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元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

自20世纪50年代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开环艺专业以来,各高校竞相开设,使该专业成为设计学科中的显学。以就业为导向,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培养贴近生产管理一线的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目标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就业。“双元制”培养有效的实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向就业的“零过渡”,成为专业教育改革中值得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专业在2011年4月与无锡中兴一品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合作协议,建立艺术系第一个由企业方投入专业建设经费与奖学金的校企冠名班——中兴一品班(环艺113)。

本文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教学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该模式可以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过程中项目工作法的运用,无论在学生与项目方之间、教师与项目方之间,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合作各方都获得了平等的机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竞争机制,对教育产品——学生的质量和就业输出都有益。企业方可以为环艺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学习场所;盛世名居装饰设计工程公司也可以借助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增强公司社会影响力;我校的师生又可成为其公司的“潜在客户”,如果能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才,不仅可以造福社会,还也可以为其公司起到储备人才的作用。

二、“双元制”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在本文中,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成为双元制模式展开的主要载体和形式。以下是项目式教学主要教学过程。

项目式教学主要教学过程

1、第一阶段:设计成果,专家点评。每组学生向项目方提交一套关于最终设计方案的图册和PPT报告书。教师组织举办由多方人员参加的设计成果会,每个设计方案进行现场展示和汇报。项目方从方案的设计创意 可行性、设计图册的综合效果、完整程度等方面给出具体评价。

2、第二阶段:项目总结与课程考核。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出项目总结,具体说明个人在此项目中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教师对学生参与项目情况进行考核,以小组成果为准并结合个人总结和真实表现,给出差异性成绩。

主要教学手段与形式

1、以竞赛的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举办设计竞赛,以项目目标来设置竞赛内容。其优点是操作性强,覆盖面广,对企业而言可以集中收集创意方案;缺点是学生围绕竞赛开展独立设计,相互间交流甚少,教师的指导也相对分散,企业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参与度很低,并且此种形式功利性太强,可持续性不够,其中也没有太多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使学生在设计方法和设计创意方面所受到的训练不足。

2、教师带项目进课堂。专业教师将个人项目带进自己的专业课教学之中,以课程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优点是,教师在指导时针对性强,也比较集中;缺点是实际操作中师生的互动局限于一一对应关系,企业在教学环节中基本不起作用,因此容易忽略教学过程而过于追求实践结果。

3、学生进企业工作室参与项目。学校提供专门的工作室,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都围绕工作室项目展开,有点类似小型的设计公司。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深入课堂。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兴一品派出企业在设计、施工、营销等方面一线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课,将工程中的实际项目带入课堂,同时通过认识实习,周六周日暑寒假的见习及参与家博会等活动提高学生企业活动的参与度。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优势

根据上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元制”培养理论模式的思路,学校与企业之间按照既定的培养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种实践教学是放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学生除了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外,还具有真实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经历和体验。

四、“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主要保障措施

就本专业的双元制项目合作而言,我们在2011年4月,双方共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有公司和学院人员共同组成的“中兴一品冠名班”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和保障条例并在双方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切实保障校企合作深度开展。以下是相关内容简介。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职业标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引起极大的关注。一些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人们对“订单式”培养对提高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有了新的认识。

1.1 “订单式”培养主要优点

1.1.1 引导学校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办学理念创新,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并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1.2 创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推动不同领域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

1.1.3 建立职业岗位标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1.1.4 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1.5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

尽管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已经引起了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实践中还是遇到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2 “订单式”培养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1.2.1 “订单式”培养对专业建设没有形成支持力

目前“订单式”培养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订单式”培养对专业建设缺乏促进作用,“订单式”培养与专业建设是两个独立模块的办学模式。二是“订单式”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不大。“订单式”班的主要师资力量还是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参与的数量有限,特别是核心课程参与的机会少,大多数教师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三是“订单式”培养的成果没有及时转换成办学实力的提高,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办学条件等没有形成直接的促进作用。

1.2.2 行业企业参与“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当前人才供需的矛盾突出,一方面学校学生就业问题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有很大的选择性。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压力是不相等的,在“订单式”培养这个问题上很难真正实现双赢。“订单式”的校企合作只是个别利益上调动了企业办学积极性。因为没有制度制约和利益驱动,“订单式”培养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办学,企业并没有参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室建设等关键环节,没有形成校企深度合作。

2 “订单式”培养对提高专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2.1 促进专业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人才培养高效灵活的办学模式。它具有明确和具体的职业标准,有较强的职业指向性和岗位针对性,有确定办学目的和教学情境,代表着企业独特的职业标准。“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按照订单班的职业标准来设置的,它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是一种对应关系。学校在履行“订单式”培养的合同过程中,能够按照职业标准办学。“订单式”培养带给学校的是一种职业化的课程体系,教师会更加了解职业标准,使每个教学情境或案例的设计更实际。学校通过订单培养使课程内容和实训实习内容更加符合职业标准,使课程体系涵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2 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订单式”培养的教学团队是由学校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这使得师资交流成为可能,掌握生产一线的技术的专家进入教学第一线,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水平,特别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订单式”培养学校将会带出一批适应高等职业教学需要的“双师型”队伍。

2.3 推动了实践教学

“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现有的常规课程,也包括将职业标准拆分成工作任务,再归纳成教学情境,最后形成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标准一般会十分精练和实用,理论课程得到了充分的压缩,实践课程得到了充实。在“订单式”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变的更加灵活和优化。特别是岗位技能训练可以直接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的可以在生产一线进行,边学边做。在这过程中,大量真实的实践教学情境被引入到教学中,被应用到学校常规教学中,这就推动了学校的实践教学。

2.4 提高了学校办学条件

通过“订单式”培养过程,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并将关键的生产技术提供给校方,帮助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校外实训基地也得到充分利用,使办学条件更加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 进一步做好“订单式”培养的建议

3.1 应建立“订单式”培养的信息沟通渠道

“订单式”培养的主要困难是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学校无法知道哪些企业有合作办学意愿;企业无法知道哪些学校能够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沟通信息,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

3.2 应建立“订单式”培养的强制办学标准

学校应将“订单式”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推力,建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订单式”培养作为区别于常规培养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专业建设答辩材料中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应增加“订单式”培养的内容。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规划落实“订单式”培养方案。建立根据“订单式”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整合机制。利用“订单式”培养实现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3 应将“订单式”培养的成果转化成专业建设成果

“订单式”培养就是一种市场需求的“风向标”,专业建设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灵活设置和调整优化专业。要研究通过“订单式”培养促进专业建设的办法,最大限度地通过“订单式”培养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通过“订单式”培养进行校企人才交流,将一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来,将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送出去,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总体素质。第二,通过“订单式”培养了解企业最新的职业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第三,通过“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订单式”培养在促进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改革学校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改革考核方法,引入企业的人才质量标准和人才竞争机制。第四,要对“订单式”培养工作进行、跟踪、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建设,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指导新专业开发。

4 结束语

“订单式”培养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良好办学模式。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解决学生安置就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两方面问题。如果能将“订单式”培养的成果应用到专业建设上来,成为一种主流的办学模式,并能促使学校开放办学,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那么“订单式”培养会更加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再分析》,吴颖岩,邓峰.《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10期,171-172.

[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调查研究》,扬州市职业大学,王清,顾庆龙.《职业教育技术》2011年第2期,26.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第3篇

(宁夏理工学院,石嘴山 753000)

摘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校企产学研用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激活教改主体,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工程人才的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社会外部资源,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模式。

http://

关键词 :校企共建;工程实践;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154-02

基金项目:宁夏高教改革项目;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GY2013128)。

作者简介:张丽杰(1974-),女,宁夏石嘴山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源信号融合。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任何一种创新行为,都很难靠一个单元个体来完成。对于高校而言,走协同创新之路,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社会外部资源,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模式。

以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需求和创新体系建设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为逻辑起点,以创新校企协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确立以“校企协同,机制创新;工学结合,强化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制定多样化工程人才培养方案[1]。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校企产学研用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工程人才的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

1 协同共建解决的主要问题

协同共建着力解决学校面向工程实践不足致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度合作使得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1.1 树立“校企协同,强化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在从事多年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针对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去工程化”等突出问题,把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坚持以“校企协同,机制创新;工学结合,强化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1.2 重构面向企业的教学体系

坚持面向工业界和市场需求导向,在工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创新方面突出四个关键问题。

①以专业规范为基础,以“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构建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实现专业规范与产业需求协调统一。②设计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计划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工业企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③形成“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一支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校外工程技术人员为辅的“双师型”高水平工程教学师资队伍。

1.3 强化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按照多样化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动态分层教学方法,实现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动态分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训练。开设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科技竞赛及科研项目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的能力。

2 建立校企协同的创新机制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对工程人才的现实要求,以“多元化”与“立体交叉”视角,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2]。形成“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同步、理论学习与实践操练同步、实习实训和与企业工作流程同步、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同步”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机制,从而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

2.1 工程教育观念创新。面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创造性的提出“面向行业、需求导向,校企协同、机制创新,学工结合、强化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2.2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采用校企密切协同方式,设计了基于校企协同的“2+1+1”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主流工作岗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构建符合本科工程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做到专业规范与行业需求协调统一。

2.3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机制、共建联合实验室机制、以工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校内专任教师评聘机制、专任教师企业研修机制、“专业方向”与“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毕业设计校企“双导师制”等一系列“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机制支持。

宁夏理工学院现已形成的校企协同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打破了高校传统的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问题,解决了学校“真实工程环境”不完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弱等问题;解决了教师普遍缺少工程实践经验等问题。

3 协同共建路径与方法

3.1 问计于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3.1.1 校企对工程人才培养现状的共识

①国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必然与相关产业或行业发展目标密切相关,人才培养应当随着市场需求的变换而及时调整,企业的需求决定着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就业取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3]。②工程人才培养应是金字塔结构,即小部分是工程科技人才,大部分是应用技术人才。学校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时,让企业进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将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反馈。使工程技术人才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供需要求。③目前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与行业或区域经济结构不相适应,导致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调。

3.1.2校企对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共识

现阶段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高校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很大不足,仅仅依赖学校自身,无法为人才培养提供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真实案例、实用技术等。②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在讲授理论课时,未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因此,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以学校为主体企业深度参与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3.1.3 建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①建立专业教师企业研修机制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大学授课机制,实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在企业建立教师研修基地,选派教师参加企业的科研与工程研发工作;聘请有实际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人员从事部分与实际应用结合密切的课程教学。②建立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机制。根据行业或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对新知识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形成“专业方向”与“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

3.2 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校企共同找出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制定“基础理论教育+校企联合专业培养+校企联合实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3.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

目标定位: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实用性的工程型或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

规格定位:对工程型人才要求能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与运行决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设计开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应用型人才要求能够使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处理现场问题的应变能力。

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深度合作,通过校企互动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

3.2.2 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程实践体系

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4]。

①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基础工程实践能力。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营造真实的工业环境;二是形成每一个专业方向的真实工程案例库。进一步完善课程实验的教学规范与技能要求,使其内容融入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成分;增加学年综合设计环节,横跨多门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贯彻工程化思想。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工程实施及团队协作能力。②建立校外(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校外(企业)工程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学生到企业参与实际生产及项目开发,进行企业实训及毕业设计,提高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项目研究成果运用于“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自动化专业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校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建了2个自治区级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4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及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优异成果,先后获得部级和省级奖项15余项。同时把企业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入到校内实践环节,共同构建了开放式、立体化工程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提供了支撑。自本项目实施以来共有4个试点专业3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2.5%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已在本区的3个工程院校的工程人才培养中得到应用和借鉴,起到了积极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4 结论

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机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机制、共建实验室机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等一系列“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机制支持。协同创新可能会使得各种现有资源,经过协同创新,产生出难以想象的成效。通过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相关创新各方能够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

http://

参考文献:

[1]张建峡,周英,赵致.校企共建地方高校专业实验室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35-236.

[2]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教育发展研究[J].2012(17):66.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机制设计 导师团队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1-02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学校为企业新员工、高职实习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机制,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新思想和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新观念。为有效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我院一直在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发展了“三个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重个性、全面关注、多阶段、多方向、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试验,如2013年7月开始由经济与管理学院蒋小龙老师带队的营销专业学生在广州欧佳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实施营销团队管理建设工作,“三个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试点。

一、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的思维路径

“三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基于其他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特点和实施要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应用科学、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依托学院已有的组织体制与机制体系,从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特点三个层面,采取调控、新增、完善、整合等措施,重点围绕实施“三三” 导师团队制的组织机构、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并通过市场营销类专业试点实践检验实施效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设计。

二、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目标

构建完善的校、企、行业信息互通、全程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新体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有效与顺利开展;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实习学生能力培养、企业新员工技能需求等具体实践任务,更好地帮助实习学生在培养期内实现角色转换,帮助企业新员工尽快上岗、熟悉工作;制订校、企、行业导师的聘用标准、聘用程序,明确导师、导师团队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理论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兼职导师的导学、导能与导业功能,保障“三三” 导师团队制的顺利实施;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提升三三导师团队制的自适应、、自优化、自完善功能。通过机制设计,保障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帮助企业提升新员工的理论水平及的综合实力。

三、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设计的主要内容

2009年我院确定将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之一,并在部分专业试点实施后,就立即着手开始有关机制设计。项目组成员就机制设计开展了大量调研和学习工作,其中重点学习了国外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机制设计,深受启发。借鉴发达国家尤其如德国人才培养机制设计的先进经验,在根据导师制的实施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体制机制的现状及我院机电职教集团的行业优势,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三三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项目工作组就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与质量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机制设计。

(一)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体制建设

全面实施“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和不断创新完善体制建设。

在体制建设方面,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广东机电职教集团和广东机电行业协会,调整和充实了学校其下设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共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合作的更加完善的新体制,为此我校校企合作处特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企业主导实习学生管理办法》等规定,同时制定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技术研发项目实施办法》等10多项系列配套机制,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1.整合现有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资源,继续将政府主管单位、行业协会、工业园区、企业和学院各方代表纳入我院机电职教集团董事会成员队伍,利用董事会成员单位在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质资源,构建“政、企、区、校共发展”办学新机制,政府协调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董事会成员各方关系、整合优质资源向学院倾斜,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

2.利用已有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三三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建设的参谋、咨询、协调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对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深入研究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订单式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

(二)着力推行“三化运行”,完善运作管理机制

建立培养系统化、能力层次化、导师团队化的运作机制,提高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机制的质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机制保障。制定和完善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工作室开放机制》、《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1毕业实习报告(论文)管理规定》、《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管理 办法》等10余项系列配套制度,以此保证机制有效运行。

1.强化过程管理,培养阶段系统化

对学校而言,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安排等进行的总体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对企业而言,新员工需要尽快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工作技巧,这是导师需要尽快解决企业新员工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问题。因此,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根据学院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夯实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的基础。

(1)导师培训学习阶段:该阶段做为员工入职进行培训的过程,导师对新员工实行理论培训及岗位技能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为1个月。

(2)导师对口帮扶阶段:该阶段为导师带领新员工一起拓展业务、深入岗位进行实践操作,指导时间为5个月。

2.能力培养层次化,注重团队管理

第一层次:导学(引导学生、企业新员工如何去学习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技巧)。该阶段理论导师需要完成 “导学”的主要工作及团队管理建设,培养学生、企业新员工结合工作岗位深化学习专业理论,引导学生、企业新员工融入公司团队。

第二层次:导能(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熟悉岗位技能)。该阶段企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掌握新岗位技能及管理水平。

第三层次:导业(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人生定位,目标是培养成行业精英)。该阶段行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新员工进行职业系统规划、认识行业前景,全面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的综合职业能力(核心能力),并后续跟踪解决学生、企业新员工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终目标是成为行业精英。

(三)健全导师质量保障机制,确保模式落地实施

健全导师团队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导学、导能、导业的“三导”功能。深化校企合作,理论导师由符合条件的院内教师担任,企业导师由与我院机电职教集团所属公司或企业技师、管理人员等担任,行业导师则由本行业富有经验的其他外企高层管理人员、行业协会领导来兼任,组成学院、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导师团队。通过制订导师的任职标准、选聘程序、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确定导师的教学指导说明书,充分发挥三位导师的导学、导能与导业功能,使每一位企业新员工(实习学生)都能发挥个性特长,得到充分指导,得以全面发展。

1.健全“导师团队”培养机制,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导师团队。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为导师团队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从源头抓起,导师要实施自愿、优化的申请原则,学校、企业要对导师实施绩效考核。导师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新员工的基本素养及岗位胜任能力,为此校、企、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了学校理论导师的 “企业顾问”机制、公司企业导师“访问学者”机制、协会行业导师的“职业专家”机制,校、企、行业三方对新员工实施立体培养。

2.建立“导师团队”考核机制,强化绩效管理、过程控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团队导师工作考核办法》,保障和鼓励校内理论导师和企业导师、行业导师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促进企业新员工(实习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继续扩展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董事成员,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规模和充分发挥学校“校企合作处”工作力度,为导师团队机制实施提供保障。导师团队制的实施对学校、企业的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在原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结合导师团队制试点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推广经验,深入研究其他专业试点的可行性及共性,充分利用广东机电职教集团的现有企业资源挖掘其他可用社会资源,根据专业特点与校、企、行业共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任务目标性、培养针对性、管理团队性”的人才机制建设思路,建成一批能满足实习学生校外业务实习、顶岗作业、教师实践锻炼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集人才培养、企业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企、行业合作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邱国玉等.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9):25-27.

建设企业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主体;艺术设计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①。由此可看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靠学校单方面是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如何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达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是当前高职教育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模式表面化部分高职院校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为合作而合作”。有些合作只停留在文件协议上而无实质性的深入操作,有些合作只是学生进校时参观企业、毕业时顶岗实习,合作模式表面化,学校没有沉下心来思考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这些问题并不是校企合作本身的问题,而是校企合作双方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双方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在合作过程中能取得什么样的利益,这样就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大打折扣。2.课程体系结构单一化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照搬本科的做法,缺乏与企业项目流程的对接,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比较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在知识点的结构上缺少衔接性,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设计思维,从而导致设计能力与企业需求有一定距离。3.教学组织与实施缺少灵活性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部分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以往静态的固定班级组织形式,缺少灵活性。全班学生无论水平高低或是否有特长,都统一地按部就班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效果不理想。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足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建设上,有的因课程和专业限制,利用率不高,设备长期闲置;有的设备与工作实际不符,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有的无法满足学生成批地上岗实训,使实践性教学难以普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满足实践性教学需求。5.缺乏强有力的质量保障机制在人才质量保障与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少行业与企业的评价。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评价主体多为授课教师,无法做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要求更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施,以致无法真实测评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校企“双主体”的内涵

校企“双主体”模式是指校企在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同时起到主体作用。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师资和先进的设备;另一方面,高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两者各自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双方积极性。这种合作模式最理想的状态即共赢②。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可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师资共享。建立以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才领衔的专兼结合师资团队,服务于学校专业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其二,基地共建: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员工培训基地、学生创业基地,实践“校中厂”“厂中校”共建模式。其三,过程共管。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施教学过程的共同管理,特别针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任务分配等方面,实现人才培养过程无缝对接。其四,成果共享。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和承接各类社会服务项目,企业、学校共享教学、技术资源和项目成果。

三、基于校企“双主体”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构筑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提供场地设施、师生团队,武汉世纪雄鹰广告装饰有限公司提供相关设备、项目与资金,校企共建融专业教学、生产运营、实习实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雄鹰广告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等方面建立一种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将社会服务项目和企业技术骨干引入教学,和企业共同建设育人平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口就业率,实现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接轨、专业结构与市场产业结构接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凸显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解析岗位技能,课程内容设置凸显职业能力整理、分析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调研信息,围绕企业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要求,具体分析每个设计或制作岗位必须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凸显职业技能培养特色。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分析广告摄影与数码图像处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版式设计制作、数字杂志设计与制作、标志和VI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及UI界面设计等多项岗位所必须掌握的各类职业能力,做到课程内容设置有的放矢。3.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1)依据企业工作流程序化课程模块,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艺术设计项目设计流程,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调整课程结构,确定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序化专业基础课程、岗位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三大模块。以典型任务为驱动,通过校企联合设计和开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可围绕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题展开。(2)以企业和网上项目作为课程载体,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以雄鹰广告学院为项目导入平台,坚持实用性原则,选取真实的、适合学生现有设计能力的社会服务项目,将专业核心课程作为载体,完成社会服务项目,并参与投标过程。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实践教学所需的项目和任务。如,在VI设计课程中,将威客中国网上的设计任务如西施大剧院形象标志征集、异龙湖形象标志征集等作为学生课堂实践的项目,让学生在企业技术骨干与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4.立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工学交替教学改革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校企合作二级学院为平台,将企业资金、专家、设备、项目、管理等优势资源引入学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雄鹰广告学院数字图文生产性实训中心。雄鹰广告学院数字图文生产性实训中心能优质、高效地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能对外开展技术服务、承接设计项目,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加强“校中厂”的特色建设,形成“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共享共赢。5.分层教学针对培养,形成“训赛结合、以赛促学”的教学新模式利用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凸显人才职业特长的培养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口就业率。近年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将设计赛事融入课程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等主办的14个高级别赛事中获得60多个奖项,真正做到了“训赛结合、以赛促学”,不仅为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改革探索了一条新途径,也培养了一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6.校企合作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校企文化双向融合渗透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在现已建立校、院两级督导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让企业参与课程质量评价,重过程评价,轻结果评价,建立有校外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参与的校内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制度,形成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强化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在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体系中,引入行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以企业满意度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做到校企文化有效结合。特别是在专业入学教育和生产性实训教学期间,将职场理念和对企业的忠诚等优秀企业文化逐步灌输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职业教育气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对基于校企“双主体”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满足岗位技能需求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而顺利实现艺术设计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对接。

作者:胡明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②陈良.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研究——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广西教育,2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