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冶金技术

绿色冶金技术范文精选

绿色冶金技术

绿色冶金技术范文第1篇

0引言

工信部2010年8月8日公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从产能规模看,炼铁、炼钢、水泥、玻璃、焦炭和造纸是此次淘汰落后产能的主力。这表明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锌精矿资源的日益枯竭,原料争夺战愈演愈烈,从难选、低品位、多金属复杂锌矿中提取锌和有价金属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开发中低品位氧化锌矿是缓解原料严重短缺,保持锌冶金长期稳定发展,实现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人员已经开始逐步关注低品位氧化锌矿的绿色高附加值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就是要“变废为宝”[1]。

1高纯产品制备

郭兴忠等[2]进行了从低品位氧化锌矿直接制取纳米氧化锌粉的实验研究。得到的氧化锌颗粒的晶形为长针状或棒状,其颗粒直径为20nm~100nm,长度为50nm~500nm,长径比为1~15;并分析指出了有利于氧化锌粒子的均匀成核、得到纳米粒子的因素。

王国军[3]以代兰特拉氧化铅锌矿为原料提出了氧化铅锌矿直接制活性氧化锌的工艺,达到铅锌分离,铅富集,回收铁,锰等有价金属的目的,实现了低品位氧化锌矿的绿色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代兰特拉氧化铅锌矿中的锌主要的存在形式为:菱锌矿(ZnCO3)、水锌矿(2ZnCO3•3Zn(OH)2、锌矾(ZnSO4)、硅锌矿(ZnSiO3)和铁锌矿(ZnO•Fe2O3)。

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主要化学反应如下:(略)。

采用酸浸工艺,锌的回收率可达92%,并可实现铅锌分离,该工艺制活性氧化锌技术路线是可行的。

刘清等[4]提出了贫杂氧化锌矿碱浸-沉淀法制备锌精矿和铅精矿的新工艺,该试验结果表明:铅和锌的回收率均达到80%以上,得到的锌精矿中锌质量分数为52%,铅精矿中铅质量分数为78%,均达到行业标准。

其中沉淀铅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硫化钠沉淀剂加入量是铅质量的1.8倍,温度70℃,反应时间30min;沉淀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硫化钠沉淀剂加入量为需沉淀锌质量的2.4倍,温度为90℃,反应时间3h。该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2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

在某些高硅低品位氧化锌矿的处理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我们提高锌的浸出率[5-6],另一方面提取SiO2,富集其它有价金属也是一条资源的绿色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之路。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借鉴东北大学牟文宁等[7]用高浓度NaOH浸出红土镍矿中SiO2,该研究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SiO2的浸出率可达82.77%,同时碱浸渣中的铁、镁、镍被富集,其中氧化镍的质量分数由1.29%提高到2.15%。

王佳东、翟玉春等人[8]在以硅酸钠为原料制备SiO2粉体的研究过程中以CO2代替无机强酸,采用分步碳分工艺制备高纯SiO2粉体。这样既减少了无机强酸的消耗,同时又能满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该研究表明:在第一步碳分终点pH=10.9时,杂质Al、Ca、Fe等元素的去除率接近100%,当控制第一步碳分终点pH值为10.9时,第二步碳分产物SiO2纯度高达99.9%以上,且制备的SiO2粉体为规则的非晶态球形颗粒、粒度均匀。

其中主反应:(略)。

李国民[9]进行了高硅氧化锌矿浸出脱硅工艺的研究,提出了原矿中和脱硅,二次酸浸工艺,该工艺用原矿取代石灰作中和剂,酸耗降低约50%,碱耗减少约75%,并且通过增加中和凝聚渣的二次酸浸工序,提高锌回收率约9%,使锌的浸出率高达96.1%。

王玉芳等[10]在研究兰坪某灰岩型低品位氧化锌矿时,根据矿石锌品位低、氧化不完全等特点提出了原矿直接氨浸———浸出渣选矿回收硫化矿工艺流程,其中氨性搅拌浸出考察了氨水浓度、浸出时间、液固比、粒度等因素对锌浸出率的影响。氨性浸出渣可直接浮选生产锌精矿与铅精矿,锌的总回收率约84%。该工艺具有金属回收率高,工艺流程简短,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龚恩民等[11]针对某低品位氧化锌矿石结构复杂、氧化率高、嵌布粒度细和风化泥化严重的特点,采用了焙烧———磁选联合流程处理该矿石,获得了铁品位60.95%、铁回收率80.55%的选矿指标。该工艺流程实现了锌、铁金属及稀有金属的综合回收,有效利用了矿物,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前景。试验流程如图4所示。

湿法炼锌工艺中产出的含有多种有价金属的废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杨文栋[12]采用“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原有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创新,再建了诸多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工序,如钴镍渣处理工序、金银回收工序、硫酸锌生产工序、铟回收工序等,实现了资源的绿色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内涵和综合实力。

3细菌冶金技术在难处理矿中的应用

在绿色冶金中细菌冶金方兴未艾,细菌冶金又称为微生物浸矿,是在生物工程技术与传统矿物加工技术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冶金工艺,它体现着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其原理是氧化亚铁硫杆菌等化能自养菌具有亚铁氧化酶或还原硫氧化酶,这些酶能催化矿物中的亚铁和还原硫迅速氧化,使得矿物中的有价金属转化为溶液中的离子[13]。

据报道,用微生物浸矿技术可回收铜﹑铀﹑金﹑锌等50多种元素[14]。加拿大、印度、前苏联等国家,利用细菌法溶浸铀矿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还能综合回收铁、钇及其它稀土金属[15]。目前,细菌浸矿在闪锌矿的处理中应用的比较多,而将细菌用于氧化锌矿的浸出过程中,不仅能促进其中少量的硫化矿在较短时间内浸出,提高锌的浸出率,还有利于浸出液沉淀除铁,降低滤液中的铁含量[16]。氧化铁硫杆菌直接或间接浸出硫化锌矿的原理如下所示:(略)。

细菌冶金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其工艺条件易控制,设备简单等优点,因此适宜处理贫矿、尾矿、炉渣,从而可以达到资源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的目的。同时细菌冶金工艺又是符合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冶金工艺。

4结论与展望

1)因地制宜。科研人员根据各地低品位氧化锌矿的不同特点提出的各种绿色工艺,资源的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工艺具有锌及其它金属的回收率高,目标产品纯度高,质量好,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从而可以弥补我国锌精矿资源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锌工业发展后劲乏力的不利局面,大大提升企业的技术内涵和综合实力,绿色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是今后我们处理低品位氧化锌锌矿的工艺目标与发展方向。

绿色冶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标准;高质量发展;创新;绿色;低碳

一、“十三五”我国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情况

1.划底线,支撑化解过剩产能

“十三五”以来,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执行的各类标准是钢铁过剩产能依法依规退出的重要依据,是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平稳有序的重要保障,为钢铁行业提前完成化解过剩产能1.5亿吨上限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明确了钢铁行业应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方面必须达到的标准。原质检总局印发《质检总局关于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发挥标准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助推结构性过剩产能化解,大力实施“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和“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十三五”期间,“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实施了100多项标准,有效支撑了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行业的产能过剩。“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了206项节能国家标准,通过标准的有效实施,加快了能耗水平较高的落后钢铁产能应退尽退。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优势,以标准化为抓手支撑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十三五”期间,冶金工业规划院主导或参与制定了《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钢铁工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钢铁工业》《取水定额第2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钢铁行业能源审计技术导则》《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5部分:钢铁生产企业》等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了标准依据;针对区域钢铁产业情况,牵头制定了泰州市地方标准《不锈钢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指南》、黄石市地方标准《模具钢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指南》,支撑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区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2.领发展,促进质量提升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推进要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而标准作为重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之一,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标准化建设的作用并提出鼓励、引领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2019年8月,工信部印发《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发挥标准对行业质量提升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提高上下游产业标准的协同性和配套性,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制定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和创新需求的标准,支持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加强先进团体标准的有效供给,提升现有标准技术水平,有效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升级。如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支撑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研制了百余项团体标准,T/SSEA0008—2017《不锈钢冶炼用工业废渣制烧结矿产品》、T/SSEA0016—2018《轿车轮毂用碳素轴承钢》、T/SSEA0020—2019《单轨交通轨道用耐候钢板》、TSSEA0034—2019《喷射成形高速工具钢》、TSSEA0039—2019《柔性显示屏用超薄精密不锈钢带钢》等多项团体标准入选工信部百项团标应用示范项目,有力推动了相关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3.保基本,服务绿色转型

“十三五”以来,钢铁行业深入贯彻国家绿色发展新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标准是促进绿色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抓手,引领和支撑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发展。2016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首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和标准引领,研发推广核心关键绿色工艺技术及装备,加快完善工业能效、水效、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战略任务,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来提升工厂绿色制造水平,《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要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从设计规划到评价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2017—2019)》《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发展行动指南(2018—2020年)》均提出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切实发挥标准化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大力开展重大绿色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研制,并率先在行业内开展了绿色制造标准研制和评价工作,为钢铁企业实施工艺优化和绿色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指导,促进了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例如,《烧结烟气循环利用技术规范》《高炉冲渣水余热利用技术要求》等重点技术标准的研制,对于先进高效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钢铁行业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高炉法处理含铬废物技术规范》的研制,有利于含铬废物的规范处置和有价资源的高效回收,对于推广钢铁工业窑炉协调处置社会废弃物的应用意义重大;积极响应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率先在钢铁行业开展绿色工厂评价工作,并牵头开展了《钢铁企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标准的制定;等等。

二、钢铁行业标准化工作“十四五”发展重点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并明确提出要“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钢铁产业作为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更应该重视并发挥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为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支撑。因此,钢铁行业“十四五”时期应积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一是研究并构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按照体系框架要求逐步有序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二是着眼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满足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的需要,立足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在追求高标准中创造更多优质供给;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节能、节材、节水及减排等标准的制定实施,加快标准升级步伐,通过标准严起来、高起来、快起来,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十四五”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路径与建议

1.激发标准活力,引领创新发展

在国家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应持续释放活力,实现对创新发展的支撑和引领。按照国家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精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应积极开展团体标准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标准化工作中的能动性,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提升标准的有效供给,创新标准化服务模式,更好地支撑技术创新。

2.强化标准支撑,服务绿色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工业行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钢铁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加快相关绿色标准的研制和有效供应,为实现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提供全面支撑,包括:加快先进、成熟、可靠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先进技术产品在行业内的应用;制定并优化环保排污、水耗、能耗限额排放指标,进一步倒逼钢铁行业企业实施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和绿色制造发展;等等。

3.夯实标准基础,引领低碳发展

“十四五”时期,低碳发展将是实现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中国钢铁工业在积极开展低碳技术实践的同时,应通过标准建设,提前储备,先期进入,夯实低碳发展的基础。例如,随着氢能冶金、CCS/CCUS等革新技术的开发,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尤为重要,应以标准规范行业可行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说,制定技术指标先进的低碳标准,对加快实现我国钢铁工业低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结束语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钢铁工业应高度重视、谋好未来。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应加大钢铁领域先进标准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标准化对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支撑、引领作用,让钢铁行业成为标准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作为工信部钢铁行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组及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团标委的秘书处单位,将积极组织并开展钢铁领域产品、能源、环保、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低碳等钢铁行业全产业链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也将持续秉承“技术+标准”的特色服务模式,服务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EB/OL].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质检监〔2016〕193号)[EB/OL].

[3]张若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化工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N].澎湃新闻,2019-09-1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

[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工信部科〔2019〕188号)[EB/OL].

绿色冶金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炼钢;低碳钢;碳达峰;碳中和;氢冶金;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什么是低碳经济?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这里的碳指的是CO、CO2还是CH4?低碳炼钢和炼低碳钢(低碳钢是指碳含量低于0.25%的碳素钢)是一回事吗?这一切还得从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简称GHG)说起。温室效应,是指来自太阳的热量以短波辐射的形式到达地球外空间,然后穿越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这些短波辐射热量后升温,升温后的地球表面反而向大气释放长波辐射热量,这些长波热量很容易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这样就使得地球表面的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及臭氧(O3)组成。1997年于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中所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明订针对六种温室气体进行削减: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其中后三类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强,但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25%,其次是甲烷(CH4),约为15%。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的结构组成见图1。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导致全球变暖、缺氧、海平面升高,引发未知病虫害和土地沙漠化,威胁人类生存,所以必须在各个行业的经济活动中着力改善能源使用效率,对化石燃料逐步加以限制以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减少组成占比高达77%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1钢铁工业碳排放现状

2014年全球CO2排放量为324亿t,中国约占28.2%,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全球钢铁工业CO2排放量约为28亿t,约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8%,中国钢铁工业CO2排放量占到全球钢铁工业CO2排放量的60%以上,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5%,按行业大类区分,占据第二位,仅次于能源电力行业的40%,高于水泥行业的13.5%。中国钢铁工业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1)电炉生产效率低于转炉,电炉平均58min/h,个别达到35min/h,转炉冶炼周期平均为32min/h。(2)相比与转炉,因为电价高、废钢量少价高,电炉没有成本优势。就全废钢冶炼的电弧炉而言,吨钢成本约为3400元,较转炉吨钢成本的3050元高出约350元/t[1]。(3)基于上述原因,2018年以高炉-转炉的长流程炼钢产量占到了总产量的90%,而电弧炉短流程炼钢的产能仅占约10%。相比同期全球电炉钢平均占比约28%(其中美国电炉钢平均占比约68.4%,欧盟40.3%,韩国32.9%,日本24.2%)有很大的差距。(4)炼钢流程的不同,决定了能源结构的差异。我国的炼钢工业能源结构中,电力消耗约占6.3%(光电、风电<1%),油气能源约占1.7%,煤炭、焦炭占比高达92%,远高于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58.5%的平均值。(5)高炉-转炉的长流程炼钢吨钢CO2排放量约为2.11t[2],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吨钢CO2排放量约为0.5t,不到长流程的1/4,减排优势明显。

2低碳炼钢是钢铁工业发展的方向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主席庄严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此中国将进入低碳经济时代或双碳时代。所谓碳达峰是指某一时刻CO2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则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生产活动自身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的“零排放”。钢铁工业是劳动力、能源密集型行业,现行长流程炼钢消耗大量煤炭资源,排放大量CO2。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钢铁产量的大国,钢铁工业CO2排放约占全国总排放的15%,同时排放大量的污水。在全球CO2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下,欧盟、日本、韩国等主要钢铁生产地区均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技术路线,国内的钢铁行业CO2排放量现在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随着环境要求的日趋严格,在目前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的钢铁行业迫切需要低碳绿色的钢铁解决方案,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来有效降低钢铁生产CO2排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活动在现阶段的必然要求,炼钢工业自然要服从和适应这个经济规律,践行低碳炼钢,努力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以,作为中国制造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钢铁行业应全力推进碳达峰、碳减排工作,为确保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走低碳炼钢之路势在必行。

3实现低碳炼钢的途径

实施以降低碳排放为目的的低碳炼钢关系到炼钢流程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冶金原理、炼钢工艺流程、能量守恒与电炉技术革新、提高入炉废钢比以及炼钢辅助设备节能等角度加以分析。按炼钢的原理来讲,氢冶金被寄予厚望。式(1)~式(4)是传统冶金的化学反应式,式(5)是氢冶金的化学反应式,可见氢冶金反应产生的水蒸气完全取代了碳还原反应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需要大幅降低氢气制取的成本,为氢冶金的普及创造条件。Fe2O3+3CO=2Fe+3CO2(1)2Fe2O3+3C=4Fe+3CO2(2)FeO+CO=Fe+CO2(3)FeO+C=Fe+CO(4)Fe2O3+3H2=2Fe+3H2O(5)就炼钢工艺流程而论,增加短流程钢铁产能的比例是实现低碳炼钢的有效途径。2020年12月工信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电炉钢比例提升至15%,力争达到20%。短流程炼钢二氧化碳排量不到长流程的1/4,同时,吨钢可节约约1.3t铁矿石、减低能耗350Kgce、减排废渣600kg、焦炭400kg、节水40%。为此,需要开展以下工作:能源结构多元化。提高绿色清洁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比例,适当降低电价,支持电炉炼钢的发展;扩大废钢渠道,鼓励废钢进口,降低铁矿石的进口量,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提升电炉钢的产量。就电炉设备本身而言,采用以下技术有利于实现低碳炼钢:超高功率电炉炼钢技术、节能型短网技术、留钢操作平熔池冶炼技术、炉壁氧燃烧咀助燃技术、炉门碳氧枪技术、EBT偏心底出钢以及废钢预热、铁水热装技术等。由中冶赛迪自主研发的新型柔性电源(IG-BT)直流电弧炉技术,采用模块化分组设计,可有效提高熔化期功率因数,缩短冶炼时间、显著降低电耗。另外,作为氩气的潜在替代气体,转炉顶底吹CO2、LF炉和电弧炉底吹CO2、CO2作为连铸保护气、CO2用于冶炼不锈钢和循环CO2燃烧。CO2在钢铁冶金各流程的应用,合计使用量有望达到吨钢100kg[3]。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应对整个炼钢流程的每个环节进行优化,以达到低碳炼钢的目的。表1为炼钢电弧炉能量输入与输出参考值,其中废气、冷却水、钢渣中所带热能占到了能量输出的43%,这些潜在能量的余热回收再利用对节能减排非常重要。提高废钢比、延长钢铁材料的使用周期和生命周期对于节能减排意义重大。钢材是为数不多的具有超常生命周期的工业原材料之一,加强废钢的收集、分类和再加工处理,进行循环利用,能够消除炼铁阶段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污染、钢渣污染和废水污染。另一方面,提高钢材质量,研发耐候钢,延长钢铁材料的使用周期减少使用量,同样可以降低碳排放。关注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CCUS)[4]。与低碳冶金技术不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简称CCUS)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技术,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作为目前唯一能够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减排技术,CCUS是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技术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尚没有超过100万t/年的大规模全流程示范项目,而且短期内CCUS技术实现商业化运作仍面临成本高、部分关键技术不成熟、配套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缺失的困难。此外,炼钢辅助设备的能耗指标也应给予关注。除尘风机是长期运行的重要辅助设备,应根据生产工艺过程,通过检测烟气参数,自动调节风机转数(风机功率与其转数的3次方成正比),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5]。除了风机以外钢水罐车、液压站、合金加料皮带机等辅助设备驱动电机功率每台电炉配置多达500~600kW,电机的能效等级建议按《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2020)一级执行以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

4结语

绿色冶金技术范文第4篇

一、关于推进向工业强市跨越主要任务

(一)阶段目标。1、一年有新进展。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实现销售收70亿元,同比增长43%;2、三年有新突破。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年递增40%;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年递增45%以上。3、五年上新台阶。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到85亿元,年递增35%以上;销售收入*到280亿元,年递增40%以上。

(二)实施2大工程。1、培育50亿以上企业1家(齐鲁石化*州公司),规模以上10亿企业5家(汇鑫能源、智鹏麻业、顺鑫鹏程、香港玖源、美好塑业),规模以上5—10亿企业10家。

2、“百亿工业园工程”。*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三)抓特色资源产业集群发展,做强三大产业链。我县提出了做大做强五大产业链。能源化工以汇鑫能源、齐鲁石化*州大化肥、香港玖源等为依托,积极招商引资,壮大,发展化工园区;煤炭冶金以大海钢铁等为依托;丝麻纺织以智鹏麻业,四川美好丝绸等为依托;绿色食品以顺鑫鹏程、石桥绿色食品园为依托;建筑建材以超发砼业、亿禾建材等为依托。

1、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链。重点支持汇鑫能源公司年产20万吨LNG,齐鲁石化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香港玖源公司4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尿素、6万吨三聚氰胺,*钢2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相继投产,力争化工产业区工业增加值*到40亿元。2、煤电冶产业链,承接*钢产业转移,支持福*焦化二期建设,力争企业环保*标排放,支持大海钢铁的建设,力争年产50万吨铁。支持建设等4家煤炭生产企业年产原煤15万吨,煤焦化产业链新建5家年产40万吨以上洗选企业,建材产业,做大做强亿禾建材、超发砼业,新建年产5000万匹空心砖企业5家,关闭非法、高耗能、环保不*标建材企业。3、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启动建设石梯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中区,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苎麻产业链,我县以赵家、河市为苎麻生产基地,着力构建公司—协会—农户的苎麻工业园,以*县智鹏麻业、南国印染为主,打造苎麻—脱胶—纺织—服装及麻杆纤维板和脱胶,印染水处理利用的苎麻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关于改善跨越发展的基础设施主要任务

加快水电、火电建设和输电、输气管网建设,构建跨越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整合煤炭资源,支持骨干矿井技改扩能。

全县煤矿资源从原来的84家通过资源整合后到2010年57家,年产量突破300万吨。

水电产业。为开发利用好水力资源,计划在九节滩建成3×1.3万KW的水电站,总投资31000万元;计划建秸杆及垃圾发电1×1.5万KW,总投资1000万元,实现蓄水、饮水、养殖、灌溉、航运、发电为一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三、关于资源节约利用主要任务

(一)调整工业结构,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工作。冶金、煤炭、化工、建材、电力五大行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县的60%左右,耗能量占到85%,要想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以关闭、淘汰、控制新上三项措施并举。在冶金行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在水泥行业:大力发展新型干旋窑水泥,尽快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生产能力;在电力行业:新电厂必须采用超临界和超临界发电机组,下决心淘汰装机能力小的常规燃煤机组,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在化工行业:发挥资源优势,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突出抓好科鼎、兴乐、福*焦化、赢川等8户重点用能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力度,促进生产工艺的优化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实现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年均下降8%;

绿色冶金技术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节约资源优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符合**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坚持科技先导、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总体谋划、突出重点、有限作为,抓好试点示范,努力在近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坚持制度激励与法律规范,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年,逐步建立全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全省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轻工、汽车6大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建成100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循环型企业;以现有各类开发区为重点,规划、建设、改造10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加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5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城市。(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农业厅、环保局、法制办、供销社和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负责)

(四)主要指标。按**年不变价格(下同),力争到**年,努力实现以下工作指标: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每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年均降低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降低7%左右;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提高3个以上百分点,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左右;主要污染物单位排放量年均下降5%。努力完成以下预期指标:全省消耗每吨铁矿石、铜矿石、磷矿石等重要资源产出的生产总值年均提高3%左右,农业灌溉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和30%左右,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1300万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农业厅、水利厅、环保局、供销社和冶金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负责)

二、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五)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高效利用,以开采、冶炼、再生利用等环节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装备,努力提高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冶炼回收率,降低单位产品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积极拓展铁矿、铜矿共伴生矿元素范围,推动磷、盐等矿产资源的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磷矿全层开采,加大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技术开发和应用,提高综合回收率和加工水平。在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热电联供、余热余压发电和绿色照明,严格执行新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促进中水工业发展,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机械、汽车、化工、建材、纺织和信息等行业的主导产品为重点,积极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发展绿色制造,大力推广应用重量轻、可再生零部件或材料,延长原材料的生命周期。(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信息产业厅和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华中电监局负责)

(六)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要加强对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提高尾矿、尾渣、磷石膏、冶炼废渣、黄磷炉渣、尘泥、粉煤灰等综合利用率,加强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有机废物等综合利用,推进污水、烟气资源化,促进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工业发展,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在冶金、建材、能源等行业中大力发展能大量消纳利用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利用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产业,不断提高可燃废弃物在水泥生产能源中的比例。推进煤矸石发电和垃圾发电,大力兴办沼气工程,发展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秸秆还田,建设秸秆生物有机肥、秸秆气化和秸秆发电等示范工程。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加快建设畜禽生态养殖示范工程。(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农业厅和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负责)

(七)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在冶金、化工、石化、建材、轻纺、造纸、医药、电力等工业行业和畜禽养殖、餐饮、旅馆等农业和服务行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实现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减少。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加快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限期治理,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清洁生产,企业新建、改造项目,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继续扩大清洁生产试点,在全省开展创建部级、省级清洁生产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积极推进行业内不同产业和相关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合理延伸和组合,加快现役燃煤电厂二氧化硫脱硫改造,**年底前完成2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脱硫改造,建成一批废物“零排放”企业,不断提高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水平。加强三峡库区及影响区水污染防治,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的水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加大洪湖、梁子湖等湖区水污染防治力度,逐步改善重点流域区域水环境质量。(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旅游局和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华中电监局负责)

(八)大力推进废旧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提高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建立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回收网络,大力推进废纸、废电池、废橡胶、废塑料回收与资源化,在武汉建设废纸、废塑料分检处理和综合利用基地。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报废汽车的整体拆装,加强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废弃电脑回收和再生利用,建设区域性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发展各类规范化的废旧物资和大型再生品交易市场,加强废弃物资回收利用,形成回收、集中加工预处理、综合利用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加工产业体系。积极推广社区厨余及粪便减量化系统,全面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及分类收集,促进城市垃圾生物转化、能源转化利用;推广垃圾制块技术,加强建筑渣土和建设工程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扩大建筑垃圾环保制砖;加快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推广城市中水回用,积极推进雨水收集和利用。(省供销社、发展改革委、建设厅、水利厅、商务厅、环保局负责)

(九)大力推进绿色消费,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购买和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以及再生产品。推广“绿色建筑”,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推广净菜进城,限制过度包装,提倡宾馆、饭店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大力发展节能、节材、可重复使用、易于自行降解的包装材料,在食品、保健品行业推广包装物资源化试点,鼓励大型商场、超市使用和销售再生材料、再生包装产品。大力倡导合理用餐消费,减少剩菜剩饭浪费,推进武汉市率先在全省餐饮业进行泔水回收处理试点。政府机构要带头推行绿色消费,全省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在改扩建时,必须同步实施节能达标改造,在政府机构、公共建筑全面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和节电电器,减少、限制会议办公用品的发放与使用。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产品以及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等绿色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积极倡导办公用品多次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省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商务厅、环保局、质监局、机关事务管理局、政府采购中心负责)

(十)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循环式组合。生态产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各地要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特点,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改造各类开发区,推动产业的区域合作互补。整合提升部级、省级各类开发区,制定入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准入标准,集中建设能源供应和污染治理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共享和规模化经营。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引进关键链接企业,重点推进汽车、磷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盐卤等特色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提升市县级工业园区层次,提高工业集中度和清洁化水平,推进市、区或县、镇联动为园区配套,延伸为冶金、化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配套的生态工业链网,培植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废物消纳利用等循环型产业。建设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园区,积极推广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种养加模式,建设能源综合利用体系,提高农村能源自给能力。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养殖指数,实现农业无害化生产、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提高土地、水面、草场、山林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绿色食品,形成以主导农产品为中心的链式复合农业产业体系。(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建设厅、农业厅、环保局和机械、石化、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负责)

三、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十一)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和制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分析各地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研究,加快组织编制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明确推进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十二)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核算制度。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统计局、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污染排放强度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将主要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制度,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监测分析。(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局、统计局负责)

(十三)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各级政府要组织发展改革、经委、环保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省直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环保局和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负责)

(十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省发展改革委要抓紧制定《**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优先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先进制造业和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新能源、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资源再利用循环型农业,逐步建立工农业之间的产业共生联系,形成新型生态产业。提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密集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坚决关停一批资源消耗大、物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加快淘汰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建立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综合利用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经委、科技厅、农业厅、环保局负责)

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十五)加快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各级财政、科技和环保部门应在科技经费、环保专项资金中加大对循环经济科技攻关项目,以及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减量技术、提高材料使用寿命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将其纳入科技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计划,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环保局负责)

(十六)加强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科技厅、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导向目录和技术发展指导意见,以及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组织展览会、推介会、技术讲座等形式,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以及节能、节水、低耗、环保型新装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建设厅、环保局负责)

(十七)制定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省有关部门要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修订重点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加快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积极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的研制。(省质监局、发展改革委、建设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环保局负责)

(十八)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政策和政务信息,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服务。(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环保局负责)

五、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十九)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纳入各级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吸引民间投资向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项目倾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

(二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省物价局要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价格政策,积极调整我省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价格关系,逐步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循环经济产业。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加快推进对居民生活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扩大峰谷分时、丰枯电价执行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实行尖峰电价;对风电、垃圾焚烧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规定执行;在国家实施竞价上网前,对现役燃煤电厂经过脱硫改造后,上网电价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杆电价的,要按规定予以支持调整;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省物价局牵头)

(二十一)制定和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认真落实国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废旧物资交易行业的发展。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在地方排污资金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投入力度。对应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而未按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投资计划、安排企业发展基金时不予考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中对其申请的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不予受理。加快研究促进节能、节水、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的鼓励政策,制定鼓励使用环保型、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将污水处理费标准尽快调整到保本微利水平,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省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国税局、地税局、环保局、物价局负责)

(二十二)加强地方性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框架,结合国家正在制定的《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以及《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法规,及时研究提出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建议,并配套制定实施细则。近期要重点修订完善《**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研究制定《**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管理条例》等。(省政府法制办、发展改革委、经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厅、供销社负责)

(二十三)加大对资源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实现物料平衡。要切实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推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和ISO14000认证。建立废物处置监督制度,加强对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置的责任追究。各级环保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环保局、统计局、质监局、供销社负责)

六、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保障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保障。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及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省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各市、州、县政府都要指定一名领导同志负责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二十五)着力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及市(州)人民政府,在企业、园区和城市(或社区)三个层次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一是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建一批循环型企业;在重点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二是整合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大力开展生态工业(农业)园区试点,建立以产品链为基础、相关产业并存、资源特色突出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三是以资源梯级利用城市为重点,按照城市环境容量大小和产业体系之间耦合关系,探索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地区产业体系、城市运行体系、人居生态体系和消费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重大专项,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总结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全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局负责)

(二十六)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专题调研、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示范试点等,加大对循环经济组织协调工作的支持力度。(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