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人才培养计划

农业人才培养计划

农业人才培养计划

农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一、调研情况

今年,我们深入到×市、×县、×区等区县(市)的人事局、乡镇、农村,就农村人才培训专题,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了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我市共有×万农村人口,可以说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较少,不能适应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我市农民文化层次较低,懂得农业科技、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奇缺。据调查,我市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工作的几乎没有,同时大部分中学毕业生也进城务工,这些都使得我市在乡务农的农民文化水平层次较低,造成了农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市腰堡乡中腰堡村为例,全村共有550户2000名村民,共中大学毕业生人数为零,高中毕业生只有6人。二是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广大农民有强烈的培训需求,有着急切的通过学习掌握致富本领的愿望。一些青年农民希望参加学历教育的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农村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识,力争学习回乡后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建设新逐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做农村的科技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希望接受短期的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短、平、快的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如×市腰堡乡中腰堡村村民李×谈到,她在销售植物药品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为植物对症下药,正在自学但收效不大,所以迫切地需要植保方面的专业知识。李×的这一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的心声。

二、对策措施

结合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针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需求,我们决定从今年起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大力培训农村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具体情况为:

(一)、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培训农民,迅速而有效地改善农民知识结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实现农民知识化,使“现在”的农民成为“现代”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

(二)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工作措施、进展情况和成效

沈阳市新型农民培养计划主要包括村村培育大学生、致富能手培养、乡土拔尖人才培养等工作内容。

1.村村培育大学生计划

培养目标:培养一批植根于广大农村,懂得农业科技、农业经济,掌握先进技术、管理的农业人才,为实现“一村一业”提供人才保证。

培养方式:委托×农业大学,设置作物生产技术、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农林经济管理等五个专业,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年龄在18周岁以上、具有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开展为期2年的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

进展情况:首期大专学历班已于今年9月份开班。今年共招收135名学员。专业分布:园林专业33人,园艺专业27人,畜牧兽医专业30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44人。目前,学员正在校学习中。

2.致富能手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掌握一、二项农业实用技术,扶持农民成为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培养方式:围绕农学、植保、蔬菜、园艺、花卉、果树、保护地栽培、食用菌、饲料生产、林业、农机维修、水产养殖、畜牧、兽医14等个专业,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各类乡土人才,选送到沈阳农业大学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的短期培训,或组织专家到区县、乡镇及农村进行实地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技术、有特长、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完成情况:今年,围绕园艺、保护地栽培、畜牧兽医三个专业已在×农业大学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每期50人,共150人。近期,我们正在组织专家到区、县、乡镇及农村进行实地培训,将举办8期培训班。

初步成效:通过培训,参加学习农民掌握了一定的实用技术,提高了致富能力,达到了预期培养目标。

3.乡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培训目标:培养农村高层次人才

培养方式:对具有农民专业技术职称或在农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培养一批高层次乡土人才。

完成情况:今年,主要围绕蔬菜、畜牧二个专业在×农业大学举办了二期培训班,每期50人,共100人。

初步成效:通过培训,参加学习的农民更新改善了专业技术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能力和水平,达到了预期培养目标。

(三)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实施的其他相关情况

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人事厅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省人事厅党组成员、省人才中心王×主任代表省人事厅在×市首期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培训班开学典礼上,指出×市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工作开展得好,找到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找到了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思路,为全省人事系统带了个好头,为全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也得到了沈阳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常务副市长就此项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并多次听取汇报。财政部门也给予了很大支持,市财政拨出了46.2万元的专项培训资金,各相关区、县(市)财政部门按市里要求拨付了规定数额的专项资金。一些农村基层村委会也非常支持农民参加学习培训,如×县×镇×村、×村的村委会积极出资,为本村青年参加学历教育个人承担费用部分给予了全额资助。

新型农民培养计划部署后,广大农民积极咨询有关事项,踊跃报名,体现了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如×区有52人报名参加各类培训,超出了我们的原定计划。×新区×乡×村村委会主任张×(43岁)、妇女主任薄×(51岁)等一些基层村委会领导也带头参加了大专学历教育班。学员们普遍反映,市人事局举办的农民培训班对他们来说太及时了,太有帮助了。他们认为这给农村年轻人带来了新希望,表示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为今后作新农村建设有用之才奠定坚实基础。

新型农民培养计划也得到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电视台、×晚报、×日报、×晚报、×电视台等×地区9大新闻媒体对此项工作都给予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起了良好反响。

三、建议

在大力进行农村人才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建议:

农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问:当前全国外出打工农民工超过2.5亿,“农二代”不再愿意回乡务农。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百万中专生计划”有何目标?

答: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全力推进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由农业部于2006年启动实施,目标是依托农广校系统和农职院校,10年培养100万名农村中专生,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问:自2006年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农广校体系目前项目实施情况如何?

答:全国农广校在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体系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多措并举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克服缺乏政策保障、没有专项资金、招生竞争激烈、办学基础薄弱等困难,超额完成了招生培养任务,取得了可喜成绩。2006年至2011年共完成招生78万人,6年分别招生9.03万、13.2万、13.8万、14.1万、16.1万、12.1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近10年以来的历史高点。招收的学员中留乡农民占总人数的75.4%。

目前,“百万中专生计划”毕业学员24.2万人。据2009年对2006级-2007级前两期14.8万毕业学员的跟踪调查,从毕业生去向上看,在农村务农毕业生(指从事农业生产,担任村两委干部,从事农技推广、动物防疫等工作)占总人数的63%,其中村两委干部占38.8%,专业大户占13.9%,农技推广员占13.6%,专业合作社骨干占9.2%。从收入情况看,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农广校务农毕业生的人均纯收入达10255元,是平均水平的两倍;从入学前后的收入增长来看,务农毕业生年收入增长2000元以上的,占45.8%,远远超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从带动作用上看,学员中党员、村干部比例达到30%以上,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问: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十二五”期间,农广校体系将按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继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组织实施力度,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第一,继续抓好招生工作,全面完成计划任务。加强全国农广校体系招生的组织力度,稳步扩大招生规模;总结和宣传毕业学员先进典型,扩大社会影响;加大与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办学,拓宽招生渠道。

第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保证计划顺利实施。争取和落实好国家助学金补助和免学费政策,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和免学费政策覆盖面,争取地方政府对农广校办学支持政策和农业部各项农民培训项目对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支持,让农民免费到农广校学习。

农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了今后农业教育的重点工作,即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办好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意见》指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农业教育质量。通过实施部部共建、省部共建农业大学,加大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把优势农业学科发展好、急需农业学科建设好、新型农业学科培育好,提高农业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吸引优秀高中生报考农科院校和涉农专业。加大高等农业院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区)农业科学院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联合招收研究生。创新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优秀实用人才。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参与兴办农业职业教育,引导农业企业与农业职业院校等共建农业生产实训基地。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农业科技队伍。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着力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合力打造农业人才精品工程。充分发挥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大科研基地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着力促进青年农业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在实践中茁壮成长,建设好农业科研学术梯队。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实施好万名农技推广骨干培养工程,分行业分领域加快培养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以实际贡献为重要指标,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评聘职数向乡镇和生产一线倾斜。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意见》提出了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带头人。进一步办好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明确公益性定位,改善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在农民培训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培养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生产经营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大基础工程大力推进,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农民参训获证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挂钩的衔接机制,形成产业发展依靠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服务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今年起在有条件的省、市、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重点培养和扶持种养大户、农机作业能手、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农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农村大学生人才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千村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

一“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开展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共中央多次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而农村要发展,关键在人才。因此,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高质量农村人才队伍至关重要。2004年2月,教育部指出要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同年,教育部向社会正式宣布“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新举措,明确此计划由中央电大全面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自2004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已陆续开设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7大科类本、专科专业25个,项目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生产带头人、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文化带头人,以及高素质基层管理人才。在此过程中,广播电视大学摸索出了不少的有益经验。主要体现在几方面:1.专业及课程设置适应学习者特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管理类、农林业技术类、畜牧类等方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遵从开放教育理念,以课程平台为基础,实行学分制管理。2.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广播电视大学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教学、面授辅导等相结合的特殊教学方式,充分解决了学习者工学矛盾的问题。3.资源建设满足需求。广播电视大学发挥系统优势,从适应农村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建设了包括课程学习指南、课程学习包等多种教学资源。

二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千村农民大学生计划”的启动实施

(一)大连市乡村两委干部、实用人才现状及教育需求

大连市现有114个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其中有66个乡镇、48个涉农街道办事处,1035个行政村,目前全市低收入村还有12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有396个。据调查,行政村两委成员总计4398人,其中,本科学历185人,占总数的4%;专科学历1085人,占总数的24%。两委成员多数知识老化,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不足,人才缺口很大。

(二)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千村农民大学生计划”

针对大连市农村大学生严重不足,人才缺口很大的现状。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在开展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基础上,于2018年7月制定了《“千村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千村农民大学生计划”。计划利用覆盖大连城乡的个区市县分校办学系统和国家开放大学21个涉农专业的课程平台与特色资源优势,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民自身学习需求,为大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学习内容设置方面,“千村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统一开设农村发展需要的具有高职高专特点的科类、专业,作为开放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一管理。其中,本科专业3个,包括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园艺、农村区域发展;专科专业18个,包括作物生产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休闲农业、园艺技术等。自开选修课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开设,形成实用特色课程教学。采取实行学分制管理,累计达到规定学分、符合要求者,可获得国家开放大学颁发的高等教育专科和本科学历毕业证书。在学习组织方面,“千村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由大连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具体办学和教学工作在电大7个分校进行。分校根据本地实际在乡镇街道设学习点和学生学习小组。学习点在分校的直接指导和管理下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及教学管理,特别是开展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支持服务。教学模式为网络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各分校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聘请当地职业技术学校、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科所、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专家、行业能手进行实践指导,培养学员实用技能。

三依托远程开放教育的农村大学生培养路径初探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依托远程开放教育服务于农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连广播电视大学的“千村农民大学生计划”是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基础之上,结合当地实际而开展的农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结合二者开展情况,我们对于依托远程开放教育的农村大学生培养模式有以下初步思考:1.以国开学习网为载体建设学员互动交流的学习大课堂。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效果提升方法。国开系统规模巨大,农村学员学生数量众多且分布地域广泛,不同地域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学员开阔视野,了解其他地区的农业信息,掌握更多的具体实际的农业知识。国开学习网完全有能力建设符合这种要求的网上交流学习大课堂。2.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包。学习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更好促进农民大学生的培养,应建设包括文字资源、视频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涵盖各涉农专业课程的学习资源包,以满足不同学习条件下的学员们的多样化需求。学习资源包的内容应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直观性等特征,且根据实际变化及时更新资源内容。3.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村大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团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村大学生培养要取得积极成果,一支具备高水平专业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必需的。而据笔者了解,这是许多办学单位的短板,很多教授农业课程的教师并不具备专业能力。因此,积极引进农业专家、高水平的农技工作者,与本校教师结合组成农村大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团队,从而保障农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4.建设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习效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重视农村大学生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服务于农村学员,并不代表对其学习成绩放松,而恰恰相反,更应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严格把关。农村大学生教学活动,以实践性教学的田间课堂等形式为主。因而,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是必需的。5.依托“学分银行”建设科学合理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农村大学生学员,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学习时间缺乏保障,学习的内容更侧重于自身生活中的实用性,有的学员的学习地点还会随着工作的变化而变动,这种特征使得建设以“学分银行”为依托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尤为重要。“学分银行”可以实现学员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自由选择。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探索学员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间的学习成果互认。

农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硕师计划”;体育教师;培养策略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 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3.4开设凸显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特色的课程;加强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的管理,落实双导师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