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城市规划 问题和策略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有限,而煤炭、石油等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造成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必须认真的加以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研究的长远意义

低碳城市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普通居民的低碳生活理念。这是个认识问题,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上层建筑,解决好了,事半功倍。

(一)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低碳经济依托。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共识,恶劣天气比率正在加大,人类生存面临威胁,低碳经济不是可为可不为,而是非搞不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企稳,再一次进入快车道,能源需求还会不断攀升。不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将对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推迟城镇化的建设速度。

(二)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急需改变。城市建设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不顾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地大搞雷同的低级建设。要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环保能源,确保城市建设和自然景观达到相对的平衡。城市经济,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城镇建设顺利展开,保证生产持续发展,保证居民绿色生活。

(三)新能源替代意义重大,应及早安排。与低碳型城市建设、低碳经济紧密相关的能源体系调整很有必要,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代替煤、石油等传统能源,是低碳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

二、建立符合我国地域特点的评价体系

首先就是指标,低碳型城市的标准。欧美的标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必须有中国特色。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就不能不考虑建设更多的低碳型城镇,而不是一窝蜂的搞混凝土大战。不能走西方曾经走过的高速度、高污染、高危害的老路,要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低碳型城市标准。

其次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搞清低碳型城市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关系,同时要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设定评价和考核的底线。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并可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是,改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是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低碳和生态的生活方式逐步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低碳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低碳型城市概念的主要方面就是,较低或更低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型城市建设就是通过制度制约、技术开拓、产业调整和新能源的开发使用,达到发展和环保双赢的态势。

(一)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表现突出。虽然采取了重污染企业的迁移,城市道路的升级,供电供热的改造等措施,但是问题仍然严重。近日在我国多地出现的雾霭天气,足可说明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

低碳型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城市企业的生产的污染、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居民生活碳排量过多。在较老的工业城市中,企业生产沿袭了旧有的生产模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违规排放仍然严重;交通设施利用的饱和,车辆废气的排放直接造成空气污染;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还很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惊人。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环境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碳排放过量造成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抓主要矛盾,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改变趋势。在一些城市中环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达到了重度污染的水平,而且随着国际气候的变暖,形势更加严峻。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发展和税收的大任,但很多还是技术水平低下,以粗加工为主,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一定要以技术进步为导向,才能破解。1、积极推动低碳技术运用。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升科学技术的水平;2、推进主导产业链向纵向延伸,提高煤炭、石油、石化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三)从粗放型到资源循环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在资金投入、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消费和垃圾的处理全过程中,把粗放型的企业逐步改造成依靠资源循环,可以持续发展的,最小碳排量的低碳企业。以资源的完全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为主导。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废弃、零排放为目标。把住这一关,就为低碳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低碳城市模型,在新的城镇建设中统一规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底子薄,经验少,技术弱,发展是第一位的,无法复制西方的城市文明,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型城镇建设道路。

低碳型城市建设不单纯是经济建设,也是经济关系、道德关系、人文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体现着人性的光芒。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数据,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证,对建设方案进行研讨和审查,确保在建设中,低碳型城市拥有一定的比例。

【综述】:综上所述,低碳型城市建设不仅仅国际主流趋势和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低碳型城市建设包罗万象,相互联系和制约,应该引起我们建设者的高度重视,深入探讨,仔细研究,付诸实践。努力把城镇建设成蓝天、碧水、清洁、美丽的人间圣地。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城镇化 低碳社区 低碳城市 评价指标

1 低碳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气候安全方面屡次彰显了大国责任,2014年11月与美国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计划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预计在2015年上半年提出达到碳排放总量峰值的时间。由此可见,低碳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2 低碳社区建设进展及评价指标体系

社区是承载城市人口最基础的单元,因此建设低碳城市必然不可缺少建设低碳社区这一重要环节。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489号),明确了开展低碳社区试点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并计划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开展1000个左右低碳社区试点建设。为指导和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建设,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指南的核心内容关于指标建设及评价进行了阐述。针对既有社区,设定了9类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覆盖了既有建筑、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社区环境、运营管理和生活方式的提升等方面;针对新社区,设定了10类一级指标和46个二级指标,覆盖了社区低碳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协助了解社区建设的碳排放情况“家底”,一方面可以准确监测评价社区的低碳建设及实施方案,从而可以预测引导低碳社区建设的下一步措施;将成为评估低碳社区建设的有效工具。

作为世界上节能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可以供中国借鉴。在日本,“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习俗障碍减排方面的经验包括家电产品能效标签制度建立,以及能源诊断员制度,都将日常生活中的部分排放做到了指标量化,促进家庭节能。

3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城市产生了全球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学界一致认同低碳城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对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和评价方式尚未达成普遍共识。从世界各国的低碳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城市规划、能源结构、交通方式、建筑质量、生活消费等方面都有所涉足。行之有效的评估考核标准和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无疑是监测评估国家建立的各低碳省市建设效果的有效工具。关于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有多种学术观点: 如有学者认为从碳足迹维度、城市发展模式维度、经济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四个维度构成立体的低碳城市发展指数对低碳城市进行评价,形成系统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014年12月,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等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共同了首个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用标准――《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国际标准》(GPC),GPC将通过有力和清晰的框架、可信的排放核算和报告实践,帮助城市建立排放基线、设定减排目标、制定针对性更强的行动计划并追踪减排进展。

从中国低碳社区试点的建设经验来看,低碳城市的建设也亟需国家出台类似的《低碳城市建设指南》,搭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4 结语

低碳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城镇发展的转型模式,有助于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通过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建立,对各地低碳建设的规范和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将有助于早日我国建成智能城市、生态城市,推动城镇化向集约、智能、绿色以及低碳的发展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任泽平.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6):54-55.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

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

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

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 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

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的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李迅等,2011)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21平方公里)、同安环东海域(114平方公里)、东海科技创新园(4.9平方公里)、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10平方公里)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李迅等,2011)

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3)尽管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投入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

目标缺失具体表现为:(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如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2)由于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理论缺失具体表现为:(1)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生态城市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唯技术论具体表现为:(1)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摒弃一些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2)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建设选址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字体:大 中 小]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与展望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 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需要今后在以下六方面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理念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

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建立科学化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顺乎自然规律的发展之道,将城市加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平衡当中,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主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确立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是要通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转变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建“微循环”。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在规划建设理念方面,还应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规划透明、设计透明、上下结合、充分调动民间创新积极性转变。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的规划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实现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各层次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区域内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人口、产业、城镇的集聚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区域生态格局等;(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市的性质与功能、规模与容量、空间与形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中远期发展预测与控制,尤其是通过生态运行模拟技术综合调配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区土地利用、建设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空间形态与市政基础设施控制以及城市规划指标落实。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其研发、推广与应用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于技术体系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多数为单项技术的尝试,因此迫切需要对各项低碳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进一步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可行模式。

(五)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逐渐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明确的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同时,制定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配套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进行引导,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更为周到的低碳生态城市。

(六)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当前,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理想的实现,即始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携手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态未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注释: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第4篇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和社会共识。在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今天,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文明本底的“C(ChineseModel)模式”城市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降低40%-45%,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p#分页标题#e#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图4: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效果图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的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李迅等,2011)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21平方公里)、同安环东海域(114平方公里)、东海科技创新园(4.9平方公里)、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10平方公里)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李迅等,2011)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3)尽管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投入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目标缺失具体表现为:(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如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2)由于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理论缺失具体表现为:(1)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生态城市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唯技术论具体表现为:(1)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摒弃一些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2)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建设选址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p#分页标题#e#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与展望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需要今后在以下六方面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理念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 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建立科学化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顺乎自然规律的发展之道,将城市加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平衡当中,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主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确立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是要通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转变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建“微循环”。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在规划建设理念方面,还应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规划透明、设计透明、上下结合、充分调动民间创新积极性转变。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的规划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实现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各层次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区域内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人口、产业、城镇的集聚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区域生态格局等;(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市的性质与功能、规模与容量、空间与形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中远期发展预测与控制,尤其是通过生态运行模拟技术综合调配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区土地利用、建设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空间形态与市政基础设施控制以及城市规划指标落实。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其研发、推广与应用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于技术体系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多数为单项技术的尝试,因此迫切需要对各项低碳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进一步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可行模式。 (五)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逐渐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明确的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同时,制定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配套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进行引导,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更为周到的低碳生态城市。 (六)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国际合作需要 进一步拓展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当前,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理想的实现,即始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携手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态未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低碳; 交通; 规划

中图分类号: U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31-01

一、发展低碳交通的重要意义

低碳交通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对于已获得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项荣誉的惠州市而言,发展低碳交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缓解交通拥挤和堵塞问题

在惠州市城市大发展的情况下,小汽车拥有量迅速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在上下班高峰期,麦地南路、仲恺大道、惠州大道等几条重要的交通干道经常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公交车平均车速为15~18公里/小时。发展低碳交通尽可能利用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可降低道路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交通是人类低碳经济发展方向下体现在交通领域的一种新的理念。低碳交通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排放,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有助于惠州市宜居、宜业、宜游环境的建设

发展低碳交通,有利于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能够降低空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山清水秀海蓝使得惠州市更适合居住和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惠州旅游。

二、低碳交通发展情况

近年来,惠州市按照“南进北拓,东西伸延”的城市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金榜路、惠南大道、惠民大道、金山大道、体育南路、四环路、惠博大道等交通干道的建设,基本形成了环形与放射线相结合的骨架路网。同时,惠州市政府已意识到建设低碳交通的重要性,并逐步推行低碳交通的建设。

1.编制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为倡导低碳出行,惠州市编制了《惠州市惠城中心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该规划分析慢行交通(行人和非机动车)发展条件,提出惠城中心区慢行交通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并对惠城中心区慢行系统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做出指引。

2.推行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

惠州市2012年在惠城区实便民自行车公共服务项目,目前已设置公共自行车服务点80个,共8000辆自行车投入运营,并对市区约7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进行改造和完善,已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自行车专用道系统。

3.推行环保型公交车

惠州市区逐步淘汰低效率、高污染的公交车辆,向低排量、清洁环保、新能源的公交车辆过渡。自2010年起先后投放200多台环保LNG公交车,并争取在2015年底实现市区所有公交“油改气”。

三、推进低碳交通系统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虽然惠州市对低碳交通系统的建设方面已开展了不少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为推进低碳交通系统的建设,本人提出策略与建议如下:

1.坚持公交优先战略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不能单靠市场运行机制,还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

(1)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惠州市相关部门应积极协调,制定并落实公交优先的扶持政策,包括用地优先、财税政策优先、路权优先等,保障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等。

(2)积极推进城际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工作。目前,莞惠(东莞至惠州)城际轨道正在建设中,计划在2014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惠州市将迎来首个大运量的市区公共交通方式,且该轨道交通在市区大部分路段均采用地下隧道的形式,对推进惠州市低碳交通系统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在建设莞惠城际轨道的同时,惠州市应开始着手研究深惠(深圳至惠州)城际轨道的规划研究工作,并尽快启动工程的建设。

(3)制定TOD(公交导向)发展模式。城市管理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应加强协调力度,在城市扩张发展过程中,将交通枢纽、公交场站等公共交通基础设置的建设与小区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开发与建设。

(4)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加大投资改善公交场站、更新公交车辆,增加公交车的数量,增加和延长公交线路,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和公共交通场站,增强公交运行能力,改善公交服务质量,延长营运时间等。

2.继续推广自行车出行方式

(1)进一步完善自行车专用道。目前惠州市区主要交通干道均设置了自行车专用道,但部分次干路和支路上缺乏自行车专用道,且部分自行车专用道时常被机动车临时停车所占用。因此,市政府应对市区自行车专用道进一步完善,并加大交通管理的力度,确保自行车道的畅通,引道市民采用自行车出行。

(2)扩大公共自行车服务范围。目前惠州已经开展了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并获得了市民的好评,但目前的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在布点设置、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惠州应该在广泛收集市民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使之与公共交通更好的衔接。

3.强化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

目前市区已经建立了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及交通指挥中心,但该中心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应强化该中心的功能,利用智能交通技术在市区重点区域及路口设置电子信息提示牌,为出行者提供路径选择、换乘、前方道路实时路况等出行信息,提高交通服务的效率,降低车辆延误和无效碳排放。

4.鼓励低碳交通工具的发展

一方面通过经济政策加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如加大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给予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一定数额的补贴、免牌照登记费用、贷款优惠等。另一方面筹措资金建设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措施,如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增建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等。再次,提高机动车排放收费标准,鼓励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限制或禁止高排量汽车的出行。

四、结论

发展城市低碳交通不仅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是创建宜居山水园林城市、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惠州市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共同推进惠州市低碳交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光荣.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简论[J].前沿.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