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优化原则

资源优化原则

资源优化原则

资源优化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效益原则;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自进入大数据时代起,电子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等各类资源数量迅猛增长,资源载体日益多元化,资源利用途径日益多样化、广泛化。这在丰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储量,提高图书馆效益的同时,也给信息资源的配置管理增加了难度,使得信息资源配置更加复杂。为了避免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基于效益原则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势在必行。

一、图书馆效益

基于效益原则,对高校图书馆效益进行分析,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特殊性,虽然其也对社会读者开放,但面向的主要服务对象依旧是高校大学生,这种特殊的性质和主体服务对象决定了其效益更多地表现在间接经济效益之上。图书馆的间接经济效益,也可以称之为社会效益,效益的存在使得图书馆也有投入和产出,投入体现在图书馆馆长、馆员、后勤保洁等人力资源的投入,计算机、书架、桌椅等物力的投入和文献书刊、报纸杂志等材料采购费用等的财力投入。而产出则体现在为在校大学生、社会读者提供其所需的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情报。大学生和社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程度决定了图书馆产出的多少,即效益的多少。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对缓解高校图书馆经费问题,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都具有积极影响。

二、 效益原则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策略

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传统的印刷型纸质资源(实体资源)和网络环境下诞生的网络信息资源(数字资源,也称电子资源)。实体资源主要包括图书、报纸、杂志、词典、光盘、磁带等,电子资源主要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各种教育机构在网络上信息等各类电子化产品。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效益原则层面分析,应遵从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采购与配置信息资源。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购及配置,高校应组织成立一个由图书馆馆长、各学科相关教师和采购人员等组成的资源建设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对本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购与配置负责,对信息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估。资源建设委员会应对社会当前信息资源需求情况、本校内部对信息资源需求情况和图书馆发展状态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综合分析结果确定所需采购的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购置经费。在保证购置经费得到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采购,购买图书馆缺少的、不足的信息资源,同时将新购进的信息资源结合图书馆馆藏结构体系进行合理配置,优化配置,并做好对应的记录归档工作,以为后续信息资源的采购提供参考,避免同一资源重复购买。

(二)加强信息共享建设。传统封闭式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显然已不符合当前开放的时代特征,信息共享成为21世纪高校图书馆建设、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包括高校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馆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两大模块,高校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是指在本校与其他地区的分院校之间构建起一个信息资源共享通道,让本校与其他分校之间、总图书馆与分馆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这一信息共享的建立需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提高网络带宽与计算机硬件设施配备,增强技术支持,完善电子资源共享平台。馆际信息共享的建设是指高校与其他高校(包括本地和外地)图书馆之间信息的共享。这一共享的实现要求高校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展图书馆联盟,形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图书馆发展模式,扩大高校图书馆读者范围,增加图书馆社会效益,实现高校图书馆在更大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构建特色型馆藏结构体系。现阶段,我国拥有高校数量较多,平均一个城市拥有2到3所高校。在这众多的高校中,各所高校如何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图书馆馆藏结构体系是非常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高校图书馆当前信息资源的分类,建设特色型图书馆馆藏结构体系应包括传统文献特色馆藏结构建设和以电子资源为主的特色数据库建设两部分。高校应以推进自身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发展为目标,以读者信息需求为导向对精品课程、硕博士论文、古籍善本等扫描,进行电子备份,建设图书馆传统文献和特色数据库馆藏结构。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储量将越来越庞大,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将变得越来越需要。各高校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积极迎合时展趋势,在增加自身图书馆信息资源储量的同时,不断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加强信息共享建设,加强特色馆藏结构建设,实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谭惠. 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2013(11):111-112.

[2]吴利萍,石菊君,冯有胜. 阅读方式多元化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J]. 现代情报,2010(03):79-82.

资源优化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IP RAN 光缆网 优化原则 方式

目前在无线数据流量使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LTE的规模部署原先是采用MSTP来对数据流量业务进行承载,但是由于所采取的方式的影响,虽然业务的支撑性表现良好,但是在承载IP RAN化业务的过程中出现效率过低和业务扩展性较差的问题,在各个集团公司对MSTP建设进行严格控制之后,目前IP RAN已经成为大多数运营商承载业务的原则,在IP RAN的建设阶段,需要结合IP RAN接入光缆网优化的原则,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提高接入光缆网的多业务承载能力。

一、IP RAN接入光缆网的优化原t

1、首先是前瞻性、独立性和整体性原则。在IP RAN接入光缆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新建的光缆网具有综合承载的开放性,实现一张网综合承载的思路,保证业务量的不断提升。借助ODN网中的已有资源,结合其他光缆网的实际特点,来对IP RAN接入光缆网进行建设,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实现重复建设,减少建设成本;在另外一个方面,单路基站传输节点需要根据“光缆路由最短”为原则,接入相应的DP点,并且利用主干线路的共享光纤来建设ODN光缆,这样才能实现接入光缆网的物理双路由[1]。

2、对IP RAN组网接入光缆结构进行优化,提升网络健壮性。IP RAN接入光缆网需要结合光缆优化改造成本和保证网络安全性的基础上来进行优化,选择成本较低同时优化效果较好的光缆结构优化模式。在另外一方面,针对业务量较大或者覆盖重点的IP RAN接入节点,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成环的结构来对接入光缆进行优化,所谓就是双归属,PTN接入环与汇聚环相连时,如果接入环只挂接在一个汇聚节点下,就叫单规,如果挂在两个汇聚节点下就叫;对于已经成环但是光缆线路长度较长的IP RAN接入点,需要进行进出局光缆路优化。

3、充分利用OTN的已有资源,扩大光缆的建设规模。根据造价最低原则,在光缆线路短缺的地区,可以利用OTN资源,来选择适合的建设方案。在IP RAN组网中,对于超过10km的中继GE链路,需要结合OTN的实际承载能力和条件,选择扩容OTN波道来进行光缆网承载;针对业务量较大的OTN共址,在采用相应的结构进行组网优化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OTN的原有资源,来对其它组网链路进行承载[2]。

二、IP RAN接入光缆网的优化方式

1、IP RAN接入光缆网的单规成环优化模式。首先是根据就近原则连接ODN,这样的优化模式适用于ODN网络已经完全部署的情况下,利用ODN的网络资源来进行优化,根据IP RAN接入光缆网的位置和ODN网络的地理位置来选择接入方式,在接入ODN网络之后,跳通ODN网络中的主干线路和配线光缆,形成一种环形单归组网;另外一种方式是建立相邻的ODN网格联系,这种模式同样是利用ODN的网络资源,根据单规成环的优化方式,结合ODN网络的实际位置,打通DP配线层网格间和FP的主干层网格间光路,根据配线层光缆的配纤方式,选择12芯的光缆。

2、IP RAN接入光缆网的成环优化模式。针对业务量较大,同时安全级别较高的基站传输节点,可以采用这种优化方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原有ODN网络资源的地理位置需要处于两个传输汇聚节点之间,IP RAN接入光缆网以链形的方式接入ODN,在进行成环优化的过程中,需要根据ODN网的位置来打通FP点和DP点之间的联系,建设相应的FP主干层优化光缆。

3、以成环基站进出局光缆双路由改造优化方式。针对已经成环但是其中光缆与路由之间的距离超过200m的基站传输节点,或者是已经成环但是出局光缆为单路由的基站传输节点,可以利用ODN的原有网络资源,实现出局路由的优化。其主要优化方式体现在以下方面:基站的各个传输节点以环形单归的方式围绕在机房周围,在进行出局双路由改造优化的过程中,结合路由分离和距离最短的优化原则,新建的光缆线路需要根据ODN的实际位置,来对其节点进行连接,利用ODN的网络资源来进行优化,这样的优化模式利用双路由的改造优势,在降低优化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网络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

结束语:在IP RAN接入光缆网的过程中,大部分可以利用ODN的网络资源,结合ODN的实际地理位置来进行不同方式的优化,在另外一个方面,IP RAN接入光缆网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网络安全性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而根据相应优化原则选择的IP RAN接入光缆网优化方式的选择,能够在提高业务量的同时提高网络安全性,减少建设成本,实现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蔡勇. 接入光缆网对IP RAN承载的建设探讨[J]. 信息通信, 2013(3):221-222.

资源优化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对策

中图分类号:P746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水资源利用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水资源现状,制定有效对策,对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

一、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弥补我国水资源先天不足、缺水严重的必然选择,包括合理安排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适时适度的实施外流域补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改善我国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状况的现实要求,包括研究制定生活生产与环境之间水关系的法规制约以及通过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促进污水资源化的措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外流域补水是必要条件,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本区水资源是前提条件,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二、水资源配置不当的危害

水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区域整体处于巨大的环境风险之中,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亦不容低估。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拦截破坏自然水循环的现象,上下游间,地表水资源绝大部分被上游水库拦截,导致中下游河床大面积断流,河床干化,河道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作为生物基因库的功能大大降低。地下水超采又使得地表有效径流难以形成,没有有效的地表径流,河道的自循环能力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工业废水,特别是生活污水,大部分未得到适当的处理,就排入地势低洼的河槽之中,致使中下游污染极为严重,致使农村生态、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心健康遭到破坏。

三、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重点要处理好资源开发、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目标是要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滇中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应坚持以下五个基本原则:坚持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坚持先本区域后外流域的原则;坚持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把流域水环境生态修复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核心内容的原则。

四、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一)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应避免出现工程思维的泛滥。水资源的跨地区调配,除了经济性以外,还有隐形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通过大的水利工程在较大区域内进行水资源的治理和配置,是必须小心使用和对待的,对一个城市而言,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措施破解当地的水资源困境,而不是习惯于用大规模的跨地区调水这样的方式来化解危机,这只能是危机暂时缓解,甚至会迎来更大的危机。应该反思在破解水资源困境中的工程思维,现在我们看到太多的大型水利工程,背后都体现了通过工程思维方式治水的弊病。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中,市场机制和商业逻辑的使用不是没有前提条件的,应在不破坏自然流域的前提下进行,也只有这样,市场调节机制才具有真正的正科学性。

(二)落实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制度。加快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加快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等。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目标,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加快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把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要加快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深入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切实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此外,要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和科技支撑、不断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三)要加强水资源保护。随着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短缺问题比较突出,同时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综合利用率较低,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任务就显得非常艰巨,如果这类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必须立足当地实际,采取措施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

(四)将科技应用于水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回顾从传统水资源配置向现代水资源优化配置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新时期解决水资源难题的关键。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可以使生活用水更干净。通过应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保护技术、供水厂膜过滤和活性炭过滤技术、水质检测技术,确保水质达标;应用膜生物反应技术、超滤、微滤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品质,让污水变为高品质用水,确保水环境清洁美丽。还可以使生产用水更高效,农业加大喷灌、管灌、微管及管理绿水等综合节水技术应用;工业加大循环利用的技术改造,在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科技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也可以使管水更便捷,从降水到用水再到排水,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只有科技可以使其变得便捷,通过应用自动化监测、信息网络等技术,对降水过程跟踪监测,随时准确掌握雨情、水情;通过应用自动化监测,自动化控制,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技术,对水库调水,渠道输水,管网供水进行全过程监测控制,极大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

资源优化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小康社会;资源配置

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政府的投入;二是社区的运作。因此说,城市社区体育的公益性及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决定了体育产品的公共性。我国目前的国情决定政府投入的持续增加是实现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目标的公平性和产生良好社会效应的前提,但是政府投入渠道的单一必将造成投资效益不高,缺乏激励机制,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要,因此,有必要导入社区运作模式,对有限的体育资源配置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整合和开发社区体育资源并对体育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满足和服务于社区居民。

1 社区体育资源概念的界定

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体育资源是投入到体育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或者说是体育生产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类条件及要素。从以上对资源和体育资源的概念界定来看,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的外延既要考虑社会的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到劳动力因素。基于以上对资源和体育资源的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社区体育资源是指在特定的社区范围内,满足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其中物质要素主要包括体育设施、体育商品、体育仪器设备等,非物质要素主要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服务的相关信息及技术。

2 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原则

2.1 公益性的配置原则 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原则首先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公益性原则,体育创造的是社会公共产品,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社区居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社区体育资源是宝贵和有限的,是全体社区居民享有的。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于1993年公布的《国际体育与运动》也明确提出:“体育与运动实践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享有对于其个性全面必须的参与运动的基本权利。由此可见,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公益性配置原则是社区居民获得公平享有社区体育资源的前提,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使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参与感)不断增强。

2.2 计划与市场协调配置的原则 计划与市场协调配置原则是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公益性原则与计划与市场协调配置原则是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两个不同层面,公益性是保障社区居民公平享有社区体育资源的权利,而计划与市场配置则是为了更好地优化社区内部体育资源的配置,让社区居民更多、更好地享有社区体育资源。计划与市场相协调的资源配置主要是以市场机制作为体育资源的配置的基本手段,同时采取社区政府计划干预的配置方式,使体育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区体育消费就是目前一种主要的体育资源方式,它主要包括体育保健康复咨询、购买体育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这些资源在配置时有必要导入市场机制。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调配应以市场机制为主要力量,社区居委会对其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这样可以使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更趋科学、合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目标

3.1 健康目标 健康目标既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目标,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健康目标既满足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居民娱乐身心的需要。健康目标是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理性需要,是资源配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在这一点上既要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又要体现其科学性。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内容丰富,一般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比较浓郁的文化内涵,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能满足居民心理健康的需要,有利于居民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城市社区体育资源中文化资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居民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健康目标是基于社区居民身心需要而提出的资源配置基本原则,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居民身心的全面发展。

3.2 政治经济目标 政治经济目标是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应兼顾的目标。社区是我国人口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城市社会发展比较迅速,社区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体,理应重视和发展。社区的政治经济是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不可忽视的一个层面,从体育的意识形态来看,体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振奋民族精神和激发爱国热情两个方面,作为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目标应该考虑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来更好激发和振奋社区居民的爱国热情。经济通常是衡量社区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目标的建立过程中,既要考虑社区当前的经济水平又要考虑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配置社区体育资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把提升社区居民人力资源的水平,作为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目标。

4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模式

4.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结构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结构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细化,主要分为社区体育资源的主要构成方式、社区的基本特征和资源配置终极目标三部分(目标模式结构见图2),其中资源结构中包含的实物、人力、文化、信息等资源基本上涵盖了社区的体育资源,这四大类资源中,实物资源指代的是社区的体育健身娱乐基础设施,它是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资源的主体,此外,人力、文化、信息等资源是目前和今后急需开发的潜在资源。在整个资源配置模式结构中,社区居民是主体,也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现有社区体育资源还是潜在尚未或正在开发的资源都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结构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层面就是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它是进行资源优化应把握的中心,其中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居民的兴趣爱好、社区居民经济状况都是资源优化配置应考虑的,只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体现资源的配置的优化。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让社区体育资源服务社区居民,但是终极目标实现的前提是要做到社区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开发以及资源的可持续性,在整个目标配置模式结构中,每个环节都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须考虑的因素。

4.2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流程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流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图3):1)全面了解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社区体育资源以及居民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

资源和居民的真实状况。2)资源优化配置细化阶段。根据社区基本情况对社区体育资源进行具体配置,其中资源分配是综合诸多因素而进行的,是否真正体现配置的合理与否关键取决于资源分配过程中对现有资源、潜在资源以及居民现实情况的合理把握。3)资源配置优化评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第二阶段中资源分配合理、科学与否的评价,其评价的内容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居民对体育资源利用满意感的评估。其中评估内容主要包括:①身体锻炼的舒适感;②文化娱乐的满意感;③资源享用的满足感;④工作学习的愉悦感等;第二部分是资源利用合理性的评估。其中评估内容主要包括:①资源分配的人口结构比例;②资源浪费度;③资源分配的目标权重;④资源分配的经济程度等;第三部分是对社区体育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评估。主要包括:①潜在的社区文化资源;②潜在的体育信息资源;③潜在的体育设施资源等。这三部分的评估结果用来最终确定资源的配置目标,也就是第四阶段。在目标确定好之后,马上要进入的是终极阶段即资源配置目标的实施。

4.3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构建过程中注意事项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对现有和潜在社区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要做到资源配置的优化首先要注意居民的体育实际体育需求的动向,加强社区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使资源配置及利用落到实处,更趋于科学、合理。其次,应加强对资源配置过程的管理,界定职能部门的目标与任务,建立运行评估机制。

资源优化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 思考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最大潜力,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同时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也就是用科学的方法使企业的人和事作适当的配合,发挥最有效的人力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性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事业单位人才管理的核心,是企事业单位完成日常工作,创新工作管理体制,科学实施人力管理目标的重要部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科学规划、科学分配、科学管理,并将科学性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钱过程。

2.合理性原则。不论哪个企事业单位,都面临人才其用,分配合理这个实际问题。要真正做到上述这一点,资源管理必须贯彻合理性,一要针对工作目标设置岗位;二是针对岗位确定需求人数;三是从需求出发,合理招聘人才。真正做到岗位、人数、人才三统一,将合理性贯彻始终。

3.激励机制原则。企事业单位要想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就必须制定激励人力资源发展、壮大、创新、奖励、批评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通过政策的导向与制约,引导人力资源向科学性、合理性方向发展,做到用人优化,发挥人的特有效能,促进企事业工作的全面开展与创新。例如,人才市场单位激励机制不健全,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缺乏科学系统的晋升机制和淘汰机制,“大锅饭”问题的表现突出,人才市场就不能优化壮大和发展,其用工单位就不能与其合作,非劳动力人员就不可能参与本单位的招聘工作,其业务范围就不可能进一步壮大。

4.系统性原则。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有一整套的培养、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以保障人力资源工作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单位人才不流失,建立一支长期的、精干的人力资源保障队伍。例如,如果某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人才不进行定期培训,或者说对培训认识不到位,没有系统科学的培训制度。那么这个单位的人力资源就得不到提炼与发展,会使得整个人力资源队伍思想僵化、知识守旧、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严重破坏了自身人力资源的发展。

5.前瞻性原则。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除加强科学性外,在系统性原则的指导下,要有前瞻性,即做到对本单位人力资源的壮大、发展,做出预测、规划或设想,并逐渐纳入企事业人力综合管理范畴,要从事业发展、经济需求、管理科学化、人才智能化、学历提高化、思想进步化、创新化等诸多方面考虑,全面面向市场、面向时代、面向科学、面向创新发展与建设进行人才培养、建设规划,为企事业单位做好后续人力资源保障。

6.创新性原则。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集科技、人才、知识、能力和思维于一体,需要全方位的智力、思想、业务和职业素养支持,如果离开了系统性这个原则是根本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要突破陈旧的思想,僵化的行为举止,已有的管理模式,形成的制度和政策,大胆创新管理体制,通过对人的人性化、个体性、和谐等方面管理,达到创新与发展的目的。

二、对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性的思考与启迪

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全面注重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一,倡导和谐管理这个主题,事事处处体现工作这个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自身的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因此,企事业单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把人看作是本企业最具活力、最具能动和创造性的第一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企事业单位要认识到,人力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机器,因此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不断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同时,要注重员工的利益需求,变控制为尊重,变管理为服务,从而留住和吸收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使人才优势成为竞争优势。

2.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创新性观念,即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树立不唯资力看能力的观念;破求全责备的观念,树立看主流、看发展、看潜力的观念;破平衡照顾的观念,树立能者上、庸者下的观念。全面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通过公布职位编制、岗位申报、民主推荐、民主选举、民主测评、公开选拔等方式竞争上岗。实行人岗相宜的优化配置。从实际出发,本着因事设岗、按岗选人、人岗相适的思路,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科学配置。既盘活资源,又突出特色,使人尽其才、岗适其人。

3.建立有效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机制。企事业单位在用人问题上要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大胆选拔和启用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企事业单位内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各级组织要真正看到人才的作用、成绩,并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和奖励,使人才感到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受到尊重,从而使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4.构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事业单位文化氛围。创新精神是人的可贵品质,也是一个企事业单位保持长久不衰的重要因素。人才都有创新意识,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墨守陈规者很难称其为人才,因循守旧的企业必然被淘汰。创新让人才感觉到工作是美丽的。因为创新能够为人才带来真正的成就感,对壮大和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5.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力资源只管理不开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只取不施,就会枯竭。对人力资源进行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培训,建立职称、职务、技术等级晋升前的必训制度,才能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要切实转变观念,不应将其简单视为人工成本的支出,而应看作获取单位竞争优势的一项人力资本战略投资,应积极创造条件为职工提供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包括在职或短期脱产免费培训、公共进修等,并给予可靠的经费保障。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一个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被推动与执行,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企事业单位要建立一套完备、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