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通过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

有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实际观察中,从某一现象中受到原型的启发而成功的。如锯子的发明、飞机的制造……所以,通过观察存储表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各个方面,如用眼去看、用鼻子去闻、用手去摸、用耳去听等,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加入自己的独特情感,否则学生对观察的事物冷冷冰冰,写起文章就必然平平淡淡,毫无生气,没有真情实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经常把学生带进自然,去观察、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美丽。春天,我会领学生走进公园、走进野外去寻找春的足迹;夏天,我会跟学生一道享受蚂蚁搬食物的快乐,欣赏荷花的美丽;秋天,我会带学生去郊游,去感受秋叶的绚丽多彩……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只有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他们才会写出形象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才会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这是想象的方法基础。小学生想象的自觉性与目的性的差距,还不能做到为某一任务的实现而循着一个方向进行想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联想的方法,如从弯月想象到英文字母C,从“春华”想象到“秋实”等。我们教学生循着一定的轨道联想,但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是一生活在贫穷的家庭、缺衣少食、在寒冷的夜晚还要出来卖火柴、遭人欺负的悲剧人物。教师在教学时,可提前布置编排课本剧的任务,学完后,可布置改写“小女孩命运”的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假如小女孩卖出了所有的火柴,她会过一个什么样的圣诞夜?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上展开想象,激发了创作的兴趣,活跃了思维。

三、通过朗读教学使学生展开想象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朗读,启发学生想象,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朗读的好能使课文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理解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而浮现在学生头脑中,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特殊的葬礼》一文中,作者描绘了大瀑布由雄伟壮观到日渐枯竭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想象昔日瀑布那雄壮的气势。学习课文时,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根据我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自然注意了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地,脑海中便浮现出大瀑布今昔不同的画面,读出来的感觉自然也就不同。昔日的瀑布如同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而现如今的瀑布则像奄奄一息的老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分组演绎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则头脑空白,追溯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生的交往有限。如果教师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平时乐于交流的学生,头脑中往往浮想联翩;而那些不乐与交往的学生,往往头脑比较空白,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作家不能天天在家闭门造车,他们也要适时地出去采风就是这一道理。所以说,小组合作就是最好的途径,对于一些情节详细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编排情境剧,这样学生就能把想象转化成表演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五、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想象;语文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92-01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的感性形象,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人或事物进行分析,认识,描写等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想象能力怎样则是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课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语文学科是人类文明精华,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因此,课前我经常利用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思维训练,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一次,我在上《幸福是什么》这一课时,问学生:“在生活中一加一等于几?”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异口同声,都说等于二,我于是说假如快乐和他人一起分享,是不是觉得更快乐呢?于是我又问这个问题是,他们的答案一下子变得天马行空了,有说大于二,大于三……正如丰子凯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是世界上的真人!”

二、在教学一字一词,一句一话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列宁认为:“想象力是最有价值的美质。”我在教学中抓住汉字表意的特点,在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武”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中国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习武是为了和平,强身健体,所以要把刀刃那一点给去掉。”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人”,学生能联想到“人是互相支撑的”;学“美”字,能想象到“古人认为羊大为美”……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盛夏,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仿佛看到了鲜花满地,瓜果飘香……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想象是创作的原始动力,思维是由想象培养创新的再创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得到了拓展,学生才能开阔思维的空间,使思维的方式更加灵活,才能突破现有单向思维的定势,才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才会寻求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达到创新的目的。在一次看图写话练习时,画面上是青蛙、池塘、荷叶,许多孩子都写了青蛙捉害虫等,唯独有个孩子写道:“青蛙妈妈要生孩子了,青蛙爸爸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话!那是孩子的独特想象,充满亲情、温馨和童真。

三、善于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安西那黄沙漫天,荒无人烟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王维多么担心他的老朋友,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王维和元二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尽”字,想象江面烟波浩渺,古人杳无踪迹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友谊。

四、树立文本核心观,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长征》一文是,可以讲讲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红军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红军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五、教师要积极开发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关键词句;作文写法;课文结构;修辞手法;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96

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繁复的工程,需要我们教育者认真思考研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关键的词语句子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修辞书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课文的结构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作文的写作方法训练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等,这些途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途径,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教学经验。

一、教学中从关键语句入手培养想象力

语文教学在于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此理。在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上,我们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语句进行训练。

如古诗词的教学,这方面的语句就特别的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是什么样的一个潭,能引起大诗人李白如此的雅兴呢?桃花潭的美景又是如何的呢?是不是桃花开得非常多,满山遍野都是桃花呢?教学中我们就要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想象。然后再想,水是什么样的水,真的就那么深吗?也许真的就那么深,也许是作者的夸张,为的是下文的抒情。潭水是永远流不尽的,那么汪伦和李白的感情也是和流水一样,源远流长的。这样既分析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说是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

再如,李白的诗句,“手可摘星辰”。人的手有那么长吗?不可能啊!天上的星星有那么低吗?也不是啊!那么李白是怎么摘到星星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危楼高百尺”。是楼高啊!这个楼有多高呢,作者没有直接写楼怎么怎么高,而是通过人站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摸到星星来写的,这是侧面描写。教师分析到这里,学生就会在脑子里构建一个高楼的形象,可以顶到天上的高楼。这种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正是李白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所以,我们随手拈来,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能水到渠成,毫不费力。

二、教学中从课文结构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六年级语文《穷人》这一课,内容结构比较繁复,对小学生而言,要把它完全理解掌握尚需一定的时日,但是我们不妨就其中的某个方面探讨一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文的结尾很独特,丈夫最终决定收留下两个孤儿,桑娜拉开帐篷,当丈夫看到并排的四个孩子时,他会说什么呢?他是赞美妻子呢还是埋怨妻子事先不跟他商量呢?文章没有写,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课文,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呢?那么是写出来好呢还是不写出来好呢!教师这么一发问,肯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探讨的积极性。这是写作手法的探讨,也是对文章主题的探讨。主人公美好的心灵作者不发一言,让读者自己去评断,这比作者写出来的艺术效果要好得多。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来。这种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正是学生要学习掌握的技巧。

三、教学中从写作手法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他们的作文教学就停留在抄袭作文的层面上,强制学生背一些例文。这种背例文的方法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最后把学生的想象力给毁了,学生除了抄就没有任何办法可想了。这点我在刚接手新生的时候体验非常多,一听说写作文,学生马上翻课桌抽屉,看看作文选带来了没有,如果带了就欢呼雀跃,如果没带就灰心丧气。我就纳闷了,离开作文选就真的死路一条?后来我通过调查才知道是填鸭式教学的恶果。怎么办呢?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起码知道作文离开作文选也能写出好文章来。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每当我分析课文内容或者是写作方法时,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要素,最后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教学中从修辞手法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人往往犯的错误就是熟视无睹。觉得这个有什么好讲的,所以就忽视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在发育阶段,说他们想象丰富是真的丰富,说不丰富也真的不丰富。简单的一个比喻,他们在用的时候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细一想,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培养好他们的想象力。比喻需要事物和事物之间进行联想比较,找他们的相似点,如果想象力不好就找不出他们的相似点,也写不出通顺的语句来。比如秋季,身在农村的我们,每天看见地上成熟的高粱、稻谷、玉米、葵花等,树上成熟的大红枣、苹果、葡萄、梨等,天空中的云卷云舒、大雁南飞、天高云淡等,难道你的脑海中就只剩下一个“美”字?别人在看到成熟的稻谷时想到“笑弯了腰”,看到成熟的玉米时想到“金灿灿的牙齿”,你的脑海想到什么呢?真的无动于衷吗!不是的,是我们没有开动我们想象的武器,把这大千世界描绘一番。直接描写可能有点困难,也不能写出好的语句来,这时就需要调动想象了,运用修辞来描绘神奇的大自然,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关键是我们在描绘大自然的时候有没有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借鉴,可以尝试,共同探讨出一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来。一个天才的科学家一定有非凡的想象力,现代科学的发展如果没有想象力,就一定不会有重大发明。就是说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光是语文学科的内容,更是其他学科的内容,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雄辩艺术的不朽经典――读《过秦论(上)》[J].语文建设,2013(10).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想象力 观察 教材资源 想象作文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中国科技大学访问时,问起少年班的少年大学生们,是否怀疑过牛顿定律;并说,如果现在不怀疑,以后就再也不会怀疑了。的确,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的各个部分都提出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

观察,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打开了一扇扇风光无限、奥妙无穷的窗户,这是想象与语言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在一、二年级“写话”部分提出“观察大自然”,三、四年级“习作”部分提出“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要求,这是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紧紧相连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周边的人文景观、自己的亲人、伙伴以及常用的物品等,并且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观察过后,学生想到什么就写(说)什么,想写(说)什么就写(说)什么,没有限制与束缚。观察过后的表述是放飞想象,是自由表述、自主表达。

例如,很多老师尝试过让学生写“画写日记”,这种日记方式就是让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先画成一幅有趣的画,再围绕着这幅画,写一句或者是写几句话。因为每一个学生在童年的时候,都有信手涂鸦的爱好,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绘画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种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小学生遇见新奇的事或物,他们观察后得到的信息有很多,会写的字却太少,“画写日记”这种形式,就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记录自己观察的空间,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由想象的途径,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再如,五年级学习《梅花魂》一课,当学生感受到梅花精神的时候,我就让他们写一个熟悉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要求学生先对其进行观察,再写出它内在的精神,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写出的内容非常丰富,如:《莲吟》《蜜蜂颂》《北斗星》《蜡烛礼赞》《石子》等等。他们之所以写出了真情实感,写得很精彩,是因为他们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为他们的想象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也为他们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挖掘教材资源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如教材资源中的“课文插图”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用活插图,可以帮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些课文的插图较多,而语文文字简洁,课文内容并没有完全地把插图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要紧紧地抓住这一空白,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个性化的想象和创造。

有些课文,作者常因表达的需要留下空白,或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去揣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补白,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课文中写到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那么雪孩子是怎么救出小白兔的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从而体会出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

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一课,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在学习过程中,小鸭和小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文中并没有进行描述。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也学过很多本领,在学习期间,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来引导学生想像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和小鹰又是怎么学会飞翔的。

开展延伸课文情节的续写练习,也是教材补白常见的一种方式。即依据原有的课文情节的发展的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最后写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教师就可以抓住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去想像“这时,这对父与子还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通过延伸文本的情节,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学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师结课前引导学生:“第二年,书生又种了棵葫芦,书生会怎么样?展开你的想象力,编一个故事。”学生写到:“第二年,那个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他天天给小葫芦浇水、拔草、施肥。过了不久,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又过了几天,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他想起去年邻居的劝告,就赶紧跑到植物医院,买来制蚜虫的药。赶紧跑回家,给小葫芦喷上药水。到了秋天,那个种葫芦的人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大葫芦一个比一个长得好。”这就是延伸想象的成果。

最后,想像作文,可以帮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法宝。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想象中的事物”,常常被老师们忽视。可能有的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想象是幼稚的,希望尽快成熟起来。其实,幼稚阶段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也是人生不可重复的阶段,应当珍惜,充分享受,而不是跳越,或者拔苗助长。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高于成人的,而且有一种不可重复的纯净之美的。新《课标》强调“写想象中的事物”,正是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顺应他们的天性并促其发展。常见小学生想像作文有《未来的 》《假如 》《20年后回故乡》《 的传说》和自编童话、自编寓言故事等。

《创造之秘》这本著作中曾写到“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以上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步探索,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义不容辞!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借助图画,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生动的画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知,德国文艺理论家莱新说过:凡是老师们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现行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色彩鲜艳、形象新颖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有利于学生以图学文,也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想象,教师应充分利用。在古诗教学中画面启发作用更明显,教师可以通过画面让学生来感悟诗中意境。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我先请学生仔细观看插图,再依据“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想象庐山上瀑布的雄伟壮丽,巧妙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通过想象再用语言来表达插图意思,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探寻“共性与个性”的美妙

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还要认识想象的特性。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从想象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想象是个体的思维方式。想象总是伴随个人的思维特点、表象的积累而存在的。富有个性的想象,正是创造力的表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不少教师往往喜欢用共性的认识去评价学生个性化的想象。比如对月亮的想象,普遍认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像娥眉,像柳叶”,“圆圆的月亮像铜镜,像玉盘”。这就是共性的认识。如果,所有的月亮只有这样的比喻,那么,月亮就不会成为一种经典的“象”存在于各种经典诗文当中了。在诗人的笔下,月亮还可以像什么呢?在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笔下,月亮像“金色的蛙”;在阿根廷诗人卢贡内斯的笔下,月亮像“娇艳的蘑菇”,把朦胧的月比作“枕翅而眠”的鸟儿……这些作品能够为世人称道,无不和个性化的想象密切相关。

明白这点,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想象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能以“什么时候不像”去评价,而是尽可能俯下身子,以儿童的视野去思考“什么时候会像”。比如写比喻句,有的学生把比作太阳,把饼干比作月亮。“”与“太阳”、“饼干”与“月亮”仿佛是不可比喻的。但是,在评价的时候,教师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什么时候会像太阳?”“饼干什么时候会像月亮?”如此,教师会发现,重瓣的、球形的、长絮的,盛开的时候多么像挥洒万丈光芒的小太阳!圆圆的饼干给孩子轻轻咬一口,剩下的部分就多么像一个弯弯的小月亮!这些想象多么富有童趣、富有生活的气息!这就是儿童眼睛里的世界!

三、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要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东西用于语文活动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如在“观察――想象――说话”的活动课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一束花,让学生观察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都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说说花的名字、形状、颜色等,这时,老师用富有启迪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要是这花长在花园里,要是这花出现在妈妈的生日晚会上,要是这花来到我们的梦中,那该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展开了大胆的想象,于是他们的思维如同海阔天空,谈到了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生态环境;谈到了母爱的伟大,要记住母亲的生日,为她献一束鲜花;甚至谈到了这束花成了花仙子,和自己交上朋友,一起把祖国大地种上了鲜花……像这些大胆的想象还有许多许多,通过这样的训练,无疑会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敢想敢说。

四、通过续编故事,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续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