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二层供应链 协调机制 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6.4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手段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密切合作。本文从最常见的二层供应链入手,对供需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的实施进行研究。

一、二层供应链协调机制实施步骤

1.构造供应链基本结构

由供应链核心企业发起,根据核心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结合本企业自有资源和外部市场环境等情况,选择合适的上下游企业组成供应链系统,与选定的企业协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确定基本组织架构。

2.设计供应链协调机制

根据供应链系统目标和基本架构设计成员企业间的协调机制,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确定成员企业各自的权利责任,优化利益协调方案,在此基础上经过协商与上下游企业利益均衡。

3.实现供应链系统内部协调

根据供应链系统的使命、目标、构成、功能、架构等情况在系统内部形成为所有成员企业所接收的系统精神和文化,设立专门的企业间协调机构和部门,在成员企业之间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

4.实现供应链系统外部协调

设立专门外部信息收集整理部门,分析研究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并将研究成果与供应链全体成员共享,保持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外部协调。

5.系统的综合优化

综合上述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协调机制,建立起成员企业之间高度的信任机制,实现并维持供应链系统的总体协调

二、二层供应链协调机制实施建议

供应链协调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预想不到的问题,供应链企业也容易受到固有思维模式影响而采取一些不合适的做法,影响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实施效果。以下对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1.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构建高效供应链

在构建供应链之前做好系统的发展定位,明确系统核心竞争力,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具有竞争优势的成员企业,组成供应链。为了及时应对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根据具体项目或者个性化客户需求在供应链内组建多功能的、跨职能部门的项目小组,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提高运作效率。

2.构建学习型供应链,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

由核心企业主持建立完备的网络基础设施,为成员企业提供简单高效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供应链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大量相关知识;制定出供应链企业之间共同的规范和标准体系,形成有利于成员企业之间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鼓励成员企业之间、企业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广泛、及时、不间断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

3.营造供应链系统共同的组织文化

供应链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组织文化创建的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其主要任务是要选择并建立起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体系。任何企业在接受新的组织文化过程中都有一个与自己原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碰撞的过程,因此需要通过核心企业有目的的培训和引导来逐渐适应和接受新的文化。

4.实行成员企业一定范围内的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指以成员企业群体为基础,在一定范围内赋予成员企业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和管理权,鼓励成员企业间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合理授权实现成员企业的自主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系统改善管理,增强活力和应变能力的必然选择。

5.加强供应链企业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交流的主要内容,提高沟通效率和沟通质量是发挥供应链凝聚力,提高供应链系统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信息沟通使各成员企业及时了解供应链系统的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从而对本企业具体经营行为做出调整;使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的不满和困难,及时调整协调参数和协调手段。供应链企业应该重视系统内部信息网络的建设,通过建立成员企业之间开放式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积极推进电子交流模式在供应链系统内的普及。

6.树立供应链示范企业

供应链核心企业要善于通过树立示范企业来引导各参与企业的行为,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系统内的群体规范,影响和带动其他成员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善。树立示范企业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水平。

三、二层供应链协调机制的保持

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建立及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供应链上各个成员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成员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协调机制的保持可采取以下策略。

需要合理评价协作机制给协作各方带来的利益。为此,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用定量化的指标使协作各方看到协作的好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进一步合作的动力。

在供应链各方之间分享协调带来的共同利益。这是一个比利益评价还要难的问题,也是保持合作关系的关键。关于这一问题,国外很多企业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发挥核心企业在协调机制中的主导作用。核心企业是指在整个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有能力影响供应链其它成员的企业;类似于企业动态联盟中的“盟主”。在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必须成为在动态保持协调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对于核心企业来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定从哪些方面、哪些事情上发挥主导作用;确定主导作用波及到供应链上的什么层次;确定以什么样的形式发挥主导作用;考虑如何避免核心企业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解决二层供应链协调机制在实施阶段的问题,提出了实施步骤,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实施建议,建议具有合理性;最后提出保持实施稳定性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为实现供应链参与企业的双赢或者多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标.武立东.现代供应链联盟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22-24.

[2]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6-50.

The Stud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level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Liu Wenge

(Management College,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JMI

从传统的ABC库存管理办法到JIT的“零库存管理”,库存总是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从强调大而全的纵向管理模式转向强调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的横向管理模式,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集成性、群体性和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在供应链中有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给供应链管理,尤其是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模式

供应链库存管理不是简单的需求预测与补给,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获得用户服务与利润的优化,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及节点企业双赢的目的。上世纪90年代初,管理者把供应链库存管理重点放在控制方法和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其中以AFR(Aggregate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合计预测与补给)供应链管理库存模式最具代表性。AFR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主导其分销中心及库存的管理,是商业贸易伙伴交互作用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用于预测的核心数据主要来自于销售历史数据,AFR缺乏集成的供应链计划,可能会导致高库存或低定单满足率,容易形成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从而导致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快速响应时间,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为了解决AFR的上述缺点,有学者提出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模式,VMI是以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性改进的合作性策略。VMI对减缓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的出现有着积极作用,但VMI有以下缺点:

VMI是单向流程,供应商并未将促销、多存货来源和季节性因素列入考量,在存货方面仍会有不平衡的情况发生。VMI中的框架协议虽然是双方协定,但供应商处于主导地位,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协商,难免造成失误,供应商可能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将企业成本转嫁给其他合作伙伴,供应链缺乏有效的双赢机制,由此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将会恶化同其合作伙伴的外部供应链关系,进而导致整体供应链竞争力的削弱。

JMI的基本思想

针对AFR和VMI的不足,有学者又提出了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简称JMI)。JMI是基于物流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它能有效改善供应链系统中出现的牛鞭效应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库存,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进而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JMI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库存管理计划,各节点企业在共同的协议框架下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如图1所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合作沟通,并通过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对供应链上的库存进行管理。

实施JMI的必要前提

JMI的实施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合作,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

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信任是JMI成功实施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是JMI成功的保证。为了保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良好沟通,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协商建立JMI框架协议,从而保障供应链上信息流的有效沟通,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在预测、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的共同设计和控制。

此外,实现JMI的关键是用户库存状态的透明化,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对库存进行随时跟踪调查,从而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信息,对企业的供应能力作出快速调整。因此,JMI的实施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施JMI的具体步骤

建立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

为了发挥联合库存管理的作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沟通并制定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供应商和分销商要充分沟通,将合作概念化并拟定框架协议。要理解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点和冲突,通过协商的办法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

建立集成的信息系统

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流通,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是JMI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物质保障,而对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之间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成是共享信息的技术基础。传统的信息集成方案是基于传统EDI的数据集成方法,但这种方案的成本高昂,不适合中小企业的应用。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人们先后提出了基于传统HTML技术的集成方案、基于分布式技术的集成方案和基于XML技术的集成方案,这些信息集成方案对建立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畅通机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信息系统集成时要将条码技术、扫描技术、POS系统等企业系统集成起来,从而在供应链中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为实施JMI提供了物流保障,第三方物流的兴起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的整体性也因此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事实证明,JMI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策略。随着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企业在竞争中日益壮大,供应链管理思想将日益深得企业界的青睐,而在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导下的JMI管理技术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推动我国商业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第3篇

然而,由于该公司具有交易的主动权,所以多数时候都是采取先取货后付款的方式,使得农产品收购企业拖欠农户的钱,以致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再进行农产品的种植,这样就破坏了供应链的良性循环。现通过订单融通和应收账款融通可以很好的解决上游农业企业即农产品收购企业的资金问题,使得上游能够正常运转。另外通过预付账款买方融通和存货静态质押融通很好的解决了农产品经销商的资金问题。通过供应链融资使得该条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了资金流的畅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苍南县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违约问题。有些年份农产品大量增产时,核心企业不愿意接受过多的农产品,农产品收购企业就面临农产品保存等问题,这样使得这些企业就出现违约的可能。另外,农产品经销商也可能因为产品的滞销放弃剩余产品的提货权利,使得供应链融资无法循环进行。所以,当供应链中的企业出现违约时,就会使得整条供应链中断或崩溃。

(2)法律监管问题。目前,该供应链中偶有发生物权的归属纠纷,然而这也暴露了目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应尽快完善物权法,明确物权归属。

2对策建议

(1)银行应加强审查、审批和资金监控体系。对那些违约高的企业采取严格的准入措施,同时对其他企业也应规范审查流程,通过专业化操作和标准化作业避免操作风险。

(2)对供应链中优质的企业进行扶植,使这些企业能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可以降低供应链的违约风险等问题。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OEM 供应链 供应商管理

传统的制造企业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多数只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合同关系,它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内部的运作,彼此间很少有跨企业相互协作的联系。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原有的简单买卖关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保证产品质量的提升与稳定,必须转变当前的管理模式。OEM制造企业加强与品牌商的合作,共同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在生产制造、采购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环节与供应商保持密切沟通和配合,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合作双赢的科学、有效的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对提高产品合格率、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提高客户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 DK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现状

1.1 DK公司介绍

DK公司成立2004年,主要以半导体、FPD、LCD专用生产机器等电子专用设备的代工制造为主,并提供相应售后服务。公司于2011年顺利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近年来,随着代工模式的不断发展,一些跨国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在国内寻找合适的代工企业,这就给DK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其中正在合作项目之一是代工Omron公司NS-M/L型“PCB检测装置”。2012年全年订单700台,2013年订单量预计会达到800台,市场前景广阔。

1.2 DK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问题

①部分供应商产品质量稳定性低,产品不合格率比较高。从2012年1-6月对三大类零部件(切削品、钣金、涂装)统计分析看,产品的质量不合格率平均约为7%,大大超过了公司2%的品质目标。

②供应商数量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优化机制。

③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标准,对供应商的审核流于形式。现有的15家供应商中有半数没有经过正式审核,因此也就无法客观了解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

④与供应商未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信息沟通不顺畅。

2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改善方案

针对OEM企业特点以及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①建立供应商综合评价选择标准;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全面供应链关系网;③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供应商改善质量的积极性。

2.1 建立供应商综合评价标准

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参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中对供应商采购信息的确认、供应商保证能力的评价、采购产品的验证的标准,从质量系统、进料控制、制程品质控制、出货品控制、交货和服务、制程控制、产品包装和运输、产品设计能力八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比值。如表1、2。

在实际供应商考核中,先对以上8个考评指标考核,在单项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考评。综合考评就是对以上各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而得到的一个综合考评成绩,其公式为:

A=(∑WiPi/∑Wi)*100%

其中,A表示综合考评指标分值;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分值;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2.2 供应商评价、选择标准与激励机制

供应商优化的原则是选择两家优秀的供应商,另外选择一家评级为良好的供应商以应对大批量生产产能不足的情况。见表3。

2.3 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完善品质过程控制机制

①对于合格的供应商,企业通过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共享信息、建立合作共赢供应关系。

②在新产品量产前,DK公司协助供应商对试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以降低供应商生产成本,提高新产品的生产进度。

③每个月定期与供应商召开品质会议,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4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增加供应商质量改善积极性

①每月对供应商进行品质、交货能力、价格、售后服务四项内容(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评估。月度综合成绩100分,其中,质量绩效权重为40,交货能力权重为25,售后服务权重为20,产品价格权重为15。根据考核标准得出供应商月度质量水平综合得分,在月度质量水平综合得分基础上进行算术平均后得出年度综合得分。

②委托商与制造商共同设立奖励基金,以年度供货总额的2%作为奖励措施,对年度得分超过70分的供应商进行奖励;对月度得分低于70的供应商,则减少订单并限期提出整改措施。

③建立“售后追加”制度,对于因供应商引起的质量问题承担“关联”责任,这样供应商由单纯的供应商身份转向供货及售后服务商双重身份。

3 效果分析

在整个供应链中,DK公司作为总装商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并提供技术支持,极大的调动了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实现了效益、质量双赢的目的。

①供应商整合优化。

如表4所示,我们选择了新亿星、sus两家企业作为钣金A级供应商,承担80%的生产订单,同时选择青阳作为B级供应商,承担20%的生产订单,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与交货期。

②供应链合作前后原材料质量合格率提高。

从表5可以看出,改善前1-6月份,产品不合格率比较高;改善后,产品不合格率开始下降,从9月份开始,产品合格率逐渐提高,质量合格率趋于稳定。

如表6所示,改善后,产品合格率、顾客满意度、交货能力分别提高了2.3%、6%、5%,生产成本每月降低了约2.2万元。

综合以上数据及具体生产情况,说明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对供应商质量管理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达到了改善效果。

4 结论

本文以OEM制造企业DK公司对供应商管理分析入手,提出并实施了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案,结果显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供应链各企业负责人的合作意识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有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勇.供应链管理研究下供应商的综合评价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00,5.

[2]王金发,伍建军.ISO9000标准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质量,2005,3.

[3]徐晓芳,张伟,叶春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质量管理[J].工业工程,2002,5.

[4]周叶,周建设,柴京富.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06,2.

[5]谢德琼.日化产品的OEM及其质量管理[J].空腔护理用品工业,2011,10.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汽车物流;苏州;供应链

本文系苏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苏州汽车物流运行竞争力与服务平台构建研究”(SR201478)阶段性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7日

一、苏州汽车物流业发展现实需求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涉及面广、前后产业链长,带动相关产业的作用大,吸纳就业人数多,对加快经济增长、促进生产、拉动消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持续突破千万稳居全球第一位,2015年中国汽车的总产销目标已经达到4,000万辆,零售额已占到了社会消费品总额的27%。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代表城市,汽车消费的热情更显高涨,2013年汽车的零售额较上年增长8.1%,达到209.34万辆,比上年增长17.7%。

苏州是汽车制造相关企业的集群区域,包括博世、德尔福、麦格纳等巨头在内的近千家零部件供应商扎根其中,产品涵盖了汽车产业链的所有领域。如何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提高汽车物流运作的效率,打造汽车物流服务平台进而降低汽车产销供应链成本,是保持汽车产业市场优势的重要因素。在服务经济时代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背景下,实现地方物流产业与汽车制造的有效协同,对于推动苏州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苏州开展汽车物流现有基础

(一)区位与交通资源优势突出。苏州市开展汽车物流有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资源,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基础、铁路与航空为远程辐射、港口海运为重要补充的综合运输体系:沪宁铁路贯穿其间,京沪高铁运行良好,铁路建设向高速度、高标准、网络化迈进,沪通铁路已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沪宁、苏嘉杭、沿江高速、绕城高速公路形成了比较便捷的高速公路网,截至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35公里,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6.5公里,居全省第一位;204、312、318国道以及苏虞张快速通道交汇,年末公路总里程达13,155公里;城市各个区域内部道路经过近几年的改造,通行能力大大提高,而汽车相关企业集聚的园区开发区都有较好的道路通行条件;实施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初步形成“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水路立体运输网络。与此同时,苏州地区还有得天独厚的汽车规模物流的港口资源,拥有由张家港、常熟港、太仓港组成的港口群,位于“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南岸,这里通江达海,交通便捷,是长江最大的国际贸易港。溯江而上,可直达安徽、湖北、重庆等国内众多汽车产业基地和汽车消费市场。另外,由于涉及到汽车入厂物流JIT的快速要求和部分紧急插件,还需要航空运输支持,苏州市地处的长三角地区有完备的机场群,且都有高速公路近距离直通,具备开展长距离物流的条件。

(二)物流运作能力稳步提升。苏州物流业总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达到39,081亿元,2012年已超4万亿元,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三分之一。物流运作效率明显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逐年下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物流运输能力稳步提升。2013年,全市公路、水路完成货运量1.85亿吨,货物周转量181.9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6.7%。铁路货物发送量83.53万吨,货物到达量195.79万吨。与此同时,苏州物流配套建设不断创新。通过政府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BOT、ABS、PPP等融资方式,苏州市大力支持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和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仓单质押、融通仓等物流金融服务,物流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借助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来改造提升传统物流运作模式,苏州市积极探索陆港-公路港、海港-无水港、空港-虚拟港等物流一体化集成,支持工贸结合、供应链管理、物商互动等综合服务型物流新模式发展,初步形成了VMI和DC等先进物流业态。在全国率先推出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新模式,实行“一区多点”、“预报即放”新模式,成为海关总署水陆两路快速通关试点城市,这些措施将为复杂的汽车物流搭建供应链整体服务通道。此外,苏州市还积极打造“交通物流信息平台”,深化与各类企业级信息平台、运政GPS综合管理系统、GIS系统的信息对接,实现对5,000余辆运输车辆的实时跟踪和3,000多家运输企业的GIS定位。与此同时,推动“苏州现代信息物流交易平台”项目建设,开通400-180-5656服务热线,实现替货找车、帮车配货、信息服务等功能延伸服务,加快物联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三)产业集群表现明显。近年来,苏州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建设了一批功能集成、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在建、拟建的物流园区(含中心、基地)32家,入驻企业8,000余家,年吞吐能力超过1.55亿吨,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加速物流园区的集聚效应持续显现,这为汽车物流的运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流带与以整车为中心的汽车供应链物流服务重点区域重叠,将为汽车物流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以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园区为代表的沿沪宁物流带将涉及上海汽车城及周边的外协物流,而沿苏嘉杭物流带则完成了苏州地区汽车物流内部纵向的串联。与此同时,苏州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面开花。DHL、UPS、中远等国内外知名物流巨头及物流投资商落户苏州,涌现出一批营业额达数亿元的物流企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拥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73家,其中3A级以上物流企业55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43家。其中,日邮汽车船运公司(NYK)、中外运集团、安吉天地汽车物流、长久汽车物流等专业汽车物流巨头已切入苏州汽车物流供应链条中运作,进一步提升了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能力。

三、加快苏州汽车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升整体服务层次。推广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物流业,培育苏州地区的物流龙头企业,学习外资专业汽车物流团队运作经验,鼓励其汽车物流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转变,形成苏锡常地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有较大影响力的汽车物流服务品牌。

主要建议:一是扶持壮大重点物流企业、龙头企业。围绕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以整车厂为核心的制造供应链为主体,重点开展“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的全过程供应链服务,通过与制造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股权、契约关系来实现定向物流服务;二是鼓励重点企业强化内部管控。借鉴优质的4PL公司供应链管理理念,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加强企业与客户在资源、计划和控制生产等方面的协作配合,完善全程物流方案,加快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拉动式、低成本、高质量的精益物流。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培养业务特长,形成有特色的汽车物流服务品牌。

(二)开展多元运输模式,完善物流服务网络。发展汽车物流多式联运,有效利用苏州港口群资源,开发建设内陆“无水港”,推进苏州港口国际海陆运集装箱中转、国际货运站等物流节点等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公、铁、海国际联运。借助GPS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手段,完善物流运输服务的网络监控,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

主要建议:一是完善汽车物流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空港-虚拟港、海港-无水港、陆港-公路港等物流一体化新模式,补充多式联运的中转节点,借助完善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开展多元化运输。加快推进国际货运站联运设施、国际海陆运集装箱中转及货运空港衔接点建设,加快公、铁、海、航联运发展,完善物流服务网络;二是提升汽车物流通关能力。充分放大重点贸易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优势,进一步增加口岸吞吐能力、促进港口软硬件建设、提高港口服务能力。完善汽车零部件、整车进出口的物流配套服务,催化形成集汽车进出口、销售、运输、报关、维修售后及零配件的进出口、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完善的高附加值物流产业链,促进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推动零部件、整车进入国际供应体系,与国际市场保持同步。

(三)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组建汽车物流联盟。整合物流园区、物流通道、运输装备等存量资源,引导不同类型、层次的物流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形成战略联盟,联合配置资源、做好功能定位,打造汽车物流的全网服务。在此基础上,对接国内外市场,加快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物流发展理念和模式,积极融入国际高端汽车物流产业体系,提升物流发展整体开放水平。

主要建议:一是优化区域汽车物流资源配置。结合汽车物流特征,在同一集聚区内进行错位功能设置和互补经营。高度重视资源集约化对物流运输、质量控制带来的新要求,更加注重物流体系内企业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通过物流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布局合理的基础网络设施、运输节点和通道,加快全局物流运力的统筹协调和功能优化;二是支持汽车企业和物流供应商融合发展。引导本土的中型企业与管理技术高、规模大的成熟物流商联合,支持中小型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参股、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战略重组,实现系统内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依靠政府的产业政策倾斜和优势网络资源逐渐切入整车领域,可以按自身特长承担多式联运中的部分模块,实现利润分成和业务增长;三是推进零部件协同配送物流。以汽车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借助网络平台和通信技术,加强与各类合作伙伴的信息沟通,推进协同配送;与其他区域的公司合作装载回程零件、进行往返运输,充分利用“云服务”平台上的物流资源和专配送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完成汽车零部件体系庞大、种类繁多、过程复杂的物流服务。

(四)创新供应链服务模式,开发末端增值业务。发展以整车厂为核心的汽车供应链物流服务,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物流一体化水平,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细化开发高增值服务,打造满足拉动式生产特性的协作物流,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快速低碳的汽车产品流动。

主要建议:一是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鼓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重新设计物流与配送的系统,以最大限度地缩短订货处理周期、提高系统运作效率和反应速度为主要方向,必要的时候联合其他企业形成集群区域内零配件供应的JIT(准时制)速动机制,甚至通过标准化控制达到JIS分钟计时直送工位;二是增加服务便利性。在政府的促动下建立近地化供货体系,可以在产业园区内整车厂附近建立HUB(中转节点),招募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与,采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JIM(联合库存)的管理模式,由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供应链上下游的日常仓储管理和库存控制,协调开展全国乃至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的货品运输。也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招商引资,由供应商来园区建立供货仓库,按时交货、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发展协助采购延伸服务。汽车制造领域的采购差异化明显,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机构的协调,对能力采购中较难获得的物流资源(如技术先进、投资较大)进行建设。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切入汽车企业协助解决采购问题,保证制造物流的顺畅。如量大采购时的集运、共同配送、重资采购时,供应链中的资金配合、物流监管可以由金融体系和网上银行来解决;四是促进运输过程透明化。推进运输企业GPS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建设,优化运输车队适时控制,提高货物状态的监控可视度,从而减少冗余环节,减少在途时间,降低运输风险(货损、延滞)等情况。以互联网为平台导入零部件物流过程中大量客户、供应商和承运方数据,借助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应用加强对运输车辆有效管理;五是鼓励尝试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引入第四方物流管理理念,逐步引导汽车物流经营商提升服务层次,学习国际巨头的成功经验,在外协指导下,尝试提供集成管理咨询、汽车供应链协作和供应链过程的再设计、适合客户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4PL服务。

四、结语

作为一种高度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汽车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用运输工具、特殊的装卸设备和包装、复杂的库存控制、销售售后的保管维护、国际物流段的进出口通关、多方参与的信息沟通,这是普通物流活动无法匹敌的。因此,做好汽车供应链条上的整体物流服务,能够为整个区域内部的物流运作起到示范作用,是提升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契机。

主要参考文献:

[1]林云,田帅辉.物流云服务――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服务新模式[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1.

[2]孔祥宁,郑建.中国汽车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J].交通企业管理,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