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定义

有关“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含义,在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这种新型的旅游景观一定是要具有相关的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经济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强调乡村的特征,这种特征把乡村和城市的景色截然分开,具有自身独特的景观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但要演绎出一种乡村风情,表现出一种乡村的特色,更要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人和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让自然资源可以持续的被利用。所以,这种景观带有综合的性质,主要包含生产景观、乡村聚落、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以及那些可以进行观赏的景观。

2.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若干原则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各种景观进行规划,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是规划整体的景观要素,要想取得成功的效果,必须要关注到景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综合考虑乡村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条件,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合理恰当的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

2.1生态性原则

旅游业在在发展的同时,会造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乡村景观自身的运转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做到环保、低碳、绿色,尽量达到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污染,不能给自身以及周边带来负面作用。以生态的原则对景观进行规划,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尽量打造恬静的旅游景观区域,形成适合旅游的环境,这样可以提高景观的质量。

2.2经济性原则

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改造乡村旅游景观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例如,在乡村生态景观中开展采摘园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规划时不但要对采摘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想出在淡季也可以吸引游人的方法,不断的增加收益。对景观进行设计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保证旅游经济以及生产经济都可以发展起来。

2.3特色性原则

乡村旅游业想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景观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如何规划以及设计出有特色的景观呢?就需要综合考虑园区不同方面的特征,例如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然后结合这个特征,找好自身的特色所在,让园区的设计可以与众不同,和大众化的景观规划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2.4参与性原则

如今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是让游客可以亲自的参与进来。农业园区比较适合观光游览,因此占地空间很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从城市过来的游客必须亲身体验园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在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游客才可以真正的走近乡村,体会更外一种生活方式。

2.5多样性原则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也不管什么规模的旅游形式,都需要留给旅游者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要以多样性为基础,也就是在开发产品、设计路线、选择时间、确定游览形式以及消费水平时,尽量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让游客有选择的空间;而且对于在园区内各种品种的组合、景区内各个小区域如何分布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以及丰富性。

3.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重点

3.1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产业适宜基础上

对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进行规划,也就是分析乡村景观的各种要素以及整个景观情况,以相容性为基础进行生态规划。对这种相容性进行分级,构建起判断相容性的矩阵,以此为依据,规划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以便于确立一种科学的行为体系。

3.2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规划乡村土地

根据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几项原则,如何充分的利用乡村土地进行良好的旅游景点规划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可以将将乡村景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乡村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整治区、乡村景观恢复区和乡村景观建设区。在这几个区域合理的规划好之后,可以充分的解决生产土地和景观规划用地之间的各项矛盾,不仅仅给乡村土地带来了更多的生态价值,还创造了新的产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3.3景观生态规划要以乡村聚落为中心

对景观生态进行规划主要建立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规划景观意象、功能以及性质,规划土地利用方面的景观生态以及景观平衡,规划聚落形态以及空间景观,规划聚落规模以及功能区,塑造聚落的风貌以及体系,规划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建设以及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控制以及景观区划,规划灾害的控制等等。

3.4景观生态规划中融入田园公园式风格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田园公园成为具有很多功能的主题园,它建立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具有自然、休闲、生产以及康乐的特点。乡村生态旅游更多的关注趣味性、参与性、趣味性。对田园公园进行规划,让生态旅游带动旅游业向前发展。

4.小结

目前,旅游业属速发展时期,乡村生态旅游也开始出现,让生态旅游景观规划逐渐受到了更多了重视。但是,当这种全新的景观规划兴起的时候,随之也带来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思索,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该如何保护环境资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只能企盼更多的专业人才不断的加入进来,也希望可以找到最佳的方式,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也保证了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作者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3):445一448.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第2篇

Exampled on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Planning in Dashiyao Village,Nanzhao County,He'nan Province

Liu Cai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Zhengzhou 450015,China)

摘要: 乡村游蕴藏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已经开始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过旅游产品、重点项目、景观系统、旅游服务设施、民俗娱乐活动、基础配套设施等的设计和规划,以及保障性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等,可以全方位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因地制宜性的规划和开发,从而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景点。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has had a very strong market potential and begun to spread over most regions of our country. By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the tourism products,key projects,sightseeing system,tourism service facilities,folk-custom entertainments and basic matched establishment,and through making the policies,rules and systems with assurance,we can plan and develop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its lo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uild a special tourism scenery spot.

关键词: 乡村 旅游 设计 规划

Key words: countryside;tourism;design;plan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328-02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假期的远途旅游已不能满足需要,利用闲暇周末在城市近郊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也迅速发展。我国旅游局曾将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年。乡村旅游的大力推进和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状况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尚未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简单的把乡村旅游理解为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在开发经营中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传统;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重眼前收益,轻科学管理。因此,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大石窑村地处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位于国家AAA级景区五朵山的腹地,周边还有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老界岭风景区、西峡恐龙遗迹园、西峡县老鹳河漂流风景区、南召真武顶景区、龙潭沟风景区等等一大批省内外知名旅游景点。该村距乡政府17公里,距县城30余公里,环山旅游路穿村而过,与312国道相连。大石窑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多户、共380人,耕地极少,几乎都为山地。近年来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该村也发展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旅游服务等项目,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0元。但由于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合理规划,更没有对现有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市场竞争力后劲不足,也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

1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1 指导思想大石窑村乡村旅游的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河南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为契机,以山水景观为重点,以五朵山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道教养生文化特色,完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旅游市场发展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社会积极配合和市场有效运作,进行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重点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功能与设施,开发、丰富旅游景点,将大石窑村建设成为五朵山景区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和农家乐休闲度假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民众富裕、社会和谐、环境良好的目标。

1.2 规划原则旅游接待与自然景观开发相结合原则:统观全村资源,在重点发展农家旅游接待的同时,积极开发村域内的自然旅游资源,使优质的旅游服务与美丽的自然景观巧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公众参与性原则:村民自发自主的参与,发挥公众力量,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市场导向原则:适时适地根据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要树立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适度超前,并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使村民和旅游经营者在实践中获益。

2乡村旅游开发的设计与规划

2.1 旅游产品设计大石窑村的旅游产品体系为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两大产品体系。

生态观光旅游:对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很好保护的同时进行积极开发建设,满足游客观光旅游需求。同时,使本村成为五朵山景区的生态观光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家休闲养生旅游:依托现有农家乐旅游接待设施,突出农家主题和乡村特色,利用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烘托乡村旅游氛围,强化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乡村意象。

2.2 重点项目策划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农家旅游服务接待处、文化娱乐中心、生态停车场、农家庭院改造与建设、旅游度假山庄、休闲广场、卫生医疗室等。

景观建设项目。景观建设项目重点是对现有景观的开发,包括景观命名、旅游步道设计与建设、旅游标识系统设计与建设、旅游休息设施建设、旅游安全设施建设、环卫设施建设等方面。其中,以大门到村部的红河谷和村内农家景观建设为重点。

旅游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届“蚕丝节”,开展观养蚕、食蚕蛹、购蚕品和物资交易会、乡村致富交流等活动。

2.3 景观系统规划根据大石窑村旅游资源是以“山、水、林、民居”为代表的突出特征,确定本村的景观系统由水景、山景、林景和农家庭院景观四部分构成。

2.3.1 水景水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以穿村而过的红河为主线,串联上至翠竹林、下到村大门的沿河周边景观,如龙脊背、龙潭、仙桃石、二狮戏水、鸳鸯潭、玉女潭、翠珠滩、青龙瀑布、青峰壁等,共同形成本村的特色水景系统。

2.3.2 山景本村的山景系统是由周边雄峰和山梁,奇石和绝壁共同构成。山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在清风岭上,四周的山水尽收眼底,远处的群峰、茂密的森林、流淌的河水、袅袅炊烟的农户等一同组成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卷;能够使游客充分领略大石窑美丽的山水风光。

2.3.3 林景本村的林景系统是由周边山上的祚蚕林、松树林、杂木林、低矮的灌木,以及村庄内各种树木等植被共同组成的。林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登上清风岭,青山、绿水、密林,尽展眼前。四周林木郁郁葱葱;祚蚕坡上白绿相间,蚕茧如繁星点缀期间;五颜六色的果树,将果实的清香,送到小山村的每个角落。

2.3.4 农家庭院景观农家庭院景观系统展示规划:站在清风岭上,俯视对面山上山下,依山沿河而建的农家院落,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青砖灰瓦的农舍、山石做成院落,干净整洁温馨的庭院,给人家的感觉。漫步在清静的山村里,处处都是绿色和花香,构成了安宁、祥和的山村景观系统。

2.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2.4.1 农家接待设施规划农家宾馆建设:发展农家旅游接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托现有农家小院进行旅游接待,另一种是度假山庄接待。农家小院建设以两层楼为宜,依山就势,分散布局建设。度假山庄接待以中档为宜,重点搞好内部装修,内部设施齐全。加强农家接待设施周围环境绿化和环卫设施建设。

山村菜肴:遵照道家菜肴的“保持本真”原则,结合本地的各种中药材,开发各种药膳,做足道家养生餐饮风味,把菜肴打造成本村旅游的特色吸引物之一,创出“五朵山”道家菜肴品牌。同时,加强对农户的厨艺进行培训,强化卫生、食品安全教育。

管理与服务:按照河南省《农家宾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DB41/T492―2007)的要求,加强农家宾馆接待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尤其要强化卫生条件管理,统一配置被单、洗梳用具、餐具等,并做到干净卫生、及时更换;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卫生意识。

2.4.2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规划旅游商品开发系列:创新开发理念,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力度,强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管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木材、柞蚕丝和其它土特产品资源,开发出不同系列的旅游商品,如旅游文化商品系列、旅游日用品系列、土特产系列等。

旅游商店布局:在农家旅游服务接待处再设置一处综合服务商店,商店的规模不宜大,突出特色。

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积极引进、扶持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鼓励以“公司+农户”、“前店后厂式”形式,加工生产各种农产品和土特产品。

2.5 民俗娱乐活动策划民俗表演。在休闲广场,每个周末举行篝火晚会,请一些当地的文艺表演团来此表演当地特色民俗文艺,增加娱乐性和吸引力。

手工艺表演。本地手工艺生产主要有柞蚕的纺织和挂毯、真丝绣品、蚕丝被等。在文化娱乐中心的“工艺品制作展示室”,让当地的绣女在此进行生产表演,吸引游客参观,同时进行商品销售。

健身培训。发挥道家养身健体的特长,与五朵山景区开展合作,培训村民学习道教武术、气功等传统健身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游客参与。既能够达到游客和村民康体健身,又能够增加一项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

2.6 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环卫、供排水、电力、通信、绿化等,要依据游客容量和地形地貌等合理地进行配套规划,以满足现在及中远期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旅游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动力。

2.7 政策法规制度保障根据河南省、南阳市有关政策及本次规划要求,及时制定相关制度和具体实施措施。将旅游富民工程纳入村委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相关具体责任目标,作为年终村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3结束语

在大的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普遍现象,但这类依托景区发展的农家旅游与景区在发展战略上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乡村游使景区服务更有特色,景区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特别是在景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和服务功能相分离,服务接待外移景区以外,景区周边区域服务功能更加突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外,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特色,发挥饮食、民俗、建筑等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饮食、住宿、休闲、游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文版).世界旅游组织(WTO)授权中国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局出版.

[2]陈志刚,保继刚.城市边缘化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

[3]朱青晓.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探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8902

1 引言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出现了“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诗意文字,随之而起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催热了各地的乡村旅游经济,不少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在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我们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如果不注重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势必将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空间结构规划引导,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有序开发。

2 现状概述

磐安县维新乡东临仙居,南与高二乡相邻,西与盘峰乡相连,北与方前镇、大盘镇接壤。下辖8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乡域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核心旅游区8.1 km2,自然保护区42.51 km2,总人口2561人(规划当年)。在本次规划制定之前,维新乡旅游尚未形成产业,旅游资源基本上闲置,旅游业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境内游客大部分是磐安县境内自发出游、踏青、采风等活动的散客。

3 旅游资源分析

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个大类,17个基本类型。

3.1 数量与质量评价――旅游资源种类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通过对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的全面考察,我们发现维新乡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包含了乡村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等,是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的良好基础,人文类旅游资源以乡村遗址、古民居、乡村休闲农业等为主,以地方习俗、宗教场所、名优特产等为辅,是开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的重要载体。

3.2 品位度、珍惜度评价――旅游资源特色不够鲜明,缺乏知名度

维新乡旅游资源真正称得上全国范围内独有或世界范围内罕见的不多,各景区组成要素特色不够鲜明,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与周边旅游开发比较成熟的尖山镇、高二乡等相比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大多游客的感知形象相同。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具备长期的垄断性优势,须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3 组合度评价――自然和人文景观组合较好,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包涵性较强

维新乡旅游资源组合度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马家坑行政村,各景点间的距离基本介于“1 km

4 旅游资源开发评定

为便于现状各类资源之间的整合和旅游规模效应的产生,根据各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性与通达性,规划将整个维新乡区域内资源划分成以四条脉络结构:丁埠头村沿线、马家坑村沿线、西溪村沿线、龙溪村沿线。通过分析评定(表1),丁埠头村沿线(东仙路线)乡村旅游资源级别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易于开发,交通条件好,便于客源进入,可作为主要开发对象;马家坑村沿线,尤其是王大坑村附近山水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等级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我们认为尽管维新乡旅游业起步较晚,通过统一规划,合理、有序的开发建设,吸取其他地方旅游开发经验教训后,必能发挥后发优势。

5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引导

本次规划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自然景观保护区42.51 km2;核心旅游区8.1 km2,为本次规划的重点旅游区域。由于规划范围广、面积大,在旅游开发中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规划必须有重点,有主次。规划从资源的空间邻近性、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等原则出发,运用“点―轴”渐近扩散理论,使维新乡旅游开发以乡政府所在地为“增长极”(即中心),沿着四条“生长轴”(即四线)渐进式推进,由此形成维新乡“一心、四线、六区,八景”的空间结构布局模式(图1)。

5.1 “一心”――一个增长极

利用乡镇府所在地丁埠头村的地理位置和现有新农村建设基础的优势,形成游客接待中心,使之成为维新乡境内的核心“增长极”,增强维新乡的空间吸引力和聚客力。

5.2 “四线”――四条生长轴

根据维新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交通条件以空间关系确立的四条生长轴(线路)呈“长”字状分布,分别为西轴(后阁村―丁埠头村―溪下路村―新渠村),中轴(丁埠头村―龙溪村―王大坑―犁壁岩―马家坑村―山亩田),北轴(丁埠头村―西溪村―上卢村),南轴(丁埠头村―竹园岙―半山―廿四尖背)。四条轴线把区域内部的节点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待核心增长极发展成熟之后,利用其核心辐射作用将开发重点转向轴线,促进旅游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开发范围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5.3 “六区”――六大功能片区

通过点状增长,线状连接最终实现面状拓展,点、线、面相互联动形成六大功能区,即井潭神象探险区、现代农业观光区、乡村风情体验区、竹海休闲度假区、高山生态养生区。整个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布局合理、层级分明、结构优化。

5.4 “八景”――八个主要景点

将维新乡的重要旅游景观塑造成“维新八景”,即溪炉晚照、溪谷探源、农家问茶、竹海听涛、高山农韵、古木遗风、龙潭仙踪、廿四尖眺,突出维新乡村旅游特色及对外吸引力,避免空间布局竞争。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反规划”理论;生态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4-04

1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是旅游开发的基本共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优质的旅游规划。从全国范围看,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着体系不完善、规划市场不成熟、规划经验不足、规划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水平。

作为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成都一直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一样,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本文对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新形势下,寻求“反规划”理论与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契合点,尝试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成都的乡村旅游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郫县农科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度假休闲,附近农民纷纷仿效,“农家乐”从此遐迩闻名。2003年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成功开发的“五朵金花”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和名片。之后又出现了诸如“龙泉国际桃花节”、“蒲江樱桃节”等乡村旅游品牌。此后,成都很多地方纷纷效仿农科村和三圣花乡,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但很多都是简单模仿,没有因地制宜,使得成都乡村旅游出现了资源雷同、季节性过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难以形成具有叠加效应的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围绕成都城乡建设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模式决定产品,产品决定政策”的发展思路,坚持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总体定位,不断丰富产品类型,逐步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实现“以旅促农、农旅一体”的发展新格局[1]。

2.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规划动机不正确,规划单位良莠不齐,规划过程不严谨,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规划缺乏特点和亮点,规划评审小组行政官员多或内行失声现象严重等[2]。部分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以上问题。此外,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还存在以下问题。

2.2.1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

成都乡村旅游多以农家乐为主体扩散发展,部分有农家乐的地方,规划人员依葫芦画瓢,摘抄其他的规划文本,对乡村旅游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资料的搜集、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分析以及项目自身独特性的分析等做得不详细、不系统,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致使规划写出来的文本大同小异,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同质严重,特色不鲜明。

2.2.2规划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痕迹明显

部分规划人员对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不深入,过于浮躁,片面地将城市建筑大量无选择性地移植到乡村旅游中,一规划就得要有现代化建筑、现代化娱乐设施以及大广场等,而忽视了乡村旅游的精髓:乡村的土色土香、原汁原味、返璞归真,使得乡村旅游规划显得过于城市化、商业化,大量的人造景观取代了乡土自然景观,使旅游体验质量大打折扣。

2.2.3规划区内部与外部环境差异巨大

目前很多乡村旅游规划区对周边环境的建设不够重视,景区内标识牌明显、道路干净畅通、环境质量高,规划红线范围外就出现道路破烂不堪、标识系统缺乏、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规划过于强调规划区内的打造而忽视了周边环境的延续性、协调性。

2.2.4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和灵魂[3]。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原有清新自然的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河流溪水被污染,农田景观丧失,乡村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城市文化同化。这是对乡村旅游的颠覆,使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本的核心吸引力以及对客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解读“反规划”理论

3.1“反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城市规划者并不能很准确地预测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传统城市规划仅仅依赖“规模—性质”为依据的城市规划体系,这种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于是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寻求解决之道,俞孔坚、李迪华等人研究了不同观点后,结合自己的城市规划的经验,提出了“反规划”理论。该理论被提出以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分别有城乡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将其适当引入到本领域的现有规划体系中[4] 。

“反规划”理论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出路。传统城市规划强调建设规划论,即规划建设区域,而环境生态规划只是作为专项规划,是为建设服务。“反规划”则是强调不建设规划论,旨在优先考虑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的建设,走向主动为富有生命的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5]。

3.2图解“反规划”理论

传统规划思路[6]和“反规划”思路[7]分别见图1和图2。

通过图1和图2的比较可以得出:“反规划”是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规划”理论可以从下面3个角度来认识。

(1)反思现城市发展过快的现状: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发展过速带来的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2)反思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法如不进行完善和深化,势必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推崇反向的规划流程:和传统的规划流程相反,先修建生态基础设施,保持大地的健康,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化进程。

3.3“反规划”理论的应用

“反规划”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城市规划,此外在区域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方面也有触及。通过以俞孔坚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反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已经有了不少实践作品,比较成功的有浙江台州城市规划案例,此案例中为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目标,体现城市环境要求,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规定,将生态功能进行规划,主要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生态缓冲区、生态协调区和城镇建设区[8]。这一案例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规划荣誉奖。近年来,部分旅游学者开始思考“反规划”理论如何应用于旅游规划。梁振然等人借鉴“反规划”理论框架,采用逆向的规划方法,提出负的规划成果——景区不可建设区域即生态基础设施[9]。叶舒娟等人引入“反规划”思想,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给乡村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反规划”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了“反规划”思想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10]。

4“反规划”视角下的成都乡村旅游规划

4.1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需更加注重生态本底建设

随着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规划,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想的城市形态是“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11]。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了9年多的努力,城乡统筹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乡村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为城里人提供农副产品和旅游休闲的场所,变为城市形态发展的本底。顺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大趋势,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应融入“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城市形态,更加注重和强调规划中生态本底的建设和延续。

4.2“反规划”理论与成都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

的要求相契合“反规划”理论强调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旨在先为城市铺上生态本地,然后再在上面作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宏伟蓝图。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要求的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山是龙门山和龙泉山;水是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田是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则是川西林盘[12]。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念中也提出将生态本底与文化魅力相融合,以自然山水田园休闲为导向需求,以田园城市为启动,保留镶嵌在都市边缘的乡村别具特色的田园景观,提升景观吸引力,突出“乡土、生态、情趣”三元素,打造新田园城市,从而达到乡村景区化。这些生态本底是成都乡村旅游能如火如荼发展的资本,也是成都乡村旅游赖以持久发展的根基。所以保护好生态本底才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基本要求。

4.3“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成功案例中

的应用三圣花乡是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距成都市区二环路约5km,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三圣花乡”以“花文化”为媒,打造了春有“花乡农居”百花争艳、夏有“荷塘月色”绰约风韵、秋有“东篱菊园”含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的四季主题景区,以及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江家菜地”景区。2006年4月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三圣花乡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规划者的长远目光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的把握。三圣花乡规划之初,红砂村放弃了修建五星级酒店,而是将当地民居统一改造成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因恢复创新独具格调的川西民居建筑群,春花烂漫时节,在鲜花的簇拥下,座座川西民居风格院落尽显古朴和清丽,政府就造出了“花乡农居”;在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打造上因地制宜,梅林村以前就有种梅花的习惯,政府打造出了“幸福梅林”;江家堰村以种菜为主,政府便打造出了“江家菜地”;驸马村的“东篱菊园”,政府先是让本村大田全部种上,然后再改造当地民居为带点西式的建筑,以陪衬的洋派气质;万福村有在大田种藕的习惯,政府就打造出了“荷塘月色”。 五朵金花的依次绽放,并没有只是昙花一现,而是朵朵争艳,达到了叠加的效果。从“反规划”理论分析三圣花乡的旅游规划,规划的起步是先为规划区域铺好了生态本底,再在上面画出了这五朵金花。在规划中,不是注重当地有多少新建的或现代的旅游吸引物,而是注重有多少特色的、纯真质朴的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吸引物。因此,吸取正反经验,借鉴“反规划”理论的精髓,审视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展望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必要思考以下问题。

(1)反思成都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上远不及成熟景区,在给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上也远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就是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面临的提档升级的问题。

(2)反对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无论是适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还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出发,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都应先做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规划设施过程重视生态效益。

(3)逆向规划流程:先单独规划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推行四线(红线、绿线、蓝线和紫线)管制,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然后才规划建设区域。

(4)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反规划”理论的规划成果是建立起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本底,让成都乡村旅游始终在这个本底上规划发展。

5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5.1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把“反规划”理论引入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本文试图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图3)。该模式是对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流程的逆向分析,优先考虑景观安全格局,先进行非建设区域(绿地、湖泊、林地、农田等)的规划,再进行建设区域的规划,建设区域的规划必须以非建设性区域的规划为前提,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本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2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反规划”理论中,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建立乡土植物苗圃;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10]。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强调成都自然生态本底“山、水、田、林”的相互融合;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繁多,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以及乡土文化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出品牌效应,避免品牌雷同;在规划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好高产农田,保持乡土气息;在景观打造时,尽量采用本土植物,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保持本土性,避免生物学中外来物种入侵给当地植被造成生态灾害;在规划建筑时,应与本土景观相融合,避免格格不入,过于突兀,成都的川西林盘足以体现成都乡村的原汁原味,乡村旅游开发时应尽量保护和开发林盘旅游。

6结语

一个新理论的融入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反规划”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提出的,起初就是为城市规划服务,将它运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乃至具体到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尚只处于理论借鉴阶段,要想“反规划”理论真正能融入到乡村旅游规划中还任重而道远。

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必须顺应成都市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反规划”理论旨在将区域的自然、人文和生物过程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这与成都市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相吻合,使得“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高度可行性。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总结和深化。

此论文为《乡村旅游规划技术创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与应用》(成都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为9562011R0028,获成都市2011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乡村旅游提升计划总体方案[R].成都:成都市旅游局,2011.

[2]唐建兵. 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误区及改进分析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4):346.

[3]杨洪,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50.

[4]王雷,李旺君. 景观设计的“反规划”理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初探[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73.

[5]俞孔坚,李迪华,柳海龙.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29(9):76.

[6]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梁振然,程道品,任爽.“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8(1):103.

[8]叶舒娟,杨效忠,罗世俊. 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77.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第5篇

1.完善旅游规划体系

2020年将继续完善我市旅游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建设,弥补旅游规划缺失问题,首先继续建设相关配套规划、修规,明确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布局、发展目标等,推动我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其次是在总体规划引领下编制各景区修建性详规,强化落实。再次,是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编制《休闲度假旅游专项规划》、《旅游营销专项规划》、《文化旅游商品专项规划》《四条旅游景观带规划》等旅游专项规划。与蒙方沟通,早日争取《阿尔山中蒙边境跨境旅游合作区专项规划》获得蒙方批复。

2.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新全域旅游评审细则整理的报告提交盟局的审核结果出炉后,根据审核结果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改善措施。继续推进建立向上沟通汇报工作机制,及时了解上级部门关于创建工作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做到高标准、高效率创建,并将进展情况及时向上汇报;推进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规划改革创新,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建立创建档案,及时收集整理材料并定期进行自检打分,稳步推进创建工作;积极引进涉旅大企业大项目、寻求高端旅游产品支撑、引入高端旅游人才的智力支撑;加大旅游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特别针对薄弱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积极争取各渠道资金支持。同时完善阿尔山冬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冬季旅游产品、游乐项目。加大冰雪旅游项目招商力度。

3.推动旅游项目建设

一是编制更多、更新的旅游项目简介、建议书、可研等,做好项目储备,充实旅游项目库。时时关注旅游项目政策,把握时机,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推进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启动金江沟、银江沟温泉景区开发项目、品牌酒店项目和中、大型旅游娱乐项目。做好自治区优先发展的旅游集聚区。

二是继续跟进向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帮扶的相关旅游扶贫项目、游客中心等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如金哈达沿线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建设及旅游小镇项目等。

四是进一步加强工程档案档案;完善项目工程手续;形成工程建设流程档案。

4.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

一是为抓实旅游扶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根据我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要求,编写阿尔山市旅游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二是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及旅游扶贫方案。在国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在全盟乡村旅游发展方案的引领下,开展乡村旅游工作,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接待户推荐申报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通过创建过程,完善建设、规范服务。并借助北京市东城区对口帮扶机会,将我市旅游扶贫项目上报政府,做好旅游富民工程。

三是继续跟进国家旅游局对“阿尔山村、伊尔施村、林俗村、五岔沟村、蛤蟆沟村、西口村”等贫困村建设六个一扶贫工程,即每个扶贫村建设一处停车场、一处游客服务中心、一处星级旅游厕所、一个旅游购物点、一套旅游标识系统和一处乡村医疗救助站,创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向上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确定扶贫项目,让扶贫资金能真正发挥富民作用。

5.景区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