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一、金融支持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践及成效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普洱绿色经济强市战略的实施,特别是2012年普洱市正式启动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普洱经济社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全市金融系统顺势而为,科学战略布局,迅速跟进融入,在增强自身实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策应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助推普洱加快崛起。截至2012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6.4亿元,同比增长18.4%,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新增贷款50.7亿元,同比多增7亿元,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59.2亿元,同比多发放78.8亿元。其中,绿色产业贷款余额131.9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0.4%;全年累计发放绿色产业贷款89.4亿元,占各项贷款累放数的34.5%,有力地支持了普洱绿色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绿色农业品牌逐步树立

普洱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6.7%,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3%,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生态、绿色的特色农业,是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截至2012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58亿元,同比增长19.4%,新增涉农贷款24.6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8.5%,全年累计向茶叶、咖啡、生物药、烟草、蔗糖、蚕桑、橡胶等特色农业发放贷款38.6亿元,贷款余额26.7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了普洱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农业品牌的树立,成功开发出了“帝泊洱”茶珍、“爱伲咖啡”、“佳浩茧丝”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色农业产品。以咖啡为例,普洱市已成功注册了思茅咖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思茅小粒种咖啡”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品质最好的咖啡,通过金融机构“公司(合作社)+农户+信贷”金融服务模式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农民种植咖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向咖啡企业发放贷款8.1亿元,有效解决咖啡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资金需求,为普洱咖啡走出普洱、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金融支持园区经济初见成效,优势产业更加鲜明

工业园区是普洱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有利于培植壮大产业经济,形成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全市金融机构坚持以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为核心,推行扶优扶强策略,努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骨干产业,支持天士力生物茶科技、福通木业、爱伲农牧、大唐汉方制药、佳浩茧丝绸、澜沧江啤酒等一大批入园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发展,助推普洱茶、林产加工、咖啡、生物制药、蚕桑、绿色食品等绿色产业集聚园区的基本形成。截至2012年末,园区内已建成4个金融机构网点,累计向园区发放贷款3.48亿元,支持园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园区内企业贷款余额29.4亿元,同比增加8.3亿元,增长39.4%,高于各项贷款增幅21个百分点,支持园区工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产业链的辐射效能更加明显。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入园企业255户,完成工业总产值63.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2%,同比增长103.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52.5%,实现利润0.94亿元。普洱市工业园区已发展成为云南省4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

(三)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森林普洱”建设成效显著

2009年以来,普洱市金融机构围绕建设“森林普洱”,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基因库,打造现代林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积极支持低效林改造、特色经济林种植和林下资源开发,形成了以“林纸为龙头,林板林化为两翼,林下资源开发为一体”的林产业新格局,森林产业体系更加巩固,截至2012年末,全市林业及林产加工企业贷款余额27.3亿元,同比增长20.1%,累计发放24.8亿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9.3亿元,惠及2281户林农和林企,业务开办以来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1.1亿元,余额和累放数稳居全省首位,有效缓解林业融资难题,使传统林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森林生态总面积居全省第一,累计完成低效林改造面积101万亩,以茶叶、核桃、橡胶、咖啡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种植400万亩,以石斛、砂仁、草果、茯苓等为主的林下资源开发10万亩,实现了林纸、林板、林化和林下资源利用的产业化开发。

(四)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城市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普洱市具有区位、气候、生态、资源、普洱茶文化和边疆多民族文化的比较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普洱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全市金融机构紧紧围绕把普洱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和重点旅游养生建设项目的支持。2012年,发放文化旅游产业贷款2.6亿元,重点支持了景迈芒景、惠民柏联、景兰等一批景点景区、高端酒店以及广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有效益、有知名度的旅游精品项目。近年来,慕名前来普洱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各界人士也对普洱的发展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给予高度的称赞与肯定,为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政银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县域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而融资难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县域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深化银政企合作、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建设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普洱市建立起了“市级牵线搭桥、县级对接搭台、银行企业唱戏、合作共赢发展”的县域经济银政企合作新模式,目前已在四个县(区)成功举办了银政企合作座谈会,共与290余户中小微企业及项目签订意向合作贷款74.8亿元,截至2012年末,实际到位资金65.3亿元,履约率达87.3%;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38.3亿元,同比增长41.6%。另外,为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普洱市政府还联合省政府金融办成功举办了“金融支持普洱行”系列活动,省市两级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普洱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将有望为普洱发展投入信贷资金822亿元,为普洱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六)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诚信体系初步形成

如果说金融是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的血脉的话,金融生态则是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根基。伴随着金融生态建设越来越成为主流取向,金融生态已逐渐成为检验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和金融支持程度的重要指标。2011年以来,普洱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建立林业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关于建立普洱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关于做好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普洱市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普洱市金融稳定工作协调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金融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政府、企业、社区、农村和公民“五位一体”的诚信体系初步形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截至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已为全市44万农户建立信息档案,占农户总数的80.76%,核贷农户42.3万户,核贷金额78.7亿元。全市共评定信用户32.7万户,占建档农户的74.1%。共评定信用组2939个,信用村221个,信用镇9个。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卡402张,发放基本账户机构信用代码证13524户,发放比例达96.4%。

二、金融支持普洱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区域、产业、生态、环境、社会的重新优化布局,需要金融资源的大量投入和优化配置。当前,普洱市金融业发展滞后,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金融机构整体实力较弱,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与发达地区相比投资收益低、风险大,金融支持普洱绿色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一)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首先,缺乏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绿色产业或低碳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巨大,该产业所涵盖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无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这些项目的回报期通常都比较长,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绿色产业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显而易见,绿色产业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创新金融支持体系。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全方位的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尚未提到议事日程。其次,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中国的现状是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政策比较零散且滞后于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CDM项目审核缺乏一套专业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执行标准;二是中国发展自愿减排市场的相关管理办法仍处于拟定之中,自愿减排市场政策缺位;三是绿色信贷推进尚无切实可行的环境评估标准、行业指导目录、信贷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四是国家对绿色产业的贷款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政策激励,对金融部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等补偿政策,影响了金融部门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容易形成在绿色经济发展支持上的商业信贷缺位。五是国家针对绿色金融尚未制定相应的人才培育计划和人才支持政策,金融从业人员在环保和绿色信贷方面的经验与能力相对欠缺。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和省级层面支持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综合性的金融扶持政策缺位,试验示范区建设亟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贷审批、发行债券、企业上市、政策性保险、金融创新、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

(二)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合理,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

当前,普洱市的金融组织体系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以银行为主导的体系,全市共设立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含11家地方法人机构),8家寿险公司、9家财险公司、2家证券公司以及21家小额贷款公司。总体上看,一是各银行机构的信贷市场份额分配不均,存在“一社独大”的局面。如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市场份额均位居全市首位,分别占全市44.4%和38.4%,四家国有银行占46%和51.9%,其余仅占9.6%和9.7%;二是银行业存贷比较低,资金利用率不高。2012年末,全市银行业存贷比为66.2%,低于全省10.9个百分点、全国2.5个百分点,存款占比较高的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其存贷比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资金利用明显不足,闲置或外流现象突出。三是保险业发展不平衡,保险市场滞后。尽管保险机构众多,但发展差距较大,仅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两家机构就占据了保险市场50%以上的份额,且存在保险险种较少、涉农保险覆盖面较低、保险保障功能不强的情况。四是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普遍较低,融资难、税赋重、利率高、信息不对称等弱化了小额贷款公司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作用。

(三)金融结构调整步伐缓慢,银行信贷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一是现行信贷管理体制约束,基层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孱弱。由于金融机构总分行制定的各项信贷政策,在客户的选择评估上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未能充分考虑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这样使得经济落后地区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当前的信贷产品营销中可操作性空间较小。如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主要集中在省级,市级授信额度小,县级除抵质押贷款外,普遍没有贷款权,每发放一笔贷款以及收回再贷款需报市行、省行乃至总行审批,环节多、程序繁、效率低。二是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缺失,产品同质化倾向明显。据调查,普洱市金融机构并未针对绿色产业开发新的创新形式的产品,也很少开辟金融绿色通道,对于绿色经济项目融资的业务及服务还停留在一般企业的信贷产品上,绿色信贷产品较少,结构较为单调,且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特别是中间业务方面的产品开发滞后,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多样化的产品需求。由于绿色信贷产品对于银行业绩的贡献尚小,因而银行在绿色信贷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绿色信贷的产品创新迟缓,这一新的业务领域蕴藏着的业务发展机会和市场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在绿色信贷的管理上,银行很大程度上还依然照搬传统信贷的那一套做法,没有体现出节能环保企业与项目的特点和差异性。

(四)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较小

从国际经验来看,绿色产业融资主要依靠风险投资、企业内部融资、创业板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融资管道,特别在技术转化阶段、产业化初期和企业成长期更是如此,而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模式多是上述融资方式的补充。当前,普洱市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的条件,难以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同时由于绿色化企业商业信用不畅,融资租赁、商业票据、投资基金等间接融资工具使用量小面窄,甚至处于空白。据调查,截至2012年末,普洱市仅有1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仅发行了1支金额为8亿元的公司债券和2支总金额为20亿元的信托投资产品;票据融资规模3.1亿元,仅占银行贷款的0.9%;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处于空白;除银行贷款外,绝大多数项目和产业基本没有其他融资渠道。

(五)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是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如房产评估费用未按房产评估价值的不同档次区别征收,而按统一比例进行征收;林权评估机构资质较低,专业的资产评估人才稀缺;抵押登记机构分散,登记手续时间长、收费标准高;信用评级机构、会计事务所、第三方核证单位、碳交易结算登记机构等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处于空白。二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支持功能孱弱。一方面,担保机构注册资金规模小,业务开展难。普洱市现有16家担保公司,注册资本5.3亿元,其中56%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低于2000万元,注册资本上亿元的只有2家机构,多数机构难以达到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融资担保业务合作的要求,只能与农村信用社或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合作,但仍有4家民营担保机构自设立起至今未发生一笔业务。另一方面,担保机构资金利用率不高,目前普洱市融资性担保业务在保贷款余额仅为其净资产的0.95倍,远低于政策规定的10倍上限,担保基金的杠杆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银行抵押物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造成部分抵押贷款风险加大。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例,截至2012年末,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不良率达9.36%,农行和建行高达39%和53.4%,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农行和建行的林权抵押贷款审批权限被上收到总行和省行,影响了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六)人民币跨境流通渠道不畅,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缺位

由于与普洱市接壤的缅、老、越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口稀少、交通不变、金融机构缺失,人民币跨境结算困难。特别是与我市接壤的缅甸掸邦第二特区由于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双边银行之间难以建立正式的、官方的、长期稳定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体系,不利于我市边境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老缅越四国边境绿色经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步伐。

三、金融支持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建议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一、全方位展示策略

一是展览策略。展览本是一种广告和促销手段,其变形即是展销会、博览会等。在现代背景下,展览更具有社会开放性,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更多愿意利用展览方式进行宣传和促销。展览的另一功能就是信息的交流,使企业和用户进行双向了解。同时也可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此外,展览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展示企业形象、企业的名称、商标、包装、保证、服务等,在公众面前树立自己特有的形象。

二是学术研讨。学术研讨是高技术企业产品营销的又一龙头策略。它作为高技术企业所特有的营销策略。是利用企业的技术含量高、科研实力雄厚、贴近科技和行业前沿的优势,借用学术研讨这一平台,发挥其自由度大、联系面广、权威性高的突出优势,在社会和用户面前展示企业实力和产品优势,进而达到促销之目的。

二、缝隙营销策略

只要企业仔细观察分析市场,就不难发现,很多需求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些功能性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这就是市场的“缝隙”所在。尽管企业身处金融危机之中,但商品流通范围广阔,不同地域的需求差异很大,余缺畅滞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的表现不尽一致。只要企业耳聪目明,总可以找到市场“缝隙”。

危机背景下,企业更多地要在钻市场缝隙上,通过敏锐地捕捉新技术和新市场的新需求,抢先推出新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就有可能完成“惊人的一跃”。所以,一个市场急需的“缝隙”,就可以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谁先闯入,谁就可畅行无阻。

三、色彩营销策略

企业若在营销活动中,树立“色彩营销意识”,就可在危机背景下,与消费者达成一种无形却又非常有效的沟通作用,使消费者能很自然地产生购买行为。研究表明,色彩具有调节情绪、影响智力、改善沟通等功能,尤其是红、蓝、白、黑四种色彩,被称为“营销用色”。

色彩营销,就是要研究消费者心理,给商品恰当定位,为产品、包装、员工服饰、环境装饰等配以恰当的色彩,使产品成为真正赏心悦目的“人一心一色彩一物质”的统一体,将产品的思想内涵传达给消费者,从而使营销省力而高效――这是一个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运作过程。

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应研究色彩与消费心理的关系,通过色彩环境分析、色彩形象定位、产品色彩设计、色彩营销计划和色彩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运作,促进销售增长,走出危机困境。

四、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提倡绿色消费意识为核心,进行以绿色产品为主要标志的市场开拓,营造绿色消费的群体意识,创造绿色消费的宏观环境。根据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绿色营销的基本路径是:绿色需求一绿色研发一绿色生产一绿色产品一绿色价格一绿色市场开发~绿色消费。在这一路径中,蕴含着企业绿色营销的四大策略:

一是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企业应着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包装,开发具有良好环境业绩和经济效益的绿色产品。

二是绿色价格策略。企业在绿色产品生产中,由于环保成本的存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进而使产品价格上涨。因此,企业在为绿色产品进行定价时,要充分地将环保成本、研发设计成本,以及诸如绿色包装、绿色材料、绿色渠道、绿色服务等的成本考虑在内,制定出对于企业和消费大众都比较合理的市场价格。

三是绿色促销策略。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促销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企业应着力打造具有绿色意识的高素质营销队伍,通过绿色观念和绿色产品的推介,扩大消费市场。同时,还应通过绿色公关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四是绿色渠道策略。绿色营销渠道要求在营销过程中加强渠道成员的绿色意识,建立绿色营销网络,在运输过程中注意包装物的使用、回收和能源的节约。

五、瞠羚营销策略

现代企业管理中,常常把大牌公司比作“大象”,而把一些新兴的企业称为“瞠羚”,因为“瞠羚”企业极具创造活力,发展速度非常快,就像一只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相较正常时期,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生存的环境无疑要恶劣得多。这时的企业,需要做一只警觉的“瞠羚”,既要时刻警惕危机,更应善于识别机会,一旦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就要以瞠羚般的速度,快速贴近消费者,达成营销目的。

六、财务公关策略

按照美国学者罗伯特・罗雷的界定,企业财务公关,又称“投资者关系”,是指企业为获得有利的形象,针对企业的公众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行为。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金融 色信贷 碳交易

一、绿色金融概述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在谋求复苏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得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大投入、长周期、高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对金融支持的要求更高,依赖性更强,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随之迅速发展。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业务和市场,开展支持环境保护等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也就是说,金融部门将环境风险作为决策评价因素之一,通过金融业的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投资取向和市场行为,从而引导社会资源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合理配置。

二、国内外银行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分析

基于银行层面的绿色金融,国外开始较早,最早的是1974年,前西德设立世界上第一家环保银行,专门为环保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而我国银行业则起步较晚。国内外银行在绿色金融实践的深度、范围都有所不同,鉴于篇幅受限,下面着重从绿色信贷、以碳交易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市场创新两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一)绿色信贷方面的差异

绿色信贷主要指银行在信贷方面控制对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项目和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贷款。国内外银行的绿色信贷实践的程度、涉及的范围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

(二)绿色金融市场创新的差异――以碳金融为例

国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创新主要体现在碳金融上。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碳金融是在某类项目中用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的资源,主要指的是碳市场上的交易行为。目前欧美各国无论是规章制度、交易市场,还是市场参与主体和中介发育程度,都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碳金融市场体系。2008年碳交易成交额为1263.45亿美元,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呈快速增长态势;银行在碳市场担当中介服务角色,还据此衍生出项目咨询和投融资服务。

相比较而言,我国虽然有部分银行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碳金融服务,开发了针对碳交易的金融产品,但国内银行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偏低,业务模式单一,交易价格方面也没有和国际接轨。实际上,我国累计提供的碳减排量占据全球的一半左右,可创新的工具、产品丰富,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值得国内银行积极研究和参与实践。

三、比较结论和启示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绿色金融实践方面存在较多差异。首先,国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种类丰富,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绿色金融市场,如碳金融市场,并且践行绿色信贷时有统一的赤道原则。我国银行业在这方面起步晚,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及交易市场,更缺乏统一的衡量环境风险的准则和流程。其次,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银行,其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绿色信贷政策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欧美发达地区银行承担环境方面责任的重点在于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国内商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重点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兼顾环境保护。

总体而言,如何统一绿色信贷项目评价标准,怎样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如何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市场,找准银行在绿色金融服务中的定位等,都是我国银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应该关注的绿色金融建设重点,也是探索我国银行业综合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国外已经积累的经验等,也都非常值得国内银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年第6期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金融支持

文化旅游产业是国家大力引导发展的新型产业,这一产业能够因地置宜的调动区域经济的优势资源,具有产业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要特点,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现代金融要素的渗透来带动和促进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金融如何在赣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 “总指挥”作用,是赣州产业与金融资源优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金融支持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取向

文化旅游企业是以轻资产运行的新型企业,它体现的是丰富的地域资源和特色的地缘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针对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用好有限的金融资源发展最大的社会效益。

1、构建红色-绿色-古色-客家-娱乐文化旅游产业大格局

合理设计文化旅游产业的布局与发展是金融跟进的前提条件,要按照“培育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发展大产业”的发

[HJ25mm]

展思路,推动赣州旅游逐步由“接待事业型”转向“产业经济型”,形成“红色、绿色、古色、休闲、会务、商品”等文化旅游产业大格局,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总体将布局六大文化旅游产业:一是以瑞金、兴国为中心,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二是以自然生态为依托,打造“绿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三是以客家、宋城为载体,打造成“古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四是整合旅游产品结构,打造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五是以商务会议为驱动,打造会务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六是以土特产品为传播,打造商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2、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比较。根据赣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赣州市现有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包装,打造红色旅游、江南宋城旅游、客家风情旅游、生态旅游和堪舆宗教文化旅游五个产业集群,形成集“红色-古色-绿色”三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体系。从纵向比较赣州绿色与古色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相比大同小异,丹霞地貌以及生态旅游资源与粤北地区出现同质,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则与福建、广东等地出现同质,要打出赣州品牌有一定难度。而以瑞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很高知名度,是赣州目前唯一具有相对垄断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旅游局把近几年的旅游发展主题定为“红色旅游”,并制定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规划于2010年前在全国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都有赣州所属的县、市名列其中,这必将给赣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二是革命史上的诸多“第一”赋予了赣州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在这里,发动了中国共产党策动并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宁都起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订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宪法、第一部婚姻法、第一面国旗、第一个国微;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海关”、第一个兵工厂;更迈出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

3、优先支持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赣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是赣州当前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在诸多“第一”的光环下,可成为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突破口。但是,据研究,要将瑞金、于都、兴国、宁都、会昌、石城打造成一个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大概需要投入186亿元,单纯靠市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是政府主导成立“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基金”,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二是引导大型银行给予信贷支持,适当给予信贷政策倾斜;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优秀经营商对赣州市红色旅游文化产业进行综合开发。这样才能推动赣州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朝系统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并最终形成赣州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带动赣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崛起和发展。

二、金融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工具与手段

随着赣州市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入,金融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也日益专业化、多样化和灵活化。

1、加强窗口指导,合理引导信贷资金向旅游产业倾斜

紧紧抓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加大“窗口指导”的力度,合理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投向,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为赣州旅游产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合赣州“三色”旅游的发展特色,制定明确的货币信贷指导意见,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引导信贷资金向“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旅游产业倾斜。二是建立窗口指导工作的奖惩机制,对大力支持“三色”旅游产业的金融机构给予激励,对拒不执行窗口指导意见的,要予以相应的惩罚。三是充分利用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银企联席会、贷款项目推介洽谈会等形式,传达支持“三色”旅游的指导意图,督促赣州市政府部门完善旅游产业管理相关措施,提升窗口指导的质量和效果。

2、增强信贷支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

根据赣州市政府对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在支持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双赢”格局。一是支持核心景点旅游龙头企业,根据规划,重点支持陡水湖陡水湖周边旅游及配套资源,以及支持瑞金创建部级风景名胜区,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加快其建设步伐,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局面,促进赣州“三色”旅游景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内新增3个4A景区的目标;二是支持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主要是要加强对赣州机场走廊改造、鹰瑞高速、厦蓉高速等公路建设、赣韶铁路等项目,从根本上改善赣州市交通状况,对加快旅游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三是支持旅游酒店,严格掌握饭店的星级和规模标准,根据政府规划,重点支持四星级及以上大型饭店的建设。四是支持旅游产业链发展,重点支持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等旅游相关行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争取把赣州建成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的生产、研发、集散基地。

3、争取直接融资,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企业上市。要紧紧抓住创业板推出的契机,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整合赣州市宋城古色――陡水湖绿色――瑞金红色等精品旅游路线,实现成长性好的优秀旅游企业及项目的强强联合,再对其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创造条件上市,争取2年内有1家旅游企业向国家证监会申报材料,并通过初审。二是发行旅游债券。为满足赣州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赣州市政府应积极发行区域旅游债券,有条件的核心优质旅游企业也要积极利用债券市场产品,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结构最优化和融资成本最小化。三是BOT项目融资。根据旅游项目建设前期投资大,一旦建成现金流回收较为稳定的特点,非常适合BOT项目融资,具体做法是:赣州市政府通过签订特许协议,把目前在建的“三色”旅游的重大项目,交给私人资本或商业资本,在建成此项目后的协议期内,投资方通过经营该项目收回投资、运营、维修费用和一些合理的服务费及租金等其他费用,并取得利润,在协议期满后,投资方将项目无偿转让给政府。通过运用BOT融资,可以减少赣州市政府的财政负担,避免政府债务风险,同时可以提高“三色”旅游项目建设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4、拓展融资渠道,多角度为旅游产业融通资金

一是积极拓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采取市场化手段,实行有限合伙制、股份制等形式,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将民间借贷资金集中起来用于“三色”旅游投资。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支持。以红色旅游为支持重点,优先考虑瑞金红色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等建设项目,建立承贷承还机制,并按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资金并监督使用,确保项目真正发挥效益。三是适时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可以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向优势资源汇聚。从历史经验看,其运作方式多种多样,结合赣州实际,比较可行的就是以赣州市财司出资,形成启动资金,然后在旅游景点的收入中或旅游者的消费中提取一定金额,用于陡水湖、瑞金风景区等旅游设施的建设,或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扶持本地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金融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服务功能

文化旅游产业,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配套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就是其中重要体系之一。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因此,要想挖掘和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市场,就必须建立起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

1、逐步推进金融电子化。金融业的电子化与现代化程度,决定了旅游者是否能够通过现代化的金融手段,快捷方便的支付其旅游费用。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实现了“一卡在手,可以走遍天下”的金融电子化。虽然我们近几年在金融电子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没有实现标准化、通用化,特别是信用卡存在“卡出多门”的问题,这对于持卡旅游者来讲,还有许多 “不方便”之处。因此,为了给游客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环境,银行机构在加大网点设置密度的同时,还要加大景区ATM机和POS机的布放力度,加速推进赣州市金融电子化进程,实现金融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步辉煌。

2、推进金融国际化。一个国家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和参与国际金融业运营的程度,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赣州市文化旅游产业想要发展成为中外皆知的品牌旅游产品,就必须有一个国际化的金融服务环境。我们要加大外币的自由汇兑,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这就要求我们金融业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如加双币ATM机和双币POS机的布放力度,或者在景区设立适量的本外币业务金融机构网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推进金融国际化。

3、发展旅游保险业。随着赣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数规模呈逐年增大趋势,旅游环节中的灾害、意外事故、法律风险和违约责任等风险也日益突出,但是赣州市旅游保险业仍维持在尚待开发阶段,存在旅游保险品种少且缺乏特色、旅游保险事故处理缓慢等问题。为此,建议针对赣州市旅游特色,建立“旅保合作”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核心景区旅游保险“联合共保”、旅游纠纷调解和旅游保险快速处理等机制,设计合理的旅游保险产品,开展旅游行业联合共保业务,通过对旅游核心景区保险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维护旅游保险市场秩序、遏制恶性竞争、及时有效地处理景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

参考文献: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生产安全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与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系统统一起来。而先进的农业技术研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强后盾,此研发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前期种子,生物农药肥料及农机的研发,也包括中期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的研发和后期产品运输仓储的研发。农产品相对工业品来说,有效期较短,对保鲜、冷藏、包装、保质等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好的包装运输仓储技术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半径,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但是一方面此技术研发所需要的资金对企业来说回报期较长,另一方面绿色农业的科学技术研发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效应,社会对此受益但并没支付一定成本。由此产生的市场失灵影响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政府必须对企业进行补贴,弥补企业损失的经济效应。

2当前绿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政策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金融政策支持的机构主体单一

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基本上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经济欠发达地区仅有农村信用社。大部分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发展和资金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将经营重心放在城市,撤出了农村地区,由此导致的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单一和数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金融政策支持的机构产品单一

由于农业市场风险偏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产品数量少,金融业务范围内容狭窄。农村金融产品主要以信贷产品为主,债券、基金等新型金融产品在农村几乎没有。并且信贷产品必须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而大部分绿色农业的生产者除了土地之外没有什么可供抵押的,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又使得土地抵押难以实现。

2.3金融政策支持的机构服务水平偏低

城乡差距的扩大使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总体偏低。大部分员工仍保留着传统服务意识,坐等农户上门寻求贷款,没有完全走向市场,更谈不上创新金融产品。

2.4农业保险的作用力有限

农业保险对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目前农业保险水平不高,险种较少,覆盖面很小,对绿色农业风险的分担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2.5绿色农业经营者融资途径狭窄

由于绿色农业的企业规模偏小,可用于抵押担保物品少,而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抵押物崇拜”的意识,农民最基本的土地权很难成为抵押物,使得通过银行融资较难,上市融资更不可能。

3加强绿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政策的基本方面

3.1绿色农业产业化信贷支持政策

3.1.1加大对绿色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对龙头企业应从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到最终的仓储、保鲜、运输提供中短期信贷支持,对其科技研发提供长期信贷支持。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创新发现和锁定其中的优秀龙头企业,对其中科技含量高,未来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可推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对农民合作组织提供小额贷款应简化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允许耕地,宅基地或承包的林地山地做担保物,引导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挥好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对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进行利率补贴,降低龙头企业的融资压力

3.1.2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微型金融机构包括农村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这些金融机构以农民自有资金和吸纳一部分社会资本组建而成,按照市场机制营运和管理,优先服务于农业。其优点在于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贷款审批周期。应适当降低微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对微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财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缓解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引导资金向绿色农业的流入。

3.1.3建立银企对接平台,解决银行找企业,企业找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在平台中自身企业现状、盈利模式、财务报表和资金需求数量、去向等信息;银行可信贷金额以及条件等,建立双方沟通机制,促使银行和企业双向靠拢。

3.1.4条件成熟地区可考虑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用来弥补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该基金通过收取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注入,政府以收取的营业税一定比例对其财政补贴注入。

3.2绿色农业产业化保险支持政策

3.2.1保险公司应严格风险区划,科学厘定费率。结合龙头企业的实际情况,区分各企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即一方面依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水利等自然因素,另一方面依据企业产品的市场信息(产品前景、销售规模、垄断程度、科技优势等)等市场因素,合理划分风险区域。对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险种建立合理的多档次费率体系。高度差异化的费率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风险不均质而导致的逆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激励企业自身积极防灾防损,降低风险,改善费率档次,从而提高绿色农业保险经营效率,增强绿色农业保险发展的动力。政府应一方面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对开展涉及绿色农业的保险公司根据其保险额度进行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建立绿色农业风险基金,在遭受巨灾时为保险公司和农户提供一定的保障,维系绿色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基金来源包括政府的财政补贴、保险公司和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收入。对三者均采取强制措施,例如龙头企业在每种植或收购一定量的农产品,保险公司在每承保一定量的农产品,政府在每收取一定财政税收,都按照事先约定百分比交纳相应的风险基金。从长期看,这种方式是双赢的,一方面政府将每年无序的不确定的灾害救济变为合理的确定的支出,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灾害发生后农民能及时得到补偿资金,尽快恢复生产与灾后重建。

3.3绿色农业产业化担保支持政策

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是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具体可通过信用担保和实物担保两方面来完善担保体系。

3.3.1推进建立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级、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系统建设。政府对辖区每个绿色产品龙头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搭建起信用平台,金融机构借此可以获得企业客观公正的评级,增强对企业的了解和信任。该信用记录不仅包括普通的银行信贷记录,还必须囊括企业收购绿色农产品时对农民货款的支付情况。

3.3.2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以“土地换担保”,尝试将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农业生产性设施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实现农地产权资本化,既可增强农民的信用度,提高融资额度,也能化解金融机构风险。

3.4绿色农业产业化债券支持政策

通过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来解决融资问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以多个中小企业所构成的集合为发债主体,使用统一的债券名称,向投资人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企业债券形式。这种发行方式,打破了只有大企业才能发债的惯例,开创了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模式。政府应鼓励辖区内的绿色农业龙头企业联合起来发行此类债券,以满足企业自身的资金需求;做好辖区内全部绿色农业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将同类型、同风险、同规模企业归类管理,作为牵头人,在债券的发行工作中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对债券成功发行的企业进行利息补贴。

3.5绿色农业产业化基金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