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装设计的技能

服装设计的技能

服装设计的技能

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彭颢善(1970-),男,江西余干人,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陈文(1974-),女,江西抚州人,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染整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63-03

根据国内外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已成为选拔高技能人才,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了一套适合职业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以赛促教,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通过组织学生参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改进服装设计教学的模式,实现教学互动互惠,有利于加强院校间、校企间技术与经验的交流。作为一名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为了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笔者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一、职业院校师生参加技能大赛的价值及作用

(一)参加技能大赛有利于展示和检验教学成效。技能大赛为充分展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进而可以检验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参赛成绩已成为评估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参考。基于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一定的参赛标准开展的,技能竞赛必然会对参赛对象进行优劣的鉴定和等级的区分,根据评价标准给予评选优秀。通过院校在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情况可以从某个层面评估院校的办学水平,师生大技能大赛的参赛成绩可以衡量师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技能大赛有利于展示和检验教学成效。

(二)参加技能大赛有利于选拔和激励技能强手,鞭策落后者。遴选高级人才、培养技能高手是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目的,技能大赛使一批专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大赛的获奖者不仅可以获得奖金和荣誉,而且金奖获得者还可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服装设计”技师证书,银奖、铜奖获得者将获得“服装设计”高级技工证书。在前几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大多被知名企业高薪聘用,这种激励作用远胜于获奖本身。技能竞赛对参加比赛的选手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可以使其按既定的竞赛目标、竞赛标准进行学习,充分挖掘参与者的潜能。此外,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还表现在对未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对于比赛成绩落后者,这同样是激励,是有力的鞭策。落后者如果仍不努力改进自我,差距就会无限放大。这对于未获奖者督促自我查找问题,努力学习,改变落后的状态有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技能大赛有利于选拔和激励技能强手,鞭策落后者。

(三)参加技能大赛有利于营造尊职重技的氛围。目前,技能大赛引起了企业的高度关注,社会各方面都给予了的积极、广泛地关注。宣传职业教育的优秀教学成果,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塑造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氛围,使职业教育在社会的认同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技能大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晴雨表,各方面对技能大赛的重视,预示着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时代初见端倪,企业更关心职教、更积极参与职教,反过来,职教的成果惠及企业,实现“双赢”效果。技能大赛有利于营造尊职重技的社会氛围。

二、我院师生参加大赛取得的一些成绩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师生在最近几年的各类技能大赛中从零起步,在激烈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几年相继有学生和教师在各类全国性比赛中获奖,充分展示了学院职业技能的教学成果。

2008‘雅戈尔’杯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以“梦想·跳跃”为主题,分教师组和学生组进行评比。911件参赛作品经专家评委评审有64件入围决赛(其中学生组794件作品34件入围,教师组117件作品30件入围),评委专家以“在实用的基础上结合原创的设计创新,以独特的风格演绎时尚潮流”为标准,分别在教师组和学生组中评选出金、银、铜奖和优秀奖及最佳效果图奖、最佳工艺奖等。我院服装教研室老师参赛的系列设计作品《极致》以华丽的造型、精美的搭配获得教师组综合银奖,作品《释放》系列以新颖的设计获得最佳创意奖,选派的参赛学生服装06-2班吴海霞同学系列作品《Hero》荣获得学生组综合铜奖和最佳工艺奖并获得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技工证。

2009年12月全国第二届服装设计技能大赛决赛中,收到的561个参赛作品中只有65件作品入围决赛(教师作品30件,学生作品35件)。我院服装专业教师系列的作品《游走》入围并在江苏扬州进行展示,作品在服装的材料及细节的搭配上表现出富于幻想的情怀及激情,紧扣主题,摘得教师组银奖及最佳设计图一等奖。

2010年,我院服装专业又组织学生参加“达利杯”2010全国第三届服装设计大赛,大赛要求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年轻人富有活力、幻想和时尚潮流的创新设计。我院服装08-2班庞姗姗同学以《破界》系列在全国参赛几十个高职院校的700多幅作品中成功入围(全国仅15名学生入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以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展示获得学生组银奖及最佳服饰搭配奖。

2010年9月我专业老师指导的08服装(2)班学生吴小笑、以及09服装(2)班学生谢丽丽、王芳芳同学在精心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入围了“濮院毛衫杯”中国桐乡毛针织服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专业老师的两幅毛衫设计也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200多幅作品参赛),进入“濮院毛衫杯”中国桐乡毛针织服装文化创意设计复赛。

2011年4月10日,由浙江省旅游局、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浙江旅游服饰设计大赛有来自二十多家专业和综合性大学的在校师生,以及国内知名职业设计师参加,竞争异常激烈,共收到参赛作品500多份,最终仅选出20名入围选手参加了决赛,大赛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本专业老师指导的服装10-3班徐瑶瑶同学经过三轮的激烈角逐,以一系列制作精美、优雅时尚的旅游职业女装喜获铜奖。

这些比赛充分展示了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体现了我院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也鼓励更多师生参加技能训练,在各类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对以赛促教,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以赛促练,提高综合技能。当今,参加技能大赛对于促进参赛者的进步已取得广泛认同,参赛的过程就是学习。一般大赛,都有明确的主题,对内容和作品规格都有一定的要求,竞赛主题很多来自于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参赛者在参赛过程中所接触的是一次完整的项目,作品要体现创新思想,紧扣主题。比赛不仅考察了选手的设计理念,还要求参赛者有熟练的操作能力,这都是服装设计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参赛前必须对赛事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服装效果图、款式设计进行全面思考,参赛者要大量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更好的完成设计作品。这就充分地发挥了参赛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以传授和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模式所不能及的。以技能大赛为重要平台,以赛促练,提高了参赛者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对新技术、新情况的应对能力,提高了参赛者的综合技能。通过教师参与和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师生同台竞技,可以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更好掌握本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以赛促练,使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与技能大赛直接对接,进而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使课程改革得以实施。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服装职业技能大赛内容越来越贴近行业的技术前沿,是这几年大赛的一个显著特点。服装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服务服装企业,实现了共赢。大赛不仅是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展示的舞台,也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纽带。大赛的命题组专家有很多都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比赛的命题也与行业、企业非常贴合,赛场的诸多评委也多是各个服装企业的精英。这样,学校人才的培养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之间,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对接。

通过参赛拓展校企合作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职教发展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企业标准引领技能大赛标准,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良性对接;第二,企业一线人员参与大赛的评判,能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技能大赛为纽带,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转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同时把企业专家引进课堂开讲座、兼职实践教学、与同学积极沟通、互动,让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

(三)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在强调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必须以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教岗位之所需,学岗位之所用,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目的。大赛比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参加比赛中要考虑到整体设计、材料的搭配运用、服装色彩的搭配、服装工艺技巧的展示、装饰搭配、甚至包括表演的方式、走台音乐、灯光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对于每个参赛选手都是全方位的锻炼,大赛的内容每年都有行业、企业技术前沿的创新,所以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情况的应对能力,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力度。而在比赛中,整个服装系列的搭配、音乐背景的选择、台上的展示及与模特的沟通等需要参赛选手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奋战,对赛手的耐力、高强度下应对压力的能力、团队协作及与模特等工作人员的沟通等职业素养都是一个全面的考验,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行为的养成与培养,如独立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强烈的团队意识,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四)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服装设计竞赛指导教学团队。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教师要懂理论更要懂实践。组建一支专业设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比丰富的、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服装设计竞赛教学团队,并根据学生设计能力水平以及理论基础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行综合指导。第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提高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服装设计竞赛为教学契机,以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采取以项目教学为主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第二: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统一,一方面教学中引用大赛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论,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高课内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开展竞赛项目课外小组活动,发掘部分基础扎实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赛,对参赛学生进行详细的、有计划的、针对性的系统的指导,提高竞赛实践操作能力。

各类服装专业技能大赛是展示服装专业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舞台,也是教育改革、专业建设的推助器。我们要努力提高应赛过程的组织管理水平、增强师生的合作,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培养服装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说明我们对教学的探究会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及时总结新的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努力改进和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服装专业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更好更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范祖贤.全国高职学生技能大赛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6-7.

[2]康玉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科苑,2008(8):244-245.

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徐仂(197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色彩学、服装史以及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独立院校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78-03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的规定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种规定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它既不属于公办、也不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而是公办性质、民营机制运行的一种新体制。独立学院的创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创举,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发挥了其应用的作用,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下,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该有别于“一本”或“二本”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而是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使用能力培养。本文将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征,探寻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然后将其在独立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广。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必然选择

由于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都是依托“母体”的资源进行办学的,因此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施和设备、师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均沿用“母体”本科院校的方法和方式,这既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及家长对独立学院的期望。教育部明确提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经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大多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还有少数独立学院定位为“创新型”。

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装行业和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的操作能力,要加强学生对服装材料、服装市场和服装设备等方面的操作和运用,才能满足服装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一本”或者“二本”院校培养服装设计师或服装工程师,而应该培养应用型很强的服装设计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此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从办学之初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开拓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自2003年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加大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服装院校在其专业设置和教学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所属其中的服装设计专业因其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是区别于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模式中的以工科为主的第一种模式和以设计为主的第二种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职业资格鉴定模式”等教学模式,做到“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法训练与创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内教学和教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实施成效显著,学生多次在全国,特别是省内获大奖,学生技能有很大的提高。

(一)“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款式设计的能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最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实践性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服装款式设计方面动手难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模式。

“服装设计工作室”, 顾名思义是围绕服装设计进行的, 目的在于解决教学领域里如何学好, 做好服装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方法, 然后再进行提升、超越, 创作出新的思想和思路。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专业老师将事先设计好的服装设计项目布置给专业学生,让学生根据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遵循服装设计的程序和规律,结合专业学生的灵感和对流行的把握和运用,将其用服装设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对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产品的市场性和工艺性;在服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中,将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加入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学生设计的服装产品更加适合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

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教学内容以《服装设计学》等相关课程为主线,包括造型基础、时装画技法、服装色彩学、服装结构设计和样板的制作、服装工艺制作等,以及一些以服装相关的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环节的教学模式,力求将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三个主要环节融会贯通;把服装设计理论、专业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以服装产品开发等项目教学为主线,将服装设计理论运用于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服装设计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整合上,以《服装设计学》为主线,把服装设计专业主干专课程纳入到工作室的统筹管理,对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以服装设计相关的学科前沿和边缘内容,模拟或把企业服装产品开发模式和项目引入工作室,与实际生产进行零距离接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是校企共建的产物。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将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的项目引入“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中。在服装产品开发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和学生按照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发挥自身对服装艺术设计的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服装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培养了学生服装产品开发的应用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服装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学校依托服装企业在服装加工设备、服装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对服装市场的熟悉和了解等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对服装市场、服装行业和对服装产品开发和加工等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零距离”。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同时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中重设计轻工艺的现状使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能力一直很弱。服装生产企业则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有着丰富的实验经验和高技术人才优势。

“服装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服装结构、服装样板制作、成衣工艺制作和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管理等课程。我们整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实践性环节,将其分成四到五个不同的模块,然后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到服装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服装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师资,模拟服装流水生产的场景,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和成衣工艺制作的动手能力。同时《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充分依托服装企业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加强计算机在服装款式设计、样板制作、放码、服装企业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实践教学,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的实现都是通过下到服装企业来解决的。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2007开始和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来解决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环节中的动手能力。

毕业实习环节也是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校企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为毕业生的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熟悉服装产品开发过程的程序以及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相关环节技术要求,为毕业设计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实习的安排上,根据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选择不同类别的服装企业的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也进行了改革,在毕业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服装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特点拟订在本企业毕业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大纲,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服装企业提供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条件,让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完成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毕业生只要在学校规定的答辩和作品展示的日期将作品带回学校答辩和展示。

(三)”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资格教育,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现在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为高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把传统学历教育与服装职业资格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等知识相结合。学校通过学历教育提高了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修养,通过职业资格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国家对服装职业资格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也要取得服装设计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注重学历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服装设计师”或者“服装设计定制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操作能力的要求,加大学生证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能力的培养,使其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达到相应的服装职业资格要求。从历年的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观现阶段各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普遍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自己的特色

当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的依赖了母体,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都照搬母体的。服装设计专业仍然沿袭一本或二本院校的重设计、轻技能的人才培养理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倒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从招生到培养等整个过程都沿袭一本或者二本院校的模式和方法,使培养学生同样缺乏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又由于招生时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较低,同样也不具有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所具有的艺术素质。

(二)服装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

现行独立学院办学机制,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师资过份依赖母体、自身师资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等技术性师资的缺乏。

在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师资有二种极端现状,一类师资是“学院派”,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美术功底,但缺乏服装设计市场运作能力和成衣制作能力;另一类是“工厂派”,有很丰富的服装生产和制作经验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缺乏对服装设计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艺术眼光,这些都为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造成了障碍。

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自己的教师梯队建设,将更多青年教师派到服装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增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或者学校聘请服装企业一些生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服装设计实践性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独立学院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 政府及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 实验室及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 因此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非常有限。独立学院多半依托母体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只建设少量自己的实验室甚至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使用的实验室。而且服装加工和检测设备日新月异,更换和淘汰速度快,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教学设施更是雪上加霜。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依托服装企业和相关的服装专业院校的设备资源,解决了部分服装设计实践性教学资源设施不足的问题。我们今后将通过各种途径来缓解服装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

按照教育部26号令要求,教育部将在2013年对独立学院办学水平进行评估。独立学院将抓住本次评估的机遇,努力完善办学条件,办出专业特色,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服装设计专业只有培养应用型、服装企业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才是学校和专业立足之本。

参考文献:

[1]张蓓蓓.刍议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大舞台,2008(6).

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术美;功能美;材质美;功利性;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73-01

引言:技术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其地位可以说已经确定,这是近几年美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美是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多种因素的设计,技术美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美将为服装带来更好的设计。可以说,技术美是实现服装设计精品得以出现的必须条件。如何从技术美角度来促进服装设计,成为了服装设计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

一、技术美的概念

所谓的技术美,是人们把审美引入技术活动中,用美的尺度衡量产品效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相互统一的深度。它属于设计美的范畴,相对于科学发明而形成的“科学美”。

二、服装设计中技术美的体现

(一)服装设计中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

技术美是物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它的价值取向直接与产品的功能目的相联系,它的形式的更迭总是沿着从功能向形式转化这样一条轨迹。因此,我们可以说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对它的鉴赏总是与特定的功能目的相联系,从而使人体验到社会目的与前进的历史内容。服装的功能性是指服装符合人的使用功能。服装供人们穿着使用,但不同种类的服装有着不同的用途,而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又赋予服装不同的穿着目的和要求。从服装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西方19世纪中上期,妇女不得不穿影响身体发育,连动作的姿势也受到限制的紧身胸衣,紧身胸衣成了妇女活动的噩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累赘烦琐的传统女装与当时妇女日益参加广泛社会活动的增多格格不入,妇女希望从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有自由的个体,让服装为身体服务,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人被服装形式所束缚。由此可见,服装形式的变化是与功能上的适用性联系在一起的,也与人们着装对生理影响所产生的心理愉悦联系起来。服装的功能美体现了人们追求穿着舒适,便于活动,追求个性,符合战争氛围的女装,因此紧身胸衣遭到全面废弃。不过总得说来,由于现代主义美学运动的蓬勃(包豪斯等)和左派思想的流行,以及以夏奈尔为代表的现代女装潮流的兴起,传统服装已经无法再取得全面复兴,以舒适,便于活动,追求个性为特征的现代女装占据历史舞台的时刻已经到来。

现代服装的功能美除了能保护人体,维持人体的热平衡,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外,在穿着中还要使人有舒适感,影响舒适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纤维性质、纱线规格、坯布组织结构、厚度以及缝制技术等。如户外服装的精髓是其内在的功能性,防风防雨是对户外外套的第一个要求,但同时还必须透气,这是保持身体干爽舒适的基本条件,另外户外内衣、袜子等贴身穿的衣物讲求的是排汗、速干,目的是使身体保持干燥并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因此在设计中面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注重其功能性。

(二)服装设计中技术美具有强烈的功利性

功利性是指技术产品的市场价值,即设计一件产品其目的不是纯艺术的,而是能够使设计师和生产者从中获利,因为产品具有实用功能。对功利性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区别于审美的实用功能效用;二是将审美本身也归入人的功利之一。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功利性,主要是指功能效用的功利。因此,审美价值与功利性有时是一致的,而有时又是对立的。功利性是指技术产品的市场价值,即设计一件产品其目的不是纯艺术的,而是能够使设计师和生产者从中获利,因为产品具有实用功能。

(三)服装的技术美以真实的物质为存在方式

技术美以真实的物质为存在方式。服装由构思到可供人穿着的实物,本身就是一个物质化的过程。服装设计对于技术物质性的要求体现在:面料新颖,环保和实用,结构看重“人的因素”。近年来,由传统单一材料制作服装的局面正在被改变,各式各样新型材料制成的功能性科技服装应运而生。抗菌保健服这些功能性科技服装经过防霉抗菌整理剂进行卫生技术处理,能有效抑制一些常见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并通过杀死依附在该类纺织物上的多种微生物,达到抗菌、防霉、防臭的功能。抗菌保健纺织品一般要求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又不会破坏纺织品固有特性,如透气保温性等,同时其抗菌功能应具有耐水洗、干洗和其他卫生处理特性。如目前市场的抗菌袜子、抗菌保健服、水上救生服和能溶解的服装等一系列功能性科技服装新品,这些服装都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设计。

(四)技术美的情感性体现

情感性是指主体设计技术产品的全过程中所体现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内容,它包括人与工具及工作环境之间的互动,加上将不同情感升华为高级情感及创造激情理性化[4]。服装设计师面对面料产生灵感,把这种灵感以效果图的形式展现,设计师在整个激情创作中情感丰富,接着绘制用于制作的结构图是一个创造激情理性化的过程。首先要处理好设计部、制版、样衣等各道程序中各员工的密切配合.使得整个工作流程顺利进行。这就涉及到人与工具及工作环境之间的互动。其次要处理好设计部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如在核算成本时,如果设计的成本高于客户给的目标价,这时销售部门的意见往往起重要作用,会考虑削减成本。再比如为了批量生产的需要而修改版型,生产部门的意见往往凌驾于设计师的美学见之上。

三、信息技术发展对服装技术美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容忽视的高科技手段也对服装设计的技术美提出新的要求:纳米技术的运用、激光、莱卡面料的开发. 如欧洲电子巨人飞利浦公司和牛仔服生产商Levis公司在欧洲市场推出了内置移动电话和MP3播放器的夹克,该服装受到青年人的普遍欢迎。近几年来,激光设备凭着独具魅力的无接触加工方式和创造力强的效果,改变了传统“针线”时代的历史,也开创了高科技绣花行业的新篇章。

四、结语

服装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设计师头脑中的理念化为生产的产品,并进人市场成为商品,发挥其价值作用。这其中技术是中间的关键问题,从美的创造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中也是美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中也是技术美贯穿始终的一个过程[5]。所以,在服装设计中,在符合市场要求的前提下,应当把技术美的设计理念贯穿于设计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徐恒醇,张博颖.中国技术美之诞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胡秀琴.谈服装设计对技术美的要求[J].装饰,2004,11:74.

[3]施静.品读热缩膜皱缩成型服装的技术美设计[J].纺织导报,2008,(3):89-91.

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杂技表演;服装设计;艺术

前言:

对于杂技表演服装来说,其与舞台表演服装不同,杂技表演服装不属于单纯的表演性服装,同时服装的设计必须要符合杂技人员的动作,在保证杂技人员完成动作的同时,提升表演的效果。并且在杂技表演中,服装设计的样式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第一印象,这样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结合杂技演员的特点等因素来做好杂技服装的设计工作。

一、杂技服装的设计特点

对于杂技表演来说,表演服装是塑造杂技演员外部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杂技表演服装上将会有效体现出演员所表演节目的主体以及内涵,从而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最终提升杂技表演的效果。并且杂技表演服装将会有效弥补舞台以及道具上不足的缺陷,以此来提升整个节目的完整性。杂技服装的设计要与灯光等艺术有效结合,利用服装、灯光、印象以及舞台布景的结合,来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从而来充分展示出杂技表演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的特点。一套成功的杂技表演服装将会有效突出节目的特点,起到烘托表演的气氛[1]。例如:在杂技节目小单车《高原童话》的表演中,演员们穿上洁白的服装,并且戴有羚羊特色的帽子,同时利用音乐进行烘托,这样将会给观众一种在高原中,羚羊跑跳玩耍的画面。并且演员们前者小单车出现在舞台上,会给观众一种大草原的气息,从而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演员在进行杂技表演中,将各个动作表演的生动形象,以此来升华表演的效果,给予观众美的享受。

二、杂技服装设计中的相关因素分析

1、主题因素

在杂技表演中,表演者的服装将会给带给人们第一印象,同时表演者的服饰也是能否及其观众观赏兴趣的关键所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整场节目的成功与否,因此杂技服装设计十分重要。在杂技服装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便是主题因素,与戏剧表演不同,杂技服装设计不需要与人物进行对应设计,但是在服装设计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杂技的主题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与杂技表演节目的内容相互融合,尤其是服装的颜色以及款式都要体现节目主旨。杂技服装是在特定的场所进行使用,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前必须要对环境进行充分的考察与分析,并对节目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与演员做好沟通工作。以便于做好杂技服装的设计,同时设计者要对节目中情境转变有一个了解,从而来针对不同情境设计出对应的服装。再有设计者要对节目中表演者的角色信息进行分析,以此来设计出符合节目主题内容的服装,最终吸引观众目光,提升表演的效果[2]。

2、演员因素

对于杂技表演的服装设计来说,演员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杂技表演中演员是主体,节目生动与否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决定。然而杂技演员服装则是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表现力,并且也会对节目的视觉冲击效果产生影响。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演员因素,要将服装设计与节目表演者的形象动作等进行有效结合,提升表现力。另外,设计者要对杂技服装设计中的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选定的材料必须能满足表演者的动作需要,杂技表演的动作一般较为夸张,这就需要服装的选择上要宽松简约,这样将有助于表演者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同时服装的质量必须要达标,杂技表演的环境变化较为复杂,这就要求服装的耐磨度要强,尤其是其关节部位,要重点注意,要给演员舒适的感觉,以此来避免在表演中出现事故,促进演员更好的发挥实力。

3、技术因素

在杂技服装设计中,技术因素也是必须要重视的因素之一,目前来看,很多设计中为了能提升服装的表现力,增大服装类的夸张力度,因此经常会选择一些特殊材料,利用一些新技术来增强艺术表现力,从而来提升表演效果[3]。但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将会导致很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最终影响到服装设计的效果。所以针对这种现象,设计者在设计中在尊重实际情况的情况下,不断创新自身的思路,能够利用最为简洁的材料以及技术手段设计出最为有效的服装,从而来提升表演的质量。

4、服装设计要遵循创新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越加重视,尤其是对自身审美要求的提升。杂家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能在提升人们审美素质的同时,提升人们的欢乐感。这也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服装款式不能过于单调,要不断变化。尤其是服装色彩的变化,要充满新意,并且不断尝试新材料,同时也要注意服装设计的整体性以及感官协调性,以此来利用自身独特的设计吸引观众。另外,设计师在追求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节目表演实际情况,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创新设计理念,提升服装设计的效果。

三、结语

在杂技表演中,服装设计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杂技表演节目的质量。这就要求设计在进行设计中必须结合实际的节目内容,以及演员自身的特点与动作要求,从而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且要做到不断创新,从而来提升服装设计的表现力以及吸引力。

作者:鲁明月 单位:大连杂技团

参考文献

[1]胡凤勤.浅谈杂技表演服装设计与装饰[J].杂技与魔术,2013,(04):40-41.

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第5篇

1虚拟服装技术的概念

虚拟服装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学技术、仿真技术等手段对服装布料进行仿真模拟来实现服装的设计与表现的技术。服装虚拟技术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它的关键问题是布料真实感的模拟问题;虚拟服装技术作为信息技术领域和服装领域的交叉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基于虚拟服装技术的服装设计方便了服装设计师,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和缩短设计投产时间,保护设计的专利权,大大减少了企业的风险。

2虚拟服装技术的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入使很多机构有能力开展服装虚拟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文献[1]中阐述了国际上开展虚拟服装技术研究的情况,主要介绍了 6 个项目。

(1)欧洲信息与算法研究协会(ERCIM) 的“MtoM3D”项目。该项目由欧共体合作发展协会(INCO2DC)资助,项目目标是提供一种新的合体服装生产方法,尤其是对那些特殊体型的人群。

(2)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的“Development of 3D CAD System for Garment Industry”项目。该项目目的是建立一套三维人体模型生成以及服装设计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3)英国伦敦技术学院的虚拟服装项目。该项目是“Center for 3D Electronic Commerce”项目的一部分,其工作集中于建立网上虚拟服装店,顾客可以通过它从网上购买服装,并将服装图片与顾客的图片结合起来看到服装的穿着效果,同时将服装的尺寸信息传递给生产商。

(4)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IRALAB实验室虚拟服装项目。该项目的研究范围集中于虚拟人体的模拟和虚拟世界的开发方面。

(5)英国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参与的“VirtuOsi”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给设计者提供一组计算机工具使得设计者能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生成和展示服装。

(6)法国Lectra(力克)公司的“edesign”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使设计者在虚拟环境中设计虚拟服装(目前主要是服装原型)、内衣、手提袋和沙发。应用该软件,用户可利用二维样版,靠虚拟布料和虚拟三维模特创作三维服 装等。

国内对于服装虚拟化技术的研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相关项目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面向三维虚拟服装试穿的个性化拟实数字人建模技术研究”(2007083)项目和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项目“服装个性化三维人体变形模型研究与实现”(DTL200702)等。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文献[3]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三维交互手段,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生成具有一定适体度的三维衣片,然后将三维衣片展开成二维衣片,随后将二维衣片输出,并验证了算法的精确性。文献[4]进行了三维全身扫描仪的研制,并对与之相关、且同为大规模量身定制关键技术的人体尺寸自动获取与三维人体表面模型构建,以及虚拟服装试穿技术进行了研究。

3虚拟服装技术对服装界的影响及前景

传统服装设计过程主要是由设计师产生创意,样板师做板,再经过假缝、试衣、缝制等过程,最后确认服装合体度及设计效果。这种手工作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的创造力。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激起了服装业的变革,新型的服装设计理念将会引领时尚设计的潮流,网络化的虚拟服装设计将会进入服装设计师的视野。

基于虚拟服装的时装设计建立在利用计算机完成产品开发过程构想的基础之上,在虚拟的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构思和设计,并可对其进行虚拟的制造、测试和分析。它的显著特点是利用虚拟产品来代替实物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提高产品在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境等多目标中的决策水平,达到全局优化和一次性开发成功的目的。服装虚拟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使服装设计师的工作更加简单高效,节约生产成本和缩短设计投产时间以减少企业的风险。它在初期完全以代替传统工具的“电子画笔”的面貌出现,提供了几乎一切能够想象得到的服装效果图以及纸样绘制的工具。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虚拟设计作品甚至可以创造出传统工具所达不到的效果,这是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基于虚拟服装的设计将成为21世纪服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设计手段。文献[5]中作者勾画出的未来网上服装设计的场景:它能使顾客自己成为独立的设计师(并不需要专业的知识),或者参与职业服装设计师一起为自己设计所需服装;服装设计的过程完全采用交互式 ―― 顾客或设计师根据PTC原则(服装穿着的地点、时间、场合原则)虚拟着装所处的环境,或是以服装售卖场等为背景环境(这种情况多半由服装销售方采用),其后由顾客个体的身体形态数据建立起立体影像,这个数据可以是顾客在别的场合测量得到,亦可即时由顾客身上所穿的数据服装读取。立体影像生成后,可以先让它穿上具备基础要求的服装,接下来就可以让顾客和设计师运用工具(如数据手套,或是语音命令等)调整服装的面料、款式、细部设计、增加配套服饰的设计等。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场景、影像,也包括影像身着的服装等,都是三维的,“进入”场景里的人将有强烈的空间真实感,即有空间距离变化,“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都可以给人真实的质感,可以“触”到不同质地的物体,可以随意操纵摆弄它们,同时还可以“听”到这些东西所发出的声音,“闻”到它们特有的味道,“感受”到它们带给你的独特感觉。

在国外目前基于网络的虚拟服装设计系统已出现很多。顾客与设计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协同在线设计,设计师可以对话式地进行服装与人体的动力学运动模拟和仿真。通过观察三维服装的运动模拟和仿真效果,设计师便可以直观地考察他的设计和布料及图案选择,同时顾客看到其穿着效果,直到达到最终的满意效果。另一方面,虚拟服装设计对服装的网络销售产生重大的促进,其原因是通过网站,消费者只要上传自己身材的必要数据,如身高、胸围、腰围、臀围、年龄、所选服装的类型等等信息,系统就会根据人体体型分类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出顾客的形体特征后试穿上顾客所选款式。顾客就能在自己的终端看到服装穿着动态效果,于是可以任意选择最适合、最满意的服装。这种把设计和销售直接进行结合的模式,是一种成功的网络服装销售模式。

虚拟服装技术对服装的设计和营销都提供了多样性的手段和快捷直观的方法,目前基于网络的虚拟试衣间、服装虚拟企业、服装虚拟店铺、服装虚拟展厅等营销方式的出现,势必会推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与传统服装产业模式相比,服装虚拟技术有着极大的优势:(1)能使企业进行最小批量甚至单件服装的生产;(2)当季生产应季产品成为可能,没有必要预期订货和签订大量的成交合同;(3)不必事先预测制造商品的规格配套比例,可完全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生产;(4)由于生产时间越来越接近销售时间,因而服装生产中不必担心预测的差错,甚至是先有顾客后安排生产,只生产“能卖出去的”服装,没有过季销价处理问题的发生;(5)零售商不需要准备大量货源,经营风险降到最低;(6)销售环节减少,任何人可以直接与服装厂发生业务关系,使服装价格更加便宜实惠。

服装的虚拟设计向着三维、网络的方向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未来的服装虚拟设计将会更加简单和人性化,可能会出现许多新颖的服装设计手段、全世界不同地方的设计师可以进行协同设计等,这是一个令人陶醉的未来模式。当然服装设计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建立在虚拟设计之上,而且对大部分纯艺术专业的服装设计师而言,使用复杂的虚拟时装设计软件进行创作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且交叉学科的特点注定建立在两个学科的认识之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虚拟服装设计将来一定会拓宽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方式,为服装设计过程更快走向产业化和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帮助。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虚拟服装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其对整个服装产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陆永良,李汝勤,胡金莲. 虚拟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J]. 纺织学报,2005,26(1):132 134.

[2] 胡新荣,崔树芹,王晖,等. 面向虚拟服装试穿的数字人体建模技术[J]. 纺织导报,2008(7):150 151.

[3] 陆永良. 计算机虚拟现实环境三维服装设计[D]. 东华大学,2005.

[4] 朱洲. 三维人体信息获取及虚拟服装试穿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