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渔业的发展

渔业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渔业的发展

渔业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碳汇渔业;概念;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21-02

1 碳汇渔业概念

1.1 碳汇及碳源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CO2和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释放CO2和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低碳经济主要通过扩增“碳汇”,降低“碳源”来实现。

1.2 海洋碳汇

从渔业经济角度来看,海洋面积占了整个地球面积的71%,因此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能够有效延缓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海洋生物的碳捕获能力极为强大和高效,地球上55% 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海洋碳汇是全球最具潜质的碳汇,目前每年捕获和储存的碳为2.35亿~4.50亿t,若通过实施保护、修复和强化等措施,特别是实施生物碳汇扩增战略,通过恢复和提升自然海域植物的碳捕获能力、大力发展碳汇渔业等措施,“蓝色碳汇”将实现4.6亿t/年的固碳量,相当于10%的碳减排量[1]。

1.3 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

根据IPCC的解释以及水生生物固碳的特点,碳汇渔业就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2,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2]。碳汇渔业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直接或间接吸收并储存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都能形成生物碳汇,也可称之为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

2 发展碳汇渔业的重要意义

2.1 适应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让更多的人享受发展中“美丽中国”的有益成果。发展碳汇渔业是我国政府兑现对国际社会在节能减排目标上承诺的重要实践,是我国经济更加持续发展和提高我国现代渔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发展碳汇渔业不仅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节能减排、新能源技术的利用与开发,更为重要的还在于碳汇渔业是对碳交易(碳排放)市场的有益探索和利用,对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发展现代渔业的本质要求

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发展碳汇渔业是我国渔业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对促进我国渔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碳汇渔业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可持续生态渔业,无论是从渔业生产投入上,包括渔具、养殖场所、渔业种苗的培育和投放、渔业的日常管理等,还是从渔业产出上,都要求在不破坏渔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与发达渔业国家和地区的渔业生产相比,我国的渔业生产还处于高投入、高污染、低经济产出的低级阶段,虽然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但是如果不改变当下粗放经营生产方式,我国渔业资源就会面临枯竭的局面,碳汇渔业是新时期我国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再次,碳汇渔业与传统渔业相比,依靠新兴技术,通过良好的渔业生产机制,节约渔业生产的社会成本,减小渔业生产的负外部性,能够有效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增强渔业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环保和渔业增收的双赢。

2.3 发展碳汇渔业的协同效应

渔业经济作为一个产业而言,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支持。碳汇渔业的发展理念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是在我国却还处于萌芽阶段,发展基础薄弱。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海洋开发的日益重视,蓝色海洋经济应运而生,碳汇渔业作为蓝色海洋经济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能够有效地带动相关的渔业科研、渔业技术的投入、渔业优秀人才的培养;碳汇渔业促进了传统渔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实现渔业产业的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提高渔业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3 发展碳汇渔业的策略

3.1 扩大宣传与普及

加大对碳汇渔业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深化这一理念在渔业产业中的传播和普及,从而影响和改变传统粗放发展方式,使得更多的人关注碳汇渔业这种新兴的渔业发展方式。

3.2 进一步加大碳汇渔业的实践及研究探索

3.2.1 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充分发挥渔业的碳汇功能。利用海洋环境中食物链传递规律以及各种物理化学作用机制,实行立体化综合养殖,在净化海洋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增强生物碳汇功能,实现对海洋空间资源上、中、下的立体化开发,通过各层生物的有机互动,实现渔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增加海域利用有效率,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渔业的碳汇功能[3]。

渔业的发展范文第2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苏州市渔业已成为本地区的主要标志性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性行业,在苏州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一五”期间,苏州市政府站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以“两个率先”为统领,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战略。这一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给渔业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工业化、城市化紧缩了苏州渔业的发展空间。近十年来,由于城镇、道路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耕地面积包括池塘面积以每年10-20万亩的速度快速递减,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传统养殖业的发展。近10年来苏州市由于扩大城市规模,水产养殖面积逐年减少,到2009年,苏州市水产养殖面积比2001年减少了17.14%,而且有继续缩小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渔民成为失渔渔民。从行业产值分析可知,在2005年到2009年的5年间,苏州市水产养殖的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例从1/189下降到1/263;同时,苏州渔业在农林渔牧业产值中的比例也从2007年的41.64%下降到2009年的36.24%。因此,在高度工业化的苏州地区,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和过去农业生产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给养殖面积不断缩小的渔业加重了水源污染的压力,苏州给予渔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2、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了渔业生产要素的非渔化。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各类社会生产要素加快向优势行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积聚。农业包括渔业赖以发展的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渔业上普遍存在阵地缩小、资产流失、设施退化的现象;苏州财政收入投入渔业的基数较低,总量不大,投向也不尽合理,直接用于渔业生产的投入比重不高。渔业基础性投入在量和质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跟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渔业的渔业服务体系也一次又一次受到冲击,渔业服务成为渔业工作中突出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3、工业化、城市化催发了渔业功能的多元化。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渔业一方面将继续在提供优质水产品和增加渔农民收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更要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渔业将被赋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功能。但是,苏州市现有渔业从业者的现状是年龄偏大,体力差;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偏低,智力差。同时,渔业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将农村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吸引过去。而且现有的养殖水体分得较散,使得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难以实施,制约了渔业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渔业发展没有根本的保障。

4、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了渔业竞争的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了WTO,经济的开放度越来越大,苏州渔业尤其是特色渔业被置于国际、国内二个市场一体化的大环境当中,竞争的对手越来越多,竞争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苏州作为全省唯一的与WTO接轨示范区,作为苏州主要标志性产业的渔业首当其冲,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但是,由于各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加剧,渔业水域的环境恶化问题相当严重,养殖病害频发,一些水域已不适宜发展食用水产品。而一些大面积发展的养殖品种,由于缺乏一定的提纯复壮和品种保护,种质退化,导致病害增多,生长速度减缓,上市规格偏小,单位面积的产出减少、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弱。加上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体系尚在发展过程中,普通水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等优质产品同台上市,产品的优劣在价格上难以体现,生产者对发展无公害甚至更高层次的养殖,积极性不高,质量型渔业生产技术推广缓慢。

二、苏州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现代渔业是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针对苏州渔业发展的现状,要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唯一的途径是实现渔业现代化。而真正实现渔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大“政策强渔、科技兴渔”的力度,充分利用本市丰富的种质资源、良好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尽快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才能加快苏州渔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同时,确保渔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使生态和经济“双赢”。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扎实做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渔业,关键是要强化渔业基础设施的改造,提高渔业抗风险能力。首先要加快池塘标准化改造与老鱼池的清淤护坡工程,提高鱼池的生产能力;其次要完善池塘养殖区的进排水水利设施,池塘进排水分开,实行循环水养殖;第三要大力发展渔业适用机械,如微孔增氧机、投饵机、水质监测仪等;第四要积极发展设施渔业、循环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等,加强养殖区水源的保护、降低养殖尾水的排放量,不断提高池塘的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上基础建设均需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实施。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同时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我国与日本、美国、欧盟、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相比,对渔业的补贴仍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作为大农业中的渔业,可以参照世界其他主要渔业国家的单位产值补贴数额。苏州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应该有财政实力提高补贴力度,切实满足当前渔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制约渔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增强苏州渔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保护渔业和渔民的相关利益。目前,苏州已经在吴中区的临湖镇、相城区的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昆山的大唐生态区及周市东方高效农业示范区、吴江市平望的加州鲈、同里的青虾等基地、常熟市沙家浜镇标准化养殖基地分别进行了1000亩以上的规模化池塘改造工程,为苏州实现渔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苏州,实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时,应避免建设大批的政府形象工程,耗巨资将大面积土地资源用于不必要的陆地绿化工程,将现有的土地资源真正用于标准化池塘改造与灌排水系统(水循环系统)的建设,严守渔业生产基本阵地,让养殖者、消费者得到实惠。

(二)依靠现代科技,切实做好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渔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现代装备技术等现代科技来支撑,而标准化建设是实现现代渔业的基本步骤,它包括养殖池塘的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标准化。苏州渔业发展到今天,地方政府有实力加大科技投资,加快苏州现代渔业的建设步伐。在具体实施时,当地方政府增加科技投入后,科技管理部门与渔业主管部门将资金使用在池塘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合力召集苏州本地区的专业技术力量,包括本地大专院校、研究所、水产推广技术部门的水产技术人员及规模化养殖基地的养殖能手,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水产科研仪器、设备、种质资源等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集中攻关,探索高产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探索渔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大量生产性试验成果的基础上,逐一总结、制定适宜苏州生产的特色养殖品种如河蟹、青虾、鳜鱼、黄颡鱼、花鱼骨鱼、南美白对虾及四大家鱼等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地方标准,做到成熟一个制定一个,严格审定,使之实用,切忌为了标准而制定标准,使地方养殖标准成为摆设,中看不中用。切实加强全市渔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推动苏州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推行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水产养殖技物推广力度。到目前为止,江苏省实行渔业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工程已三年,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从技术人员数量和力量分析,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人手太少,建议苏州市政府尽快扩大人员编制,健全推广队伍,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入户示范户队伍建设,健全市、县、乡三级联网的渔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等公众媒体,及时向渔民、企业、消费者传递渔业生产、市场流通、渔业政策、养殖技术等信息,实施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通过技术培训、传帮带、示范和带动周边区域,促进高效养殖技术进村入户。

(三)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增强苏州渔业竞争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渔业经济发展正是通过渔业结构的规律性调整和转换实现的。苏州的渔业经济发展得益于渔业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的不断调整。到目前为止,苏州的渔业产业特色区域布局进一步显现。一是基本形成了优势生产区域,培育和形成了一批万亩以上养殖水面的特色镇、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二是扩大了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以蟹、虾、鳜鱼、龟鳖为主的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占总面积的61.6%,形成优势产业,产业规模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快开发优势品牌产品步伐。目前,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占到45%,创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1个,市级名牌产品13个,其中阳澄湖、太湖大闸蟹饮誉海内外,阳澄湖大闸蟹实施了原产地保护,“太湖牌”大闸蟹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四是逐步扩大规模高效渔业面积,现累计达到49.2万亩,涌现了太仓市双凤镇西川水产养殖场、吴中区临湖镇新南渔场、吴江市平望镇顾扇村、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等一批高产高效的养殖典型。但纵观苏州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似乎有些类同,绝大多数以虾蟹鱼混养为主,只有在吴江有一些较大规模的加州鲈鱼、南美白对虾、甲鱼、鳜鱼的养殖区,而且由于病害难以控制,养殖风险大等原因,鳜鱼、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规模还在逐渐缩小。这样的渔业产业结构不利于增强苏州渔业的竞争力,如近几年来阳澄湖、太湖大闸蟹等品牌不断受外地大规格蟹的市场冲击,使地方经济遭受很大的打击。因此,我们不但要规划不同养殖品种的功能养殖区,而且要化财力、物力、人力(科技人才)主攻某一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如鳜鱼、加州鲈鱼、黄颡鱼、南美白对虾,突破其养殖技术瓶颈,降低养殖风险,恢复养殖者的生产信心,培育特色产品的产业区。增强苏州渔业整体竞争力。从功能结构上分析,苏州市渔业内“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稳定增长水产捕捞业的同时,不断扩大水产品加工规模,初深加工能力达到5.5万吨。休闲渔业加快发展,建成休闲渔业基地43家,年直接经营收入达1.5亿元,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建议以后的方向是瞄准上海和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消费人群,利用苏州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自然资源,围绕自然生态和产业特点做大做特休闲渔业,加大渔业三产的经济贡献率。

(四)加强地方渔业法规建设,做到水产品质量的依法监管,率先制定并实施“水产品无追溯体系不得上市”法规

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水产品质量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渔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关系着该地区渔业的生存与发展。苏州市渔业管理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健全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加快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品牌的管理,提高“三品”的影响力,加大创名牌、保名牌力度,加快阳澄湖大闸蟹、太湖大闸蟹等品牌的整合,使这些品牌产品畅通销往海内外。但是在近几年抽检样品中还时常查出违禁药物的残留及有害物质的超标,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任重而道远。2010年11月,国家商务部信息,中国将扩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从目前的10个试点城市扩展到全国,相关品种也将由目前的肉类蔬菜试点扩展到其他农产品,最终变"点监管"为"链监管",形成"无法追溯来源不得上市,上市农产品都可追溯"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于今年年底出台一批购销要求、等级、包装、标识、储存、保鲜、追溯等标准。建议苏州率先制定并实施“水产品无追溯体系不得上市”的法规,组建水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检测监管队伍;建设追溯体系,使各流通节点的信息互联互通,形成来源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追溯链条,切实监管影响水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把大型批发市场尤其是一级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试点,把超市纳入“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范围,建立“超市+渔业经纪人+渔民”的新型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力推电子化统一结算,同时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生产的集中度,把产能向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渔业企业集中。促进苏州渔业产业快速升级。

(五)积极拓展渔业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发展苏州现代渔业

渔业的发展范文第3篇

 

1休闲渔业的概念 

 

休闲渔业(leisure fishing)一词20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而后在中国大陆得到了普遍认可,现已成为当前国内各地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它是指人们劳逸结合的渔业活动方式。它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自然环境以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渔村与渔业的了解,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 

 

2我省的休闲渔业资源状况 

 

我省是一个内陆省份。内陆水域面积约232万亩,其中:河流170万亩(季节性河流未统计在内),水库40.50万亩,湖泊17.80万亩,池塘4万亩。其中主要河流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73.20%;湖泊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7.70%;水库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17.40%,池塘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1.70%。常见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有26种。江河、湖泊、水库地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区为发展内陆休闲渔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3我省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休闲渔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不足是制约高标准、高品质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省渔业投入资金较少,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不足。在当前转产转业的政策背景下,资金问题更为突出,资金不足,缺口较大现象更加严重。 

 

3.2劳动者素质问题 

劳动者因素是休闲渔业发展中人的因素,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目前,从事休闲渔业的劳动者多是一些专业渔民,他们从传统的捕捞业转移而来,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服务意识,严重影响了休闲渔业的质量水平。 

 

3.3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从事渔业的生产者多是世代相传的渔民。让他们从生产性的捕捞业转入到休闲性渔业,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一定的难度。对自身的天然资源优势看不到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不能很好地把握时机,思想不够解放,缺乏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的精神。 

 

3.4缺乏统一规划,经营类型单一 

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当前休闲渔业市场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市场体系和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监督管理方面做的也不够,致使休闲渔业市场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另外,目前休闲渔业的类型仍然以休闲垂钓型和生产经营型为主。综合开发水资源的观光疗养型和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展示教育型休闲渔业现在还很缺乏,集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度假、疗养于一体的大规模休闲场所建设目前还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 

 

4我省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休闲渔业的兴起给渔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为当前渔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以上情况表明,目前休闲渔业的发展之路仍然是艰难的,休闲渔业的深入发展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提高执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渔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增加渔民收入为目的,加强渔业管理,改善渔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休闲渔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针对以上思路,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4.1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形成品牌 。

休闲渔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域界限,冲破传统、陈旧的体系,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建品牌。各个地区的资源状况是不同的,各地应该提高认识,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因地制宜的建设休闲渔业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如在城市周边的旅游风景区利用现有水面资源建成游览、垂钓、休闲、餐饮、住宿、疗养为一体的休闲景区;在离城市较远的水库库区,开展网箱垂钓、驾船、划艇、渔家乐等项目。通过几个高标准、高品位项目的带动,使休闲渔业向着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选择渔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按长、中、短期规划设计上档次、上规模的项目,形成几个集养殖、观赏、垂钓、餐饮、旅游、住宿、疗养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增加渔业资金投入

在宏观、微观经济政策方面,政府要将渔业部门的建议置于我省整个经济中去考虑,做好财政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鼓励发展休闲渔业的发展基金、专项基金、补助基金 。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渔民转移到休闲渔业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凭借渔民自己的积蓄是远远不够的,省财政要对从事休闲渔业的养殖场、渔民给与一定补助,鼓励发展休闲渔业,这将有利于渔民休闲渔业发展。第二,重点扶持几个休闲渔业企业,起示范带头作用。有条件的渔区已经从事休闲渔业,但都感觉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应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4.3提高渔业劳动者素质,加强技术培训

休闲渔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也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休闲渔业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对休闲渔业从业人员要进行渔业知识、法律常识、卫生知识、旅游知识、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对休闲渔业有更多的了解。要推进休闲渔业的发展,保证休闲渔业的质量,就要加强宣传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其技能培训。

4.4解放思想,锐意创新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越来越显露出不足。休闲渔业必须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要在更大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实行优势互补,以现有的天然资源优势为载体,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在新模式上,既有一般的生产养殖种类,也有一些特殊的养殖种类及一些观赏鱼类,栽培一些水生植物,如莲藕等,让人们既可观赏,又可以垂钓、买鱼,也可提供一些设施,让大家品尝或者自己动手烹调可口的佳肴,在休闲的过程中体会多种乐趣。

4.5坚持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发展

休闲渔业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产业。在开发中必须依托生态环境进行,坚持生态平衡、环境的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掠夺性地开发渔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从业者及游客要有环保意识,使休闲渔业持续性永久健康地发展。

4.6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休闲渔业保障体系

渔业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渔业资源;可持续

一、文献回顾:

1.国外方面:国外很很早就有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理念的萌发及实践。渔业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再生性,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印第安人在观察到此特征,并就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建立了适合当时发展的渔业可持续发展制度。随着社会的变迁,可持续发展制度被过度开发的制度取代。导致了渔业的衰退。加拿大科学家H.Scott gordon(1954)《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source:The Fishery》对海洋渔业资源中存在的过度捕捞问题进行了解释,他指出海洋渔业资源过度利用的原因在于渔业资源的公有性而非私有。他认为由于渔民渔业活动的无序竞争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使渔获量超过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值,政府等组织对渔业活动进行管理。他强调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不能仅仅集中于生物学层面,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同时加强经济学研究。1968 年Garrett Hardin在《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受到了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他指出,自由竞争无法实现渔业的良性发展,由于“自由准入”的存在,没有哪个人会承担资源状况恶化的全部成本,其结果就是“搭便车”和过度开发,Hardin将此命名为“公地的悲剧”。Francis T.Christy于1973年在Scott(1955)的独占性所有权思想上提出了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简称ITQ)。该制度提出后,Moloney 和Pearse(1979)等人又对ITQ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按照他们的观点, 为避免捕捞能力的增加、过度捕捞的出现, ITQ 制度在确定渔业资源总可捕量( TotalAllowable Catch, 简称 TAC) 的基础上, 将TAC分成若干份渔获配额, 分给渔民及相关组织, 允许他在渔获量配额范围之内自由捕捞, 当其渔获量达到配额后,禁止该渔民或组织在该年度内从事该鱼种的捕捞,同时配额作为一种财产,可以如同其他财产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或交易。

2.国内方面:中国是一个渔民众多的渔业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当一段时期,我国渔船数量一直在增长。直接照搬别国的 ITQ 制度的实施有可能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我国更多学者关注于成立渔民组织。郭文路等(2001)详细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的渔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它对渔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高健(2006)运用组织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深入分析了建立渔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理性,得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通过市场自我调节相结合和宏观调控和双向结合的方式是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唐建业(2006)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 《渔业法》中的捕捞限额制度,就我国现实结合国外个人可转让的捕捞限额制度,对该制度在我国实行提出了设想。杨正勇(2006)从 Williamson的视角出发, 分析了我国引入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时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降低交易成本, 应当在大的渔区首先实施该制度, 同时通过转产、转业来降低捕捞渔民的数量。杨正勇(2006)深入研究渔业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对捕捞转让配额制度的效率影响,提出了通过成立地方主导的渔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地区渔村渔民自治过程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式。杨立敏(2007)对日本的渔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形式和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得出政府、渔民合作组织和个体渔民三方之间在博弈中能够自觉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结合我国现实提出了我国渔民合作组织建设的实现途径。

二、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1980年,联合国环境开发署委托国际自然基金保护联盟制定了《世界保护大纲》,其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之术语。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广为接受的是挪威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渔业资源产权的不清晰是导致目前渔业资源走向衰竭的主要原因,趋于“谁捕捞、谁占有”不具有明确化占有关系的财富,自由准入下的恶性竞争模式导致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竭。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资源保护,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渔业资源,例如:严格规定资源开发工具,明令禁止使用一些渔具,同时实施了相应监管制度,例如对幼鱼比例进行检查,可惜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在利益的驱使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混杂的渔具的产生,增加了渔业捕捞强度,使得人们对渔业资源的利用超出了环境承载容量。因此,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状况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寻找原因,要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source:The Fishery.H.Scott.Gorden.Bulletion of Mathemathion Biology Vol.53,No.1/2 PP 231-252 1991.Printed in Britian.

[2]杨正勇,沈雪达,吴发华.论地方渔民协会在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来自海安老坝港镇捕捞协会的启示[J].渔业经济研究,2006.

渔业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水库渔业;生态养殖;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 S9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55-01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东北侧,西南属黄山余脉,东南为天目山系,地势向北倾斜。属北亚热带季风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春末夏初降水集中有洪涝,年均气温15.4 ℃,年平均降水日数156 d,年降水量1 426.9 mm;全年无霜期226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047 h[1-2]。全市有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3条主要河流,流域面积2 369.4 km2,全市水域面积9 517 hm2,可养鱼水面4 867 hm2,其中各类水库78座,总面积3 627 hm2,发展水库渔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近年来,对山区小水库渔业养殖进行实践和研究探讨,并积极引导养殖户开展生态特色养殖,在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有助于提高渔业养殖方式和效益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宁国市水库渔业现状

全市有水库78座,面积3 627 hm2,占可养水面的78%,其中有小(1)型水库5座、小(2)型水库73座。港口湾水库是皖南新建的大(2)型水库,最高蓄水位135 m,水面面积3 267 hm2。且全部水库水质良好,没有污染。201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7 015 t,水库养殖产量仅为1 094 t,占全市水产总量的15%,水库网箱产量300 t,占总产量的4.2%。水库渔业发展缓慢。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调查与规划

除港口湾水库外,其余水库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完整的生物资源调查、水质分析。对水库的水生生物资源家底、水环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知之甚少,渔业生产缺乏科学指导[3-4]。目前在渔业生产中,鱼种投放数量与规格、品种搭配、捕捞规格与数量等基本上属于经验型操作,缺乏科学依据,影响了水库生产潜力的发挥。

2.2 养殖品种和渔业经济结构单一

目前,水库养殖基本上均为鲢鳙鱼,渔业经济来源基本全部来自鲢鳙商品鱼销售。水库匙吻鲟、鳜鱼、翘嘴红鲌、大口鲶、鲈鱼、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休闲渔业形式单一,目前对水库渔业经济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2.3 鱼种放养规格偏小,自给率低

受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放养鱼种的规格偏小。夏花鱼种占绝对数量,大规格鱼种投放量明显不足,致使鲢鳙鱼种成活率降低,生长周期拉长,起捕规格偏低,进而影响总产量。所投放的苗种大多从外地采购,加大了成本投入[5-6]。

3 宁国市水库渔业发展前景

3.1 水库渔业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宁国市有水库78座,水质良好,饵料丰富,绝大多数适宜发展水产养殖。在网箱养殖方面,可调整养殖品种,稳定滤食性网箱,加快发展投食性网箱,进一步提高水产品产量。

3.2 市场空间广阔

宁国市紧邻苏、浙、沪等地区,消费市场十分广阔。尤其是宁国市水库具备生产有机、绿色水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人们对有机、绿色水产品需求的增长,宁国市水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3.3 具有良好的水库渔业发展氛围

宁国市委、市政府把渔业作为全市的优势产业,出台一系列扶持奖励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水产养殖。

4 水库渔业的发展措施

4.1 创新养殖模式,发展小型水库网箱生态高效养殖

山区小水库习惯于传统施肥投饵养鱼模式,且限于山塘水库年底才能干塘清库,实际可供选择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不多,完全摒弃施肥养鱼模式有较大难度,特别需要新型适用养殖模式进行转型替代。经试验,在水量充沛的小型水库内设置一定比例的网箱,网箱内养殖各种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网箱外养殖花白鲢鱼调节水质,并混养一定数量的斑鳜、翘嘴红鮊等控制野杂鱼过度繁殖;网箱内投饵精养,网箱外任其自然生长,形成山区小型水库网箱生态高效养殖新模式,达到调整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污染、保护水域环境双赢的目的。至2012年底,已发展水库网箱生态高效养殖,养殖品种有黄鳝、斑鳜、光倒刺鲃、光唇鱼、翘嘴红鮊、草鱼等,年养殖优质鱼产量达300 t,年产值达1 2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水库采用网箱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后,鱼种放养方便,品种结构调整简易,捕捞方便,上市灵活,后续发展空间很大,有效拓宽了生态渔业发展途径。

4.2 发展休闲渔业

水库山清水秀,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可以发展垂钓、旅游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渔业,使旅游与渔业有机结合,达到水库渔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4.3 推广鳜鱼生态混养

小鲫鱼等低值野杂鱼多是山塘小水库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鳜鱼生态混养,将低值野杂鱼转化成高档的鳜鱼商品鱼,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鳜鱼生态混养模式如下:当年清库的山塘小水库可混养翘嘴鳜,多年清库的山塘水库可混养斑鳜,鳜鱼苗种放养后不需另行增加投入,只要成活率高,效益是比较可观的,一般可增收1 950元/hm2以上。

4.4 推行标准化养殖生产

全面推行无公害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渔用药物使用标准、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实现水产品无公害养殖生产,建立水产养殖“三项记录”制度,基本形成生产有记录,产品流向可追踪。

4.5 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产

宁国市境内水库水质清新无污染,所产水产品质量上乘,要积极申请无公害水产产地、产品质量认证,为产品注册商标,扩大影响力、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和范围。

5 参考文献

[1] 詹兴发,周乔.湖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建议和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09(13):13-15.

[2] 李勤慎,陈静.甘肃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9(2):106-109.

[3] 辛毅,李宁.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金字塔”模型分析——以淡水养殖渔业为例[J].中国物价,2006(12):16-20,26.

[4] 王跃智,赵萌,梁拥军,等.北京观赏渔业发展现状、需求及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08(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