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

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

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

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14-3-3蛋白;结构;种类;分布;碳氮代谢

14-3-3蛋白最早由Moore B和Perez V于1967年在哺乳动物脑部酸性可溶性蛋白中发现,并根据其在DEAE纤维素层析中的片段数与淀粉凝胶电泳中的位置命名[1]。其后约20 a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14-3-3蛋白仅仅存在于动物脑部,与神经元的功能有关[2~4]。但是近期的研究表明,14-3-3蛋白存在于所有调查过的真核生物的所有器官和组织中[3],含有14-3-3蛋白的组织数目之大,说明其功能涉及到许多生命活动过程[2];而在所有调查过的原核生物中都不存在。

14-3-3蛋白是蛋白质与蛋白质质检相互作用的“桥梁”,能与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几乎参与生命体的所有生理反应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在植物糖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14-3-3蛋白在植物糖代谢的作用加以介绍,为进一步研究14-3-3蛋白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14-3-3蛋白的结构

14-3-3蛋白中心区域高度保守,绝大多数变异发生于N和C端。事实上,N端氨基酸的保守性仅14%,而C端氨基酸仅有极小的保守性[3]。

2 14-3-3蛋白的种类

3 14-3-3蛋白在植物体内的表达与分布

3.1 14-3-3蛋白在植物体器官中的表达与分布

14-3-3蛋白广泛分布于植物的各个器官和组织。Wilczynski等的研究表明,14-3-3蛋白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具有器官组织特异性,其表达受到发育阶段的调节。该结论得到后续研究的支持,同时Western blot还表明马铃薯叶片中14-3-3mRNA的总含量随着叶片的衰老而减少[10]。Szopa[9]利用Northern blot分析马铃薯中已知的6种14-3-3蛋白同工型在各个不同器官组织内的分布情况,显然,各同工型在不同的器官中表达量不同,同一器官中不同的同工型之间表达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分析各同工型在沿茎的相邻叶片中的分布可以发现:除35g外,14-3-3蛋白的各同工型在叶片中的含量从生理上端到生理下端(随叶片生理年龄的增加)呈一定的梯度分布,说明14-3-3蛋白的表达可能受到所在组织的生理年龄的调控[9,12],荧光蛋白标记检测也证明了上述结论[13]。

14-3-3蛋白表达的组织特异性是其启动子序列特征的反映。对马铃薯14-3-3蛋白同工型16R的假定启动子区的分析表明,多数功能区域都能被Dof蛋白、E/ABRE-like Box识别[9]。有研究表明,Dof蛋白在体内作为转录起始区域[13];而在β-菜豆素基因启动子中,E-box定位于不同位点对基因表达起到协同调控的作用[14];AGAAA序列在番茄花粉中随发育进程调节late 52基因的表达[15];-300 element被证明是大麦醇溶蛋白、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基因的增强子元件,转录因子Jun和GCN4与该功能域结合[16];ARE结合位点的存在使得16R启动子受到生长素IAA的强烈诱导;而GATA Box、I-Box和GT1 box与高度的光调控和组织表达特异性有关,后者可以稳定TFIIA-TBP-DNA复合体,SEF4结合位点的存在暗示这3种元件构成一个增强子发挥作用[9],类似于大豆基因编码存储蛋白时的情况[17];14-3-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SAR/MAR序列有关[18],该序列与染色质同核基质的结合有关,而与核结构结合的基因都是高度活化的;蔗糖调节基因中的保守序列AATAGAAAA可能对于启动子的活化很重要,因为有结果表明14-3-3蛋白同工型16R基因受蔗糖含量或是蔗糖代谢产物的控制,14-3-3蛋白的活性可能与韧皮部的装载有关[9]。

3.2 14-3-3蛋白在植物细胞内的分布

14-3-3蛋白广泛分布在细胞内,这与它作为各种成分参与到多种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相符合,但是,某些特殊的亚细胞定位表明某些同工型具有特化的组分。利用同工型特异的抗体及14-3-3蛋白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获得了拟南芥中8类同工型的亚细胞定位,表明特定的同工型有特异的细胞内定位,同时,拟南芥的5条染色体上都至少有1种14-3-3蛋白同工型分布[2]。在转基因拟南芥中,通过羧基端融合绿色荧光蛋白对同工型κ和υ的定位研究表明,同工型κ趋向于定位在原生质膜,而同工型υ则趋向于定位在细胞质中[19]。通过免疫显微技术对细胞核内容物的检测发现,细胞核内至少分布有5类14-3-3蛋白同工型[20]。同工型ε和μ在淀粉颗粒中有分布[21]。

4 14-3-3蛋白在植物糖代谢中的作用

Sehnke等[21]通过在拟南芥中反义抑制14-3-3蛋白同工型GF14ε和GF14μ,发现与野生型比较,反义植株叶片中淀粉总含量增加近2倍,可萃取的淀粉含量提高近4倍,碘染后淀粉颗粒中碘-淀粉复合体的吸收光谱表明,反义植株来源的碘-淀粉复合体吸收光谱较野生型来源的向蓝光波长移动,说明反义植株中支链淀粉含量增加,对两种来源的淀粉的可糊化程度的分析也支持了这一论断。经测定,在反义植株中淀粉的降解速度为1.3~1.5 mg・g-1・h-1,而在野生型中淀粉降解速度约为1 mg・g-1・h-1(湿重),说明前者的淀粉降解途径完全启动,而负调控的减少时其淀粉含量的增加,进一步说明14-3-3蛋白在淀粉代谢中起抑制作用,通常关闭淀粉的合成[21]。

体外试验结果表明,SPS的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14-3-3蛋白的控制[7,12]。在Szopa J等[11]的试验中,通过反义抑制考察了马铃薯14-3-3蛋白同工型20r和29g在糖代谢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叶片中焦磷酸蔗糖合成酶SPS的活性在所有转基因植株中都显著升高,但是蔗糖含量并没有相应的上升,推测可能是由于增加的蔗糖迅速地被用于多种代谢途径中碳骨架的合成。在另一个试验中,结果有所差异,在SPS活性最高的系列中蔗糖含量比对照增加了近4倍,而其余的转基因植株中蔗糖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分析认为,14-3-3蛋白的总量对酶的活性的控制作用比单独某一个同工型的作用更加重要[12]。何天久等[22]研究发现,在转Sb14-3-3干涉载体马铃薯块茎贮藏过程中,还原糖积累速率随目的基因表达量的降低而减慢,与该过程伴随发生的是蔗糖积累的同时减慢,推测Sb14-3-3可能参与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调节途径。

Szopa 等[9,11]的试验中还观察到α-酮戊二酸含量的上升,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谷氨酸/焦磷酸谷氨酸含量的增加,同时葡萄糖-6-磷酸、丙酮酸、柠檬酸、苹果酸的含量都显著上升,表明在反义植株中糖酵解与TCA循环之间生化途径的活化。

通过对参与TCA循环的各种酶在反义抑制20r和29g马铃薯植株中活性检测发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柠檬酸合成酶的活性显著上升,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上升并不显著,检测还发现马铃薯块茎中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和谷氨酸-焦谷氨酸/谷氨酰胺的含量上升,可能是由于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上升对下游代谢的刺激造成的[7]。

马铃薯块茎中,SPS的活性在反义抑制20r和29g的植株中也显著上升,而当反义抑制20r或者同时抑制20r和29g时,葡萄糖和淀粉的含量增加,而焦磷酸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在分别抑制20r和29g时并不受影响,在同时抑制两者时下降,说明14-3-3蛋白对叶片和块茎中SPS的活化途径不同。

在反义抑制14-3-3蛋白的植株中,块茎、叶片中淀粉含量普遍升高[7,11,12,21] ,因此推测淀粉合成的关键酶SuSy活性受到14-3-3蛋白的的调控,但是检测结果表明,块茎中SuSy活性仅有极小幅度的上升,同时体外试验也说明14-3-3蛋白对SuSy活性没有影响,另外两个糖代谢中的重要酶AGPase和UGPase的活性也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块茎中淀粉含量的上升可能是由于SPS的活性升高所致[12]。

免疫电镜技术检测表明,野生型拟南芥叶绿体淀粉颗粒密布有非ε类的14-3-3蛋白同工型,而ε类的14-3-3蛋白同工型分布较为稀少,说明除同工型ε和μ外,非ε类的14-3-3蛋白可能与淀粉合成有关(尚无相关的数据可以证明),这些同工型之间的关系以及14-3-3蛋白活化时是同源还是异源二聚体等问题都尚待研究。通过分析商品化的玉米来源的淀粉也含有14-3-3蛋白,说明其对淀粉合成的调节作用也存在于拟南芥以外的其他作物以及叶绿体以外的其他质体中[21]。

通过对已知的淀粉合成相关酶类序列中14-3-3蛋白结合序列的调查,SSⅢ家族极有可能是其在叶绿体中的靶蛋白[21]。值得注意的是,SSⅢ蛋白与支链淀粉的合成直接相关,且对其他的SS同工型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与参与糖代谢的其他物质不同,淀粉在所有的14-3-3蛋白抑制表达植株中,含量几乎都表现为上升[7,11,12,21],虽然这其中不能排除SPS的活性上升的作用,但是至少还有两种因素需要考虑,第一,研究发现,14-3-3蛋白可以影响马铃薯体内的儿茶酚胺的含量,并进而改变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例;第二,在拟南芥中检测到14-3-3蛋白与淀粉磷酸化酶之间的直接反应对淀粉合成有影响。因此,有至少两条可能增加淀粉合成的途径是对14-3-3蛋白依赖而对SPS不依赖的[12]。

5 展望

14-3-3蛋白表达广泛,功能复杂,引人瞩目,已有200多种蛋白质被证明可以在体内与它相互作用,其中包括各种蛋白激酶、受体、支架蛋白、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转录因子和凋亡调控蛋白、线粒体、叶绿体前体蛋白等[23]。14-3-3蛋白参与植物中很多生理过程调控,如参与植物对各种疾病和环境胁迫的应答,在抵御疾病和抗胁迫中起重要作用;14-3-3蛋白通过对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调节从而控制植物碳氮代谢来改变植物吸收氮营养的能力[24,25]。14-3-3蛋白调节植物糖代谢的关键酶活性,研究其在植物糖代谢中的作用,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作物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Moore B, Perez V. Specific acidic proteins of the nervous system[J].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of Nervous Integration, 1967: 343-359.

[2] Ferl R, Manak M, Reyes M. The 14-3-3s[J]. Genome Biology, 2002, 3(7): 3010.1-3010.7.

[3] DeLille J M, Sehnke P C, Ferl R J. The arabidopsis 14-3-3 family of signaling regulators[J]. Plant Physiology, 2001 (126): 35-38.

[4] Dougherty M K, Morrison D K. Unlocking the code of 14-3-3[J]. J Cell Sci, 2004(117): 1 875-1 884.

[5] Obsil T, Ghirlando R, Klein D C,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14-3-3ζ: serotonin N-acetyltransferase complex: a role for scaffolding in enzyme regulation[J]. Cell, 2001(105):257-267.

[6] Muslin A J, Tanner J W, Allen P M, et al. Interaction of 14-3-3 with signaling proteins is mediated by the recognition of phosphoserine[J]. Cell, 1996(84): 889-897.

[7] Jan S, Magdalena W, Iwona M, et al. The metablic profile of the 14-3-3 repressed transgenic potato tubers[J]. Plant science, 2001(161): 1 075-1 082.

[8] Petosa C, Masters S, Bankston L, et al. Liddington RC: 14-3-3 zeta binds a phosphorylated Raf peptide and an unphosphorylated peptide via its conserved amphipathic groove[J]. J Biol Chem, 1998(273): 16 305-16 310.

[9] Szopa J, Lukaszewicz M, Aksamit A, et al. Structural organisation, expression, and promoter analysis of a 16R isoform of 14-3-3 protein gene from potato[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3(41): 417-423.

[10] Wilczynski G, Kulma A, Szopa A. The expression of 14-3-3 isoforms in potato is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J]. J Plant Physiol, 1998 (153): 118-126.

[11] Szopa J. Transgenic 14-3-3 isoforms in plants: the metabolite profiling of repressed 14-3-3 protein synthesis potato plants[J].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2002 (30): 406-410.

[12] Magdalena Z, Jacek S, Jadwiga B, et al. Repression of six 14-3-3 protein isoforms resulting in the activation of nitrate and carbon fixation key enzymes from transgenic potato plants[J]. Plant Science , 2003(165): 731-741.

[13] Yanagisawa S D. DNA-binding domains of plant transcriptionfactors contribute to multipl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J]. Eur J Biochem, 1997(250): 403-410.

[14] Kawagoe Y, Campell B R, Murai N. Synergism between CACGTG (G-box) and CACCTG cis-elements is required for activation of the bean seed storage protein β-phaseolin gen[J]. Plant J, 1994(5): 885-890.

[15] Bate N, Twell D.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a late pollen promoter: Pollen-specific transcription is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by multiple stage-specific and co-dependent activator elements[J]. Plant Mol Biol, 1998, 37(5): 859-869.

[16] Kim S Y, Wu R. Multiple protein factors bind to a rice glutelin promoter region[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90, 18(23): 6 845-6 852.

[17] Lessard P A, Allen R D, Bernier F, et al. Multiple nuclear factors interact with upstream sequences of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β-conglycinin genes[J]. Plant Mol Biol, 1991 (16): 397-413.

[18] Gasser S M, Amati B B, Cardenas M E, et al. Studies on scaffold attachment sit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genome function[J]. Int Rev Cytol, 1989, 119: 57-69.

[19] Sehnke P C, DeLille J M, Ferl R J. Consummating signal transduction the role of 14-3-3 proteins in the completion of signal-induced transitions in protein activity[J]. The Plant Cell Online, 2002(14): 339-354.

[20] Bihn E A, Paul A L, Wang S W, et al. Localization of 14-3-3 proteins in the nuclei of arabidopsis and maize[J]. Plant J, 1997(12): 1 439-1 445.

[21] Sehnke P C, Chung H J, Wu K, et al. Regulation of starch accumulation by granule-associated plant 14-3-3 protein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98): 765-770.

[22] 何天久.SbTRXh1和Sb14-3-3基因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作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3] 苑存忠,杨蕾蕾,腾艳,等.14-3-3蛋白在细胞周期调节中的作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18(5):815-819.

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整个世界关心的问题,节能减排是人们总结出来具有重大意义的方法。节能减排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现在可以看到的美好事物。它的意义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节能减排应用于工业 、农业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人们俗称的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这些工业垃圾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如果没有经过处理而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就可以造成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环境的污染,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如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的废水,如果未经处理排放到河水中,水中的生物就会受到污染甚至死亡,受到污染的水用来灌溉庄稼,收获的农作物也遭到了污染。人们食用受到污染的水产品及农产品后身体机能就会受到影响,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SO2、NO2等污染物,当它们溶于水气中,经过氧化便凝结成酸雨。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重金属溶解增加,能使水中生物生长受到影响并破坏水质,还能腐蚀建筑物,腐蚀人的皮肤。

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农药的长期广泛使用,可造成农药残留,空气、水、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量的化学药物残留改变了土壤中化学元素的百分比,即改变土壤结构。

乱砍乱伐虽然近些年已明令禁止,但仍有不法分子违反法律,工业用树数量仍然庞大,树木减少、植被破坏,土壤沙化,沙漠面积每年都在增加,看着拍摄的众多的沙漠照片,触目惊心。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节能减排过程中,无限再生资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发电、供暖等等,在工业、农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的使用,降低了能耗,温室气体、有毒气体的排放也随之减少。工农业坚持创新科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对环境加以保护,造福于子孙后代,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节能减排应用于生活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也在不断上升,城市改造后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外迁,生活性污染则成为大都市污染的主要来源。生活垃圾的成分比较复杂,不仅仅含有蛋白质、纤维素等可快速降解物质,还含有大量高分子难降解成分。

白色垃圾是人们最为头疼的污染之一,不仅影响城市美观,还造成环境污染。这类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属于难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塑料袋虽然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这一时的方便却带来长久的危害。废塑料制品若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若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会导致动物死亡,这样的事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屡见不鲜。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排放到自然水体中可使水中的藻类和水生生物大量繁殖,导致耗氧量增加,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赤潮便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2000年8月,深圳坝光至惠阳澳头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20平方公里,此次赤潮导致东升网箱养殖区养殖的卵形鲳参、美国红鱼、红鳍笛鲷、师鱼等大批死亡。这只是2000年28起事件中的一起,同样的触目惊心。

为了国家乃至地球的美好,生活中,随身携带购物袋,抵制一次性垃圾袋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选用不含磷洗涤用品,并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保护地球的美丽蓝色;节约用纸、用笔,减少树木的砍伐,保护大自然的绿色生机。生活中时时注意节能减排,虽然这是个微小量变的过程,但是水滴穿石、铁杵成针,只要坚持,节能减排的意义就能实现。

在日常的生活消费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加节能和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更要注重节能减排。如今,节能减排也已成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这样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节能环保的队伍中,环境保护的意义也会更快的实现。

三.节能减排应用于交通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当代社会对节能减排应用于交通尤为重视,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汽车数量迅猛增加,交通工具污染越来越严重。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震动排入大气,也成为大都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交通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壮大,汽车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其数量在迅速的增加,产生的尾气所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平衡及人类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人体患病率的增加以及光化学烟雾的产生方面。

据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中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分担率调查显示,目前机动车氮氧化物造成的污染占城市空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比例已上升到40.1%,一氧化碳的污染比重达到94.1%。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在50ul/L以上时,冠心病患者就会感到胸痛,还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动脉硬化、脑溢血和末梢神经炎等症状。

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浅蓝色的混合烟雾,即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对鼻、咽、喉、气管和肺等呼吸器官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首先发现了光化学烟雾,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为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建设部决定,于2010年9月在全国开展主题为“绿色交通,低碳生活”的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此项举动证明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措施有很多方面,可以使用清洁能源、甲醇或改为电驱动、无铅汽油等,这些措施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世界共同努力和关心下,节能减排一定会为地球大气环境净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等级含义 缺省观 语境驱动观 语言习得

一、引言

“等级含义”(Scale Implicature)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要追溯到Horn在1972年提出的“等级”(Scale)一词。Grice(1975)关于“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概念的提出,将含义的研究在理论性与系统性方面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随后,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就其生成与理解机制、抑制语境以及习得展开了系列研究。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等级含义理论和习得的主要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同时思考这一经典课题在目前语言学研究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新的突破。

二、关于等级含义的理论研究

(一)等级含义的概念

Grice指出,人们在会话中应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即使你所说的话,在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随后他将此原则细化为四个准则,分别是质量(Quality)、数量(Quantity)、关系(Relation)和方式(Manner)准则。质量准则包括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和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数量准则指使所说的话语达到(交谈当前目的)所需要的充分信息,且不能使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关系准则指说话要有关联;方式准则包括避免晦涩语言、避免歧义、说话要精简、有序(Grice,1975)。Grice指出,会话中如果一方公然地违反了以上任何准则,就可能产生会话含义。

Horn将Grice的四条准则归结为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数量原则(Q-principle)和关系原则(R-principle)。所谓数量原则,即所说话语要充分,且尽可能地多说(在符合关系准则的前提下);关系原则,即所说话语是必要的,且只说必须说的(在符合数量准则的前提下)(Horn,1984)。在数量准则中,Horn指出,“说话人说出是‘…p…’,就隐含了(据其所知)‘…最多是p…’”。随后,Levinson对Horn的会话含义理论提出质疑,并将Grice的会话原则修改为三条语用原则,分别为数量原则(Q-principle)、信息原则(I-principle)、方式原则(M-principle),且每项原则都必须包括说话人准则和听话人推论。

等级含义是会话含义的一种,对其研究标志性的起点源于Horn(1972)对“等级”这一概念的清晰定义:如果两个词的词类、词性、语域相同,存在相同的语义关系,且来自同一语义场,那么这两个词分别属于同一等级中的语义强项S和语义弱项W,其中包含有语义强项的句子A(S)蕴含有语义弱项的句子A(W),反之则不然。形成的等级也得名为“霍恩等级”(Horn-scale)。相对其他的含义来说,等级含义与词汇的意义关系更加紧密,也较为容易进行形式化的研究。等级词项能激活会话含义,常见的等级词项包括:量化词(如:all,most,many,some,few)、数词(如:n,… 5,4,3,2,1)、连接词(如:and,or)、形容词(如:excellent,good)、副词(如:always,often,sometimes;necessarily P,P,possibly P)、动词(如:love,like;succeed in V-ing,try to V,want to V),情态动词(如:must, should,may)。

等级含义研究的深化得益于Levinson对等级含义的进一步阐述。Levinson(2000)将意义(meaning)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句子意义(Sentence-type-meaning)、话语类型意义(Utterance-type-meaning)和话语实例意义(Utterance-token-meaning),其中话语类型意义存在于句子意义和话语实例意义之间。话语实例意义则相当于Grice所说的“说话者意思”,而等级含义即属于话语类型意义。此外,他还指出,在数量原则中,说话人不要让话语在信息上弱于所知道的程度,除非所陈述的信息违背信息原则;听话人要相信说话人所说的已经是他所知道的最强的陈述,因而,如果说话人说出霍恩等级中的含有语义弱项的句子A(W),那么说话人必然知道含有语义强项的句子A(S)错误;如果说话人说出含有语义弱项的句子A(W),且其不蕴含内嵌句Q,但含有语义强项的句子A(S)蕴含内嵌句Q,此时两者构成一个对比集,那么听话人可以推断说话人不知道内嵌句Q是否成立(Levinson,1987)。Levinson的数量原则,极大程度上丰富了Horn的等级含义

(二)等级含义的计算

对于等级含义的计算,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分别是以Horn(1972,1984)、Levinson(2000)和Chierchia(2004)等为代表的“缺省观”(Default View)以及以Sperber&Wilson(1986)和Carton(1995)等为代表的“语境驱动观”(Context-driven View)。可将两者分别称为“新格莱斯主义学派”和“关联理论学派”。

1.“新格莱斯主义学派”的解读

缺省观同意Grice将会话含义分为一般会话含义(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和特殊会话含义(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前者的推导基本不依赖于具体语境,但需要某些触发词,后者的推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具体语境而定。等级含义属于一般会话含义,因此整个解读过程相对自动,只有当等级含义与具体语境无关时,解读才会自动取消(Breheny,2006)。对于等级含义的生成与理解,缺省观认为只要存在触发词即可,所谓触发词即霍恩等级中的语义弱项词。Levinson(2000)甚至认为这些触发词的等级含义由于长期缺省解读,可以理解为词本身的词汇意义,因而具有即时激活的特点,无需额外的语境和认知加工。同时,Levinson反对“句子语义解读早于语用”的说法,认为两者应该同时进行。在此基础上,Chierchia(2004)提出了对等级含义的加工和理解应实行自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解读方法,整个过程与句子的语法解读和语义解读同时进行。Chierchia et al.(2005)还提出了“语义核心模型”(Semantic Core Model)这一概念,指出语义与语用加工过程应同时发生。

随着语言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特别是实验语用学的兴起,使得缺省观的理论假设可以得到一些确凿的实证素材的支持。在国外,Foppolo(2008)曾以真值判断范式,通过测试被试对“or”的理解,发现Chierchia关于对等级含义采用局部理解的方法更为合理,驳斥了关联理论的解释。Grodner et al.(2010)利用眼动实验研究,通过电脑随机向被试下达含“some”“none”“all”的指示句(e.g. Click on the girl who has some of the balloons/no balloon/all the balloons),请被试选择相应图片,结果发现被试在选择三类图片的时间上并无显著差异,支持了缺省观假设。Politzer-Ahles (2011)同样通过眼动实验对含有“some”的句子进行测试,发现等级含义确实可以快速激活,无需额外加工。

在国内,张延飞(2009)以索绪尔理论为框架,推导发现等级含义是基于语言规约系统产生的默认意义:听话者根据语言规约系统对等级含义进行无意识、自动地推倒。这与缺省观的观点不谋而合。赵鸣(2012)结合行为实验和脑电波技术两种实验方法,探索了等级词项“一些”的解读,证明了等级含义即时性激活的特点,但同时指出,个体的语用能力水平对等级含义的加工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后者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关联理论学派”对等级含义解读采取语境驱动观的解释。

2.“关联理论学派”的解读

语境驱动观则认为等级含义(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的加工机制是相同的,两者都必须在与语境相“关联(Relevance)”的条件下,才会进行推理加工;否则不会被加工(Carton,1995)。Sperber和Wilson(1986)将“关联”定义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某一语境中具有语境效果时,这个假设在该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对于等级含义的生成和理解,关联理论则认为其主要取决于与语境的关联程度,这一点与新格莱斯主义理论的观点完全不同。Grice将意义分为“所言”(what is said)和“所含”(what is implicated),前者为后者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即前者早于后者。也就是说,等级含义的加工以整体为基础,在理解所言的基础上,当等级含义和语境相关时,才会进行解读。因此是否与语境具有关联性是等级含义能否被激活的决定性因素,而缺省观所指的等级含义具有“自动取消”的特点,并不存在。

与关联理论相关的假设得到不少实证研究的支撑。在国外,Noveck&Posada(2003)利用真值判断范式,通过四组实验,请被试对含有“some”的句子进行判断,并对其反应时长进行计时,结果发现等级加工并非自动进行,而是需要主动认知加工过程,不存在即时性的特点,由此驳斥了缺省观。随后Bott&Noveck(2004)重复了上一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叙述环节,得出了同样的结论。Breheny et al.(2006)利用自控步速阅读的范式对“some”和“or”的等级含义加工进行了探索,实验结果依然更支持语境驱动观。Verbuk(2011)以儿童作为被试,通过观察对“all,some”“and,or”“wonderful,good”“hot,warm”四组等级词项的解读,发现语境驱动观对等级含义生成机制的解释更为合理。此外,Nieuwland et al.(2010)利用句子阅读理解的范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等级含义的生成具有即时性特点,但同时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即当语境与等级含义无关联意义时,被试不会对等级含义进行加工。

在国内,李金彩(2011)以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试图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探索对英语量化词“all,some”的等级含义的理解,研究发现量化词“some”的语用解读确有发生。陈冰飞和郭桃梅(2012)通过心理实验,发现汉语等级词项“一些”的语义内容可以包括上限“全部”,与其语用扩充意义之间无清晰分界,进而支持了关联理论关于无所谓区分“显性含义”(Explicature)和“隐性含义”(Implicature)的观点(Carston,2002)。陈冰飞和张绍杰(2012)利用心理实验方法,通过对汉语等级词项“一些”的话语理解加工时间的考察,发现等级含义的性质更接近于语用推论,并非像新格莱斯主义所说的那样,可以迅速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关联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等级含义的性质或特征会随不同等级词项的表达形式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可一概而论。除此之外,赵鸣(2012)的研究在证明等级含义即时性激活特点的同时,也强调了语境的作用:虽然并非决定性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等级含义的加工。

(三)等级含义的抑制

在理解等级词项时,存在“上限解读”(“at-most” reading)和“下限解读”(“at-least”reading)。上限解读是指如果说话人说出一个强命题,即含有语义强项的句子,则意味着相关的弱命题,即含有语义弱项的句子,同样成立;反之,如果说话人说出一个弱命题,即含有语义弱项的句子,则相关的强命题,即含有语义强项的句子,不成立。上限解读又称语用解读。下限解读则可以视为语义解读或逻辑解读,类似与逻辑推衍:满足弱命题成立的条件,必然满足强命题成立,此时弱命题成立,强命题必然成立;相反,满足强命题成立的条件可能无法满足弱命题成立,此时,强命题成立,弱命题可能不成立,这一点与上限解读完全不同。在一定语境下,等级词项的上限解读/语用解读可能受到抑制,只能采用下限/语义解读。此类语境被称为抑制等级含义发生的语境。

Gazdar(1979)曾指出,在否定词的辖域内,等级词项的含义会被取消。Horn(1989)随后提出,抑制等级含义的语境包括所有单调递减语境。在此基础上,Chierchia(2004)对抑制等级含义的语境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所有允许否定极性词“any”存在的情境下,等级含义都会被抑制,这些语境可以包括“no”“every”此类限定词的辖域、if引导的条件句前件、“消极性谓词”(negative embedding predicate)(如doubt、regret、fear)引导的宾语从句、“通用声明句”(generic statement)、before和without管辖的句子成分、比较句、问句、许可句、祈使句、非现实语义句等。

对于此类问题的探索,在国外,Chierchia et al.(2001)利用真值判断范式,通过比较儿童与成人对等级词项“and,or”在单调递减语境下的理解,发现等级含义确实会受到抑制。随后,Gualmini et al.(2001)利用得体性判断法,进行了相似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Foppolo(2008)通过对比在单调递减语境下和非单调递减语境下,被试对“or”的理解,发现被试在非单调递减语境下更容易引发等级含义的解读,由此可见被试对等级词项的逻辑性质十分敏感。

在国内,吴庄(2009)通过探索在单调递减语境下和条件句的前件中的汉语量化词和逻辑连词的理解,发现儿童和成人此时都不会作等级含义的解读。此外,李金彩(2011)在以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对象的研究中,同样发现二语学习者在假设语言使用环境中,被试对存在等级含义产生的现象也不敏感。

三、关于等级含义的习得研究

等级含义的习得研究能够揭示在语言发展初级阶段,语义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发展脉络和关系以及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的依存程度等。此外,习得研究也为相关理论假设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实证素材。就等级含义来说,以一语习得为例,假设儿童在语言发展初期,遇到等级含义激活词项时,首先获取的是语用意义,而非逻辑意义,这就能为缺省论提供有力的支撑论据;如果情况恰好相反,关联论的有效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夯实。

率先展开等级含义习得研究的是Noveck(2001),他利用真值判断范式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对英语模态词“must, might”和法语量化词“Tou,Certainss”(all,some)的理解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儿童较成人对“might”“some”的解读更倾向于下限/语义解读,7岁是儿童习得模态词“might”的最小年龄。同时,关于“all,some”的解读,Noveck发现在“every/all”成立的语境下,儿童同样接受包含“some”的语句,这与成人普遍拒绝接受此类描述的情况恰好相反。

Noveck的研究为等级词项的习得研究开辟了先河。随后Papafragou&Tantalou(2004)、Guasti et al.(2005)、Chierchia et al.(2001)、Papafragou& Musolino(2003)等多位学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的改进,试图进一步解释儿童未能对等级词项进行语用解读的原因。

Chierchia et al.(2001)首先提出了两种假设:“语用延迟假设”(Pragmatic Delay hypothesis)和“参考集假设”(Reference-set hypothesis)。语用延迟假设是指儿童因缺乏相关的语用知识,而导致其无法进行语用解读;参考集假设表示儿童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语用知识,但由于在加工过程中需要额外的计算能力,而这种计算“参考集合”(reference-set)的能力,儿童还不具备。研究通过比较儿童与成人对等级词项“and,or”在单调递减语境下的理解,发现在抑制等级含义的语境下,两者都会对“or”做下限/语义解读,但不同于成人的是,儿童对容易产生等级含义的语境同样不敏感。在此基础上,Gualmini et al.(2001)利用得体性判断法,请儿童判断在“every/all”都成立的语境下,用“some”和“all”进行描述的句子,哪个更合适。实验结果显示5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掌握了计算等级含义的前提条件,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但由于缺乏认知加工能力,仍然无法独立判断等级词项的语用意义。这就是他所提出的“参考集假设”(References-Set hypothesis)。

Guasti et al.(2005)以意大利语儿童为被试,调查了意大利量化词的等级含义习得情况。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学龄前儿童对等级词项的语用意义确实不敏感。他们由此提出了“语用限制假设”(Pragmatic Limitation Hypothesis),认为儿童之所以未能成功进行语用解读,并非因为缺乏语用能力,只是在加工时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这与Gualmini et al.(2001)的参考集假设有异曲同工之处。

Papafragou&Musolino(2003)以及Papafragou& Tantalou(2004)先后以希腊成人和儿童为被试,分别采用真值判断法和得体性判断法,对希腊语儿童习得希腊语量化词“oli,meriki”(all,some)的等级含义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儿童在理解这些等级词项时基本没有生成等级含义,但他们认为如果从语境中可以得到足够的信息支持,那么儿童就可以像成人一样推导等级含义。这与Chierchia et al.(2001)和Guasti et al.(2005)的推断存在相似之处。此外,研究同时发现儿童对实验任务的理解程度也是导致其能否进行语用解读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R?hrig(2010)利用Noveck的方法对5~9岁的德语儿童习得德语模态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Noveck的观点,但他认为儿童从5岁开始,对模态词的解读并非所谓的逻辑解读,而是一种区别与成人的含义解读,R?hrig称之为“儿童含义”(Child-implicature)。同时他提出了儿童习得等级含义的阶段,认为是从遵循会话含义的数量准则到关系准则过渡的过程。

国内有关等级含义习得的研究还比较鲜见。吴庄和谭娟(2009)通过图片验证法,对汉语成人和儿童理解数词和量化词(所有,一些)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在理解数词时同成人一样表现出明显的确切解读,但在理解量化词时只表现出了下限/语义解读。

关于等级含义的二语习得研究有些开创性的工作,但整体还不够丰富。例如,Slabakova(2010)曾以韩国中高级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发现被试对英语量化词“all, most,some”这一组等级词项的语用理解没有问题,甚至比英语母语者更为严格,由此证实了语用学原则在不同语言中都是通用的。

四、反思与结语

总结与反思相关研究,我们发现至少在以下方面仍存在不足和进一步着力的空间:

首先,缺省论与语境驱动论之间的争论仍然存在,相关的理论讨论将是我们了解逻辑意义与语用语义之间关系的一个有效的切入口。此外,实证研究结果在论证两大对立理论时还存在冲突,即使在重复同样实验方法的情况下,也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Feeney et al.(2004)以英语儿童为被试,重复了Noveck(2001)的实验,调查英语量化词“all,some”的习得情况。研究却发现7岁左右说英语的儿童在推导等级含义方面与成人几乎相同,与Noveck的结论不同。因此,无论在理论讨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不少的提升空间。

其次,习得研究中词项的种类应进一步丰富,才能有助于深入探索等级词项的计算和习得的普遍原理。国外关于等级含义习得的研究已有一定数量,并从不同方面对儿童未能成功对等级词项进行语用解读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其最具代表的是Chierchia et al.(2001)的参考集假设和Guasti et al.(2005)的语用限制假设。同时,除了Chierchia et al.(2001)和R?hrig(2010)的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局限于量化词上。国内对等级词项习得研究还有不少空白,特别是对二语习得研究更需加强。

纵览现状,在等级含义的研究中,我们还需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将理论与习得紧密结合。在研究汉语等级含义的生成与理解机制以及习得过程中,要注意跨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对自然语言中意义的表达和诠释过程进行更为深入的考查和细致的研究。

(本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动词论元结构的儿童习得研究”[13BYY068,范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语用习得的实验研究:以等级隐涵与标记性焦点为切入点”[11YJC740024,范莉主持],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级人才培养项目(2014)的成果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Bott,L.&I.Noveck.Some utterances are underinformative:

The onset and time course of scalar inference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4,(51):437~457.

[2]Breheny,R.,N.Katsos&J.Williams.Are generalised

scalar implicatures generated by default? An on~lin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of context in generating pragmatic inferences[J].Cognition,2006,(100):434~463.

[3]Breheny,R.,N.Katsos&J.Williams.Are generalised scalar

implicatures generated by default?An on~lin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of context in generating pragmatic inferences[J].Cognition,2006,(100): 434~463.

[4]Carston,R.Quantity maxims and generalized implicature[J].

Lingua,1995,(96):213~244.

[5]Carston,R.Thoughts and Utterances:The Pragmatics of

Explicit Communication[M].Oxford:Blackwell,2002.

[6]Chierchia G,S.Crain,M.T.Guasti,A.Gualmini&L.Meroni.

The acquisition of disjunction:Evidence for a grammatical view of scalar implicatures[J].In A.H~J.Do,L.Domingues&A.Johansen(eds.).Proceeding of the 25th Boston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language development[D].Somerville,MA:Cascadilla Press,2001:157~168.

[7]Chierchia,G.Scalar implicatures,polarity phenomena,

and the 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J].Structures and Beyond,2004,(3):39~103.

[8]Chierchia,G.,M.T.Guasti,A.Gualmini,L.Meroni,S.Crain&F.

Foppolo.Semantic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Children’s and Adults’Comprehension of or.[A]In:I.Noveck&D.Sperber(eds.)Experimental Pragmatics[C].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5:293~300.

[9]Feeney,A.,S.Scrafton,A.Duckworth&S.J.Handley.The story of

some:everyday pragmatic inference by children and adults[J].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4,(2):121~132.

[10]Foppolo,F.Between“cost”and“default”of scalar

implicature:the cost of embedding[J].In G.,Atle (ed.).Proceedings of SuB.2008,(12):137~150,Oslo:ILOS.

[11]Gazdar,G.Pragmatics:Implicature,presupposition and

logical form.New York:Academic Press.Grice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P.Cole&J.L.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1975:41~58,New York:Academic Press.

[12]Grodner,D.,N.Klein,K.Carbary&M.Tanenhaus.‘Some’,and

possibly all,scalar inferences are not delayed:Evidence for immediate pragmatic enrichment[J].Cognition,2010,(116):42~55.

[13]Gualmini,A.,S.Crain,L.Meroni,G.Chierchia&M.T.Guasti.

At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in child language[A].In:A.Gualmini,S.Crain,L.Meroni,G.Chierchia,M.T.Guasti,R.Hastings,B.Jackson&Z. Zvolenszky(eds).SALT Xl[C].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2001:231~247.

[14]Guasti,M.,G.Chierchia,S.Crain,F.Foppolo,A.Gualmini&L.

Meroni[J].Why children and adults sometimes (but not always)compute implicatures.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005,(5):667~696.

[15]Horn,L.On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of Logical Operators

in English[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1972.

[16]Horn,L.Toward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

Q~and R~based implicature[A].In D.Shiffrin(ed.).Meaning,Form,and Use in Context[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84.

[17]Horn,L.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M].Chicago,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18]Levinson,S.C.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

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7,(23):379~434.

[19]Levinson,S.C.Presumptive Meanings: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M].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0.

[20]Nieuwland,M.,T.Ditman&G.Kuperberg.On the incrementality

of pragmatic processing:An ERP investigation of informativeness and pragmatic abilitie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10,(63):324~346.

[21]Noveck,I.&A. Posada.Characterizing the time course

of an implicature:An evoked potentials study[J].Brain Research,2003,(85):203~210.

[21]Noveck,I.When children are more logical than adult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scalar implicature[J]. Cognition,2001,(78):165~188.

[22]Papafragou,A & N.Tantalou. Children’s computation of

implicature[J].Language Acquisition,2004,(l): 71~82.

[23]Papafragou,A.& J.Musolino. Scalar implicatures:

experiments at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J]. Cognition,2003,(86):253~282.

[24]Politzer~Ahles,S.Online processing of scalar

implicatures in Chinese as revealed b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D].University of Kanasas,master dissertation,2011.

[25]R?hrig,S.The Acquisition of Scalar Implicatures(Vol.

3)[M].Margo Bargheer:Universit?tsverlag G?ttingen,2010.

[26]Slabakova,R.Scalar implic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Lingua,2010,(10):2444~2462.

[27]Sperber,D.&D.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8]Verbuk,A.Acquisition of scalar implicatures:When

some of the Crayons will do the job.http://www.bu.edu/bucld/files/2011/05/31~Verbuk.pdf. Retrieved on May 18,2013.

[29]陈冰飞,郭桃梅.汉语级差词项“一些”的语义―语用解读

[J].外语学刊,2013,(6):63~68.

[30]陈冰飞,张绍杰.汉语数量词“一些”的级差含义实验研究――

新格赖斯语用学默认理论面临的困境[J].外国语,2012,(6):53~59。

[31]李金彩.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级差含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1.

[32]吴庄.汉语基数词语义和语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9.

[33]吴庄,谭娟.汉语儿童语言中的等级含义――一项实验研究

[J].外国语,2009,(3):69~75。

[34]张延飞.级差含义:基于索绪尔系统思想的解释[D].东北师范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5]赵鸣.汉语等级含义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

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杜拉拉升职记》

一、引言

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通常都是在合作原则的指引下进行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和关系准则。然而,实际生活中,人们会故意打破合作原则,从而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影片《杜拉拉升职记》讲述了职场女性杜拉拉的漫长职业生涯路,在外企工作中,她体会到了各种职场变迁,经历了各种磨难,终于从最初的行政秘书成长为一名有着过人的专业技能的HR经理。

二、会话含义在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中人物会话中的反映

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可以很好的体现会话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语用意义。通过分析这部影片中的会话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这部影片,深刻理解其价值所在。

1.影片《杜拉拉升职记》。《杜拉拉升职记》这部影片受到众多人的关注,堪称为职场经典佳作。影片中有很多经典的职场对话场景,既反映了职场生存的法则,又传达出职场语言策略,本文将摘取影片中一些经典的人物对话,来分析会话中体现的会话含义。

2.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中反映的会话含义。

(1)违反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量的准则指的是交际中的话语应该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该说一些没有价值的话,也不应该说的过多。然而,偶尔会出现比正常的会话更为简洁或者说了更多的话,就会出现会话含义。本文选取了影片中3个违反量的准则产生了会话含义的片段。

玫瑰:打扰一下,麦琪我们开会改到一点半,你这里完了,你通知下去。

麦琪:好的,哎,玫瑰稍等一下。我们在做新人培训呢,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们的助理人事行政经理玫瑰,欢迎她给我们说两句。

玫瑰:好,哦。我要把对大家的欢迎和祝贺放在三个月之后,你们有三个月的试用期,期待你们的表现。

在这段对话中,麦琪正在给新员工们开会,这时助理人事行政经理玫瑰敲门后,走进了会议室。并直接向麦琪提及她来的目的,没有说任何多余的话。通常人们走进一个正在开会的办公室,首先要说一些抱歉、打扰了之类的话语。然而,玫瑰却没有这样做,此时我们很容易想到,玫瑰在公司的地位要比参会人员的地位高很多,没有必要东拉西扯。其次,麦琪邀请玫瑰为大家说两句,同时从大家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很期待玫瑰的讲话,面对这么多新员工,玫瑰却仅仅表示要把对大家的欢迎和祝贺放在三个月之后,并告知员工有三个月的试用期。相反玫瑰没有说一些欢迎、感谢这类的话语。在这种情景下,玫瑰给出的信息明显少于对方期待得到的信息。因此可以推断出玫瑰说出此话语的真正含义和目的:她不想在这种场合和大家过多的交流,职场话语需要简练。

(2)违反质的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质的准则指说话人需要遵守实际情况,说真实的话,不能说虚假的话。相反,生活中出现违反质的准则,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故意说假话。

(3)违反关系的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关系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话语双方的话语要有联系,说的话要前后一致。假如其中一方东拉西扯就违反了这一准则。

玫瑰:海伦的事,你来处理吧,基本上不要伤害公司的利益,也不要伤害员工的利益。

杜拉拉:嗯,好的。

玫瑰:就这样,去吧。

杜拉拉:嗯,我……

玫瑰:怎么了?

杜拉拉:那天的事,我……

玫瑰:对了,你别忘了让海伦的经理先跟她说,然后你再接着处理,知道吗?

杜拉拉:嗯。

当玫瑰和杜拉拉说完处理海伦的事件时,杜拉拉要和玫瑰解释那天和王伟在一起被玫瑰看到的事情。这时玫瑰马上把话题转移,说了不相关的话,显然这是为了避免尴尬的气氛,维持良好的关系。

(4)违反方式的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方式准则就是人们说话时的方式,会话中,语言要求简洁、清晰,避免有歧义、含糊不清。在正常的言语交际中,说话双方有清晰的表达能力时,却说出了不清楚的话,这时听话者就需要推测其中的会话含义。

海伦:哎,拉拉,来坐这,来坐这。

杜拉拉:谢谢。

海伦:拉拉,上次对不起,不是故意冲着你,我就是看不惯有些人老是那么的谄媚。

杜拉拉:没关系。

海伦:我跟你讲啊,我那个老板呀,是强迫症加工作狂,平时看起来还蛮精神的,就是好好的话不会好好的说,怎么样听起来都像是在骂人,搞的我现在一看见他就忘事儿。哎,这日子不好过啊。你看,就是他,架子拉的比谁都大。

杜拉拉:(转身看王伟)。

这是海伦和杜拉拉之间的对话,由于海伦前几天被王伟训斥过,恰巧被杜拉拉看到,海伦因此想挽回自己的面子,就解释了一些原因,通过使用讽刺,海伦表达了对其他同事的看法,并说明了自己的老板太过严厉,是强迫症加工作狂,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自己面子的伤害。

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马克思 技术哲学 技术本质 异化劳动 技术异化

虽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公开提出技术的概念,更没有明确阐述技术哲学,但他的哲学思想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技术思想。然而这却常常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技术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和他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样,理应当受到重视,但关注他的技术思想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我国技术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更确切的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技术的本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考察技术的本质时,马克思从人类的劳动活动出发即从人类的生活实践出发的。《手稿》中第一次确立了技术即工业的本质的思想,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的本质力量的书”。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技术或工业就是劳动,是迄今为止全部人的活动。人类在改造征服自然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利用了无数技术,并因此为基础在天然自然中创造了人工自然。同时,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又在不断地变革着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正是劳动打开了人类历史的大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劳动把人从自然界分化和提升出来,而最初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劳动就是简单的技术活动,它首先存在于人的劳动之中,进而扩展到人类的所有活动中去。而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寓于劳动之中,从而技术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正如马克思说:“工业是自然界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马克思从工业劳动中揭示了工业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的活动的方式联系着,而这种共同的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状况。”马克思把工业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正是人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在历史过程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无止境追求,才使技术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东西,才赋予技术一特别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二、技术的异化

国内外一般从狭义和广义来定义技术的。从狭义上看,技术指的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方面的方式、方法与手段等。从广义上看,技术即可以理解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手稿》中马克思坚持认为从本质上技术是一种实践活动或工业活动,他不仅从“科学的”维度高度评价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生活进步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更注重从人文的维度展开了对由技术进步、私有财产制度所带来的劳动异化的批判,即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以期实现二者和谐进步共同发展。

  马克思在他的《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即劳动者同他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第二,劳动活动的异化,即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是一种被迫性的强制性的劳动;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也就是把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为与人异类的本质,变成了维持劳动者自身的个人生存的一种手段;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就是指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为他人所占有,即“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6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即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实现对异化劳动的全面克服,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的彻底的发展。

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一是看到了价值的双重属性,即技术的正负价值;二是他把技术本身同技术结果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分析出马克思以社会批判的视角分析了技术的双重性,一方面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吃人”现象,另一方面他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厚望。

三、结论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类追求自由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工人的劳动演化为异化劳动,从而工人的劳动使人类相对自身和人的本质而言是异化的。这种异化从本质上说是资本的作用,但同时也是技术的作用,即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然而,依笔者看来异化是可以被超越的,其根据在于以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一致。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的出现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完全克服异化劳动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实现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中才能实现,在这一制度中人类在更高层次,更合理的制度中成为一个整体,人成为人自身。人类也只有通过迅速发展科学技术而使人自身得到全方位展示以及通过技术的进步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马克思在《手稿》所表现的技术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在于追求人类的全面自由和社会进步,从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的异化也有着技术或工业进步的影子,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应该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应该以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为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中,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自由与解放。而这些,都必然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换句话说,也就是以技术或工业的巨大进步作为它的杠杆。

这样不仅有助于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及社会的蓬勃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正确方向,使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使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和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7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