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甘草药理活性

甘草药理活性

【摘要】甘草的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活性综述。

【关键词】甘草;药理作用

甘草具有益气健脾,请热解毒,止痛和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多痰,脘胀,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它的根可做祛痰剂,利尿剂和清肺剂,有祛痰解毒之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支气管哮喘、传染性肝炎、血栓性静脉炎、皮炎等。特别在解毒、抗菌、抗肿瘤作用上有明显效果。甘草中的甘草酸还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脂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增强免疫力作用。

1抗肿瘤作用

1.1黄酮类的抗肿瘤作用药理学研究证明,甘草中异黄酮类物质具有植物雌激素活性,可以抑制乳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近年来由于发现甘草查而酮对爱滋病毒的抑制作用比甘草强,且具有抗癌作用,使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成为医药界关注的新焦点,已发现10大类100多个化合物,主要有甘草黄酮、异甘草黄酮醇、甘草素、异甘草素等。实验表明,活性氧可引起DNA碱基损伤,导致基因突变,进一步造成细胞癌变,因而应用抗氧化剂预防肿瘤的发生正日益受到重视。甘草黄酮类生物活性较强,对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有效清除体内产生的自由基,从而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的进行。

2抗氧化作用

甘草黄酮类成分属于查而酮和二氢黄酮,均为含有酚羟基的化合物。其对脂质过氧化物终产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傅乃武等[1]报道了1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4种活性氧的清除效应,光果甘草酮和甘草查而酮A对过氧化氢溶血的抑制效应最显著。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中抗菌成分较多,作用较强。其黄酮类单体化合物甘草查而酮A和甘草查而酮B等对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当于链霉素;对酵母菌和真菌的作用高于链霉素;对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抑制作用相当于链霉素[2]。体外实验表明,甘草查而酮A还可抑制杜氏利什曼原虫和硕大利什曼原虫的体前鞭毛和无鞭毛的生长。并可抑制该原虫对小鼠和仓鼠的感染。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新的有效的抗利什曼原虫的药。

4解毒作用

甘草甜素、甘草煎剂能显著降低士的宁的毒性及死亡率,其解毒作用可能是因其中含有的葡萄醛酸所致。邓少玲等[3]报道,应用大黄甘草汤抢救毒鼠强中毒起到很好的效果。文章指出,在大黄甘草汤中大黄泻热通便是君药,甘草清热解毒是臣药,相互配伍可以达到泻下解毒的作用,并且一次排空率达92.1%,导泻效果优于番泻叶泡取液。

5抗炎作用

抗炎是甘草酸类最主要的药理作用,对甘草酸抗炎机制的研究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多数报道认为,抗炎机理与抑制前列腺素(PGS)等介质的作用有关。一般认为,甘草酸可能对AA水解所需的磷脂酶A2抑制作用来达到抑制PGS的合成与释放。6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是甘草酸类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近年来,有关甘草酸、甘草甜素、对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及其他病毒的作用研究和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甘草甜素具有高甜度、低热量、起泡性和溶血作用低、安全无毒,医疗保健作用较强,目前,甘草甜素片已正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乙肝患者。

6.1对肝炎病毒的作用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尤其是慢性肝炎可引起肝硬化、肝癌等;目前仍缺乏治愈率高、疗效稳定的药物。近年来日本学者考察了甘草酸在体外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向细胞外分泌的影响,其结果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细胞HBsAg分泌受到抑制,同时抑制肝细胞的破坏,改善了乙肝患者肝功能障碍,增强了对HBV的免疫状况.可以认为甘草酸有直接的抗HBV作用及对肝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6.2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作用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甘草甜素抗艾滋病病毒HIV的作用,曾引起轰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治疗原则是阻止病毒增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实验证明甘草甜素可明显抑制HIV增殖,并且有激活免疫作用,1.23vg/ml的甘草甜素对HIV增殖抑制率>50%,但甘草甜素抑制HIV感染所需的有效浓度高,范围较窄,若要维持其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需持续大量给药。Watanbe等[3]给感染HIV病毒的小鼠模型治疗过程中发现,SNMC治疗后的小鼠存活期明显延长,并且这些小鼠的脾、淋巴结肿大被明显抑制,对肝细胞、脾细胞和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后,发现它们的增殖能力增强。虽然SNMC临床上治疗艾滋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7免疫调节作用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甘草酸能诱导小鼠肝微粒体氧化酶,使其含量及活性增加。刁亚英等[4]研究小鼠对甘草酸的代谢自诱导作用,以及该作用与不同给药途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酸能够诱导其自身代谢,但该作用与甘草酸的给药途径有关,甘草酸灌胃能产生自诱导作用,腹腔注射无效。甘草酸口服给药时经消化道细菌及消化酶作用,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然后吸收入门静脉。因此,口服甘草酸与注射给药不同,最终进入血液的是甘草次酸,提示可能甘草次酸才是P-450诱导剂。

8其他作用

贺平等[5]研究了小鼠对不同剂量甘草酸的代谢能力,以及甘草酸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发现,甘草酸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5%,最大结合分子数为9.64,说明血浆中甘草酸绝大部分呈结合状态存在,游离药物浓度很低,所以肝脏疾病,尤其是伴低蛋白血症的患者,长期使用甘草酸或合并使用其他高血浆白结合率药物时,应注意甘草酸游离药量增加引起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甘草不仅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的药理作用,甘草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FuNW,LiuZY,ZhangRY,etal.StudiesfromGlycyrrhiza.PharmacolClinChinMaterMed,1994(5):26-29.

[2]Odakak,TY.IndentificationofantimicrobialandantioxidantconstitudesfromlicoriceofRussiaandxinjiangorigin.ChemPharmBull,1987,37(9):2528.

[3]WatanbeH,MiyajiC,MakinoM,etal.TherapeuticeFecsofglycyrrhizininmiceinfectedwithLP-BM5murineretrovirusandmechanismsinvolvdinthepreventionofdiseaseprogression.Biotherapy,1996,9(4):209.

[4]刁亚英,贺平,李琳方,等.甘草酸在小鼠体内的代谢自诱导作用.中国中药杂志,1999,24(9):564.

[5]贺平,贾随旺,吴孟超,等.小鼠甘草酸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1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