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科技

建设科技范文精选

建设科技

建设科技范文第1篇

一、简化审批程序

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各职能部门“联合办公、集中会审、分头承办、限期办结”,对企业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验资、注册及开工建设等实行首问负责制和一站式服务。

对属平遥县审批权限内的项目,只要符合国家企业登记注册的有关规定,报批手续齐备,管委会在10个工作日办理完毕营业执照并转交投资商;对在平遥县审批权限外的项目,管委会在20个工作日办理完毕营业执照并转交投资商。

二、优化投资环境

工业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园区管委会一个窗口对外,各种检查评比、费用收取必须经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和管委会许可,方可进行。

三、基础设施配套

工业园区由管委会统一规划,实行“六通一平”(即建设主干道和次干道,配套邮电通讯、宽带网,供电、供水、排水,建设场地平整),逐步实现整个园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将园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四、土地使用政策

工业园区内土地使用,如属租赁性质,前三年土地租赁费由县政府承担,但每亩土地企业需垫支3000元,用于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以后在综合设施租赁费中逐年抵顶。三年后,土地租赁费由企业支付,每亩租赁费为300—1500元。

企业要取得土地使用权,每亩最高不超过5万元(含税费),并视项目投资规模、产品科技含量、发展前景等情况予以相应优惠。

五、人才、户口、用工政策

工业园区内企业所聘的各种人才,其劳动关系可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同时由公安局负责办理户口手续;属国家干部或聘用制干部身份的,可在档案中保留原身份;符合国家晋级、调资条件的,由县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有关政策办理晋级调资手续。

工业园区内企业中的经理级管理人员属外地城市户口的,可直接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属农业户口的可办理“农转非”并免收一切费用;董事会成员未成年子女的入园、入学可按本人意愿安排,并视同本地居民收费。

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劳动用工,经劳动部门备案,免收手续费和订立劳动用工合同成交费,用人单位除可使用劳动部门统一印制的合同文本外,也可以根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实际,自行制定合同文本,但需经劳动部门审批,如劳动部门在七个工作日内没有提出修改意见,该合同文本即可使用。

工业园区内从业人员如须办理暂住证的,经公安机关备案后免收管理费。

六、扶持政策

从搬迁到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达产达效后的当年新增税金和新建企业达产达效后的上交税金的地方留成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返还科技工业园区管委会,用于扶持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前三年返还管委会80%(其中:20%用于园区的继续建设,70%用于扶持企业,10%建立工业发展奖励基金);第四年至第六年返还50%(其中:30%用于园区的继续建设,60%用于扶持企业,10%建立工业发展奖励基金);第七年以后每年返还管委会10%,主要用于园区继续建设和建立工业发展奖励基金。

七、招商引资奖励

凡是为工业园区内引入内、外资项目的单位或个人,均可给予奖励,奖金来源为工业发展奖励基金。

1、独资经营项目(含内资):对引进独资项目者,实际到位投资固定资产在500—3000万元(有证明手续)由工业园区管委会按1%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到位资金折算成人民币,奖金以人民币支付),3000万元以上部分按0.5%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其奖励金额上不封顶。

2、合资、合作经营项目:对引进合资、合作项目者,在外部(平遥县外)资金到位后,比照独资经营项目奖励办法,按外部出资额给予奖励。

3、如引进500万元以下符合高新技术项目条件的单位或个人,项目经工业园区管委会确认后,给予到位资金1%奖励。对引进外资大项目,如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含独资、合资、合作)项目的单位和个人,除按以上奖励标准进行奖励外,政府按下列标准另外奖励:

实际投资金额在200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之间(含3000万美元),奖励人民币20万元。

实际投资在3000万元美元至5000万美元之间(含5000万元美元),奖励人民币30万元。

实际投资金额在5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含1亿美元),奖励人民币40万元。

经科技工业园区管委会认定后,管委会从所设立的奖励基金或财政资金中对引进项目、资金或技术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每次奖励只奖励一个认定的引进者,奖金兑现不超过六个月。

建设科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新农村建设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

一、科学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来实现,这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用科学技术去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了一批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才能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总体看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对农业推广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渠道较少,主要靠口头传播,造成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加强农民科学意识显得迫切而必要。

要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要重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使农民有接受并使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提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整个农村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其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使之成为科学技术的使用者、转化者。再次,要加强农民科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使科学技术成为新型农民永远的精神食粮。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广大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引导和教育广大农民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观念,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起敢打敢拼的创业精神,鼓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二、科技是“新农村”发展的依托

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不断提高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支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硬件建设只是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比如,从农业种植上来说,鼓励种植新技术的运用、新品种的推广和新的农业机械的引进等,让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很多,比如城镇化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等,其中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而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科技兴农”作为首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科技资金大多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且在较长时期内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支出存在着重工业、轻农业的倾向,这是导致农村科技资源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除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国家把大多数农业科技资源的供给责任都交给了地方政府,造成科技资源利用渠道不畅。与此同时,农村科技市场发育不够,导致很多农业科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比如,农业科技成果评估和保护体系不够健全,反映科技成果价值的价格体系尚未确立,造成许多农业技术成果被束之高阁。还有农业技术市场交易不顺畅,农民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造成农业技术市场交易量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

在基本建设投资、劳动力和科技进步这三个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中,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任务。

农业科技创新要根据农村的需要。首先,农业科技成果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科学技术一旦应用到具体地方,农民能看到直观的变化、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农业科技成果农民才能积极接受。其次,研究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要注意地区的差异。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业受气候、土壤和纬度的影响比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要能兼顾到各地的差异并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成果要适合农村的特点。由于目前农业主要是散户经营,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要做到投资小、见效快和易转化,不可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需要的资金大了,农民没办法引进,长期又得不到效益,再好的科技成果也很难在农村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科技与农业相结合,才能极大地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三、建立科学完备的机制是重要保障

新农村建设还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促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还要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目前农业科技的创新具备相关的政策基础和国家的资金支持,这解决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但创新的关键仍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这就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作为保证。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生产,这就对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的物质装备、资源基础、科技创新与应用、人力资本开发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也成为必然。近年来,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当前,尤其要加强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效地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目前,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机制就必须对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业科技体系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合理设置和健全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综合设置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次,要科学核定编制,健全队伍,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切实引导和鼓励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再次,要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要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四、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的持续发展还是要建立在人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节水、节地、节肥、节力和节能的现代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向高、精、尖的方向迈进。近年来,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农田污染主要来自于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的污染,这些污染不仅影响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虽然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很大,但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量的1/4。此外,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高产田比重小,中、低产田比重大。近年来,各项建设的发展又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此,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资源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别是后者,目前面积仍在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而草原生态退化面积大、程度严重。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北方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干涸,旱灾、水灾不断,损失越来越大。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已经绝迹,物种锐减,野生种源大量流失,外来物种危害加剧。

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水的采补严重失调,水质污染状况日益严重。而且受季风影响,水旱灾害严重,草原退化、沙漠化的面积扩展。由于污染和水土流失,每年全国流失的土壤超过50亿吨,非沙漠地区出现的沙漠化使土地资源进一步流失。还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和耕作,使土壤盐渍化日益严重,造成土壤贫瘠、污染加重。过度采伐、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导致森林的消耗量大于生产量,森林资源不断消耗,从根本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关注目前的经济发展,也要重视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发展。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61%的生活用能仍靠传统生物资源。为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能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目前,发展农村社区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推进以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农村环境的控制。通过推进节水、节地、节能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等的利用,鼓励农村社区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同时,还要加强村镇优化布局与区域规划,提升村镇动态监测与综合功能,加快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加强农村建筑与住宅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素质的培养,合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资源的合理配置都需要通过各个方面艰苦的努力。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只能走更多弯路。

【参考文献】

建设科技范文第3篇

1.1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举措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过去以思想教育等为主要手段预防腐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力度不够、操作性不强,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反复滋生的腐败现象揭示出只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才能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监督权力。因此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都要通过制度来固定、保障和促进。可以说,离开制度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也不可能真正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作用。

1.2现代科技手段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助力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单纯依靠传统的监管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制度监管的需要,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却具有“程序规范”的特性,能够有效保证业务操作和制度执行的刚性,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化。例如,电子政务系统可以通过节点设置,对日常工作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重新梳理和优化工作流程,自动记录操作痕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强化制度的执行。

1.3“制度+科技”模式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度反腐与科技反腐的有机结合,简称“制度+科技”模式,是指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把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作为防治腐败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将信息监管平台作为制度执行落实重要载体,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配置机制、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制约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规范运行。(1)运用“制度+科技”可以明确权力分工的责任落实。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首先要对权力运行进行流程再造,运用“制度+科技”对原有权力进行清权确权、分解制衡、电子固化,通过信息网络系统细化和固化各个环节,使任何人只能行使自己岗位权限内的权力,按照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放弃操作也不能延时操作、越权操作,用程序化的运行模式限制了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2)运用“制度+科技”可以实现权力行使的充分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中,必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权限设置时内容公开,在权力运行时流程公开,在考核反馈中结果公开,从而实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等内控问题的发生。(3)运用“制度+科技”可以方便监管权力使用的合规有效。把反腐倡廉的措施和要求,体现到制度落实执行的每个环节之中,对可能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有论制度与科技反腐对党政建设的重要性。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既需要从制度层面予以约束,又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加以监督,通过“制度+科技”的监管模式,实现制度与科技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解决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问题,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防控,使权力运行的每一项操作都在工作流程中留下痕迹,监督者就能够全面了解掌握执行人及时、动态的信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从而提高监督效能和威慑力。

二、推进“制度+科技”模式存在的问题

“制度+科技”通过加强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分工与配置,从而实现权力运作的不同层次之间、同一层次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其关键在于更有效的用制度管事,避免了人为因素对制度的巨大消解作用,因此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管理部门权力思想束缚。“制度+科技”模式对各级单位的主要领导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权力进行了制约,有些管理人员会因权力被缩减或被监督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制度+科技”模式要真正有所进展和突破,首先需要主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带头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二是各部门工作机制的约束。“制度+科技”模式涉及的业务性强、涉及面广,我们必须坚持以相关职能部门为主导,将有效预防腐败与优化部门管理有机结合;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牵头推动、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运用效能监察等工作形式把预防腐败与优化管理工作真正融为一体。三是专业技术的限制。“制度+科技”模式依赖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管理者在战略设计时加以侧重,保证经费、人力的不断投入,同时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制度模式的工作效力。

三、推进“制度+科技”模式的体会与思考

建设科技范文第4篇

一、目标与实施原则

(一)目标

到2010年,建立与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搭建由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六大平台为主体框架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全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

主要目标:建成资源丰富、面向社会开放的重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信息平台,率先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建设和完善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推动全国仪器设备资源高效利用;新建一批大型科技基础设施,整合、优化各类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成以20余个资源、环境等领域的观测、考察数据中心和科学数据网为主构成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外文科技期刊网上资源种类占国际主要科技期刊资源的50%以上,实时服务系统延伸到县市;在自然科技资源领域,农作物、林木、微生物等种质资源保存率和利用率实现大幅度提高;建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科技成果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在能源、材料、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建立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实施原则

⒈有限目标,科学部署。贯彻落实《20*-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平台建设的有限目标,强化科学部署和严格论证,按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⒉分层建设,分级管理。根据国家、行业部门(单位)(以下统称部门)、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分层次开展平台建设,国家层面的平台建设在部门和地方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利,分级加强管理;促进军民优势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有机结合和高效共享。

⒊整合为主线,共享为核心。贯彻“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方针,按照不同类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积极推进与国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互补、共享。

⒋调控增量,激活存量。有效调控新增经费,调整支出结构,统筹协调涉及平台建设的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有效调控新增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激活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

(一)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⒈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

对全国单台(套)价值50万元以上,总价值超过150亿元的科学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八个中心城市现有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依靠各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性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实行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相结合,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提高科学仪器的综合使用效益。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各级分析测试中心集聚了我国各类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这些中心的能力建设,提高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开展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整合和推广工作,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发展、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在综合集成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等领域新建若干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⒉研究实验基地

进一步强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在国家、部门、地方现有实验室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在生命、海洋、医学、农业、林业、地学等重要基础学科和部分前沿学科领域,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为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设若干为多学科研究服务并具有强大支撑能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支撑新兴学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体系

按照不同类型野外台站的特点,结合不同学科领域和区域科学发展的需求,以现有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为基础,遴选出百余个具有代表性的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在“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阶段稳步实施”的原则下,进行整合与布局,改造并完善野外台站动态观测与研究所需要的野外仪器设备、站内试验室、标本和数据存储等实验研究基础设施,分别形成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台站网络、材料环境腐蚀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地球物理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网、特殊环境和特殊功能观测研究台站网,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⒋计量基标准体系及检测技术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高准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体系,重点完善长度、力学、光学、热工、无线电、时间频率、电学、电离辐射、声学、化学等计量领域的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加强重要标准物质研究,建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计量基标准。解决量值传递及量值溯源的关键技术,建立完善计量基准标准共享服务平台。

建立和完善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资源共享体系。重点解决涉及国家与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健康、食品安全、公平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在线、快速测试技术及检测技术标准;着力解决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信息工程、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大型工程等领域重要参量的有效测量;建立完善国家检测/校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二)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⒈植物种质资源

重点开展农作物、林木、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热带作物、牧草植物、药用植物、野生植物等种质资源整合共享体系建设。加强植物种质资源共享条件建设,形成新型共享机制,提高保存设施的水平,实现约45万份植物种质资源实物共享。

⒉微生物菌种资源

整合具有一定科学意义、有实际或潜在研究应用价值的细菌、真菌、病毒及相关的信息资源,重点开展农、林、医、药、食品、兽医、海洋基础研究及教学实验用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和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微生物菌种资源约10万株。

⒊人类遗传资源

结合我国人种特点和民族众多的国情,以我国各民族生命健康和人种安全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遗传资源、特殊健康体质人群遗传资源、亚健康人群遗传资源为重点,整合共享人类遗传资源约15万份。

⒋动物种质资源

根据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充分调研我国动物种质资源的发展现状,筛选、整合现有的畜禽、水产、特种经济动物、寄生虫、经济昆虫等种质资源,开展珍稀、濒危动物的种质资源库建设。选择具有种群数量优势的单位,进行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⒌标本类资源共享体系

重点开展动物标本、植物标本和菌物标本等生物标本资源的整合共享体系建设,实现约1000万号生物标本的整合共享;开展岩矿标本、化石标本和国家紧缺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矿床模型整合共享体系建设。

⒍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及实验细胞库

整合目前国内已有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开展常用实验动物品种资源的种子中心建设,建立以7~10个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及20~30个功能独特的实验动物种源单位共同形成的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开发、自主创新、国际合作等不同方式,不断扩大资源种类。建成细胞株(系)近千种、容量超过5,000份、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实验细胞库。

⒎自然科技资源虚拟博物馆

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规范,对植物、动物、人类遗传种质、微生物菌种、生物标本、岩矿标本和矿床模型、实验材料等资源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实现约1,100多万份(号)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形成自然科技资源虚拟博物馆,推动我国的自然科技资源信息的全面共享。

(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⒈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针对国家长期布局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采集系统持续积累的科学数据,重点对观测性、考查与监测性数据汇交整理,按照行业特点整合集成规模化的主体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包括气象、测绘、地震、水文水资源、农业、林业、海洋、国土资源、地质与矿产、对地观测等领域在内的10余个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实现数据采集、加工、保存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科技人员可以方便地获取科学数据,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⒉科学数据共享网

在数据资源管理相对分散的科学技术领域,集成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科技人员拥有的数据资源,按照学科领域构建主体数据库,在地球系统、医药卫生、基础科学、能源与交通等领域建设约11个科学数据共享网。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建立科学数据共享信息系统;开展科学数据元数据资源目录库建设及其检索等系统的开发;形成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信息系统。

(四)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⒈科技图书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主体,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扩大科技期刊、图书、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声像文献等文献资源的收集和服务;到2010年外文科技期刊总量达到约30,000种以上;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网络服务系统为基础,加强与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国家图书馆等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互联与对接,实现外文科技期刊网上资源种类占国际主要刊物的50%以上;向用户提供网络化、集成化和可定制的文献信息服务;实施精品战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国际影响力。

⒉专利文献共享服务系统

以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文献资源为主,收集我国相关部门和世界各国的专利文献信息,使专利文献收藏数量占全世界出版专利文献总量的比例由目前的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建立联合目录和全文数据库,构建从目录到全文的检索和传递公共服务系统。

⒊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系统

以国家标准文献资源为基础,整合行业、部门与地方标准文献,提高我国标准文献收藏比率;建设标准文献全文数据库;开发标准检索、阅览和服务系统,形成完善的标准文献的检索与传递公共服务系统;推动我国和世界各国以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标准文献信息网的链接,拓展标准文献的资源和服务范围。

(五)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⒈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体系

以全国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网络为基础,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技术交易服务、工程化中试、创业孵化相关的信息资源,完善成果信息资源库、技术交易数据库及创业孵化服务数据库,构建基本覆盖全国主要行业和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深入到基层中小企业和农村。

⒉公益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

建立行业技术评价推广服务体系,制定重大共性技术、公益性技术推广绩效评价体系;整合重点共性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产品测试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在国家安全、社会公益领域和能源、材料、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每年选择建立10个左右公益与共性技术转化中心,提高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构建国家、部门和地方在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转化方面的协同工作网络平台。

⒊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开展农业、能源、环境、公共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标准研究和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开展与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工作相关技术标准的支撑性研究,提高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构建全国技术标准研究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建立与技术标准相配套的研究和验证的工作体系,提高技术标准研究能力。

(六)网络科技环境平台

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应用服务支撑系统

围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共享的目标,制定统一的平台信息系统标准规范,集成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平台应用服务系统,实现与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的互联与对接,向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信息服务。

⒉网络计算应用系统

依托成熟的网络计算技术,在全国范围规划建设若干个计算节点,在气象、地震、医药等领域开展网络计算环境系统和网络计算重大应用示范系统建设,为重大科学发现和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突破提供重要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支撑服务。

⒊网络协同研究与工作环境

充分利用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于全国的视频、音频及数据交互服务系统,开发便捷的网络协同研究工具软件包,形成网络协同研究公共支撑系统;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远程操作应用示范系统,打破科研工作中的地域和时空界限,促进我国科研方式的变革。

⒋全国科普数字博物馆

联合有关部门,汇集国内现有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和相关科技资源信息,通过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征集活动、择优购买版权、扶持开发创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可利用的社会科普资源进行数字化入库,制定规范要求,综合集成,实现与相关科技信息资源的连接,形成全国科普数字博物馆,为我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全民素质教育提供基础性支撑。

⒌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

整合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建成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部级科技信息资源库,提供分类科学、实用有效的科技信息;形成以1个部级、30个省级科技信息服务节点及部分地区科技信息服务节点为支撑的全国科技信息资源加工处理、共享利用体系;建立县(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试点示范,扩展基层科技信息的推广应用渠道。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⒈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国务院有关综合部门成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平台建设整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工作,对平台建设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协调,联合审定平台重大建设任务,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发挥平台建设部际联席会和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的作用,保障平台建设规范、有序地开展。

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办事机构设在科技部。

⒉各部门、地方是平台建设组织实施的主体,负责本部门、地方平台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

各地要根据本地特点和需求,成立本地方平台建设领导小组,采取有效的组织保障措施,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明确投入渠道

⒈各级财政根据需要安排平台建设资金;原有用于支持文献、数据、种质等资源采集,仪器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的经费渠道保持不变,并根据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⒉各地方财政负责地方平台建设的投入,各部门负责落实本部门平台建设的经费,中央财政平台建设专项经费主要支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建设。

⒊政府资金要发挥引导、调控作用,调动有关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性,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等为平台建设投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⒋各级财政应根据需求安排平台运行经费,运行经费要与绩效考评挂钩。具体管理由科技等相关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负责。

(三)强化监督管理

⒈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实行对平台建设项目和运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

⒉建立以绩效考评为基础的奖优罚劣制度,对执行良好的项目、运行服务效果好的平台和在平台建设中有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给予表彰,及时调整或中止执行不力的项目,充分体现“谁先共享,谁先受益”。

⒊平台建设工作要公开透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平台建设项目和平台运行情况数据库,及时将平台建设项目和平台运行情况向社会公示,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⒋财政部门、科技等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实行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⒈强化牵头部门(地方)的权利和责任。平台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储备及滚动支持的机制,对于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建设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确定拟实施项目的牵头部门(地方),由牵头部门(地方)负责,联合各有关部门、地方根据整体框架和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各方任务和责任,负责协调各方面关系,保障平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

⒉实行资源整合、制度规范以及队伍建设三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平台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中,制度规范、标准规范以及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结合具体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平台建设同时开展,项目验收时,每一个建设项目成果都应成为服务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

⒊建立有效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资源共享平台必须建立、健全资源汇交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的共享服务方案,保障一定规模的相关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持续增加、不断汇集和对社会开放服务,有一批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和稳定的工作场所;组织管理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成立用户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平台的运行服务加强监督指导。

⒋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方式。建立符合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设置相应的岗位,在有条件的领域推行上岗资格认证工作;设置与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相关的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开展从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有关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工作;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基础条件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

(五)营造共享的社会环境

建设科技范文第5篇

“*”期间是我省培育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建设创新型*的关键时期。建设我省大学科技园的工作,是为争创*发展新优势、实现“科教兴粤”战略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了解我省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以来的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更快地推进大学科技园健康发展,按照《*省大学科技园认定及管理办法》(粤科高〔2001〕309号)的要求,现决定对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调查。

一、调查内容

各大学科技园提交园区建设进展情况报告。报告按以下提纲完成:

㈠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包括园区发展目标、整体规划内容、与区域经济或行业技术发展规划的协调性、与依托大学发展规划的协调性。

㈡依托高校的支持情况:包括政策制定与落实情况、资源开放程度、对科技园的投入情况。

㈢建设特色和创新点:如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行业特色、区域特色等因地制宜、积极发展。

㈣地方政府的支持情况:包括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对科技园的投入情况。

㈤科技园管理水平:包括科技园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㈥创新创业环境: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环境、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化支撑服务平台等。

㈦科技园发展绩效情况:包括园区内各类企业情况、研发机构和培训机构及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情况、成果转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对依托大学的贡献、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水平情况等,并提供若干个典型的孵化企业的案例。

㈧大学科技园发展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建议。

二、报送时间

请各有关单位将实施情况报告电子版及纸质(一式四份,需项目负责人签名、单位盖章)提交到*省科技厅高新处。

提交截止日期: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

*省教育厅科研处

电话:

邮箱地址:

邮寄地址

关于召开*年全省科技统计工作会议的通知

来源: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日期:*-12-03

粤科函计字〔*〕1114号

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

为做好*年度科技统计工作,现定于12月12~13日在东莞市召开*年全省科技统计工作会议。现就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㈠总结*年科技统计工作。

㈡布置*年度机构统计、计划统计、火炬统计、民科统计及省专项科技统计工作。

二、参加人员

地级以上市科技局综合年报及省专项统计人员1人,火炬计划统计人员1人,民科统计1人,高新区科技统计工作人员1人,民科园科技统计工作人员1人。

三、会议地点及报到时间

㈠会议地点:东莞会展国际大酒店,东莞市新城区中心会展北路。

㈡会议时间:会议于12月下午2:00开始,要求代表于中午1:00前报到。需要到*集中乘车前往的,请在12日上午10:00前到达省科技厅大院。

配发了科技统计专用计算机的,应带上计算机以及使用手册。

四、联系人及电话

计划处:关春华,020-83163836

高新处:梁丽娟,020-83163878

政策法规处:谢伟胜,020-83163916

省科技统计分析中心:020-83163426、83163412

传真:020-83543738转812

E-mail:stsa@

东莞市科技局:黄志钧13826922127,0769-22831375。

请各单位在12月9日下午17:00前将会议回执以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发到省科技统计信息中心。

浏览字体:大中小

关于召开*省科技金融工作座谈会的通知

来源: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日期:*-10-24

各有关单位和人员: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部关于科技金融工作的最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对科技金融工作的认识,深入交流探讨科技金融工作经验,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研讨,为下一步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我厅定于11月7日在*召开*省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座谈会。现就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11月7日上午9:00—12:00。珠三角地区参会人员请于当天上午8:45前报到,珠三角以外人员11月6日下午报到,报到地点为*迎宾馆,住宿费用自理。

二、会议地点

*迎宾馆白云楼松林厅

三、会议内容

1.传达科技部科技金融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

2.交流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经验;

3.探讨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等各主体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探讨目前知识产权交易的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5.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可行性。

四、邀请参加人员

1.省直相关政府部门:省财政厅、省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省分行、*银监局;

2.科技管理部门: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分管领导;

3.部分生产力促进中心代表;

4.金融机构代表;

5.担保公司代表;

6.科技企业代表。

关于加快推进广东新型工业化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有利于解决我省工业结构性矛盾,提高我省产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增加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对于我省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理解新型工业化的丰富内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历史机遇,结合实际,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找准位置,科学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开拓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实施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建设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农业从业人数占全省从业人数的20%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兴产业群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到2005年,企业生产及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达70%,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率达100%,大型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率达100%。到2010年,大型工贸企业生产及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达100%,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生产及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率达40%。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和基本普及电子商务。

――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比重,到2005年达25%左右,到2010年达30%左右,到2020年达35%左右。

――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实现集约发展。依托中心城市和中心镇,沿主要城镇发展轴,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工业进园率到2005年达到40%,到2010年达到60%,到2020年达到80%。

――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工艺、技术、设备水平不断提高,到2005年,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0万元/人左右,年均增长13%;到2010年达18万元/人左右,10年年均增长12%;到2020年达40万元/人,20年年均增长10%。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05年,我省万元产值能耗由2000年的0.98吨标煤下降至0.79吨标煤,二氧化硫比2000年减排2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5%;到2010年,能耗下降至0.66吨标煤,二氧化硫比2000年减排4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0%;到2020年,能耗下降至0.57吨标煤,二氧化硫比2000年减排5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

(三)基本思路

――实施结构创新,推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和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配置结构、高度社会化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协调发展的产业区域结构,提高我省产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实施技术创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重要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制度创新,促进生产要素的组合与流动。建立与世贸组织和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建立起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规范、引导企业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实施环境创新,形成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软”“硬”并重推动环境建设,增强软环境的竞争力,形成有利于投资、创业、生活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落实《广东省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力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大力开展企业研制和生产信息化,利用C3P、CAPP、FMS和数控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技术开发能力。积极稳妥地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交易系统,加快企业内部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步伐,推动供货商、制造商之间的电子订货、电子转账和票证自动处理,逐步实现网络营销。

加强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的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中介机构等,建立和完善行业性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并重点向产品相对集中的专业特色镇延伸,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加强企业信息化的软件及系统集成研制,尽快建设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和评估、检测机构,发挥专家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建设政府与社会事业信息网络,推动全社会信息化。

(二)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省工业整体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继续落实《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通过全面深入的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制定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措施,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的实力,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汽车、医药、造纸等有潜力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我省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由组装加工型向制造与服务协调发展型转变,使我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基地。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新型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器件研发生产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制造出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与服务。鼓励我省有实力的企业在移动通信、光通信、宽带高速的网络设备、高清晰电视、平面显示产品等领域,参与新一代电子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的步伐,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重点建设*、深圳、珠海集成电路基地和*、珠海、深圳、南海软件园,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和科技人员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群体,实现产业化。提升加工产品的档次,推进从OEM向ODM的转变,加快由加工装配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我省的先导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加快发展汽车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以工程配套、主机配件结合为主要途径,通过股份合作和产权交换等形式,加大装备工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力度,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做大做强装备工业。采取多种形式支持省内装备工业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提高装备工业对外开放水平。在*、深圳、佛山等发展装备工业重点区域,选择若干具有优势的行业领域,加快建设装备工业园区。以土地置换收益加大对装备工业的投入,以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和良好配套服务设施促进装备工业的发展。

加大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使人力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真正得到发挥。用高新技术改进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过程,实现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企业的运营模式,实现管理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推动不同区域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圳等中心城市及珠三角地区,要全面利用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推动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东西两翼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生产过程,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信息化;山区重点是利用单项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环节,推进生产过程的信息处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集团,优化产业、企业组织结构。落实《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大批驰名商标、名牌产品。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经营,把创立名牌作为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在产品研发、质量保证、营销策略、售后服务等方面真正下苦功夫,在市场中树立起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信誉好的名牌产品的形象,努力成长为部级乃至世界级的名牌。以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25户流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以优势企业集团为核心,通过划拨、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继续推进产业内以及产业之间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实现超常规的发展。鼓励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实施资本运作,加快产品扩张和资本扩张的力度,开展多元化经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程度。

(三)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

以解决支柱产业以及战略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制造和产业化为重点,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在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医药等产业,集中力量实施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全省大中型企业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模式的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开发和实现产业化能力的提高。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走产学研联合之路,积极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资源为加快推进广东新型工业化服务。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建立健全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技术、贸易、人才培训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及各种创业活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逐步加以吸收、创新,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

增强技改观念,加强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技术装备改造、工艺改进创新、产品水平提高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财政技改资金的使用要突出新型工业化的特色,重点用于信息化、振兴装备工业、名牌战略、推动流通现代化、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领域。宣传和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各项政策,包括国债支持技改政策、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减免进口增值税、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等。

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面向新型工业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大力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高级技工队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四)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形成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格局

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监管方式。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以上市公司为重点,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规范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改组改造国有企业,通过产权转让、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

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新水平。重点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的民营企业,不断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积极运用产业政策等手段,全面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凡对外商开放的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均可进入。加强对民营企业吸收外资的宏观指导,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与外商设立合资、合作经营企业,通过外商收购现有民营企业股权转为合资、合作企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我省经济外向度高的优势,抓住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外源型经济的提高和发展。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增加出口。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跨国资本与技术,并做好与其生产、销售相配套和有关联的公司的投资引进,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引进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广东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积极引导加工贸易工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加强与本地企业的产业配套,逐步在我省扎下根来,成为我省制造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力鼓励、引导、扶持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到我省落户,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鼓励我省企业采取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形式,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不断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争取到国际市场直接筹资,直接利用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中小资本。利用技术、品牌、管理等相对优势,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直接投资、设立研发基地等业务,逐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成长为跨国公司。

(五)加快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提高全省工业化水平

东西两翼和山区等欠发达地区要把工业化摆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积极推进本地区工业化进程。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农产品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特色产业和电力工业等。要充分发挥区位、人缘以及土地、劳动力等优势,通过“珠三角与山区经济洽谈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建立起与珠三角发达地区良好的产业协作机制,大力承接珠三角以及国际资金、技术、产业转移,发展一批新兴的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土地、用电成本,规范税费收取,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供良好的服务,努力营造低洼效应,增强对资金、项目、企业等的吸引力,努力营造比珠三角更具吸引力的工业发展条件。要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建设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

珠三角地区要着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性制造基地。要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争取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开发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突出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做大做强电器机械、石油化工、汽车等产业。加强与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的经济协作,采取单独设立企业、联营、外包、采购等方式,将在本地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工序、零部件生产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在招商引资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积极通过技术引进和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提升整个工业发展水平。

(六)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工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办好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工作,要加强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推动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工业化的集约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原则上新建工业项目要进入园区,停止零星工业用地审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优势产业为基础,规划建设一批省级工业园区和民营科技园。依托专业镇、大型工业企业或专业市场,建立特色工业园区。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增强园区聚集整合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建成具有较强带动力的示范园区。

全面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国家要求定期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促进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积极推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再生资源特别是废家电、废电脑、废电池和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产业化建设。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园区示范试点工作,对重污染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鼓励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水平,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污染防治提供技术保障。

(七)加强和完善管理调控,优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做好规划、协调、引导、监督等工作。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强化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依法保护技术成果的权益不受侵犯。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按照“加强整治,完善制度,创造环境,分步推进,提高信用”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