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现状 调查 建议与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近年来,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缺乏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可见,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有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案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超过5800万的群体的问题,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新农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2009年7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社会实践团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教育、关爱和管理等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期间,我们走访了村间集市、家庭,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我们试图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我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的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2―6年级,初中1―2年级的在校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7―15岁之间。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减少性别差异,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是1∶1。

(二)方法。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采用了到家庭随机走访、街头集市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36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选定的调查对象,我们采取了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亲情缺失严重,渴望父母关爱,心理发展异常。

由于亲情缺失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亲情缺失,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父母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时间下来,无助感、失落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60%,一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40%,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而且相处的时间也很短暂。尽管外出务工的父母会打电话给孩子,但每次打电话的内容多是问问家里的情况,有事情相互通告一下。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渴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访谈和调查中有65%的留守儿童反映因父母不在家常常感到没有安全感、寂寞、孤独无助。

同时,这部分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如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交谈,刻意回避我们的问题,时常还表现出烦躁的情绪,等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儿童,88%的留守儿童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选择独处或者生闷气,仅12%的儿童会选择去找老师或者朋友倾诉,亲情的严重缺失使他们慢慢变得沉默寡言,没有了笑声。他们渴望美好的未来,却又常觉孤独;他们愿意去开怀大笑,却感觉无人陪伴;他们在梦中呼喊着父母,醒来却发现仍是独自一人。

(二)隔代监护,家庭教育缺失,生活习惯欠佳。

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人生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一直把家庭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教育已全面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放弃了家庭教育,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赢得了家庭教育,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从调查情况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79%的儿童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监护”。但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还要同时照看几个孙辈,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仅满足于让他们吃饱、穿暖,缺少精神、道德上,以及日常习惯和行为的教育引导与管教约束,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明显地发现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与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普遍欠佳,不少人不讲究个人卫生,身着脏衣服,甚至不洗手就拿东西吃,早上不洗漱就吃饭,晚上不洗漱就睡觉,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三)学习成绩不佳,不当行为时有出现。

根据调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较少,对儿童在学校情况如何、学习情况如何、学习内容是什么、作业是否完成、学习是否认真、考试情况如何等几乎不知或很少过问。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这使得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不佳。也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有打架斗殴现象,甚至有个别出现抽烟、沉迷网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为孩子考虑,多为孩子的前途考虑,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能就地务工,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在外地务工且有条件的父母,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定期“温馨对话”,采取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经常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加强沟通与交流。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其家庭成员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适当进行家访,加强沟通与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2.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留守儿童参加文体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非常宝贵,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释放烦恼,获取快乐和自信,努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帮助他们走出各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学校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健康老师,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与他们进行及时的交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及各部门方面。

1.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本地就业岗位。正是由于儿童父母外出打工,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抓住可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和扶持本地经济,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增加就业机会,留住劳动力在本地工作,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让日益兴起的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就业潮,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首先,政府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其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爱。最后,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垃圾对孩子的毒化。

3.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又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这一状况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得到发挥。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五、结语

“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健康快乐,共同成长。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献计献策。同时,我们真心地希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为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座共同关爱、共同呵护的桥梁,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籍及行为问题.心理学,2005.4.

[2]王玉琼,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3]宋文娟.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孙鸿雁,徐文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5]牛场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DB/OL].,2008.9.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16-02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盗吭龆啵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增长。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较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会教育缺乏,这些儿童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对柳州市融安县桥板乡良老村、阳山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教育状况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桥板乡位于广西柳州市融安县东南部,是区级贫困乡,乡政府所在地―― 桥板村,距离县城 60 公里。全乡下辖桥板、良老、阳山等 10 个行政村,总人口为 17929 人。桥板乡的良老、阳山等部分偏远山村的交通极不方便,信息闭塞,主要特点是地少人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贫困人口基数也较大。据 2015年统计的数据,全乡的贫困人口数是 6891 人,占全乡总人数的 38.40%。近年来,桥板乡近三分之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在村寨里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桥板乡良老村、阳山村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教育状况进行专题调查。发出调查表 100 份,收回有效表格 93 份。走访对象为生活相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一共走访了 30 户家庭。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年老体弱又是文盲,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社会不良风气等,因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一)情感教育的缺失。从以上各表可见,有 71% 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由母亲和父亲照顾的只有 15%,其余的寄宿在亲友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爷爷奶奶或亲友,这些监护人平时缺少和孩子的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更谈不上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情感的交流,这导致留守儿童变得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甚至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反抗。

(二)学习教育的缺乏。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排在中等或偏后的位置。由于临时监护人大多数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年老多病又是文盲,根本没有能力和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有 40% 的儿童说临时监护人是通过责骂或打骂来进行教育的。由于受到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读书不如打工;随着网吧在乡镇及村日益普及,留守儿童在双休日或课外时间经常去网吧,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失去了学习热情。

(三)师资力量的薄弱。由于良老村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利,是一个比较闭塞的壮族村寨,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良老村民大部分不会讲普通话,他们大部分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给学校。据调查,良老小学共设有一年级至三年级 3 个班级,在职教师 5 人,其中大专毕业 1 人,中师 4 人。最年轻的老师年龄 34 岁,其他老师的年龄均在 49 岁以上。而在阳山小学,在职教师5人,大专毕业1人,中师4人,其中代课教师 2 人,年龄在 49 岁至 56 岁之间,共设有 1、2、3、4、6 年级 5 个班级,因生源不够,五年级无法开班。贫穷、落后以及思想观念上对教育的不重视,加上老师数量少,结构不合理,负担过重,学校除语文课、数学课外,许多课程形同虚设。

从宏观看,当前很多制度制约了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难以满足所有留守学生寄宿求学的需要;二是农村教师编制偏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三是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对教师在管理留守儿童中的加班加点费用,学校没有财力进行奖赏和补偿,这直接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四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调,这些因素对农村学生(包括留守儿童)的发展极其不利。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需要进行制度改革,通过制度激励将教师个人化关爱行为变成自觉的集体行动。

三、对策与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社会各个方面齐抓共管。

(一)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家长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家长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其次,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的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以择近在本地务工,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二)重点关爱“留守女童”和“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包括留守女童,双亲留守儿童,来自单亲家庭、妈妈一人外出家庭的留守儿童等,他们应当成为人们关爱和关注的重点。

1.建议实施“留守女童关爱计划”。针对留守女童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以及留守女童家务负担普遍比较重的特点,实施全社会范围内的留守女童关爱活动。

2.建议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计划”。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开展社会救助、学校关爱和结对帮扶制度。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积极开展各项有意义活动。如开展“关爱留守孩,千里传佳音”活动;每年举办留守儿童集体生日会;利用寒、暑假组织需要探亲的留守儿童开展集体探亲活动等。建立高校学生与地方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结对互动模式,以高校的院(系)为单位,每一个院系与一留守儿童比例较大的镇乡结对。首先,由高校院系安排,每 20 人为一小组,每小组负责结对乡镇的一所村小。其次,根据农村小学的编班情况将这 20 人机动分组,如某村小一共有 10 个班,则将这 20 人分 5 组,每组负责 2 个班。最后,由这些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负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成长性心理辅导、学习辅导等,此项活动主要以书信、电话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项活动可以和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结对村小成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使这项活动长久地进行下去。

(三)努力发挥教育部门主渠道作用。建立寄宿制学校运行保障机制。在经费投入、教师编制等方面向寄宿制学校倾斜。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经费支持力度,增加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教师编制;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应急机制。

融安县在帮扶留守儿童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展师生结对帮扶、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加强监护人培训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融安县桥板乡 2014 年春季开展“100 名教师帮扶 100 名留守子女”的关爱教育活动,既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状况给予关爱帮扶,又对他们给予生活和经济上的资助。

(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生活,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新家。融安县桥板乡的主要做法是以创办和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基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将学校营造成“温暖的家”。(1)聘请生活老师。为帮助寄宿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融安县教育局每年聘请生活老师,指导帮助住宿生铺床叠被、洗脸洗澡、洗衣服等,以提高学生自我生活能力。(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为合理安排寄宿制学校下午 4:30-9:30 之间的漫长时间,寄宿制学校普遍实施课外“四个一”活动,即“一小时文体活动”“一小时处理个人事务”“一小时观看电视节目”“一小时学习书本知识”。(3)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活动。

(五)加强儿童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社会应重视家长对儿童的监护责任,建议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中突出父母亲情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要出台保护儿童享受父母亲情和关爱的明确条文,并制定强制措施,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积极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第3篇

http://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学校;家庭

调查地点及相关介绍:本文选取了东部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中岗镇田拐村进行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中岗镇位于阜南县城东南18公里,地处蒙洼分洪道和谷河交汇处,S328省道穿境而过,该镇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同时由于当地长时间少降水,土地出现裂缝,粮食作物因为少灌溉而发育不良,如玉米打焉等。农业结构以粮食作物玉米,小麦为主,平均每户村民拥有2亩地(每人1亩地,未满18岁的孩子没有耕地),家庭收入以外出打工为主(每户基本上有一人以上出去打工,工作地点多为上海,浙江等地,月平均工资为2000 左右),大部分村民收入为1~2万元。

调研对象: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教师、临时监护人。(本文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调研内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性格、行为表现、品德等方面以及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经济、文化、管理等情况。

一、概述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008 年,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就有1个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留守”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等,但从总体上看,其消极影响更为突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党和政府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明显,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仍然严峻。学术界的研究报告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化以及日常安全教育等问题。但仅仅是“就事论事”,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仅仅涉及了部分社会群体,而对于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却鲜少涉及。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支教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大学生支教这一角度分析其对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80 年代,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之相伴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加,他们所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 年5 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援助研讨会”。随后,国内相关学者和专家对其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本文创新之处

⑴研究方法。①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横向比较了同一村落但教育水平不同的两所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同时采用瑞文智力量表来反映留守儿童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下,其智力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了自然观察法,暑期我们在当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观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以及生活情况。

⑵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在调查数据的统计方面用统计学的一些方法,用EXCEL和SPSS来处理数据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智力水平的数据分析在研究中,我们选取了A、B两所学校一年级与三年级共93个留守儿童作为被试。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我们假设两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差异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有影响。随后我们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A、B 两个小学一年级瑞文测验的智力结果:

从智商及标准分来看,其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所学校一年级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A、B两所学校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同时由于本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这两所学校的孩子基本无任何学前教育。我们可以认为这两所学校一年级新生的智力水平在同一个水平上。

A、B 两个学校三年级的学生的智力分析情况:

从标准分以及智商的P<0.05可以得出,这两所学校三年级学生是存在智力差异的。并且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智商和标准分上,组1的平均数明显小于组2,也就是说组1所在的学校的三年级学生的智力低于组2所在学校的三年级学生的。

综上表格分析,同时排除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在教育的低级阶段(一年级),两所学校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然而随着学校教育达到一个相对高一点的层次后,两所学校的留守儿童的智力却出现了差异,我们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影响的。为了进一步分析同等教育水平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智力是否存在差异。为此,我们选取了A 学校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三个年级共85 个被试,其中55个留守儿童和30个非留守儿童,并对他们的瑞文智力结果进行了分析。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智力的差异性分析情况:

表中显示P<=0.05,表明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智力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同时表中信息显示组3智力水平的平均数低于组4的,而组3与组4分别代表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表明该所学校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智力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留守儿童的智力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智力,这说明留守情况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影响的,综上所述,得出留守情况和学校教育水平情况对于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影响的。

2.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⑴学习成绩的平庸性。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而导致上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下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得知,他们更愿意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出外打工,这种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状态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不佳。

⑵人格发展亚健康性。由于缺乏正常而必须的家庭教养,致使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不良,心理问题突出。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守儿童非常难管,作业不交、上课不听,特别喜欢和老师对着干,逆反心理极强;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则非常自卑,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⑶思想道德素养的偏差性。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偏差性极大,并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出现异常。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也未意识到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发展偏低,甚至有极少部分留守儿童还有违法行为。

⑷ 安全教育缺乏保障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均比较差,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孩子身体擦伤,但是既不上药水也不找老师,而且吃饭的时候往往不会洗手,直接拿起馒头就吃。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人权意识淡薄,受到人身伤害时往往不知道去维护。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失衡的原因分析

现代的教育包括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暑期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本文主要分析在教育体系中占重要本分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影响。

1.家庭教育

7-12 岁属于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是需要成年人进行抚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并通过父母的期望开始认识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从父母的期望中形成自我。双亲抚育是人类社会找到的一个最有效的抚育方式。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缺位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家庭教育处于缺位的状态,这种变化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⑴隔代教育难以胜任。孩子的父母或父/母外出后,大都由爷爷奶奶或者是母亲来承担基本的家庭教育功能,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处于小学以下,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监督都缺乏科学而有效的手段。一方面由于血脉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大部分祖辈对孙子是过分溺爱的,不加管束,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在监护和施教中注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管束。另一方面由于祖辈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基本属于文盲或者是半文盲,不能帮助儿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不能辅导他们的功课,也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地监督。然而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关键期,孩子的监护者却没有文化,将会严重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发育。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有的老人确实想在学习上帮助孩子,但是苦于自己文化低,无法在文化层面给予帮助,于是就采取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提升孩子成绩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进而产生敌视态度或报复心理。现实表明,隔代教育的弊端很多,难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⑵家长畸形教育观念。根据我们暑期的走访调查,大部分村民还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希望孩子将来可以考上大学,但是也有部分村民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尤其是有的父母会把他们在外的一些感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并且向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对比目前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社会现实,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却可以从事着一些无需知识也可以挣很多钱的行业,进而使得孩子坚信读书与否都一样,久而久之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家长的消极教育观潜移默化的助长了孩子的厌学情绪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另外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因而常通过金钱来弥补父爱、母爱;但是由于孩子尚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他们不懂得金钱的意义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经常买零食玩具或者是上网,。暑期调查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不吃中午饭却拿出来一大堆的零食吃;而且一旦没有零食,就会偷偷跑出学校买,养成了盲目追求享受的不良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时不在影响孩子,这些畸形的教育观必然会导致孩子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畸形的心态,不利于孩子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社会化群体。学校的角色在于将儿童统一起来接受国家的正规教育,这些教育显然是单个家庭不能胜任的。社会的发展是将学校教育逐渐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学校有一套预定儿童行为的规则体系,儿童将在学校学习遵守这一切。随着儿童在学校时间的不断延长,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教育本身的发展,都使得人们对于学校有强烈的依赖性。。因此父母外出后,儿童在学校内能否得到有力的监护与教育就变得更加重要。但是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多问题,并未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地区小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乡镇府,由于资金有限而且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往往只关注那些有影响力的示范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投入方面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在与校长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校老师和校长在县示范校听课的时候,发现学校大都配备多媒体设施,可以结合图片给孩子生动的讲课,但是由于资金状况,校长无力购买。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当地老师根本无法开展体育课,导致当地学校的体育课只能流于形式,孩子们几乎无法学到基本的体育知识。

⑵教师监管陷入尴尬境地。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课堂表现,还需要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更无法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学校的问题。老师的威信必须靠家长的帮助才能维持,没有家长的支持,老师对于一些难以管教的孩子几乎就没有办法。我们了解到学校虽然会召开家长会,但由于家长外出打工以及监护人不重视的原因,每次参加家长会的人数情况非常糟糕,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的空缺。

⑶传统教育模式固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几乎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上,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以升学率为主,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考核教师的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作为根本指标。学校和老师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成绩上,把关注的重心都放在了尖子生的身上;而且平时对学生的管教方式非常粗暴,体罚或者是侮辱学生的情况非常常见。在暑期调查过程中,我曾亲眼目睹一个孩子因为过于调皮,老师什么都没有说,直接用脚踹。

⑷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两个小学,教师均不到10人,虽然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但是每个老师的教学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几乎每个老师要身兼数科教学任务,根本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且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精力有限,每个学科的教学情况非常粗糙。有一次,我拿起孩子们的数学作业本,发现孩子做的数学题大部分是错的,但是老师仅仅在作业本上写了一个日期,根本没有对与错的批改。这样粗糙的批改作业的方式对于孩子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成绩必然会直线下降。

http://

参考文献

[1]杜明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1,20.

[2]项玉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5,20.

[3]孙月玲.中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07:1,20.

[4]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2006:1,20.

[5]唐安奎,李小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再思考———基于现代化的视角[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 (4).

[6]李春梅,孟蓉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和对策[J].决策咨询,2012(4).

[7]郭玲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与对策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8]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代教育论丛,2010(1).

[9]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C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18—03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在农村由祖辈或亲友照看的3—6岁儿童的教育,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农村3—6岁的留守儿童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长期滞后,造成农村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

(一)学前教育不受重视,经费严重匮乏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措施,都在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家长观念的陈旧,政府职能部门的忽视,积重难返。农村旧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有些父母认为学前教育不影响孩子的教育,而祖辈们根本没有学前教育的意识,部分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学前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看护或简单的拼音、识字和算术的知识传授上。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已落后于现今社会需求,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投资力度不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教育投入资金运行效率也较低。原因是,城市与乡镇及农村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知识培训工作不到位,大多数教师教育留守儿童的相关知识比较欠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等。农村绝大部分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和家庭式幼儿园,即使有少数公办幼儿园也仅靠低廉的收费艰难运转,很难得到乡镇政府资金支持,因为多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农村正规的幼儿园收费较高,甚至远远超出当地中小学生的费用,很多农民工家庭无力承担,这也致使留守儿童不能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二)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幼教师资水平差

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低大约20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入园率则更低。在中西部的22个省(市、自治区),约有一半的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的数量也只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0%,90%的行政村没有幼儿园。适龄的学前儿童,近2/3的3—5岁适龄学前儿童没有幼儿园可上。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适龄幼儿入园的需要。部分地区平均一个村只有一个幼儿园,附近幼儿都送至该幼儿园,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满足不了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各地政府无法建立公办幼儿园,只能鼓励建立私立幼儿园。由于农村土地广阔,家庭居住面积大,儿童活动空间大,许多幼儿园以家庭作坊式为主成立幼儿园,只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简单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整套的课程和教育理念,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更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幼教师资差,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保障,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最高学历是高中,甚至有些幼儿教师只有初中文化,更谈不上有任职资格证书,专业素质和能力普遍较差。原因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无法引进和留住人才,学前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教师没有编制,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留守儿童与其祖辈或亲戚生活在一起,其抚养人对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普遍认为由祖辈或亲属看护,既能保证安全,又可节省开支。

(三)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关系疏远

家庭教育是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3—6岁儿童正处于成长关键期和敏感期,其教育涉及生理、心理、智育、德育等多方面内容。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不仅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使亲子关系疏远。特别是3岁左右的儿童,处于依恋期和模仿期,好奇、好动、好模仿,内心脆弱敏感。长期与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较少接受新鲜事物,心理开导欠缺,甚至染上不良习气。祖辈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由于知识、观念、精力、时间等的限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家庭不完整,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其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均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产生漠视亲情的不良后果。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幼儿个性发展不均衡,幼小衔接困难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个性发展不均。相对其他年龄段儿童,处于学前期儿童在情感、态度上更为敏感、细腻,更渴望得到认可和关注。农村留守。的学前儿童普遍存在“情感饥渴”,表现为抑郁、自我封闭、嫉妒、神经质、歇斯底里等。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在其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少而且被动,缺少合作意识、协商调解、求助策略等,而多为粗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此外,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冲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等。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还表现为幼小衔接困难。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注较多,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都得到了有效改善,为幼小衔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幼小衔接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幼儿园方面,换言之,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的问题。不解决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的问题,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幼小衔接。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未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加之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根本无法适应小学化的学习和生活,主要体现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性格、同伴交往方式等方面。留守儿童一旦在小学中出现上述任何方面的问题,就会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增加投入

政府与社会各界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国家要逐渐实行义务的、免费的学前教育。目前,学前教育虽然是非义务教育,但仍是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项教育事业,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减轻财政压力,国家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但在农村,由人口居住分散且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农村民办私立幼儿园获利不大,因此,单纯依靠公民个人来举办农村正规幼儿园的可能性极小。民办私立幼儿园按成本核定收费价格,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很多人是难以独自承担的,这势必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不断巩固并扩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和规模,增加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机会;鼓励学校和公民个人创建幼儿园,多渠道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二)增加幼儿园数量,改善幼教师资

鼓励学校和个人创建幼儿园或幼儿班,增加适龄儿童的入园率。对现有资源要充分利用,如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可用资源,鼓励中心村独自办园、邻近村联合办园,或在村小学设立幼儿园或幼儿班,以方便广大适龄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政府要放开政策,对符合条件并愿意到乡镇、农村去创办幼儿园的投资者,及时予以审批,免费办理各项手续并指导办园。同时,及时监管私立幼儿园的办园情况。对公办和私立幼儿园要一视同仁,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环境;及时奖励、宣传和表彰,努力形成公办和私立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此外,还要提高幼儿教师待遇,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工资待遇,不断改善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农村贫困、偏远地区教师适当发放补助,解决幼儿教师退休养老问题。在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短缺的情况下,对这些在岗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鼓励城镇师资力量较强的幼儿园派出部分教师到农村幼儿园支教或传授经验,送教上门,进行现场指导,交流经验,并针对农村幼儿园的薄弱环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教学意见和建议。农村幼儿园的园长、教师也可定期、不定期地到城镇示范园跟班学习,全面了解示范园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方法。

(三)改善家教环境,拓宽沟通渠道

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和教育环境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点。单纯依靠家庭自觉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或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理念和认识。主要宣传正确育儿理念,帮助家长或其他抚养人掌握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鼓励家长或其他抚养人送孩子到幼教机构进行系统的学前教育。此外,学前教育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网络、电话等,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及其他抚养人密切联系,让其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情况,提供引导策略,与家长建立信任,获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督促外出打工父母经常和留守儿童进行电话交流沟通,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变化,认真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多回家探望,以减少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尽量委托文化素质高、有责任心的人做孩子的代养人。对于只能把留守儿童代养在祖辈家里的家庭,有关部门应组织开设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学习活动,使祖辈代养人老有所学,以使其和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

(四)关注幼儿心理问题,促进幼小衔接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引起的留守儿童个性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值得社会各界关注。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也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处于学前期的幼儿,心智还不健全,更需要关注和引导。当地学前教育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就定期对3—6岁的幼儿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其性格和情感问题,及时提供心理帮助,必要时可采取游戏治疗等外部手段进行治疗,并定期回访,以防心理问题反复出现。同时,还要关注留守儿童代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支持。此外,解决幼小衔接困难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学前教育机构。积极创建公办幼儿园,让留守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并与当地小学保持联系和沟通,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向上达成一致。也可根据当地小学教育情况,对学前教育相关方面进行适度调整。组织留守儿童到小学参观,了解学习环境和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模式,同时注意其心理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农村小学应考虑当地学前教育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过程。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留守儿童 农村

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1-2]但都包含以下两个要素:儿童留守原籍,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不同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持久的生活状态,而只是一种暂时的生活状态,转化的可能性非常大。为研究方便,我将“留守儿童”的操作性定义界定为:在本学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由父母一方、隔代亲人或他人抚养、教育的小学生和初中生。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以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和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即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本文采用第三种观点,这也是心理学界认可的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对较长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的指标。因此,被视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随着“民工潮”的不断涌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逐年增长,并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主观幸福感,了解留守儿童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部级贫困县陕西省周至县义务支教的机会,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89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6.2%。其中:男生116人,女生162人;五年级89人,六年级102人,初一87人。

2.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研究表明,本量表比其它焦虑和抑郁量表的效能好。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各分量表和总表的相关在0.56―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信度为0.85,效度指标较好[3]。

3.程序:采用团体问卷调查,事先对施测者进行培训,施测中要求严格按照指导语及问卷施测程序与要求进行,指导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对量表作出评分。所有数据利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见表1,研究结果表明,女生的总体幸福感得分高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总体幸福感得分逐渐升高。对总体幸福感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总体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t=0.70,P>0.05),年级差异显著(F=4.10,P

表1 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2.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见表2,为了考查不同性别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对不同性别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在“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4.19,P

表2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注:*p

3.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见表3,以年级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的六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年级差异均不显著,但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两个因子上达到了近似显著(P

表3 年级对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多元方差分析(M(SD)

此外,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幸福感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在主观幸福感的6个因子上,男女生的得分互有高低,仅在“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两个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4-5]不尽相同。女生的得分之所以高,可能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有关,女生感情细腻,体验深刻,易于情绪宣泄,父母对女生的期望也比男生低。[6]

Wilson认为,年龄是幸福的可靠预测指标。也有研究发现,幸福与否并没有特定的年龄段。本研究发现,总体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但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这与其他以留守儿童为被试的研究有相似之处。[7]这可能由于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有能力解决来自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且不需要面对升学、就业等压力有关。

由于研究工具和被试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继续探讨性别、年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亲子关系等,尤其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一一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湖北教育,2004,(20):11-12.

[2]张建伟,孙燕青.初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11-16.

[3]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6-57.

[4]石国兴,杨海荣.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2,(4):238-241.

[5]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