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环境设计

绿色环境设计范文精选

绿色环境设计

绿色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一、解读绿色设计

(一)绿色设计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在设计领域开始出现的一股潮流,强调生产与消费环节都需要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就是最初的绿色设计(GreenDesign)思想。这种思想不仅指导设计师的设计方向,更倡导一种社会责任意识,促使社会各界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人类与外界的关系。绿色设计的概念与生命周期设计、环境设计、生态设计等概念接近,所以在各种场合经常被相互替换使用。

(二)绿色设计的发展状况

早期的绿色设计概念是单纯的从材料和生产环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在各类产品制造业里,各种新型的环保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一度成为创新的形式。之后,简约主义强调尽量减少无谓的材料消耗,去繁从简,从产品风格上给绿色设计注入了新的含义。再后来,生态环保的概念由生产层面扩展到了消费者层面,引导绿色消费也成为绿色设计策略的环节之一。直到今天,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下,绿色设计更是一个时代的设计命题,是一项从设计源头的材料选择,到生产加工环节,再到包装、销售、消费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工程,在建设人类生态家园的进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认识绿色服装设计

在服装设计领域,绿色服装设计的概念也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关注生态平衡,讲求环保,追求历史回归、自然回归、寻求人文关怀,成了当下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特殊要求,绿色服装设计也成为现代服装产业下发展的必然方向。服装的“绿色性”是集设计师环保思想、服装材料开发利用、服装风格表达、无污染生产流程、穿着安全、绿色包装和销售等属性于一体,全面贯穿生态环保的理念,不是简单的从某一个层面考虑环保,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绿色服装设计的理念

(一)“师法自然”的表现

“绿色”是浓缩了大自然特征与生命本质的理想颜色,“绿色设计”也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上提出的设计思潮。对于紧张焦虑、都市快节奏、环境污染、能源减少的现代生活状态等一系列问题,绿色服装设计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提倡使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进行设计。在服装材料的选用上,除了开发新型的环保纤维外,还选用纯天然的动植物纤维原料,或者挖掘传统的防染技术;在服装色彩运用上,可以借鉴如海洋色、森林色、天空色、泥土色等一系列的自然色调;在服装图案设计上,可以借鉴自然界各物种的形态进行设计,如昆虫翅膀的纹样、花鸟鱼虫等题材来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造型上,可以通过对服装结构的重新塑造追求自然、无拘束的舒适性,强调原始服装中那些自然随意的风格特点和乡村田园式的诗意美感。自然界中的元素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是设计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二)人文关怀的体现

当前绿色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人性自由,也有别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文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文关怀,除了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以外,更赋予了广泛的新含义,不仅仅停留在自我感受的小个体上,还要考虑他人,在关注人文环境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在关注人类的现在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现代设计范畴下的绿色设计更是人文精神需求的体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消费观念下却蕴藏着人类对生存发展、对自然环境和谐的共同需求。正如在绿色设计理念下,建筑设计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历史文化背景与当下环境的协调融入;工业设计中,注重考虑以开发节能环保型产品或利用物理能源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室内环境设计中,要求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以减少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在服装设计中,拒绝采用动物毛皮面料并替代各种新型仿裘皮面料进行设计来倡导保护动物等,这些都是新时期赋予的人文精神需求及在设计中的文化体现。

(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是一项保护世界生物资源的纲领性文件,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当代的科学术语明确提出来。1981年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出台了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保护地球》文件,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新世纪,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的理论背景下,绿色设计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推进,设计思想的成熟和责任意识的产生使得绿色设计有了新的本质内涵,设计的目的是要保证地球能够永续开发利用并支持所有生物生存的能力。伦敦时装学院对“可持续”一词运用到服装设计中的理解为“合乎道德及责任的运用资源,不损害社会及生态平衡”,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给了更深入的解读,将“发展”与道德责任、与生态相联系。今天的设计,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谋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可能带来的美好和快乐,也可能带给人类的是破坏和毁灭,设计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绿色设计作为一个新潮流,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风格表现和设计形式的变化,更是一种设计策略的变革和导向,是人类迈向美好明天的可能途径。

三、绿色服装设计的表现与应用

(一)面料的绿色性

面料是人的第二层皮肤,采用环保面料是绿色服装设计的重点。服装面料的绿色性不应该狭隘地理解为采用由天然植物、动物纤维和毛皮加工形成的传统的棉、麻、毛、丝等面料。即便是棉、麻、毛、丝也未必是真正安全和绿色的。如果天然纤维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杀虫剂,导致纤维中农药的残留,制成服装后也会对人的皮肤产生伤害。若染色时使用过量的甲醛和重金属也会伤害消费者健康。所以,环保面料是指达到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和通过检测的纺织行业中,选用对周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材料,并按标准生产出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服用面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技术也为人类更好地生活而服务,新开发的包括具有可回收利用,无污染,健康舒适、功能性等特点的新型面料也都是环保生态的体现。特别是新型的功能面料的开发,因其在特定领域有着特殊要求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及消费者的亲睬。比如户外运动的服装,需要具备防紫外线、防风、防水、御寒、吸湿排汗等功能;消防员、炉前工等特殊岗位的服装,需要阻燃的功能等。面料的绿色性更多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简约风格的体现

“少则多,多则惑”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观点。这个观点延伸于设计领域也同样合乎道理。当下的绿色设计强调尽量减少材料的消耗,重视材料的循环使用,从而使得“少就是美”“少就是多”在设计理念中有了新的含义。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简约风格正体现了现代人简单而高贵的生活理念,遵循“少就是美”的设计美学原则,在服装结构设计中,重“质”而不重“量”,重“机能性”而不重“装饰性”,去繁存简,以结构设计的目的满足人体功能的需要为出发点,去“设计化”地演绎着简约主义风格服装设计的核心思想,侧重于穿着者的舒适程度和对其所需环境的适应性和功能性上。另一方面,简约主义风格的服装在设计上也许会有多种穿着方式,以达到不一样的穿着效果,以适应更多的环境变化和需要。简约主义是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服装设计风格。

(三)绿色管理与营销

在绿色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生产企业不应一味追求低成本而降低面料品质或违规生产流程,应本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产有益于消费者安全和健康的产品为己任,重视整个产品研发到生产制作的过程,进行绿色管理,并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营销过程中,绿色包装是必须被关注的一个环节,既要降低包装成本,又要降低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不能过度包装,造成能源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失调和视觉污染。企业应在管理和营销上做出努力,将企业的利益和消费者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倡导生态环保理念,实施绿色包装及绿色营销,树立设计师、企业与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打造良性的绿色市场经济氛围,推动全社会的环保生态发展,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且更加尊重生命和价值。

(四)绿色的消费观念

全社会各层面都在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而努力。其中,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作为企业唯一不可掌控的部分,但消费者的意识一定会影响和限制企业的生产方向。所以,消费购买环节是结果制约过程的形态表现。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曾掀起了“绿色消费者运动”,这是一项通过消费领域来触动影响生产领域的环境保护运动,并在1987年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中将绿色消费作出了明确定义。概括而言,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贯彻绿色设计的理念,不仅要培养设计师和生产企业的责任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全民正确的消费意识,改变传统的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在促进人类的健康生活状态和良好环境上共同努力。

四、结语

绿色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所谓绿色设计,顾名思义即绿色的设计,首先要在设计中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双重需求,又要将“绿色”这一概念贯穿到整个设计之中。当代绿色设计的手法多种多样,不仅可以从材质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施以改变,还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形式的变化达到“绿色”的效果,而当下最为人们关注也是可以最直观地改善环境的手段便是通过最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设计的绿色化、人性化、生态化。

2绿色设计的新趋势

新科技和新工艺的发明和使用代表了环境艺术学科乃至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前沿思想,新技术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研发新的技术来改善能源的使用,使用最少的能源创造出最好的设计,同时又不破坏设计原有的功能需要。如以室内设计中的取暖技术为例,新的取暖方式——地暖的采用,不仅能够使取暖效果更加均匀,提高暖气的舒适度,而且使用地暖可减少空气的对流降低室内的灰尘。其节约能源和隔音效果也非常显著。另一种更为人们熟知的技术手段便是将室内设计室外化,通过把室内室外相互延伸,将室内空间室外化,使建筑宛若是自然中天然形成的一般。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的改变,那么设备、结构、材料之间的协调方式、施工工艺必然也随之改变,新的协调方式和施工工艺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空间的形式与功能的合理分配方面,更要结合新的先进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更多地将绿色设计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3案例分析

3.1深圳万科中心

“漂浮的地平线,躺着的摩天楼——一个位于最大化景观园林之上的水平向超高层建筑”——深圳万科中心设计手法:(1)深圳万科中心拥有一个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活动场所的开放公园。超过100%的绿化为市民留下了足够的避暑和嬉戏场所。建筑采用地步架空的技术架空9至15米,形成了局部的生态系统和微气候,保证了建筑的自然通风。万科中心在保持总体规划合理的基础上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利用自然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等低成本、低投入的方式对周边的生态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采光:可根据不同朝向设置调节的遮阳体系,其可动式外遮阳的表面和可转动式悬挂立面遮阳系统,既保护内层玻璃减少光晒和风力,又不会阻挡窗外优美的风景,一举多得。通风:建筑的开窗率高达30%的玻璃幕墙结构保证了良好的自然通风和空气对流。万科中心屋顶放置了太阳能光伏电板,降低了万科中心14%的总体能耗。在室外空间,尽量采用渗水铺装的露面以加强雨水的渗透,种植本地树种,利用各种与景观相结合的措施,减低雨水冲刷,保持当地水土环境的同时又减少灌溉用水。建筑内部采用速生、可再生材料进行设计和装饰,如钢材、玻璃、地毯、竹等速生、可再生材料。(2)1)万科中心在施工中尽量使用本地材料,方便运输和采用,减少材料运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2)使用回收材料修复和再利用,如钢材、水泥等材料重复利用,降低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而且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新材料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3)绿色的施工: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施工中采用大量可再生材料。回收并抢救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废弃物,开辟专门的空间用于回收废弃物,并要求按照类别分别进行回收。

3.2英国诺丁汉大学新校区

诺丁汉大学占地330英亩,校园风景如画,是英国最漂亮的大学校园之一,是一个优秀的新型绿色建筑案例,是具有代表性的绿色设计的建筑实例。设计手法:(1)约12公顷的月牙形基地是在原有的自行车工厂用地的基础上更新再利用的。基地的东北面是巨大的工业仓储设施,而在西南面则是住宅小区。如何在工业与人类聚居地之间建立一座协调的桥梁,霍普金斯的设计是建造一个沿基地地形自然弯曲的水体,在产生动态环境的同时起到软化边界和缓冲的作用。沿着这一弯水体建筑的主体由此展开,并由一架空廊道贯穿。与基地的两个出入口连通的是一个林荫通道,位于建筑体的背面,为人们提供安静休闲的场景。这一线性人工湖是设计师设计重点,人工化的痕迹不利于绿色设计的表达。因此在这一水体的设计上,人工化被尽量避免,而试图创造一种人工的自然平衡。同时通过对雨水的回收利用、培养水生动植物去带动水体的生态循环等措施减少人工保养费用等。(2)通风:对于自然风的利用是体现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的另一重要方面。诺丁汉校园的通风设置是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辅以有效的机械通风装置。夏季时,风经过湖面得到自然的冷却;在冬季,住宅区背面的树林则成为有效的挡风屏障。(3)采光:在采光上建筑师考虑了适合的太阳水平角和高度角把光电板安置在中厅,中厅具有充足的阳光,进入教室的气流在这里得到加热。这些太阳能光电板用于提供驱动机械通风扇的能源,同时它们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

4结语

绿色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一)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绿色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进行公路、铁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前提,是现代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推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适度消费模式的建立,推动能耗物耗高、经济效益差、破坏生态严重的产业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工艺,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带动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改善地区形象。

(二)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大战略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如果只是追求经济建设,而造成环境破坏,人民的幸福也无从谈起,因此,西部大开发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手同时抓,建设山川秀美的新西部,保护好生态环境首当其冲,如果在西部大开发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其他方面的成就再大,西部大开发也将归于失败,不仅会影响到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威胁到西部自身的生存,给全国整体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三)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状况又从某种程度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协调,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在发展当中忽略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就是破坏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所以西部地区要避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弯路,坚决防止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来一时的发展。

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要求“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此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区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一)生态环境基础底子薄,欠账多,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80%以上的西部国土划归国家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同时,全国大约63.34%的贫困县和一半以上的生态脆弱县位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目前GDP占全国的20%左右,但工业废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全国的30%左右,万元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比东部地区高出1~5倍。西部尚有6500多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需要退耕,近15亿亩退化草原、7.8亿亩沙化土地亟需治理;2500多万群众居住在生态脆弱、自然灾害多发、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2000—2010年期间,西部地区生态质量趋于好转,但是生态质量仍处于生态阀值以下,离生态系统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估计要到2020年左右才可达到生态阀值线附近。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仍然尖锐,并且还将继续长期存在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意愿十分迫切,但受到市场要素限制,经济发展仍然依赖自然资源尤其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两高一资”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形成了“低收入-破坏生态-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另外,这种在现实利益面前有意无意地忽略生态平衡问题的原因,也与政府政绩考核方式有关。虽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们在理念上基本上完成了由“唯GDP论英雄”的模式向“绿色GDP”的转型,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走形式、一刀切、考核权重不合理、考核指标不具体等问题,对西部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没有构成实质性地倒逼作用。

(三)生态环境建设的立法体系进程缓慢,阻碍了生态环境建设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立法体系有国家和西部两个层面。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法尽管进行了修正,但该法的重点仍偏重于环境污染治理,非常明显的轻视生态保护问题,其他诸如自然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对生态保护的力度也明显不够,而且这些单行法与环境保护法的割裂和责权不明造成管理部门职权不清,缺乏对整体利益的考虑等。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在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明显的问题包括各地有关立法不协调,该统一的立法未能统一;没有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统筹性,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等。这样的立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突出的表现如地方政府环境责任未真正落实,行政法律责任并未得到追究、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的诉讼制度存在缺失与局限、环境公益违法行为的受害人缺乏必要的权利救济途径等。

(四)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形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合力中国的生态补偿探索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尽管在政府、学术层面有很多探讨,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但整个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因保护生态而发展受限,但未获得相对利益补偿,挫伤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大。生态补偿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很强,涉及到区域之间以及生态功能区农牧民根本利益的调整,需要有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而西部地区的生态补偿地方规定显得相对模糊,缺乏应有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很多条例只规定了什么情况下应当予以补偿,但并没有说明具体的补偿金额与方式。此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结构还不完全优化,难以形成压力倒逼机制和增强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和动力。

三、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建议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最终目的是经济的绿色发展。适应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更加注重环境建设的科学性、持续性和系统性,具有重要构建性的要素存在于三个层面:意识层面、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意识上,要彻底扫除阻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思想障碍,实现绿色经济意识的转变;法律上,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制体系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制度上,要依靠制度上的创新,创建高效的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着实提高西部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西部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一套适合于西部生态治理的制度体系,只有真正提高了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才会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法律制度的被动约束层面上升到内在素质的主动自觉层面,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其中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企业的环境意识,只有真正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统筹兼顾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观念和法制观念,养成自觉守法,严格执法的社会氛围,从而把以生态文明为理念贯穿到整个法律政策的制定上,在西部绿色经济建设中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二)加快完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立法体系,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提供充分保障和依据构建西部生态立法体系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应该从宪法的层面,不仅强调防治污染问题,更要强调资源保护的问题以及不仅强调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更要强调普通公民的参与,也就是公民的环境权问题。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应该对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规定是统一和平衡的,尽管目前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正,“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该法中的比重仍然是失调的,特别是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手段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应该在该法中具化。只有当环境保护法真正起到了基本法的作用,单行法才有法可依。在目前国家环境保护基本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但考虑到西部特有的生态环境和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的极其重要性及长期性,可尝试西部先行的做法,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分轻重缓急,制定一部西部环境法,使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真正协调统一起来。在这个基本法之下,清理、整合、补充、修改、完善、配套各项西部地区的单行法,建立健全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法制体系。

(三)推进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建设的制度创新,缓解保护和开发的矛盾

1.加快建立完善西部生态补偿机制首先要加快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制定国家法律层面的生态补偿法和生态补偿条例,明确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等。其次,国家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重点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第三要大力推进生态补偿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全民参与的市场机制转变,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生态补偿,在整个社会形成生态保护服务有偿使用的观念。政府可为各方参与生态补偿牵线搭桥,在全社会形成生态保护的反哺机制。

2.加快实施西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国家层面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尽快出台,并应对西部地区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给予更多支持。目前部分西部城市已开始探索资源有偿使用交易平台,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杠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环境权益交易模式,真正使企业为自身的利益提高治污的积极性,使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真正得以实现。在交易平台的建设中,既要兼顾全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也应考虑西部地区的特殊性。此外,可以探索方式多样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下游企业购买上游社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自然保护区与群众分享门票收入等尝试,向全社会导入生态有偿服务观念,通过利益机制让生态保护迸发出长久活力。

3.积极探索并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政府仍然将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因此在目前阶段政府还应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并且保证其政策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当然,单靠政府资金的独臂支撑很难实现西部生态环境欠账的净减少及其生态重建目标,可建立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社会共同参与,政府、社会、市场相结合的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增强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引致效应。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贴息、投资补贴、信贷优惠、土地使用权获得便利等诱导性手段,扶持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市场化投资,帮助市场化投资者获得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相同甚至略高的收益,以形成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环境投资所必需的动力机制,扩大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汲取的资金量。

绿色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整体性的原则利用自然规律进行设计,从而把环境艺术设计与绿色生态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整体的关系中去思考环境设计的风格、造型、色彩、材质、尺度、功能、以及建筑的布局、环境的规划上,把人、社会和自然看作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

舒适性的原则环境艺术设计的舒适性原则就是要满足视觉上的美观和精神上的愉悦以及生理健康等因素来实现高品质的生活环境。首先就要保证环境的空气质量,努力做到空气清新无污染;其次要保证目标环境有适度的日照,还要做好环境的声环境设计,避免噪音干扰的影响;最后还要保证有完善的环境设施和足够的活动空间,以满足人们基本的功能与活动需要。1.7多样性的原则由于绿色设计的多样性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内涵,它不仅是环境功能的多样性,而且也是物种的多样性和人的活动场所的多样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要避免单一性,尽可能的保持绿色设计的多样性,在狭小的空间内把各个环境中基本单元的生态位置重叠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绿色设计”的方法及应用

重新发掘传统建筑形式的“绿色”意义在我国现在的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传统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吸取传统建筑结构的长处。在人们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逐渐形成了与当地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环境特点、气候条件等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因为黄土比较多且气候比较干燥,长期以来当地居民对建筑节能环保的探索和发展,利用黄土高原断崖或陡坡的自然地理因素,通过挖掘洞穴形成了窑洞,并利用黄土本身的隔热和保温作用,最终形成了具有冬暖夏凉特色的窑洞建筑;内蒙古地区,大多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再加上当地以放牧为主,所以形成了适合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我国北方地区冬天气温比较低,多刮北风,逐渐形成了四合院建筑;我国南方地区则形成了干阑式建筑,特别是福建地区形成了土楼建筑风格的建筑结构,这些地区传统建筑的形成无不体现了绿色设计的深刻内涵。

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在当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上,既要设计一个舒适便利的人工“自然环境”,又要设计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生活环境。所以要运用现代技术与意识来使艺术设计与环境达到高度的和谐,使人类文明得以物质化的延续。另外,要注意保护古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积极保存传统民居,使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这也是现代人文环境意识的体现。还有,要充分的把鲜活的人为因素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上来,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环境的内涵。

采用新型建筑结构和形式实现节能环保为了达到绿色设计的目的,可以从建筑结构的设计上出发,利用当代的技术和设备,把建筑的通风、采光、隔热、保温等进行周密的设计。例如建筑物的外墙采用垂直绿化,设置空中花园和屋顶花园,从而使外部墙体成为内部环境的过滤器,最终实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调节室内物理环境的作用。

运用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手法实现室内外环境的共融营造绿色空间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室内绿化,把绿色盆栽、插花、盆景等与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以营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氛围;另外在室内的选材上,最大限度的选择自然材质,并可利用绘画艺术描绘出山水和绿化景观,从而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感觉,使自然与人工环境达到高度的统一。

研发和使用新材料减少污染可以在环保材料的选择上入手,目前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发电设备以及双层隔热玻璃等环保材料的不断发展,为室内环境的绿色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结束语

绿色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保护,建筑设计

1概念界定

1.1绿色建筑

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于绿色建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界定: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整个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建筑材料的开采、加工、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的过程中,从建筑物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维修及拆除等等方面都要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对环境负责[1]。国内对于绿色建筑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4月15日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对其定义相似,除了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整个过程中要体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对环境负责之外,还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理念。

1.2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利用科学的环境保护理论和方法来充分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发展关系,解决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切行为的总称。关于环境保护,也不乏一些行政、法律等多方面的措施,例如: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3]。新的环境保护法从环境出发,考虑人的行为活动,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来实现环境的保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所说的环境保护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当今的环境保护不只是体现在单纯的环境出现问题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而应是在这些问题产生之前,想办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这是现如今对于环境保护比较重要的理念的体现。而我们所说的绿色建筑设计,恰恰是这种新型的环保理念的切入点。

2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现状

2.1国外绿色建筑发展

我们所熟悉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体现了古代西方的建筑思想,一切建筑都应当遵循“实用、坚固、美观”的建造思想中,也包含了一部分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建造理念,对于我们现代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18世纪~19世纪,欧洲的产业革命,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城市环境遭到污染破坏,政府在这种形势下,积极开展实施了城市公园绿地的建造工作,并且对废弃土地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生态建筑的绿色建筑理念,即把建筑学与生态学合并,称之为“生态建筑”,也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理念。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国际建筑师协会提出的可持续的未来。2000年以后,由于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对于绿色建筑的建造不仅仅限制于理念的驱动,更多的是朝着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并且进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巅峰。

2.2国外绿色建筑现状

1)美国。

a.植物建筑。在美国的芝加哥,建成了一座纯天然的植物生态楼,整个大楼没有使用砖墙与混凝土板壁,而是在原来应设置墙壁的位置上种植植物,把每个房间隔开,人们称之为“绿色墙”,这就是整个建筑的绿色墙体,并取名为“植物建筑”。b.新型太阳能建筑。通过一定的新型建筑技术手段和建筑材料,把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固定在建筑物的墙体和屋顶中,使得建筑整个外立面形成了可接受太阳能的板面,从而大大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减少能源的消耗。

2)德国。

零能耗住宅。这种住宅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建筑的能耗,来源全部来自太阳能的供给,既不需要传统的电力,也不需要烧煤来产生热能,更不需要消耗木材来产生需要的能耗。提高获得太阳能的效率,使得整个建筑对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排放降到最低,是比较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

3)日本。

环境生态住宅。日本的九州市建造了一栋环境生态住宅,大部分的建筑能耗,来源于风力发电设备,同样,跟美国的新型太阳能建筑一样,采用了太阳能辐射收集器,来满足建筑的热能供给需求,而且,最具环保理念的是在每家每户的室外阳台上,都设置了垃圾处理装置,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处理,而且能通过一些特殊处理,产生植物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肥料。而室外停车场地面的设置也具有独特的设计,混凝土地面具有良好的雨水渗透能力,从而使得雨水能够渗透到周边的树木植物根部,起到了浇灌的作用。

2.3国内绿色建筑发展

我国的绿色建筑理念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才被引入国内,直到2006年国家才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999年的《北京宪章》制定了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建筑设计建造的过程中的工作准则。2006年5月,我国制定了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确立了60项发展战略项目,绿色建筑就是众多项目其中之一,并且颁布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标志着国内绿色建筑发展开始真正的往前迈步。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目标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到,国内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大多数都是政府的条文规定以及法律的规定,还没有很好的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来探讨和评价绿色建筑的明确原则。

2.4国内绿色建筑现状

1)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科技馆采用的最大的绿色技术就是高性能围护结构保温系统设计,通过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以及高性能幕墙,合理利用环境风能,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的降低了建筑物的能耗,从而节约了能源。除此之外,还运用了一些高效节能的地源热泵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以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等。

2)天津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楼。设计之初就运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新材料的应用、能源分项计量、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发电以及雨水回收等等绿色建筑技术手段。除了运用了较为成熟的绿色技术外,还可以通过监测绿色建筑技术及设备的实际运行效果,为绿色建筑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3)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沪上•生态家。“生态家”单从名字来看,就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栋绿色建筑,充分应用了新技术,例如:建筑本身通过种植植物来形成整个建筑的过滤系统,使得室内空气清新,屋顶设计成开合屋面,增加了通风效果,也解决了采光问题,起到节能的作用。从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和现状可以看出,各种新建筑材料、新技术、节约能源的新型技术手段被应用到各种建筑当中,人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建筑的低能耗、零污染、低排放等等环保的效果。

3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绿色建筑设计

环境的保护,除了依靠建筑的绿色建造和改造手段,实现建筑的低能耗、低排放,更应在建筑设计中充分的考虑建筑与环境、人、科技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了工业制造、医药生产等等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因此,不仅要依靠使用新型科技手段来满足对于绿色建筑的追求,还应当慢下脚步,从建筑本身的设计出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去让建筑适应环境,让人适应建筑,让环境适应建筑,最终达到让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

3.1设计理念

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真真切切的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设计始终。

1)节约资源,回归自然。设计初始,就要充分考虑到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起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通过借鉴参考一些成功案例来进行设计,如美国植物建筑,在设计上使用植物作为建筑的外墙,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环保效率,更能够降低建筑成本,节约建材资源。

2)不仅限于新建筑。当今大多数的绿色建筑都是新建的,通过全新的设计,全新的材料以及全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建筑的环保。但是,绝大多数已有建筑还是不具有绿色建筑的标准,在对这部分旧建筑的改造过程当中,就应当从改造设计出发,尽量的应用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来实现旧建筑的改造,这也是我们进行绿色建筑环保理念当中的重要一环。试想一下,我们生活中,所有建筑,无论新建筑还是旧建筑改造,都具有绿色建筑的标准,那么,对于环境保护将是质的飞跃。

3)概念设计。绿色建筑设计之初,先进的概念设计是重要的环节,这要充分运用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充分考虑到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自身的绿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建筑周围的环境,以及建筑产生的环保效应来综合考虑。应当从整个建筑的选址、规划、功能定位、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以及建成后对建筑的运营维护设计方面出发,使得绿色建筑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建筑使用周期,以至于要考虑到建筑拆除等方面的环保要素。

4)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开发建设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经济背景结合,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创造性的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使得整个建筑与自然、与人形成一个统一可循环的开放体系,也就是有机系统。一方面,建筑自身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例如,太阳能收集循环利用,以及雨水收集的循环利用,使得建筑自身能够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建筑自身收集各种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供给城市照明,市政取暖等方面。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

城市的发展,各种建筑的建设应当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的经济背景相互结合,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创造性的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a.需要在建设与规划过程中,改变不合理的建筑布局模式,充分考虑建筑与当地的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适合当地建筑的设计方式、建造材料、技术手段等设计语言。b.要遵循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也就是历史文脉。

2)保护环境为先,建筑设计为后。

建筑由于其使用功能的不同,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建造的过程中,是否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而融入环境,环境衬托建筑,这种差异就体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那么,在设计阶段要尽可能的保留建筑环境,应当对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进行评价,才能更好的做到保护环境为先,建筑设计为后的设计原则。

3)健康舒适。

我们知道,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是由建筑的室外环境、室内环境所组成,因此,在考虑节能环保的同时,要充分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体验为主线,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人们在使用建筑的同时,关注人的感受与体验,进而来作为评价建筑对环境的保护标准。美国绿色建筑标准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当中,通过绿色建筑标准LEED认证的建筑就有将近6000个之多,并且数量在逐年飞速增长。这种飞速增长的绿色建筑,都是以人的舒适度作为参考依据,是绿色建筑给人的使用上的舒适感受。新时代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体现在建筑给人的感受,更多的是通过这种绿色建筑的设计语言,来形成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等,这恰恰符合了最初的对于环保理念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更多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绿色,才能更好的起到环保的作用。

4)遵循政府措施。

一切绿色建筑的建造,不仅仅是对于建筑本身的一些规定与标准,同样也需要建筑遵循政府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在基于评价标准的要求下,充分的考虑各方面的设计因素,来满足绿色建筑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要求。在这基础上,政府也应当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及相关政策。现如今最要紧的是出台一些激励性的政策,比如政府补贴、节能奖励、减税政策等等。并且要注重加强国际上的技术合作,为国内的绿色建筑发展铺路。

4发展前景展望

目前,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问题,空气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人类的未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行业对于能源及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所以应当着重考虑建筑对于资源的节约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从绿色建筑设计出发,结合一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提高绿色建筑的数量。力求能够从环境出发,从人出发,减轻对于环境的污染,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万振华,郭艳红,李升才.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节能措施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27(6):56-59.

[2]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