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旅游景区规划概述范文第1篇

国内学者在翻译国外的“tourismattraction”一词时,有的翻译成旅游景点,有的翻译为旅游景区,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有的学者将旅游景区与旅游景点视为同一事物;另一种则是没有把握全文的观点而误译。部分学者在翻译标题、摘要时,又将“旅游景区”翻译成其他的词汇,例如,有学者将“旅游景区”翻译为“tourismscenicarea”(将其译为旅游风景名胜区更合适),例如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文化营销管理探讨:以巴马长寿产业为例(岑长庆,2010)翻译为CulturalMarketingManagementinTourismScenicAreaDevelopment:ACaseStudyofLongevityIndustryinBama。实际上,不论是英语论文译为中文为学习交流参考之用,还是中文翻译为英语为对外交流之需,科学严谨的翻译对于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在对旅游景区进行定义时,概念范围略显宽泛,不只是强调旅游景区的某一特征,但从定义的主要倾向上,仍然能够总结出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概括起来,主要有:

1、从旅游者需求或旅游产品的供给角度

在《风景名胜区规划条例》(1985)中,完全以需求的角度对景区进行了定义,景区是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景区以吸引游客为目的,为游客提供一种消磨时间或度假的方式,开发游客需求,为满足游客需求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张凌云,2010)。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2003)将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结合,认为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游客前往游览的吸引物和明确划定的区域范围,能满足游客参观、游览、度假、娱乐、求知等旅游需求,并能提供必要的各种附属设施和服务的旅游经营场所。

2、从旅游景区的区域性角度

此种视角主要强调旅游景区在地域上构成、活动和管理等方面的特性。例如,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2006)将旅游景区定义为具有吸引物、具有管理机构、经营旅游休闲活动、具有明确范围的区域。刘正芳认为旅游景区是(《旅游概论》,2006)由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及其他相关条件有机组成的地域综合体。

3、从旅游景区的空间性角度

此种视角主要强调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特点。例如王衍用等(2007)认为旅游景区就是一个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具有自然或人文景观,且人们在其中进行旅游活动。

4、从旅游景区的功能性角度

此种角度强调景观的价值能够给游客带来的体验,例如赵黎明(2002)强调的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功能,王德刚强调的参观游览、娱乐休闲、康体健身、科学考察、文化教育等活动。

5、多种角度的糅合

有的学者将旅游景区定义为特定功能的空间或区域。例如,李肇荣曹华盛等《旅游学概论》,2006)认为旅游景区是一种空间或地域,在这一空间或地域中,旅游及其相关活动是其主要功能。有的学者将景物构成和功能、地域特性相结合。例如马勇(2006)将旅游景区定义为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景点组成,从事商业性经营,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精神需求,具有明确的地域边界的小尺度空间旅游地。但这个小尺度究竟有多小,该如何衡量呢,笔者不禁有些困惑。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的定义既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中外学者对其概念界定的横向比较看,旅游景区的功能、旅游景区的界限、旅游景区的地域性是部分学者概念间的共同点。从整体上看,国内学者对景区的定义呈现出交叉且相异的规律,每个学者侧重点不一,都强调了旅游景区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征。同时,学者们在旅游景区的概念界定时,或多或少的牵扯到旅游目的地、旅游地、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等术语,究竟这些相关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异同关系,在进行旅游景区基础性研究时,有必要加以区分。

旅游景区相关概念辨析

旅游景区是有效开展旅游活动的依托,在旅游业普遍发展的今天,旅游景区的身影不再神秘,理论概念是现实状况的描述与说明。因此,有必要结合各地区的景区现状,及现有的代表性的定义,对旅游景区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

(一)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旅游景区是以吸引游客为目的建设的场所,还是因为景物吸引了游客而被设立了景区?旅游景区的管理是否只是为了游客?以昆明翠湖为例,南眺碧鸡、北瞰蛇山,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是对昆明翠湖景区的真实写照,但是这个吸引众多游客的景区最初并不是为了吸引游客建设的,元朝以前,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至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种植柳树,湖内种植茶花,才有了翠湖这个美名。之后建湖心亭、修长堤、建石桥、设八角亭,每天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翠湖公园于1958年起收取门票,2002年9月25日向市民免费开放。目前,公园的经济来源主要有游船租赁收入和商铺租赁收入及政府财政每年补助拨款,以此维持公园发展。自取消门票后,这里仍然是外来游客的必游之地,同时也成为当地市民户外消遣的重要场所。由此可见,不论是供给角度的为吸引游客还是从需求角度满足游客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笔者认为把旅游景区定义为具有旅游吸引力或是旅游价值显得更客观。

(二)旅游景区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者对国外visitorsattraction这一词的翻译理解为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多数学者将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视为一个概念的不同说法(张超广,2008),在著述中并未作详细区分。有的学者将其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空间范围大的旅游景点是旅游景区(李冠瑶、刘海鸿,2005)。从字面上看,景区和景点完全是一个面和点的关系,不能随便将其混为一谈,旅游景点应该是构成旅游景区的单位,旅游景区是由单个旅游景点或多个旅游景点构成的地域,例如,杭州西湖旅游景区,就包含了三潭印月、苏堤春晓、花港观鱼等名胜景点。

(三)旅游景区与旅游地之间的联系

在旅游地理学、土地规划的相关书籍中,旅游地的提法最常见,关于旅游地(tourismarea或sightseeingplace)的概念,多数学者都有以下共同认识:一是它的空间性或地域性,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高峻,2007),与旅游景区存在必然的联系(陶犁,2007)。二是它有两层基本含义(王万茂,2008;高峻,2007),第一层,旅游者浏览、观光、访问的目的地即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的所在地,这里的意思也就是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目的地上的旅游景区;第二层,指土地利用方式,如同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一样,旅游地是一种游憩用地,它是政府部门规划的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地域或环境空间。如果将旅游地的景观结构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旅游地(区)一景区一景点(陶犁,2007)。由此可见,旅游地是一个地域范围更为宽广的概念,在其空间范围内,有各种供游客旅游的景区类型。

(四)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从旅游者角度而言的地方,是一个与旅游客源地相对应的名词,涵义很宽泛,它可以是指2某个特定功能的旅游胜地,例如西湖,也可以是某个可以进行旅游活动的县市,例如西湖所在的杭州市,甚至可以泛指整个国家。由此可见,旅游景区的地理区位在旅游目的地的范围内。(五)旅游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区别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多见于环境资源、城市规划、园林建设、旅游地理等书籍中。根据纵观众家观点,风景名胜区就是那些资源价值重大,环境优美,能够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由此可见,那些资源价值重大的旅游景区就堪称风景名胜区,例如杭州西湖是一个5A级的旅游景区,也是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1982年评定)。同时,基于风景名胜区招揽游客与接待游客的现状,风景名胜区是旅游景区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及其外延,上文已将易混淆概念加以分析,并各概念的外延加以图示(如图1),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很宽泛,所指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笔者将其从大范围上将其他的几个概念加以涵盖,从小范围上,与旅游胜地、旅游景点相吻合。

旅游景区概念的再认识

(一)旅游景区的定义

笔者以为旅游景区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空间综合体,是一个包含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各种有形或无形服务的地域综合体。

(二)旅游景区的内涵特征

1、具有旅游吸引力

任何一项旅游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某种项目吸引力基础上的,景区中核心景物的吸引力是引发游客需求、激发旅游动机与促成游客进入景区的核心动力。这里的核心景物可以是一项人造设施、也可以是一个自然风光、一个人文建筑,也可以是一个人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组这样的核心景物的组合。

2、具有旅游服务功能

旅游者在景区内的旅游大致有徒步、划船、乘坐景区内观光车进行观光游览,品尝风味小吃、体验节事文化、感受异样风情,景区内必然建立起各种辅助游客完成旅游活动的各种硬性的设施设备和软环境,例如交通工具、休息设施、解说系统、优良的卫生和安全环境。设施设备的齐全、环境的优劣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高低。

旅游景区规划概述范文第2篇

一、当前存在问题

(一)事权分散。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产业,各旅游要素的管理事权分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文化旅游资源掌握在文化部门,寺庙、道观旅游资源掌握在宗教部门,水库湖泊河流旅游资源掌握在水务部门、森林旅游资源掌握在林业部门,餐饮服务掌握在食品药监部门,旅游纪念品掌握在商务部门等等,旅游主管部门本身却没有掌握旅游资源。

(二)权责模糊。由于事权的分散,造成了责任和权力上的模糊。一是旅游业发展必然遇到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投诉的问题,投诉该由谁受理二是游客安全问题、景区内违规建设和环境卫生、景区内旅游高峰交通疏导等问题,谁查处,谁负责按现行的管理体制,上述管理职责在各地做法各不相同,无明确可供借鉴经验,存在相互推诿的问题。

(三)支撑体系弱化。一是管理机构体系混乱,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设有相应的旅游管理部门,但其名称、级别和职责各地不尽一致,基层旅游管理主管部门缺少来自上级的政策、资金、规章、行业标准支持,各自为战,人员和编制量不足,内设机构不合理等等。二是缺少法律体系支撑,对比农、林、水、交通、卫计等其他部门动辄十几部法律规章,旅游立法较少。2013年4月25日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旅游法是迄今的第一部旅游方面专项法律,除旅游法外,缺少实施细则、规章等方面的法律支撑。三是在管理机制上,横向纵向一盘散沙。纵向上,旅游部门是属地管理,上级主管部门指导能力和支持能力很弱,而旅游产业偏偏是最没有地域界限,最不能受行政区域束缚,最追求跨区域、跨界发展的产业。横向上,县际之间配合、县内涉旅部门和各景区管委会之间配合松散,各自为政,旅游主管部门难以协调和组织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不能有效规范旅游市场,不能形成旅游开发、管理的合力。

二、对策研究

(一)对策思路。

经调研各景区、景区乡镇、涉旅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后汇总以下思路。

1.注重综合协调,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娱乐、购物等许多企业和相对独立的行业,旅游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旅游业管理体制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必须注重综合协调力。

2.明确责权划分,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旅游、工商质监、卫生、公安、消防、税务、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解决好这些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问题,明确划分管理责权,不留职能空白和职责交叉重叠。

3.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旅游是市场消费行为,除政府管理的行政行为外,还应充分发挥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的自律和规范标准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

4.完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结合洪雅地方实际,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履行综合协调、旅游执法等职能,定性为综合协调部门,应作为行政机构进入政府组成部门,其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工作重点应侧重于协调和执法,另外还应设置相应事业单位作为补充,承担服务性的辅助工作。

(二)具体方案。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旅游业和机构编制相关政策,按上述思路,提出4种管理体制方案,并相应提出机构编制设置方案。

1.综合协调体制

(1)概述。将旅游管理分为旅游宏观管理和具体事务管理两个层次,分别由不同层级管理机构负责。旅游宏观管理层次确立一个常设议事协调机构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核心,统管和协调涉及旅游的部门。具体事务管理层级包括景区规划、建设、旅游从业市场规范、旅游业监控统计分析等职责,继续分别由原职能部门承担,但服从于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核心统一管理。

(2)机构设置。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为常设议事协调机构,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涉旅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旅游主管部门,由旅游主管部门承办具体工作,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和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机构组织形式等同于机构编制委员会和编委办。其它职能部门和旅游风景(度假)区机构按各自职责和辖区,在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3)职能设置。

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具有旅游资源管理权、旅游总规审定权、旅游资金使用管理权、旅游系统人事建议权、旅游绩效考核权,通过集中事权、财权、人权三个必须权限,确立县旅发委的领导核心地位。

旅游主管部门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除承担自身具有的法定职责外,还承担综合协调涉旅部门、单位的职责,负责县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会议议题的收集汇总、会议筹备承办、重要文件起草送审、会议决定事项的分解落实、跟踪督查、绩效评估建议等具体落实职责。

各个旅游风景区管委会负责景区建成后日常事务管理,包括景(度假)区安全、环境卫生、市场秩序、旅游动态日常监控等职责,不再承担景区规划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等职责。

景区乡镇负责景区建设所需征地拆迁及景区与景区群众矛盾纠纷调出职责,不再负责景区日常事务管理。

(4)执法管理。采用综合执法形式。旅游主管部门设旅游执法大队,旅游、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县交通运输、海事、运管、环境卫生整治、住房建设规划等涉及常用执法部门,每部门抽调2-3名执法人员充实到旅游执法大队,受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直接管理,每景区常驻3-5名执法队员,抽调执法人员受本部门和执法队双重管理。需抽调的执法队员由旅游主管部门商各涉旅部门提出名单,报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审定,并报县委目标办、县委编委办、县财政局备案后,其工作安排、工作经费、差旅费、目标下达、绩效考核奖励以执法队为主,编制工资关系和具体执法工作由部门管理,对外执法以县级部门名义作出。

2.大旅游体制。

(1)概述。进一步加大部门制整合力度,扩大旅游概念范围,组建大旅游局,形成旅游资源要素更丰富、监管范围更广泛、执法项目更具体的大旅游监管机制。

(2)职能设置。

将旅游市场的主要监管执法内容,具体包括食品药品监管职责、工商质量监管职责、三产服务业监管职责、物价监管职责整合,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监管机制。

将旅游业监管职责、民族宗教监管职责、物价监管职责、文化文物监管职责、生态文明建设职责、地方文化县志发掘保护职责、城乡环境保护整治职责、会节策划筹办职责、外事旅游接待职责整合。整合后的旅游事务包括旅游资源管理保护、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旅游资金使用、旅游从业市场规范、旅游数据监控统计分析、旅游绩效考核评估等。整合后的旅游执法包括旅游资源保护执法、导游旅行社执法、环境卫生执法等。

(3)机构调整。

将工商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商务局和县发展改革局内设中层机构价格管理股整合,组建洪雅县市场经济管理局,相关下属事业单位整体划转,并按相近职责进行整合,原工商质监局派驻乡镇的工商质监所统一更名为市场经济管理所。

将旅游局、民族宗教局、地方志办、生态办、城乡环境整治办、接待办调整为政府机构,与县文广新局整合,组建旅游文化生态和民族宗教局,涉及部门下属事业单位随同划转,并按相近职责进行整合。

将现有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更名为旅游投诉服务中心、旅游开发服务中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调度中心,调整为旅游文化生态和民族宗教局下属事业单位。旅游投诉服务中心在各景区设置受理点,旅游开发服务中心在各乡镇设置联系点,均不作为实体机构。

(4)执法管理。

涉及外来游客的旅游投诉由旅游投诉服务中心受理点统一受理,现场调处或转办相关部门执法。设有派出机构的县级部门,由派出机构依据具体执法法律的授权规定,以派出机构名义执法或转报县级部门作出处罚。未设派出机构的常用执法事项,由县级部门在景区设置执勤点受理,转报县级部门作出处罚。

常用执法由派出机构和执勤点负责,执法权限有法律授权的在景区内即可执法,无授权的上报县级主管部门以主管部门名义执法。林业、环保、规划、建设、路政、安全等不常用执法,由县旅游局牵头,组织县级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执法。

(5)与景区乡镇职责划分。由县委、县政府发文明确划分景区范围类型。规划、在建景区范围内,征地拆迁及因征地拆迁产生的失地农民安置、再就业与周边群众产生矛盾纠纷,由景区所在乡镇牵头,景区群众工作服务中心配合调处。已建成对外开放的景区范围内,景区与景区内群众产生矛盾纠纷、游客与景区群众产生不属旅游消费的矛盾纠纷由景区群众工作服务中心牵头,所在乡镇配合调处。景区所在乡镇不再承担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执法工作。

3.开发区体制。

(1)概述。参照峨嵋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模式,设立副县级派出机构统一管理全县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旅游工作,统一管理4个景区所在乡镇(或县委、县政府委托开发区管理)。涉旅常用监管执法由县级各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分局负责。

(2)机构调整。

设立洪雅县旅游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和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党工委、管委会),为县委、县政府副县级派出机构,核定行政编制,所需行政编制从县级部门行政编制中调剂。根据实际需要设内设机构和核定领导职数。4个景区乡镇机构、编制及人员不作调整,由县委、县政府委托党工委、管委会管理,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景区乡镇党委书记。

现有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管委会更名为旅游投诉服务中心、旅游开发服务中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调度中心,为调整为党工委、管委会下属事业单位。

工商质监、食品药品、公安、林业、城市执法、规划建设等县政府组成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分局,分局受县局机关和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双重领导,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管理为主。开发区分局机构级别为副科级,核定编制2-4名,从县局机关调剂。

县旅游局从部门挂牌机构调整为县政府工作部门,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1名管委会副主任兼任旅游局局长。

(3)职能设置。党工委、管委会根据授权(或县委、县政府委托),履行对辖区内景区、景区乡镇的部分政治职责和全面经济、社会方面职责。具体负责全县旅游业规划、旅游指标分解下达、旅游目标考核、旅游资金使用安排、旅游资源项目化、旅游对外统一招商宣传营销推介、质量标准管理等职责,负责组织县级部门开发区分局在景区内的执法并对执法成效进行考核。

(4)执法管理。景区常用执法由各开发区分局负责,以分局名义执法。不常用执法转报县级部门查处。

4.景镇一体体制。

(1)概述。将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委托所乡镇进行管理,乡镇党委书记兼任景区党工委书记,乡镇长兼任景区(度假)管委会主任,县委、县政府对景区和乡镇实行捆绑考核,实行深度的政园合一。

(2)执法管理。采用授权执法和委托执法结合的形式。在景区乡镇延伸设有派出机构的县级部门,包括县工商质监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公安局,由县级部门派出机构直接执法。派出机构受县级部门和景区乡镇双重领导,以景区乡镇领导为主,执法工作受县级部门指导。派出机构执法人员年度考核占乡镇指标,工作安排、工作经费、差旅费、目标奖纳入景区乡镇统一管理。具体派出机构执法人员由县级部门提出名单,商景区乡镇确定后,报县委目标办、县委编委办、县财政局备案。

在景区乡镇未设派出机构的县级部门,适用简易执法程序的执法,由县级部门委托景区乡镇执法,具体由乡镇综合执法大队承担,需委托的部门由党工委提出,报县政府审定,委托程序报县政府法制办备案。不适宜委托的执法,由县级部门查处。

三、结语

旅游景区规划概述范文第3篇

一、引言

乡村旅游规划在乡村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起着纲领性作用,它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特点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本文对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尝试了解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情况及问题。

二、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文献概况

为能直观地了解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乡村旅游规划”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了国内期刊如《旅游学刊》、《资源开发与市场》、《地域研究与开发》、《旅游论坛》 、硕士论文及学校学报等刊物2000年以来的55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乡村旅游规划文献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图1)。

三、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方法

学者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以定性描述研究、个例实证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

四、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55篇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基础内容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问题及意见研究、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及乡村旅游规划法规建设等方面(表1)。

(一)乡村旅游规划基础内容

乡村旅游规划涉及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规划原理、规划原则、规划程序等方面。方增福(2000)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基本原则是“选择独特的吸引力的乡村进行旅游规划、充分利用乡村基础设施,适当建设配套设施、旅游活动的设计应顺应农村生活方式,尽量做到不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并使村民从中获益、鼓励游客参与村民的各种活动。”;基本方法包括:准备工作阶段、确定开发目标、可行性分析、制定方案、方案的评价与比较选择、实施规划、监控与反馈。李伟、郭芳(2002)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旅游规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提出旅游发展与农业生态建设相匹配,经济发展与自然、文化的生态保护相协调,强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同步发展。王莉(2003)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状况、客源市场、开发建议等方面入手, 结合云南现实, 初步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和需注意的问题。唐代剑、池静(2005)介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及层次,并就实施阶段和学科来源对现有旅游规划方法体系做了综合描述。王云才、刘滨谊(2006)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系统探讨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李良栋(2011)概括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的基本类型,总结了规划内容,讨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原则以及在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张捷、钟士恩等(2014)提出乡村旅游发展要有规范化的旅游规划,还要重视政府引导型的科技支撑和技术示范。

(二)乡村旅游规划问题及意见研究

乡村旅游规划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争议及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唐建兵(2007)认为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 存在着许多误区,如: 规划动机不正确, 规划单位良莠不齐, 规划过程不严谨, 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等,并提出行旅游规划个人的资质认定, 纯洁旅游规划队伍、提高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严格规划论证和实施监督等意见。欧阳勇峰等(2009)剖析了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出现的若干问题,包括延伸城市的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建设方式, 照搬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形式, 提出乡村旅游规划的共生与有机更新途径, 强调规划应维系乡村景观格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保障村屯聚落人文肌理的连续性, 实现农村生产、生活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徐敏慧(2010)提出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出现村民宅基地流转问题解决不当的现象,并究其发生的原因。黄建清(2011)从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注意问题,并以实例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乡村资源与区位背景,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

(三)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

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建立适宜乡村发展的一套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旨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及针对性。郑群明、钟林生(2004)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应该引导乡村居民参与规划过程。曹国新(2008)总结到我国旅游规划界先后形成三种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分别是强调风格的规划模式、强调趣味的规划模式、强调综合的规划模式。唐建兵(2012)在解读“反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反规划”理论指导下的规划模式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取得的成功,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杨岳刚(2014)构建了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1331”模式。

(四)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王云翔、朱兴彤(2009)通过对花山旅游村进行规划设计,并对其进行剖析,提出旅游村景区有规划的六要素:考虑交通便捷性、规划主题鲜明、建筑选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设计依托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挖掘地方特色、农民经营为主体。刘爽、朱余丹(2011)对嫩江农场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淤涤非基于古村风貌保护对广西贺州市龙井村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五)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可以提高乡村旅游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乡村旅游规划工作付诸实施的依据。关于乡村旅游规划的体系文献比较少,魏有广(2007)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尝试性地构建了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强调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要有专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并且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与乡村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

(六)乡村旅游规划法规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法规建设对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规范性意义,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法律标准。王云才(2002)借鉴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指明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游憩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要点。

五、结论

通过对乡村旅游规划文献的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我国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时间不长,十几年来一直有学者关注,但相比较而言这仍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今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将会不断增多。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面较广,但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及表层的问题层面,研究流于概念化表面化,缺乏高质量的理论抽象,今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要不断的深入。

旅游景区规划概述范文第4篇

摘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技术,分析旅游规划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探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主制作旅游规划效果图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旅游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这个“处于朝阳状态的朝阳产业”,开始与计算机有了密切的联系。各旅游企业逐渐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与手段,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启旅游电子商务的道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各个学科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旅游规划中,电脑日益取代画笔,成为旅游规划设计人员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1效果图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作用1

在进行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设计中,一般都会涉及到土方、水景、道路、建筑、植被、人口迁移等多方面的配套工作在图纸上修改困难,表达不直观的缺点。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的旅游规划效果图能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表达规划设计概念,检验和修改设计的缺陷, 帮助完善旅游设计方案。在旅游规划设计中, 设计者通过实地考察并经过深思熟虑, 在头脑中有了初步的轮廓, 通过计算机效果图来表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计算机辅助效果图具有清晰度、仿真性、精细度高的优点, 具有多视角的模型、逼真的效果、真实的环境, 它对理解旅游规划设计方案非常直观。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当中,AutoCAD、Photoshop、3DSMAX作为设计类主要应用软件在旅游规划设计效果图渲染、平面方案、三维效果或施工图设计后期处理中,以其逼真的效果、精美的图案、取得了人工设计所无法比拟的巨大效益。

2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旅游规划设计应用中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软件作为制图工具应用到旅游规划中, 可采用AutoCAD 来进行平面的建模, 而其3D 部分的功能, 大部分同行都会用3DSMAX 来代替AutoCAD 来进行三维建模, 然后进一步应用Photoshop 来进行后期的处理。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进行旅游规划, 其优点表现在绘图精度高、制图速度快、表现内容快捷、材质效果逼真、出图质量高等。由于场地空间由三维模型描述, 透视关系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完成, 并可对同一模型设定不同的观察视点, 一次形成不同视距、不同视角的透视场景, 因此能够全面地反映不同视点的旅游规划设计效果。用3DS MAX 绘制旅游规划设计图, 可一次绘制出平面、立面、轴测、鸟瞰等多套图纸。与手工绘图相比, 由于电子图形易于多次修改和重复利用, 因此为设计修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克服了手工图难于修改、不易保存及交流困难的缺陷,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节省了材料消耗。

3 旅游规划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在旅游规划当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常用软件包括AutoCAD、3DSMAX和Photoshop等,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相比人工制图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如果在制作当中不注意方法和技巧同样无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应用前应对旅游规划设计进行整体分析, 分析景区旅游规划的主体和细节, 确定旅游规划效果图要表现的主体和整体效果, 从而确定需要表现多少复杂的细节以及刻画到如何细致的程度。

3.1 旅游规划区的风景景观工程

3.1.1 旅游规划区原始资料为光栅类

方法一:在AutoCAD中矢量光栅混排,利用图案填充表达设计意图,其图像不是真彩色。

方法二:在Photoshop、CorelDRAW中利用路径等勾边处理,这种图像真彩色。

3.1.2 旅游规划区原始资料为矢量类

方法一:在AutoCAD中利用图案填充表达设计意图。这种图像不是真彩色。

方法二:在AutoCAD中绘制完成后,利用系统打印机输出图片,在Photoshop、CorelDRAW中后期处理,这种图像是真彩色。

3.2 旅游规划区的场地规划

包括水域利用、开放空间与公共绿地、旅游游憩地规划。主要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 由于设计的细化,细节增多,更接近于概念规划,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利用主要如下:

3.2.1 平面类

在AutoCAD中绘制完成方案后,制作出将来图纸大小的边框,利用系统光栅格式打印机输出图片,地形图和设计图分别输出,分辨率应保持一致,在Photoshop中将两张图叠合.用选择工具将设计图纸的留白部分删除,建立不同的物体层,对各种设计元素细化。

3.2.2 自然景观效果图类

方法一:AutoCAD和Photoshop结合,在AutoCAD中将视图转为三维视图,用camera调整视图,合适后打印为图片格式,在Photoshop中进行背景建筑、地被景观、植物的合成。

方法二:AutoCAD、3DMAX、Photoshop单线程结合,AutoCAD制作设计方案图,在3DMAX中将其导入修改物体渲染属性,将Renderable属性打开, 将道路利用导入的线框建模,渲染出工作图。利用Photoshop中进行背景建筑、地被景观、植物的合成。

方法三:AutoCAD、3DMAX、Photoshop交叉运用,利用上述制作平面彩图方法,制作出精细的平面图,将其存为两张图,一张包含地面信息,一张包含植物布置图,将dwg图导入3dmax,将道路拉伸建模,边框拉伸为高度为0的平面,利用FFD工具将地面进行地貌处理或terrain建立微地形,将包含地面信息的图贴于边框平面上,建立相机、灯光,调整合适后渲染出图片,将边框平面材质贴图更换为植物布置图,渲染出分辨率一样的图片,在Photoshop中叠和合二者,利用道路和地物把握尺度,利用植物布置贴图渲染结果定位植物配制。可较完善的表现设计者的意图,同时分析设计的缺陷。

3.2.3人工景观效果图类

AutoCAD、3DMAX、Photoshop交叉运用,利用上述方法获得场地的自然景观设计效果图,将建筑模型、小品模型等付材质后合并到上述过程的MAX文件中,调整比例位置,调整材质、灯光,用同样的摄像机视图渲染同像素的ShadOW图片,Photoshop中将其上述图片叠合。进一步编辑处理明暗度、对比度、色调等。

3.3 旅游规划中地形地貌的再现

AutoCAD、3DMAX运用,将带有等高线的DWG图导人3DMAX,将等高线分离为单独物体,利用terain建立微地形。用草地或材质制作地形。

4旅游规划应用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展望

在旅游规划的设计和应用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能够更加真实地刻画出各种景观要素的色彩、质感,能够营造出极其真实的环境,还能进行精细的修改,并能通过电脑运算来进行各种复杂的后期加工,产生经济可行的特殊效果,今后旅游规划人员不论是外出考察还是在实验室进行工程设计都将与其紧密结合,无论是照片修复、语音录入还是道路规划、旅游线路策划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形成了相结合的关系。如何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很好地与旅游规划的结合,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淑玲. Photoshop CS2景观效果图后期表现教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张勇.三维软件新技术在园林效果图制作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5(1):46-49.

[3]杨桂华,齐扎拉.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研究[J].思想战线,2000(5):82-85.

[4]蔡家成.漂流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管理[J].中国旅游报,2004(5).

旅游景区规划概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规划;空间分析

GIS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它利用地学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对环境、资源等空间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并进行动态变化的预测、预报,为各行业的管理和规划服务[1]。由于旅游规划中的多数信息直接关联着空间位置,因此,将GIS应用于旅游规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是构建与应用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基础软件平台和核心技术。近几年,开发及应用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规划旅游方面的核心点,而其最受关注的新领域为GIS信息技术在旅游规划信息系统中的构建及应用。

一、构建与应用的旅游规划信息系统概况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重点概述旅游信息系统的架构及功能,对GIS应用于旅游规划系统的研究较少。GIS具有综合性强、拓展面广、时空跨度大的特点,将GIS应用于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构建,能解决其构建中的关键技术与重要功能等问题。目前,旅游规划信息系统尚处于设计概念阶段,其正逐步探索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以拓展GIS旅游规划系统的应用范围,增强技术实力。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借助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空间分析方法库等技术,逐步构建了集合空间查看、分析及网络分析功能为一体的GIS旅游规划信息系统,可使其有效实现管理图文一体化、基址分析自动化、规划成果可视化的旅游规划目的。

构建基于GIS旅游规划的旅游信息系统,不但能大力推动旅游规划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而且能有效提高旅游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实效性。结合GIS技术构建旅游规划信息系统,需先建立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它是旅游规划数字化、定量化、信息化的关键内容。

二、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旅游规划的基础及核心环节在于资料信息获取全面、准确,其工作量大,投资大且其过程较为繁琐。与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搜集数据信息在旅游规划信息系统中占到85%以上的开发系统总造价。因此利用GIS技术构建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对数据的编辑、处理与分析有重要作用。

数据库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用户的使用。因此,数据库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2]。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系统不但应具备空间数据库,而且应具备非空间数据库。对旅游规划的对象而言,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规划区地形要素数据库、动植物物种数据库、环境要素数据库、各类用地要素数据库、交通要素数据库、代表景点图像库等。非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规划区历史文献资料、行政、经济、管理及规划人员档案资料等。通过这些数据库可以加强对旅游规划对象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经营管理。

运用GIS对旅游规划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地的组织、处理与管理,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将GIS与旅游规划信息系统构建有效结合,能使得旅游规划信息系统更科学、更全面,并能有效实现分析客源市场、选址旅游设施、组织旅游路线及计算旅游环境容量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3]。

三、旅游规划信息系统中GIS的应用

(一)分析旅游客源市场

旅游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关乎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景点的吸引力越大、市场辐射范围越广、景区的可进入性越强,越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客源市场是旅游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分析旅游客源空间

应用GIS对有关于旅游地人口分布、吸引力影响因素及目标群体分布等方面的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加入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因素,分析出旅游地客源的地域范围。

2、叠加旅游客源属性

对上述分析的结果叠加客源属性进行分析,成图,最终把不同旅游规划策略下的参考方案提供给规划管理者。

(二)规划旅游设施分布

所谓的最优区,也即在各种意义的最优目标下,分布最优的产业、基础设施位置,关联着布局空间问题,通常可归属为选址问题,而其选址问题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娱乐及文化等多方面。同时,旅游设施占有旅游投资规划较大的比重,不合理的规划布局将严重损失投资成本,污染生态环境。对此,开发与建设时,旅游区选址的科学性、旅游设施的合理布局显得至关重要。

1、分析整个建设区域

利用GIS的拓扑叠加功能,通过地形、地质、气候、交通及方法模型等得出与旅游资源评价图叠加来分析要建设旅游设施的整个区域。

2、确定设施空间布局

利用GIS的网格分析功能来设置最佳的景区内交通设施,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最合理的布局;且可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来确定所需建设的旅游设施与旅游设施外的某种影响或保护辖区。

3、检验设施选址效果

利用GIS数字高程模型(DEM)来检验某点相对周围区域的可视通透性,便于在全局上考虑旅游旅游设施之间的通视性效果。

(三)选择与组织旅游线路

旅游线路设计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旅行系统在线性轨迹上的投射,将各种单项的旅游产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把GIS技术应用于旅游线路设计中,可以将旅游线路定量化,并大大提高各种单项旅游产品之间的有效组合,合理安排旅游时间,以增强旅游过程中的特色[4]。

规划风景旅游区的游览路线是一项微观问题。相关旅游组织认为,旅游区通过鼓励旅游者亲自感受的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开发有趣的自然途径,使其成为旅游区的重要吸引物。对此,以设计自然游径为例,探讨游览路线在景区内的GIS辅助设计方法。

1、设计自然游径的主要特点

通常长度需限定在0.5-1.5公里内,使旅游者走完时间限定在30-60分钟之内;环形单行线路是游径的最佳形态,起始点设在同一地方;沿途设置解释系统;具有吸引力的游径景观,途中不可有坡陡、泥泞地及其他障碍物。

2、GIS辅助设计自然游径

与GIS应用其他项目有一定相同之处,GIS辅助游径设计最重要也是尤为关键的环节在于搜集数据并输入GIS空间数据库。利用GIS网络分析模块,通过运用GIS的相关分析功能处理与分析数据,分析最佳路径、优选出最佳方案、汇总最终结果,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四)设计景区旅游路网

1、搜集与管理路网数据

在规划景区路网中,可将有关路网的空间和属性信息经过数字化,输入GIS空间数据库,构建图形拓扑关系,图文连接关系,反映数据的三维特性,便于转换、存取、查看及更新数据。再按照地形、旅游管理等数据规划次一级地区,由属性数据文件间的连接而得到各个区域的综合属性,进而明确交通结点位置,落实一体化管理图形及数据文件。

2、分析路网数据

按照GIS的重合、分类及分析网络等多空间分析功能,在规划景区路网时,需首先分析各区间的地形、资源、经济、人口状况及资源分布等方面[5];明确各交通结点的吸引范围及力度;之后考虑状况,完善路网布局;最后叠置路网的范围、吸引力度,可实现路网的综合服务目标,进而可全面落实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3、输出路网规划产品

在规划景区路网时,GIS可提供分析网络数据表格、网络最佳图,交通流预测结果和分配交通流等,同时可预测模拟规划方案。

(五)计算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需探讨旅游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应地,旅游规划则需探究旅游环境容量和游人规模,并按照供需匹配的基本原则,动态化平衡二者间的关系[6]。

1、旅游环境容量的要义

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区在不可再生资源未耗尽,未破坏生态环境,长期稳定旅游景观的前提下,所能承载的旅游活动最大容量值,也即旅游环境容量的要义。

旅游环境系统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改变其容量;而表现为一定值域范围的旅游环境容量,可利用一定的手段来测定。对此,旅游环境容量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反馈性及动态化、测量性等多方位特征。

2、测量旅游环境容量

测量旅游环境容量涉及旅游环境各子系统间的关系,是旅游理论研究中的关键点,也是规划与管理实践中的旅游的有效工具。对此,可利用GIS辅助测量模型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工作。在GIS数据库内,以矢量形式输入旅游地旅游景点分布图及旅游路线图,通过变换、配准投影,系统会重建拓扑而自动赋给每个景点的面积字段值、赋给每条旅游路线的长度字段值、之后,在各矢量要素的属性表内,添加两个字段值,即将各景点和旅游路线的容量标准和人均利用时间输入到属性表内。

通过此方式,GIS数据库内将输入所有旅游环境容量测量的变量。与此同时,各景点、路线的容量值可作为属性数据在GIS环境中以地图形式可视化、显示及查看,对比实际旅游接待统计人次数,计算其容压值,进行动态化检测景点、景区、旅游线路,以此作为调剂旅游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结束语:

本文基于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基础原理,提出了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构建的重要技术环节。进而将可视化功能的旅游规划信息系统应用于分析客源市场,在设计旅游路线中应用网络模型与叠置模型,旅游规划过程中重点应用空间测量,全面落实了数量化、模型化及信息化旅游规划。

此外,受各种影响因素的限制,本文还有一定的欠缺之处。针对数据信息的问题,未真正深入探讨基于GIS旅游规划系统,对构建及应用规划数据库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对此,基于进一步完善的系统理论体系的前提下,依托软件技术,使研究开发系统技术得到有效加强。

参考文献:

[1]黄非亚,王晓东.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5.

[2]赵俊兰,赵洪岩.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 测绘科学.2009,(4),208-211.

[3]何雨.旅游规划概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4]付晶,郑中霖,高峻.GIS技术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92-97.

[5]郑朝洪,陈文成. 基于GIS的旅游度假区区位选址分析[J].测绘科学.2010,35(2):180-182.

[6]马勇.李玺.旅游景区规划与项目设计[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