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科学论文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精选

资源科学论文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获取知识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现象明显、说服力强的特点,是文字表述的重要辅助,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价值。离开了实验,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及规律就如同空中楼阁。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苏科版生物学新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事实性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即使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也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而绝不能把实验做在黑板上、讲在嘴巴里。首先要重视教材里的实验课。如在“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不同的材料,自己去亲身实验探究。课堂上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面上,有的放在包装盒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更有甚者将蚯蚓浸放在水里。通过观察比较,直观得出结论:姐卿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须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才爬得快。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探索,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引导,让学生大胆实践,学生就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当然这绝不是让学生上网搜、直接抄、随意编,而应该组织学生真正参加实践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知识。如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相结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的关系等课题,从而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有效提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生物学科价值。

二、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者

生物世界是絢丽多彩的,因此,生物课程资源无疑也是丰富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在。诚然,教材编者、教研人员和任课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但是,如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必将对学生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产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笔者曾发现一个怪现象:教师和学生都用鲜花实物标本学习了花的结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但课堂检测的反馈显示,学生对结构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特别是将桃花换成百合花后,学生更是错误百出。教师细心回顾课堂后发现了症结所在:学生带到课堂上来的都是很容易买到的康乃馨(虽然颜色有异),导致学生缺少对不同种类花朵的观察、比较与解剖,所以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启示教师应该研究解决一系列与生物教学计划相关的问题。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种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校园种植解决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标本如何解决?校园小池塘可养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这样一来,一个班的学生就可能观察到十几种花,在动手解剖时就能轻松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又如在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课时,很多学生都对课文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少部分学生还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仔细追究发现,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名词本身的记忆印象上,而对概念的内涵却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议全班学生围绕“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下一课时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学习资料的习惯,每当学习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不少学生能帮上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宽了他们的学习领域。

三、让学生成为情境问题的主动思考者

思维能力是考查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间。例如,在学习“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选用学生都熟悉和喜欢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他们长得如此相像?由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便可进一步提出:那么决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呢?通过设置悬念,触发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理解课文。顺势结合课文中提供的相关图文资料信息,提问:“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请观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对分析解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清楚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着学生更深人的思考。接着教师拓展提问:“你们对争议比较多的克隆人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在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后,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支持的证据,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这说明了学生们对周围热点问题的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也无需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要求他们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识,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四、总结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教材内容过于落后知识结构版本不一高质量的教材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教师的角度上来看:教材为知识之本,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其内容的好坏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从学生的角度上来看:教材可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最根本兴趣;而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教材才能真正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而现本科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很多都是本校自编教材,在同一门课程上,不同院校的教材有着不同的内容,虽然在知识结构上看似琳琅满目,但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据统计,市场上现有国内投资教材12套,从内容上来看也算各有千秋,但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轻案例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投资学课程中的理念公式很难在实践中发挥实质性作用,而且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理解其中的知识内涵及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在投资学课程中的学习效率极低.

1.2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然而受传统教育的制约,我国的教学模式过于简单,一味的书本式教育,很难取得太大的教学成效.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不论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上还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上都可得到均衡的发展.其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最重要的责任还是帮学生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力,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而不是把自己的理念观点复制到学生的思想中.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投资学的教学方式就是如此,在课堂上,以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只注重课本上的内容,以理论、概念等相关知识来讲解,很少有具体的案例和实践内容的分析,更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很难达到目的.

1.3课程编排简单考试方式单一我国本科院校的投资学课程考试方式还是以试卷为主,考试内容是关于一些定理概念方面的知识,很难有创新.而且考试手段也过于单一,不但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习惯,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惯性,导致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意识.另外,我国本科院校的投资学课程平均只有36个学时,这样的课时数对于综合性强、实践性大、应用性广的投资学课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投资学的课程不仅仅涉及金融方面的内容,还需掌握数理统计知识.以CAPM模型为例,计算某一只股票的风险系数,要求学生熟悉金融学知识,也要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而从我国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很多学生虽然对学科中的知识理论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对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却是一窍不通,尤其是涉及实践操作中的软件应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制约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科院校投资学课程改革措施

因投资学本身的特殊性,在改革上应结合该学科的特点,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2.1教材选择应科学适当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该教材内容是否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动态;其次,教材所涉及到的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方向;此外,在教材的难易程度上要由浅至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并有利于学生的自学;最后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必须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

2.2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使经济专业教学内容变更的频率较快,尤其是投资学科,其本身的性质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动自己的思维,在接受知识时由被动变为主动,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利用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搜索查询数据、资料,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搭建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据统计,在美国有66%的院校开展了本科生科研项目,并设有专门的科研办公室,通过科研活动,可让学生从最初的学习者演变为开发者、探索者,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才能,增强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2.3科学调整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是专业学科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比较密集,出现了大量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因此,有效调整课程设置,也是投资学科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应适当的删减一些不重要或重复的课程,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把握重要的知识,从而达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2.4加强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投资学课程中,数据分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课程内容.其中,模板的处理作为投资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本科院校常以学习知识理论为目的,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很多学生连最基础的EXCEL数据处理分析都不会运用,对投资学的实践性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投资学的课程中,可考虑开设一些与其相关的软件应用课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软件操作上得心应手,更为今后投资学的学习做好有效铺垫.

2.5改进考试方式首先,应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可通过课堂布置小论文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小组自主选择一个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用科研结果进行这方面的成绩评定;最后便是闭卷考核.通过以上三方面考核的综合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本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家乡自然和人文的观察了解活动充满着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使他们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美感经验。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大有可为的。本文作者所在的林甸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县内有静态储量达1810亿立方米的特大型地热资源。林甸县依托地热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着力建设“国际温泉名城”。在温泉城建设的带动下,林甸县形成了以丰富的人文知识、高雅的人文精神为主体的一系列人文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在实际教学中,作者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在课程中有意地融入温泉文化等本土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温泉城内涵,使他们关注家乡的变化,激发并日益增强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牢固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坚定志向,进而养成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比如,作者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本校参与编写的县域温泉城教材《求索中的林甸》的基础上,进入林甸县人民政府官网,详细了解林甸县地热温泉的发现、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围绕其所出现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让他们充分领略家乡的优美景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理解建设温泉之城的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由此,作者借助县域资源这一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语文营养,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依托本校优势,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语文营养,都是一部活的课本。因此,巧用本校资源,让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学校生活都成为课程资源。只要教师能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本校的特色资源,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视野,给语文课带来丰富多彩的素材。作者所在的林甸一中,建校历史长达60余年,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林甸地域文化和林甸独特精神的特殊载体。在教学中,作者巧妙利用本校的历史现状,实现了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作者指导学生到林甸一中图书馆、档案室,查找林甸一中的历史档案资料,翻阅《母校,在霞光中飞翔》等资料图书,搜集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照片,借鉴《晴空一鹤排云上》《飞翔,奋起鸿鹄九天的翅膀》《金秋盛典———庆祝林甸一中建校五十五周年纪实》等专题片,认真研读本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高中生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使学生全面、真切、清晰、直观地了解母校辉煌的历史、可喜的现实和光辉的未来,准确把握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受到一次深刻的校园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林甸一中的情愫,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养成了能力,从而实现了有效的语文教育。

三、结合各项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物理学科是从八年级开始的课程,初学物理的学生感觉物理很抽象、很难懂。为了让学生学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生活化、直观化,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理课程资源进行物理学的认知教学。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家庭里的课程资源进行认知教学,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热爱物理学知识,提高自主认知的兴趣,并能有效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进行“认识物理学”的教学时,这是初中物理的开篇课程,也就是物理的第一堂课,这是学生对物理的概念、物理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学。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学生对物理的理解效果很差,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这样教学,学生才能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师从家里带来收音机、电话、电灯、热水器、手电筒、剪刀等生活用品,通过视频短片简短说明他们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它们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等等。学生看得很认真,听得很仔细,感觉物理很亲切,物理就在身边。又如,教师用手指沾上水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水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使学生树立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进行这一演示的过程中,教师教给了学生学好物理的科学方法,即学会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分析讨论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用生活课程资源引入新课,通过物理现象刺激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实效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知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物理教学时,生动趣味的导入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室有很多器材可供我们选用,作为教学导入用具。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更能使物理教学贴近人心,贴近生活实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教学实效性。比如,在进行“电现象”的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都从家里带来了梳子,上课伊始,大家用梳子梳理头发时,发现头发会被梳子带走,头发会很蓬松。师生发现同样的问题,那是什么原因能让梳子带走头发呢?为什么用梳子梳理过的头发会很蓬松呢?基本所有学生都没有往“电现象”上考虑,教师一语道破这是“电现象”的原因。学生很好奇,电现象竟然有如此威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三、巧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实验探究,通过亲身体验感悟物理知识的本质,综合提高物理实验技能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也是物理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新课程理念倡导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过程,从中感知物理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这也是体现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常我们说的“坛坛罐罐做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既方便了取材和操作,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比如,在进行“乐音的三个特征”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制学具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材料是多条橡皮筋,有长短相同但粗细不同的,有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固定支架一个,将橡皮筋固定在支架上,使橡皮筋的两端和支架的高度相同。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探究相同长度、拨力,不同粗细的橡皮筋发声特点,探究相同粗细、拨力,不同长度的橡皮筋的发声特点,探究相同长度和粗细的橡皮筋在不同拨力的作用下的发声特点。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进行研究性学习,边探究边讨论,探究得特别火热,很快得出科学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控制变量法,大大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生物世界是絢丽多彩的,因此,生物课程资源无疑也是丰富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在。诚然,教材编者、教研人员和任课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但是,如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必将对学生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产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笔者曾发现一个怪现?象:教师和学生都用鲜花实物标本学习了花的结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但课堂检测的反馈显示,学生对结构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特别是将桃花换成百合花后,学生更是错误百出。教师细心回顾课堂后“发现了症结所在:学生带到课堂上来的都是很容易买到的康乃馨(虽然颜色有异),导致学生缺少对不同种类花朵的观察、比较与解剖,所以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启示教师应该研究解决一系列与生物教学计划相关的问题。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种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校园种植解决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标本如何解决?校园小池塘可养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这样一来,一个班的学生就可能观察到十几种花,在动手解剖时就能轻松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又如在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课时,很多学生都对课文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少部分学生还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仔细追究发现,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名词本身的记忆印象上,而对概念的内涵却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议全班学生围绕“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下一课时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学习资料的习惯,每当学习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不少学生能帮上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宽了他们的学习领域。

二、让学生成为情境问题的主动思考者

思维能力是考查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间。例如,在学习“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选用学生都熟悉和喜欢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他们长得如此相像?由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便可进一步提出:那么决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呢?通过设置悬念,触发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理解课文。顺势结合课文中提供的相关图文资料信息,提问:“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请观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对分析解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清楚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着学生更深人的思考。接着教师拓展提问:“你们对争议比较多的克隆人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在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后,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支持的证据,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这说明了学生们对周围热点问题的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也无需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要求他们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识,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