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第1篇

年全镇共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带来旅游收入400余万元。__水库景区自然风景秀丽,水库水域宽阔,水质纯净,有众多游客前来垂钓、避暑、休闲娱乐。__飞云温泉,为__县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号称"__第一烫","天下第二汤"。温泉集医疗、冬游、会议和度假于一体,分设餐饮部、客房部、沐浴部、美发保健部、娱乐部、会议部、康疗中心,还建有鱼池、停车场、果园等,另配套有蒙古包、烤全羊等项目。大量吸引了大竹、宣汉、达州、重庆周边等的游客慕名前来。

(一)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完成两个层次的功能规划:宏观层次上,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型乡村旅游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打造"牛山寺"景区和"__新农村综合体"景区。

(二)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立具有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__镇的乡土文化气息,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和农耕文化景观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游,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精心打造__村休闲旅游为主题的"田园观光"和"做一天农人" 的农家乐旅游观光项目。

(三)确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用农家旅游的鲜明特色,构筑新农村建设坚强的产业支撑。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按照人性化要求,主动融入景区打造观念,按照新农村试点乡村实施景区打造。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张家口 乡村旅游 现状 困难 对策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张家口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效益初显,方兴未艾。如何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使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多次深入到乡村旅游重点县(区)和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实地调查,并专门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伴随着全市旅游景区的发展逐渐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张家口市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

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年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1000元左右。收入较高的如张北县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2006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50万元,人均达7000元。

2.弥补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崇礼县西湾子镇黄土嘴村大力发展农家旅馆,有效地缓解了万龙滑雪场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兴起,不仅使当地村民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畜牧、草业、蔬菜等产业以及劳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和壮大,使广大农民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得以激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整洁卫生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部分县区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虽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本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认识模糊,思路不清,办法措施不多,致使一些乡村旅游点仍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三是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存在懒惰心理,被动地等靠要,不能够自动地着手去干,责任心和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四是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没有制定实施方案,有的政策不够完善,有的资金配套跟不上,各方面的扶持措施和力度未能有力地统筹跟进。

2.整体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基本上以一家一户自发地依托附近大的旅游景区建农家旅馆为主要形式,经营服务范围小,主要集中在满足游客餐饮、住宿等基本消费方面,游览、购物、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很少,民俗文化含量较低,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特色。同时,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示范点村庄路边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乱柴乱草堆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与当地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链条过短,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特色品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导致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低,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不高,对相关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出来。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虽然村民具有朴实憨厚、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因文化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专业培训跟不上,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了一些诸如强行向游客兜售农产品、拉客宰客、恶性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亟待提高。

四、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1.大力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张家口市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推动,紧紧抓住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2.坚持科学规划,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规划出生产力、出效益,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各县区要深入挖掘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保证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要将乡村旅游点规划纳入所在地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中,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加强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权威性,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促使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第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实化具体扶持措施,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级政府倾斜扶持、部门协调联动、全市合力推进的机制。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条件。要加快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并适时开通市区、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班车线路。要搞好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要加快建设水、电、讯等基础设施,保证旅游村用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第三,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都要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服务与引导,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打造旅游项目精品,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培育旅游项目精品。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根据张家口市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和田园风光,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并与张家口市的红色旅游、国防旅游、风电参观等结合起来,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包装,打造一批能够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壮大。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张家口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在全市形成乡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纪念品生产销售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县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要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乡村旅游点与景区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整合包装,重点推介。要充分利用踏青节、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着力提高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对外形象和扩模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各有关行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特别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二是要抓紧制定和推行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进一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执法监督网络,强化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三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从业行为的规范管理,坚决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欺诈游客和“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必须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开发。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具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等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第3篇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 “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同时,广交朋友洽谈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在与台湾农业界、休闲农场人士和朋友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台湾接待人员的热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07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困境 对策

近几年来,重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据《福布斯》的中国大陆最发达旅游城市排名,重庆排名第三,世界旅游城市景气指数排名第16名。2015年重庆全年接待游客达到3.9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50亿元。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同时指出:“要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这样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应如何规划、如何建设、如何发展,乡村发展旅游中面临着哪些实践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乡村旅游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能够促进乡村农业的成功转型和农民的增收致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将“三农”资源进行集中打造,突出乡村文化、自然景观、清新空气、绿色菜肴等城市居民喜闻乐见的一种特色产物,能够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向农村转移,能够进一步协助农村外出打工“本土化”,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2)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能够带动城市居民的“周末游”,为其提供休闲旅游消费的空间,提升黄金周或“周末游”在发展旅游中的收入比,进一步拉动内需消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能够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改善生态文明。2016年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但,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乡村旅游作为全民参与中的一个发展路径,更多的能够实现“大工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促使乡村更加重视生态文明质量,这样一方面能够保护大量的原生态景观不被破坏,另一方面也能够对乡村生态进行修复,促进青山绿水的生态平衡。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实践困境

(1)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某些地方政府为了突出旅游资源或者追求政绩,对市场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相互模仿,追求短期效益,导致发展模式化,内容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2)季节性旅游明显。依据地方特色打造的“后文化旅游”,较多的集中在以赏花为主的春季和以采果为主的夏季,秋冬季节则无花可赏、无果可摘、无景可去,季节性短板凸显。

(3)粗放式经营突出。当前我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乡村旅游产品模式单一,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着思想准备不充分、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系列问题,难以留住游客。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干道等级低,存在不少断头路,未形成循环交通网络。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未配套到位,绿化、美化、亮化较差,标示标牌未统一到位。

(5)滥挖乱采严重。景区矿山开采企业近20家,存在无序开采、违规开采、越界开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隐患凸显。

三、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抓落实,形成齐抓共建“大合唱”。一是按照区委区政府“城区、园区两篇文章”的总体安排,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人大、区政协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镇街为成员的黄瓜山乡村旅游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给予政策扶持、项目倾斜、资金保障,举全区之力加快黄瓜山乡村旅游发展。二是加强镇街部门协作,认真组织区域内联席会议和项目会审,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整体联动、整体推进,重点解决区域内项目相关证照和手续办理,化解项目建设中各类矛盾纠纷,引导业主加快建设、品质发展。

(2)抓统筹,打造加快发展“助推器”。乡村旅游的规划,应充分调研分析当地的资源条件,优化配置,整合区域内文化、自然景观、村落、观光园区、特色农产品等乡村资源,加速构建农旅商结合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强化资金整合,积极争取农林、水利、交通、文体等涉农、支农资金集中打捆投放,重点倾斜园区特色产业项目,加快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文化氛围的上档升级,创建重庆市级乡村旅游目的地。统筹推进新村居民点建设,改善居民生活和出行环境,为乡村旅游发展腾出更多土地利用空间。

(3)抓规划,精心设计好发展“大蓝图”。区旅游局牵头,相关镇街、部门参与,系统、科学编制立足乡村,服务城市,明晰重点,制定保障措施,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的新型产业,让规划更具前瞻性、特色性、操作性和时序性,避免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调。具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打破旅游季节性限制,坚持差异化定位、错位式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杜绝粗放型产业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把好项目入驻关,引导业主在创意、特色和品质上下功夫。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第5篇

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最先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时最受游客欢迎的是钓农家鱼、尝农家菜、观农家景、做农家活、住农家屋等为主体的“农家乐”形式。近年来,该县利用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把农业与观光、休闲、旅游相结合,积极打造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1.1将“生态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农业观光型乡村旅游为打造独具特色的观光型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灵川县将“生态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主推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建设。先后建成了潭九柑桔、九屋百香果、秦岸提子、薛家蔬菜、尧乐桃子、正义食用菌等7个标准化生产园区。同时,围绕打造“春之花、夏之果、秋之叶、冬之雪”四季农业景观的思路,以拓展东江竹海天然氧吧为目的,在景区沿线的九屋、公平建成了万亩百香果、千亩油菜花、千亩紫云英基地;以拓展东部农业体验游为目的,努力提升草莓、提子、特色蔬菜等采摘体验产业的品质和面积,特别在大圩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大投入,建成采摘大棚、观光休闲长廊、观景台、停车场等设施;面对具有振憾之美的海洋之秋,引导当地村民成立种植和休闲观光合作社,保护和开发古银杏资源,引导合作社把各类产业引入休闲观光体系,在桃子、辣椒、西红柿、红豆杉等产业引入采摘、盆景制作、徒步等项目,延长海洋秋季休闲游的时间,提升休闲体验。

1.2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结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专项活动,灵川县将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起来,打造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通过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生态林业建设,保持和扩大“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打造“天长蓝、地长绿、水长净”的良好环境。2013年至今,全县投入各项建设资金3.92亿元,清洁田园28873.4hm2,清洁水源2239处,清洁垃圾101467.57t,新建了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在全县1500个自然村成立了清洁乡村理事会和环卫保洁员队伍。当前,全县许多新农村被打造成了一个个“美丽乡村”,在乡村里建有农家乐147家,其中有2个广西四星级农家乐和1个二星级农家乐,这些休闲度假型乡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开展休闲、娱乐、体验、旅游等活动,有效促进农民增效增收。

1.3将“文明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乡俗文化型乡村旅游灵川县充分发挥民俗节会多,古镇文化浓厚的优势,将“文明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乡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利用古镇古村文化以及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开展游览体验游活动。目前主要以江头爱莲文化为背景,举办“五月十四姑娘节”;以瑶族农事活动为主题,举办“六月六尝新节”;以古东景区林木资源为依托,举办“古东红枫节”;以发展桃子产业为目标,举办“海洋乡采桃节”;以弘扬地方饮食文化为出发点,举办“桂林灵川美食文化节”。大量的市民到农家乐、山庄、水果基地观光、消费,把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源源不断向农村输入,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了城乡交流互动、融合发展,使乡村文明达到更高的水平。

2制约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扶持不到位近年来,灵川县结合“美丽乡村”等项目加大了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因为投入不足,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所以,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市民节假日期间争相出行的需要。特别是随着自助游、自驾游、徒步游的盛行,在人气最旺的三月赏花、避暑度假、银杏摄影等时节,出行沿途较为拥堵,加上,县域内上规模、上档次的接待场所较少,热门景区园区的接待能力极为有限,游客和车辆的大量涌入造成车子无处可停,游客的饮食、住宿、入厕等需求受到限制的情况随处可见,这不仅影响了景点的声誉也影响了游客的心情。

2.2规划管理不科学,特色产业不明显目前,全县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缺乏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手段,还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支持文件和管理办法。由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发展中缺乏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专门为全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统一规划,致使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出现规模不大、经营雷同,重复建设等现象,全县低档次“农家乐”比较多,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有的休闲山庄建设“扎堆”,形成无序竞争的资源浪费。另外,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忽视资源的综合开发,追求盲目模仿,缺乏特色,景点开发大多功能单一,存在重餐饮、轻配套现象。由于要素支撑不足,特色产业不明显,配套不齐,难以吸引和承接外地及一定规模的旅游群体,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

2.3农旅结合不全面,农民受益面不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应该要最大限度惠及当地群众,所以,在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鼓励当地群众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参与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格局和多方共同参与建设经营的局面。但是,由于旅游功能拓展不足,消费活动项目较单一,灵川县90%以上的休闲农业开发区受益的仅是开办餐饮的极少数人,当地村民的收入并没有因此明显提高,极大影响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另外,对于一些休闲生态建设项目,给予农民的只有征地时一次性补偿,项目建成后当地村民没有共享收益,制约了村民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些年来,全县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涌现了许多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但真正经营有道、效益突出的却很少,大部分休闲农庄的经营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品牌意识薄弱,不重视宣传促销和品牌建设,影响力不够大。

3加快发展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统一科学规划建设休闲城市是桂林市重要的定位,被列为国家旅游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灵川县毗邻桂林市,是桂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最主要的区域之一。因此,对于全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中国最佳田园乡村”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全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个乡镇、村,实现规划全覆盖。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以农业基地、农业设施、农村风情、民俗、农业文化为依托,充分赋予休闲农业以观赏、娱乐、消费、贸易和文化等功能,把农业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文化的开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建设三大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群。其中,以甘棠江为核心的中区建成市民假日休闲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休闲农业区,以青狮潭镇为核心的西区建成山水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民族风情休闲农业区,以大圩镇为核心的东区建成特色观光、景区型休闲农业、民族风情休闲农业区。

3.2注重规范管理,强化政策扶持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在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应先明确各部门职责,简化相应审批手续,建议建立休闲农业建设会审制和经营共管制,即项目建设由农业、旅游、规划、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会审,生产经营由农业、旅游、卫生、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部门共管,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办法,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和依法规范经营。另外,应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配套出台扶持政策,把休闲农业列入新农村建设公益设施投入的支持范围。建议政府设立发展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将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用于编制规划、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示范创建等。同时,统筹安排项目,将公路建设、水利设施、电力、电信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各种培训补贴等资金和项目进行捆绑,优先向休闲农业发展地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