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气象局总结

气象局总结

一、全力应对超百年一遇的重大气象灾害,气象大灾年无大灾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剧烈的背景下,我市今年遭受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峻的气象灾害的袭击:八十年一遇的南方大范围的冰冻雨雪天气的影响,超百年一遇的“6.13”等十二次特重大暴雨灾害和包括“风神”在内的6个台风的严重影响。灾害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发生频次之高历史罕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玉浦书记、宗衡市长、锐锋副市长等市领导多次批示,宗衡市长、锐锋副市长身临一线指挥救灾。广东省气象局领导和业务部门加强指导。全局上下深感责任重大,加大工作力度,做到未雨绸缪,对防汛工作做到早动员、早准备、早行动。于今年2月初提前召开全局汛期总动员会,要树立危机意识,提前做好防大汛、抗大灾、抗多灾的思想准备,对前汛期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进行了地毯式的检查和部署。重大天气过程中,局领导亲自坐镇一线指挥,协调业务,科学决策;全局快速反应、高效互动、服务主动、措施到位,在气象多灾年,实现了80%以上的气象灾害过程无伤亡,重大气象灾害无重大伤亡的卓越成绩,圆满完成了今年气象防灾减灾任务。

(一)建立完善局内高效互动应急机制。今年前汛期,我局根据应急预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作了三次修订,明确了内部预案启动先于预警的原则,掌握主动权,提高了预案的可操作性。三级以上预案一旦启动,局领导、处室负责人和预报、服务专家30分钟内到达岗位,观测、预报、网络、服务等重要岗位从原来的一人一岗变成双岗24小时值守。从每次气象灾害的第一份重大信息快报发出起,全局紧急动员,进入应急状态,各部门和岗位各司其职,形成高效互动,互相衔接的闭合业务链条。

(二)建立了灾害天气预警预报和灾害预评估双轨“会商”机制。今年来,在天气形势会商制度的基础上,我局针对决策服务的需求,对每次灾害天气从发出第一份《信息快报》起,基于预报结论和对天气形势的逐段订正,组成由局领导、各处室负责人和决策服务人员参加的决策服务小组,对天气可能造成的灾害和影响进行会商和预评估,包括关键性天气的频次强度、影响范围、可持续时间、致灾重点及给政府决策部门的建议内容等,形成与天气预警预报会商相并行的致灾风险逐段会商、预测预估的双轨运行机制。同时两组人员都参加全国、全省的重大天气会商,在历次的全国、全省重大天气会商中,我局参加会商的部门和人员之多均列在全国和全省的前列。双会商机制,以及全国全省重大天气会商的指导,有力地加强了公共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机制上保证“每次灾害过程不放过,一年四季不放松”,在应对历次重大灾害天气过程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积极主动开展跨部门防灾会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多部门的紧密合作,形成强大合力。今年汛期以来,我局在加强部门技术会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密切与市三防办沟通,协商建立了视频会商机制,得到三防办的热烈响应;与海事、环保、国土、教育等部门建立了日常电话会商机制,在汛期与市三防和应急部门视频会商26次,及时向三防指挥部的领导分析报告了气象灾害天气动态和防灾建议;组织与海事局和海上搜救中心电话会商近200次,与国土、教育、民航等部门会商均达到50次以上。市(区)三防、应急等部门根据预警信号及会商信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跨部门会商机制的建立,对各防灾部门高效组织全市的灾害防御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发挥气象现代化装备的作用。今年来,多普勒气象雷达,高时空密度的自动气象站、海上石油平台气象站、风廓线、闪电定位仪等一批市政府前期投资建成的气象探测设备在汛期的防灾减灾决策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现代化建设成果应用效益日渐显现。特别是我局与中海油共建的安装在南海石油平台上的流花自动气象站,将台风的监测向外延伸了250公里,在今年迎战“浣熊”、“风神”、“北冕”、“鹦鹉”、“黑格比”过程中,使我局比其他气象部门更为准确地把握和预测台风移动路径和方向,增加了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准确率和提前量,为防台等重大气象服务赢得主动权。

(五)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准确。每一次重大气象灾害我局都提前2天以上发出预测。今年,我局的短期热带气旋过程、大风和登陆点预报准确率三项均达到100%,中期(旬报)一般降水过程、暴雨降水过程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6.5%和91.4%。十次特重大暴雨的预评估,有九次完全准确,只有一次略偏大。特别是今年台风决策服务中,大胆和准确的预报为全市的防台工作赢得主动权。“浣熊”台风是历史上最早影响*的台风,4月15日我局提前4天向市政府发送了第1份气象信息快报,许宗衡市长作了批示,我市及时组织全市的防御。我局在8月5日晚全市防台工作会上,大胆预测“北冕”将在珠海到阳江沿海地区登陆,距离我市的最近距离约150公里掠过,也与实况140公里仅差不到10公里,全市无一人因风雨而死亡,使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我局最早准确预测到“风神”、“鹦鹉”在珠江口附近地区登陆,正面袭击我市,对我市造成严重影响,虽然“风神”、“鹦鹉”带来了持续大风,但是没有造成一例人员死亡,为全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了突出贡献。

(六)全力做好决策气象服务。今年以来,我局将做好决策气象服务作为汛期服务的重中之重来抓,急领导之所急,做好领导的决策参谋。年初的华南持续冰冻雨雪天气,我局早于全省气象部门向市政府发送快报,建议劝劳务工留深过年,连续10次通过预警信息平台,提醒并劝阻北上人员留深过年,使*成为春运解决滞留旅客比较好的城市之一。“6.13”特大暴雨过程中,我局及时向市应急指挥中心发文建议“鉴于红色预警信号期间,学生已经到校上课,学生外出危险性高,建议教育部门做好在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在“风神”的服务过程中,我局准确预测风神将在珠江口附近登陆,并将于凌晨5-6点钟登陆,三防指挥部根据我局的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启动了Ⅲ级防风应急响应,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同志紧急召开三防会议,晚上11点多还风平浪静,丝毫不像有台风影响的样子,防灾部门都半信半疑,但黄竞基局长坚定地说“也许我们的预报难以做到100%的准确,但我们是认真的!”。凌晨5点台风如期在*登陆。汛期结束前,我局高度重视防灾与蓄水的关系,针对10月5日的暴雨,我市黄麻布水库、长流陂水库等多个水库超越警戒水位,接三防办通知11时泄洪,我局知道后,立即根据当时天气趋势和预报结论,于11时前不泄洪的建议,保证了居民用水。截止11月15日,共气象信息快报98期,重大气象信息快报20期,给市委《信息快报》和《每日汇报》发送信息12篇,刊登8篇。年度决策服务材料获市领导批示达到14次,多于近年最多的9次(*年),领导批示呈逐年增多趋势,为全市防灾减灾提供了准确的决策气象服务信息。

(七)高质量完成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今年天气形势极端异常,恶劣天气频繁,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均大大超过往年,但哪里有气象保障需求,哪里就有气象人的身影。今年来,我局先后完成了承担奥运、残奥会火炬传递、抗震救灾气象服务、高交会、文博会、F1摩托艇世锦赛、高考、中考等重大体育赛事、重大活动和重大节日的气象保障服务,得到高度评价。6月7日的暴雨过程造成我市多处积涝、山体滑坡、航班延误、交通事故和拥堵等多种灾害,正适高考期间,我局对降雨趋势和过程提前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加强针对性的服务,没有考生因暴雨或交通受阻而迟到或缺考。在奥运火炬接力*站的服务中,我局精心组织,确保火炬接力活动的圆满完成,同时我局还派出气象应急移动观测车和专家组赴惠州市支援当地火炬接力气象服务工作。“5.12”四川、甘肃等地发生地震后,我局在第一时间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提供海事卫星通信设备支援并及时组织人员制作灾区天气预报,为在灾区的*市前线支援人员和川籍人士提供服务;进入灾区重建期后,我局主动与市对口支援办公室联系,为我市对口支援陇南地区制作专题天气预报,以传真及短信等形式提供给对口支援前方指挥部和援建单位负责人,由于当地降雨易发生泥石流并严重影响建设施工,我局提供的信息成为了前方援建人员合理安排建设工作的重要参考信息,得到了前方指挥部的肯定和赞扬,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与市建设部门联合开展了建筑工地施工安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服务大型建筑工地300多家,年建筑施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5000多条;为驻港部队、虎门海军驻军部队提供国防气象保障服务,提供国防决策气象专项服务550多期。

二、积极做好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今年我局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找准气候业务的切入点,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当前主要工作来抓,除了配合全市的节能减排减政策外,积极采取多种必要措施,力求在市民关心、领导关注的城市灰霾、热岛及风能太阳能利用上有所突破,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一)开展灰霾等级天气预报。日趋严重的灰霾现象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我局组织专家进行了讨论,根据目前的监测手段和预报技术水平制订了《灰霾天气预报预警工作方案》,重点将原有按一个级别灰霾预报,分为按三个等级灰霾预报,达到重度灰霾标准时灰霾预警,对延续时间长、出现历史极值的灰霾天气作出重点预警提示,同时兼顾灰霾观测规范,增加了轻度灰霾等级。该方案于4月上旬开始试行,并作为常规业务列入日常工作流程。完善了天气监测的预报预警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局服务水平。

(二)做好包括扬尘污染治理在内的各类气候应对基础性工作。今年来,我局在07年开展城市规划修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城市气候应对工作力度。在扬尘治理方面,与市环保局协商研究有关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修改意见,起草关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草案)》修改意见的函发法制办。并向省局有关专家调研咨询扬尘污染预报预警有关问题;在城市热岛应对方面,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开展*地区的植被和热岛监测,在气候影响评价报告中,提供了1、2、3、5月的植被和4、5月的城市热岛遥感监测资料;在紫外线预防方面,为了增强人们主动预防和减少紫外辐射疾病发生的意识,保护市民健康、安全,我局根据*市的气候特点和现有监测条件,制定了《*市紫外线指数(等级)预报实施方案》,于今年8月20日起联合市卫生局向公众紫外线指数(等级)预报,此后每年的5-10月,紫外线暴晒级数达到“高”时,就不同等级的紫外线暴晒情况给出相应的防范提示。

(三)主动承担2011年*第26届大运会的各类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开展重大项目的评估论证和课题研究工作。今年来,先后为2011年*第26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海上运动基地暨航海运动学校项目设计提供气象资料分析;组织专家分析50年的天气气候条件,形成《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闭)幕式气象条件分析报告》,完成了大运会开(闭)幕式的气象条件分析工作,为在八月份复杂天气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大运会开幕式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承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气象保障指标研究》,建立针对大型体育比赛的定点、定时、定项目的短时临近预警体系,制定针对开(闭)幕式和比赛项目的气象保障服务指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条件评估分析和预警预报服务,项目将于明年4月30日前完成;为*通用机场选址提供了气候资料可行性分析;完成了市应急指挥中心关于安全体系建设调研课题中*气象灾害隐患评估工作;联合*市社科院启动了*市公共气象经济发展的研究课题;完成了《*市气候历史数据库和查询分析系统》的科研课题设计等。2008年*市气候研究部共为34个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气候资料服务共48次。

(四)多手段并用,提高对极端灾害性气候事件的预测预估能力。当前,极端天气气候的预测预估是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难点所在。今年来,我局通过业务系统开发、强化数据质量控制等工作,为气候预测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手段、更丰富的历史资料积累,有效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预估能力。一是与省气候中心合作,开发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实现短期气候预测的相关数据收集处理、多种预报方法运行、预报结果输出、检验以及预报产品等环节的较高程度的自动化。项目正按计划拟于11月安装试运行,系统投入使用后将改变气候中心目前预测手段匮乏的现状。二是开展区域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工作。以气象要素自身的变化规律和各气象要素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依据,通过尝试各种参数和复杂的运算,以达到检验数据是否正确的目的,以进一步提高区域气象站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建立区域气象站的历史数据库。

(五)积极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我局针对*的气候特点,积极开展气候资源可利用资源的评估,为我市气候(太阳能、风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一是与南信大合作开展起伏地形下,*市太阳辐射资源的分析评估,目前该项目对*市太阳辐射的模型已经基本建立;二是与南京大学合作开展*市风能资源初步评估工作。目前我市已经建成了100多个自动站实行了加密观测,此外还增加了风廓线仪观测资料,因此可以通过研究数据的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整合各类风速观测资料,同时结合适用于本地区的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对我市进行高分辨率的风能资源初步评估。

(六)气候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形成《*市2000年以来气象灾害及风险评估报告》。根据市有关部门关于开展进一步加强我市安全体系建设打造平安*重大调研课题工作的要求,我局组织开展了对我市2000-*年间气象灾害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市2000年以来气象灾害及风险评估报告》。该报告对2000-*年以来我市的暴雨、台风、雷暴、雷雨大风、高温、寒冷、大雾、灰霾、干旱、冰雹等各类气象灾害的分布、强度、次数和致损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同时,对*50、100年可能出现的气象极值情况进行了科学的预估,对各类重大灾害存在的隐患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后期天气预报预警提供参考资料,为我市的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决策依据。

整理编制《2008地质灾害积涝安全隐患示意图》;制作完成“*市气候图表”;完成《*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天气气候服务手册》;印制气象防灾减灾挂历、台历;开展1984-*年气象灾情普查,将我市1984年以来的灾情按区域、灾种、时间、天气实况、损失类别等要素逐条录入灾情普查系统,并逐条校核;整理1952年至今NCEP每天4次和日平均的再分析环流、温度、风场、降水等资料,并绘成图形;连续多年气候公报,为短时临近预警预报和政府防灾救灾决策提供参考,也为下一阶段组织编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奠定了基础。

三、大力加强以防灾减灾为目标的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

今年来,我局始终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和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积极破解公共气象发展瓶颈,不断加强以防灾减灾为目标的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

(一)防灾应急横向联动联防进一步加强。今年以来,我局积极推动防灾应急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联防,取得良好防灾效果。在应对今年冰冻雨雪天气的过程中,为减少寒冷天气时因市民使用燃气设备不当或燃气设备不符合安全标准等因素引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我局联合市卫生局、市建设局于年初开始对公众一氧化碳中毒气象等级预报。据卫生部门统计,自一氧化碳中毒气象等级预报以来,全市一氧化碳中毒伤亡事件明显减少。此外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环境监测站共同推出了“紫外线气象等级预报”,启动了“流感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项目。在每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升级之前,我局都提前电话或视频通报市三防办、海事部门等重要防灾部门,同时将预警短信发送及时全市防灾决策管理人员手机中,今年预警通报平台人员从5000人增加到6824人;服务人员每小时将最新台风定位信息传真到海事部门、港口等重要防灾前线,观测人员每小时将最新天气实况信息发送到市三防指挥部决策人员手机中;关键阶段,局领导主动向市领导、三防指挥部报告预警预报及天气实况信息,预报专家主动与市三防开展视频会商,通报最新预警预报内容及天气实况信息,各区三防也不断电话咨询雨情和降雨发展趋势,预报值班室四部电话接连不断,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接听各级三防和应急部门电话达700余人次,公众电话6300余人次。市政府各部门及时联动防灾,一旦有关预警信号,民政部门第一时间自动开放避险场所。根据我局的台风信号,海事部门及时组织港口、码头防台工作和船只的避险工作。截止到目前,共与全市19个部门就社会公共安全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互动合作,有效推动了社会防灾部门的横向联动联防,防灾减灾效果日益显著。

(二)预警信号为主导的分区预警进一步完善,积极推动社会纵向响应。今年以来,我局在*年试行的《*市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实施方案》基础上,根据探测手段的增强和针对预报预警实践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调整完善分区预警办法,分区预警新增了大雾和雷电。分区预警和重点提示到哪里,哪里就启动相应预案,对不同灾害性天气可能出现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采取全市统一预报预警与分区预警有机组合,以重点提示为补充,使全市防灾与局部防灾更加紧密而有效地结合。实现了上至全市各指挥机构下至各区、街道办、社区乃至企业、学校的社会纵向响应。截止12月底日,共预警信号种类达到10种,共各类预警信号186次,其中分区预警信号53次(台风2次,暴雨34次,雷电6次,大雾9次,大风2此),占全部预警次数的28.5%,占5种分区预警信号次数的35%。重点提示信息共82次,其中全市性提示62次,局部重点提示20次,小区广播166次。

(三)多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在气象服务方面,我局一手抓决策服务,争当防灾减灾当好参谋,一手抓公众气象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把每一个预警信息、每一份预报传给广大*市民,指导市民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防御,逐步实现公共气象服务普惠化。今年来,我局主动召开气象新闻会16次;新闻通稿31篇;电视电台媒体采访78次;接受记者采访66批。今年来,都市频道预报员直播连线401次(其中增播70次),该节目已经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电视节目;电台连线从原来与交通频率每天连线1次,到8月电台专家连线直播每日次数增加到7次,覆盖*所有电台频率(生活、新闻、音乐、交通)及南粤之声节目,汛期共连线438次(其中增播48次);为政府防灾决策人员发送预警及重要提示短信1900余条;小区广播发送预警信息250条,服务用户近200万人,气象短信服务年平均在网用户200万户,服务10.3亿人次以上;气象短信点播数达到85.34万条;12121拨打量522.25万次;各频道电视气象服务节目总收视人数达3亿人次,并完成中国气象频道在天威宽频网络的转播合作,使约30万天威宽频网民增加了获取气象信息及气象科普知识的渠道。气象公众网的点击率达到1000万次,为19个政府防灾部门服务的气象决策服务网今年点击率达10万人次,成为气象防灾决策的重要参谋。

(四)公共气象服务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紧紧围绕今年“3.23”世界气象日主题“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未来”,以春节期间的低温冰冻天气过程气象服务的宣传为着眼点,重点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科普知识。经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广泛宣传,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在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预警预报服务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一是与报社联合组织气象塔开放日活动--“3.23气象之旅——探秘气象塔”,让市民零距离感受气象服务;二是气象局长第三次走进“民心桥”直播节目,听民声解民意,让市民更多地了解气象,增强气象服务社会的效果;三是制作播出“非常当事人——冷暖预报”电视专题片,展示现代气象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服务中的应用和价值;四是报刊刊登气象日专版,充分展示现代气象台观测手段和预报服务能力,在政府和市民中间形成了关心气象、关注气象的热潮。同时,为加强中小学气象科普预警信号宣传,我局已在*中学、*高级中学、*彩田学校等三所学校安装了科普气象站3套,并赠送预警信号宣传卡片。

积极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按照我市及上级业务部门关于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的要求,组织开展了“我与*气象改革开放30年”主题征文活动;经过八年努力组织编写的《*市志.气象志》通过专家评审会,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志稿编修富有创新,时代特点、行业特色、特区特色鲜明。并于1日正式通过市史志办公室审查,批复同意出版。目前已提交气象出版社审稿出版,作为*气象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

(五)气象立法工作进展顺利。《*经济特区气象条例》是对我市近几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经验的总结,是气象探测、预警预报、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对推进*气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我局负责起草的《*经济特区气象条例》2008年上半年,在市法制办的组织下,对送审稿进行了多次修改,现已基本定型,法制办已经明确《*经济特区气象条例》列入法制办A类立法项目,争取年内报政府常务会审批,在1月份的人大常务会审议,确保明年出台。

(六)向“最后一公里”迈进,把防灾管理和服务直通基层。许宗衡市长在全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上,我市气象防灾减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基层。2008年1月以来,我局先后在全市5个区就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开展基层调研,了解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执行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市政府及各指挥机构通报,对各区和基层反映的服务问题逐项整改。今年来专门制订了《气象防灾应急培训方案》,编写了《*市气象防灾减灾培训教材》,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同志亲自作序,该教材的成功编写也是对完善我市基层防灾应急培训的一次成功尝试;按照方案分期分批组织基层气象防灾应急培训,截止2008年11月份,共发放各类防灾材料1万多份,先后在全市55个街道,对区、街道防灾减灾应急指挥责任人员及社区、重点企业、物业管理防灾减灾、应急抢险相关工作人员等10000余人巡回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并在今年来12次暴雨6次台风影响过程中,多次派出移动观测车到受灾重点地区加密灾情监测,多个工作组到点上指导防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有新突破。首次开展气象灾害行业风险预评估工作。自今年8月5日热带风暴“北冕”过程以来,我局开始尝试对各类重大气象灾害进行风险预评估,形成《热带风暴“北冕”对重点行业影响预评估》,重点对交通运输、港口码头、旅游业、建筑业四类台风影响高敏感行业进行预评估,并以专报形式发给日常用户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用户、市委办公厅值班室及市应急办,为我市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参考。截止到目前,已给市防灾部门发送2期专报,给日常用户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用户7期专报。为了加强决策服务和部门会商的针对性,我局加强了气象灾害的预评估工作,绘制了全市易积涝、易坍塌、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水库险情的区域、水库雨量预测、气象敏感行业、重大工程地点、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图,提高跨部门会商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

(八)气球、防雷管理工作上新台阶。今年以来,通过与市城管局的沟通,将全市施放气球案件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系统系统,加强气球安全日常巡查监管,对各类违反气球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共查处违规释放气球单位37家,处罚2宗、4家单位清除隐患气球304个。继续加大防雷技术服务力度。针对日益增长的防雷技术需求,一方面,防雷所按照行业标准的要求,规范评估的技术与流程,开展雷电风险评估业务;另一方面,依托现有的防雷技术服务点,加派技术力量解决防雷技术服务需求矛盾,今年1-10月份,已完成定期技术检测1539宗,改扩建防雷工程检测454宗,新建建筑物跟踪检测113宗,防雷装置技术评价400宗。此外,加快了对防雷监测技术标准体系的制订,于2008年5月份形成《雷电防护安全要求及检测》--第1部分征求意见稿,详细介绍了雷电防护安全要求及检测的相关通用内容,目前已经完成意见征询,将于11月底组织专家论证,最后定稿。6月5日,我局联合了市交通局召开*市特区内公交站点防雷论证会。这是做好全市公交站点防雷安全服务的重大举措,对提高社会公众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九)严格依法办理行政许可,业务绩效再上新台阶。通过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优化审批系统、精简防雷许可报审材料、前移申请人业务咨询环节等手段,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截至12月20日,共办结各类审批业务1226宗,比*年增加254宗,增长率达26.2%,提前办结率达100%,继续保持零投诉率,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申请人100%满意”。绩效电子监察未被扣分,每月排名均保持在10名左右。全年窗口工作人员共解答电话咨询5000余人次,现场接待咨询1000余人次,窗口建设民主评价、服务态度综合评价均受到了市大厅管理办的通报表扬,并收到申请单位送来锦旗2面、表扬信3封。

四、加快推进以共建共享为基础的气象现代化建设

在市领导重视关心和兄弟部门支持下,我局以现代业务体系建设为中心,以共建共享为主要思路,充实筹建工作队伍,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气象现代化建设在稳步推进。

“*”一期工程项目全面开展。今年,我局完成了“*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一期)”的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该项目总概算通过评审,获得市发改局批复同意,批复金额为13308万元。一期工程项目的编制紧扣2011年我市大运会气象保障的需求,购置引进海洋气象探测、道路气象探测、雷电探测、气象雷达校准等相关精密仪器的购置引进,可为大运会各项比赛提供更加细致的气象保障。一期工程项目现已逐步展开:西冲天文观测基地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并移交工务署,于8月份开建;细丫岛自动观测站目前已报市海洋局审批,待取得海域使用证后就可以进入施工阶段;自动海洋气象站、激光雨滴谱仪正在进行招标采购工作,争取在明年汛期前完成2个新海上石油平台站和5个雨滴谱仪的建设任务;石岩梯度塔建设用地已通过2008年度市政府的规划批复,正在进行国土选址核批;在桔钓沙和七星湾海面,分别选定1个大运会海上运动基地选址气象观测点,与市体育局协商在海上运动基地内共建共享气象探测设施;在龙岗大运会赛场内,建成龙口水库湖心岛自动气象站。天文观测系统已经开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天文观测系统设备的有关采购资料已准备就绪,即将开展招投标工作,基建工程已移交市建筑工务署,11月初开始进场建设。

气象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根据预警预报业务需求,为提高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气象监测能力,我局围绕“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通过自建和共建,大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1)新建50个地质灾害雨量站,与水务局建成横岗污水厂气象水文监测站,与*海关合作建立了我局第一个海岛气象观测站--三门岛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与南山区绿委办合作建成大南山森林自动气象站,全市共布设了134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组成了站网密度平均3~5km的区域气象观测网;(2)完成了移动气象雷达车建设,改造及增强会商通信能力,通过考察,确定了8个移动气象观测阵地和7个移动雷达阵地;(3)对重点区域加强视频观测,建成松岗、石岩、柚柑湾、布吉、坑梓和比克工业园等地质灾害点视频观测站等;(4)与民航*空管站签订气象数据交换共享协议,完成了机场风廓线及自动气象站安装,双方实现气象数据交换共享,并建立了长期的资料共享机制;(5)与*移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对各自拥有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以开发出更好地满足公众、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产品及服务。(6)在城市易涝区茅州河首次建成高精度自动水位监测站,加强城市重点区域积涝的监测与预警(7)通过达成天威宽频网络转播中国气象频道以推进气象频道的落地。(8)完成了55个发报站的通信DTU升级改造工程,签订了9个气象站的太阳能供电综合改造工程合同,进一步提高了自动站的运行稳定性和资料到报率,(9)于9月7日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数字中频改造工作,这是全国雷达网中继建阳和*后第三部完成改造的雷达,接收机的处理水平上了一个档次。(10)通过建立集中存储综合管理系统、购买核心交换机、改造机房空调系统等途径,强化了对信息网络和业务运行管理,确保汛期和奥运维稳安全。(11)完成核心交换机的升级改造工作。

五、不断完善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机制

1、加强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科研体系建设。公共气象能否得到有效发展,最终取决于科技开发与人才培养。破解气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非常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人才。今年,我局科技发展处根据业务发展规划编制了《科研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议》,从科技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在建立局内专家库、制定优秀论文评选标准、鼓励自主创新及联合高校研究气象课题方面作出有益探索;找准以建立高性能计算为基础的新一代气象服务为切入点的科技创新,包括完成灾害评估(预评估)的体系设计;观测资料处理应用和精细化客观预报系统的完善;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气象信息主动推出和实现个性化定制功能等方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抓住观象台成立契机,引进1名博士,3名硕士,8名学士,其中工程师2名,一定程度充实了人才队伍,形成以项目带动建立人才梯队、骨干人才勇挑重担、激励年轻同志脱颖而出为主要原则的人才建设方案,创新专家带徒弟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同时,在进一步理顺机构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市气象服务中心和国家气候观象台根据各自职能调整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正加紧落实向市编办的机构和人员的编制请示,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机构和人才保证。

2、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气象科技创新是气象灾害预警的关键所在。今年,我局以局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加强与其他部门、科研单位、院校的共研共用,成果显著。今年我局先后完成了“雷暴云团的自动识别和追踪系统”,自主研发了边界相关识别追踪技术,综合使用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可对雷暴云团进行对象化的识别追踪和外推预报。继续完善了“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平台”,使分区预警更加高效。利用雷达和自动站进行降雨的估测,使预报员及时评估我市周围自动站稀疏区域和海上区域的降雨情况。特别对全省和全市自动站进行分钟滑动面雨量计算的动画显示,使预报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识别降雨的强度和累计雨量,使分钟自动站监测在预报预警中发挥强大威力。开发了新的雷达显示产品,不仅在雷达产品的可用性显著提高,而且使我局雷达显示产品缩短了6分钟以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局的雷达监测与显示时效延迟问题。我局以雷达为基础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技术方面跟上全国全省的步伐。10月底,我局兰红平同志应美国气象学会邀请,参加美国第24届局地强对流天气研讨会,首次走出国门参与气象学术交流。11月底,科技发展处处长孙向明博士应邀参加新加坡环境署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培训。在自动站的应用方面,将自动站从低层次的服务工具变成雷暴强降雨识别预报预警的强大武器。这些开发成果和产品放在气象信息决策服务网上,成为预报员和19个防灾部门责任人喜爱的产品。再次升级改造局中心数据库。重新规划了数据中心的体系结构,重新开发了各环节的功能模块,梳理数据表结构,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显著提高业务和服务能力。其它新增投入业务化的系统如“水库库区降水量估测系统”、“气象综合监测业务平台”、“实况检索统计通报系统”、“探测设备运行自动监控系统”、“中长期分片预报系统”、“气候分析与服务系统”、“自动站面要素自动绘图系统”“*市雷电资料综合分析与显示系统”、美国全球预报系统GFS0.5度48小时预报产品的网上实时显示,借助这些科研成果预报服务人员得以直观、迅速地了解灾害性天气影响区域的风情、雨情变化情况,为预报员和防灾人员监测实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3、推动落实共研共用,跨部门科研合作有新突破。一是与先进院和社科院分别开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公共气象经济研究合作。*市社科院与我局合作开展的《*市气象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我局与*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的高性能计算机的共建共享等工作已经初步成熟。二是与深港产学研基地共同开展海洋气象服务研究工作达成合作的意向书。依托基地的*市海岸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将我局的需求与基地的科研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三是引进中国海洋大学第二代新型混合型海浪模式,联合南京大学王元教授,采用MOS预报方法,以数值预报产品和实时资料为基础,选取7个站点作为今年沿海海洋预报代表站,建立*近海及南海中北部海域风浪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四是与*大学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时交换气象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能见度预报系统的开发。五是与中山大学合作,基于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MM5和先进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式CALPUFF,开发了高分辨率(500m)的开发“*市应急救援污染扩散监测预警系统,两个模式结合的业务化应用,在目前气象部门或环保部门都是属于前沿工作,在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中能为相关部门快速提供气象条件信息,并对大气污染的扩散情景作出预测,为政府部门应急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六是与*中心气象台合作,建立起适合*地区的地质灾害等级预报方法,输出实时或历史的以每平方公里为最小单位的地质灾害等级预报产品,应用于地质灾害预警业务中。七是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合作开展我市太阳辐射能源评估工作,建立*市起伏地形上分布式太阳辐射计算模型,生成*市太阳辐射量时空分布图,提供*市太阳辐射时空分布基础数据以及形成分析评估报告。

4、建立集约化的气象业务平台。我局针对目前业务系统中脱节、沟通不便、集约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对现有的业务平台进行了集约化整合。先后对业务大厅布局、会商平台背景板、网线、电话线和电源以及灯光效果系统和音响效果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将观测、网络、预报、专业服务等业务整合在同一业务平台,成为监测、预警预报、会商、和服务的一体化高效集约型气象业务平台,提高了气象服务的效率。

六、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气象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支撑保障

(一)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系列“组合拳”,统一全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提高领导力和执行力。今年以来中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气象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我局非常重视,及时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和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传达和学习。特别是总书记在6月23日两院院士大会和6月27日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的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以及7月25日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全局干部职工从党和国家领导对民生、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高度重视中,汲取力量,明确方向,受到鼓舞,受到鞭策;认识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现实性、艰巨性。通过学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将总书记历次讲话精神同气象工作结合起来,总结经验,正视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有效提高气候应对和防灾减灾能力。

按照省委、市委部署,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解放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掀起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高潮。通过分层面、分步骤地在全局逐步传达省委、市委关于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要求,学习同志、刘玉浦同志的重要讲话,全局干部职工明确了新时期*气象发展目标和定位。结合全局和个人的工作实际,通过学习促进对工作的思考,破除思想及体制机制障碍的对策建议;在全局、基层、外省市气象部门展开调研,了解社会需求,从技术、理论层面查找我局在业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人才体系建设、服务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案,扎扎实实地把*气象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根据全市干部思想作风整顿工作会议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吸取特大火灾事故教训深入开展干部思想作风整顿活动的方案》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干部思想作风整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处理“9.20”特大火灾事故的批示精神,以学习整顿促进全体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深刻反思、认真吸取特大火灾和安全生产事故的惨痛教训,以“三个为什么”为警示,密切结合气象工作实际,对气象工作和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条分析,从思想上、作风上、体制上、机制上,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主观和客观根源,全面整顿干部队伍思想作风,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各项工作,为全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及时布置和开展系列干部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今年9月份以来,按照市委的部署,我局作为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单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以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为载体,通过丰富主题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全局上下在要不要科学发展上形成了共识,在能不能科学发展上坚定了信心,在怎样科学发展上统一了行动。目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第一阶段各项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并顺利实现了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分析检查阶段)的转段,我局将一如既往精心组织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争当科学发展的表率。

形成《*市气象局关于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实施方案》。按照2008年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和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立足*气象实际,我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公共气象事业的总体思路---《*市气象局关于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了切实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发展,应明确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三个目标;发展公共气象事业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难点和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等,为推动*公共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强化目标管理,规范业务考核标准。年初,按照中国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的业务考核标准,兼顾我市的要求和局机关内部的实际,对照局工作要点,制订了《*市气象局2008年目标考核任务》,形成了我局2008年目标考核任务编制的统一标准。结合实际工作的进展,又先后组织各处室(单位)进行了三次修订,从行政业务、科研建设、党务三个方面对我局的业务考核标准重新细化分解,明确各自任务。以处室(单位)为单元,按不同的职能,共分十三大项,着重增加了重大天气服务、市政府工作责任制(年度重点工作)、现代化建设(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软硬件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以考核各项任务的落实,从而促进了重点工作按质按量的完成。同时,为提高办事效率,减少文山会海,确保我局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公文办理工作的意见》,维护局机关公文处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其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全面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我局积极衔接市政府、市财政局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修订了《*市气象局财务管理办法》;组织各处室(单位)负责人、涉及资产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财务知识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政府采购、年度预算申报及资金使用计划方面存在的问题;联系审计机构就2003-*年我局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市气象服务中心)财务收支情况事项进行了全面审计,对局机关内部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规范;配合财政局、审计机构完成*年至*年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升级改造资产管理系统,切实解决财务帐与固定资产实物帐不相符等问题;开展了我局政府投资项目资产清理工作,结合清理结果进行整改,进一步完善项目绩效评估办法和筹建工作制度。因资产清查工作表现突出,日常财务及资产管理规范,我局被市财政局评为*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先进单位。

(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每周领导带班制度和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带班领导、值班人员、值守电话和值班责任。业务场所实行时段安全巡查制度,巡查情况要记录在案,值班人员要签名负责。开展汛前业务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组织全局和义务消防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5月成功组织实施了消防和启动蔡屋围业务备份系统的演练,按消防的有关规定要求,气象塔大楼了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并制定了每月定期巡检和测试报警系统制度,有效提升了我局消防应急处置能力。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制定“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安全隐患百日大排查行动”,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整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强化信息报送与安全管理。为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今年我局制定了《*市气象局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为规范媒体对气象信息的报道,制定了《*市气象局新闻报道管理规定》,已报市报制办审核;为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水平,进一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制定和完善了《*市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市气象局设备机房管理制度》、《*市气象局业务系统运行分工及应急分级处置实施方案》、《*市气象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和《网络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解决方法》。按照全市2008年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详实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顺利完成了气象部门信息风险评估,并对发现的网络安全隐患环节限期进行整改,切实解决内部涉密信息的安全问题,有力保障了奥运期间的信息网络安全。

为进一步提高重大紧急情况信息报送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制定了《*市气象局重大紧急信息报送方案》,明确重大信息报送责任单位、职责、报送单位和报送方式,统一信息报送渠道,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重大紧急情况及时、准确、规范上报。同时,制定《*市气象局政务信息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政务信息暂行管理办法。我局全年信息报送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效果,共报送信息128篇,是去年全年的信息报送总量的两倍多,信息刊发数量也大幅提高,中国气象报刊登16篇,中国气象局网站刊登了23篇,广东省气象局网刊登69篇,信息快报刊登19篇(一篇获市领导批示)。

(六)加强党务人事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先后制定了《*市气象局直属机关党委、纪委2008年工作计划和总结》、《*市气象局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市气象局党务公开制度》、《市气象局吸取特大火灾事故教训深入开展干部思想作风整顿活动的方案》、《*市气象局发展党员工作制度》等,有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决定意见,对我局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检查和调查研究;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认真组织我局干部职工先后开展了向湖南遭受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募捐活动,两次募捐活动累计捐款9万多元。5月21日,还积极响应各级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号召集中交纳“特殊党费”,全局69名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共计44050元。经统计,全局干部职工前后共筹募赈灾款13.3645万元,加上以市气象局捐助给四川气象部门20万赈灾款,共计筹募赈灾款33.3645万元。同时还向四川支援卫星电话保障气象通信,帮助灾区尽快恢复气象工作,为我市对口支援灾区部门提供当地气象信息和气候资源,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开展基层党组织互动活动。我局各支部通过与天安社区华冠电气有限公司党支部、新华社区党支部、新港社区党支部、金地社区党支部结对互助,落实“五个一”(集中过一次组织生活;开展慰问一次党员群众;帮扶一户困难党员;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办一件实事好事)任务,同时以开展党日活动、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社情民意,了解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结合我局人事编制业务培训需求,开展2008年*市人事编制业务培训。及时做好我局人才引进指标的计划工作,有序开展职员、雇员招考计划,引进30人。组织实施我局副处级、正科级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工作,上报市人事局完成我局副处级2个、正科级6个领导干部相关任免材料。根据市人事局《关于市直行政机关人员基础信息迁移及校核工作方案》的安排,完成了信息系统使用培训和数据迁移工作。组织了2批在职人员培训。同时,认真做好职称的认定、评审、聘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