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意识的定义

安全意识的定义

安全意识的定义

安全意识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46 ― 04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政权的更迭。上世纪末,苏联主动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迅速,这是我们必须汲取的深刻教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它在目前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国内思想文化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形势下,显得异常迫切。因此,为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也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也是密不可分、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与思想精髓,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其具体表现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

意识形态是包括思想方式、信仰、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内容和形式的思想理论体系,价值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构建,受一定的价值观所支配,并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规定和制约着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总是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组织,代表其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有着强烈的价值指向性。从根本上说,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乃是在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封建主义以森严等级、固有特权为价值特征,资本主义是以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价值导向的,而社会主义则是以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资产阶级近代以来先后发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宣扬理性、自由、平等、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独裁、等级、特权,在思想意识领域对封建主义展开猛烈进攻,并最后封建统治,夺取政权,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资产阶级极力鼓吹的自由、民主、平等并非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只是属于少数人的,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独占的战利品,而广大的劳动群众仍然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平等、自由、民主等口号不过是资产阶级为掩护阶级统治的实质,用来欺骗和迷惑民众的幌子而已。而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是要消灭剥削和阶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超越,更具有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与灵魂,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世界人类文明成果相衔接,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是在我国国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形势下,统一共识、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也是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背景下,抵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进攻的有力武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反作用。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导向性和辩护性,能够促使社会成员认同现存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发挥着凝聚人心和整合思想的功能。核心价值观是维系人们精神的共同纽带,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选择判断无不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以极少的观念和范畴揭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沉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夙愿,尤其反映了近代百年以来的奋斗目标。它向人们明确了在当代中国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根本问题。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只有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促使人们更加坚定不移的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公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助推器,法治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标准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向人们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塑造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形成全体公民崇德向善的追求,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和未来。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引领和有力的价值支撑。

二、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困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特定的“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免遭危害,能够维持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序和谐的状态”〔2〕 (P33),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道德秩序的安全、民族精神的安全等内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它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任何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维护自己所依赖的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关系到自身存亡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有着极端的重要性。保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确保主流价值观的安全,即主流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广泛践行,成为社会的价值共识。而目前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极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极具紧迫性。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消极腐败行为,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捂,威胁着国家政党、政权的稳固性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未能把马列主义世界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仅仅将马列主义放在嘴上讲、纸上写,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动摇、怀疑甚至否定。而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理想信念的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将直接动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同时,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缺失,精神上缺“钙”,导致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迷失、道德信条沦丧,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所侵蚀,,祸害群众,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国家的安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在社会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党内的贪腐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党内的蛀虫,严重降低了党的执政能力,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使人民群众降低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动摇,因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度和凝聚力。同志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3〕(p53)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我们党在维护特定阶级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意识形态把政党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政党将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即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获得力量的根本所在”。〔4〕 (P235)一个成熟的政党,只有确立符合自我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完美意识形态,才能够团结同志,争取群众,实现党的宗旨。因此,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到我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政权而言也极端重要。它是国家政治安全的精神支柱,在保证社会价值导向、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摧毁了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意味着打垮了这个政权,所以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也是关系到国家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

(二)西方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多元价值取向的渗

入,极大地妨碍着人民群众的主流意识形态构建

任何价值观都是一定阶级的价值观,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体现,因而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一直遭到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不断攻击和诋毁。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攻击的目标。他们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间文化交融加剧的契机,凭借优势的科学和经济地位,以输出的商品为载体,以信息网络为工具,进行信息垄断、思想渗透和敌对宣传,大肆传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个体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自然主义、怀疑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涌入国门。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逐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也渗入我国现实生活,向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念发起种种冲击。由于上述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有着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看似客观的历史依据,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蛊惑性,较容易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同甚至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弱化,威胁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益侵蚀大学生群

体,严重影响着未来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生活与成长环境较之以往复杂了许多,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样化都对学生群体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敌我势力、新旧思想、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争夺大学生群体的斗争日益白热化。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各种西化、分化伎俩,对我国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国内,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扩大,给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他们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以致在价值评价标准上出现混乱。一些人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等问题,常常分辨不清。还有一些人一方面推崇诚信、敬业等基本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却时常是非善恶难分、价值观念模糊;一方面批评社会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却在价值评价上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认知与价值观实践脱节。这种未来接班人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混乱,对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东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其实质是一种话语权或曰文化软实力的争夺,是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的较量。一国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否强大,决定了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广度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争夺”〔6〕 (P660),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正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才有必要强调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提升国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教育和引导国民成为拥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公民。因此,抓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对意识形态安全之紧迫性的自觉应对,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负有重要作用。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防线”。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第一,加强理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确立起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终身奋斗的目标。第二,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一贯的价值追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第三,强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在社会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群众的榜样和楷模,努力实现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做到,要求群众不能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督促党员干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身的不足,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最后,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制度是强化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要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情况引入到党员干部考核评价制度、选拔任用制度中,形成有效、有力的制度导向,引导党员干部努力加强德行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自觉防止放纵堕落、贪污腐化的不良倾向。以此夯实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防线”。

(二)加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防线”。

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践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旨。首先,要加强理论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要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用浅显易懂的方法、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最大程度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了解,进而促使人们自觉自愿接受并认同,主动摒弃错误、不良的价值观,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次,要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向群众宣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增强道德责任感。再次,要推动群众广泛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地生根必须要落到实践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良好局面。通过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重要节日纪念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深化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的理解和领会,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愿性、自觉性、主动性。以此筑牢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防线”。

(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好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纵深防线”。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抓住了中国的未来,有效地延展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战略纵深。“纵深防线”的构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融入高校教学全过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向学生系统完整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神、本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横幅、标语和海报等各种形式宣传和阐释社会主义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和感染。创造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之于行。要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内心的信仰、行动的指南,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目标。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家长和社会各方面要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教育,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社会风气,使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正确引导的同时,在家庭和社会中也能获得良好的熏陶。总之,要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大学生主动拒绝错误思想观念的诱导,形成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人格,做到胸怀远大理想抱负,立志成长成才,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的社会主义理想才能够最终实现。以此建好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纵深防线”。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政权的更迭。十以来,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7〕抓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重大举措。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呼唤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主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做出的选择。坚定不移地抵制错误思潮的腐蚀,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当前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在眉睫的重大使命,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参 考 文 献〕

〔1〕.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01).

〔2〕石云霞.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2).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6〕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安全意识的定义范文第2篇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责任现状分析

当前,非传统安全因素对校园安全稳定影响日益突出。表现为由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等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逐渐增多。总体上看,大学生思想健康活跃,行为积极进取,富有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一些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稳定意识欠缺、责任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薄弱,心理素质脆弱等现象,一定程度反映出他们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游移态势。

1.思想单纯,行为盲从,稳定意识需增强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大学生责无旁贷。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为“80后”或“90后”,他们情感丰富,富有激情,对新异事物充满好奇,因此也容易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而成为被动的追随者、参与者、传播者和实践者。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潮文化相互交融影响,国内社会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加之,西方国家利用文化“软实力”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使处于思想上相对单纯,政治上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面对各种思潮和政治性问题时,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理想信念不是特别坚定,缺乏理性和正确的思想判断,行为盲目和盲从,一些言行影响到校园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2.淡漠规定,行为放任,责任意识需加强

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是维护校园安全秩序的保障,作为校园主体,大学生应自觉遵守,并承担起维护校园安全秩序的责任。从校园安全制度执行情况看,高校大学生违反安全制度规定的现象屡有发生。有关数据显示,发生在校园学生宿舍的火险、火灾事故,90%以上是因为大学生违反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引起;从维护校园安全秩序看,据统计,发生在校园宿舍和公共场所的盗窃案件,90%以上是因为大学生主体安全责任不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所致。情况反映出,大学生中存在着自我中心意识,行为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公共安全的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对公共、他人及自己安全持放任态度。

3.道德滑坡,违纪违法,法制观念需牢固

总体看,大学生群体呈现出良好道德精神风貌。但毋庸置疑,目前,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呈上升态势。有关数据显: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和人数从1999年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15%,从2005年至2007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增长在18%以上。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也冲击到高校,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演绎着各异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乃至违法犯罪行为。

4.心理障碍,行为偏激,健康人格需塑造

近年来,由大学生离校出走、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是诱因之一。目前,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的人数逐年攀升。据对126所大学中抽样调查表明,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25%的大学生需要精神卫生服务,10%有明显的心理障碍症状,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格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大学生极端行为结果给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给家庭造成重创,给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二、对大学生安全责任培育的引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培养大学生维护稳定责任

稳定责任来源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政治思想的成熟和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需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创新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在大学生维护稳定责任的培育中,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清本质,辨明方向,才能抵御意识形态中各种思潮冲击,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也才能自觉担负起维护稳定的责任。

2.发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提升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其精神气质代表并引领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所具备的内在品质和追求目标。积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成为大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

安全意识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 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爱国主义;体验式教学

作者简介 马振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修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每一个人都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当前,我国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和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国家安全的捍卫者,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增强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我们必须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

现状与困惑

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深入、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把握当前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对中小学生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了解客观情况是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

(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战略地位重视不够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家安全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都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但部分学校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仍缺乏正确认识,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定位不明确,影响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的真正落实。在当前的教育评价模式影响下,提高学生成绩成为学校及其教师的唯一目标,中小学教育更加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的全面教育,使得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趋于形式化和流程化,处于无长远目标,无教学计划的边缘化状态。

从现实来看,往往用传统、保守的观念理解国家安全,将国家安全局限于军事、情报、国防的安全,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国家没有受到外部威胁同时内部安定团结,国家处于安全的客观状态。而实际上,国家安全涵盖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以及核安全等十一大领域。国家安全既要重视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内部安全;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准确认识作为历史范畴的国家安全,清除思想认识模糊的雾霾,才会有助于端正中小学生对国家安全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二)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相脱节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先后制定和印发了一系列包括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内的文件和指示。如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重视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防和国家安全,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201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国家安全战略纲要》,要求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安全专业队伍。”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着良好的顶层设计,但在贯彻执行中,各中小学校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喊口号多于实践落实,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在教学大纲中缺少相应课程,即使有相关课程也会出现因为教学计划制定和各种考试时间紧张而被主干学科所取代的现象。

中小学从事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教师,通常是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或临时聘请的军事教员。由于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专业的局限性,对国家安全的发展变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因而教授的国家安全理论知识也会单薄陈旧。而军事教员也多是临时聘请,未充分“备课”,难以满足当今国家安全教育的诸多需求。此外,没有相关的指导性教材,缺少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研究,科研经费支持和师资水平等与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不成比例,还有一些相关领导部门没有负起应有的指导、监督职责,帮助中小学开展好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三)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

在很多学校中,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并未作为独立的课程体系,而是从属于其他课程教学。当前用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教材,缺少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理论内容,许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都是一些“陈年旧事”,偏重于传统的政治、军事、间谍等内容,而对国家安全关系重大的网络、生态、科技等领域的内容严重匮乏,难以适应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要求。

学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单调,无论上课还是专家讲座,大多仍单纯以教师讲理论、讲原则为主,多停留在西方国家威胁、军事理论、国家安全法等的课堂灌输和大会宣讲层面,这就使得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显得缺乏时代感与趣味性,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观念多元的学生需求相去甚远,难以引起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强烈共鸣,不利于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巩固。此外,学校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教时保证、评估督导、经费投入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关注还停留在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错误地认为国家安全问题离自己日常生活还很遥远,这就使得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的发展。

二、重塑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实施策略

国家一直很重视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但这方面的教育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教育的思维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善。认识是基础,情感是纽带,实践是目的,因此,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需要从理论认知、情感共鸣、实践体验三个维度展开。

(一)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认知水平

就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特点而言,教材的编写、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法的得当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为中小学生系统学习国家安全理论,提升国家安全认知水平提供良好的保证。

第一,全面系统、严谨科学的教材是学生获得新知识、新认知的主要途径。

中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建构阶段,可以将更多与中小学生学习、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性内容编入教材,丰富中小学生的知识内容,拓展其理论视野,牢记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既要利用已有的课程强化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尊严和国家安全的教育,又要增加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以国家安全为内容,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按照学生接受能力,教师专业水平等因素研发校本课程,将其作为常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第二,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稳定、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的讲话中提到,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要绷紧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之弦,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重视国家安全思想,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每一名教师都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第三,注重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时效性。

国家安全是历史范畴,这决定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把握国际和国内形势热点和重点,渗透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背后蕴藏的本质问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国情意识同时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从国家安全这一宏观视角去思考问题。现实中升学率仍然是学校追求的最主要目标,但不能因为这个目标而影响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既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情感上认同支持,行为上落实落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工作,避免产生“踢猫效应”而影响对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二)以爱国主义强化国家安全意识的情感认同

爱国主义是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优等“催化剂”,强化情感基础是实现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这一任务的有效方法。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国情、体验国情、铭记历史,提升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将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第一,通过军训感受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军训不光局限在开学这一固定时期,还要贯穿到整个学期,既可以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分别开展大、中、小规模的军事训练,也可以将军训内容分解到体育课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体育课的课时数量。根据学生客观体能素质安排不同军训科目,严禁“走过场”“走形式”。通过有组织、有纪律的军事训练进行国防安全教育,使学生在军事训练中感受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产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同时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

第二,增加对国旗的敬畏之心。

国旗具有特定的政治含义和民族象征意义,代表着国家的法律和尊严。五星红旗伴随神舟飞船出现在遥远太空,伴随着蛟龙号出现在万米深海,出现在环境艰苦的边防哨所,出现在世人瞩目的奥运会比赛现场等都是国家政治意义的体现。尊重国旗就是尊重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严格规范中小学生升旗制度,定期召开尊重国旗、学习《国旗法》的主题班会,利用国旗下讲话和重大节日的升旗仪式强化对国旗的敬畏之心。每个敬畏国旗的中小学生的内心都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爱国情怀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三,举办专题活动强化爱国情怀。

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定期举行学习《国家安全法》主题班会,支持和指导学生社团广泛开展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行党史国情知识竞赛,邀请专家做当前国内外形势报告或主题演讲,以“维护国家安全,从我做起”为题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如“9・30”中国烈士纪念日、“12・4”法制宣传日、“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开展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以及入团、入党等仪式,精心组织设计,渗透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举办《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的图片展览,组织观看爱国影片,创新寒暑假作业形式,布置关于国情民生的社会调研,参观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展览馆等实践活动。

(三)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实现国家安全意识的体验式教学

教育形式丰富多样,能够进一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效性。由于中小学生的思想发展特点及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内涵的多样性,教育者在保证做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尽可能把国家安全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入体验式教育模式,使国家安全教育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其亲身体验具体化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因素,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国家安全中力所能及的事情。

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采用的方式方法的多元化、灵活性、系统性。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思想寓于教学实践中,既是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效性、针对性的主要途径,又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标准和尺度;既是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同时为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实现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知行合一。

在宣传上,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校园宣传园地等举办国家安全图片展;校广播台广播最新国家安全知识、国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及倡导大家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做,以生动活泼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认识。在活动上,可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辩论赛以及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安全相关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延伸教育效果,占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网络阵地

安全意识的定义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02

一、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及高校的战略地位

从当前学术研究来看,“意识形态安全”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阐释,大致有三种研究思路: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状态来界定。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受外界颠覆,而保持其和谐与稳定的能力或状态。”[1] 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组成部分来进行解释。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具体包括“道德安全、舆论安全、理论安全、政治信仰安全等”[2] 。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来阐释,认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指一个群体或集团所接受的思想体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稳妥的物质生活水平,稳定的人身安全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互通有无。”[3] 目前,一般地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意在确保政治意识形态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与新挑战,能够有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从容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各方面挑战的一种安全稳定的思想状态。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和灵魂,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4]。我国高校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培养、塑造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战场,是巩固、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向新境界的主渠道。高校的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以及教育等功能,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控制作用以及强化作用。

二、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目前的中国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认同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但多元的社会思潮也大行其道。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蔓延与影响的重要场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信仰与“三观”的形成。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淡薄。意识形态创新性不足,主动适应性不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渗透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从外在的大环境方面来说, 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对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全面的输出,是造成我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模糊的重要原因。从内在的环境现实来看,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易造成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泛滥。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在大学生人群中很受欢迎,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学生获得外界知识信息与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新媒体使得思想交流方式更加丰富、便捷,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带有很强的虚拟特征,使得信息内容难辨真伪,信息来源难以预测,信息辐射面难以控制,尤其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容易动摇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特殊阶段,对民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党情国情社情等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深,加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负面因素影响,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权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带来严重的干扰,日益泛滥的非主流社会思潮逐渐销蚀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让大学生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出现“信仰危机”。

不仅如此,从当代“90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既直接受益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但同时也要承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应试教育、高考扩招、教育收费、自主择业等多重压力。为了以后找工作增加竞争力的筹码,当代大学生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参加各级各类考试,诸如英语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会计事务证书、律师资格证书等种种证书,重智力、技能轻理想信仰的现象比较普遍,政治参与度低,政治态度冷漠比较普遍。

(二)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不强,创新性不足,传播模式有待转变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之本,马克思主义本身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成功的意识形态是以社会现实的变迁作为自己的理论生长点,创新理论体系,正确地解释现实,合理地改造现实,才能保持其合法性和先进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和景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和国情要求的理论,成为指导党国家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理论的发展常常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时常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新情况、新变化,主动适应性比较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样化呈加速发展的态势等等,这些都会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观念上反映和折射出来,也即出现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分化和差别,当这种分化和差别超出原有意识形态可解释、可承受的范围,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就会影响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 [5] 就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一些教材中的有些陈旧原理及观点对于阐释当今巨变中的中国现实问题来说,已经有些不合时宜,或没有了说服力。

同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也有待进一步转变。长期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主要以媒体的正面宣传、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单位学习培训等方式为主。当然,这样的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必要性。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这种传播模式已经不适应了时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较为传统,属于官方话语体系且过于理性化。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说教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难以为社会大众所乐于接受,也就难以将其内化为社会大众的自觉意识。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传统单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也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冲击,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这些带来了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正统的政治宣传、单一的理论灌输、会议传达、个别谈心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新形势。社会转型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空泛枯燥、教学方法传统单调,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相适应,大学出现了过度专业化和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这些都增加了高校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

社会与教育大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少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倾斜与蜕变。有些教师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对自己的专业、职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价值存在着片面的看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关系缺乏准确的整体把握,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分析、批判和引导,在课堂上“眦必中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对大学生易形成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引导。这些现象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处理学术自由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类社会思潮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作用,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必须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出现思想导向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要坚守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原则,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正确处理坚守意识形态本质和适度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之间的关系。面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文化交融互通,意识形态碰撞的复杂局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立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这种界限。毫无疑问,我国必须以一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坚守意识形态本质的同时,适度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域外研究、中外比较研究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薄弱环节。在以慕课(MOOC)为典型代表的教育资源在线免费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继续处于封闭状态,必然会形成处处被动、穷于应对的局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育理念,确立只要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内容,就可以纳入到高校思政课教育范围的开放式教育理念。要尝试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跨国别、跨文化交流的可行方法与途径,推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世界”[6]。

安全意识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遇与挑战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承担着祖国发展之重任,能否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地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局势下,高校必须从自身出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有关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对于意识形态安全概念尚无统一界定。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内容入手将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虽无统一界定,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1]。具体来讲,我们所谓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我们所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乃至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健康发展[2]。

(二)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其他安全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体系,意识形态安全从存在之初就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指导思想、民族精神、政治信仰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3]。因此,意识形态安全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国家政治发展的各个方面。此外,在复杂多样的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内涵和外延逐渐被扩大,还包括安全、道德安全等。总之,从我国战略思维的角度看,国际上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愈演愈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此外,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崛起,大肆宣扬“中国”、“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企图通过对中国国民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灌输扰乱中国内部和外部环境。而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多元化将对我国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产生极大威胁。因此,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和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光荣使命,同时,担负着培养一批批能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的有血有肉的优秀青年,使他们冲破历史之桎梏、架起中国之脊梁的任务。高校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而意识形态安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具体来说,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始终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

虽然网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文化迅速兴起,并成为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但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复杂性、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传播平台中鱼龙混杂,既有封建腐朽的思想观念的侵蚀,也有西方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4]。而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存在缺少民族认同感、国家荣誉感,对于国家意识形态也尚不了解。因此,在这个尚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对国家和领土安全尚未有明确认识的群体中,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极为重要,高校这一传播载体也较为安全与稳定。

(二)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权合法性、保证政治稳定,而且能够指导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与“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并列的一种上层建筑———“观念的上层建筑”,一种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5]。因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上的上层建筑,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论述,应该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6]。因此,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将有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维护我国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此外,当前国际国内环境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以此来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威胁。

三、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正确认识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建设的水平。

(一)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在新形势下一项艰巨的任务,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责任重大。一方面,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阶段。国家越重视,高校就越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投入,壮大师资队伍,提升软硬件水平。此外,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文化平台日益兴起并逐渐发展。网络文化中的内容虽复杂多样、鱼龙混杂,但却从另一角度弥补了高校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内容局限性、滞后性、单一性等问题。多元开放的网络平台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现状,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实时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对于政治文化、国情民生等信息的有效吸收,提升对国家政治的兴趣。所以,在网络时代中,只要提升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辨识能力,就能有效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抓住网络传播这一新机遇,使之更好辅佐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前文提到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当代大学生过于依赖和信赖网络媒体,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又使得国内外多种意识形态混杂。其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平台,肆意传播谣言,企图左右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致使缺乏政治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受其影响,价值观出现偏离和错位,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和否定,极大威胁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第二,回归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依然存在众多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引起部分高校的足够重视,目前很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活动中又鲜有政治活动的开展,这一切的问题都成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国外意识形态的肆意侵略,都威胁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和特殊性,又使得一旦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那造成的后果将是崩溃式的。所以,高校必须勇于应对一切挑战,坚决保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受侵略,勇敢抓住机遇,努力培养大学生居安思危的能力,提升大学生们的政治热情。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当今,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寻找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入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创新多样化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多采取课堂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课程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堂枯燥乏味、师生间缺少互动、课堂讲授的内容存在滞后性和落后性、学生听课效果不佳等等。因此,高校创新教育方式迫在眉睫。高层领导班子首先要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并将作用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弘扬主旋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有力的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传播和发展,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造广阔的土壤。

(三)借助网络传播媒介辅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平台的快速性、多样性将有力地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此外,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也应引起重视。要依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讲授与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积极传播正能量,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要利用好网络传播媒介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总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清醒认识到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抓住发展中的每次机遇,积极革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J].湖湘论坛,2010,(4).

[2]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王景云.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J].中州学刊,2012,(28).

[5]岳杰勇.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与考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