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趋势报告

旅游趋势报告

旅游趋势报告

旅游趋势报告范文第1篇

2013年6月2日至7日,国际旅游研究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在葡萄牙阿尔加夫召开了第13届双年会。国际旅游研究院(又译:国际旅游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旨在“推进对旅游的学术研究和专业调查,鼓励成果的应用,及增进旅游知识的国际融合与交换”(…to further the scholarly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to encourage the application of findings.and to advance theinternational diffusion and exchange of tourism knowledge)。研究院现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70名“会士”(fellows)(原则上总数不超过75名),云集了国际旅游界众多殿堂级学者。《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前主编贾法·贾法利(Jafar Jafari)担任了首任主席。自成立以来,国际旅游研究院的双年会被认为是国际旅游学术界最高规格的盛会之一,并对全球旅游研究方向有指标意义。自2009年第11届双年会起,国际旅游研究院增设了新兴杰出学者奖(Emerging Scholars of Distinction),用于表彰新近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10年内)且对旅游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旅游学者。2009和2011两届会议共评选出了5名新兴学者,2013年又选出了3名。笔者即以新兴杰出学者身份参加了本届会议。

本届会议以“变化时期的旅游——东西方交汇”(Tourism in Changing Times—West Meets East)为主题,4天的议程安排十分紧凑。简单开幕式之后,会议的首项讨论内容是“全球旅游趋势”,讨论组成员包括研究院现任主席拉瑞·德维尔(Larry Dwyer)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田桂成院长,著名旅游人类学家瓦伦·史密斯(Valene Smith)教授等。几位专家对当前全球旅游发展的多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并特别谈到了亚洲,尤其是中国旅游快速发展对全球旅游格局变化的深远影响。其后,美国天普大学的丹·费森梅尔(DanFesenmaier)和奥地利模都尔(MODUL)大学的卡尔·韦伯(Kad Wiiber)两位教授以“知识变革”(transformingknowledge)为题,探讨了旅游知识共享、学术成果发表、开源电子期刊等热门话题。下午的两个学术报告环节分别围绕理论前沿和旅游经济相关话题,可谓精彩纷呈。比如,以色列著名旅游人类学家艾瑞克·科恩(Erik Cohen)介绍了他和合作者对旅游研究范式的最新探索;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杰弗瑞·克劳奇(Geoffrey Crouch)则延续了他之前对基因/进化论研究与旅游的关联性的理论回顾,介绍了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香港X-r-大学的鲍勃·麦克切尔(Bob McKercher)教授报告了他对旅游界诸多常见“迷思”(Myth)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样来自香港X-r大学的宋海岩教授则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对国际旅游需求预测的统合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当晚的招待会上,会士们分享了各自所在国家或地区出产的名酒和奶酪——这是研究院的一项老传统。会上介绍了研究院最新接纳的3位会士,本届提名的会士候选人,以及3位新兴杰出学者。

第二天的议程包括了“全球旅游教育趋势”讨论组报告,报告人包括英国萨里大学的约翰·揣伯(JohnTribe),香港理工大学的布莱恩·金(Brian King)等著名学者。尽管旅游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可谓欣欣向荣,与会者把注意力投向了旅游教育和业界需求的联系,新技术环境下的旅游教育,新生代旅游教师的实践背景等存在挑战的领域。在其后的会士候选人和新兴杰出学者报告中,报告者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历程和主要成就。第三天的议程以“全球旅游研究趋势”讨论组报告为开始,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瑞克·普度(RickPerdue),英国萨里大学的亚伦·威廉姆(Allan William)等教授讨论了博士培训、学术期刊发展、多种理论视角等话题。其后的学术报告环节中,来自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的迪米特里奥斯·布哈利斯(Dimitrios Buhalis),香港理工大学的徐惠群等教授围绕新技术环境下的旅游体验和服务失败等专题,报告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会议特地邀请了当地旅游从业者以及会议承办方阿尔加夫大学的老师,介绍了葡萄牙特别是阿尔加夫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众多会士们从自身专业角度给予了精彩的建议和评说。

最后一天的议程仍然充实紧张。连续3组报告跨越了可持续旅游、旅游的社区参与、旅游文化、目的地危机管理、世界旅游组织知识网络项目等诸多议题。举例来说,来自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大卫·韦弗(David Weaver)教授在对可持续旅游的回顾中提出了“文明的大众旅游”(enlightened mass tourism)的概念。著名的旅游地理学家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Butler)回顾了对一处偏远小岛跨越50年的跟踪研究。美国天普大学的丹·费森梅尔教授则介绍了基于大数据的目的地营销模式突破。

本次会议包含了国际旅游趋势、旅游教育趋势、旅游研究趋势等议题,充分体现了国际性和前瞻性。参会会士大多发表了演讲。能亲耳聆听各位旅游学界泰斗的演讲,并利用茶歇、用餐和参观等机会与他们进行深度交流,对笔者而言不啻为一次学术思想的饕餮盛宴。以下的几点感受愿意和《旅游学刊》的读者,特别是有志于旅游研究的同学和年轻学者们分享:

(1)从会士们选择的研究主题看,旅游研究领域将呈现持续多元化的特点,且研究的范围将进一步延伸。本届会议的报告内容既涵盖了目的地主客关系、需求预测模型、旅游文化等经典话题,也包括了大数据分析、基因一进化论研究与旅游的关联、旅游研究的范式转变等前沿方向。揣伯将旅游研究分为商业和非商业“两大阵营”,这一点清楚的体现在研究院会士们的背景和研究视角上。与会者中既有传统社会科学(如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范式下的思辨和总结,也有根植于商业类学科、以应用为目的的实证研究。这两大阵营在过去40多年的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和脉络,并各自对旅游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促进二者的整合、交融将成为本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2)自其诞生伊始,国际旅游研究院即以推动旅游研究进一步国际化为己任;今年的会议中,特别是关于全球旅游研究趋势的讨论环节中,“学术流动”(academic mobilities)更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虽然来自英语国家的学者目前仍占大多数,且英语仍是主要/唯一的交流工具,但研究院在国际化道路上确已迈出了相当大的步伐,这可以从参会者的研究内容,历届会议的选题、选址等多方面看到。从近年来会士和新兴杰出学者遴选的情况看,全球化、国际化的学术生涯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活跃在国际旅游研究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大多有异国求学、工作或研究的经历。在他们的履历中多包含跨文化、多学科的学术背景和跨国、跨校、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支持。但是,因为新一代旅游学者(他们大多持旅游类博士学位,故有所谓Generation T之称),也面临着“母学科”功底不够扎实、旅游从业经验匮乏等问题。这也引起了一些会士们的关注。

旅游趋势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业供应链 模式嬗变 发展趋势

以供应链管理为视角进行旅游业相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虽然这一研究视野仅仅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时间,但目前成果已经较为丰厚。供应链管理思想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对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指导价值已经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

本文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角度,分析总结旅游业发展环境演变过程中旅游业供应链模式的嬗变,并结合学术界的探索及当下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对旅游业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和预测。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单一旅游业供应链模式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发初期,国家面临重大的发展使命,为使社会主义体制得到世界的接纳和认可、更多的国外友人了解我国的实际情况,旅游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此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主要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主,国内旅游仅有小规模的差旅和公务活动,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出境旅游,旅游市场格局单一而薄弱,接待设施和交通条件极为有限,能接待外国旅游者的仅有中国国际旅行社和中国旅行社两家,旅游产品以单一的全包价团队观光旅游为主。因此,此时期内的旅游供需体系是围绕旅行社为核心运作的,旅行社是当时旅游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负责组织和提供全程旅游活动所涉及到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其模式如图1所示。

改革开放至今:多种旅游业供应链模式

(一)传统模式的延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旅游业的作用逐渐显现,国家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经过了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巨大增长,国内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快速崛起并加速发展;我国公民出境旅游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蓬勃兴起,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客源输出国。旅游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从产品上看,旅游目的地接待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旅游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助旅游、公务商务、会展奖励、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等旅游类型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在此阶段发展的前期,由于产业发展尚不完善、产品供给不足、信息流通不畅等诸多因素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仍是以团队旅游为主,旅行社仍然在整个旅游产业的运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因此旅游业供应链的模式仍然与前一阶段相同。

(二)新结构模式的诞生

经过了短暂的发展时间,我国旅游产业迅速走向成熟,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者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旅游,而在自身多元化的需求和动机下,开始实践自助旅游,于是散客旅游者群体日益膨胀起来。依据他们的消费方式,这一群体的旅游供应链模式可如图2所示。

这部分旅游者有的从旅行社购买部分单体产品,还有许多旅游者直接越过了旅行社自行购买组合所有产品,所以在图2中旅行社业的供给箭线用虚线表示。这部分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多,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见表1),旅行社所组织的团队旅游者人数比例已经很小,而散客已经占据了我国旅游业消费群体的绝大比例,而且正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这一模式也是我国旅游业目前主要的供应链模式。

(三)信息化时展的另一种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者在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容易收集到需要的信息。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在经济条件、交通条件、旅游产品供给,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支持下,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并且越来越有充当重要纽带的趋势,如携程、艺龙、芒果等众多企业。他们从主要提供航空交通、住宿等中介交易业务,已经逐渐扩展到更多的旅游产品中介服务(以携程旅行网为例,如图3所示),形成了巨大的在线旅游交易市场。据艾瑞咨询公司的预测,这一市场仍将不断扩大,如图4所示。这一发展趋势的出现,为我国旅游业供应链营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如图5所示。

学术界的争论与探索

国内学术界对旅游业供应链模式的研究存在较大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以旅行社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应继续延续并不断强化,旅行社应构筑在供应链上的核心地位,现有供应链模式中旅行社的地位和作用非但不能弱化,而且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另一部分学者则倡导我国的旅游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在供应链管理思维下,以旅游景区为核心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新型的旅游产品供应链模式,他们认为构建以旅游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业供应链可以避免传统模式给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问题(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

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的研判

客观地说,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业供应链模式在产业发展的诸多态势下愈发显现出诸多的不适性。根据现代供应链理论,旅游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性质:是旅游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旅游流和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资金的结算中心和统筹规划的协调中心;同时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融合力。然而,愈来愈膨胀的散客群体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信息交流,愈来愈壮大的旅游电子交易市场执行旅游流和物流的调度及资金的结算,使得旅行社在旅游产业链上的影响力正逐渐弱化,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发生中的一个事实。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虽然以旅游景区为核心构建旅游业供应链模式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但目前在我国却还很难实现。一方面,整体来看我国目前景区多是单一化经营,实力和规模都不足以承担核心企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国景区传统的政府管理和经营体制限制了其参与市场化前提下的供应链运作,虽然现在已经在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式经营转变,不过相信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可以说,在目前我国旅游业客观存在多种供应链模式的发展状态下,任何一种情况都是有可能的。旅游供应体系中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参观、游览部门的任何企业都有可能成长为核心企业,究竟是哪一个企业成长为核心企业,归根结底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的,有可能是饭店企业、交通企业,还有可能是旅行社或者是旅游景点。但从旅游业现实所反映的一些趋向来分析,结合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理论来推理判断,似乎旅游业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正逐渐明朗。

首先,从现实来看,散客时代已经到来,旅游者越来越要求旅游产品的供给能满足他们繁杂多样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的定制旅游产品势将取代同一化的批量旅游产品,灵活的单体旅游产品组合方式将是旅游者的优化选择。而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产品通过现代信息网络与旅游者的距离已缩短至极限,在线电子交易的便捷、灵活性使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

其次,从理论上分析,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影响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正越来越趋向于避免机构肿胀、制度僵化、沟通协调困难等诸多“大企业病”。在诸多行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中,正流行于转向强化自身竞争优势的新型网络组织结构。这也是现代供应链理论所提倡的内部强化核心功能、外部整合利用资源的策略目标。

结合现实和理论分析,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恰恰具备了优势条件,顺应了现实趋势的发展和理论规律的发展方向。它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功效,与旅游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并作为旅游流和物流的调度中心,以及资金结算中心为旅游者提供灵活、便捷的产品和服务。虽然从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内容来看,尚未涵盖所有的旅游者所需产品,但从我国现在有代表性的几家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趋势看,他们正逐步向各类旅游产品渗透,并且势态迅速稳定。从这种发展势态看,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必将拥有整合旅游供应链上所有产品的能力,并提供给旅游者灵活、丰富的产品组合选择,从而极大地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综上分析,旅游业供应链正朝向一个新的模式发展,如图6所示。

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的前提假设及论证

对于这一新的趋势模式的研判,首先是基于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未来的旅游业产品和服务交易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交易为主导这样一个假设,对于该假设的建立,本文主要基于以下事实和分析。

第一,全球在线旅游市场趋势持续升温。自旅游业迈入21世纪起,持续至今的全球在线旅游连年快速增长,在全球旅游业收入中占据比例逐年增大,形成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第二,我国在线旅游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2011年,艾瑞咨询一份报告称,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672.9亿元,较2010年的1037.4亿增长了61.3%;2012年,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的《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2530亿元,在线旅游的份额达到约10%,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旅游市场研究咨询机构劲旅咨询《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旅游市场总交易额约为29475亿元,其中在线旅行市场交易额约为2522亿元,市场在线渗透率为8.6%。

第三,发达国家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经验启示。以美国为例,它具有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消费群体,1999年时在线旅游业收入为65亿美元,到2004年年市场规模扩大到480亿美元,到2009年美国在线旅游行业的销售额达900多亿美元,占美国整体旅游销售额的三分之一,而近年来在线旅游在美国的渗透率则超过50%。这一数值在欧洲旅游强国平均达到45%。

第四,总结分析。从信息化时代的趋势,以及全球和我国在线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和规模增长来看,在线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也证明了在线旅游将越来越具有主导倾向的地位。在我国互联网正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加之移动互联的快速覆盖的催化,我国的在线旅游在如此优势的发展平台上必将逐步走向主导旅游业供应链运营的核心位置。综上事实分析,本文研究的前提假设具有合理性。

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的权变讨论

在以上假设下尚有许多不可确定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讨论说明:

第一,从本文所构建的这一新模式可以看出,本文更倾向于看好属于分销渠道层面的、常被称为第三方在线交易企业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或称为在线旅游,OTA),即类似于携程、艺龙、芒果等。因为一方面从理论上进行思考,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告诉我们,在企业规模愈加扩大及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下,企业更趋向于强化自身核心功能,而整合借用外界资源来完成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在旅游业来说,第三方在线交易企业恰是这一身份的代表,他们专注于旅游产品分销服务的经营,正在顺应这一理论的规律趋势。另一方面,从旅游产品供给的现实来看,虽然旅游业各构成行业内部企业多有自身在线直销系统,尤其一些较大型的酒店集团、航空公司等,在在线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但在比例上则与第三方企业具有较大差距,这是因其提品和服务单一而限制了其面对消费者的数量和范围所决定的。在不进行多元化扩张发展的前提下,其并不具备充当旅游业供应链连接纽带的发展作用。但也不能忽略这一现实的业务行为,因此在图6中将其以与第三方企业的界线重叠予以显示。

但是也不能否定这样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即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在其在线直销核心产品和服务的业务基础上,凭借自身在一定区域内部的影响力而整合区域内旅游业各组成行业资源,有可能形成以其为核心的整体旅游供应链系统中的单独子系统。这种可能性在此不详细讨论,留待现实的发展去验证和日后研究探讨。

第二,传统旅行社业也在逐步重视发展自身的电子商务业务,尤其国外旅行社行业巨头的加入,使这一发展趋势正快速优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强大的资金实力将有力扭转传统旅行社行业在供应链上的地位,使其具有利用在线交易重回旅游业供应链核心的可能。

但同时也要看到,第三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资本的追捧,我国携程等企业的上市融资的良好发展势态,以及国外众多此类企业不断吸引资金注入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发展方向的巨大潜力,如在美国仅2011年的上半年就有3.7亿美元风险投资进入了各色模式新颖的在线旅游公司。

第三,从我国旅游业历史的发展和长期展望来看,除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这一宏观背景的作用下,我国旅游业供应链经历了一段单一化的运营模式,在大部分时间以及未来都不会再有这种单一化的运营模式,多种旅游业供应链结构的并存将是现实必然。这一方面决定于旅游业的供给主体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组成,并且因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以各部分的均衡发展为前提,不大可能出现一类供给企业独大具有绝对影响力的局面;另一方面,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千变万化,各种供应链结构模式都是对这种多元化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仅是以本研究来看,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旅游业供应链模式是旅游业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也将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

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研究的意义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对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进行科学明晰的研判,有助于各级政府在宏观调控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方面具有清晰的指向。

其次,从旅游企业层面来看,认识旅游业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其深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再次,从旅游者层面来看,认识到这种旅游业供应链发展趋势,一方面,有助于其充分利用该模式为自身组合更加优质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该模式提供的信息双向交流功能的重要作用,对消费体验进行及时、充分的反馈,有助于各旅游企业和机构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万立,燕浩鹏,李平.关于旅游供应链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兼与路科同志商榷[J].旅游学刊,2007(9)

2.贺小荣,徐少阳.国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7(1)

旅游趋势报告范文第3篇

【编者按】2014年12月25-26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承办的中国旅游研究院外设研究机构工作年会顺利召开,本届年会以“旅游发展与平台建设”为主题,会议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14家机构分别汇报各自2014年度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刊编辑部现将该些成果的摘要汇编如下以飨读者。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2.001

1.昆明分院:《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科教兴旅”战略,充分发挥旅游科研工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智力推动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暨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携手部分云南高等大学研究单位,组织云南有关旅游专家、学者并邀请相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业界的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合力研究、编写和推出了《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全书分为五个章节。根据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分别从旅游产业运行、旅游市场发展、旅游开发建设与投融资、旅游改革发展与开放合作、旅游行业发展与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认真梳理2013年的运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客观评析存在的问题,用新视角、新观念和新方法预测了2014年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对当前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云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2.旅游市场与目的地营销研究基地:《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旅游业也是国家文化交流与输出的重要载体。2014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旅游业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举。发展旅游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国家旅游形象的战略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2013年9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委托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开展“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战略”课题研究,本研究专辑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专辑从国家战略层面识别出国家旅游形象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入境旅游市场连续下滑、正面临严峻考验;外国游客入境过境旅游签证手续繁琐;国家旅游形象不够清晰、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国家旅游形象的营销推广投入不足、效果不够显著;旅游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等等。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旅游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还尚未充分发挥。

以系统化和战略思维来研究和解决国家旅游形象的重大问题是本研究专辑的出发点和核心思路。本专辑在整理国内外关于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旅游形象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入手,从地方旅游部门和国家目的地角度开展了国家旅游形象的概念和维度研究,开发出国家旅游形象的测量工具,分析了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重点和潜在市场,并对营销策略运用、保障机制与措施等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借鉴了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西班牙、泰国、香港、台湾、法国等八个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形象推广的经验。

本研究专辑既是关于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一份比较系统化的学术成果汇编,也对我国塑造国家旅游形象的若干战略问题开展深入探讨,为提升我国国家旅游形象、打造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强国贡献思路和策略。

3.旅游影响研究基地:《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Insights from insiders》

Thi s paper pre sent s an up-to-da te and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ourism research by Chinese scholars residing in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Chinese journal publ icat ions and conduct ing interviews with members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the China Tourism Academy (CTA). There has been an imbalance in the type of research on tourism in China:most research has ref lected applied work whereas little priority has been given to theory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this imbalance,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earchers and the raising of the status of research on tourism to a level in line with research in other academic disciplines. Mastering cutting-edge research methods is also critical to helping China’s tourism scholarship.

4.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现代大众旅游》

该成果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主任谢彦君教授于2014年4月出版的一本译著。全书包括9大部分主体内容,分别是旅游研究中的剪刀危机、全球旅游系统、后现代范式、不期而至的旅游研究者、解放神学、东南亚的白面孔、漫步哲思之路、旅游的语言、为现代大众旅游另谋出路。这是一部富有思想性的著作,对旅游现象的整体思考以及对旅游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集成化地浓缩在一起,书中探讨了科学研究的种种话题,展现了后现代范式在旅游研究中的滥觞与发展,触及了旅游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和经济议题。同时,这也是一部充满批评意味的著作,批评构成了作品的特色,在目前实证研究在中国旅游学术界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作者从方法论层面所展开的批评的态度、角度和深度是我们难得的稀缺思想资源。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经典的旅游学著作,作者以其独特的思维与研究风格为技术导向占主流的国内旅游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

5.饭店产业研究基地:《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

《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2007—2013》是由中国旅游研究院饭店产业研究基地受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委托,从2007到2013年长期开展的追踪研究成果。本着记录历史、服务产业的宗旨,本报告以客观、理性的数据勾勒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进程,同时为未来发展提出基础数据依据。

根据2007年9月召开的中国饭店集团联席会议决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于2007年10—12月首次对在中国大陆具有影响力的21家饭店集团进行了相关调查,之后连续7年开展调查。2013年调查企业规模扩大到60家(实际有效数据企业44家),分别是(按拼音顺序排列):北京东方嘉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宾友谊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首都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伦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贝斯特韦斯特(北京)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城市名人酒店集团、福建中旅饭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广东白天鹅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碧桂园凤凰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海航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河南中州国际集团管理有限公司、湖南和一酒店连锁有限公司、湖南华天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华住酒店集团、锦江国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凯莱国际酒店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开元酒店集团、凯悦国际酒店集团、康年国际酒店集团、雷迪森旅业集团有限公司、绿地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明宇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山东蓝海酒店集团、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旅游饭店管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衡山集团饭店管理公司、深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世纪金源酒店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国大酒店经营有限公司、四川锦江旅游饭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岷山集团有限公司、速伯艾特(北京)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管理有限公司、维也纳酒店集团、厦门建发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阳光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远洲酒店集团、粤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南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世贸君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调查采用自愿原则,按照中国旅游饭店协会要求设计相应调查项目下发饭店集团企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填写上报,数据在审核后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中国主要饭店集团的相关数据。

饭店集团的规模、成长力、空间布局、运营业绩、品牌和管理体系、运营数据是饭店集团化实力及发展力的主要衡量指标。本调查基于上述要素将其分解为各项具体指标,共计6大类236个数据点,如饭店集团成员饭店数量、客房数量、饭店档次分布、地域分布、合同签订时间、品牌使用状况、国际化经营数据、外派经理构成、薪酬水平、培训、饭店集团组织机构、集团管控指标、信息系统采纳、集团化预定比例、网络预定比率、按照最高值和最低值计算的运营中的数据如出租率、平均房价、各项收入、成本率等。

根据以上指标,每年对当年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的总体规模进行排名,同时对发展产业结构进行剖析,对发展中的进步进行追踪,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报告基于客观数据得出结论,分公开版和内部版两个部分。公开版在每年举办的“中国饭店集团化年会”上对社会公开,内部版在中国饭店集团30强(2014年扩大到60强)小型会议上公布并研讨。从2014年开始,本报告还收录了《中国饭店集团化年会》上的主旨发言、嘉宾研讨的主要观点,同时还对当年排名中的饭店集团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获得发展中的质性研究数据。

以 2013年数据为例,报告对44家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饭店集团在2013年度的业务活动进行了总结,发现在新的市场格局中,饭店管理集团“三分天下”(旅游饭店管理集团、国际品牌饭店管理集团、经济型饭店集团)的态势更加明显,呈现出快速扩张、市场分化以及收入下行压力较大等特征。

(1)旅游饭店集团营业收入下降较大,经济型饭店的营业收入不降反升。人力成本、能耗费用居高不下的压力仍在持续,旅游饭店集团成员饭店由于经营收入下滑,导致经营毛利率低于2012年水平;国际品牌饭店集团由于各项成本、费用的上涨不得不重新考虑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经济型饭店同样存在人力成本、能耗费用的上行压力,但租金上涨是经济型饭店的“痛点”,2013年租赁经营的数量占比逐渐减少。三个“阵营”的市场营销及行政等支出比例均有所下降。

(2)整体上呈规模快速扩张趋势,但旅游饭店集团规模扩张速度相对较缓。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集团间的规模对比依然呈两级分化趋势;旅游饭店集团的国内规模扩张速度继续高于国际饭店集团的全球规模扩张速度,但在成员饭店和客房的绝对数量上,与国际品牌饭店集团的差距并未缩小;经济型饭店实现从租赁经营向特许经营的华丽转身。

(3)在品牌结构方面,2013年旅游饭店集团的多品牌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发展,高档(四、五星级)饭店占客房总数的半壁江山,其中部分集团虽然开始布局豪华市场但仍处于建设过程中,未见明显效果;中档饭店的集约化程度和品牌建设略有起色,但需经历市场考验;本土经济型饭店集团在市场上呈现出绝对优势。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在国内不断丰富品牌谱系,但在三、四线城市的扩张面临挑战。

(4)在品牌支撑方面,由于2013年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旅游饭店集团开始注重支撑平台(如中央预定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的搭建,但仍处在初级阶段,这些支撑平台的贡献率还有待提高,需向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和经济型饭店集团借鉴和学习。(5)在空间“布局”方面,各饭店集团虽然在布局上有意向非总部所在地的城市进行扩张,但总体规划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难以执行或实现,最终仍然体现出布局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较2012年未见明显变化。

(6)各集团规模成长性普遍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中档饭店显现出明显的向好趋势;品牌管理的稳定性,普遍好于往年,管理费收取较为顺利;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大部分旅游饭店集团正在由传统向现代缓慢过渡,远不及国际品牌集团和经济型品牌集团。

《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是国内延续时间最长、采集数据最全、涵盖企业数量最多的饭店集团发展研究报告,已经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旅游安全研究基地:《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

保障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旅游者基本权力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抗风险能力弱,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给旅游者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都可能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遭受重大挫折,旅游业是泰安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泰安市委、市政府、市旅游局及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旅游安全,为了在《旅游法》实施后的新的形势下,提升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水平,泰安市旅游局与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就编制《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达成合作协议,在不断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三易其稿,完成了体系的编写。

《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以新颁布实施的《旅游法》为主要依据,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总则,提出了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法律依据、监管原则、监管目标;第二章以旅游安全监管体制创新为主线,明确了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组成及各组成部门职责;第三章从旅游安全监管本质需求入手,系统的提出了旅游安全监管的范畴及主要内容;第四章从泰安旅游安全监管重要工作的角度,制定了日常安全监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旅游安全专项整治、考核问责等四大重点工作监管机制;第五章从行业安全监管角度,提出了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业及高风险旅游项目的监管主体及职责、监管内容与要求、监管形式及手段等规范;第六章制定了旅游安全人才保障、科技保障、公共信息保障、文化保障等六大旅游安全监管保障措施。

《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与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管理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成果。专家团队在撰写过程中,认真研读“旅游法”与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结合泰安市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历时半年,撰写了8万多字的《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此研究成果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为依据,本着依法行政、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创新了泰安旅游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与完善了泰安旅游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旅游行业安全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与制度化,进一步保障泰安市旅游业安全、健康、持续与高效发展。研究成果在理论上严谨、规范、有法可依;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易懂、标准、可操作性强。对于政府相关部分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操作性规范,有利于打造“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本研究成果为目前国内首个“市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与规范,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7.武汉分院:《武汉城市圈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中的定位及对策研究》

中三角是我国承东启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地带,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区域旅游一体化作为创新型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合理、有效地推进旅游一体化建设,是政、产、学、研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中三角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政府、企业,都希望区域之间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谋求共同发展,实现旅游资金、旅游信息、旅游者以及诸多要素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开展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以及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定位研究,有助于推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发挥区域旅游整合效应;有助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提高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大武汉的复兴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从而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部崛起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本课题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区域旅游一体化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归纳出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驱动力、主要内容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旅游一体化系统;继而对中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沿革、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认为中三角旅游一体化存在驱动力不足、规划不清、特色不显、发展不均、机制不活、核心不明等问题;提出中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取向以及战略重点。课题最后落脚武汉城市圈,结合武汉城市圈旅游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中的优势,就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提出倡导并推动旅游发展联盟建设、积极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武汉为凝聚核,着力建设三大中心、牵头构建运行模式与平台、示范引领旅游标准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8.都市旅游研究基地:《上海旅游资源图志》

2008年5月开始长达三年的上海旅游资源调查工作。调查工作覆盖了上海所有的区县,被调查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超过1000个。

调查工作内容包括对各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实地考察、采集地理位置数据、摄录影像资料、了解开发保护状况和周边交通情况等。在调查工作开展期间,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上海旅游资源调查的基本原则,调查依据和分类体系。

2010年11月6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了上海旅游资源图志专家评审会。为了使上海旅游资源调查的成果能得到广泛的使用,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编辑了《上海旅游资源图志》一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水平特色项目“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上海市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和上海市旅游局给予了出版资助。

该套书籍分上中下三册,已经于2014年6月正式出版。

9.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研究》

本书以中国西部入境旅游时空规律为研究对象,在时空分异、管理科学和人地关系等理论指导下,依据实证主义方法论,利用时空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市场调查分析、地图分析、文献与理论分析、数量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作者先后主持完成的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时空动态模式研究”(49571027)、“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40271037)和“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40771058)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主持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41271158;2013-2016年)已取得成果,以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的入境旅游为基本研究省域,按照划分的五个旅游区:成渝旅游区、泛湄公河旅游区、陕甘新旅游区、青藏旅游区和宁蒙旅游区,以西部省区市的入境旅游为研究案例,从全国尺度、西部区域尺度和省区尺度等空间尺度,以入境旅游发展整体演进、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旅游产业要素演进、旅游目的地供需平衡演进、入境游客评价等为多维研究视角,系统梳理西部入境旅游近20年的发展和演进过程,对西部入境旅游五大空间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探求西部入境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路径优化和客流调控。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入境旅游整体分析、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进系统分析、西部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分析、西部旅游产业要素分析、西部入境旅游供需平衡演进分析、西部入境游客旅游设施及服务评价分析以及西部入境旅游五大空间区域的入境旅游成长分析。

本书撰写的主要宗旨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时间断面入境旅游的客流演变规律、结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等,从而揭示我国西部入境旅游的成长。本书对我国西部旅游经济、管理、扶贫具有很大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

我国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变研究总体上较为薄弱。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我国就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入境旅游,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东快西慢,地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困扰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瓶颈”。学界和业界对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关注不如对东部入境旅游的关注,对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变的研究更是少见。

从时空视角研究西部入境旅游可丰富拓展旅游学理论。我国国土面积大,西部地区更是地域辽阔。从时空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我国西部地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客流规律、时空动态、旅游经济动态、空间集聚与扩散、旅游空间选择、旅游供需平衡状况、旅游空间格局以及演变规律趋势等,可丰富与拓展旅游学特别是旅游地理学理论。

形成本成果的基金项目由马耀峰教授主持,本出版项目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014-F经济10)和陕西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本书在撰写过程中,突出和强化了如下特点:(1)以西部泛湄公河、成渝、陕甘新、宁蒙和青藏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和12个省区市为研究案例地,以过去与现在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成果为依托,建立样本点模型,从而尝试揭示整个西部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规律和发展历程。(2)从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序列中,选取1996年—2012年的时序尺度界面,反演出中国西部入境旅游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节律,建立相应的模拟模型,借以分析其发展趋势与前景。(3) 对12个省区市研究案例地入境旅游的分析,撇弃传统侧重资源、现状讨论研究等内容,而是着重利用亲景度、竞争态等数量分析手段,以“瓶颈问题分析为导向”,研究各地域入境旅游存在的限制性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建议。(4)充分利用丰富的实地市场调查资料、数据库信息,利用数学建模、地图分析、计算机处理、GIS等技术手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定性和定量研究紧密结合,提高成果的科学性。(5)有效借用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方法,以20幅彩色附图直观反映西部入境旅游的发展规律与演变特点,努力做到图文并茂。

10.台湾旅游研究基地:《海峡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模式、效应与路径选择》

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是民族国家的重要事务、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本项目研究围绕如下方面对海峡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诸多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在文献分析与现状调查基础上梳理两岸旅游互动与合作的发展脉络,思考两岸旅游互动新形势、两岸旅游关系与市场新走向、两岸旅游发展前景等,讨论两岸旅游合作发展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寻找两岸旅游发展的共识性认知与话题。特别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分析“赴台旅游”开放后两岸旅游市场的发展演变、旅游意愿与消费需求、旅游市场规模与结构、产业要素组合、产业运行及其社会环境差异等基础性问题。重点从八个方面分析两岸旅游合作与产业对接的效应,分析了两岸旅游互动发展十大趋势。其次,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思考两岸特殊政治生态背景下两岸旅游合作的内在动力根源,从驱动机制、传播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尝试性地构建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动力机制模型。再次,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两岸旅游产业的合作模式、对接路径与渠道选择,思考两岸旅游发展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重点问题和原则。探讨了两岸旅游产业三个层面的对接、四大合作对接机制;多方面研究两岸合作对接的路径,特别是在旅游产品、旅游投资、旅游交流平台、旅游市场、旅游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合作与对接。再次,以闽台、厦金为个案探讨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思考两岸旅游发展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重点问题和原则,并从业务角度和政策层面提出学者建言。最后,重点思考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及其对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影响,特别是以“反服贸协议”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对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进程的冲击与影响,提出在政治突发事件与特殊形势下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应该把握的重点与原则、政策与建议等。

通过研究,大致形成如下基本观点和立场:(1)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是两岸发展的历史选择与必然趋势,对两岸和平发展产生多层面的正向效应,不仅将推动两岸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将对两岸发展民众交流了解、社会文化融合乃至国家统一有特殊贡献;(2)两岸旅游产业与社会的现实差异应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尊重并引起足够重视,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应成为两岸发展的常态;(3)两岸旅游与社会差异及其引发的管理“真空”、合作与对接障碍将使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模式、路径研究从各个层面推动两岸旅游合作发展;(4)两岸特殊区域旅游合作与产业对接研究将丰富旅游学理论、为区域合作研究与产业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并将为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合作和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提供海峡两岸的突出范例。

项目研究注重调查与访谈,特别注重对台湾局势及旅游发展状况的了解,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兼具理论与应用双重品质的创新性思考,对推动两岸旅游发展有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与社会政治价值。从现实应用层面将为两岸旅游发展乃至两岸特殊区域合作及其政策制订提供建议与策略,对推动两岸旅游发展乃至民族国家统一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政治价值;在学理上可回应全球化语境下的两岸特殊区域社会发展问题,为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产业合作与发展提供海峡两岸的突出范例,为区域合作研究与产业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11.旅游职业教育研究基地:《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12》

《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12》由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牵头,会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旅游院校共同编写完成。《报告》由总论篇、分论篇和改革创新案例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总论篇包括旅游高职教育年度报告、旅游中职教育年度报告、旅游教育培训年度报告等4个部分;分论篇包括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专题研究、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特色与品牌专业建设专题研究、中国旅游职业教育院校合作办学专题研究等7部分;案例篇则包括了16个鲜活的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例。可以说,本报告既有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总体概览,也有热点部分的具体分析讨论,同时又不乏贴近实际的院校及企业提供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从总到分再到例证的研究思路。

《报告》的出版为全面深入研究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分析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为旅游职业教育从业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12.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旅游标准学》

为了配合国家旅游标准化,规范旅游标准化活动,规范,旅游服务,将标准的科学性和系统思想植入旅游业,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普及旅游标准和标准化知识提供服务,使旅游业朝着规范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编写了《旅游标准学》(基础篇)。

本书的编写坚持P-D-C-A的循环理念,达到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本书体系的目的。

编写这本书的现实价值在于有效规范旅游服务标准,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能够标准化,借此提高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质量,促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高品质发展。

13 .边境旅游研究基地:《云南大百科全书·旅游卷》

《云南大百科全书·旅游卷》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严格按照大百科体例编撰的旅游百科全书。全书包括概述、旅游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管理、大事记八大板块,共计96万字、 2118个条目、1190幅图照。全书展示了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历史与重大事件、旅游资源价值与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发展与旅游市场格局、旅游政策法规与旅游行业管理等全貌,构建了云南旅游知识体系,反映了云南旅游发展最新成就,彰显了云南多彩的旅游魅力。《云南大百科全书·旅游卷》由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省内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等院校参与,历时四年,138人撰稿,56人摄影,近百万字的宏大工具书,是《云南大百科全书》十七卷之一,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系列出版的第一部旅游百科全书。

旅游趋势报告范文第4篇

暑期来临,给家人最好的休闲方式,莫过于带上银联卡,和他们一起去看看世界。6月24日,银联国际“2 015暑期出境游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游客出境游呈现规模大、频率高、目的地分散、消费行为理性等新特点。针对暑期出游新趋势,银联国际还宣布启动“欢乐暑期游世界”特惠计划,为银联卡持卡人提供更周到的出行体验,同时丰富银联卡全球特惠体系。

趋势:从团游到自由行,从线下到线上

报告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输出国,国人出境游仍以近程目的地为主,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香港和澳门,而亚洲则占洲际市场之首,其次是欧洲。中国游客正从团游向自由行转变,从线下门店转为线上预订,住宿从连锁酒店向定制化、家庭化的酒店式公寓转移,航空公司选择更国际化。游客在旅程中还越来越注重当地历史文化及艺术氛围体验。

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数据,2014年中国人出境旅游消费115 0亿美元(约合72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0%。目前,银联卡支付已经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消费首选,银联卡境外交易笔数增速超过交易金额增速,说明持卡人更频繁地使用银联卡。出境游消费也从购物为主转变为购物与度假休闲并重,越来越多游客喜欢在日常百货、超市、特色小吃等场所消费。

暑期是出境游旺季,主要为海岛避暑游、主题公园亲子游、游学游等类型,长线旅游更受青睐。与家人出游,普遍更看重旅程舒适度,对交通、酒店等要求较高。带长辈、幼儿的持卡人偏爱娱乐休闲,带青少年出行则更注重寓教于乐。

优惠:8大旅游胜地逾百家商户暑期“放价”

近日,银联国际推出“欢乐暑期游世界”特惠计划,突出“实用、趣味、便利、多元”特点。即日起至7月31日,持卡人可在香港、台湾、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8大暑期旅游胜地,在逾百家商户享受最高50%银联卡优惠。合作商户有商场百货、免税店、餐厅,还有书店、游乐场、文艺演出等体现合家欢主题的商户。部分机场免税店仍保持现有优惠,没有充足时间购物的家长可在“最后一站”补货。

去年以来,银联国际结合自由行、深度游等旅游趋势,先后打出机场免税店、核心商圈、旅游目的地三大特惠“组合拳”,除此之外,还在春节等出境游高峰时段推出“时令套餐”,不断丰富银联卡全球特惠体系。

特色:新颖形式全方位服务持卡人

此次“欢乐暑期游世界”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优惠商户全面覆盖线上和线下。在线上旅游预订、机票及酒店在线预订、交通在线预订等领域推出银联卡优惠, 包括A g od a、阿联酋航空、希尔顿酒店、AVIS租车、台湾高铁等。

二是用银联“闪付”享受专属优惠,在韩国东大门Doota购物中心、澳门新八佰伴等商户,使用银联“闪付”服务可享返现、返券等优惠,最高折扣为30%。

三是携手多家旅行社,为团游持卡人提供银联卡优惠。银联国际联合国旅、中青旅、中旅、凯撒、春秋五家旅行社推出境外消费最高享5%用卡奖励,中行、建行、北京银行及旅行社推出多条“银旅合作线路”,可获最高万元的团费立减。

旅游趋势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老年住宅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24-02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当我们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老龄化人口,或处在老龄化状态时,就是指这个人口中的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口比例(或份额)在上升,或者是青少年人口比例(或份额)在下降。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的老龄人口指标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按照使用最广泛的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截至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我国已经迈入老年型人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同时,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使少年人口的比重急剧减少,上述两项因素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快速老龄化局面。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个根本性社会问题就是老人特殊需求的满足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国际社会上通用的最积极的办法就是发展老龄产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向老龄产业提出了潜在需求,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巨大的人口优势。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走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着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地区分布不均衡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等特性,这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对我国老龄化趋势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也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30年到205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

3 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趋势

研究和开发老年消费者市场首先就要从研究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特点入手。老年人口群体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群体相比是一个内部十分复杂和具有多样性特征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老年人口有着共同的需求特点。

3.1 老年健康产业

据《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与1998年相比,2003年65岁以下各年龄组两周患病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不但没有减少,5年间反而增长了17.5‰(农村同组同期为60.1‰,全国同组同期为44.2‰)。初步分析,一方面因为我国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老年健康、老年医疗保障等问题没有引起我国政府及医疗卫生机构足够的重视。此外,根据卫生部调查显示,慢性病将成为困扰老年人的最常见的健康问题。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3.8%,其中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39.2%,城市老年人患病率为77.7%,城市高于农村38.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级别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大城市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高于小城市。

由此可见,老年健康产业潜力巨大。具体来说,老年健康产业包括疾病预防产业(包括对疾病的预防与宣传、老年体育运动产业、老年保健品产业)、疾病治疗产业(即医疗卫生产业)、老年康复和长期护理产业等。

3.2 老年公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入住老年公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老年人对老年公寓需求之所以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养老观念在发生变化。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材料显示,北京市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现在入住老年公寓和将来愿意入住的分别为10.4万人和30.8万人;目前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35.2%的老人希望能分开住;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中,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

其二,则是因为“空巢家庭”逐渐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我国家庭规模不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空巢老年人家庭数量激增。在城市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以北京市为例,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中,只有一个或一对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共31.5万户,占26.9%。北京市单身老年人户数量增幅较大;北京市60岁及以上单身老人户有12.9万户,占11.0%,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4.5万户,增幅达到53.6%。目前社会资本兴建的一些老年公寓确实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较好,但是租金价位较高。其次,一些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建筑老化,设施不全。再次,大多数的老年公寓都缺乏完备的医疗、护理条件。基于此,我们不妨根据老年人在收入以及需求偏好上的差异,细分市场,兴建不同类型的老年公寓:①自住型老年公寓。不为老年居住者提供任何与日常生活、药物服务有关的协助,只是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的居住社区,包括所有的生活配套设施。②服务型老年公寓。向居民提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服务,包括做饭、帮助洗澡、喂饭、洗衣、体检、喂药和其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需求。这种老年公寓也称为陪住型老年公寓。③特护型老年公寓。除了上面两种类型所提到的服务外,还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从传统的医护房间到特别为老年癌症患者提供治疗的房间,这种老年公寓也称为护理型老年公寓。

3.3 老年旅游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空余时间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老年人对户外旅游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老年旅游的独特性,决定了老年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牵动中年市场,波及青少年市场,有效推动亲情式家庭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当老年人决定外出旅游时,家中的其他成员考虑到照顾老年人身体等因素,很多会选择随同出游,在我国的很多旅游景区,全家三代同行旅游的越来越多。此外,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还能够有效均衡旅游淡旺季。相对于一般旅游者的“假日性”而言,每逢节假日、周末,各个景点人满为患,住宿交通全面告急,而老年人退休后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其旅游呈现出“非假日性”的特点,一般选择在春秋二季,且尽量避开黄金周。这有效地缓解了旅游市场旺季门庭若市,淡季门可罗雀的现象,他们已经成为消除旅游淡季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1 ] 祁恒. 我国城市人口老龄产业S W O T 分析[ J ] . 发展,2008(7).

[2]李沛霖.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经济,2008(6).

[ 3 ] 林文彬. 发展老龄产业的几点思考[ J ] . 经济研究导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