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理学的发展史

药理学的发展史

药理学的发展史

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第1篇

1  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 000~5 000 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 200 m2,中药展厅面积700~1 200 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 000 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 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  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按摩棒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  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  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  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  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  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  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  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  中药展厅

3.2.1  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大学

1  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 000~5 000 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 200 m2,中药展厅面积700~1 200 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 000 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 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  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按摩棒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  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  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  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  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  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  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  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  中药展厅

3.2.1  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3.2.2  中药材标本室 

本室主要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展品:植物蜡叶标本、中药材标本、各类中药饮片、中成药、药用动物剥制与液体浸制中药鲜活标本立柱长廊及药用植物彩色照片、专题介绍的彩色电脑喷绘展板等。

3.3  校史陈列厅

3.3.1  学校概述 

做学校总体概述的展板,解读学校的校训,让观众对学校有一个初步认识。

3.3.2  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按历史沿革,选重点时期,加以文字介绍,说明学校具体发展历程。展品:照片、所获荣誉、学校历届校长及名人的照片、塑像等。

3.3.3  发展现状 

体现学校目前发展的最新成果,使观众对学校的未来有所展望。展品:照片、图片、大事记、所获荣誉等,随时更新。

4  博物馆管理

    博物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中所建的博物馆在管理方面又与一般公益性博物馆有所不同。初步拟设管理模式如下:①馆长。主要负责博物馆管理的总体工作,及时和学校领导沟通、汇报工作。②保卫。主要负责博物馆安全工作。③总务。主要负责博物馆日常具体管理工作,及时传达上级领导指示精神,督促实施工作。④保管。主要负责文物标本的征集、鉴定、研究,以及藏品的管理、科学保护等工作。⑤陈列。主要负责陈列展览的研究、设计、制作、布置等工作。⑥群工。主要负责接待、组织观众、陈列讲解及其他形式的教学实验、社会教育、宣传活动。⑦信息。主要负责博物馆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影像图片资料等工作。

5  博物馆的技术信息化

5.1  多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展示能有效地将中医药典籍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转变为用户交互体验,很好地增强了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多媒体的应用范畴:展示引导、名医简介、药物互动竞猜、针灸沿革、中草药鉴别等多个展示点的互动演示。例如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舌诊多面体展示、脉象仪、辨证论治触摸屏、中药标本趣味习作展示等。

5.2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在中医院大学网站下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网页,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与观众及相关研究人员及时互动、沟通、交流。

6  中医药博物馆的未来展望

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药理学; 教学方法; 药物发明史

现代医学应该体现出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完美统一,教学应注重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医学专业课中融入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训练专业技能时,思想能得到直接的熏陶和升华,能更好地把人文精神与医学知识和技能直接联系起来[1,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药物发明史引入药理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将药物发明史引入药理学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将药物发明史引入药理学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3]。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中发现,红色染料“百浪多息”对于感染了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实验,获得成功。此间,杜氏的小女儿正巧因手被刺破引起感染,发生了败血症,虽经多方医治,均无济于事。杜氏在焦急不安之中决定用“百浪多息”给女儿一试,结果她竟从九死一生中得救。1935年初,杜马克报告了他应用“百浪多息”的效果。于是发现 “百浪多息”在体内分解成的磺胺,正是抗菌有效成分。磺胺药迄今仍然是消炎杀菌的重要武器之一。由于杜马克发明了磺胺药,于1939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由于当时德国正处在法西斯统治之下,他被迫取消接受这个奖。但在这种情况下杜马克仍潜心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才正式领取这个奖。在这个磺胺药的发明故事中,杜马克为科学敢于在自己女儿身上实验,体现出他对自己研究成果的信心和敢于奉献的精神。在所获奖项被迫取消时,他并没有像有些人一样消沉,而是向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这对于消除急功近利、只注重物质回报的一些浮躁学风也是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介绍药物发明史时,这些伟大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2 将药物发明史引入药理学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科研态度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发现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而且药理学的授课学生对象有很多日后都会从事科研工作。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药物发明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研究态度。比如在介绍青霉素G的时候引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该药的过程,能使学生了解药物研究偶然性与必然性、失败与成功的关系。青霉素G这一医药学上的重大发现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促成的,弗莱明在一次培养葡萄球菌时,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多次开启培养皿,葡萄球菌受到了青色霉菌的污染,培养失败了。如果是个粗心的人,可能会随手将这批细菌丢弃重新培养,但弗莱明却很敏锐地发现,凡是培养物与青色霉菌接触的地方,黄色的葡萄球菌正在变得半透明,最后完全裂解了,培养皿中显现出干干净净的一圈。这种不知名的青霉菌对葡萄球菌有如此强烈的抑制和裂解作用,要知道葡萄球菌是极其重要的人类致病细菌。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促使弗莱明立刻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某种了不起的东西,他要知道这种神秘的具有如此效力的霉菌究竟是什么。他迅速地从培养皿中刮出一点霉菌,小心地放在显微镜下,透过厚厚的镜片,他终于发现那种能使葡萄球菌逐渐溶解死亡的菌种是青霉菌。于是他推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也就是青霉素。但这一偶然发现之中其实也包含着某些必然的因素——弗莱明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

3 将药物发明史引入药理学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药物

在药理学学习中,药名的记忆是个难点。在药物发明史的介绍中会涉及药名的来历,能帮助学生记忆药名。如中枢镇痛药吗啡是1806年法国化学家F·泽尔蒂纳首次从罂粟未成熟蒴果的浆汁(阿片,拉丁文浆汁opium音译)中分离出来。他用分离得到的白色粉末在狗和自己身上进行实验,结果狗吃下去后很快昏昏睡去,用强刺激法也无法使其兴奋苏醒;他本人吞下这些粉末后也长眠不醒。据此他用希腊神话中的睡眠之神吗啡斯(Morphus)的名字将这些物质命名为“吗啡”。

此外在介绍药物发明史的过程中还能强化学生对药物作用机制的记忆。介绍抗心绞痛的硝酸酯类药物时,可以引申到一些新的进展。像由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研制生产的一种硝酸酯类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其治疗心绞痛的效果一般,而对治疗阳痿却有特殊效果,这一意外发现,促使厂家干脆以治疗阳痿的药物申报,并同时申请了专利保护,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1997年3月27日正式批准该药作为治疗阳痿的专用药物,也就是伟哥(万艾可)。使学生了解其实硝酸酯类药物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扩张血管,对于不同部位血管的扩张就会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

4 将药物发明史引入药理学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学习兴趣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由于药理学药物名称多、机制复杂,学生在心理上就构成了负担,对药理学学习抱着一种必须学和无可奈何学的一种矛盾心理。因此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愉快地进行药理学学习,是摆在我们药理学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4]。将药物发明的小故事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制造“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注意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讲课要注重艺术性,尽量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适当地揭示科学背后所凝结的历史、方法、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了一上课就讲授一个对学生而言既陌生又没有亲和力的枯燥内容。在介绍药物发明史时,提示学生要将自己放在当时的情况下,能不能像那些科学家一样发现药物,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适当将药物发明史引入药理学教学有助于提高21世纪医药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 李雅梅,姚莉娜,洪津.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43~44.

2 何渊,周琴生,张晓,等. 浅谈医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47~49.

3 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9.

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第3篇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燏黄、黄胜白。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萹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与本草文献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与药物基原考订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动、植、矿物分类,药材鉴别知识等)。也正为如此,散布全国的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利之便,补习一些本草文献查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品种混淆的实际问题,开展本草考证。至于信息来源,有志于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的同道,应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踪本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在选题之前,应该检索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工具书和专著。如果《中药大词典》、《中药材品种论述》等书都不看,怎么能保证不做无用功呢?

应该说常用药物混淆品种的本草考证都已经有人做过研究了。除非有新的材料和新的见解,否则最好不要重复选题。对基层药学工作者来说,搞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注意扬长避短、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运用本草考证去解决问题。地区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是大有作为的。例如:药物混淆是有地区特征的,有些地区药物品种混淆历史非常悠久。熟悉本地区用药品种特点,对从事本草考证有着地利之便。我曾经见新疆药学工作者考证当地用的人参品种中,有古代的押不芦,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元代押不芦传人中国内地,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奇色彩。不曾想在丝绸之路的沿途,还有应用此药的地方。广西有几位年青的药学人员,他们立足于本地用药实际,进行本草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很值得借鉴。一种药物的运用,有时可以沿袭千年。民间用药习惯有时可能解决文献记载的疑似。在古本草中,至今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是不明的。例如宋《本草图经》的外草木类的药物,有很多已成为历史悬案。有些历史上被认为很有疗效的药物,至今没有人考出其基原。例如坐拿草,从来到明,医方中都有用者。《本草图经》说:“土人用治打扑所伤,兼壮筋骨、治风痹。江西此甚易得。后因人用之有效,今颇贵重。”此药有图,江西吉州、安徽滁州是其产地,疗效也很明确,应该说是比较容易考证的。但由于其图形的粗糙,至今未有能为人信服的考证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寄希望于该药产地的药学工作者。如能在民间开展深入的考访,寻找到名称、疗效和形容近似的药物,是可能决这一疑难的。云南药学工作者考订《滇南本草图说》药物基原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学习的。

古代本草书中,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有待考证。《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拾遗》、《生草药性备要》等书此类问题最多。在考证时,除本草专著之外,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地方志等乡土文献的作用。实地考察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瞩。此外,药物品种考证不是为考证而考证,这是一个与药物运用和生产紧密相关的问题。从生产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研究工作充满生命力;从文献到文献,选题必然枯燥而无实际意义,这样的研究是难得有新意的。

三、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

药物炮制是中药学非常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药炮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影响到药物炮制方法。处理这些纷繁的炮制法,使之既有效又经济地为中医用药服务,光靠实验研究是不够的。我们不可能逐药逐法地去进行验证。更何况传统中药炮制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实验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本草考证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有助于缕清历史上炮制法的源流、种类及其不同的运用,为现掘、验证合理的炮制法提供符合中医用药实际的文献依据。

50年代到“”前,收集总结各地炮制经验是当时的主要工作。近二三十年以来,药物炮制的本草研究才真正蓬勃地开展起来。在这一研究中,应该特别提一下王孝涛先生的业绩。王先生本身是从事炮制研究的,他和谢宗万先生一样,接受过现代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又具备本草考证的深厚功力,80年代他发表的有关酒制法、地黄炮制法等个案研究,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此类的研究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王先生与许多同仁经过近20年的努力,编成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1965年完稿,1973年内部印行)。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古代虽有少数几本炮制专著,但远不能反映历史上炮制发展的实际。这方面大量的资料散见于医方书中。汇集这些资料真正是沙里淘金。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专家的研究激情和行政组织的推动,集合了众多的专家,低成本甚至是完全无报酬(包括不署名)地完成这个大项目。该书从167种古医方书中摘取药物炮制资料,按引书顺序排列,为此后炮制的本草考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在此基础上,王孝涛等先生又以药物为单元,正式出版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1986年),使得药物炮制的本草源流更加系统。本草考证在炮制研究中的地位由此得以稳固建立。在从事药物炮制实验研究之前,进行与选题有关的本草考证,这已成为一定之规。

近年以药物炮制法沿革为题的文章大量涌现。可是仔细核对其原始资料,不难发现,很多文章的资料并没有超出《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的引书范围。罗列史料,缺乏分析,成为某些类文章的通病。照此下去,必将使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平庸化,成为毫无新意的文献综述(甚至是文献凑合)。本草考证之所以称之为考证,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要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从古代本草资料中缕清其发展脉络,寻求其历史原因,并提出去伪存真的个人见解,这才算是真正的研究。否则,就会使人看轻了本草考证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有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之类的书籍之后,单味药或单一的炮制法就没有再进行本草考证的必要了呢?否。我们反对的是依据他人已经汇集的资料,略加组织就当成考证。这样的工作毫无新意,无法为炮制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但如果有更丰富的史料,更有说服力的依据,能对某些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参考,那又另当别论。必须正视的是,《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用的古医书才167部,而现存的医方书至少也有4000部以上。可以断言,在《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史料之外,还有大量的炮制资料未得到发掘,再次广泛地汇集炮制资料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这一工作有相当的难度。因为靠个人之力非常困难,而要想发挥专家群体优势,其成本和凝聚力都存在问题。即使有朝一日能把所有古代炮制资料集于一炉,也不等于大功告成。分析这些史料,需要现代科学和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会有比较正确的结论。因此,炮制的本草考证不是没有发展空间,而是需要把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

另一个倾向必须注意的是,以往在炮制的本草考证方面的论著较多,但是对同样具有极为丰富内容的中药传统制剂学的本草考证却显得非常稀少。须知中药的制剂不仅种类众多,而且至今沿用不替。中成药的发展是和药剂防腐技术进步紧密相关的,但这方面的发展规律并无深入的考察。已故药学史专家朱晟先生生前曾和我讨论过大蜜丸蜡壳密封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个问题到现在还不很清楚。蒸馏技术,还有秋石(性激素)制备等先进技术,均曾在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领先的地位。但在中国,对中药制剂的本草考证在朱晟先生故去后,还没有见到卓有成就的后继之人。在未来的世纪中,亟盼有志于此的青年学者能做出成绩。

四、本草研究的相关问题

以上所谈的是本世纪本草研究最多的三个方面:本草文献、药物品种、炮制方法。但是,这就是本草研究的全部内容吗?当然不是。药学中最为多见的实际是药物的效用问题,而这方面的本草研究实在太少。一味药物的功效形成,决不是一句“经验所得”能概括得了的。几乎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热门时髦药,这些药物在历史上走马灯式的“你刚唱罢我登台”。影响药物使用的种种用药思想,是中药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高晓山先生等的(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本草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为以后更深入广泛地开展此类研究趟出了一条道路。可以预见,药物效用的浮沉隐现历史的研究,将会为当代药学发展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是广大临床医生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药物发展过程中不仅品种方面存在着同名异物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同物异位(药用部位)的问题。有些药物古今用药的部位是不相同的。笔者曾对龟甲(全甲)向龟板(下板)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证实李时珍所说“(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确的。现代实验研究也支持龟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药,因此,从1990年开始,《药典》将久已废弃的龟上甲重新作为药物;龟甲又恢复了其历史的真实面目。类似这样的例子决不只是龟甲一味,还有待更多的学者从用药实际出发,将药物同物异位的种类加以梳理研究。

在药物品种、炮制、效用、入药部位、用药分量等方面,同样尊崇《本草经》和张仲景用药的日本、朝鲜,却有很多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茵陈蒿,中国讲究的是“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却使用结了果实的老蒿。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其中的许多差异呢?这就是中外用药比较的本草研究课题。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但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考证尚未开展起来。

道地药材的研究也是适用本草考证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这一研究受到了重视,被列为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有关的专著也已出版。道地药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社会因素的促成。各道地药材产区的药学人员如果也能参与到这一研究,利用地利调查乡上史料、民间口传,可望使这一研究更加深入。

药物的栽培驯养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这方面的本草研究一般不受人重视。可是,就本人所知,栽培菌类植物茯苓至少在南宋已经开始,其方法与现代相差无几。此外,我国唐代就有驯麝取香的先例,北宋就开始淡水养珠,南宋就有人工牛黄……这些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和外国人争发明权,而是有可能为当今中医药发展提供直接的启示。人们熟知的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可是又有谁肯下工夫将其栽培发展历史流理清楚呢?

还有,导致中国犀牛灭绝的原因之一是中医将此物作药,并赋予其神奇的色彩。历史上被中医用作药物的某些动、植物,乃至动物化石,已遭灭顶或行将灭顶之灾。犀牛已从中国绝迹,老虎、羚羊、穿山甲、野生人参、某些稀有的龟,都已岌岌乎危哉。现在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动植物保护的问题,但是,如果有人能运用本草考证的方法,全面探讨一下属于濒危动植物的药用历史,也许会引人深思。

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第4篇

回族医药发展史历经兴衰,其鼎盛于元,衰落于明清。在这历史长河中,回族医药的重要文献,特殊诊疗技术保存的大多属于片段性质,多数知识散落于民间。回族医药的恢复、发展步履艰难。但就其本身内部及社会环境,回族医药的发展势在必行[2]。

1.1内部发展需要

回族医药包括两个问题,宗教问题和医药问题。回族医药的恢复与发展,要符合回族宗教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提高,但相应的回族医药的临床实践经验趋于滞后,其医疗水平迫切需要发展。诸多历史上因素的影响,回族医药的研究、临床工作较为零散,没有一个系统的模式。相比于蒙医、藏医等民族医学的迅猛发展,回族医药更应该加快发展自身,亦成为祖国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外部发展需要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今的世界深有体会。世界文化是多样性的,各个国家民族都致力与发展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从而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回族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一部分,理应被重视和发展,且刻不容缓。回族人民本身的自我认同度非常高,其有着天生的适应力、亲和力。回族医药的发展,作为回族本身文化的发展的一部分,更增加了民族认同感。

2 回族医药档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回族医药档案多数流失

2.1.1 流传民间的珍贵档案消亡 回族医药有大量流传与民间的珍贵档案,没有专业的保护措施,有些面临损坏。回族医药历史绵长,大量回族医药古籍未得到及时的收集整理,诸多回族医药验方、古籍文献散落在民间。民间缺乏一定的报告条件,或者民间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回族医药档案极易损毁、丢失[3]。

2.1.2 口碑式档案史料流失 古代许多回族医药古籍、经书以口碑形式流传。传载的人一旦逝世往往出现着古籍的消亡的风险。作为口碑传载的回族医药档案史料诸如一些单方、秘方、验方累,存在明显的自然流失,给回族医药学的机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1.3 人为和自然因素毁损 回族医药发展历史较长,历经千年岁月,存在着一些历史及自然的因素,甚至一些人为不重视的因素。众多因素导致回族医药档案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未进行专业的收集整理,引起回族医药档案的流失。有的古籍文献散落于民间,有些流失于海外,还有大量的医药档案文献在“”期间被破坏。

2.1.4 档案载体的复杂性 回族医药档案记录的载体多样,增加了进行统一归档的难度。有的载体是纸质形式,有的是实物,通常实物占据空间巨大,没有好的存放空间及良好的温湿度环境,难以保存。此外,诸如彩绘等,对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均需要有良好的保存条件。

2.2 人力、物力、技术缺乏

回族医药档案的收集整理,涉及广大地域、较大量的工作,对人力、资金的要求比较大。相关人力、物力及资金的缺乏,严重限制了档案收集、抢救及保护的工作。

2.3 缺乏回族医药档案保存的意识

回族医药档案的保护意识不强,其中包括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收集人员以及民间保存相关资料者。回族医药档案管理,涉及的不同的研究机构、医疗机构乃至不同的高效,目前尚无统一资源管理。突出的问题是回族医药档案管理中不能科学的整理和利用档案,相应减弱了其保护意识。

3 回族医药档案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人员条件 回族医药档案发展的相关软件设施不足,缺乏专业的档案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回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中医古籍中有记载,专业性极强,这类研究古文医学文献的人才缺乏。

3.2 技术条件 目前尚无完善的回族医药古籍分类方法,缺乏良好的回族医药档案的保护技术,直接影响档案后续的构建工作。提高响相应的技术条件,使得回族香药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是当前回族医药档案工作者函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3 相关单位的支持 相关单位对回族香药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及活动经费上严重不足,对于回族医药档案的整理研究上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流程,自然不能对档案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利用,导致保护力度不够。

3.4 设备条件 相关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专业的机构,没有适宜的设备进行回族香药文献资料的整理及保存。

4 回族医药档案发展的对策

针对回族医药档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制约因素,在此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

4.1 加强对回族医药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因回族医药档案散落民间、口碑传载的较多,各级档案工作人员应该进入到回族聚集地或者回族古籍研究机构,搜集整理这些散落在各个地方或大学的图书馆、档案馆,以及记载在穆民手中石头上、古物上或者木板上的回族医药文献。及时尽量抢救一些面临消失的回族医药档案。把这些原始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古籍的初期成果,进行整理按照古籍分类进行分类归档。逐步建立资料集中、全面的回族医药档案库,实现回族医药资料的保真和保护,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前提条件。

4.2 增加回族医药档案管理的投入

4.2.1 促进回族医药档案的专业化、规范化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的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及检索等诸多项目。档案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文化水平,保证档案的管理质量。有必要建立一个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机构,配置回族医药研究的专业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强化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回族医药档案的专业化、规范化。从而不断拓展回族医药文献资料,不断充实相关知识。为广大回族医药研究者、古籍工作整理者提供便捷的查询回族医药文献的方法领域。

4.2.2 回医药档案人才培养

如上所述,回族医药档案专业人才缺乏,中医古籍中涉及知识广泛,从事古籍整理研究的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在引进人才方面,要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硕博士人才,保证回族医药档案工作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专业人才的选拔以中文、历史、古代文献学及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为宜,能够应对中医古籍的特殊性,一个交叉性学科人才的队伍,更方便于对中医古籍中回族医药的整理和研究。鼓励支持古籍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和培训,参加相关单位举办的古籍保护培训,开拓视野,担当其中医古籍人才培养的众人。开展一些古籍相关项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学识,逐步养成一支在保护古籍进行挖掘利用的新团队,在全国中医药古籍保护方面起到带头的作用。

4.2.3 回族医药档案环境及条件的发展

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也步入现代化。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回族医药发展的高度,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回族医药档案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更便捷地保存、应用及研究回族医药档案。此外,环境因素也是档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突出回族医药文化的历史素质。档案管理与环境文化的结合,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促进档案工作的良好发展。

4.3 加强对回族医药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回族医药档案工作人员应该着手加强各专业人士乃至公众社会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保护意识,促进回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人类健康提供良好服务。首先要加强本专业人士档案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全体档案整理人员的共同认可,共同保护好回族医药并促进其发展。目前挖掘、收集、整理回族医药档案是回族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医药博物馆 建设 管理

内涵丰富,且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药博物馆的建立,对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反映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史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可更好地对珍贵的中医药文物资料进行收藏、展示和研究,以促进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继承。本文根据我校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规划,就中医药博物馆的定位和建设作一初步的探讨。

中医药博物馆的定位

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的文脉,是人类文明历史传承的见证,是凸现民族文化品位和人文底蕴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瑰宝,建立中医药博物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需要,因此定位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这个主题,这样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增进人们对中医药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推动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可以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医药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作为国粹,中国医药学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和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建立中医药博物馆对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促进人民文化生活水平都有帮助。中医药学是中国境内各兄弟民族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医学体系,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另外,中药多源自天然动、植、矿物,当今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中药是首选的绿色药物,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是21世纪世界医药学发展的主题。

建立中医药博物馆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华夏医药的神奇,领略中华历代医药名人的风采,在介绍中国医药学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进行医学史研究和教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些文物就是最好的见证。因此建立中医药博物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

1、树立中医药博物馆自身独特形象 树立自身形象是中医药博物馆活力之所在,以突出中医药主题为特色,强化陈列和展览为核心。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做到布展的内容要创新,抓住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人、事、物,进行专题展,以实现常展常新;其次在手段和方法上创新,展示手段将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借助现代科技,如声、光、电配套,增强展品和内容的动感,逼真地再现历史,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再则,馆内布局和工艺设计要科学得当,馆内的任何装饰应当与祖国医药历史文化特色相配套,使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不仅能从陈列展览中获得知识,受到启迪和教育,还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强化和升华教育传播功能;最后,馆内的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一个现代博物馆,除了以物化的方式将自己的特色形象推荐给观众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馆内工作人员的形象了。

建设好一个博物馆,人才是关键,要树立中医药博物馆自身独特形象,建设一支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素质良好、作风过硬的专业队伍是基础。要制订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并保证予以贯彻落实以保持专业队伍的稳定。因此,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1、注意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博物馆需要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不仅需要中医药专业、文物考古、陈列保管、科学研究、安全保卫的专家,也需要宣传教育、市场营销和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更需要通晓业务、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2、实施多渠道育人。其中岗位培训不失为培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可分为馆内和馆外岗位培训。馆内培训可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队伍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馆外培训可利用高等院校和国家文物局的培训基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实施学用结合、馆校结合,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3、培育良好的人才运行机制,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强化行业管理。不仅要引进竞争机制,而且要实施激励机制,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

2、开发中医药博物馆的科普功能 中医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密切相关,对已有五千年历史、事关13亿人民健康、文物遗产十分丰厚的中医药学来说,加强中医药博物馆的科普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以此来强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由于中医药博物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许多术语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会有一定的枯燥感,因此,要在内容上做到深入浅出,既要有专业性,又要有启发性,更要有趣味性。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多种多样的活动,产生互动效应,以此增强人们的“参与”意识。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布展形式一般以文字、图片、实物为主;文字要求精练、通俗易懂,字迹明显;图片要求清晰、鲜艳夺目,尺寸适中,应与文字结合使用;照片可以是黑白的,以显示历史感;实物应根据展览场地大小来决定数量多少,可展出一些中药活体标本,以增加展厅的活力。还可以配置电视机或投影机,通过影像,提高参观者的兴趣,加强感染力。电脑投影机还可以用于科普报告,使科普宣传形式多样化。可建立青少年活动室,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腊叶标本,或是天然植物中药的显微观察和数码摄影,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

3、加强中医药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 中医药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信息化过程,它涉及到博物馆日常业务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基础、管理和展示三大平台。基础平台是整个博物馆信息化的依托,为管理平台和展示平台提供资源。大致规划为文档、影像、图片、视频、音频等几种分类,利用各种采集加工手段,如扫描、OCR、矢量化处理等数码技术,将资源基础信息加工成为一个丰富的数字资源库。管理平台是与博物馆日常业务管理紧密相连的平台,包括各种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管理,如文物流通、出入库、影像利用、图片利用等,以及基于公文流转的办公自动化等。展示平台是博物馆进行传播、展示、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实现博物馆内部数字化陈列,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外间展示博物馆风采。其他方面还包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票务管理、安全防范等。数字化管理不仅提高工作效率,向领导层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资料,还能增进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与观众的沟通,已成为21世纪博物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4、利用社会多种力量多途径办馆 加强开放意识,积极开展馆际交流,引进和承办具有鲜明陈列主题的精品展览,这样既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凝聚群体优势,发挥馆藏的社会价值,也加强了信息流通和学术交流。可以通过开展馆际藏品交换与调剂、举办联展和互换展览、出版藏品目录和专著、开办各种短期或临时训练班、参观学习、举行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等方式来加强馆际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博物馆工作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