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与运营管理

资源与运营管理

资源与运营管理

资源与运营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能源型;财务管理;轻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69-03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国企轻资产运营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正在被不少国企积极探索与实践。而目前理论界的研究相对滞后,虽然对轻资产运营的内容做出了大量描述,但是在概念上没有达成统一意见。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认为轻资产运营是企业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杠杆手段,扩大可利用的外界资源,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企业的轻资产占用资金较少,显得轻便灵活,财务上通常指无形资产,包括企业品牌、管理经验、治理制度、客户关系、企业文化等。相反,企业的重资产占用资金较多,显得沉重固化,财务上通常指固定资产,包括厂房、设备、资源储备等。不同行业涉足轻资产运营的程度不同,能源行业不属于轻资产行业,但能源型国企仍然可以开展轻资产运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一、财务风险防范要求轻资产运营

能源型国企大多属于周期性重工业,在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很多问题即使出现了,也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在行业低速调整时期,企业经营难度加大,长久积累的问题急需解决,财务风险防范变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可以发现,重资产运营既是造成财务成本过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信用评级下调的重要因素。相应的解决办法是提高轻资产运营的程度,以化解企业财务风险。

(一)重资产运营是造成财务成本过高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重资产运营模式下,能源型国企在建设厂矿和购买设备时,需要投入巨额的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投入的资金成本只能在后期漫长的生产经营中逐步回收。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大,人员配置多,运营支出多,现金流动慢,所以企业的财务负担很重。一旦在宏观经济层面或者微观企业层面出现不利情况,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出现亏损,亏损侵蚀资产基础,企业资金回收风险很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能源型国企要做到提质增效,离不开去产能,减少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增加轻资产的比例。轻资产投入主要涉及研发成本、推广成本等,不需要企业在前期集中投入大额资金,企业可以在后期生产经营中逐步投入,减轻企业财务负担。而且,企业可以随市场变化调节资金投入额度,增强财务管理的适应性。

(二)重资产运营是引发信用评级下调的重要因素

考察2015―2016年的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发现,企业债券违约事件接连发生,违约范围不断扩大,发债主体从民营企业扩大到国有企业,债券类型涉及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多种类型。虽然从市场整体来说,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周期性重工业受到的冲击较大,部分企业债券违约属于正常现象,一定的优胜劣汰将推动市场进入良性循环,但是对于处于风口浪尖的周期性重工业来说,正在经历着市场的严峻考验。

债券市场评级机构由于担心一些能源型国企的债券违约,可能提前下调企业的债券评级。而一旦企业的某一只债券评级被下调,市场投资者为了规避信用风险,会尽量远离该企业发行的各个品种、各个期限的债券。该企业的债券在市场中被快速抛售,企业融资环境在短期内严重恶化,陷入恶性循环。在遭遇债务到期高峰或者整体流动性收紧等不利情况时,个别企业只能选择破产或被兼并重组,破产又将给整个周期性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引发连锁反应。

二、经营业绩考核要求轻资产运营

国资委对国企负责人进行经营业绩考核,向国企负责人发出了清晰的信号。国企按照考核目标制订经营计划,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确保完成考核目标。目前,对央企负责人考核的一个主要依据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地方国企考核也基本上参照此办法,根据地方的特色制定考核细则。在办法的现行版本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基本指标是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英文简称EVA),这两个指标对国企的经营目标和行为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一)利润总额指标

按照办法的考核计分细则,利润总额是指经核定的企业合并报表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指标计分以基准值为基础,基准值根据上年实际完成值和前三年实际完成值平均值的较低值确定。而利润总额目标值可能高于基准值,也可能低于基准值,这会直接影响考核指标的最后得分。由于利润总额指标以企业盈利为考核目标,简单、直观、明确,是国企负责人在经营决策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利润总额指标便于企业集团组织和细化分解任务。一般情况下,企业年度预算按照“分级编制、逐级汇总、对口审核、统一协调”的程序进行编制。集团将预算目标分解后下达各子分公司,子分公司按照预算编制依据,详细分析行业市场形势,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实际,合理编制预算草案并上报集团。集团审议后再将平衡后的预算目标下达各子分公司,子分公司编制正式预算方案并上报集团。在整个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预算目标,将充分考虑投入产出关系,放弃占用资金多而盈利能力弱的重资产项目投资。

(二)经济增加值指标

按照办法的考核计分细则,EVA是指经核定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EVA指标计分以基准值为基础,基准值根据上年实际完成值和前三年实际完成值平均值的较低值确定。而EVA目标值可能高于基准值,也可能低于基准值,这会直接影响考核指标的最后得分。由于EVA指标考察了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成本,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是国企负责人在经营决策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另一个因素。

能源型国企过去在强大的银行信贷支持下,不断扩大重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债务融资规模,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资本利用效率下降。EVA指标考核国企负责人是否在最大化维护股东的利益,使股东利益得到充分保障,能够抑制一些企业的投资冲动。企业在编制投资预算时突出EVA的价值导向作用,坚持资本效率优先原则,推动资源投向核心战略领域和盈利能力强的业务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交易成本理论对轻资产运营的启发

交易成本理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对企业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表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Coase)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前者开创了理论,后者则提升了理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两位学者提出的概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能源型国企开展轻资产运营的一些具体操作方式,如业务外包和融资租赁等。

(一)交易成本概念思想启发

科斯在《企业的本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认为企业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两种方式具有替代关系。在企业内部配置资源时产生组织成本,在外部市场配置资源时产生交易成本,资源到底应该在企业内部配置还是在外部市场配置取决于对两种成本的比较。当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低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时,适合在企业内部配置资源,企业趋向封闭,边界变得清晰;而当企业内部组织成本高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时,适合在外部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趋向开放,边界变得模糊。

能源型国企的下属公司多为生产企业,大型生产设备在购买、保养和维修时都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额资金。把企业资金变成了固定资产,就减少了流动资金,当企业需要更新换代设备时会面临融资压力。能源型国企应该广泛开展设备类固定资产的融资租赁,以租赁方式解决财务上的资金短缺问题,应对生产中的设备技术升级问题。能源型国企不但可以在国内市场上租入常规生产设备,而且可以到国际市场上租入代表最新技术的生产设备,尽早获得国际先进生产能力,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资产专用性概念思想启发

威廉姆森为了使交易成本分析更具操作性,提出了“资产专用性”概念,认为资产的专用性程度不同。一些资产的专用性很强,企业需要和对方建立一种稳定、长久的契约关系,以保证企业能够正常、持续的生产经营。如高技术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企业如果重新培养人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费用,企业应该把高技术人才留在内部。而另一些资产的专用性不强,却在市场中的通用性较强,企业只需要和对方建立一种灵活、短期的契约关系。如对于一般操作性劳动力,企业应该主要在市场中配置。

能源型国企的下属公司需要大量劳动用工,人工成本支出很大。为了节约人工成本,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特点,选择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外部市场配置用工。在主营业务必需的、关键的、重要的岗位上,企业需要培养技术方面和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企业适合采用劳动合同制用工,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在一些临时性、辅或者替代性的辅助岗位、服务岗位上,企业适合采用劳务派遣用工或者进行业务外包,企业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或者企业对外签订业务外包协议。

四、社会网络理论对轻资产运营的启发

社会网络理论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在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布迪厄(Bourdieu)、科尔曼(Coleman)以及博特(Burt)。格兰诺维特最初对理论做出贡献,后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理论。我们通过对后三位学者提出的概念分析,从中发现能源型国企开展轻资产运营的更多操作方式,如战略联盟和“互联网+”模式等。

(一)社会资本概念思想启发

布迪厄和科尔曼将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看作是一种资本,称为“社会资本”。当企业与外部发生联系,具有某种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上就会形成社会网络,网络能够促进企业之间合作,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源。这种情形可以不断复制,当企业认识到社会网络的资本价值,企业会按照已经形成的网络特征,继续搜寻找到符合这种特征的合作者,从而增加企业的社会资本。企业与外界联系得越多,具有的社会关系越多,形成的社会网络越多,则企业获取资源的渠道越多,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就越多。

能源型国企过去偏重于重资产运营、轻资产运营的程度较低。一个快速提升企业能力的方法是对外建立战略联盟,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利用更多的社会网络来获取资源,企业以较少的资本投入来完成战略目标任务。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可以多种多样,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属于关系松散型战略联盟,而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属于关系紧密型战略联盟。合作中重要的是,双方需要建立起信任关系,减少不确定性,使战略联盟能够发挥实质性作用。

(二)结构洞概念思想启发

博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概念,认为在社会网络中存在结构洞现象,如有些企业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而有些企业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从网络整体来看,没有直接联系的地方好像网络中出现了一个个空洞。这时在网络中必然有企业处于搭桥的地位,那些没有直接联系的企业通过搭桥建立起间接联系,企业之间的信息和资源都通过搭桥传递。占据搭桥地位的企业具有获取信息的优势,信息优势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发现机会,以及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威胁。企业若要保持竞争优势,还需要不断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及时掌握更多的信息。

能源型国企的轻资产运营需要掌握信息优势,提高在合作中对资源的控制力,“互联网+”模式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帮助企业提升轻资产运营水平。企业在产品设计、物资采购、生产组织、商品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业务流程改造,模糊企业内外部边界,高效快捷地整合内外部资源,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同时,企业财务部门需要适应“互联网+”的新形势,开发以互联网资源为基础的财务管理工具,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联合其他部门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对企业业务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控。

五、结语

从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风格看,轻资产运营企业越来越受到市场投资者欢迎,市场中已经出现了聚焦轻资产运营公司的主题投资基金。原先投向能源行业、加工制造业的大量资本,正在快速转向信息服务业、体育传媒业等轻资产行业。能源行业要吸引市场资金,需要更新商业模式。能源行业不属于轻资产行业,但能源型国企利用业务外包、融资租赁、战略联盟和“互联网+”模式等各种方式,完全可以逐步开展轻资产运营,减少对重资产的投入依赖,降低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对能源型国企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从能源型国企的财务管理实践出发,根据财务风险防范需要,以及对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政策要求,论证了能源型国企开展轻资产运营的重要性。在战略实施上,本文依据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式。在深化国企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能源型国企面临重资产运营带来的诸多问题,轻资产运营是一种解题思路,国企应该在重资产上做减法,在轻资产上做加法,提高轻资产运营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郭青.能源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并购研究[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6,(4):52-54.

[2] 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2-27.

资源与运营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 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兴衰,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力资本的形式发挥作用。一切资源无论稀缺程度的高低,都必须通过与人相结合才能产生增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值方式将从原来的方式向新的方式转变,财富将更多的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增值。对于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来说,人力资本的运营在其发展过程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否正常的运营人力资本并使之成为企业成长壮大的主要源泉已经成为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问题,应从三个不同的维度重新认识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方式与途径,能够以人为本、以效益优先,全面提高企业层次与效益。

民营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三个维度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涉及人类作为生产收入的行为者的生产能力,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这些知识、技能与体力等蕴涵在人身上的要素构成了人力资本的全部,因此,人力资本是中性的,或者说是相对客观的,它是人作为生产资料组成部分所体现出的物化特征。可以通过教育、在职培训或干中学等方式对人力资本投资,通过与实物资本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形式,人力资本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实现自身的增值,并使物力资本的价值也能得以实现。

蕴涵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等能力构成了人力资本的基本框架的基础,突出强调了人力资本的物化特征,揭示了人力资本的最本质特征。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特别是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只强调提高人的能力素质要素并不一定最终导致企业运营的良好结果。也就是说,只注重企业员工的能力的提高并不一定保证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是蕴涵在人身上的一种特殊的资本,这种以知识、技能与体力等所构成的人力资本只涵盖了人的能力这一单一方面,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的特征以及经济当中的生产关系因素。

首先,一直被外生于人力资本概念的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应该被考虑在人力资本的范畴之内。只强调人力资本是人的能力就好比只强调资本的货币属性而忽视了投资行为一样,如果没有投资行为,货币永远只能是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而以,并不能变成资本。人力资本的产生,与货币转化为资本需要的过程一样,也需要一个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进行转化。蕴涵在人身上的能力,如果不被配置到企业中的相应位置上,是不能实现其从一般的人类能力到人力资本转化的。因此,人力资源的配置对人力资本的运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由于人与物力资本的特点不同,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个人无论能力多强,如果没有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也不能和物力资源有效结合产生经济收益。所以人的主观意愿也不应被排斥在人力资本的运营过程之外成为外生变量,而应该被考虑到人力资本的整体当中。因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本运营除了涉及知识、技能等能力维度的人力资本外,还应考虑到另外两个维度,即人的主观意愿及其在企业中被赋予的角色。

据此,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本运营应由三个维度构成:能力维度、意愿维度和配置维度。而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这三个不同的维度,提升人力资本的存量,并使之在整个企业价值增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因此,企业,包括公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本的作用发挥的如何,是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的。

民营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基本方式

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包含了两个层面上的人力资本运营,即每一个个人的人力资本的自身运营和企业整体层次的人力资本运营。个人的人力资本运营指个人对自己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组合的选择与决策。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是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它既包括对拥有这些人力资本的个人的管理也包括对这些人力资本本身的运用与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职工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运营情况就决定了这个企业经营情况的好坏。在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当中,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组成成分都可能对整体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企业经营至关重要的第一要素——人。只有每一个企业的员工的人力资本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与增值,并且企业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整体人力资本存量及其运营的水平,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统效应。要实现这样的效果,除了提高员工个人的人力资本运营效率之外,在企业的层次上整体的人力资本运营也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企业整体的规划与运营,为员工个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本运营环境,才有利于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

无论是从员工个人层面还是从企业整体的层面来讲,人力资本的运营都涉及上述三个维度综合的作用,这三个维度的各自层次水平越高,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就越大,能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越高,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才能越好。

首先,从能力维度来说,最低层次是体能资本,然后包括技能、知识、管理、创新、决策等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力都是蕴涵在不同的个体之中的。每个个体所能拥有的这些技能越多,那么其在能力维度的人力资本水平就越高。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看,层次越低的人力资本的市场供给越多,越高的供给越少。对于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提升企业员工能力与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的方式提高人力资本运营效率。

其次,从个人的主观意愿维度来说,一个毫无能动性的人和一个斗志高昂的人的人力资本运营状态是绝对不同的。意愿水平越低,人力资本的水平也会受其影响越低,反之亦然。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运营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对于能力较高的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仍然较低,很多的人不愿意到民营企业里工作,加之民营企业大多缺乏现代人力管理方法,导致其内部的管理对员工的激励水平较低,这也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在这一维度人力资本运营水平的高低。

最后,从配置维度来说,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会造成对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一个能力与意愿都很高的人力资本来说,如果没有配置到合适他发挥作用的岗位上的话,其他两个维度的人力资本就无法得到实现,最终导致其人力资本水平的低下。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与新酬报赏制度的状态也会影响员工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与运营状况。

提升民营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水平的途径

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是通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来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其他经营活动一样,是以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提升与良好的运营,并通过这条途径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能够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的能力维度的存量并使之运营顺畅。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能力水平取决于每一个职工的能力高低,企业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利润的实现,同时还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源泉。企业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提高员工整体的能力: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筛选吸引最适合的人力资源。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制定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规划,并通过制度化的人力资源筛选过程来吸收适合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员工的招募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因个人因素的影响,尽量避免因为企业是民营的而吸纳大量不适应企业的员工。要用科学手段来把好用人的第一关。通过能力提升培训计划来实现人力资本能力维度的提升。随着生产与知识技能的相关度的不断增加,加之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管理与决策所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断的对员工进行能力与素质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更应该舍得在员工的培训上加大投入,这是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的一种长效投资。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从意愿维度进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主要手段。民营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环境相对来讲较差,在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供给本来就已经短缺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更是无法得到足够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正是这样,很多民营企业对人才体现出求贤若渴的迫切需求,但这往往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规范,而这种不规范往往反过来更加加剧了短缺的情况。因此,通过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系统的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团队与合力,才能在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更有效的利用已有的人力资源,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的水平。完善规范的绩效考评机制。绩效考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才能保证企业内部的竞争在秩序和公平的环境中进行,个人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必担心被埋没。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评与薪酬分配的结合,建立对高意愿水平的正反馈,使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得到强化,是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基本方法之一。愿意将自己的能力应用于企业经营的人将得到更多的报酬,而这种激励恰恰成为企业员工更加加强工作动力的原因,这样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营造和谐进步的企业文化。在通过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通过员工周围的软环境提高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度,提升其意愿。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可以通过培训教育的方式,调动员工的内在的意愿,将员工的利益、愿景与企业的融合为一体。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从配置角度运营企业人力资本的方法。有再高的能力和再强的意愿如果没有被配置到最合适的位置上,那么这些能力与意愿就无法从普通的资源转化人人力资本。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本内耗,迅速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并促进人力资本的运营。设置合理的分权组织机构,明晰责权利。在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合理的设置分权的组织机构,使每个岗位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才能保证高水平人力资本的运营;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与职位升迁路径。通过绩效考核以及其他方式,为企业的每一个岗位寻找最合适的人选,避免用人的随意性与主观性。同时也是对全体员工的一种有效的激励,促进其能力与意愿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参考资料:

1.刘茂福,《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其规避对策》,《技术经济》,2003(10)

资源与运营管理范文第3篇

0引言

中共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经济中去杠杆、防风险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往的高杠杆使资金在金融系统里空转,再加上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低,从而导致高贷款在金融和房地产领域运转,进一步造成民企的融资难问题。所以政策中提到的高杠杆、降风险只有在实体经济体现出来,才能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于是需要企业更加重视管理会计,关注运营资金管理,避免发生资金断链或者资金饥渴而使企业陷入困境。同时,国家提倡经济发展向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倾斜,所以本文以服务业运营资金管理存在的一些弊端为例,对管理会计在运营资金管理中的运用展开了分析论述。

1管理会计概述

通常而言,管理会计就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相融合的一门科目,管理会计是以现代化的管理原理为基础,采用多种专业的技术与方式,把企业当今与将来的资金运行作为主体进行管理,把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最终目的,把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最终目标,对财务会计以及统计资料等进行计量与确定、整合与比较、研究与分析而开展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事实上是从以往的会计里面划分出来且发展的会计分支,为会计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突破了以往传统会计的限制,吸纳了当前的行为科学、管理与系统原理,构成了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管理会计是为了充分适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构成与发展的,其职能就是提升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及收益,从而构建多种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多种信息与资料。管理会计最核心的职能就是为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管理会计未来发展需要增加信息采集与整合的力度。由于管理会计是通过使用和企业有关的信息与调查竞争对手的资料进行企业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搜集与整理构成报告时要有实效性,不仅需要分析本企业的数据报告,同时还需要分析相关行业的发展状态。

2运营资金管理在服务业管理中的作用

如今,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作为服务业中的一项分支,服务业的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关注。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运营资金是一个企业的血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业最大的经营特色是人力资源成本是最大的支出,所以健康的运营资金运作能保证日常开支,使企业资源不会发生流失。运营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核心环节,资金的来源以及运用等可以充分反映服务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等。经过资源耗损获取利润,而只有把利润转变成资金形态,才可以实现盈利,因此运营资金管理始终贯彻于服务业经营的始末。再者,运营资金的风险无处不在,例如在运营资金管理过程中,运营资金的分配不平均、运营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运营资金流失等常常出现。服务业出现破产的因素,也多数与运营资金相关,运营资金管理不善轻则造成优质资源流失,重则资金链断裂,所以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运营资金风险控制能力。一般而言,运营资金是会计信息的核心构成,资金流动过程能够充分表现出服务业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运营资金管理通过对资金信息进行整理与研究,不但能够探索出企业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还有益于企业掌控整体供应链系统和价值链系统。

3服务业中运营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服务业的账款信用制度不完善

服务业的赊销政策有益于稳定销售通道,维持市场份额,可是由于账款信用制度不完善,会造成流通过程中资金沉淀,从而无法避免地产生一部分坏账损失。具体来说,服务业中的有关企业应收账款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在很大程度上和该项资产的无序管理有紧密联系。因为对于赊购方的信誉调研不当,给予了信誉不良的客户赊销权,再加上由于账款信用制度不合理,就算一些企业主动催收,也会因为对方无法还款而增加收账费用。

3.2服务业的资金预算管理不当

在现代化社会,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预算管理不完善的问题。首先,服务业企业进货费用没有预算。合理的进货不但需要对产品价格进行比对,还需要对进货费用进行严格把控,但目前一部分服务业企业存在运输费用超过标准、差旅费用毫无节制的问题。其次,部分企业日常经费支出缺乏预算。一些服务业企业的大项支出存在很多问题,在购买过程中舍近求远,购买的产品价格高、质量差。最后,企业重大支出缺乏预算。虽然大的项目很少,可是因为金额较大,对于企业资金调度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部分重大支出项目由于不具备事前合理的预估,在事中也未能进行严格把控,在事后未能进行评价,导致项目资金浪费。再者就是企业管理制度不全带来了很多麻烦。

3.3资金价值管理观念弱

服务业在财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资金在各个时间段上的不同价值,还需要考虑资金随着时间推移很有可能会产生增值作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是货币经历一段时间的投资以及再投资而提高的价值。但是,很多现代服务业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还没有认识到资金综合运用效率等各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企业价值最终均会体现在现金流上,对于资金管理缺乏认识。同时,管理人员模糊确定企业财务目标,盲目追求资产规模扩大,错误地认为只有获得更多的资产,才能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造成运营资金管理方向缺乏明确性,进一步导致产品占用大量的资金。

3.4企业库存管理方法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日渐增加,以往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商业发展的需求。但是,以现阶段情况而言,中国大部分的服务业企业对于库存依旧采用大类管理以及进销差价核算的方法,就算是采用计算机的服务业企业多半也只能做到单机运营。这种库存管理方法无法实时、精确、合理且科学地预估进货量,使企业很难具体掌握库存商品的情况,如此一来,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决策。特别是针对部分季节性强的产品而言,如果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产品积累,导致经济损失,也可能会因为产品不够而错失销售机会。因此,服务业企业需要构建合理且健全的库存管理模式,促使企业运营资金正常流动。

3.5运营资金管理缺乏合理性

在目前的服务业企业制度中,与运营资金管理相关的一般有现金流管理、风险方面的管理、存货方面的管理等。中国服务业企业在现金流流入以及流出方面,很难全面掌握现金流明细,从而发生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由于缺乏制度基础,常常会发生现金流流出与流入账目管理不清晰的情况,很难把问题抑制在萌芽阶段,导致一个很小的运营资金管理问题都会引发连锁反应,从而给服务业企业经营与发展带来很大的麻烦。再者,运营资金投资缺乏合理性。目前,大部分服务业企业管理依旧采用车间管理的形式,对运营资金投资决策管理缺乏关注,导致投资决策未建立在客观基础上。此外,没有风险成本意识,该问题体现在企业盲目拓展与投资,执行多元化经营对策,未能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导致企业运营资金分布在很多项目中,而各个项目都缺乏运营资金,如此就很难实现多元化经营。

4管理会计应用在服务业运营资金管理中的对策

运营资金是服务行业运行的基石,因此运营资金管理是服务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本文接下来对管理会计如何应用在运营资金管理中进行分析与讨论。

4.1进行信息化管理控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服务业资金管理逐渐变得更加智能化,因此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控制。基于服务业的经营特色,企业应在全球建立分公司,实现信息全球共享,服务于各地的集团客户。针对这种经营模式,企业需要使用运营资金集中管理方式,达到在集团范围内进行运营资金的调配与整理,促使运营资金实现优化配置。同时,企业需要对下属企业的账户以及运营资金进行集中化管理控制,保证服务业中的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实时畅顺,有益于充分发挥出规模效应以及达到管理会计价值的目的。此外,企业需要采用信息技术采集、整合大数据的数据信息,将运营资金的事后研究与分析转变成对事前预估,也就是经过对运营资金的使用率进行分析与预估,评判运营资金是否可以使用,判断运营资金使用量大小与平衡运营资金的收益与风险。

4.2改善绩效管理,构建完整的运营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系统

企业要将运营资金管理作为突破口,将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整合到业绩考核中,不断健全企业的运营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系统。运营资金是服务业最关键的一种资源,通常而言,为了评估业务单元的业绩,除了对别的利润展开考评外,还需要考核资源损耗率,包含运营资金的支出以及收益是否匹配、运营资金的使用时间是否合适、运营资金的使用成本是否合理等,进而构建多样化的资金效益评估系统。从运营资金的来源来看,企业要构建以评价运营资金成本为核心的运营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系统,包括运营资金渠道分析、运营资金来源分析、融资价值分析等内容,重点对获取利益的能力进行评估,分析社会经济效益以及业务的协同影响等。

4.3提高思想重视程度,树立资金成本观念

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不仅是财务会计部门与运营资金管理部门的工作,从管理层到从业人员均需要具备运营资金管理方面的意识与风险方面的意识,才能够较好地预测与充分掌握运营资金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保证运营资金安全。整体而言,不管是运营资金管理还是风险控制,从业人员需要高度重视,树立资金成本观念,并具备风险控制意识,在工作过程中更为冷静地解决运营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再者,企业管理者运营资金管理是否恰当,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理财效果。不一样的资金来源于不一样的资金成本,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树立资金成本观念,科学组织资金投资的方向与目标,让资金活动得到高于资金成本的收益。并且,企业管理者还需要关注资金结构的布局,规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挑选资金成本不高的资金来源,并且科学组织资金结构,并在投资过程中关注选择收益超过资金成本率的项目进行投资。

4.4加强对管理会计及运营资金管理人才的技术培训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财务会计优秀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营资金管理者不但需要具有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管理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与企业管理知识。并且,融合管理会计的需求,运营资金管理工作者还需要具有信息化专业方面的知识、业务方面的知识、风险辨别方面的能力和正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培养运营资金管理优秀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思考对有关人才开展多岗位培训,比如到项目部门、法律部门、市场部门等非资金管理岗位中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不断提高运营资金管理工作者融入业务的能力,帮助运营资金管理者增加实践性经验与拓展业务视野。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对项目人员进行培训。

4.5发挥资金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作用

通常来说,管理会计实际上也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经过对涵盖会计信息在内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准确报告、控制与预估,对服务业企业经营活动展开规划与决策,从而实现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所以,经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构成包括运营资金管理实际情况的管理会计报告,从而给予管理层决策上的支持,充分满足服务业企业管理人员实施经营战略的需要。和别的内容的管理会计报告比较而言,运营资金管理的专项报告必须要更实时且高效,才可以更具备实践意义。

4.6健全预算管理中对运营资金的预算,构建应收账款全面信息管理

众所周知,资金预算是运营资金管理的关键内容,包括资金的来源方面、资金的使用方面、成本方面等。在财务会计管理实践过程中,资金预算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资金因为其特殊性,被外在金融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所限制,需要持续对资金预算开展及时的调整工作,如此才有益于日常运营资金管理。首先,企业要按照滚动预算等方法,添加历史数据信息、对比数据信息、行业数据等作为支撑,有益于提升资金预算的精准度,使运营资金规划变得更加精细化。其次,服务业企业需要利用财务分析技术,根据服务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挑选出合适的商业信誉政策。应收账款是服务业企业运营资金资金管理的核心构成部分,应收账款追回与否,会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营。以往的财务管理对于应收账款管理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只关注事后强制性收账,不具备事前与事中控制策略,忽略了应收账款的流动性与资金成本核算。对于以往财务管理中的缺陷,企业需要构建一套与商业信誉特征相符的管理机制,实施应收账款全面信息管理,加强应收账款构成的全过程与寿命管理,执行事前、事中、时后控制相结合的应收账款管理方式。

4.7加强管理会计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应用,提升运营资金运用水平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的,同时也为企业投资活动服务。我国服务业企业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管理会计体系的探索与研究,把管理会计方式应用在投资决策、市场分析调研、资金筹集、财务评估和投资项目分析等过程中。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活动的重要指标、投资项目可靠性等进行分析与判断,支持企业管理人员鉴别和明确价值驱动因素,从而不断优化服务业企业投资管理决策。同时,管理会计人员应当推断投资是不是可行,并且根据企业资金成本做对比。在分析投资项目现金流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人员需要进行合理分划,关注机会成本,全面思考投资方案对服务业企业各方面的影响,通过采用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等方法降低投资成本,以此不断提高运营资金运用水平。

5结语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增长的换挡阶段、结构调节阶段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阶段,只有通过加快转化经济发展模式,健全市场体系,构建中国经济升级版,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充分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企业对管理会计的依赖性初步加强,服务业市场对于管理会计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会计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构建完整的评估系统与资金预算体系,充分发挥会计报告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邓玲,涂建明,沈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会计业务拓展前瞻[J].新会计,2016(8).

[2]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16(7).

资源与运营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资源配置;成本管理

1探析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理论

1.1建筑企业资源

从现代管理学角度出发建筑企业资源主要是指其运营进程中所需一切资源,是建筑企业拥有、控制运营要素总和,通常情况下可分为“人”、“物”、“材”三大类,亦可从有形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源、无形资源、时空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文化资源、管理资源等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企业凝聚力、企业形象、企业市场影响力等;管理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制度有效性、管理战略科学性等;品牌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服务等品牌带来的资源效益,影响建筑企业运营成效;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面向市场获取的竞争对手的信息、建筑市场、国家政策等信息,助力企业科学决策;技术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在管理及承建进程中普遍应用的技术,如混凝土养护技术、夯实技术、施工管理等技术;时空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如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等,只有建筑企业把控发展时机,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优化配置各项发展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指技术资源、时空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及管理资源,与土地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等有形资源概念相对[1]。

1.2建筑企业资源配置

建筑企业资源配置主要是指企业以发展战略为依托,立足建筑市场及所开发的承建项目,针对企业掌控各类资源进行量与质的分配,旨在助力建筑企业提高竞争实力,形成战略经营结构,完善其战略体系,顺利建筑企业完成承建任务。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采用作业组合、价值工程两种形式配置建筑企业资源。例如,建筑企业可采用BIM技术手段,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技术将建筑项目所需资源录入其中,以建筑企业项目规划为导向,针对各个承建环节所需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得出资源配置方案,为推动建筑项目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

1.3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建筑企业运营进程中涉及成本分析、核算、决策及控制等事宜的成本管控行为,主要由成本计算、规划、控制及评价等环节构成,根据建筑企业经营环境作出科学规划,其中成本计算是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基础,根据成本计算所得信息针对建筑企业运营成本进行控制,运用组织、技术及经济干预等手段降低企业成本,业绩评估主要针对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旨在改进建筑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优化成本管理方案,调整成本管理目标,为优化配置建筑企业各类资源提供依据。例如,建筑企业可推行财务管理理念,通过设置内控机构,定期反馈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情况,以会计报表为载体直观反馈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成果,为建筑企业科学规划、及时调整、优化配置发展资源奠定基础。

2建筑企业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战略实施要点

2.1统筹全局

在传统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实施进程中,企业秉持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理念开展各项工作,虽凸显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灵活性,但容易诱发企业运营风险,使企业无足够资源支持在建项目,影响企业运营成效,为此建筑企业应紧抓统筹全局要点,根据建筑企业规设战略计划制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方案,避免出现“只算小账”、“秋后算账”、“资源浪费”等问题,赋予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性、预见性、发展性,为建筑企业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奠定基础。

2.2科学计划

建筑企业受政策、市场供需关系、行业发展及自身运营等因素影响,需通过合理调配各项资源,科学制定成本管理战略稳健发展。例如,建筑企业可在明晰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前提下统筹建筑项目、战略规划、市场定位、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财力等因素,制定科学、可行、高效企业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战略,确保市场环境、国家政策、企业发展三位一体,达到助力建筑企业在政策导向下,立足市场经济大环境稳健发展的目的。

3建筑企业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战略实施方略

3.1树立资源优化配置及成本科学管理意识

建筑企业需在了解成本管理、企业资源配置等理论内涵前提下,通过顶层设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资源优化配置及成本科学管理战略,确保资源高效利用,成本管理得当,为建筑企业科学发展与管理奠定基础,根据建筑企业发展动态信息及时调整相关战略,达到推动建筑企业与时俱进的目的。

3.2制定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机制

首先建筑企业应设立财务管理部门用以负责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工作,其次制定市场调研机制、信息搜集机制、决策机制、评估等机制,使各项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权责,将成本管理与资源配置渗透在建筑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确保人人头上有成本管理、资源配置指标,营建开源节流、节约资源建筑企业运营氛围,助力建筑企业获取更高经济收益。

3.3完善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实施制度

建筑企业需根据承建项目及运营总方针制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计划,为执行相关计划颁布各项制度,例如建筑企业可颁布《施工部门建筑资源优化配置制度》、《工程结算小组成本管理规范》、《建筑企业在建项目成本管理战略白皮书》等制度,确保各项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削减建筑企业运营阻力,提高建筑企业资源调配能力,助其顺利完成承建任务,通过成本管理获取更高经济收益。

资源与运营管理范文第5篇

当前,企业集团是国内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重要经济载体。从近年来社会财资的流向看,大型企业集团吸纳与整合财资的力量越来越强,力度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集团化的财资管控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财资管理实践,试就以价值为目标,如何加强与完善集团化财资管控等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思:财资的重要性

所谓财资,即企业财力资源。它是一定时期内企业能够有效整合起来并可为己所用、创造价值的内外部金融资源的简称。包括企业内部现金流、股东投资、银行信贷、企业债券、客户资金、政府财力支持等。

财资是企业的核心资源

国际上通常将资本、技术、品牌列为世界500强的三大核心资源。拥有这样的核心资源,企业就能够不断吸引人才,有力地推动新的产品与服务,深度地开拓市场,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三大核心资源中,财资又有其独特的效用。以雄厚的财资可以获得有用的技术,可以吸引一流的管理团队,可以快速地进行企业并购,可以有力量拓展其他稀缺资源。

财资直观地表达了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财资形式上表现为企业的现金流量,实质上表现为企业整合内外部金融资源的智慧与能力。其上端表现为财力资源导入的能力,即输血能力,其下端表现为财力与财力资源创生的能力,即造血能力,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财力投入与财力产出的函数关系。如果产出等于投入,意味着保值;如果产出高于投入,意味着增值;如果产出低于投入,意味着贬值;如果低投入高产出,意味着企业拥用巨大的附加值,这个企业在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上就会很值钱。

决定这种函数关系的是企业的运营能力。运营能力高低,决定了外部金融资源成本的高低,全部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企业投资与资产效率的高低。

二思:财资管控的目标是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的惟一职能与合理性依托。企业首先要占有社会资源,当然也包括财力资源,拥有了支配和使用这些社会资源的权利;然后要对资源进行匹配、整合与转化,使资源在企业内既保持了原有价值又产生一个新的增值,对社会贡献了新的产品与服务,对股东贡献了红利与资产增值,对国家贡献了税款与就业岗位。

财资的初始形态为资金形态,表现为股东资本金与企业负债所形成的“真金白银”。资金形态除了一部分流动资金外,要转化为厂房、设备等资产形态,从而形成企业产能,企业产能的财资形态是营业收入。营业利润要补偿折旧费、财务费用、职工工资、管理团队薪酬,并支付税收,所剩余额为净利润。而净利润及其带来的净资产增值,就是“创造价值”。既然财资管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围绕着创造价值展开,它就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而是全员参与的全体高管人人有责人人尽力的价值管理。

三思:财资管控的重点环节

融资决定强弱

融资管理是财资管控的首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企业负债管理和股权融资管理。企业对负债率高低的承受力一般是与债务杠杆化率密切相关的。如果债务杠杆效用好,高负债是能够快速为企业积累财富,扩大资产和创造价值的。如果债务去杠杆化,其对利润的边际贡献率为零,债务就不是资源而变为风险,有可能导致企业遭遇债务重组,产权易人。因此,企业控制负债与否,一定要与债务成本高低、运营成本高低、偿债能力高低综合起来考虑,进行动态调整与弹性控制。

股权融资是指在不失去控制权的前提下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的筹资行为。这种融资与债权融资相比,在企业治权、运行机制、利润分配等方面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股权融资有利于从根本上调整企业的财务结构,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建立新的治理结构,形成对股东负责的运营机制,从而派生出企业的市值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新的管理范畴。成功的股权融资,不仅壮大企业的资本实力,更充实了管理智力,更有利于债务融资的安排,为企业走放大式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说,融资决定了企业的强弱,融资管理是财资管控的关键环节。

投资决定盛衰

就投融资的逻辑关系而言,融资是投资的前提,投资不可能是空手道。从逆向上看,投资效率又决定了融资能力。一个效益良好、投资回报较高的企业,其在债权或股权融资上都会受到追捧;反之,投资效率较差的企业,就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冷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一个理性的企业,在投资环节上必须持续地体现出“对债权人负责,为投资人谋利”的精神,把投资行为管控到位。一般来说,投资规模、投资效率、投资风险这三个关乎投资评价的要素,是投资管理必须要充分有效研究的。规模经济的盈亏平衡点与规模不经济的边界线的测算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投资项目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变化(进步)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一次性投资和后续投资规模会对项目的后续运营带来根本性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投资效率和投资风险的确定,应该都是一种后评价机制,但这两个要素又必须在投资决策之前给出一系列数据支持和判断结论,这是非常困难的。许多不确定性往往就出现在投资决策完成到投资结束之间,大型投资项目这个区间会更长,有可能五年、八年甚至10年,由此带来的风险也会越大,例如当前出现巨大风险的煤化工项目就是如此。建设期内市场发生急剧性的逆向变化,原预测的内部收益率很难再支持项目的落成,因此工程下马的问题便出现了,企业的沉没成本开始形成。

营资决定成败

投资完成之日,就是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和运营设施之时。资产运营水平对现金流获取、成本控制、品质保证、效益提升、投资回报等具有直接的作用力。通常所说的管理就是效益,在这一环节才能直观地体现出来。因为融资的财务成本,投资的初始成本,经营的人力成本,都要由营资阶段予以补偿,然后还要获得净利,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经营压力便由此而生。运营专业化、精细化还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减少维修成本,增强还债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获得运营效益――安全效益。运营成本的改善是持续的、永无止境的,管理创新带来的资源节约、消耗降低,会为企业积累低成本优势。从企业的财务成果看,运营水平决定了投资的最终成败,建得好、管不好的企业同样要被市场所淘汰。

偿资决定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