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意识的意义

安全意识的意义

安全意识的意义

安全意识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高校;意识形态;应对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1944年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已经基本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无法解除的经济“滞涨”危机,新自由主义在批判凯恩斯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的基础上逐步突破经济学学术思想的界限,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以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执政为标志,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1990年“华盛顿共识”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由学术思想和政策主张演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价值观念、推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武器。西方国家以经济援助为名,实现了新自由主义在各国的传播与扩张,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自由化道路上比资本主义国家走得更远,并最终葬送了自己。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造成的世界经济政治不平等和秩序的混乱引发了人们对其的疏远与反思,但其意识形态的扩张并未走到极限,其影响必将长期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社会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其中不乏直接宣扬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已成为共识,且这种渗透在当下有越来越隐蔽之势。正如同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我们对当前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不能采取“鸵鸟政策”,而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批判、借鉴西方意识形态,以进一步加强高校这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建设。

一、新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与本质

1.新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其核心价值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其核心即是信奉和维护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首先,推崇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认为自由市场的出现是社会进化而非人类有意设计的结果,与政府的强制力量没有关系,因此,新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把政府的调控作用与市场完全对立起来,并将市场的决定作用由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思想领域、精神生产领域,使国家在调节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悬殊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导致中间阶层日益萎缩,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但新自由主义并不是反对一切国家干预,它对有利于资本流动、有利于获取垄断利润的国家干预是强力支持的,它反对和否定的是诸如社会福利、保障等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国家干预。第二,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推崇个人自由至上,主张社会全体成员的自由即是真正的自由,是社会整体的自由。因此,它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批判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自由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对经济的束缚隐藏着民主政治的“走向极权”,是“通往奴役之路”,会造成普通民众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第三,反对国际经济新秩序,认为全球经济自由化是市场自由、平等竞争、经济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公平的前提。新自由主义为全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全球化又成为新自由主义排除资本积累障碍的重要手段,全球化的进程就是保证垄断资产阶级不断开拓资本市场的过程。

诺姆•乔姆斯基认为,市场全球化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那些发达国家的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将种种贸易合约和协定强加到世界人民的头上,使得那些大型公司和富商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主宰其他国家的经济命脉,却不需为那些国家的人民承担任何责任”。新自由主义是发达国家“自由”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倾销产品输出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所谓“意识形态终结”的重要推手,实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全球化之势与自由市场之名,运用自身优势去名正言顺地剥削发展中国家,努力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理论工具,因而是对全球化的利用、篡改、歪曲和误导,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变种。第四,认为福利政策是对个体惰性的保护,主张压缩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干预以提高政府效率。同时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应致力于改进贫富不均,并认为这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对于作为意识形态的西方新自由主义,我们既要看到其对于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可资借鉴的成分,更要看到其对社会主义、对公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市场经济的绝对崇拜,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2.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

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经济学出现的。有人认为,经济学是价值中立的科学,体现的是科学性与实证性,本身不具有意识形态性。实际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建立在商品资源短缺而人们需求无限基础上的经济学,充满着爱与恨的情绪,渗透着物欲的诱惑和价值观念的搏杀。只要社会还存在阶级斗争,经济学就不可能仅仅是一门科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经济学是服务于特定统治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被统治阶级采用成为政策主张之后,它必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从而成长为意识形态。因此,孙伯鍨先生指出:“从历史唯物主义和严格科学的观点来看,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和工具理仍然是其基本的规定性。……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由资产阶级生产制度创造出来的现行经济法则和世界秩序是一切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唯一选择,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有些人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笼统地说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这就使人大惑不解了。”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更替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并越来越把自己打扮得看起来远离政治意识形态,而其实质却是打着“科学的经济理论”的幌子,以解决经济问题的名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究其根本,新自由主义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全球霸权提供了思想保证,体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诉求,是统治阶级维护执政合法性的需要——这是意识形态的根本所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吴易风教授,是我国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经济学理论而著称的经济学家,在本世纪初目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深刻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说:“如果失去警惕,听任新自由主义泛滥下去,误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就会丧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蜕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至当下,这种影响仍然存在。

二、新自由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关乎国家的稳定和未来,高校也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青年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战场。在当下高校,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已经不仅限于经济学教科书。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浪潮激发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热情,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西方思潮的涌入给当代高校师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此冲击裹挟下的新自由主义——披着“中立的经济理论”外衣的意识形态,其实质是通过经济手段去实现对别国甚至对整个社会的控制——传播,影响了我国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部分程度上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迷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集体主义观念的淡薄、对个人利益至上的追求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功利化和实用化,这为西方国家以普世价值之名传播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念,提供了生长和持续发酵的土壤。

1.中立的普世价值外衣

新自由主义以“价值中立”的经济理论面世后,扶摇直上,成为西方国家实现全球霸权的政策主张,并逐渐打着追求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旗号,将西方的民主自由模式当成普世的民主自由来向世界推广,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提供合法性基础。新自由主义用抽象的“普世文明”消解“中国特色”,企图混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普世价值”也成为西方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战略在当今时代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普世价值”的陷阱与我国学术界存在的“意识形态虚假论”不谋而合,对当下高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高校存在着学术研究领域的泛自由化与学术评价标准的西方化,一些学者动辄以价值中立为名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以与国际接轨的噱头去实现所谓的学术进步,不加分析地引进与传播西方新自由主义价值理念,拔高西方理论成果的价值,不去深究隐藏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的政治企图,一些学科甚至出现了“去意识形态化”倾向,更有甚者直接在课堂上不加评鉴地将所谓具有普世性的西方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充当西方意识形态的代言人。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自由真空。不仅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响。马尔库塞早就指出,现代工业社会连科学和技术都无法保持中立,都具有意识形态性,何况西方的价值观念?

2.宣扬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

继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之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当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话语霸权,而剧变又使很多敌视社会主义的人陶醉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失败的喜悦之时,宣扬西方民主自由的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弗兰西斯•福山在1992年所著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以自由主义为名,极力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辩护,推销自由主义的普世功能,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意识形态已经取得了对一切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唯一道路。他指出:剧变意味着共产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终结,西方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即“历史的终结”,自由主义的胜利是人类普遍历史上的永恒胜利。实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面对新自由主义产生的严重后果,福山虽然开始从国家竞争和国家发展角度,转而研究国家治理绩效问题,表面看来似乎已经逐步摆脱“意识形态终结”的影响,但其在2014年所著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提出“强大的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制”模型的前提,仍然是“充分的自由民主”,而这个“自由民主”,是抽象的自由民主,是以西方特别是美国式自由民主模型为例证的,即他依然信仰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是“终结”历史的“至高点”,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以消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3.消解集体主义,追求个人至上

新自由主义抨击集体主义,鼓吹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而是通过霸权、暴力、压迫下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在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引导下,部分青年在学业上关注的是能够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课程,在价值观上向往金钱、荣誉,崇拜权力,削弱了国家几十年来培养的集体主义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人性的异化。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应对之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必须主动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

1.全面落实高校领导班子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

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淡化倾向与国内存在的“去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落实高校领导班子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是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首要任务。高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均要积极参与意识形态管理,不仅是党委要管,分管科研和教学的更要管。高校要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将意识形态工作贯彻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中,贯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中去的重要意义。尤其在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关系上,高校要特别加强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的管理与引导,以“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为基本原则,不能以“双百”方针为借口,为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更不能助长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盲目崇拜西方标准的倾向,否则就会人为导致新自由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泛滥。

2.提升高校教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

思政课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但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存在于思政课堂,传统的将意识形态教育与专业课区分开来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实际需求。所有的课程均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切语言都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任何知识的传授,都会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如西方经济学,如英语课程等,传授语言的过程就是传授意识形态的过程。高校教师应该明确,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本身就具有价值性和意识形态性,完全脱离意识形态和特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本身也是以符合科学逻辑的形式出现的,因此,价值中立不是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借口,高校所有的教师均应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自觉端正政治立场、学术态度和教学底线。

3.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方法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意识形态的管理多围绕国家中心任务展开,强调国家利益至上,而对日常生活维度的、对满足个体自身发展需要的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尚显不足,意识形态管理尚未完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市场经济的发展、阶层的分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使当下人们的独立意识空前高涨,人们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利益得失,去评判社会的发展,而不再仅限于说教和传统的灌输。对高校而言,高校师生群体的特殊性,也对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正确使用灌输方法。意识形态的宣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比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内容,更能决定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灌输作为意识形态管理的根本方法,长期以来被不同程度地误解误读。列宁的灌输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教育学上的灌输方法,但在某些教育工作者那里,灌输却被演绎成“通过简单强制方法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认可的思想观点、政治信条、道德和行为规范,使受教育者无可选择的被动接受”。

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不是对学生的粗涉,这只会激起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本来正确的理论失去威信和说服力,而应是在尊重学生权利基础上的引导,要满足学生在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发展权方面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进而塑造意识形态管理方法的合法性。其次,重视实践教育的养成作用。恩格斯认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多年来较多关注的是理论内容的灌输,而对教育对象的实践能力、行为养成,多以专业动手能力的锻炼为主,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并未达到教育对象的内心深处去。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凸显的个人至上、权力至上观念即是明证。因此,将意识形态从漂浮状态实现真正的渗透,就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管理者要创造性地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让大学生从实践层面真正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将科学认识转化为独立自主地辨析和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

4.提高理论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法律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从上世纪末以来,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却出现了“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倾向,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不足密切相关。在学术场域,仅通过口头宣传和灌输而不进入学术争辩,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占统治地位并为学术研究者和普通民众共同接受的意识形态的。仍以经济学为例,当前国内高校的经济学学科设置基本上仍以西方经济学这一带有浓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课程为主,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局面,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邱海平教授就指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钻研西方经济学和数学,从而使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观和历史观深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与此相适应,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被边缘化。”这种状态对于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让人深忧。这种状态的改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新为前提,通过理论研究与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来巩固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通过理论创新来塑造党和国家的崭新形象,增强凝聚力,才能真正使新自由主义思潮最终在我国失去存在的土壤和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6):18.

[2]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7.

[4]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33.

[5]王振中.写作经济学博士论文需要激情、思辨和创新[J].经济师,200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

[7]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5.

[8]吴易风.略论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82.

[9]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11]福山依然是“福山主义者”[EB/OL].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5-01-01.

[1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14]杨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9-180.

[15]李景春,李倩.灌输式教育在和谐德育中的反思和扬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安全意识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挑战;路径

自我党执政以来,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一直十分关注。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了解和认识。比如1951年《科学通报》上《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这一时期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基本是包含在哲学研究中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开始丰富起来,国外意识形态方面的论著开始被翻译和研究,如哈伯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我国学者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日益深入,开始从对意识形态内涵的全面理解发展为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研究

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分析,胡辉华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中指出:意识形态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含义复杂和多变的概念。在其演变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具有中心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意识形态概念重大的变化就是它获得了中立化的含义。他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观念是一个中立的概念,既包括错误的意识,也包括正确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称的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的构成要素,即任何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王永贵认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包涵三层含义:一是作为与唯物史观基本范畴相对立的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即从“否定的”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二是指统治阶级为各自的目的和利益要求而提出的意识形态。三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和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意识形态,即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意识形式。

周民锋在《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中说:“作为全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可以在两种维度下加以研究,一是历时的,即在人类历史中,社会意识形态如何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而发生变化,从而显现人类意识或精神的演化历程;二是共时的,即在同时代的某个社会形态中,社会意识形态如何与社会经济形态相互作用,以显示整体的社会形态的运作机理。”

杨河认为被马克思、恩格斯看做“阶级形态”的意识形态,在理论分析包涵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意识形态阶级性的特殊层面即剥削阶级意识形态本质的分析,这已层面对意识形态持批判态度。第二层面是对意识形态阶级性的普遍层面即一切阶级意识形态本质的分析,这一层面对意识形态持客观的历史“还原”态度。

郁建兴在《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中说:“狭隘的物质活动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他们狭隘的社会关系,正是产生意识形态的存在论基础。现实的社会矛盾才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出现,意识形态是在实践中没有解决的社会现实矛盾在社会意识层面上的一种解决。”

刘少杰认为,可将意识形态划分为总体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三种类型。总体意识形态首先是由精英分子建构出来,然后再灌输到社会成员中去的产物。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融合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比如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列宁继承和发展意识形态理论,并提出科学意识形态理论。包毅认为,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可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党性原则。列宁在意识形态发展史上首次把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提高到党性的水平。为此,他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责任,把党性看成是意识形态工作者责任心的最高表现。二是意识形态概念中性化。在列宁那里,意识形态含义的变化过程达到了顶点,意识形态不再是取消冲突的必然扭曲,而是成了一个涉及到阶级(包括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的中性概念。三是意识形态灌输。列宁深刻剖析了俄国经济派产生的思想根源和阶级根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灌输理论,回答了为什么要灌输和灌输什么的问题。四是意识形态继承。五是意识形态批判。列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说法,把意识形态理解为描述性的概念,不是出于对马克思学说的错误理解,而是他生活时代的实际斗争的需要,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

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研究

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多数研究者认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可分为外部挑战和内部挑战两个方面。如徐成芳、罗家锋在《试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中认为,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压力包括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和来自内部的挑战。来自外部的压力包括:西方意识形态联合行动的压力,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以及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在全球的扩展给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来自内部的挑战包括:“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淡化意识形态”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指导和支配地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肤浅,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能力不足;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消解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关乎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西方观念国内化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对中国已经产生负面影响;社会阶层分化产生了多元的阶层意识,加大了意识形态调控的难度。

韩健鹏指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外部挑战可归为: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涌入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主体性的冲击;全球化文化交融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带来的压力;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等。

赵兴伟指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可分为:全球化的挑战,社会转型的挑战,网络文化的挑战,党自身变化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

王勇认为,目前我国以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除了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是重要因素。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所下降;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仍然是一个远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存在盲点意识形态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与执政者政策相关的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亟待转变。

张骥,程新英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中认为,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包括两方面:意识形态整合机制与方式转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挑战,意识形态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

从研究中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压力的同时,国内意识形态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意识形态能够进行渗透归根结底还是自身意识形态的弱化,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同时,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体地位也十分重要。

三、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和路径研究

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田改伟在《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保证。研究意识形态安全,归根结底是在深入理解意识形态内涵、充分了解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出当前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途径。黄建明、杜阿奇认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有五点:第一,加强意识形态政治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主体意识形态的内在化。第二,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正确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第三,主动参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提高与多元意识形态长期相处共存的能力。第四,在国际交往中既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又要充分警惕西方的西化、分化。第五,在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主动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第六,发挥中国文化的辐射,让世界了解中国,扩大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谢雪屏认为:首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其次,要正确认识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与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再次,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要坚持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

刘慧婷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困惑及特点》一文中指出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的路径可归为: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创新。第二,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形成意识形态的认同。第三,构筑共享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在意识形态中的引领整合作用。

卢新德认为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途径有五点:一是加大投入,积极扶持文化软实力建设;二是强化“文化走出去”战,争取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三是建立健全批判和反对“文化侵袭”的长效机制;四是提高现代传媒体系的质量和水平;五是在多样思想文化并存中,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探索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根本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不动摇。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外意识形态对我国不断渗透,意识形态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我党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也不断加强。尽管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分析研究已渐趋丰富,对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具有清晰的脉络,形成一系列系统的论文和专著;但是,随着国内国际局势的更加复杂,当前我国面意识形态仍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结合当前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选择对策,才能保证在国际和国内局势更加复杂的当前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参考文献

[1] 胡辉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2] 王永贵.马克思主义视阈中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功能阐释[J].海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3] 周民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J].学术研究,2008(6).

[4] 杨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 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J].东南学术,2002(3).

[6] 刘少杰.意识形态层次类型的生成及其变迁[J].学术月刊,2011(12).

[7] 包毅.意识形态是革命的武器――列宁意识形态观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08(5).

[8] 张九海.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当代审读[J].学术界,2005(3).

[9] 徐成芳,罗家锋.试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2012(6).

[10] 韩健鹏.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对策[D].吉林大学,2012.

[11] 赵兴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

[12] 王勇.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J].探索,2011(2).

[13] 张骥,程新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

[14] 田改伟.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政治学研究,2005(1).

[15] 黄建明,杜阿奇.积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4).

[16] 谢雪屏.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安全意识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一、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及文化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过去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276。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乌托邦终结论、历史终结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的潜滋暗长,还有“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侵蚀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如今的网络、自媒体和微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大,这就使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较容易渗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还有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也会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给大学生,让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中国的大学生,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意识形态安全的概述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3”“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2]”这说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是为了统治阶级统治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这就提醒我们,要时刻让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性质的意识形态成为我们的主流思想。当然,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威胁的相对稳定状态[3]。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意味着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不被动摇。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下的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策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曾出现过失误和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教育一定要警钟长鸣,决不放松。在思想观念上,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重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教育,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遭到重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扫清障碍。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一方面,从社会意识形态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根据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以及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角度看,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题中之意”,脱离意识形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应该要让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掌握在手中……”[5]在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通过各种手段,尤其是以思政理论课作为主渠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重点加强爱国主义及理想、信念教育,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深化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实践;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如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们应在各个高校加深对马克思本人的再认识,重点讲解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同时,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以及主流思想,通过校园文化形成强大的正面宣传,让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进课本、进课堂、进头脑。

(二)坚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实践和时代的产物,是我国目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的正确意识形态的引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和发展,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历史的重任,要认清形势,把握主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领,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行动指南。

(三)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是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党的精神旗帜。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是人类经验生活的一般表现形式,意识形态是人类经验生活的特殊表现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和被包含、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文化和意识形态又互相促进的关系,意识形态可以赋予文化新的寓意,文化所内含的精神又可以促进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体系。我们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构筑起中国精神,创造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爱国主义”一章的深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中,不断渗透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同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上百年时间里,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加强对中国革命文化的宣传和弘扬,主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去革命圣地等相关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去体验,应该大力传承和加以弘扬,让积极的、正能量的思想和智慧占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高地,让消极的、腐朽的、非主流的、不安全的意识形态被消灭在萌芽中。同时,要注意避免网络、自媒体、微媒体等共享媒体上消极的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侵蚀。大学生要加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勇担责任,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建设文化强国而积聚正能量。

(四)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利用好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的宣传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始终不变,不可放松,但在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上要不断更新,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效果。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入脑、入心,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断创新,努力培养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高校领导也应该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有清醒的认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好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助力作用,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感兴趣的思政理论课和实践课网络平台,利用课堂上的手机App软件,让网络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内容上要符合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经常开展一些网上活动,如各种评选和投票,让网络与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相映成趣、互动发展、互相补充。

安全意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 西方文化 文化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一些西方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从近年来在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中国”、“中国崛起”等词汇便可见一斑。在经济等硬实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却缺少相应的重视,面对这种情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步伐愈演愈烈,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温和手段来建立其“文化帝国主义”,妄图在全世界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实现其世界霸权。西方国家将文化渗透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且阻力最小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这已经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意识形态的界定。意识形态一词起源于法国,从最初直接讨论意识形态的先驱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到直接将其作为术语的创造者安东尼·德斯图·德·特拉西,意识形态一词一直是一个复杂并难以界定的概念。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制度安排中若要进行规则变动与制度变迁,完全可以由个人来完成,个人认为新的制度安排对自身有利便会接受,并且积极促成这种制度变迁。西方国家正是利用了意识形态刚性原则,通过宣扬其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企图在我国社会制造各种矛盾,营造不公正的社会氛围,并且给人们一种只有改变现有制度才能获得真正民主、自由、平等的错觉。“成功的反意识形态就是要让人们相信现行的制度是不公正的,缺乏正义和公平。并且,要人们确信只有改变现行制度才会得到一个公正的体制”①。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使我国民众逐渐接受以西方价值观念来作为评判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向度,致使我国社会发生意识形态的转轨与制度变迁,借此达到转变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与社会体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层目的。

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与内容。“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使其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②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社会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对于国家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应给予高度重视。

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每一个国家都置于全球性空间之中,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是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信息全球化、传媒全球化,甚至在政治、文化领域的趋同趋势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更加热衷于文化渗透这一温和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侵略与迫害。“文化渗透在本质上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它只是不断地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在程度上有所加深,在范围上有所拓展”③。

鼓吹“普世价值”来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凭借其强势的话语霸权不断向社会主义国家鼓吹、兜售“普世价值”。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主要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公正、博爱等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践行“普世价值”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干涉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主张实现“普遍”意义上的真正民主,即多党执政与全民参与;抨击中国的民主制度,渲染社会不公,宣传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旋风席卷了我国政治界、学术界以及民众社会等各个领域,营造出一种全世界共同进步、自由发展的氛围;而这种“普世价值”带有鲜明的西方意识形态倾向,以分化为手段,西化为目的,将中国纳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政治、文化体系中,企图以“润物细无声”的温和方式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

以经济交往为载体进行隐性文化渗透。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总是结构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优势主导地位,借助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契机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以经济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隐性的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中,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一方面将先进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模式输入到我国,通过技术合作、建立外资企业来实现双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广阔市场;另一方面,力图将中国置于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之中,迫使中国按照“全球规范”进行经济活动,制定不公平的、不利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的贸易条例,打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任何经济活动、科学技术都会暗含一定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要素,西方国家利用中国对其发达技术的依赖来进行价值观念渗透,植入西方意识形态。

利用现代媒介手段进行文化渗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日渐深远。西方国家以互联网为主要工具,同时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介来宣传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此来动摇我国传统文化根基、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众信仰缺失甚至产生信仰危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广播电台—“美国之音”,它是美国政府直接控制的对外广播机构,目前,“美国之音”用53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播,主要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为主要播音语言,每周播音达1300多小时,在全世界估计有1.2亿听众之多④。从这些数字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国对外进行文化传播与渗透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美国利用其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了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与工具。通过互联网各种新闻、信息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宣扬其自由、民主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书籍、广告等)的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开的或者隐蔽的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美国对全球电影、电视、录像业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⑤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受其影响颇深,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向度等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欧美大片充斥着各国的各大影院,并且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好莱坞、迪斯尼、梦工厂的各大影片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给人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西方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渗透给国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各种价值理念在广大民众之中传播开来,这种文化渗透影响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注重对精英群体的文化渗透。精英群体作为社会中较有影响力的一部分群体,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精英文化领域中的文化渗透,是指文化强势国家在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学术讲座、国际会议、学术赞助、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径,把自己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输入到对象国,影响该国的知识分子,使这些国家的知识精英接受和传播西方的文化精神,改变对象国的知识传统,最终实现文化渗透和文化冲击的目的⑥。

精英群体较多存在于各个行业与领域中的管理与领导阶层,甚至在政府机关之中,因此,美国从很早就“重视”对这部分人进行文化渗透,以求实现其文化霸权、建立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这一点从东欧中就可见一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企图动摇其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剧变虽然发生于各个国家内部的革命与瓦解,但大多数都是领导阶层内部的斗争,而这些反对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党派多数有西方国家的支持,受西方所谓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影响,而这些群体正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由一些理论体系、思想潮流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群体,如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进一步实现对各国精英群体的文化渗透,并借由精英群体自身的特质来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渗透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现状

转型时期我国民众出现信仰危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面对政治、经济等领域出现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关注,但对文化层面、意识形态领域等软实力方面仍缺乏重视。虽然我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但仍有部分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持质疑态度。自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确立为指导思想以来,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奉为圭臬,成为人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人将马克思主义进行魔化,使一部分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迷茫甚至缺失。而且,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各种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甚至侵蚀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致使民众产生信仰危机。

社会思想意识多样性与冲突性。伴随西方文化渗透而来的各种价值理念,如个人英雄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深入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之中。然而西方社会所提倡的各种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冲突与对立,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相碰撞;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冲突;享乐主义与勤俭节约的美德相背离时,大众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迷茫与空虚,无所适从。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盲目崇洋,这将会对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为在这种情势下西方国家很容易趁虚而入,来达到其“西化”“分化”的目的。

广大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缺乏认知与重视。我国社会的主体是农民,其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于政治安全、国防安全可能较为熟识,但对于意识形态这一名词可能大多数农民都未曾听闻,因此,较易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的“宗教热”有卷土重来、愈演愈烈之势,而这些宗教多数都是外来宗教、甚至是一些异教与,西方国家较易利用这一途径来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教化,实现其对意识形态领域控制的目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从出生就受到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年青一代中有一部分人盲目崇洋、甚至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先进的。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较深,向往西方世界的生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应有的认同与归属感,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缺少认知与重视。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路径

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渗透手段来实现其“和平演变”目的,以实现其世界霸权的“雄才伟略”。这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关乎国家的安危、领土的完整。因此,面对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猛烈攻势,进行必要的还击,提出可行的“反渗透”策略与路径刻不容缓。

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与旗帜。要始终坚定不移的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其成为民众的信仰对象。在坚定其指导地位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世情、国情、民情相结合,结合全球一体化的契机,吸收其他国家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全球一体化的有利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中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建设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同时提倡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有利于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人生观与世界观,促进社会民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与认同,使其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广泛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在社会中营造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入、内化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弘扬传统文化合理内核,宣传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在历尽铅华后其精华应被大力弘扬。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帮助广大民众重塑价值信仰、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建立平等、公平的交流平台,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传媒向世界其他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国文化年等活动;逐步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精神文化品牌,继续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提高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的存亡,因此要提高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加强民众的国防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时,广大民众要提高警惕,并且增强甄别能力,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价值理念,规避不合理的、不合时宜的理念与意识形态,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分别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第316~331页。

②戚水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世纪桥》,2003年第2期,第35页。

③武卉昕:“20世纪美国的文化渗透与苏联剧变”,《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10期,第80~81页。

④端木义万:《美国传媒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0~101页。

⑤[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37页。

安全意识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

1 全球化背景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提出

意识形态安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指保持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意相对稳定、完整。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就我国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安全:第一是社会指导思想的安全。第二是社会政治信仰的安全。第三是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最后,意识形态安全还包括民族精神的安全。因此,当前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就是要做到维护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社会指导思想的地位不动摇,确保共产主义信仰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并愿意为此而努力,维护和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秩序,安定社会生活,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把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目标奋斗。当前,在经济、科技、政治发展的冲击之下,时代正处于一个极为深刻的变革过程中,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全球化带来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交融和激荡,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生产方式、利益格局和全部经济秩序,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整个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会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机遇,也是必然的选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不对等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以及对全球各种传媒和网络垄断性经营,以更加强烈与更隐蔽的方式向我国强制推行西方大国制定的游戏规则,推行其强权政治、价值观念和谋取利益,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影响、干扰甚至破坏国家的主权、政府的权威和政局的稳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交融和激荡,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生产方式、利益格局和全部经济秩序,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整个价值体系。

2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1)从互联网角度看。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网上对别国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的宣传变得简便易行。西方国家一直注重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的渗透,企图通过文化渗透达到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从而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最终目的。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占有绝对优势,他们会尽可能地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现实情况看,目前互联网上所充斥的大量信息是经过意识形态过滤的,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甚至西方一些颓废、有害的观念和思想会通过互联网这条渠道影响我国的群众,使我国群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产生变化,从而造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较大冲击和挑战。

(2)从我国对外开放角度看。借着我国改革开放之风涌进来的西方文化中的可借鉴和应抵制的因素,所有这些都混杂、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扩大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使西方的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甚至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思想观点大量涌入,这无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道德滑坡、腐败和个人至上思潮等一些消极因素,也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对此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3)新自由主义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乃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它主张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对市场的自由放任,反对一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等等。西方国家,为了实现他们的险恶目的,向我国大肆贩卖新自由主义。这种思潮在本质上就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否定马克思主义,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4)从国际上看,在当代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虽然呈现出多种复杂情况,但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根本对立。双方争斗的主要形式是以意识形态作武器进行“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因为,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积极与流亡在外的所谓“民运分子”、邪教法轮功和我国境内的敌对分子相勾结,企图联手行动。他们不断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等作为政治思想武器,对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心理战和宣传战。他们还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诱压结合、区别对待、各个击破的政策,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5)从全球化角度看,无论是从全球化形成的历史来看,还是从今日全球化的事实来看,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是十分明显的。表明全球化不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存在着意识形态陷阱。西方国家会凭借自己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乘着我国加入WTO、扩大对外开放之机,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活动。但自从冷战结束,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策略,总是试图掩盖其意识形态目的以迷惑世界。我国坚持的是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又仍属于不发达国家,“免疫力”差,而对加速进行的全球化浪潮及其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对依托于前沿技术的文化侵略与生活方式颠覆,应有有效的应对策略。

3 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1)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总是由那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都表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除了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法治,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在当代中国,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最根本的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秩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体系结构是多层次的。其最高层次是共产主义道德,其次是社会主义道德,再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般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应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总的来说是实有道德,但也有一定的应有道德成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社会生活的一般实有道德比较复杂,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封建道德(如男尊女卑)和资本主义道德(如个人主义)的影响,但这两种道德只能是残余,而且主要以其影响导致类似道德现实的出现,且已不占主体地位。总的来讲,倡导理想道德,巩固实有道德,抵制封建道德和资本主义道德的侵蚀,是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秩序的重要任务。因此,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以集体主义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以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构建家庭、学校、单位、社会一体化的道德教育网络,营造浓郁的舆论和教育氛围,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

(3)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基本上属于观念形态,民族凝聚力则是通过民族精神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特有的亲和力和向心力。全球化造成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我认同危机,而增进民族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最基本功能,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核心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能够强化民族忧患意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复杂局面下始终掌握主动,把全球化的压力变为民族振兴的动力;另一方面能够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提高抗御西方文化攻势的抵抗力,能够弘扬民族自强意识,勇于面对全球化的大竞争、大压力,昂扬向上,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4)加强网络管理,构建网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要把我们强大的思想政治优势嫁接到互联网中,大力加强网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充分展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遗产,以拓展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文化归属感和凝聚力。一方面,积极扶植和鼓励我们更多的新闻媒体、报纸、宣传和文化机构进入网络,创办和统筹规划新闻、对外宣传、理论、文化等网站和页面,办好我们自己的网站,扩充、丰富网络宣传内容,并提高网络宣传艺术,增加功能,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名牌网站,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中文网络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依法治网,以德治网,净化网上风气,规范和保护传媒网站,使网上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能够畅达和尽可能少地受到歪曲,特别是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信息的鉴别、控制、审查和筛选,及时发现、过滤和剔除有害信息的侵入和干扰,包括含有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破坏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信息,和封建迷信、淫秽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削弱网上的非法行为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网上的意识形态渗透,塑造一个健康的政治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骥 .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