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

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

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

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范文第1篇

做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对于我国能源危机与环境建设危机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就当前这类项目建设而言,项目投资控制的确保政府与建设方的利益。为此投资管理研究者,根据项目投资使用情况与流程,做好投资专项控制措施研究。

关键词: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控制措施

在环保理念引导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成为我国当前环保化能源建设主要模式。做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不仅需要良好设计建设方面的技术支持,也需要做好其资金管理控制以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投资控制措施的应用是其首要与核心的管理内容。为此项目投资与建设方,以当前项目投资方式为基础,针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投资“三超”、决策失误、事前控制质量差以及设计造价管理差等投资控制问题,利用投资控制措施确保投资控制质量。

一、当前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融投资方式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的基础是融投资方式的选择与确定。当前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的投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政府投资模式,即政府利用财政或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政府投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项目的公益性特点。但是由于其投资较大,容易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所以较少采用。(2)民营投资模式,既由民营企业对项目进行投资。民营投资方式注重资金管理,所以其项目投资风险较小。(3)CDM(清洁发展机制)投资模式,即在《东京议定书》框架内由工业发达国家在我国采用国际公益资金方式,对项目建设进行投资。如苏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三期项目,即采用CDM投资模式建设。(4)政府发包建设模式,既政府将项目通过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方式,将发电项目对外发包,由项目公司完成投资、融资、建设和维护的项目建设模式。其主要模式包括BOO、BOT等模式。

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控制主要问题

受控制经验与实践方法影响,其控制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控制不善造成的“三超”问题管理控制管理不善,会造成投资项目“三超”(既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现象的出现。投资“三超”现象会造成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会提升了投资控制难度。这主要是因为投资预算、概算与估算控制过程是投资控制的核心因素,“三超”问题的出现标志着这三项控制工作失控,进而造成投资控制难度的提高。特别是投资预算超出问题,会造成项目整体预算控制过程难以顺利完成。在预算控制失控严重时,管理者可以直接认定投资控制失败。另一方面会造成投资风险提升。投资管理对于投资风险质量有着严格要求,但是“三超”问题的出现会造成投资风险因素增加,进而提升项目投资风险。

(二)投资决策过程缺乏全面数据支持投资决策是投资管理的基础,正确的投资决策便于整体管理的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需要大量数据支持,以保证决策顺利完成。但是实践结果显示当前项目决策有效的数据缺乏,是当前决策管理层遇到的主要问题。这种数据缺乏现象,会造成以下两个问题。1、决策全面性受到影响。项目决策过程需要对项目内容,及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考量与权衡,利用数据分析与核算方式决策内容的最优化。所以决策数据的缺乏,会造成决策者难以对项目进行全面考虑。2、投资决策模型缺失。项目投资决策模型的建立,是决策完成的数据演算基础。决策数据的缺乏,会造成模型演算数据的缺失,进而使决策结果缺乏说服力。

(三)事前控制阶段工作力度有待提高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的事前阶段控制,包括项目事前审计、项目设计与方案制定等项目前期工作中,需要完成的投资控制工作。事前投资控制工作,对投资整体控制有着良好的风险预防与确定控制重点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项目投资管理者,将控制重点集中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忽视事前阶段投资控制重要性,进而造成以下问题。(1)降低投资风险预防质量。由于事前控制工作不力,投资管理者难以提前预知投资风险原因,根源上预防风险的发生,进而降低投资风险预防质量。(2)难以确定投资控制重点。不同的项目建设过程投资控制重点有着较大差异,事前阶段控制过程的轻视会使管理者投资预测产生偏差,难以准确寻找投资控制重点。

(四)设计造价管理有效性低设计造价阶段管理是投资控制核心部分,合理的设计造成降低投资风险因素,同时保证项目设计方案资金管理在可控制范围内。但是当前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计中,造价管理有效性依然较低。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与市场因素。在技术因素层面,部分项目设计与建设方过于追求新技术的使用,忽视实用性原则,造成项目造价起点过高。而在市场因素层面,由于焚烧垃圾发电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所以在项目建设期间原材料市场与资金市场波动影响,进而出现设计造价与实际造价差距较大。

三、项目投资控制措施主要探析

投资管理者在投资控制问题的基础上,已解决控制问题为目标,利用以下措施完成投资控制管理工作。

(一)发挥政府部门监管作用,严格监控“三超”问题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属于具有公益性的能源建设项目,所以无论采取哪种投资建设方式,都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正因如此,政府需要利用以下措施,做好在投资“三超”问题监管工作。首先发挥政府审计作用。无论是政府直接投资,还是项目发包投资建设模式,政府对于项目资金使用都有定期财务审计责任。管理者对审计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项目资金使用预算管理问题,避免预算超支情况出现。其次做好招标监管管理。发电项目往往通过项目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建设方与施工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做好项目招标监管工作,可以确实发挥节约成本、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便于投资控制管理。最后发挥政策监管作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具有极强得公益性特点,所以政府部门往往会对提出相应的建设要求(如环保达标要求等)。做好这些建设要求的监管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公益性要求,也会在侧面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利于投资控制的实现。

(二)利用“大数据”挖掘模式,完善投资决策依据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挖掘模式的采用为各类决策工作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单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而言,“大数据”挖掘模式可以为项目投资决策完善提供以下支持。(1)挖掘项目建设经验数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国际能源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项目投资决策工作,决策制定者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挖掘出各国同类项目建设投资管理经验,实施横向比较工作提取项目建设经验中的数据,为决策过程提供数据支持。(2)项目建设相关数据完善。项目投资决策不仅需要项目建设内部数据,同时也需要对项目建设环境、区域特点等相关数据进行详细了解,便于决策分析质量提高。“大数据”挖掘模式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挖掘项目建设相关信息,同时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决策数据。(3)决策模型的完善。“大数据”挖掘技术,不仅可以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以利用挖掘模式对模型结构进行完善,为决策的开展提供新型的投资决策模型。

(三)建设方与运营公司合作,完成事前控制阶段工作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方与运营公司,是完成投资事前控制的责任方,所以投资事前控制过程应由双方合作完成。其投资事前管理内容应包括以下过程。第一步做好项目设计与施工方事前审计工作。项目建设方与运营公司在项目前期有对设计与施工单位实行审计的权利,用以确定其是否可以在投资范围内完成垃圾发电项目设计与建设工作,确保投资利益得到保证。第二步做好设计成本监控。建设方与运营公司对于项目设计阶段投资控制,集中在设计成本监控过程。利用监控手段将设计方案中的投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有利于项目建设中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第三步建立项目施工方成本监控网络。在项目施工开始前,建设方与运营公司即需要与施工方配合,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网络投资成本控制的完成。如对项目施工方派驻成本控制专员、定期对项目财务内容进行审核等都是其具体的控制内容。

(四)聘请第三方参与,提高设计造价管理有效性提高项目设计造价有效性,不仅需要建设方与施工方设计人员的合作努力,还可以聘请第三方(造价分析师、成本分析师等)专业人员,参与设计造价过程提高设计造价过程的整体质量与效率。专业第三方的加入,对于设计造价有效性有以下影响。首先造价分析质量得到保证。专业化的造价分析人员,可以根据设计方案与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造价分析,所以其分析较之非专业人员有所提高。其次便于造价报告标准化的实现。详实而标准的造价报告,便于造价执行与投资成本控制的顺利完成。专业造价分析人员所制作的造价分析报告,其使用数据、语言、格式都符合报告标准要求,实行造价成本控制标准化支持建设。

四、结束语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我国能源产业与环保产业结合新型典范。其实际管理体系内,项目投资控制的进程占据着核心位置。为此项目建设方在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要求前提下,通过政府监控、完善决策数据、提高事前控制与设计造价质量等实践措施,完成投资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天通.浅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控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7).

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投资项目 决策管理 投资回报

一、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概念与一般程序

所谓项目投资决策就是指企业针对经济项目所做的一项管理活动,决策管理的内容包括确定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针对投资活动做出判断,分析其成本与效益等。投资项目决策管理的一般程序如下:

首先在进行投资决策管理前,要先确定投资目标,目标是一切投资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接下来选择投资方向,可以说投资方向对企业后续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三步是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通常至少要制定两个以上的可行性方案,经过多方位比较、分析后确定出最佳方案;第四步,对投资方案做出客观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的风险性及回报率,对投资决策方案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最后需要进行投资决策反馈,因为投资活动会随着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要根据反馈信息对项目决策做出适当调整,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通过科学的投资项目决策提高投资回报

(一)树立正确的投资项目决策管理理念

所谓正确的投资项目决策管理理念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首先,项目决策管理要以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与投资战略目标为核心;其次,项目决策目标本身也要设立一个对应的目标,即投资项目不同,所设定的决策管理目标也存在差异;最后,所制定的项目决策管理目标要能够将项目投资过程中各相关利益关系处理好。项目决策管理过程中,决策目标是整个决策管理的核心内容,而确定决策目标的过程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决策目标既是决策方案实施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一切决策管理活动均要围绕决策目标来展开。确定决策目标要遵循系统性、先进性、具体化及可行性的原则;设计出多个决策方案,实施方案不同,其对决策者、企业的发展、甚至大的市场环境均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决策管理人员要具备科学分析这些影响重要性与优先性的能力,确定准确的评价指标,选择合理的决策方案。

(二)评估投资项目风险

通常项目投资风险评价主要针对自然因素、政策影响、技术因素、市场因素、财务因素及管理因素等多方面来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一般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综合分析的评估模式,不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用单因素风险分析法分析相关性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风险因素的关键性确定“权重”,然后再进行整体风险评估,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整体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其次,风险评价过程中,不能仅针对项目自身进行风险评估,还要充分重视企业其他与投资项目业务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因此,进行项目风险评估要针对各项目风险的彼此相关性进行评价。

(三)企业项目能力分析

所谓项目能力包括资金、技术及管理等多项内容,在进行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过程中,通常会将关注重点放在资金及技术等方面,其实其他因素也至关重要,特别是最易忽略的管理能力。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无法通过定量的能力判断管理能力的高低,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非常复杂;二是由于项目自身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不够明晰,评价起来存在难度,当然也有企业管理者对自身的管理能力过于自信。其实管理能力是生产力的直接表现,可以说其是技术成果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分析项目资金能力过程中,企业的筹资能力与资金实力是重点内容,它会对企业的项目资金投入量产生直接影响。不过在可提供项目所需资金时,要将风险分散要求考虑进来。此外,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对项目资金的应用水平产生一定制约,如果企业现金流短缺,并且新增投资项目的现金流也出现短缺,那么会加重对企业现金流的不利影响。所以如果企业负债过高,则要尽量规避建设周期长或者回笼资金慢的项目。

(四)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重点就是进行项目的经济性分析,针对该项工作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来完成。通常采用“静、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根据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项目决策的凭证,因此通过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可以将项目的整个计算期内的经济效益相对准确的体现出来。其中净现值法的特征是突出投资运作期间的货币时间价值与现金流量风险,在计算净现值时,可以采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与资金成本率来进行。其实在实施投资项目过程中,不仅会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定的无形资产,即对企业来讲,项目投资不仅会创造经济收益,而且还包含在新领域发展、进一步投资的期权。

三、投资风险的预防与化解

任何投资项目均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投资主体要在对投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与化解。

(一)控制法

所谓控制法是在发生损失前采用相应的控制手段来降低风险对项目投资的影响。控制法包括以下三种:首先,风险规避,即主动放弃带来较大风险损失的某项活动,这种风险控制法可以将风险率降为零,不过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放弃高风险的同时也可以错失了高收益;并且需要决策者对风险因素进行准确判断,才能保证其现实意义。因此风险规避法通常用于在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其次,风险分散,即采用多样化投资的方法降低单个风险因素对项目整体的影响,其融合了不同方向的投资组合。最后即为风险消缩,即在发生损失前消除风险,或者发生风险事件后降低损失。

(二)财务法

所谓财务法是在发生风险损失后利用财务手段及时补偿损失后果。财务法包括以下两种,一是风险转嫁,即投资主体将有可能的损失转嫁给另外一方,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风险转嫁,即保险型转嫁与非保险型转嫁,其中保险型转嫁即通过保险合同与保险公司建立保险关系,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以保证特定灾害事故带来的风险损失;非保险型转嫁则是指投资主体通过经济合同把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转移到另外一方,其本质就是利用财务手段转移风险,转让者可以从中获得外来资金,对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进行补偿。另外一种即风险自留法,即投资主体自行承担风险损失造成的一切后果。风险自留同样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计划性承担风险,该方法是在充分分析风险的性质及影响后再采取对应的风险处理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财务筹划,这种方法相对更加主动。另外一种则是非计划性承担风险,该方法对风险的性质、影响后果等未充分认别,风险管理者在承担损失后果时相对被动。通常风险自留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工程预算中设置专项费用,应对不可预见的风险,另外一种则是在生产经营中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或者把小额损失摊入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子健,刘伟. 不同竞合模式下企业研发投资决策及绩效――基于不确定条件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0(02): 104-110.

[2]顾乃康,陈辉. 股票流动性、股价信息含量与企业投资决策[J].管理科学,2010(01): 88-97.

[3]王冬梅.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12(08): 195.

[4]王平. 基于超效率DEA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投资方案决策[J].企业经济, 2011(02): 156-161.

[5]阎大颖,任兵,赵奇伟. 跨国并购抑或合资新建――基于制度视角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决策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2): 80-87.

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投资;运行效率;决策机制;管理模式;民间资本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2-0038-02

公共投资从广义上讲是政府的公共部门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过程中发生的公共支出。因此,可以将公共投资定义为:各级政府及社区组织为了消除“市场失灵”的消极影响,为本国(地区)居民提供公共物品及准公共物品或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公共支出。这种支出基本以税收(或类似税收)的形式由全国居民承担,并不能明确地由受益个体支付,其支出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这里我们所指的公共投资是指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公共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行业中进行的投资活动和为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公共服务。

一、公共投资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我国已把公共投资作为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投资为经济增长的实现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GDP增长率由1998年的7.8%增至2004年的10.1%。尽管如此,我国公共投资却由于以下原因导致运行效率低下:

1、投资方式、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负担过重。在我国公共投资出资方式中,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出资人的出资行为不规范。出资者往往不是投资利益的获得者,比如,由于我国的一些体制,公共投资项目主要是靠政府投入。由于政府出资无强烈的获利动机和刚性的财务约束,而企业又认为从财政获得的资金(暂不提银行贷款也可以不还)往往是无偿的,因而使企业成本意识淡薄,不追求投资效益的情况比比皆是。二是出资者往往缺乏获利动机和安全投资意识。从政府的角度看,由于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公益最大化,其投资的资金源于税收,具有无偿性质,因此,作为出资者的各级政府并无很强的直接获利动机,即使有,也缺乏投资风险意识,更无积极性去严格监督国有资产运营。按照这一趋势,国家将没有足够财力承担全部投资,负担过重会导致政府超负荷运转和经济发展出现后劲不足的严峻局面。

2、缺乏科学的公共投资决策机制。由于公共投资项目一般是以政府财政资金为投资主体的,因此它具有与一般投资决策不同的特殊性,再加上我国公共投资的职责定位、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因此我国政府公共投资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投资决策中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投资决策不讲究实际,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办法。典型的表现即所谓的“首长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的普遍存在。第二,决策的程序、方法不科学,有些甚至违背科学规律。一些项目的决策是长官意志的“拍脑袋”项目,有些是“条子工程”、“招呼项目”。第三,缺乏公共投资的风险意识和约束机制。各级政府、各部门似乎都可以不对投资风险负责,政府公共投资决策的责任无人承担,因此都热衷于上投资、上项目,普遍存在着忽视投资成本和投资效益的扩张冲动,甚至为争投资而搞“钓鱼项目”。

3、公共投资管理模式单一。由于我国公共投资方式以单一的政府直接投资为主,因此在管理上相应的也是单一的以政府集中、直接管理为主的模式。政府直接批项目、管项目,仍然是目前我国政府公共投资的主要管理模式,无论是企业、个人的项目,还是下级政府的项目,政府(上级政府)都要“批”,哪怕政府(上级政府)的投资只占一小部分。因此,政府公共投资被分为若干个“管理渠道”,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政府基金、外资等,在各自的渠道内都对这些投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来看,政府集中、直接管理的直接投资只是一种方式、一小部分,而相当大部分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政府对这部分投资是不进行直接管理的。

4、公共投资领域“委托――”关系的制度性缺陷。公共投资领域的委托问题已成为影响公共投资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和人双方目标函数的不一致以及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委托问题的产生,即“人不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或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取私利”。公共领域中,公共投资主要源于国家财政,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接受公共委托的官员,但是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委托人信息不完全和监督人的成本过高,以致委托人难以对人履行责任的过程和状况采取有效的监管与控制,于是公共资源使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便十分突出,这就使政府的行为以及公共政策的实施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有了一定的背离,正是这种背离导致了公共投资效率的低下。

二、提高公共投资运行效率的途径

经过30来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公共投资框架,但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各级政府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共投资的运行效率。

1、启动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投资领域。目前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内拨款、国有企业自筹资金及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其他融资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有发行国家债券、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公共投资的发展要求。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完善,市场发育程度成熟,因此公共投资领域像其他领域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制度创新,最大程度地引入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的作用,从而既减轻了政府部门公共投资的压力,又大大提高了公共部门的效率。就目前而言,国外发展较好和国内比较成熟的一些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投资领域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有: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TOT模式(Transfer-Operate-Transfer,移交-经营-移交)、从PFI模式(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私人融资创新)到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市政债券、公共投资基金与ABS(资产证券化)等。

2、构建科学的公共投资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投资的决策水平,优化决

策机制,主要是要实现政府公共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第一,提高公共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在公共投资决策中要保证决策依据、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的科学性,避免公共投资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和一切非合理因素。第二,实现公共投资决策的民主化。一是要合理划分投资的决策权。从决策层次上讲,应该把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和项目微观决策适当分开。从实际操作来看,要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投资决策权进行界定和分离,改革目前决策权过于集中于中央的做法,避免上级代替下级决策。同时要理顺政府部门与项目单位的决策权限划分,避免政府部门代替项目法人决策的问题。二是要在公共投资决策中全面推行专家论证制度,彻底解决目前存在的领导意志大于专家论证,“可批性研究”代替可行性研究的问题。三是要有必要的公众参与。第三,实行公共投资决策的程序化,即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符合公共投资内在逻辑顺序和发展规律的决策程序进行规定,使决策规范化、程序化,尽可能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第四,科学决策的法律保障。公共投资决策机制的优化,即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只有在法律法规上对决策的权利义务、决策方法、决策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才能成为现实。

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10.276

截至2017年1月底,已经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系统中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有18048家,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8449家。私募股权投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健康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建立一个完整的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势在必行。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主营业务,顾名思义就是股权投资,具体指企业为了获得收益而将筹集的资金进行投资并与企业一起成长,然后择机获利退出的过程。股权基金要想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就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优质项目作为基本获益保障,否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投资效果。而成功投资一个优质项目,需要做实投资决策前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通过建立一套健全的内控体系来约束。因此,有必要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防止投资过程中的差错与舞弊。投资管理的程序一般包括:投资项目的筛选、可行性研究、决策、执行和再评价。投资控制主要对投资方案拟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方案执行、投后管理、投资处置等业务环节进行控制规范。

1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体系的设计

1.1 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1.2 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

企业在内部控制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控制活动与企业控制目标的一致性,通过有效手段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改善企业各级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①控制活动与控制目标的一致性。企业内部控制在确定了关键控制点、业务流程和控制活动之后,就要针对这些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设计是否有效的关键。其主要衡量标准就是控制活动能否与控制目标保持一致;②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企业要想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必须注重内部控制设计的制衡机制,并且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中合理使用激励手段;③形成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文化,也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文化层面的贯彻和执行,需要从公司的高层做起,尤其是公司“一把手”要“从我做起”,带头严格执行内控制度,从而带动公司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控制效果。

2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股东层和经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只关注投资收益,缺乏管理意识,使内部控制环境不强,容易产生内部控制风险。当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有以下问题:在架构上,投资者(股东)基本上不参与管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金成功后,投资人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监管不足,存在私募股权投资过程中,风险识别和分析不严格的现象。虽然国家相关机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但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针对性较弱,所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内部控制上仍处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路上,很难满足当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需求。

2.2 没有形成有效的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机制

我国的大多数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虽然建立了一整套的项目投资流程,但对流程中的关键节点的风险控制却关注甚少,很多公司项目开发人员从挖掘项目、项目尽职调查、项目可行性研究全过程参与,甚至项目投资决策都参与,没有建立任何牵制措施,投资决策委员会或者相关的最终决策机构,仅凭上述流程下产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决策,投资风险不言而喻,尤其是一旦所投资的重大项目出现问题,将使基金整体收益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亏损,给投资人带来巨大损失。

2.3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在保障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我国私募股权行业监管正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往往监管落后于业务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并没有发挥好很好的监督作用。

3 完善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良好的内部监督环境,就需要加强私募股权基金出资主体的参与度,使基金出资主体真正能够对私募投资机构形成威慑作用,起到监督作用,当然在制衡的同时,也要兼顾效率,通过制度安排来达到相应的目的,如有效合理的激励制度安排。

3.2 完善投资活动全过程内部控制

当前,我国很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仍处在很低的水平,依旧是会计的内部审计和内部牵制。而投Y作为主要业务活动,却往往控制甚少。以下结合投资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业务开展过程中各个流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投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投资立项、投资尽职调查、投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投资执行、投后管理以及投资处置等环节。在项目投资过程中要管住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为提高各个环节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降低投资风险,私募投资机构必须在以上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优化内部控制设计。

3.2.1 投资立项控制

在投资立项方面,私募投资机构需要建立审核小组制度,明确审核小组成员,审核小组可以由投资部门内部产生,通过内部初步判断,确定是否立项。

另外,需要建立一套项目立项标准,比如项目收入规模、项目的毛利率、项目投资后预期回报率等指标。只有初步判断达到了立项标准的项目,才能进入立项审批程序。

建立项目质量考核制度,项目立项后进入项目尽调阶段,投资部门立项后,由专业的项目M职调查团队对项目进行尽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如果项目开发人员提供的项目质量较差,不符合基本的立项标准,则将对项目开发人员和立项项目审核小组进行惩罚。如果多次出现上述情况,可以从重处罚,甚至开除。通过上述责罚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项目的质量。

3.2.2 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控制

项目投资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可靠,支持投资建议和可行性的依据与理由应当充分恰当,投资合同或协议的签订应当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具体控制措施包括:

(1)建立独立的尽职调查团队,并建立项目尽职调查的标准,尽职调查团队必须至少做完尽职调查标准要求的所有流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出具相应的调查结论。加强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环节的控制,对投资项目建议书的提出、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投资决策合法、科学、合理。重点对投资项目的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市场空间、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等作出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控制内容:应当包括投资的合法性控制、效益性控制。在投资的合法性方面,要关注有关规定,如环保、业务开展资质等;在效益性控制方面,如项目市场开拓不达预期的风险、技术替代风险以及管理不善风险等。

(2)设立投资审查委员会或者类似机构,作为最终投资决策的前置程序,对达到一定标准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查。在审查过程中,应当审查下列内容:拟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是否符合企业年度投资策略或者基金合同中可投行业范围;拟订的投资方案是否可行,主要的风险是否可控,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资金能力和项目监管能力;拟投资项目的预计经营目标、收益目标等是否能够实现,能否如期按投资时预期的方式顺利退出。只有初审通过的投资项目,才能提交更高级的投资决策机构进行决策。

(3)在投资决策方面,建立投资决策内部控制体系,做到科学规范决策,防范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决策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投资效果的好坏,而成功的决策则取决于决策的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投资决策委员会可以由投资部门负责人、风险控制部门、财务部、法律部负责人以及公司高层组成,同时可以针对项目所在的行业,邀请高校以及相关行业协会专家一同进行决策。投资决策委员会在充分讨论后,对投资项目进行投票决策。建立投资会议事规则,如超过80%的投委会成员通过,可进入项目实施阶段。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各方面专家的共同讨论,尽可能地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提高项目投资的成功率;规范性方面,公司需要明确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所担负的责任,留存完整的投资决策原始记录,若出现投委会成员在没有完整的决策的材料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等不尽职行为,可相应追究投资决策委员会相应成员的责任,避免个人在参与投资决策的时候态度不端正或只考虑个人利益等。

3.2.3 投资执行控制

①制订投资实施方案,明确出资时间、金额、出资方式等内容。投资实施方案的变更,应当重新履行审批程序;②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针对投资经理或者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可建立项目跟投机制,投资经理需要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自己参与的投资项目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投资项目的增信,让客户更加放心,另一方面激励以及约束员工认真负责。

3.2.4 投后管理控制

作为财务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投资完成的那一刻起,项目投资的几乎所有风险就都产生了,虽然投后管理可能无法改变这个项目的成败,但是对一个失败项目的投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放任自流也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投后管理方面,要加大对被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同时要积极调动公司内外部资源为被投资项目提供增值服务,帮助项目成长。根据管理需要和有关规定向被投资企业派出董事、监事、财务负责人或其他管理人员。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制度,特别是对重点项目的后评价管理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进行投资奖励和责任追究的依据之一。

3.2.5 投资处置控制

①投资项目的处置,应当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并履行相关审批手续。转让投资,应当由投资决策委员会等权限审批机构审批后执行;必要时,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评估。若出现被投资项目破产等情况,需核销投资的,应将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破产或者不能持续经营的具体原因的专项说明、不能收回投资本金的相关法律文件或者其他有效力的证明文件一同提交公司审批处置,并留档备查。②认真审核与投资处置有关的审批文件、会议记录、资产回收清单等相关资料,确保资产处置真实、合法。

4 结 论

无论是面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是内部的发展需求,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都必须积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要想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明确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监督和风险管理有机结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稳步地推进内部控制的改革和创新。

内部控制的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自身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风险等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财富管理市场孕育着巨大的机会,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专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管理机构,如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将会越来越被市场追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也需要根据改革的要求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此来增加公司抵御风险和持续经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平辉.投资风险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岳学敏.谈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J].审计视窗,2006(2).

[3]杜艳.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内部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5(29).

[4]宋娟.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管控研究[J].财会学习,2016(2).

[5]李民庆.论新农合基金内部控制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6(1).

[6]单煜.基金运行各环节风险及其内控管理[J].财经界,2016(5).

[7]徐晶.新版COSO报告的解析与借鉴[J].会计研究,2015(3).

[8]陈燕.萨班斯法案、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效率[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0.

[9]纪士鹏.W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10]余瑞辉.投资公司投资内部控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1]李伯翰.C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D].北京: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4.

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投资决策;实物期权;净现值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015-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理念推进我国企业实施大批量定制生产的研究”(批准号:70472075);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中企业的核心能力与合作机制构建研究”(批准号:T0502)

[作者简介]徐 莹,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浙江 宁波 315100)

徐福缘,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上海 200093)

张颂焕,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浙江 宁波 315100)

一、引言

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中,实物期权理论正替代传统的净现值法(NPV)而得到广泛的运用。许多学者也将该方法引入了IT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之中,如:Benarch和Kauffman运用Black-Scholes模型,近似地估算一电子银行网络项目中所包括的实物期权价值,他们将项目投资机会看成一个仿真的美国式买入期权(Pseudo-America Call Option),并考虑分红的情况,将项目现金流现值和看成是期权的基础资产;Taudes运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分析软件升级项目的经济效益;Panagi和Trigeorgis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了某通信项目的经济价值;Schwartz运用动态规划法(Dynamic Program-ming)讨论了两种IT项目的期权定价。

上述文献中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虽然在软件开发项目经济分析时考虑了项目内含的实物期权价值,但在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中却仍然遵循NPV方法的思路,而没有考虑实物期权的执行问题以及何时执行问题;二是缺乏对软件开发项目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所包含的实物期权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大多只是考虑到项目中的等待期权。本文则对上述问题作了详尽的研究和分析。

二、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

从项目管理与项目经济分析的角度看,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可归纳为图1所示的一般过程:

在图1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收益或投资成本,t0=0是项目的决策点。在决策时,I是项目可行性研究费用(成本),相对于项目的整个寿命期,一般来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时间很短,所以假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在瞬间完成。t1是项目开发的起始点,t2-t1是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项目有一现金流C1支出,C1可能是常量,也可能是随时间的变量C1(t)。从t2时刻起,项目的首期开发完成,项目开始有收益,即现金流B1,B1也可能是常量,更一般的是随时间的变量B1(t),这一收入可能是企业出售软件或软件相关服务效益的收入。同时,对于大多数成功的软件项目来说,从t2时刻起,该软件项目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开发,如增加软件的新功能,或将软件移植扩展到其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从t3-t2阶段是软件项目的第二次开发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开发费用为C2,C2的特点也与C1相似。从t3到tn,其中可能包括多个与t3-t2阶段相似的软件项目的扩展(二次开发)阶段。T是该软件项目结束的时间。由于技术进步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般来说一个软件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它可能在某一时刻被完全淘汰。综上分析,t0是项目的决策点,t1是项目的开发起始点,他们可能是同一时间,但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不同点。t1-tn是项目的开发阶段,其中t1-t2是项目的纯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上,项目无收益。t2-T是项目的收益阶段,在这个时段上项目有现金流入,他们通常大于本阶段上的开发费用。值得指出的是,软件项目在t2-T阶段,企业可以中止并出售该项目,并一次性收取转让费。

三、软件开发项目内含实物期权分析

从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包含了多个阶段。把软件项目看作是由一系列序贯开发的小项目所组成,这一观点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已被广泛接受。在软件项目中,前一阶段的决策,决定了后续阶段的开发投资。所以,在前一阶段的经济评价中,应考虑本阶段的决策所带来的后续阶段投资机会的价值。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分析在软件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中项目可能包含的实物期权。

在t0点,即项目投资决策时,项目内含一个等待(wait)或推迟(defer)开始的实物期权,这相当于一个美国式的买方期权(Call Option)。该期权的执行条件是:推迟项目可以使得管理人员获得更多(额外)的有关项目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有利于管理人员采取管理行动,而且,一般来说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价格随时间迅速下降,推迟项目会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但同时也应看到,推迟项目也可能导致项目收入的损失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丧失,即推迟项目具有机会成本。在项目决策时,应综合全面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因而,在项目决策时,除了筛选项目外,还应考虑这一实物期权的价值,在时间许可的范围内,决定最佳项目开始时间。

在t0时,除等待期权外,项目还包含有第二阶段投资机会的实物期权。

在t1至tn时项目的开发阶段。在开发阶段上项目具有更大的管理柔性,项目可能包含的实物期权有:1.推迟或中止下一阶段的开发。2.若不期望的情况出现,并且继续下去,则可完全放弃该项目。3.根据新掌握的信息,扩展或缩减项目。4.发现新派生软件(项目)的投资机会。

最后,项目的经营阶段,项目还可能包括中止(出售)的期权,或由于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升级软件的机会。

虽然软件项目中所包含的期权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影响他们价值的因素主要包括:1.执行项目中实物期权所产生的收益。对软件开发项目来说,这可能是项目在某一阶段的收益,一般来说,其他条件不变,收益越高,期权的价值也就越大。2.执行实物期权所需要的成本。对于软件开发项目而言,是投资于项目下一阶段的成本,一般来说,其他条件不变,成本越小,期权的价值也就越大。3.收益与成本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对于金融期权来说,其价值是建立在市场风险之上的,这个风险反映在证券资产的价格变化上。然而,其中之一变为不确定了,则项目所包含的实物期权价值会相应增加。4.实物期权的截止时间。对于软件项目来说,这一时间就是下一阶段项目管理决策的可能时间。在实践中,它经常是企业因素所决定的。实物期权的截止时间越长,则期权的价值也就越高。5.项目包含的实物期权执行的机会成本。若这一机会成本越高,则期权的价值也就越低。6.无风险折现率。无风险折现率越低,则期权的价值也就越高。

四、软件开发项目经济分析的目标与内容

Trigeorgis等学者提出,在考虑内含实物期权时,投资项目的价值包括两部分:一是传统的、被动的、静态的(static)项目直接现金流的净现值(NPV)。二是管理柔性或灵活性所产生的项目内含实物期权价值。这一思想可归纳为下式:

F=NPV+V (1)

(1)式中,F是扩展(Expand)的NPV,也是整个项目投资机会的价值;NPV是按净现值法计算出的项目净现值;V是项目内含期权的价值。

根据项目投资决策的NPV法则,内含实物期权的IT项目,其投资机会的价值大于零时,项目可行;筛选IT项目的多个独立方案时,选择投资机会最大的投资方案。在大多数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理论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的文献中,都遵循这一准则。然而,这类投资项目的决策思路却值得重新审视。

传统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没有考虑项目中可能包含的实物期权,其经济评价是为其投资决策服务的。而投资决策的特点是在决策时只有投资或不投资两种选择,若项目选择投资,其经济评价的使命便告结束。若选择不投资,项目就放弃了。传统的投资项目决策的内容可归纳为下面三个基本内容:1.决定投资项目是否经济可行;2.若可行的投资项目存在多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筛选最佳的投资方案;3.在企业资源(预算)约束的条件下,筛选多个项目的投资组合。然而,若投资项目中包含实物期权,项目经济评价中也考虑了项目内含实物期权的价值,那么投资项目不仅在经济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上与传统项目的经济评价不同,而且项目的决策内容和方式也与传统项目的决策不同,具体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项目的决策不仅在项目最初的决策阶段(点)进行,而且还应延伸进项目的整个过程之中。第二,在项目最初的决策阶段(点),管理者不仅要决定项目是否可行,筛选最佳方案和选择投资组合,而且还要依据项目经济评价的结果,决定项目内含期权是否应该执行和何时执行。第三,投资项目内含期权的经济分析,不仅在项目决策阶段进行,而且还应延伸至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在项目开发的每一个阶段,根据项目经济分析的结果,决定当时项目所含实物期权是否实施、何时实施。

五、软件开发项目决策框架与准则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软件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中引入实物期权的概念和实物期权定价方法,是软件开发项目经济分析与决策管理的革命,它必然给原有的软件开发项目的管理带来深刻变革。本文构建了软件开发项目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决策过程的框架,其主要内容是:1.确定本阶段软件开发的范围及下一阶段开发的可能范围,决定是否可引出相关的开发项目。2.构造确定本阶段开发项目包含的实物期权,如推迟开发、进一步扩展开发等。3.预估开发项目成本、收益、时间和无风险折现率,特别应分析确定成本与收益的不确定性特征,如变化方差等。4.根据开发项目的不确定源的特征,选择合理、恰当的市区期权定价模型,确定开发项目内含期权的价值。对于相似于美国式期权的实物期权,还应确定最佳执行时间。一般来说,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主要包括:已有的期权定价模型、偏微分方程法和动态规划方法等。5.根据项目的经济分析结果作出管理决策。应该指出的是,在软件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管理决策的内容有所不同,下面详细分析不同开发阶段管理决策的内容与规则。

在软件开发项目的最初决策阶段,决策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传统项目投资决策内容相同;二是针对项目内含期权的决策。具体可归纳为图2所示:

具体的决策准则如下:

1.筛选可行项目。若软件开发项目的投资机会价值(扩展NPV)大于或等于零,则项目可行。

F≥0 (2)

2.在可行项目中,选择最佳方案。投资机会价值最大方案:

F*=max{Fi} (3)

i =1,…,N

3.投资方案的期权决策。最佳投资方案选定后,具体的管理决策选择可归纳为下表。

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发阶段,管理决策的内容为:根据项目经济分析的结果,决定是否执行期权,何时执行。若项目包含的期权价值大于零,对于相似于美国式期权的实物期权,则选择最佳时间来执行;而对于相似于欧洲式期权的实物期权,则到期执行。在执行美国式期权时,涉及到最佳执行时间的确定。正如实物期权的定价没有统一的模型一样,这一时间的确定是没有统一的模型,而应根据项目不确定因素的特征来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1]Benaroch,M.,R. J. Kauffman.Justifying electronic banking network expansion using real options analysis [J].MIS Quart.2000,24(2) 197-225.

[2]Taudes,A.,M.Feurstein,A. Mild. 2000. Option analysis of software platform decisions:A case study[J].MIS Quart.24(2):22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