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理学概论

药理学概论

药理学概论

药理学概论范文第1篇

【摘要】

在分析西医院校的《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与当前药学发展不相适应之处,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对药学专业《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中医药学概论》 课程 教学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existing questions of teach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utline in Western medicine academy and searches the inadaptation for current pharmacy development.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utlin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按我国现行药学教育的划分,主要来源于西方现代医学的药学教育有一门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中医药学概论》,它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诊断方法、中药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代表方剂[1~5]。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影响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效果的三点不足

1.1 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教学时数明显不足中医药学概论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和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安排通常已占去50%左右,留给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时间甚至只有24~26学时。要在这短时间内介绍清楚中药学(介绍常用中药180种)和方剂学(介绍常用方98首)的最基本内容都是很困难的,更谈不上通过实例讲授有关研究方法和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

1.2 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有关调查表明,西医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课程的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它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并由此面临日益严重的困难,日益严重的困难对自信心的打击,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兴趣,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结构残缺,视野狭窄,创造力低下等等。可见,不解决兴趣问题,素质教育则无异于画饼充饥。导致兴趣淡薄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法在过渡环节上出现障碍,这是药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衰落”的现实在心理上的投射。勿庸讳言,步履蹒跚的中医药学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兴趣的缺乏无疑也来自这一反差在学生心理上的投射。第三,封闭而又细腻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做法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兴趣”则让受教育者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可见,这一教学风格与“兴趣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3 中医药学概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投入不足如中药学需要大量的中药样品实物做教学演示,然而,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某种中药所有的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和不同规格的样品都展示给学生,但使用多媒体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方面的软件应加紧开发,硬件也应适当配备。

2 我们对提高中医药学概论教学质量的四点做法

2.1 提高对中医药学概论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必要的教学时数由于现代中药符合世界发展,现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体现为崇尚自然。因此,我国已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该产业发展,以回应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在传统药物(天然药物)对我国提出的挑战。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药是极具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中医药是最具我国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在我国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西药的研发难度将更大,而以中药为基础的天然药物研究必将成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学概论在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显出来。

我省是中药的资源大省,居全国首位,中药材的品种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古往今来,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物宝库”的美誉,而且许多地道名贵中药材云南比较具有优势。民族医药是云南的一朵奇葩。1998年,云南拥有药品生产企业109家,生产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企业数为36家,而云南医药工业总产值中56%是中药(包括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大大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而且逐年有所提高。

中医药学概论是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学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肩负着为中药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的直接责任。要完成这个任务,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学时。没有足够的学时,不可能掌握中医药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也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医药的前沿研究内容。

我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中医药学概论由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重视度;同时教学时数增加为64学时,并且增加了后续分化课程——中成药学。

2.2 课程体系内容的调整如中药学与方剂学是较为成熟的中医基础学科,彼此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分别进行授课,既过多占用学时,又显啰嗦重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对此,我们根据中药、方剂讲解的基本结构(如都讲功效与应用)相似、分类基本相同的特点(如都有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把同一类药、剂归为一个章节进行讲解。在每个章节讲完药物后,跟着讲本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如讲完辛凉解表药后再讲银翘散等方剂),然后演示自制课件——《生药学》中的中成药照片,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及早了解医药市场情况,打破了两门课程间的界限,使之系统条理化。这种调整减少了篇幅,精练了内容,较好地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3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药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是从事一般药物制剂、鉴定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执业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例如,中药学部分很多内容(如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将要在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系统学习[6],中药学中可不讲或少讲,中药的理论、功效与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而重点讲授。因而课程内容及课时均可相应减少。

2.4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沿海及京、津、沪等发达地区,中医药学概论大量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突出直观性、生动性和应用性,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明显提高了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近年来,我们注意广泛收集适于中医药的影像资料,并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其结果,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改革是时代前进的需要,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更势在必行。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 建.中医药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5]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药理学概论范文第2篇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药理学概论范文第3篇

“不卖牛排,而卖牛排的滋滋声”;“不出售药品,只出售希望”的观点,尽述的是广告和产品对消费者的真正吸引力是它的利益,也就是某种好处、某种联想、某种文化、某种艺术。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广告就是产品”的论点,已经带有一些力量派的粗犷与陈旧。因为在所有的企业家都知晓广告作用的前题下,广告量的比较已使众多企业不堪重负,理性的企业家开始对广告谋略、营销谋略进行新的、深层次的思考。所谓营销的技术流派也就由此产生。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一个概念比一个产品更重要。正如里斯顿所说:“在整个美国,一个概念或观念就是一种新的货币”。我们则认为,没有理论包装的医药保健品,是裸露的本能宣传,不会或很难产生货币。

产品理论包装战略,是医药产品、保健品成功营销的新规律。他以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使一种普通的、差异化并不明显的同质化产品或者是老产品,在短时间内便以一种新的理论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中国的药品和保健品市场中,比较成功地运用这一规律的是“吗丁啉”。他以“胃动力”的理论取代了已经老化了的“消化不良”的概念,获得营销工作的巨大突破。巨人“脑黄金”以提出DHA的概念,为保健品市场浇入了一种国际化的圣水,同常规的补脑产品迅速拉开了距离,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时代性和高科技性。如果不是中国市场后来爆发“脑黄金”大战,我们亦坚信,巨人“脑黄金”的落败不会如此迅速,因为他提出的理论对目标消费人群和其购买者来说,的确具有诱惑力。后来的“脑白金”产品再次风靡全国,也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一个有效的理论,任何革命都难以成功,对产品的营销来说也是如此。而所谓理论,是指一种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的概念。他准确地提炼、归纳社会生活的现象,提出一个大多数人拥戴并向往的目标,而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国历史上的“均贫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都属于特定时期的理论先导。那么,对医药产品来说,所谓的理论包装又是什么概念呢?

所谓医药产品、保健品的理论包装,是在符合产品药效及功能实际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先进、有效、科学并吸引人的医学原理解释,对产品给予理论上的定位,赋予其一个简洁并能显赫张扬产品特色的新概念。 二、 医药、保健品的理论包装的作用与意义

为什么要对医药产品进行理论上的包装,他的重要性在何处呢?

医药产品的理论包装,是产品策划、创意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医药产品是专属性很强的科技产品。产品的疗效几乎是他的全部价值和后发利益之所在。但如果在宣传上刻意突出产品的疗效,不仅法律不允许,也过于缺乏创意性、差异化和社会性。因而,如何对医药产品的价值和利益进行具有突破意义的包装,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生命。而对医药产品的价值进行包装的进程中,用医学、生命科学的最新理论,对其予以高度而明确的宣发,无疑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也就是说,医药产品的价值和利益,首先是医学上的,然后才是社会方面的,在相当程度上,前者决定后者。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具有深刻的认识。

至于我们如何用精妙的广告语言诉说产品的理论,则属于医药产品策划的另一个层面。在此,我们以中药产品为例,先谈谈没有理论包装的中药产品是什么。

对中药而言,我们深知其历史的长度。这种历史的长度对中药来说,一半是喜,一半是忧。喜的是他经过了数千年医学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它确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从忧的方面来说,历史的沉淀越久,危机也就越深。简单的延续和重复过去的作法,是中药长期以来在低谷中徘徊的重要原因,“慢郎中”的形象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相距的越来越远。同时,就中药的功能而言,有点不是八股的八股,什么调理脾胃、益气养血,通则不痛等,让不知晓中医原理的消费者,几乎无法从功能上判断中药产品彼此间的差异,给人一种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说,没有理论包装的中药产品,不仅是本能的裸露宣传、简单的功能宣传,而且根本无法使之超越对手并具有现代化色彩。因此我们认为,中药的现代化路程,必须包括中药理论的现代化。他决定着中药产品的品位 、 价值与市场生命力。

就人类的消费习惯而言,具有不同程度的逐新性。这种逐新的消费心理,就是医药产品新理论、新概念产生的温床。如果我们的新理论能够与消费者冥冥中的寻觅与需求相吻合,那么,双方就将在需求与供给方面形成最有效的契合,从而完成产品销售的飞跃。比如说,药物经济学,是国外80 年代开始研究的课题。它的本意是通过对药品及药品组合的成本进行经济上的评估,来确定何种药物对某种疾病在什么时候最有效且最省钱。显然这是一种消费者不明白却很喜欢的行为。那么,如果我们采用逆向思维,将其运用到医药产品的理论包装与策划上来,将是怎样一种境界呢?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层窗户纸进一步捅破,从产品理论包装与概念之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宣发其作用与意义。它的基本规律与命题是:

消费者关注、喜欢、接受属于第一的概念或者具有差别的概念的新产品,那么经营者就必须对产品进行理论上的包装,建立能充分表现产品特点、利益或承诺的产品理论、产品概念。

让我们对自己的记忆进行一次有趣的提问,从而揭示产品理论或产品概念的特殊作用与价值。

中国第一个发射上天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什么?第二个呢?

中国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运动员是谁?第二个呢?

中国第一个拿到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第二个呢?

尽管上述的问题问的是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但一般人都可以回答出第一个,而对第二个则基本回答不出来。因为第一的概念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不可动摇。如果把它视作产品宣传的话,试问该动用多么巨大的资金,才能收到如此令人念念不忘的效果?这就是概念的力量,更准确点说,这就是最先树立的概念的力量。美国人特劳特将其定义为“概念领先法则”。

把概念领先的重要性放到产品上,我们同样能够体味到它的奇妙功效。现在,我们在3只无任何标记的透明的玻璃杯里,分别装满矿泉水,并明确地告诉你:

有一杯是经过27层过滤的乐百氏纯净水

有一杯是喝了有点甜的农夫山泉

有一杯是让人无法忘记的娃哈哈

请问:你能喝出哪个杯字里的水是乐百氏纯净水吗?你喝不出来,但你却记住了他们宣传的产品概念。或者说,你相信这些产品真的具有所宣传的那种“潜在价值” 。

心理学与行为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第一个进入人的大脑的信号,其在大脑中存留的时间最长。而且人们更愿意记取或相信具有第一属性的事物是最美好的,他们故意忽略或忘记它的负面。打个生活上的比方,为什么在3个孩子中老二大多不得宠呢?因为他不是第一,老三虽比老二出生晚,但他最小,他是倒第一,仍然得宠。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怪异、这么复杂,你不适应它就要碰壁。

当我们从多个侧面演示了概念的价值与功效之后,你可能已接受了理论包装与概念的建立原来如此重要的说法,但你可能还在将信将疑。那好,问题不论不透,我们就再从反面论证,违背这些规律你将付出的代价。

赫茨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出租车公司,在美国公众的心目中是“第一”。阿维斯出租车公司作为后来者,一直在追赶赫茨。但是,它过早地向消费者宣扬了一个错误的营销概念:提供最优的租车服务。消费者对此非常迷惑,最好的公司是赫茨,阿维斯如何能提供最好的服务呢?大家不买帐。于是,阿维斯经过研讨,提出了一个符合实际但的确具有差异的新概念:阿维斯在出租车行业居第二位。为什么要租我们的车呢?因为我们在努力赶超。

阿维斯公司曾连续13年经营亏损,当提出自己在市场中居第二的概念后,它开始盈利了,而且是很大的盈利!之后不久,阿维斯公司被卖给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该公司接手后,又立刻提出新的营销口号:阿维斯将要成为第一。

然而用户却不接受,并向赫茨公司询问,到底谁是第一。结果不言自明,这个营销概念使赫茨公司的经营重新变成灾难。 三、 怎样进行医药、保健品的理论包装?

对医药产品、保健品的理论包装,有几个方面的规律我们需要特别指出:

1、 医药产品新理论的产生,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要素;

2、 医药产品新理论的产生,必须具有医学理论方面的严谨性、科学性、真实性与先进性,同时要与产品的功效及功能相吻合。可以用临床资料验证的新理论为最佳。

3、 中药产品新理论的产生,需要将西医的相关理论拿过来,与中药特定的产品属性想结合,从而产生一个全新的概念。

4、 医药产品新理论产生后并欲使之发生重大影响,必须具有足够的资金为其造势,否则将因新理论的知晓度偏低而无法产生应有的效应。同时,从历史的观点看,几乎所有影响深远的理论,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渗透与认知过程,因此企业家要有勇气加忍耐的心理准备,要有一颗坚强的心。

5、 医药产品的新理论,与产品的广告用语不完全相同。即广告用语中可以提出出产品的新理论,也可以不涉及产品的新理论。但无论如何,医药产品的新理论,是该产品的差异化及市场价值之所在。

医药产品的理论包装策略,是医药产品市场开发积极有效的武器。他将迅速提升产品的品位、档次、市场价值和附加价值,并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产品从热门转为畅销。而裸露的、单一的功能宣传,将无法具有这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广告资金的流失也再所难免。

与此同时,我们从产品的研发、产品形象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医药产品、保健品理论包装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中国的医药产品绝大多数是仿制和复制。这个现实等于宣告:中国医药产品的药理与药效,基本上是缺少经营者意志和市场需求的已定成分,市场因素很少。对于产品的策划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而国外目前的情况是:从产品的研发阶段开始,市场调研就已经开始介入,寻找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在药品进入三期临床时,产品最新、最突出的适应症已经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并给予临床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的有利支持,从而初步形成一个从理论到数据到临床检验一应俱全的全新产品。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承认医药、保健品的理论包装,具有浓重的后发、人为及苍白的局限,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的最好办法。

由于中国医药产品却少研发的过程,因而在行销过程中无法获得研发及临床的支持,而只有单一的舆论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努力寻找产品研发中的可利用部分,并给予强有力的包装,而只着力宣传产品已有的功能,企业和产品就必然陷入下列泥潭:

1、 产品给人一种缺乏差异化、起点太低之感,产品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将立显薄弱。

2、 产品细分不会到位,无法寻找到空白市场,难以行成规模经营。

3、 由于产品无差异、无特点,因而就象创意很差的广告一样,对促销宣传上量的要求陡然升高,企业的宣传投入必然无休止地增大。

4、 这样的产品,经销商不爱,消费者不爱,最终导致市场不爱,出来一个死掉一个。

四、 产品理论包装的深化

医药产品、保健品理论包装规律,是我于1997 年出版《中国医药产品、保健品成功营销规律研究及案例分析》时首次提出的。时隔5年之后,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医药、保健品在宣传时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什么“因子”,什么“核能”,什么“生物工程”等等。用的很滥,用的也不高明。不高明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将产品理论包装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从原则上说,有产品理论包装,总比没有包装强的多,但理论包装不是拿着新的概念唬人或者简单地处理,而要把它运作成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概念的运作上,必须学会把消费者已知的东西和他们理解、信任的东西结合到一起,如此,才能使产品理论掀起应有的波澜。否则你提供或宣传的,就不是新理论、新概念,而是扔向消费者的一块石头!作为商家,你用石头打“上帝”,那市场结果怎能不一塌糊涂?

于是,我想到了产品理论的深化、系统问题,并在亲自整合拴普络的营销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拴普络是沈阳一家公司的普药产品,当时我在这家公司主管企划营销工作。这是一家通过 GMP 认证的、起点很高的企业,但却没有新产品。但公司和队伍都不能等,只好老药新卖、营销先行一步。于是,根据多年的企划、营销经验,我带领一伙人,开始分步实施相关战略:

第一步:给产品起商标名为拴普络,以摆脱普药的陈旧色彩,并与拥有这种普药的厂家拉开了距离,为广告登陆市场创造条件。

第二步:进行大量的市场及科研调研,寻求突破。在省图书馆、沈阳药科大学图书馆获得的几份资料,为我们实施突破提供了有力的科研证据。

第三步:对产品进行理论包装。在将产品的功能分为4 个方面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药效和特点,首次提出“组合溶栓,畅通血管”的新理论和新概念。

在进行完其他营销配套工作后,产品登陆市场。每天的咨询电话近百个。我不满意,觉得尚欠火候。

这时,我开始深入思考理论包装的深入问题,思考如何让消费者把产品的理论同他们已知的、信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其他手段的整合,强化这一理论。为此,我打出了两张牌:

1、把组合溶栓的理论同溶解金子的‘王水’组合到一起,并利用我是中国中医药学会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他找到了溶解血栓的‘王水’”的采访性文章。文中着重阐明了一个观点,说“真金不怕火炼”,讲的是金子难溶,但硝酸和浓盐酸组合到一起后,溶金易如反掌,所以被称为‘王水’,栓普络溶解血栓也是强调组合,所以它的功效异常突出!这回消费者看懂了,听明白了,咨询电话瞬间剧增到300多个,提高了近5倍!产品销量也直线上升。

药理学概论范文第4篇

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病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实用价值。但其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需求,阻碍了对中医药学知识与信息的有效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对中医药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和利用已得到认同,相关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将计算机领域先进的本体理论与技术引入到中医药知识组织研究中,构建中药本体,实现中药信息的知识化重组,可为中药领域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提供数据基础[1]。

   

中医药学知识信息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医疗实践和科研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研究工作也随之逐步深入,例如在数据挖掘领域,医学信息数据挖掘是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同样在中医领域也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的医学信息组织方式与数据挖掘之间存在着诸多“瓶颈”,尤其是中医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仅仅得到诸如“石膏与知母具有配对相关性”、“六味地黄丸可治疗阴虚”等数据挖掘的结果,只是对简单知识的简单认证,而其结果无法解释。究其原因,“数据整理”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瓶颈。近年来,领域本体构建技术已逐渐成熟,并迅速在各个领域形成研究热点。构建领域本体(ontology)可以从数据整理与信息组织方面更好地实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在客观需求和条件具备的双重推动下,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中药本体构建工作切实可行。

1  本体的概念及特点

    ontology是一个哲学概念,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本质,通常译为本体或本体论(在本文中称为“本体”)。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哲学上是两个相对的理论,认识论指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而本体论则指客观存在本身。

    自20世纪90年代,ontology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系统建模、信息处理、数字图书馆、自然语言理解、语义web等领域之中[2]。研究人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本体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体理论与技术也随之日趋成熟。

    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关于本体的定义是: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3]。这个定义包含了概念模型、形式化、明确、共享4层含义。即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概念或术语,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概念及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本体不仅描述概念、术语,而且对概念、术语间的关系描述得更为广泛、细致和全面。即,本体不仅明确了概念,同时也明确了概念间的属性及属性间的关系,它是从“属性”的角度出发去确定一个概念,能够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从而真正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这也是本体作为知识组织方式的最重要的特点。可以看出,与传统的mesh表相比,本体描述的概念关系是网状、立体的。在本体中可以描述的概念间关系有反义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部分-整体关系、转指关系、近义关系、同义关系、动作关系等,而不仅是传统的信息组织工具mesh中所描述的参照、用代、隶属关系[4]。

    在中医药领域中,中药的概念术语相对较明确,选择中药作为突破点,首先构建中药本体,逐步实现中医药医学信息的知识组织与构建。

2  构建意义

    本体建设的目的是应用,这方面的研究遍布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相关的各个领域:①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搜索引擎和数字化图书馆。②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机器学习等。③领域本体的应用,比如,在生物信息学中已建成的geneontology,尽管只包括了part of等简单的关系,但是对生物信息学界已经有巨大的影响。④语义web服务。⑤在线元数据管理和自动信息。⑥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5]。

    中药本体作为领域本体的一种,通过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全面描述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本身及中药间复杂的功效与物质关系,澄清中药的知识结构,为中药的知识表达提供数据基础。例如:可以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通过语义检索,为用户提供知识层面的语义检索服务;定题服务,进行相关的数据挖掘,帮助人们发现隐含的知识,如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揭示药性、药效、物质基础间的关系,归纳构建基于现代科学语言的中药药性表征理论体系等应用型研究。中药本体既具有专业领域性,亦具有普遍性,可应用于其他信息工程与知识管理等方面。

3  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领域本体的构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gruber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6]得到较广泛的公认。中药本体的构建同样遵循以下5条原则:①明确性和客观性。ontology应该用自然语言对术语给出明确、客观的语义定义。②完整性。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能表达特定术语的含义。③一致性。知识推理产生的结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不会产生矛盾。④最大单向可扩展性。向ontology中添加术语时,通常不需修改已有内容。⑤最少约束。对待建模对象应该尽可能少列出限定约束条件。

3.2  构建方法

   

目前,利用现有的领域内公认的知识以及领域专家的参与,是一致认同的构建领域本体的最优方式[7]。

   

构建中药本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概念关系体系的确立。在注重知识结构关系的原则上,可借助已有的中药分类法。中药分类方法主要有按药物功能、药用部分、有效成分、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等。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采用比较成熟的自然属性分类法(主要参照《中华本草》[8]的现代自然属性分类法),即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异特征。此外,该分类法还有以下优点:对药物来源、属性、药物部位等一目了然,条理清晰便于查检,便于更新和修改,便于不同专业的人操作中药本体的建设工具。

   

各个中药类目下设定27个属性,属性设置包括: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发生发展史、产地、原植(动、矿)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贮藏、药材及产销、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药论、集解、附注、参考文献。中药的属性可以根据需要与新发现进行修改。

   

通过属性参数,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中药,更精确、全面地确定概念,并显示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的科学实质,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数据挖掘的基础资源,实现中药药性的知识发现与理论创新。

4  结语

   

领域本体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反复叠加的过程,没有一种“唯一”的途径或方法,但无论从客观世界具体的角度或者是从逻辑抽象的角度出发,领域本体中概念的设计都应该贴近于研究者要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客观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法则[9]。因此,中药本体构建模式是一种探索,建成之后仍然需要维护和不断进化。据此还可以继续构建中医本体,实现中医药领域内知识信息的知识化组织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 耀,段慧明,穗志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数据基础研究——以中医药古文献语言知识库的构建为例[j].情报杂志,2006,(9):21―26.

[2] 曹树金,马利霞.论本体与本体语言及其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632―637.

[3] studer r, benjamins vr, fensel d. knowledg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 25(1-2):161―197.

[4] 牟冬梅,崔艳玲.mesh、本体论在医学知识组织中的作用[j].情报杂志, 2005,(7):120-122.

[5] 袁 媛.领域本体建设的方法论和工具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 peter d karp, thomas r gruber. a generic knowledge-base access protocol[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 montreal,1995.

[7] 刘 耀,穗志方.领域ontology概念描述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28-33.

药理学概论范文第5篇

方剂是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一定的规矩(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明确其用量,使之层次分明,切中病情的药物配伍组合。从概念上看,自《内经》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以来,“君臣佐使”已经被公认为指导组方的基本原则。但是,近年来其作为组方原则受到了质疑,如第7版《方剂学》把“君臣佐使”作为组方结构而非原则,代之以“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1]。但也有人对此观点提出质疑[2]。这种争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关于“君臣佐使”在阐释方理、指导临床遣药组方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现拟对“君臣佐使”理论的局限性进行探讨,进而论述方剂学“药群”概念的引入及其意义。

1 “君臣佐使”理论的局限性

就方理而言,方剂学界对某些方剂君臣佐使的划分还存在很多争论,如芍药汤是否以芍药、炙甘草汤是否以甘草为君药之争的问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再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有的教材认为麻黄和石膏共为君药[3],有的则认为麻黄为君药、石膏为臣药[1]。而从临床实践看,“君臣佐使”的理念难以具体实施,操作性差。临床医生在处方时,更多的是侧重药群的使用,如见到温热邪毒而致发热、咽喉肿痛、头痛、舌红、脉数的热毒证,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群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再加上清利咽喉头目的药群如桔梗、甘草、牛蒡子等,而很少、也难以对每个患者的处方都进行君臣佐使的划分。

因此,笔者认为,把“君臣佐使”作为组方原则和组方结构都有其合理性的依据。但如果方剂学组方结构中引进“药群”的概念,对于阐释复杂方剂(大方)、临证使用和组成复杂方剂似乎更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2 “药群”概念及其与方剂学“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关系

2.1 关于方剂“药群”概念

方剂的“药群”是指体现一定治法、针对某病或某证的药物集合。引进这一概念后,某些具体的方剂就可以看作是“药群”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这种药群从组成上看可能是一些药物的组合或者基础方剂,功效上可能是功效相近或相反的药物集合,主治上可以划分为“证药群”或“病药群”。如八珍汤,按照组成可分为四君子汤药群和四物汤药群,按照功效可分为补气药群和补血药群,按照主治可分为气虚证药群和血虚证药群。

2.2 “药群”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药群”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完全没有意义,二者不可以互相代替,君臣佐使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2.2.1 药群中存在君臣佐使 “药群”概念提出后,方剂可以看作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针对具体病证、由不同药群构成的有机整体。诚然,我们也可以把方剂看作一个系统,是在组方原则指导下组成的有机整体,由若干个小的系统(药物)构成。一首方剂的功效不等于各个单个药物功效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具特色药物组成的功能有机体[4]。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方剂这个有机整体中存在着不同的系统(药群或基础方剂),因此,药群中也就存在着君臣佐使药物。如清瘟败毒饮这个方剂中就存在清气分热药群(白虎汤)、清血分热药群(犀角地黄汤)和清热解毒药群(黄连解毒汤)3个基本药群(基础方剂),而每个方剂中都有其各自的君臣佐使药物。

2.2.2 方剂中存在着君药群、臣药群、佐药群 就具体病证而言,很少有单一病证者,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兼病或兼证;与之相对应,针对具体病证的方剂就存在着针对主要病证的药群(君药群)和针对兼杂病证的药群(臣药群、佐药群)。如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也就是说这首方剂的主治病证存在着肝郁主证、血虚和脾弱兼杂证,重在疏肝,兼以健脾养血,其相应的药群则为疏肝解郁君药群(柴胡、白芍、当归、薄荷、甘草,实际上为四逆散加减)、养血药群(当归、白芍,实际上为四物汤加减)和健脾药群(白术、茯苓、甘草、煨生姜,实际上为四君子汤加减)的臣药群和佐药群。因此,方剂中药群存在着君、臣、佐等地位的不同。

3 “药群”概念提出的意义

3.1 有利于剖析方理方义

自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把方剂按照君臣佐使进行剖析后,君臣佐使成为阐明方理的主要理论框架,但某些方剂君臣佐使的划分还有很多的争论。如果引进药群的概念,其争论自然迎刃而解。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在第5版《方剂学》中芍药作为君药[5],而在邓版《方剂学》中则以黄连、黄芩作为君药[3]。如果采用药群进行方理解释,就可以划分为清热燥湿药群(黄连、黄芩、大黄)、调气药群(木香、槟榔)、行血药群(当归、肉桂),这样既可忽略君药之争,不会使整首方剂失效,而且使方剂的结构更加清晰;同时明确了以芍药为君药是重在言其病机,以黄芩、黄连为君药是重在言其病因。

3.2 有利于指导临证遣药组方

临证组方、用方是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体现,但如果一个医生每天面对50甚至100个患者,开出的处方都要考虑君臣佐使的话,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也难以实行。但是,如果医生抓住主要病证和兼杂病证,在“药群”概念的指导下,就比较容易且能迅速拟方,而不必考虑君臣佐使。如对于夏秋之交,脾胃伤冷,水湿内盛,水谷不分而出现泄泻如水、小便不利的病证,只要抓住湿困中焦脾胃和湿盛膀胱气化不利,就能确立化湿和胃和利水渗湿的治法,并自然地把平胃散药群和五苓散药群和在一起构成胃苓汤处方,而不必去费时费力地考虑君臣佐使,从而大大提高诊疗效率。

3.3 有利于拆方研究

拆方研究是目前中医方剂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按照君臣佐使进行拆方研究重在阐明不同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和地位。由于很多方剂尤其是药味较多的方剂,其君药难以确定,而采用“药群”的概念后,就比较容易进行拆方研究。如对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进行拆方研究,按照君臣佐使进行研究,就显得杂乱;而按照药群划分拆方,可以将其划分为治少阳病药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实际上为小柴胡汤加减)和治阳明病药群(大黄、枳实、芍药,实际上为大承气汤加减),这样就相对简单明了。

3.4 更好地体现依法统方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方中有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从治法角度看,方剂也可以看作不同治法的载体;反之,创立新方,就要善于把不同治法进行组合。如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把疏肝法和活血法进行有机结合创立了血府逐瘀汤(方中有四逆散药群和桃红四物汤药群的加减)、把补气法和活血法进行结合创立了补阳还五汤(方中有当归补血汤药群和桃红四物汤药群加减),这两个方剂都成为临床疗效突出的名方。

总之,“药群”概念的引入,可大大简化方理,明确方剂的结构,对于弥补君臣佐使理论之不逮,阐释方义、指导临证遣药组方、创制新方和拆方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 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55.

[2] 林 渊.对《方剂学》7版教材中方剂组方结构的质疑[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1):60-61.

[3]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