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共享理念

资源共享理念

资源共享理念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第1篇

1.区档案馆。为地方性综合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是接收、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区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的基地,也是进行档案科学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区档案馆于1986年10月竣工启用,现存6处镇(街)和区直部门全宗68个,近3万卷档案,近4000册资料,以上档案资料全部为建国后形成。这些档案较为完整、真实地记录了我区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的历史面貌。为全区编史修志、领导决策、土地界定、纠纷解决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服务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室。截至目前,除区委、区政府大院外,其余的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各自都保管着数量庞大的各种档案。如国土资源局的地籍档案、建设局的房产档案、政法部门的案件档案等等,统计不下20万卷(册)。这些档案既是区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来源,又是区档案馆馆藏的丰富补充。特别是那些专业档案,库存多,利用率高,保存价值大。

二、我区档案管理体制现状

区档案局为主管全区档案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在整个档案事业发展中起着决策、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和行政执法作用。

区档案馆是负责保存我区范围内所有的重要档案、提供档案社会服务的文化事业职能机构,受区档案局领导,是档案组织体系中的业务总管和档案资料的实际主体。

有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室是其各自单位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设机构,接受区档案局的监督、指导,应按时向区档案馆移交相关档案。

三、我区档案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资源分散严重。区档案馆虽然为全区各类档案的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但由于工作体制不顺、档案移交模式陈旧等原因,现有馆藏中绝大部分为党政机关移交的文书档案,门类不齐、载体单一。而许多的专业档案(如城建、房产、地籍等档案)几乎没有进馆,多是分散在各个部门保管,形成档案资源的过于分散。据统计,全区理应移交而仍在各部门管理的档案占全部档案的70%以上。

2.档案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共享性是信息利用的特征之一,通过共享,档案资源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从经济方面看,扩大档案的利用价值,更能形成档案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目前的档案资源收集,移交模式趋于被动、保守,使得区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资源门类单一,数量较少,开发利用工作收到了很大限制。反之,分散在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那些档案资源,由于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层次不同、信息的公开频率比较低,处于较为封闭、闲置的状态,在档案资源的共享性、聚集效应和信息的互融流动等现时观念上难以与区档案馆相吻合。

3.档案资源利用率不高。对于区档案馆来说,由于馆藏档案门类欠丰、使用价值偏低,很难在档案资源服务中出现较高利用率。2001-2005年中区馆共接待人来咨询、查阅270人次、500多卷次,平均每年50多人次、100多卷次。这与区综合档案馆的政治地位以及它的社会性、服务性、开放性要求极不相称。而保存在基层档案室的各类档案,由于受机制性、社会性、认知性等服务对象方面的制约,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上也难以有所作为。

四、在我区档案工作中建设“大档案”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我们应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向及实践要求,树立“大档案”管理理念,将分散在各处的档案资源集中到区档案馆统一管理,实行“多档合一”、“档出一门”,实现档案资源的科学集聚和系统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激活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档案工作中“区域覆盖”、“就近服务”的原则,将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集中到区档案馆进一步规范保管,能使社会物质文化和档案信息资源得到稳妥合理的配置,便于综合利用。

二是有利于更好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档案系统中建立的诸如“文档服务中心”、“档案服务站”等服务机构,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档案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方便群众。而实行“多档合一”、“档出一门”,就可以达到行政上的统一管理、业务上整体划一。做到“进一家门查找,盖一个章一条龙服务”,避免利用者来回奔波,四处查找。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档案部门的管理水平,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和谐关系,走上公众化服务的路子。

三是有利于提升科学管理层次。档案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制度化管理受客观基础影响,需要一定的保管条件和行政措施,而区档案馆有这方面的优势,其他各单位档案室则没有。将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集中到区档案馆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最大限度地对档案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和安全保护。

四是有利于节约财政开支和建设成本。“大档案”建设,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把工作重点和高端技术集中在区档案馆的资源建设和发展上。

五是有利于发挥档案资源的集聚效应。区档案馆作为“保管档案的基地”和“利用档案的中心”,通过“大档案”建设,一方面使档案资源集中,真正实现“基地”和“中心”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作为综合档案馆在硬件、人才、科学化管理等方面的专长,使档案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五、我区“大档案”建设的趋势走向

整合档案资源,实现“大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区档案馆的综合主体职能,是我区档案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外地区也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据《中国档案报》2004年6月14日报道:经广东省省委、省政府批准、深圳市城建档案馆并入该市档案局(馆)。这一举措进一步理顺了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克服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弊病,有利于档案部门的管理和档案资源的整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节约了档案日常管理各方面的投入,较好地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5年11月安徽省太和县档案资料由县综合档案馆统一管理的成功模式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作了批示,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借鉴其经验和做法。

综上所述,从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台儿庄“大档案”的战略高度出发,我们必须深化档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行格局,使档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于社会大众。通过档案资源的聚集和整合,使档案资源最大限度、快速高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此,笔者建议:

1.统筹规划,理顺关系。要建立多档合一、档出一门的新体制,规范档案工作行政业务工作体系。区档案局作为全区档案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主体地位,对各部门的档案机构有着真正意义上的业务指导关系

2.整合资源,通力协作。档案法第十一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区档案馆移交档案。因此,有关专业部门要服务大局,讲求合作,将所保存的档案分期分批地移交到区档案馆,以进一步整合档案资源,使区档案馆真正成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档案资源中心。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是可以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共享模式。目前我国在文献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意识薄弱、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法规滞后、人才紧缺、缺乏统一标准和通用规范等问题,因此需要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加快法制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推进文献资源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利用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储、检索和传递,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种共享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共享意识薄弱。目前,尽管图书情报界在理论上认可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但共享实践却不尽如人意。传统图书馆习惯于“自给自足”式的管理模式,共享意识薄弱,在馆藏建设方面,不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追求“大而全”的建设模式,不仅无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预期目标,而且导致了大量资源的重复浪费,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合作双赢”理念相去甚远。

    其二,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三大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它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统筹规划。这不仅不利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系统和部门,需要建立高层次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共享协调组织,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加以保障。

    其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约共享。随着现代信息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的知识产权概念受到强烈冲击,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化的形式传输、下载、复制信息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非常方便,如果不加约束,必将严重损害著作人的利益,从而违背“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的版权通行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这将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四,专业化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紧缺。人才问题与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成败息息相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从事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多,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研发的人员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实施。

    其五,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众多成员单位的共同协作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然而在现实当中,很多文献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各自为政,采用的存储、检索与数据传递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既导致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复和浪费,又严重制约了各个信息服务部门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对策

    其一,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更新观念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为此,图书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资源共享中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切实树立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将本馆的馆藏资源看成是社会的资源,将本馆看成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员,将共享看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另外,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图书馆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文献收全。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图书馆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才能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跳跃式发展。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其二,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要打破图书情报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献信息共享环境,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横向协调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具有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规划、确立统一标准及资源共享规范的权力,由它组织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还可以在数据库加工、联合进行图书馆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协调。另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还应该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控制中心,一方面对网络建设布局实施调控,另一方面在网络内部确立明确的共享关系。

    其三,加快法制建设,寻求均衡发展。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献复制、计算机检索、本馆资源的保护和加密、用户隐私权不被侵犯以及文献信息资源不被窃取和篡改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公共借阅”。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条例,但其远远不能适应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确保文献资源共享活动顺利进行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代表了用户的利益,而知识产权则代表了创作者或投资人的利益。如果过分保护知识产权,就会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反之,如果不限制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又必然给知识产权人的权益造成侵害。因此,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按照市场规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和保护方式作出合理的规定,便于科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使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总之,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应该兼顾知识产权人、传播者、网络提供者和用户利益之间的平衡。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第3篇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取代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为流行的专业术语。所谓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即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

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急剧增长,传统的实体图书馆由于受空间等条件影响,收藏力趋于饱和,难以消化日益庞大的资料信息。因此,对各图书馆藏信息资源统一筹划、有效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

2、各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是图书馆业走向市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的必由之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范畴及内容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类、整序,以序列化、标准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时,需要各个图书馆协同参与,共建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满足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网络环境下资源保障。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落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影响了我国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在管理中实行的多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管理水平较低,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仍有差距,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尚未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2、思想观念滞后,存在偏颇。一方面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非常好的物质环境条件,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困难重重,这主要是传统观念在作怪。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夸大信息网强调馆藏文献数量,求大求全,造成文献收藏的低水平大量重复,缺乏全局观念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观上希望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替代整体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认为只要实现文献信息书目机读化和服务网络化后,任何资源都可以共享。另一方面,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

3、技术手段的严重滞后。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网络服务费高;现有设备老化;资金短缺;很多图书馆的采、编、流等环节仍处于手工阶段;书目数据质量低;检索效率不高;大多数图书馆经费匮乏,无法购置现代化的设备。

4、人才短缺,馆员素质低是制约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的重要因素。既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缩微技术、检索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最为需要的,而我们不少图书馆中能达到这一水准的人才少之又少。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亟待解决的问题。

5、数据库建设缓慢,难以达到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的要求。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以及原始数据库不准确,造成了书目数据的大量重复和不标准。我国当前各图书馆的数据库都以自建为主,各馆独立建库,造成了数据库的大量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严重影响了数据的使用和交换,不利于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三、解决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设想

1、正确认识、转变观念、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道路。首先,提高对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的认识,正确处理共建与共享的关系,充分考虑网络化信息的环境,着重从利用新技术、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程度、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去衡量服务水平。其次,树立图书馆合作、文献资源共享观念。第三,树立良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服务观。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形式多样的各类文献不断涌现,网络信息资源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

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资源共建共享要求建设一个开放的系统,而系统的开放性要求系统具有可兼容性和可移植性,没有标准化,资源共建共享就失去了保障,因此,应该强化图书馆馆藏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3、整体规划、强化领导、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多馆联合作业新模式。要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就必须加强国家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宏观调控,整体规划,确定总体布局方案,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的内部机制,使网络优化发展;各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构在其领导下,根据总体布局方案,具体协调本地区、本系统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完整的文献收藏,进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文献保障体系,为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物质基础。

4、培养高素质的文献信息管理人才。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服务观念从“为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培训,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图书情报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馆际间开展广泛的业务交流与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第4篇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当今时代的信息以井喷式的速度增长,作为知识储备地的图书馆必须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读者对于知识以及信息筛选的需求,也使得图书馆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之下,图书馆网络化蓬勃兴起,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的建立如雨后春笋,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随即呈现出崭新的发展趋势。

1.1理念的更新:虚拟存储与文献传递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模式主要是实体馆藏,包括纸质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印刷型的实物载体,以及磁带、磁盘、光盘等电子文献。但一个图书馆的实体馆藏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不仅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设置了屏障,长远来看更不利于其长足的发展。虚拟存储概念的提出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存储和获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虚拟存储(StorageVirtualization)本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将多个不同类型、独立存在的物理存储体,通过软、硬件技术,集成转化为一个逻辑上的虚拟的存储单元,集中管理供用户统一使用。其在图书馆馆藏中的应用就在于图书馆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连通作用要么购买大型数据库的使用权,要么搭建信息搜索平台,将广泛的数据信息收集、分类、整理以供用户使用。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实体的文献传递相对应的虚拟文献传递与共享。

1.2模式的改造“:拥有”实藏与“存取”利用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图书馆馆藏方式为实藏,也就是强调图书馆对于其文献资源的“拥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共享模式必然是一种一维的实体文献传递模式:图书馆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实体馆藏。而通过发展虚拟存储建立起来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则为文献传递提供了多渠道的网状模型:响应用户需求的不再是单一的实体馆藏,而是囊括了图书馆实体馆藏、虚拟馆藏、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以及馆际互借等在内的一整套系统。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图书馆对于这些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网络资源数据库的资源不是一种“拥有”,而是一种“存取”使用。这无疑大大扩充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外延。

1.3技术的变革:平台建设与数字网络

传统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注重的是自身的馆藏资源建设,以及馆际间的实体文献传递,并且这种实体传递还局限在同类型图书馆之间合作互借的狭隘模式之内。而其网络建设也是主要以局域网和广域网为主,网络主体的连通性不强,从而制约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有效发展。随着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日益革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共享也逐渐步入互联网和数字网络时代,更加注重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例如2000年建立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2002年启动的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CADAL)等。

2资源组织管理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2.1制度——护航者

制度是保障一个社会有机体正常、有序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机制的有效建立离不开其他各个部门的互通合作与鼎力支持。虚拟馆藏的建设、网络共享资源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和采购部门对于相应的基础设施如电脑等的采购,以及财政部门相应的款项支持。而管理制度是保障图书馆各个部门有机合作、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因而也必然是保证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护航者。

2.2政策——风向标

如果说制度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机制建设的重要保障,那么政策便是引领其发展的重要导向。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政策决定了馆藏资源建设主要学科、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建设的投入比例、馆藏资源的建设规模、技术支持的程度,以及馆藏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不同的政策导向会令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政策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机制建设的风向标。

2.3环境——晴雨塔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制度约束其行为,政策指导其发展,而新趋势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则更加注重环境的变化,对于用户需求的关注、对于市场变动的警觉及对于社会发展的洞察。当代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建设逐渐倾向于建立大型的图书馆联盟、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强馆际间的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反映了新趋势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建设对于环境变动的关注和洞察。

3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新模式

基于以上对于新趋势下图书馆馆藏资源组织管理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可以看到,当代的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了传统模式下以行政领导为主体统领全局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的、各个部门在制度和政策的框架内通力合作的新型管理模式。

3.1政府角色的转换

由于图书馆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因此传统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机制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管理机制,图书馆的管理运作自成一个系统,图书采购、资源组织、馆藏建设以及馆际共享都以政府的资金注入为导向,自由性和自主性较低。新趋势下,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的概念日益成为塑造社会生活的重要观念,从而使得图书馆的组织管理机制本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无意识地关注市场的动态;另一方面基于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洞察,使得政府的角色逐渐由主导者转变为协调者。

3.2制度建构的革新

政府角色的转变势必引起制度建构的革新。传统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建构所遵循的制度是政府主导下出台政策的相应结果,因此在政府转变为一个协调者而非主导者时,相对应的制度建设也必须退出其占主导位置的模式,从而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机制的新模式建构释放充足的空间。

3.3市场机制的引入

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政府来支持。这一方面使得图书馆的经营和发展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以政府为主导,自主性差;另一方面也使得图书馆在这种依靠政府扶持的模式下很难实行大的变革从而获得长远发展。市场机制的引入对于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一则可以为图书馆提供一部分收入,为其建设网络环境下的馆藏资源共享新模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来也可以提高图书馆运营的自主性和灵活度,从而为探索更全面、更有效的馆藏资源共享新模式提供更大的空间。

3.4用户需求的关注

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中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在当代落实为从实用的角度切实考虑“人”的需求,如在产品消费领域崇尚“客户至上”,在产品设计领域尊崇“人体工程学原理”等。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对用户需求的关注,一方面体现在根据客户的主要需求与其他图书馆合作建立大型的图书馆联盟,并发展馆际文献互借、参考咨询、馆际虚拟存储资源共享等服务;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构建大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向读者提供查新、检索及咨询服务。

4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设的途径

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信息资源日益繁复的新趋势下,我国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机制建设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在朝着空间网状层次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新模式前进。

4.1典藏和利用的动力学:重视协调

在“典藏”和“利用”的权衡中必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馆自身的发展状况,二是要对用户群进行研究。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言,若是馆藏资源十分丰富,且馆藏对于网络资源需求较大时,可以将建设重心倾向于虚拟馆藏的建设及大型数据库使用权的购买上,反之则需慎重权衡。从对用户群的研究而言,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户需求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从而做出相应决策。因为尽管虚拟存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是当今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发展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搭建这些网络平台、购买大型数据库使用权的同时,在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上也是十分巨大的,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的购置费、维护费,网络通信费,服务费等。因而在考虑“典藏”和“利用”时必须要做好权衡。

4.2拥有和存取的价值流:有所侧重

在“拥有”和“存取”的取向上,必须要考虑侧重点的问题。一方面是资金流的侧重,另一方面是技术支持的侧重。大型图书馆在馆藏方面即在“拥有”上较为充足,可以着重发展虚拟存储即“存取”的新模式;中小型图书馆在馆藏上不具优势,但可以利用发展虚拟存储、与大型图书馆合作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等来弥补自身在馆藏上存在的劣势。因此在资金和技术支持上都可以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以及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联盟的建立上倾斜,包括购买计算机设备、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培训相关人员等。

4.3政策和市场的生态学:必要权衡

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与网络环境下以市场为导向、行政为协调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关系的。因此,在开拓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广阔领域及馆藏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时必须要把政策和市场的关系纳入其中进行考虑。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时不能忽视政策的协调作用,而在考虑政策的导向性之时,也不能不顾及市场的调节作用,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实施具体的决策行为时,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选择倾向性和侧重点。

4.4实藏和网络的模态论:全面分析

注重实藏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模式体现了集中型的管理理念,而重视网络虚拟存储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模式则体现了层次型的管理理念。在新趋势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模式的更新中要注重对集中型管理理念的分析与理解,吸收其精华,同时要加强对于层次型管理理念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新模式的发展,实现经济性、有效性及实用性的进步;加强互联网与数字网络的建设,实现实藏与虚拟存储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调整馆藏重点,突出馆藏特色,在全面分析中发展优势学科,并实现馆际的大力合作、互惠共赢。

5结语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良性互动;优质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

一、调查的背景

近十年来,武隆县在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以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为引导,以示范试点为抓手;以财政资金为主导,以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为补充,扎实推进了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沿着“远教接收―校校通―班班通―数字校园”的路径强势发展。于2009年11月,重庆市40个区县的教委分管领导及技装中心负责人等在武隆县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现场会”,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给予武隆“班班通”建设极高的评价,他说:“武隆的班班通建设对于整个重庆市甚至整个中国西部有着极强的示范意义!”于2011年12月,武隆县江口小学成功地通过市“数字化校园”的检查验收,成为武隆县首个“数字化校园”建设达标学校。

如何深挖制约武隆县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短板”和“瓶颈”,抓住重点,破解难点,走出困境,成了武隆县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走出当前教育困境的措施

(一)将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变为共识

全县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生命有限,创意无限”,我们只有摒弃保守主义、本位主义,倡导全局观念、资源观念、合作观念、双赢观念、投入产出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把资源共建共享变为大家的共识。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才能推动武隆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

(二)以均衡发展理念打造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

武隆县教育发展的愿景不是“一枝独秀”,也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是“万紫千红春满园”,武隆县只有通过网站、微博互动、远程连体等方式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帮扶联盟和教研共同体,实现城乡、校际优势互补,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构建区域性良性互动的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破当前资源“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格局

武隆县将以集约化管理理念为指导,构建优质资源库共建共享平台,创新运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良性互动机制,将离散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到一个平台上,打破当前“各自为政”的资源重复建设格局,走出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资源建设模式,增强资源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提高资源的共建共享水平;通以资源为载体汇聚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发挥现有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的作用和效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四)用制度和流程推进和规范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协调和统筹各资源行为主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