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成果范文第1篇

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农业基地的重要分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对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推广;哈尔滨市

1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区域,其科技成果的转化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到2020年左右,将哈尔滨市建设成为集国家商品粮核心基地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的战略目标,哈尔滨市农业大跨步的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农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

2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

2.1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5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际从业人数为102.5万,其中县级农机人员50.6万人。相对于广袤的农村仍存在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由于缺乏扎根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少,缺乏具有体系的制度保障,使得人员流动性大,从基层农民中培养,部分地区又缺乏条件,无法形成专业化队伍。结合哈尔滨市正式编制结构进行分析,县乡两级种植业、畜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占正式编制人数的36%,农机、经管则分别占11%和13%。

2.2政策性资金支撑不足

我国政府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支出,其中县级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占86.4%,差额拨款站8.9%,自收自支占4.7%。县级以下全额拨款69.8%,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划拨仅占36.8%,其中,县级以下获得财政项目支持的仅有13.5%。由此可见,我国基层农业经费的保障不足,发达国家的推广体系资金投入量占整个农业支出的67%,哈尔滨市的农业科技转化主导方向仍以政府性支持为主导,在推广方式上仍未完全突破单纯性推广的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推广技术的开展,降低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政策性资金支持的不到位,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问题。

2.3缺乏基层成果转化平台

农村基层成果推广平台呈现出环境条件差的特点,近些年来,哈尔滨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办公条件差,多数地区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多采用流动推广的模式。而专业办公设备的配置情况同样不容乐观,70%缺少电子设备,如计算机、电话等通讯设施;85%的以上缺少交通工具,其他设备更是配置较少。基层推广服务手段滞后,在农业推广机构中,缺少标准化实验基地的建立,种植业推广机构中。85%的乡镇站未设置便携式土壤分析和农药检测仪器,8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畜产品质量检测分析器等,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导致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农业成果。

2.4转化模式单一

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较为单一,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内容上,单纯以技术为推广的突破口,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拓展的宽度,局限在技术层面的指导领域。无法打破固有的转化模式,在转化过程中,研究机构研究者、推广机构中的推广者、技术的终极用户农民之间,存在着规范模式的制约,导致转化模式结构简单,使得三者之间存在断层现象,科研单位处于传统的科研模式之中,其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过程与推广部门、用户农民未形成直接的联系,脱节的转化模式导致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科研机构的单一模式变成了以获奖为目的的立项和研究,推广者缺乏对科研成果的了解,无法形成深入的科研成果转化,而农民则对科研成果持怀疑态度,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固步自封,无法适应农业市场的需求及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

3促进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3.1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

探索以公益性农技服务为主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型农业技术服务形式。一是保障基础性与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农业植保、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公益性、基础性农技服务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实施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12316”咨询热线、益农信息社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畅通农民获取农业新技术的渠道;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农技直通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田间课堂”及市县两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的作用,拓宽为农民解难题、传播农业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的渠道。三是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引导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合作共建;鼓励农技人员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技术承包合作、技术入股分红等方式开展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

3.2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核心动力是建立一支高效的技术服务队伍,并保障服务队伍的人员稳定,其结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并不段完善服务队伍人员的素质提升机制。加大人才强市战略的推进,针对高层次农机人才的引进,应加大力度,从而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人员结构,拓展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使人才效应发挥到极致。针对农村及农民合作社建立农业技术人员服务队伍,采取“就地取才”的原则,有选择性的通过培训使其发展成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员、科学种田的指导员、农产品安全的监督员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员,并制定一定的经济补贴标准,便于人员开展实际性的工作。鼓励支持现职农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为掌握科技成果的相关理论知识创造条件,在学习和培训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农民满意和信赖的科技推广多面手。

3.3实现多角度的科研成果推广与服务

解决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乡、村服务网络“线断网破”的问题,就必须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机制,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作为农民自愿联合形成组织平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科技的选择、传播、扩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之逐渐成为农业新技术需求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实现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就必须发挥好合作社的主体作用,合作社通过自己招聘农业大学生、农民“土专家”、农业科研院所专家等专业技术人员,组建自己的专业农技服务队伍,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市级科研推广部门—县级推广部门—合作社科技服务队伍”三级服务网络。

3.4实现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

抓住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和生产实践三个重点环节,强化科研单位新技术新品种研发的能力,围绕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开展科研活动,主动与农技推广部门有效衔接,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主动与生产基地对接,增强科研项目的实用性,促进农业科研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张娜 单位: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转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309-311.

农业科技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 推广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全面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步伐。所谓农业科技成果,即农业科技人员应用自然科学理论,借助先进的实验手段,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对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将在小范围、限制条件下取得的科研成果,经过中间试验、技术开发、成果示范和宣传推广等一系列活动,应用于生产实际,形成生产能力并取得社会、经济或生态效益的活动过程。

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和推广的主要承担者。济宁农业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与推广,以服务社会、服务三农为宗旨。笔者对济宁农业学校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济宁农业学校农业科研成果推广途径

1.成果研发与推广集于一身

橘红一号是济宁农业学校经过多年培育成功的一种茄子新品种,可美化居室环境,集观赏性和食用性于一体。为了推广该项科研成果,学校专家、教师建成了实验推广基地,依托学校走向农村,每到种植期就为各地市、乡村种植户培育种苗。这样不仅服务了社会、宣传了学校,更让专家、教师走向农业一线,推动了教学工作。

2.推广农业技术,服务社会

每年学校组织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扎实的教师、学生参加济宁市科技宣传周,用具体的实物和材料向群众宣传现代农业技术和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方法。

3.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根据国家的惠农政策,学校组成专家组,深入济宁市周边农村,开展教育下乡、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专家、教师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畜禽养殖、蔬菜种植技术,有时还免费为农民提供种苗,真正将农业知识送到农民家门口,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民手中。如济宁唐口镇金屯村以种植甜瓜为主,每到甜瓜插苗期,学校蔬菜专业的专家、教师就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4.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学校与济宁市的兽药、农药企业合作,将农药生产知识传播到车间,提高员工的农药理论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学校畜牧教研室的教师与邹城市金瑞牛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鲁西黄牛、安格斯牛、杂交牛等新品牛种的推广与服务,在养殖、饲料的加工、禽舍环境、疾病防治等方面对养牛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

二、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会大大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笔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

为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政府部门出台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系列政策规定及相关法律,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最终成效。因此,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开展农业培训,广大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知识;二是增加农民教育经费投入,特别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搞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

3.加大投入,增加农业技术推广资金

协调资金运作,有效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是市场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的技术推广工作,如对粮食作物、禽畜产品、蔬菜、水果、淡水养殖等方面技术的推广,政府相关部门应直接给予稳定的资金扶持,协助研发及推广人员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二是继续组织实施成果转化与推广计划,并加大支持力度,使各类项目资助力度明显提高。

4.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中,重要的基础环节,农业发展关乎我国各行业各领域的长久稳定发展,提升农业产量与总产值是现代农业规划的首要目标,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融入,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仅仅不到十年时间,我国利用强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式,使农业总产值增长将近一倍,是自农业规范化与专业化发展以来,最有成效的农业发展规划模式。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形势和机遇对现代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大量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及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和新设施,而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来实现。伴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例如,2012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262.75亿元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始终偏低。我国每年经国家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约30%可推广,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产业脱节,导致部分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以致农业科研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链与技术链。二是我国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转化环节薄弱且转化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导致相当一部分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因系统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积压在“库”无法产业化。三是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研究水平较低,导致对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撑能力差。四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导向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数量、刊物等级等,形成了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和重成果轻应用的导向性错误,忽略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具体效果及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2多层面探索农业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

2.1科企对接合作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商业经营,以商业资本的方式进行运作,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商业经营为辅体,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概念中,需要建立科技领导农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农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科技创新对于农业而言极为重要,在提升农业产量与质量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现有的农业发展机制,使农业必然向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近年来提升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社会经济平衡为重要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升,使农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创新企业与农业的合作,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科技设备的应用,将科技有效的融入到农业发展中。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相关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产生滞后与差距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是农业合作发展机制的问题,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为依靠传统的农业合作社等机构,使农业发展规划受到限制,农业科技不能够有效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农业发展应做到与时俱进,秉承小家变大家的思想理念,使农业科技有效实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需要农户与科技企业的支持,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扶持,毕竟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初期发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形成有效的循环。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成,必须面临一系列的基体制改革,每一项农业科技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验,反复验证才能够最终应用至农业发展中,而传统的农业发展则以快速高效为原则,在前期的发展规划中,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却经不起长期的考验,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导致部分农户在一年内获得巨大丰收,而第二年却连连亏损,使得大部分农作物仅能够在田地中不断腐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完全杜绝此种情况的发生,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市场缺口,有效提升农产品需求量,让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有基础的营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主体优势。

2.2落实转化载体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对称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连接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中试”环节的薄弱和缺失。“中试”环节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成功集成、熟化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关键,是连接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但由于机制体制问题,其上游科研人员由于缺乏推广转化的动力、压力和资金条件,多将成果或技术仅停留在成果鉴定和评奖层面,其下游企业由于缺乏研发人才和条件,基本没有承受“中试”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导致这一中间环节成为游离于当前科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外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窘境,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以涉农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载体为依托,针对其将学术研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使其真正发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器的作用。

2.3完善激励体系

激励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科技的水平,激励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农业发展,也对科技创新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从多个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完善,使科技更有效的融入至农业产业化结构中,在科技创新领域,不仅企业可以获利,在各高校与研究部门方面,也能够获得丰厚的奖励,激励其不断地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努力,从而为农业发展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结束语将农业产业化与科技成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如何能够寻找结合的途径极为重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成的快节奏发展模式,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基础沉淀,使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站稳脚跟,让科技在农业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以此为基础才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结构的理念,为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而寻找有效的途径,进而为农业长期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成果范文第4篇

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信息形式问题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

2 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

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

3 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

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

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

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淫,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 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

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

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

农业科技成果范文第5篇

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需求结构不合理

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每项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最终都要服务于农业,要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在农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总量虽多,但结构上却存在偏向于杂交水稻、抗虫棉等局部,在其他农业领域科技成果产出相对少很多;同时,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在研发期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真正的应用与实践却总是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的适用性较差,实际应用价值不高导致的。在需求方面,由于农民的总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整体科技文化水平导致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有限,再加上农业科技成果的风险成本也不利于农民真正地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问题

在我国,农业的科研管理的主体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体制有2个比较突出的弊端。首先,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其成果管理主体与测评主体是政府,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易出现所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投放到市场上时效益不佳,不能得到真正的应用。其次,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主体,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一般以农科院校为主,这就易产生很多高校或者研究所,在进行农业科技研究时是为了科研在搞科研,所研究的成果在最初可能其实际的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都存在效率低下或不切合农业生产实际的状况。

1.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制度问题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有部分地区的基层农业人员退出了事业编制,很多具有较高学历和业务水平的人员离开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事其他工作,再加上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繁重,但总体平均的薪资水平却很低,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才引进,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农村的顺利推广。此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机构过于单一,缺乏。另外,事业单位等中介机构的帮助,也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一直低迷不振。

2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2.1建立科学的供给体系

供给与需求这两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才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供给,所以解决需求是首先要提到的,想要提升或者更加明确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应先做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的需求更加明显。其次,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农业科技管理机制,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优胜劣汰,将农业科技的研究转向能够提供更加实用的农业科技为主,转变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的思想,形成农业科技供给的针对化与合理化。

2.2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层用户,其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对自身是否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失败的原因是农民本身不愿接受新成果、新技术,而并不是成果本身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完善农民培养教育体系,在充分了解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科学的培训体系,开展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农民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会让他们自身意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提升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服务的坚实力量。

2.3健全相关鼓励性的政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