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优化的目的

资源优化的目的

资源优化的目的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领域 人力资源优化 应用

一、“目标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提出的背景

据统计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70%和50%,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国家积极开发新能源,鉴于新能源开发技术新、投资高、风险大、协作范围广等特点,需要改进石油企业传统的运作模式,实行“目标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二、目标化管理框架的搭建

1、战略目标

2015年建成30亿方煤层气田;

2010年建成15亿方煤层气田;

2008年建成10亿方煤层气田。

2、年度的主要工作目标是

图上作业标定井位***口,现场踏勘井位***口,开钻***口,完井***口,累计完井***口,形成***亿方潜在生产能力。

3、将年度工作目标量化为控制指标和业绩指标

(1)管理费用指标体系

人工成本:工资、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动保护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

专项费用:低植易耗品摊销、劳保材料、水费、电费、运输费、修理费、取暖费、办公费、会议费、图书资料费、公司宣传费、租赁费。

其它费用:养路费、招标投标费、财产保险费、绿化及环境卫生费、独生子女费、劳务费、微机连网安装费、物业管理费、其他管理费、车船使用税、印花税。

(2)部门业绩指标管理体系

效益层面指标主要指效益类指标是全面衡量价值创造及投资回报的重要指标,反映经营和管理行为所产生的可衡量的经济成果。包括利润、收入等。

服务类指标是衡量服务水平、质量、效率的指标,反映服务对象界定和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定位。如合同履约率、测评满意度等。

内部运营类指标是衡量利用营运杠杆实现公司战略及完成效益目标能力的指标。包括投资计划完成率、节能降耗等。

战略能力发展类指标是衡量构建公司战略发展能力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指标。包括基层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

风险控制类指标是衡量公司管控水平的指标,反映公司经营管理的状态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重大决策、质量安全环保、维护稳定、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事务、保密工作等。

指标权重的设置结合受约人控制力强弱、担负责任大小等因素,由绩效考核工作办公室确定,并根据公司各年度生产经营管理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考核指标目标值的确定以分解公司发展战略和重点工作目标为基准,有数量、质量、时间要求,能够度量,既有科学性、可行性,又有挑战性,并得到发约人和受约人的认可。

三、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建立

市场化运作的基本程序:

工作(任务)目标的确立,工作分析,岗位设置,岗位规范的编制,人员需求分析,提出人员需求计划,人事部门编制人员配置建议报告,经理办公会议通过,实施人员录用计划,岗前培训,试用期考察,实施录用。

市场化配置的基本途径:

1、通过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

2、通过当地人力资源市场配置;

3、通过劳务公司劳务派遣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4、通过协作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5、依托当地乡村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6、通过设备租赁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7、通过科研院校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8、通过专业化协作优化人力资源。

四、“目标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的保障措施

1、制度措施:下发月、季、年生产经营计划,企管部门下发了《****年内部薪酬分配与业绩挂钩考核实施方案》和《市场管理办法》,人事部门下发了《*****年中层管理人员业绩考核管理办法》,颁布了QHSE体系文件,编制了各岗位的《岗位任职规范》、执行了两书一卡。

2、组织保障:打破部室界限成立项目部,分别负责排采、钻井、作业压裂、物资保障、中央处理厂建设等工作,组建了地质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所、审计部、安全质量环保部、设计室等部门。

3、人员保障:在企管、人事、科技等部门配备了强有力人员进行机制运行的建立和测试。

4、资金保障:通过专项费用、科技基金、经理奖励基金等方式保障机制运行的必要费用。

石油企业必须创新用工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的充沛性、广泛性,将闭环式人力资源管理扩展为开放式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企业内部目标化管理改革,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校院两级管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然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就业能力成为学生立足社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新的形势,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建构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校院两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运行机制,就是将就业工作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管理作用和能力,强化校院两级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校院两级就业管理工作的协调联动。

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改进策略

1.构建职能清晰、协同配套、统筹有力的高校内部校院两级教育资源配置体系

一是确保核心目标,即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优化必须确保整体和所有子系统的改革与完善均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根本目标。二是制度和机制设计上做到各部门权责明确的同时又协调一致。三是以目标实现程度为效益评价的关键指标,实现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2.以提高就业能力和资源管理效能为目标,建立健全高效运行的校院两级教育资源配置运行机制

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分层管理原则,校院两级分权,实施两级管理,由校院两级下属的教学、科研、行政、咨询机构等各职能部门组织实施,配置过程中均要进行规划、论证、建设、评估等流程。资源配置四个流程的依据应当紧密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等指标进行,达到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

二、校院两级管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

1.目标管理机制

实施两级管理,校级管理部门仅对二级学院的管理进行宏观指导、监督与服务,充分下方权利,则制定目标管理体系时必须将校整体规目标和要求进行分解、内化,变总体目标为二级学院的目标与责任,有效实现两级管理主体的目标和利益一致性,从而实现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学校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总目标为基准,对学院提出一个时期或每一年度的发展目标,包括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学生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目标,考评以完成目标的情况为标准,制定目标体系要讲究分类指导原则,兼顾不同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权重可做适当调整。学院同样实行目标管理进行绩效考核。

2.权责利机制

学校作为独立法人承担法律责任,依法享有教学、科研、行政及财务自。学院是学校党政领导下的二级管理组织,是具体实施教研等工作的组织,对本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行统筹管理。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以考核评估为主要方式管理学院工作,以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手段引导学院工作,以监督制约为主要途径规范学院管理权力的使用。学校应赋予学院相对独立的自主办学权力。要赋予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配置、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权、人事权和理财权,使其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工作自由度。要实现校院两级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的协调联动,要给予二级学院相应的利益做激励,要赋予它分工范围内自主的管理权限,并让二级学院对管理成效和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3.资源配置机制

构建新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学校主要是制定资源配置的办法,开展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评估,评估以就业能力提升的目标体系为基准;学院主要是依据自身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自主管理、优化配置学院及下属系、及研究中心的教育资源。资源配置机制需体现,一是公共性、共享性、专项性资源坚持校一级保障;直接指向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教育资源以院二级保障为主,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与资源管控关系。二是由职能部门保障向整体性系统性保障转变,增加部门间的联动性。三是学校内部与社会、与市场保障相结合,激活条件保障机制,不断拓宽条件保障途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四是将无偿性公共保障与有偿性竞争保障相结合,资源的竞争性使用使教学科研工作更具动力与创新活力。五是需求导向与效益导向相结合,通过效益考核与评价,引导资源配置适当的向效益产出更明显的单位倾斜。

4.考评机制

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实施目标管理实现两级管理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手段。制定分学院类型和个人的各类量化评估体系,考评结果要直接与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挂钩,与个人的晋级、奖惩、绩效挂钩。资源配置的实施效果和效益必须结合教研与就业目标进行评价考核,从而形成对前端关于资源配置的竞争和论证机制的反馈;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建立质量动态监管与保障体系,考评机制形成完整的闭环链条,配置的整个过程得以量化管控与优化,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关键。

5.综合配套机制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校院两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还应具备以下综合配套机制:建立以政府拨款、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社会捐助及银行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的资金投入统筹机制、建立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经费与目标任务对应匹配的目标任务联动机制、建立对外沟通、对内y筹的发展规划整合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等对外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迟沂军,孙兆扬.治理理念下校院两级管理的权责划分与路径构建[J].教育探索,2016(04):62-66.

[2]张珊珊.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的SWOT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Z1):74-76.

[3]林韧卒,李鸿飞,高军,李瑶,郭建中.基于综合改革策略的高校内部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7):32-37.

[4]王成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63-66.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资源均衡

1工程网络计划

1.1工程网络计划的定义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工程网络计划就已经被人们所了解从而慢慢地发展成为一种常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工程网络计划的主要思路是:在工程项目规划和建设中,通过网络图的应用,对工程项目中各个工序、活动、任务进行先后顺序的连接,并且对每个环节或者工序中所耗费的资源和时间进行估算,采用一些动态(离散)规划的算法去寻找一种最长权数的线路,即关键路径;从而再对每个工作工序的一些信息如总时差、单时差等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在推导出各项任务执行的逻辑关系,为了对执行中的任务或者工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保证物力、人力、时间、财力的合理利用,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任务的顺利完成。

1.2工程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

每个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建设都涉及到各种资源使用,如财力资金、人力资源、各项设备和材料等。WwW.133229.cOm每个工程项目所要求的资源量跟工程的规模及其设计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工程项目的施工图和计划确定之后,就基本上对所要求的资源量进行了确定。进行工程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主要是为了使那些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实现多资源的均衡,而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减少资源总量。所以,资源优化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二是实现资源均衡的问题。

工程网络计划的有限资源合理分配主要是因为在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其所优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的配置使有限的资源以满足工程网络计划中当天的需求量,并且尽量使总工期缩短。现在对于有限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主要有rsm优化方法,即“theresourceschedulingmethod”。关于资源均衡问题,主要是指在资源不存在有限的情况下,在整个工程网络计划中,使所需的资源趋于均衡,使各个工序或者工作段中的资源耗费避免出现低谷和高峰现象。因为资源的不均衡使用,将会使资源供应变得复杂化,从而使工程中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将增加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费用。通过资源的均衡使用将能对施工中各种临时设备的规模进行缩减,从而提升工程中的劳动生产率。比如,在某县工程网络计划中的人工消耗,如果能对这些人力资源进行均衡利用,将能避免工人忙闲不均和大量工人窝工的资源浪费现象。

2工程网络计划中资源优化所面临的问题

网络计划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其资源优化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其原因许多,下面主要从单个资源考虑和片面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对象单一

目前的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方法和相关理论实践所针对的资源大多是单个的资源,即对象单一。不管是资源有限的合理分配还是实现资源的均衡使用,工程网络计划所使用的资源都假定为一种资源。尽管这样做能使工程网络计划的计算量加以简化,可是却不符合工程施工实践的现实情况,跟工程建设的现实有很大差距。工程建设所使用到的资源多种多样,它们的价格、质量标准、使用量等都不一样。因此,在资源有限合理配置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综合考虑,分别进行研究和计算。同时,在对它们进行均衡优化的过程中也必须进行分别计算和规划。

2.2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考虑不全

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措施的单独进行往往只能对部分问题进行解决,它仅仅只能对单纯的资源进行优化,或者对单纯的工期进行。但是在工程实践中,工程网络计划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资源、成本、工期等等,这三者都是互相影响的,要想实现工程网络计划的整体优化必然要对这三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但是,在目前的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忽视了成本、工期的优化。这就使得工期、成本、资源不能实现整体的优化目标,具有片面性。

2.3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方法过于复杂

目前网络计划资源优化方法和理论对于一些比较小的工程项目进行网络计划,仅仅需要手工计算就能解决问题,可是在处理一些大型的工程网络计划的时候,其所需要的计算量和处理的复杂程度将出现指数增长,在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过程中,是无法进行手工计算来得出结果的,它必须借助各种计算机工具。现在,市场上可购买到的项目管理软件非常多,可是对于网络计划资源优化方面的软件或者由此功能的软件却非常有限,目前大多数软件仅仅有资源过量标识的功能,而对于资源的优化和调整却完全需要我们人工完成。尽管有些软件,具有资源优化的功能,往往是局限于资源过度分配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将工期、资源、成本三者进行综合考虑。

3工程网络计划中资源优化措施

3.1加强工程网络计划中多资源的优化

对于工程网络计划中仅仅针对单资源的优化方法和理论,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实现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多资源的优化上去。对于工程网络计划中的多资源优化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对各种资源之间相互影响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计算;其次对于多资源优化的计算方法,应该加以改进,即在rsm优化方法等方面加入多资源的因素。通常,多资源优化的计算过程都比较复杂,计算量较大,因此还应当考虑借助计算机进行求解的方法。

3.2实现工期、成本、资源的整体优化

在工程网络计划中,其资源、成本、工期是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优化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因素的优化,因此,在进行网络计划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对其三者进行整体考虑,促使三者的整体优化。同时,目前对于网络计划综合优化的方法还比较缺乏,在成本的降低、工期的缩短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计划的作用,跟传统横道图方法相比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优势,并且变得较为复杂,严重阻碍了工程网络计划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必须大力开发工程网络计划技术,使其实现资源、成本、工期的整体优化目标。

3.3加强网络计划中资源优化软件的开发

由于网络计划中资源优化软件的缺乏,相关计算量较大且比较复杂,大大增大了相关人力的消耗量,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网络计划中资源优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或者在过去的一些软件中加入资源的优化和调整的功能,使网络计划软件能广泛的应用。在这些软件开发时,也应该将工期、资源、成本三方因素考虑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体优化目标。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第4篇

应急响应资源计划的快速制定关系到应急救援的效果。应急响应资源计划包含应急目标、物料清单、应急资源需求预测和应急资源清单四个部分,它们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应急目标Input基于灾情信息,体现为应急资源的需求,包括应急物资的数量需求、质量需求以及结构需求[8]。应急资源目标与突发事件相关。本文中每个应急目标对应一个灾难事件。将灾情信息Input(灾难类型,灾难等级,受灾人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作为应急响应资源计划系统的输入,生成应急响应资源计划。物料清单BOM是对某一类灾难事件资源需求的描述。本计划中有一个物料清单集,每一种灾难事件(如地震)对应一个物料清单。清单中包含针对某一种应急目标需要的应急资源、数量及其结构信息。应急响应需求预测Demand是在物料清单的基础上快速生成的。(5)式中i为应急目标iInput的乘子,它是Inputi和iBOM根据算法进行确定的。根据(5)式可快速预测出应急目标iInput所需要的应急资源。()=*iiiiifInputDemandBOM=(5)应急响应资源清单Plan是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应急响应需求预测Demand优化得到的。这部分的目标是使得到的应急响应资源清单是某些约束下最优的,确保物料号的实例化能够使得救援物资成本达到最低。选取对救援成本影响最大的属性作为优化目标,并对这些目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值,最终选取线性加权和最小的组合构成应急响应资源清单。具体优化算法模型见(1)~(4)式。

应急响应资源计划的优化

应急资源的重要作用是“应急”,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满足灾区对资源的基本需求,包括基本生活物资、医疗救助、交通运输以及通信联络等。应急资源计划以“时间”为核心。据此,可选择多个属性来描述资源,如到达灾区的最短时间、价格、包装规格等。不同应用场合中,可根据情况修改属性,增加或减少属性个数。本文定义三个目标:最短运输时间、最适合规则包装和最低总体采购价格。相应地,选择物资到达灾区所需时间、包装规则度、资源价格三个因素作为每种资源的属性。其中包装规则度是指物资合适集装箱等规则运输的系数,取值为0到1之间,0为最适合。前两个目标的选择考虑到应急物资响应的及时性,除了时间目标外,包装规则度表征物资更适合批量或集装箱运输,从而实现物资的快速分发。资源价格目标体现了应急响应的经济性。依据本文2.1节,使用Matlab进行建模求解,对应急响应资源计划进行优化,操作过程和结果分析见第5部分示例。为了对算法性能进行测试,在实验平台(WindowsXP,Matlab6.1)上使用函数随机生成410个样本,进行了线性加权算法优化效果和执行时间的测试实验。图3是权重取值w(0.15,0.35,0.5)时未优化结果均值和优化目标总结果的对比图。未优化均值是通过对随机选取的10000种组合的总结果求算术平均得到的。图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物资总数量的增加,目标结果(y)呈线性增长,且优化结果能保持大约50%优化率((未优化均值-优化值/未优化均值)*100%)表1为在不同权重下的平均优化率。本实验主要是考虑权重取值对算法优化率的影响,选取了多组权重值,得到对应的优化效果图,在此基础上得到平均优化率。由表1中实验数据可知,在不同的权重值下,优化算法都能达到50%左右的高优化率,这对提高应急物资筹备效率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由图4可知,当资源种数在410数量级以下,本文选用的优化算法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运行完成。然而,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中涉及到的资源种数不会超过这个数量级。因此,本文算法能够满足实际要求。

系统实现及样例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第5篇

编者按

2014年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下,北京市基础教育展开了大力度、深层次、高频度、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改革始终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围绕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强化政府统筹,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以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民办教育机构参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外籍教师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四个项目为重要支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擎,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努力办好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

两年多来,在政府部门主导、合作单位配合、专业机构助推和中小学校的努力下,“扩优”改革项目有序运行、有效实施、有力保障,取得了教育资源结构优化、投放精准、配置高效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26所高校,21家市、区教科研部门,13家民办教育机构,支持全市230余所中小学校,惠及近20万学生。市级投入资金近5亿元。“扩优”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问卷调研中,88%的目学校对项目实施评价在“满意”以上。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四个“扩优”改革项目组推出“扩优”系列报道,以期让一线教育工作者了解北京市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总结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北京经验。

“扩优”设计思路: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精准供给

近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教育的投入保障、普及程度和人才培养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过去一段时间,择校问题成为困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顽疾,特别是在城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影响了首都基础教育的形象,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择校热,上好学难,究其原因,首先是首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其次是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向少数学校和群体集中;再次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和来源较单一。稀缺的优质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旺盛、多元的需求难以适应。

党的十以来,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在“把学生放在正中央”的理念指引下,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剖析,以“资源优质”和“机会优质”为着力点,推动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明确改革思路和目标。

一是统筹资源,丰富基础教育供给层次和主体。充分发挥首都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优势,打破系统和社会界限,打破公办和民办的界限,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界限,整合在京高校、教科研部门、民办教育机构等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支持中小学改革发展,横向上实现资源的联通拓展,纵向上实现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有机衔接。

二是发挥优势,增强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和效益。充分发挥高校、教科研部门、民办教育机构等不同资源供给主体的优势,精确定位资源供给内容。高校引领和带动中小学提升办学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优化学校管理、开发特色课程、推进学科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加强师资培养。教科研部门专业力量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领域,以课堂教学改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等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发挥民办教育机构的独特优势,在学法指导、教学研究、考试研究、社团建设等方面服务学校学科教学,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元需求。发挥高校和社会力量引进外教来源渠道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弥补普通中小学外教资源不足的短板,助力英语教学改革。

三是合理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精准投放与对接。坚持公平取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将政府统筹整合的优质资源重点投放给百姓身边的、有一定发展空间的普通学校,向重点承担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的学校倾斜。坚持需求导向,尊重学校自身的发展意愿和内在需求,自上而下投放资源和自下而上选择对接相结合,促使供需有效衔接。坚持服务导向,以优质资源供给服务于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积极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扩优”项目管理:精细、有效

在明确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精细管理,把改善和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做为重要的任务来抓,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主体责任,重统筹、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确保供给侧改革有实招,做实功,见实效。

在推动模式上,强化政府主导,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形成政府主导推进,部门协调联动,专业引领支撑,项目单位主体落实的立体式工作体系。二是完善政策依据,市教委和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三个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内容、组织实施、责任分工、经费使用以及管理要求。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发挥市级财政资金对改革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扩优”改革项目所需经费纳入市级年度经费预算,有效保障了改革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注重部门协调,在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改革项目特点,经费投入向软件倾斜,激励和保障高校、教科研部门更多地输出智慧,加大智力支持力度。在市人力社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适当放宽了外教来华工作的条件限制,有效拓宽了外教来源。

在实施策略上,强化过程管理,构建长效机制。一是突出专业引领,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管办评分离的思路,实行项目委托管理制,四个“扩优”改革项目分别委托了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四家具有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机构,对项目实施进行专业引领、日常管理和指导推进。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了培训调研、核心组例会、月报简报、绩效评估等系列工作制度。三年来,共组织市级培训23次,2300余人次参与;实地调研近60次,实现项目各区全覆盖;积极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召开现场会、推进会13次;每月召开一次“扩优”改革项目核心组例会,定期研究会商项目工作;建立项目月报制度,在月报基础上,报送综合改革简报12期,政务信息专报4期。三是宣传及时跟进,和新闻宣传部门建立协商机制,主动提供宣传素材和线索。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扩优”项目被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60余次,为项目实施营造了宽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扩大了改革项目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在效果评价上,强化质量要求,加大绩效监督。一是构建项目实施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体系。北师大、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分别研制了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开展了绩效评估。2016年,所有项目都开展了关于实施效果的专项调研,全面总结梳理了三年来项目实施的成效、经验和不足,完成四个项目共计5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二是强化资金使用效益,“扩优”改革项目全部纳入绩效管理范围。2015年,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接受市财政局组织的第三方绩效考评,取得了绩效考评综合“良好”等级。三是根据绩效完成情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如及时调整了海淀区部分项目学校民办教育机构对接单位;外教项目及时补充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两家单位,调整年度实施目标等。

精细化的管理为“扩优”改革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支持单位和各项目学校主动作为,创造性地落“扩优”改革项目实施要求,逐渐探索形成了以尊重发展需求为重要前提,以优化资源供给为根本途径,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政策支持为有力保障,以学生实际获得为最终目标的优质资源整合新模式,推动优质资源扩大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为,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内容和模式更加丰富,学校师生实际获得不断提升,实施效果得到多方认可。调研数据显示:70.6%的“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学校认为“学校品牌显著提升”,超过80%的家长认为大学支持学校发展,令其更有信心。在教科研部门指导下,教师在教育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方面提升最为明显。75%的民培项目校认为有必要继续合作。引进外教学校超过90%的学生在英语口语、听力和词汇水平方面有所提高。

“扩优”发展方向:

广覆盖、提水平、可持续

尽管“扩优”改革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效,但是在项目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项目推进力度不均衡。部分单位和学校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加之项目单位本身占有的资源、特色、管理水平不同,逐渐出现较大差距。二是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挖掘资源,对接中小学发展需求,将优质资源转化为办学优势,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三是项目学校的主体作用需要进一步增强。“扩优”项目不是中小学对支持单位的路径依赖,而是要激活中小学的“造血”功能,从而实现自主、持续发展。四是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亟待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调动相关单位、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上述问题,下一阶段,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要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提高质量,使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广覆盖、提水平、可持续。

一要坚定改革信心。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逐步形成了基础稳固、来源广泛的基础教育统一战线。下一步,要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凝聚发展共识,坚守教育责任,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巩固和深化已经形成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模式。扩大项目实施规模和覆盖面,项目学校进一步向郊区、向一般校倾斜,着力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优质、多元、丰富的资源供给。

二要提升项目质量。加强整体规划,把“扩优”改革项目纳入市、区、校、项目单位长期发展规划,与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同步推进、同步实施。将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增强自我发展意识,进一步处理好外援和内生的关系、重点和全面的关系、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聚焦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系统研究、精准发力、整体促进,切实提升优质资源配置的效益,实现学校自主成长、主动发展。

三要健全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市级统筹,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和财政、人力社保等相关部门以及高校、教科研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改革合力。以修订项目管理办法为契机,落实改革项目配套政策。建立激励机制,依据实际工作量和绩效情况实行差异化经费支持标准;调整项目拨付方式,进一步明确经费支出方向和内容,使经费使用更加切合实践和管理的需要。持续规范项目管理和项目运行,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形成规范、有效、顺畅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