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由于农业的特殊性,气象的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气象管理部门应在保持原有气象体系的基础上,对其完善和优化,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通过气象服务促进整个农业的发展。

1健全农业气象服务的措施

1.1健全服务体系

气象服务管理人员应完善气象服务体系,使其适合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由于农业对气象变化十分敏感,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气候差异,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特色性与区域性。为了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农业部门应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交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农作物习性,制定出健全的气象服务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促进其发展成产量高、质量优及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保障农业产品的稳定性。

1.2创建地方特色气象服务

农业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发展方向的选择极为重要。基于此,农业与气象部门应共同创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部分农业活动属于“靠天吃饭”,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因而农业生产的质量与产量很难保证,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政府部门大力倡导带有地方特色的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利用科学的气象检测与观测技术,使种植人员及时了解天气情况,由技术性强的专业人员帮助农户进行农业种植,通过灵活技术的使用,使种植人员转变思想观念,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农业生产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将布局规划与当地农业生产巧妙结合,开发出了特殊产业,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农业的发展逐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1]。

2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措施

2.1提升气象监测能力

一方面,改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在保持自身气象服务特色的同时,应不断改进农村气象的监测工作,使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更加精细化;依靠创新科技,将气象监测网与科技含量较高的气象预报发展到乡镇内,提高乡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精准率,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设置气象预警网络系统,搭建农村气象服务系统平台,将所有的气象服务信息录入该平台内,使每户村民的网络都能连接该平台,确保每位网络用户都能获得气象服务,村民们每日都能收到实时气象预警信息。通过预警网络系统,保障了种植人员的切实利益[1]。

2.2设置御灾防灾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应设置科学的御灾防灾管理机制,种植人员应提升应对灾害的防范意识。在农产品种植期间,管理人员不但要为村民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还要对其开展思想教育,并通过多种活动普及各类减灾防灾的相关知识,提高村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此外,各区域的气象管理人员应将当地的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级,若风险级别较高,则需对该区域重点监控,如有必要,可将该地区的农作物适时转移。通过多种手段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避免村民受到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威胁。例如,山东省某气象局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当地村民的利益,设置了御灾防灾管理体系。气象部门将当地区域按气象灾害等级进行划分,针对风险较大的区域,管理人员实时监控,并让当地村民转移,以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保障当地经济效益[3-4]。

2.3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

各区域管理者应加强设备配置与技术投入,针对气象服务行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还要重点带动与扶持。完善设备的同时,气象管理部门也要招收优秀的气象服务人才,并根据人才特点开展相应的业务培训,不仅要增强气象监察能力,还要利用实践活动来提升其服务水平,培养出懂技术、懂农业及懂气象的高级人才。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进而改善农业生产的产量与质量,提高气象观测的精准度是革新的关键。气象技术部门应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气象科技的服务水平,给气象部门中的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与此同时,在改进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分析出自然灾害产生的机理与诱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该风险,提炼出防御技术,这将极大缓解气象部门的压力,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2]。

3结语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第2篇

1.1研究区域概况

选择在气候特征和农作物生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南京市六合区、江淮之间的泰州市兴化地区以及淮北的徐州市邳州地区3个区域作为农业气象敏感性分析的研究对象。其地理位置见图1。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常年平均气温15.1℃,平均降雨1000mm左右。其土壤种类多样,其中地带性土壤以黄棕壤为主,而非地带性土壤以人为土为主。土壤肥力中等,兼有圩区、平原、丘陵,适宜蔬菜、杂粮、中药材、经济林果生产及种草养畜等;并且,中北部地区生态条件保持较好,工业污染少,十分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作为过去的传统农业大县,六合区正向着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转变,农业发展迅速,是南京市重点支持的农业地区。兴化市地处江苏中部江淮流域里下河腹部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常年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无霜期长,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兴化是典型里下河地区水稻土,沤改旱30多年以来,从典型的沼泽土壤发展为草甸化水稻土,土壤肥沃,农作物持续增产的潜力很大,素以“鱼米之乡”著称,是全省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市)。以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种植为主,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邳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农业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和多种经营。邳州市作为徐州的农业大市,其土壤类型分为棕土、褐土、紫色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六大类,地带性土壤以棕土、褐土为主。邳州的崛起源自农业的腾飞,成为全国农业大县(市),主要有水稻、小麦、银杏、大蒜等农作物,并成为部级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2气象资料

选用的气象数据是3个研究区域(58235站点、58243站点以及58026站点)1982—2009年的逐日资料(逐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站点没有发生迁移,数据时间序列连续,具有代表性。以年为单位,通过计算处理得到的气象因子包括>10℃活动积温(TAC)、年平均气温(T)、年降水量(P)、气温标准差(TD)、降水量标准差(PD)、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T春、T夏、T秋、T冬)、四季降水量(P春、P夏、P秋、P冬)以及夏秋两季的平均气温(T1)和降水量(P1)与冬春两季的平均气温(T2)和降水量(P2)。

1.3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主要包括1982—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泰州兴化市和徐州邳州市三个地区的农业经济产出值(Y)、农业劳动力人数(L)、农作物播种面积(X1)、农用化肥施用量(X2)。

1.4研究方法

1.4.1C-D-C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C-D生产函数)是经济学领域经典的经济数学模型,用来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表示在既定时期内既定技术水平下,投入的各生产要素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Pindyck&Rubi-nfeld,1998)。传统的C-D生产函数模型把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因素视为既定不变而不予考虑,揭示的是劳动力和资本这两种经济领域的生产要素对经济产出的贡献。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反映气候变化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将气象因子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添加到传统的C-D模型中,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完善农业生产函数,并对气象服务做出经济量化研究。丑洁明提出改进经典的C-D生产函数模型,在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和化肥施用量3个经济领域的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添加气象因子,建立农业经济-气候模型(C-D-C生产函数模型),用以反映气象因子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模型为:Y=A(t)LαKβμ(1)将(1)式线性化,对C-D生产函数模型两边取对数得到:lnY=lnA(t)+αlnL+βlnK+ε(2)式中,Y为生产总值,A(t)为综合技术水平,L为投入的劳动力人数,K为投入的资本,α为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为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ε为随机干扰的影响。考虑到气象条件对生产的影响,加入气象因子后的C-D-C生产函数(扩展形式的C-D生产函数)模型:Y=λA(t)Lα1X1α2X2α3Wβ(3)将(3)式线性化,lnY=lnA(t)+α1lnL+α2lnX1+α3lnX2+βlnW+ε(4)(4)式根据相应行业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参数。式中,L、X1、X2分别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农业劳动力人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α1、α2、α3为各要素的产出弹性,W为气象因子,β为选取的气象因子W的产出弹性。由经济学概念可知,弹性系数β为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敏感性度量,β为气象因素产出的弹性系数,表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W增加1%,产出将增加β%。在对气象条件影响农业产出的计量经济分析时,重点分析气象因子W的投入带来的影响(徐浪和马丹,2001;Wooldridge,2003)。

1.4.2构建新型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

由于区域特征和气候条件存在差异,不同区域农业的气象敏感因子不同,不同地区农业气象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同,因此在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时,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经济产出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分析,分地区进行评估。通过C-D-C模型筛选出气象敏感性因子,根据经济学的“产出弹性”概念,构建新型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新型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数学模型:U=Y∑ni=1Ci(5)式中,U为农业气象服务效益,Y为农业总产值,Ci为第i类气象敏感性因子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的贡献率。Ci=βiΔWiWi/ΔY()Y(6)式中,Wi为第i类气象因子,Wi为第i类气象因子的增加量,Y为农业总产值Y的增加量,ΔWiWi/ΔYY为第i类气象因子的变化率与农业经济产值的变化率的比值,βi为第i类气象因子即Wi的产出弹性系数。

2结果与分析

2.1初步验证

处理得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泰州市兴化地区和徐州市邳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Y)、农业劳动力(L)、农作物播种面积(X1)、农用化肥施用量(X2)和气象因子W的28a(1982—2009年)的连续资料序列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C-D-C生产函数法建模。运用SPSS软件的逐步回归法和进入法等,对气象因子进行逐一检验,通过拟合优度、显著性水平检验和F检验,筛选出符合实际经济规律和回归模型检验的气象因子进入模型。将各种气象因子分别参与建模,经筛选发现(表1):六合地区能够顺利进入C-D-C生产函数模型的气象因子最多,能够成功建模的气象因子主要有>10℃活动积温、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春季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冬春两季降水量,意味着相对于其他气象要素而言,这些气象因子与六合区的农业经济产出联系更突出;其次是兴化,能够成功建模的气象因子主要有>10℃活动积温、年平均气温、夏秋两季平均气温;最少的是邳州,与该地农业经济产出联系更突出的气象因子仅有夏秋两季平均气温。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地区顺利进入C-D-C生产函数模型的气象因子是不同的。这与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品种类有关,地区之间对气象条件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因此气象要素选取及气象敏感性因子的筛选有一定的差异性。从SPSS回归分析初步结果来看,3个地区加入了气象敏感性因子后的C-D-C生产函数模型的拟合R2值均明显优于传统的C-D生产函数模型(表2),更接近于1,说明加入气象因子的C-D-C模型的模拟结果比不加入气象因子的C-D模型有了一定的改善。其中对比3个地区的拟合R2值发现:无论是传统的C-D生产函数模型,还是加入气象因子后的C-D-C生产函数模型,六合区的建模情况都要明显好于其他两个地区。另外,还发现:兴化与邳州地区主要是与温度类气象因子联系密切,而对于六合,除与温度相关以外,还与降水有密切联系。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与多种气象因子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过C-D-C模型筛选出的气象因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农业经济产出影响更为突出的气象敏感性因子。兴化和邳州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邳州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位于国家前列,社会和经济要素的干扰较多;相对于其他两个地区,六合区地处丘陵地带,南靠长江,受局地小气候影响较大,且该地区的农业主要以“靠天吃饭”为主,其农业经济产出受气象要素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有多个气象因子的建模结果都相对较理想。

2.2气象因子对三个区域农业经济的产出弹性

引入经济上的“产出弹性”概念,通过SPSS作回归分析,计算出模型中不同气象敏感性因子对应的β值(表3)。其经济含义为,六合区农业经济产出与T、TAC、T春、T夏显著正相关,如果T、TAC、T春、T夏每增加1%,六合区农业经济产出则分别提高2.187%、2.324%、1.814%和2.159%;六合区农业经济产出与P、P2显著负相关,如果P、P2每增加1%,六合区农业经济产出则将降低0.246%、0.204%。兴化市农业经济产出与T、TAC、T1显著正相关,如果T、TAC、T1每增加1%,兴化市农业经济产出则分别提高3.82%、2.99%和4.28%。邳州市农业经济产出与T1显著正相关,如果T1每增加1%,邳州市农业经济产出则将提高5.23%。这一结果说明了气象要素对区域农业生产以及农户价值的潜在影响。依据以上结论,可制定相应的服务项目,提供精细化和针对,针对地区差异和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做好对该地区农业经济产出影响明显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应对,指导当地积极做好防御低温冷害等准备工作,努力将灾害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因天气原因造成的农业生产的可能经济损失。同时,可根据气候分析和气候预测,提前预估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能够预测农业产出特别是经济作物可能的经济变化,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市场决策和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农业气象服务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旨在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目的,而且能服务于农业市场,从气象学的角度对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市场预测信息,提出最优措施,尽可能地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罗艳,2011)。

2.3农业经济产出对气象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

引入气象条件影响农业经济产出的“极差率”(极值之差与平均值的比值)这一概念,分析农业经济产出对气象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戴洋和骆海英,2008a,2008b;芮珏等,2011)。对于添加了气象因子的C-D-C生产函数模型,固定社会经济因子(农业劳动力人数(L)、农作物播种面积(X1)、农用化肥施用量(X2))指标值,分别取历年平均值,将1982—2009年气象因子值代入模型,分别得到不同气象因子不同变化情况下的农业经济产出。在保持经济因子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经济产出的变化大小完全取决于气象因子的变化。计算出农业经济产出最大值Y'max、最小值Y'min以及平均值Y'ave,用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除以均值得出气象条件影响农业经济产出的极差率R,即:R=(Y'max-Y'min)/Y'ave(7)最终计算得到3个地区农业经济产出对不同气象因子变化的极差率。参照这一结果,应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经济产出影响较大的关键气象因子,提供精细化天气预报,提高其准确率,尽可能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产出造成的损失。

3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定量评估

根据公式(6),计算得到南京市六合区、泰州市兴化地区和徐州市邳州地区气象敏感因子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的贡献率(表5),运用新型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计算得到其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受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气象敏感性因子对3个研究区域农业经济产出的综合贡献率分别为3.803、2.399、1.351。根据公式(5)得到,六合区、兴化市和邳州市2009年度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分别在0.972、1.130和0.845亿元。由此可见,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能增加农业产值,提高气象服务效益。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第3篇

为农气象服务作为县级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气象部门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为切实抓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把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做好、做实、做深入。首先,成立为农气象服务的专门班子。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主要业务骨干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针对全县粮食产业、支柱产业(椪柑)和特色产业,设立三个专业为农服务组,组长由具有一定相应专业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其次,制定专项为农气象服务方案。按照粮食、椪柑和特色产业制定了气象服务方案。整个服务过程以方案为蓝本,开展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三是建立与农业部门的协作机制。

二、结合时令,精细服务

首先是根据不同季节,按照农业生产规律与需要,结合转折性、灾害性和作物生产关键期的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例如:针对粮食生产,我局开展了浸种育苗期、春播期、大田生产期、秋收冬种期为农气象服务;针对椪柑生产,我们开展花芽分化期、初花、幼果形成期、幼果发育期、果实膨大期、果实着色期气象服务;针对玻璃椒、生姜、烟叶等,开展育苗期,育苗移栽期、大田生产期、采摘加工期等气象服务。服务内容主要结合气温、降水与蒸发、日照、天气现象以及田间小气候,结合重大天气过程开展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工作。为避免气象服务与农业相互脱节,服务针对性不强、指导意义不大等薄弱环节,我们主动与涉农的专业技术人员合作。一是请县农业局的农作、柑桔专家、蔬菜办的蔬菜专家给我局的为农服务人员培训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栽培管理方面知识;二是要求技术人员主动联系涉农专家,和涉农专家一道进入田间地头,在生产一线上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三是组织服务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直接与生产一线的农户联系,了解掌握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对气象的实际需求。

其次,搜集整理田间小气候、大田气候、储藏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气象因子。组织气象服务人员开展了水稻、油菜、椪柑和玻璃椒等大田气候观测,通过观测掌握田间小气候。在服务中,以田间小气候资料为基础,结合天气变化过程和作物实际生产需求开展为农气象服务,指导农户精细化生产和趋利避害。今年我局针对全县的农业生产,了专项为农服务产品20余期。服务产品涉及苗期管理、移栽期气候分析、田间管理、防病治虫、生产加工等服务指导产品。这些服务产品很好的指导了农业生产,确保了全县今年农业增产增收。

第三,服务有的放矢,老百姓满意度高。今年按照上级的要求,我局在人力和为农服务基础设施都不太完美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能力,针对全县的大宗农业、特色产业等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气象服务工作。为使每一次服务都不流于形式,取得满意的服务效果。每一次服务产品之前,我们都要求服务人员必须事前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掌握生产现状,了解农民所需,掌握天气的现状,认真分析未来天气的发展趋势以及天气变化对现实生产中的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然后做出相应的天气气候现状分析、未来天气预报、针对天气变化需要采取的田间管理、病虫防治重点、生产加工储藏注意事项等提示性气象服务。避免了服务与生产脱节,闭门造车,使每一期为农服务产品都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在事后的总结回访中,老百姓普遍反映;有了气象为农服务的指导,我们不仅掌握了天气,关键是可提前按照服务产品的指导安排农事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关于气象为农服务的一点思考

气象为农服务是气象事业赋予气象工作重要职责,服务的好坏关系气象工作的成败。作为基层气象机构非常想把气象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进千家成户,用气象服务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通过多年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实践,我们体会到,气象服务要真正与农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拉长气象服务的链条,必须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在服务机构与服务设备设施上加以完善。

首先,必须建立一支既具备现代气象知识,又了解现代农业生产,掌握相应的农业服务技术的人才队伍。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气象;新农村建设;服务;广东清远

根据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清远市委、市政府对清远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别是清远市“十一五”期间的十大目标,结合清远市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气象在为清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中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明确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工作思路。

1找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

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清远市委、市政府结合清远市实际,提出清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工作目标是:1年起好步、3年打基础、5年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十大目标:一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其中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要达到8%,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330元,地区部分农民收入要达到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二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建旧房的“五通五改”;三是有较强的科技教育支撑;四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五是有整洁的村容村貌;六是有文明进步的村风民风;七是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八是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九是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75%以上;十是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1]。www.133229.COm这就要求气象服务在巩固以往为“三农”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寻找新的切入点。

1.1从发展新产业中切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清远市提出力争在构建新型城乡格局上取得重大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农村综合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在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取得新进步,在构建和谐农村上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明确了大力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八个五”工程,努力在全市建立3.3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3.33万hm2优质水果基地、3.33万hm2速生丰产林基地、5 000万只清远鸡生产基地、5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3.33万hm2水产养殖基地、50个年产值2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转移50万个富余劳动力,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加速山区农民增收步伐的新路子,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目前清远市已形成了优质鸡鸭鹅、沙糖桔、无公害蔬菜、有机稻、奶牛“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的新格局[1]。

早在1999年,清远市气象局就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研究分析了清远气候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分析总结了反季节蔬菜和杂交水稻等农作物在清远市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生产的特征,找出了清远市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客观规律,形成了《清远气候与农业》[2]一书。2002年,清远市气象局请广东省气象局气候研究所专家运用gis 技术,对清远市农业气候资源、反季节蔬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气候条件进行了气候论证和区划,对清远市农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气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农业气象、气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一是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3]。二是利用“3s”技术为优质鸡鸭鹅、沙糖桔、无公害蔬菜、有机稻、奶牛“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以及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尤其要在充分考虑气候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性质、坡度、植被、土壤稀土含量等因素,利用3s技术对清远农业产业的开局区划到村组[4]。三是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提供全程系列化气象服务。

1.2从建设新村镇中切入

过去,农村建房大多是依山傍水,讲究风水地理,切坡建房相当普遍。由于当时的条件,没有考虑小气候因素的影响,以致出现因暴雨型地质灾害倒塌、冲毁房屋,或是因房屋建在雷暴多发区,常遭遇雷击而导致人员伤亡。在新农村建设中,清远市提出要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作为气象部门应该直接参与到当地的村镇规划工作当中,为其提供规划区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雷电灾害等)风险评估,使村镇建设避开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雷暴灾害多发区。

1.3从培育新农民中切入

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网中专门开设农民网校,提供农业、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网上课堂。二是积极参与当地的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当地实施乡村干部知识技能过关、大力培训乡村干部等方面,派出天气、气候和农业气象方面的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向农民传授有关气象与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科学防范气象灾害的知识,帮助广大农民增强科学生产和气象灾害防范意识。三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清远市气象局派出技术专家送科技下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方式应继续,并进一步加强。四是为农村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方面开展小气候评价和分析,还可以协助相关部门在中心村建一些气象科普、防灾减灾宣传画廊等。清远市政府决定把生态农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沼气池,改厨房、改厕所、改畜圈等。推广农户用沼气和“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使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解决了生活燃料问题,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1]。在这方面,气象部门大有可为。

1.4从农民现阶段的迫切需求中切入

2006 年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气象部门组织了大范围、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气象服务来保障,特别是干旱、洪涝、暴雨型地质灾害、雷电灾害、大风冰雹等预报是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气象部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销售、病虫防治等提供针对性强、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信息服务,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这些无疑是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最好的切入点。

2抓好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着力点

2.1加快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建设速度

中小尺度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小、时间短、突发性强等特点,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当前气象监测站网远远不能满足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要求。在广东省气象局与清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远市气象部门准备从2006—2008年再建设8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加上原有的42个,气象站总数达到124个。目前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并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采取以地方财政为主体、部门支持、社会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投资建设力度。清远市全省雷电多发区,全年雷暴日数达93 d。雷电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而且可造成供电系统中断、森林火灾、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以及电气电子设备损坏等。随着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由于区域内通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预警与防御问题已涉及到各行各业,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和防护技术服务十分必要。要在雷电灾害多发区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站。另外,清远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分明显,导致干旱频繁。要在干旱区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站。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建成布局合理的清远市中小尺度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网。

2.2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

要通过建立研究型业务和完善科研课题经费投入机制,重点加强以下几项科研开发。一是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预报工具、方法和预报员经验的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着重开展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逐步实现气象预报在时空上的无缝隙、精细化要求。二是加强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短时强降水等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研究,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三是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重要农事季节关键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乡镇预报业务系统。四是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五是建立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2.3不断丰富农村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要在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好、需求量大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产品。一是开发山洪地质灾害、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二是开发农村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产品,包括施肥、施药气象指数预报产品等。三是丰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评估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四是提供产业布局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和新品种引进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五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建设,开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动植物重大疫情预测等服务产品。

2.4加强气象信息渠道的建设

准确的预报和丰富优质的服务产品,只有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村和农民,才能发挥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作用和效益。而目前的状况是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信息传输渠道不畅,甚至闭塞,已经成为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瓶颈”。解决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一是在清远市气象部门已建成的包括电台、电视、手机短信、“12121”电话、决策气象信息平台、互联网等气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系统、北斗卫星dab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在清远落地,开展气象信息进农村工程建设,建设基本覆盖全市的新1代农村气象警报系统。二是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和单位的密切协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声讯电话(12121)、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手中,并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三是积极配合清远市政府新农村总体工作目标和建设具有清远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特别是重点规划建设的8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做好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四是建立一支以村干部为主的村级气象信息协管员队伍,负责转发农经信息和气象服务信息,收集上传气象灾情和当地农民的意见建议,同时负责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等,也可以与当地政府聘任的防洪防治员相结合。

2.5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人工增雨是防旱抗旱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广大农村最为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也最为欢迎。气象部门必须着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这项工作。一是加强装备建设,按照400~600 km2面积配备1套作业系统的标准完善人影作业装备建设。二是按照“五个一”(1辆运载车、1台火箭发射架、1部gps、1台笔记本电脑或移动支撑系统、统一服装)的标准,每个市、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的作业分队。三是建立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的科技含量。四是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体系和地方财政投入机制。五是积极开展防旱抗旱、水库增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森林火灾扑救、城市降温等人工增雨作业。

3把握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结合点

3.1与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结合

2006年1月,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进一步明确了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提出了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5]。这是指导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尚方宝剑”。要以贯彻落实国发[2006]3号文件来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

3.2与实施“三大战略”结合

“人才强局”、“科技兴气象”和“拓展领域”是气象部门正在推进实施的三大战略[6]。三大战略中人才是基础,科技是支撑,拓展领域是根本任务。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本身就是拓展领域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类气象人才管理制度,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在培养气象业务服务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同时,要突出培养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研究型业务,不断增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7-8]。

3.3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工作结合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是清远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气象与各行各业关系密切,尤其是与“三农”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气象部门应该加强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农工部以及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与协作,认真做好“结合”的文章。如:加强与国地部门的协作做好农村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与防御工作;与农业部门联手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预防工作;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等单位的协作,共同解决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问题[9]。

4参考文献

[1] 曾贤林.着力打造山区特色现代农业品牌[n].南方日报,2007-12-25.

[2] 邹世忠.清远气候与农业[m].清远:清远市气象局,1999.

[3] 鞠红霞,赵蓓,郭一飞.泰州市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81-282,286.

[4] 李凤霞.农业气象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05(5):81-82.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6-01-12]./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28251.htm.

[6] 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7] 张锦镔,章爱华,谢国林.论乐清气象为新农村发展服务[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90-291.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气象部门正由单一的观测向为农服务而转变,大城县气象部门着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1]建设,坚持气象服务“三农”,取得了较好成效。大城县2014年被确定为“三农”服务试点县,但气象为农服务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全面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质量是大城县气象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

气象部门要在气象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丰富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又有力支撑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因此,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是气象业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气象为农服务内涵的核心是“两个体系”建设。

2 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

2.1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2.1.1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近年来,大城县气象局一直致力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城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大城县推进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城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机制初步建立[2]。

2.1.2 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自2007年起,大城县394个行政村的书记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随后,逐步完善了乡镇、村街、中小学校、种植大户等信息员队伍,队伍人数达到1000人,解决了天气预报最后1km的问题。

2.2 农村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2.2.1 初步建成雨量自动收集站网体系

对小区域的降水等天气现象实现了加密监测,为当地政府决策当好气象参谋。

2.2.2 稳步开展气象为农精细化预报服务

2008年9月,建成可视会商系统,实现了省、市、县3级视频会商。2014年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建设,开展了“直通式”气象服务。

2.2.3 联合成立“专家联盟”服务当地农业生产

2011年,大城县气象局与县农业局联合成立“专家联盟”,其主要工作目标是开展天气与农业生产信息交流,组织会商、编制和灾害性天气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同时对本地农业气象小气候进行监测。

2.2.4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网络初见成效

截止目前,大城县建设完成了12个乡镇和4个村街气象信息服务站。不仅实现了通过电视、广播、电话自动答询等传统手段气象信息,还通过微信、微博、气象网站等及时,并分别与县移动、联通、电信3大运营商签订《气象预警信息快速绿色通道建设合作协议》。

2.2.5 不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大城县现在已有流动作业点3个,车辆、人员配备齐全,对促进大城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5月建成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2.2.6 逐步扩大农村气象科普宣传

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宣传的力度,印制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防雷避险手册》等图书5万套,使广大农民对气象灾害的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3 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信息员队伍发挥作用不足

农村气象信息员全部由村支书担任,有以下不足:村支书大部分年龄老化,很多人不及时收看手机短信;有些村支书对农业生产关心少,使得许多真正需要的农户得不到气象信息。

3.2 气象服务技术支撑不足

由于气象部门正处于转型期,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业务能力支撑明显不足。大城县处于部门人员少、人才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状态,而且没有一个针对气象为农服务的业务平台,制约了县级气象为农服务水平的提升,气象服务所需的知识培训亟待加强。

3.3 气象为农服务信息缺少针对性

农户们更关注的是他们所种植的作物在关键期的服务需求,例如有的用户对风比较关注,有的是测重光照,但现在大城县为农气象服务产品和手段比较缺乏,对农业服务作用不大。

4 如何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3],要把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体系做为重点,要把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工作来抓。

4.1 创新机制,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4.1.1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将气象灾害防御及气象信息服务站纳入地方考核,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系统建设列入当地信息化建设规划。将气象信息站与原有的其它为农服务站点结合,继续深化部门合作,推进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资源共建共用,推进气象部门农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由单一气象信息服务向综合发展。

4.1.2 加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布局

大城县区域内有3个冰雹带,但在这些易出现冰雹、大风的地带上,却没有任何观测设备,这就使得服务出现被动。要考虑在经常出现灾害的地方布设仪器,才能充分发挥气象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应有作用[4]。

4.2 突出重点,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1 加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专业性和指导性

高度重视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规范预警信号;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灾害防御工作提供针对性、可用性更强的预报产品,提高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水平。

4.2.2 把“直通式”服务作为重点,深入基层听民声,结合需要做服务[5]

在关键农事季节,将气象服务及时传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根据农户提出的要求订制专业服务,使服务真正走入到田间地头。加大力度培养既懂气象、又懂农业,还能将两者很好的融汇贯通,应用于实际工作的科技人才。

4.2.3 对大城县容易出现大风、冰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等进行分析,从而对大城县农业气象灾害做好区划,给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从而指导当地农业生产[6]。

5 结 语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需要深入调查与研究,了解农村农民的需求并想方设法满足其需求,因此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有针对性地拓展“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的领域和内容,服务方式要更加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农民。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研究型业务,不断增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7]。

参考文献

[1]周娟娟.论气象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2,32(05):148-148.

[2]李莲康,李连荣,娄方群.浅谈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2(10):143.

[3]矫梅燕.键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05):56-57.

[4]高胜利,林敏,金苏微,等.农业气象服务更新的几点探讨[J].现代农业,2008(02):30-31.

[5]王春远,邹积慧,李光一.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初探[J].北京农业,2013(06):134-135.

[6]周长江,薛新慧.关于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S1):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