区最低,为3.44。

从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9.6%认为“一般”,9.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44,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评价相对最低,为3.34。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执法环境亟待完善。从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5.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6%认为“一般”,26.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3,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2.97,东北地区最低,为2.76。

从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0.5%认为“一般”,28.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6,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2.91,东北地区最低,为2.73。

从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9.9%认为“一般”,1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2,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29,东部地区最低,为3.2。

从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5%认为“一般”,16.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相对较高,为3.24。

从行政审批手续方便简捷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3.3%认为“一般”,24.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5,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

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6%认为“一般”,25.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3,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7,相对较高。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7%认为“一般”,25.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1,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4,相对较高。

从各类企业享受公平国民待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8.4%认为“一般”,2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9,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6,相对较高。

从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3.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5.4%认为“一般”,30.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6,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为2.9,相对较高。

执法环境与诚信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密切相关。不完善的执法环境会导致偏低的社会诚信环境,反之亦然。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地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的诚信情况,3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5%认为“一般”,16.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14,略低于2008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相对较高,为3.22,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地区,而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仅为2.96。调查表明,各地区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企业经营者期望尽快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3.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5.1%的企业目前资金“正常”,37%资金“紧张”,7.9%资金“宽裕”,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29.1个百分点,比2009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低值。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相对宽裕;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更为宽裕;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资金宽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类型。

关于企业目前的流动资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7.1%的企业“正常”,33.5%“紧张”,9.4%“宽裕”,流动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24.1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流动资金相对宽裕;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流动资金更为宽裕: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宽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类型。

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的缓解也影响了企业的应收账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应收账款“正常”的企业占70.3%,“低于正常”的占10.6%;“高于正常”的仅占19.1%,要低于2009年和2008年的水平。

虽然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缓解,但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难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难度”、“比较难”或“非常难”,28.3%认为“不太难”,仅611%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9,虽然比2008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中值3。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关于“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难度”、“比较难”或“非常难”,28.7%认为“不太难”,仅4.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95,明显低于2008年。不同规模的企业评价值差异不大。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1.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较多”或“很多”,29.3%认为“一般”,30.4%认为“有一点”,18.4%认为“没有”,总体评价值为3.42,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4.熟练工人与技术人员短缺现象明显

在人工成本上升的同时,缺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46.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缺乏人才”,排在所有十六个选项的第四位,并且近三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42.3%认为“有难度”,17.4%认为“不太难”,仅2.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73,要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最低的。这种情况可能与东部地区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量相对更大相关。

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找到熟练工人的难度相对较大。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38.1%认为“有难度”,15.4%认为“不太难”,仅2%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61,要低于2008年。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服装、塑料等行业找到技术人员的难度相对较大。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0.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37.3%认为“有难度”,19.5%认为“不太难”,仅2.6%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73,与2008年基本持平。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评价最低;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服装、造纸等行业找到管理人员的难度相对较大。

5.出口服务和市场服务评价较好,中介服务市场亟待培育

从当地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34.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9%认为“一般”,12.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3,高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出口服务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高达3.37,而西部地区仅为2.94。

从对当地律师、会计师等市场服务条件的评价来看,调查结果显示,37.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2%认为“一般”,10.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7,与2008年基本持平。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35,其次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