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龄化发展

老龄化发展

老龄化发展

老龄化发展范文第1篇

一、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世纪之交的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虽然我国进入老龄化时间迟,但老龄化发展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瑞典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用了85年,法国用了115年,老年人口发展速度最快的日本用了2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与日本不相上下,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预计只需要27年。

2、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别很大。总的来说,东南沿海地区属于老龄型,内陆和西部偏于成年型;城市偏于老龄型,乡村偏于成年型。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五省市率先进入老龄化,而部分边远省市区在2000年之后10~20年时间才能进入老龄化。

(三)呈现高龄化趋势。预计到2025年世界80岁及8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为11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35%,而我国有2574.8万人,占总人数的1.76%。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

(四)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是同步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未富先老,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解决老年问题的难度。

综上,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就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而这种模式单单依靠政府、企业、家庭是远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应该追寻一种家庭、企业、政府共建的多元化社会养老模式,以适应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分布不平均等特点。大连市开创的居家养老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二、大连市居家养老新模式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双职工家庭往往无暇顾及老人,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加快了我国家庭规模缩小的进程,“421”家庭和“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使得家庭中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相对增多,可提供照顾老人的成员减少,这必将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自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以来,养老机构的建设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养老机构床位数不断增加,政府和社会对这方面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老人要选择养老院基本上不成问题。但对于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除了政府能为行动方便的老年人建设一批活动设施以外,高龄老人和卧床需要照顾的老人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这也是国际上共同存在的问题。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创办了“家庭养老院”,构建了一种花钱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家庭养老院”的概念。“家庭养老院”是指老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由街道和社区选派护理员对其照顾服务,并由街道统一组织管理的网络型居家养老方式,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家庭养老院”建立前期,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对辖区的老年人状况和养老服务资源进行了调查。辖区内共有2787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3412人,占区内总人口的12.2%,在这些老年人中,希望进入养老机构的仅占一少部分,一些特别需要照顾的老人很难得到照顾。对养老服务资源的大概了解有以下:一是社区有260多名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劳动能力的大龄失业女工,可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最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这些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都有固定的住所,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养老服务;三是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愿意为老年福利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四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为老年人解决医疗保障;五是社区干部有较高的积极性。在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后,民政部门对养老服务方式、管理体系、服务内容、服务人员等做出详细的计划,初步确定了一种适合民情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即“家庭养老院”。

(二)“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方式。“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筹集资金保障。“家庭养老院”成立时,街道即时成立了“慈善会”,该慈善会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团法人,实行会员制,会员由驻街单位和个人组成,会员每年向慈善会缴纳会费,为家庭养老院的成立和运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之后,区政府通过多方筹措,筹集200多万元奖金,启动了全区的“家庭养老院”。其次是选择养护对象。养护对象的选择分为三种:一是无固定经济来源、无子女供养和生活无依靠的“三无”老人;二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00元的急需家庭养老照顾的特困老年家庭;三是子女不在身边,急需家庭养老照顾的,有能力支付服务费用的老年家庭。再次是选择养护员。选择养护员的基本条件是:社区成员,身体健康,离老人居所较近,便于照顾老人,有一定责任心与爱心。其四是对养护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心理特征、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急救知识、家政服务、与老年人的交流技巧等。使养护员具备基本养老护理知识并持证上岗。其五是制定规章制度,使家庭养老院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制定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养护员工作守则及服务承诺,规定老人与养护员必须签订服务协议书,建立《帮扶日记》、《家庭收支明细账》和《老人健康档案》。

(三)“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效果

1、探索出了一种投入少、见效大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无力花巨资兴建大量的机构养老院,并且大部分老人都无法承受高额的入住费用。而发展“家庭养老院”则可以利用老人现有的住房条件,减少新建养老设施的费用,比较经济。目前,“家庭养老院”的费用支出主要是养护员的生活补贴,标准是平均每人每月300元。其中,“三无”和孤寡老人的护理费用由慈善会解决,其他家庭由老人自己解决。与进入机构养老院平均每人550元的费用相比,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大的养老模式。

2、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老年福利服务,实现社会福利和社会效益双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关键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当大连市成立家庭养老院时,在大连投资的“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过考察,决定把用于宣传和开业庆典用的30万元人民币,资助100个家庭养老院,同时建立了“首创安泰关爱天使”义务服务队,为100户老年家庭服务。在其带动下,“海宴堂公司”、“蒙牛乳业”等相继资助“家庭养老院”10多万元,为启动和支持“家庭养老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借助“家庭养老院”也对这些公司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3、解决了现阶段中低收入老人家庭的社会养老问题。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需求越来越多。而现阶段养老机构数量有限且门槛过高,大多数老人退休收入较低,不能进入机构养老。即使部分老人有能力进入养老机构养老,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养老。这些老人都期望能得到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既不离开社区,又能得到和入住机构养老同样的生活照料。“家庭式养老院”满足了这些老人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了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

4、为大龄下岗女工提供一条新的就业途径。大龄下岗女工是再就业的弱势群体,生活负担较重,迫切需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随着“家庭养老院”的兴起和发展,对养护员的需求势必越来越多,从而为大龄女工再就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5、转变了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延续和拓展。家庭养老有效地解决了“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及“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实现了“无儿也能养老”,“儿女不在身边也能养老”这个社会问题。这就有利于转变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增长,实现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协调发展。

6、有利于社区形成尊老、敬老、护老的社会风气。养护员一般家住在老人附近,有的就在楼上楼下,彼此了解,随叫随到,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有利于周到细致地照顾老人。并且通过养护员的行为影响其家人,进而带动整个社区成员做到尊老、敬老、护老,有利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完善“家庭养老院”对策建议。“家庭养老院”模式从建立至今,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其具体运作过程中,仍需要进行一系列完善。

1、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应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由于国家财力的制约,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创办“家庭养老院”既解了政府之忧,又消除了老年人之忧,解决了一部分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但就民权创办“家庭养老院”短短几个月的实践来看,这项事业的发展主要借助社会的力量。这在严格限制供养对象,支付养护员较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下去。但从“家庭养老院”这项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家庭养老院”规模的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对养护人员的培训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都会凸现出来。这需要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财政与经济援助。具体措施为:一是市政府、区政府应在当地财政支出中列出一笔养老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各社区“家庭养老院”的运营。二是各级政府可以用购买养护员岗位的方式,在支持“家庭养老院”发展的同时,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每年由市民政部门发行一次专门为老年人养老筹集资金的“即开型”社会福利,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支援低收入老人的养老费用。

2、加强对养护员的培训,扩大养护员队伍。目前,民权街道“家庭养老院”养护员大多是来自社区的大龄下岗女工。从长远来看,当这些下岗女工达到法定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享受养老保险金待遇后,她们不一定还愿意接受月薪300元的养护员职业;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下岗失业问题得到缓解,也不会再有大量下岗女工来承担养护员的工作。由此可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必将面临养护员的后续来源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未雨绸缪,在市属相关院校增设社区服务的养老护理专业,扩大招生数量,为社会培养热心为养老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促进院校与社区进行合作,在社区开设短期培训班,扩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她们的养护员水平,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养护员的发展。

老龄化发展范文第2篇

本文主要分析了发展老年教育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义,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不够,老年教育覆盖面小、发展不均衡,老年教育供给单一,教育内容有限等,对此提出加大对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创新老年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社区教育模式、增强老年教育的可及性,拓展当地高校社会服务、向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教育

一、老年教育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义

(一)发展老年教育的理论依据

我国一直强调老年教育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国家更是强调老年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在:1996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条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并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2011年国务院编制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总结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老年教育深入发展的部署;2012年全国老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细化了老年教育的规定;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最直接、明确地宣示了老年人的权利,将“老有所学”作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指出“老有所学”是构筑积极老龄化社会的重要路径。

(二)发展老年教育的现实意义

老年人对老年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身心健康、生活适应和社会参与。身心健康是老年人非常关注的,老年人退出职场后的生活重点就是健康问题;生活适应主要是适应退休生活、适应协助子女抚育孙子女;社会参与主要是再次发挥余热、二次创业等。不论是身心健康、生活适应还是社会参与的实现,都需要知识的补充,都离不开教育,因此,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有效路径。

二、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不够

我国老年教育一直是以离退休干部的老年教育为主的,老年教育政策的受益群体主要是城市、低龄、女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年人群体,如何将教育对象扩及所有年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留守老人,如何通过老年教育,推进整体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并最终推进积极老龄社会的构建和实现是关键。

(二)老年教育覆盖面小,分布不均衡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8%。而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现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59711所,在校老年学员6772834人,老年大学人数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只有3.35%。老年大学的入学率无疑是偏低的,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被覆盖,老年大学的供给与需求是严重匹配的,老年人的受教育需求远远无法得到满足。另外,从区域分布来看,老年大学的入学率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入学率比例最高的是福建达到13.42%,入学率比例最低的是内蒙古仅为0.37%,二者之间相差高达36.3倍。

(三)老年教育供给单一

当前老年教育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民间企业实施的老年教育非常缺乏,包括企业内部为自己即将退休的员工实施的老年教育和委托外部专业机构实施的专业的老年教育,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部门主要是离退休管理部门、街道社区等,市场化水平不高、社会参与度不高。

(四)教育内容有局限

在教育内容上,我国老年教育以健康休闲为主,主要是书法、舞蹈、太极、琴类、瑜伽等,缺少生活实用技能类,如老年人的电脑、智能手机使用方面、隔代教育问题、医疗急救等方面。另外,缺少网上学习资源,不方便老年人接受网络教育。教育内容有限、单一,应该突出多样性、趣味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促进老年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国家要把老年教育放到战略高度,落实老年教育是实行积极老龄化社会(积极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提高关键是发展老年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贯彻落实“老有所学”的重要途径。其次,国家要真正将老年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展老年教育,形成多样化的老年教育体系。再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建立以各级老龄委、教委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创新老年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针对老年教育缺口较大的实际,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养老机构、高校等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参与老年教育事业,形成新型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多元化投入的运营模式。这需要改变认识,老年教育的重点应该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或草根教育,文化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普遍提高,加上互联网的普及,老年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另外,老年教育应该前移,即在退休前的五年就应该开始老年教育。

(三)发展社区教育模式,增强老年教育的可及性

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九层以上的老人都需要在自己所在的社区养老,在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是我国开展老年教育的主要趋势。另外,我国老年教育社区化发展基于我国老年人群体异质性强、需求多样、教育支付能力不高等原因,我国60岁老人仍兼具家务劳动承担者、生产者、抚育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将老年教育发展的重心下移,由年老大学转移到主要在老年人居住的社区进行,使老年人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从而推动老年教育的广泛普及是行之有效的。此外,老年教育在社区开展,同基层为老服务机构,主要是目前各地主要发展的社区日间照料站、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室等结合起来,结合互联网,开发社区老年教育平台,有效利用现代化通信设施和手段为老年教育服务,有效发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作用,能够有效地节约开展老年教育的成本。同时,发展老年教育应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本,开展内容灵活、形式多样、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较低的课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拓展当地高校社会服务,向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

高校可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和老年教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获取信息、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向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作者:任素娟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课题名称:

本成果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养老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编号:L13DJY076)成果;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立项资助的“失独群体救助路径和法律保障的探究”(项目编号:YF15-Q17)课题的一部分;系横向课题“盛世之都商务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编号LYHX2012008);“岗位业绩导向的薪酬设计研究”(编号LYHX20120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老龄化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字】 人口老龄化 可持续发展 养老保障

一、引言

20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尤其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其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历史机遇。事实上,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老龄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是涉及国家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趋利避害,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教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到1999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整个人类社会能在资源保证、环境良性状态下持续、健康发展,而人口老龄化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对我国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带来不可回避且深层次的突出矛盾。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就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总体来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1490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3%,65岁以上的人口是1041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7.9%。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

1、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

2、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

3、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2006年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可见,中国未来老龄化对中国的挑战重点在农村。

4、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的情况则相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

以现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国老龄人口到了2010年将增加到1.12亿,2020年将达到2.48亿,2051―2100年将稳定在3―4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基本规律,老龄化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年龄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缩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下降。2045年劳动力老化程度可能升至32.14%。近年我国依靠供应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老龄化将会弱化这种优势。一方面,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从劳动力价格上升,产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优势丧失。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劳动者年龄的增长使得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和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2、人口老龄化使企业和政府的养老支出受到影响。对政府来说,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对企业来说,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缓解养老支出的财政压力,会加大税收,这就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3、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特别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随着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4、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压力增大。中国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5、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料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国际资料表明,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在职人员的3―5倍。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0.48%。预计到2010年将占到1.11%,2020年将达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3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老年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加剧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支出规模的压力。

6、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压力增加。长期照料服务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据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在2020年将超过2000万人,2050年达到3800万人。目前,我国各类为老服务的机构能够提供的床位却很少,其中的长期照料服务床位更是少的可怜。此外,长期照料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决不了的,因此要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

五、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高度重视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功能。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各级政府应该整合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资源,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服务筹资体系,并从政策优惠、服务机构设置、人员职业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便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大力发展银色产业。老龄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00亿的购买力得不到实现。换句话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特别是中国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将给我国人们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针对老年人的需要为,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喜好,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还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包括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

3、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虽然人口老龄化,使得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体力上的衰退,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实现了老年人的价值,增加了他们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缺口,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可以返聘老龄高级人才,如高校和研究所中许多老龄人,仍然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可发展老年教育,出于经济的困难或排除空虚的需要,一些低龄老年人就业的愿望非常激烈,发展老年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4、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镇就业,大量老年人依然留守在农村,造成了农村老年人比例的上升,导致农村养老问题突出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因此,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并且根据农村老年人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兴建老年人服务设施。

5、增强老年保健知识宣传,提高老年人的独立性。这就是要帮助老年人提高自立、自理、自助的能力。老年人从保持身心健康做起,提高实现健康老龄化的自觉性,减少病理性衰老,使各种器官及功能尽可能地延长,使生活自理时间延长,尽可能减少对社会和别人生活上的依赖程度。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中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正确对待老龄化现象,必须集中力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养老机制,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使得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亚兰: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8(4).

[2] 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

[3] 刘建峰: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老龄化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字】 人口老龄化 可持续发展 养老保障

一、引言

20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尤其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其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历史机遇。事实上,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老龄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是涉及国家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趋利避害,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教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到1999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整个人类社会能在资源保证、环境良性状态下持续、健康发展,而人口老龄化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对我国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带来不可回避且深层次的突出矛盾。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就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总体来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1490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3%,65岁以上的人口是1041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7.9%。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

1、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

2、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

3、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2006年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可见,中国未来老龄化对中国的挑战重点在农村。

4、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的情况则相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

以现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国老龄人口到了2010年将增加到1.12亿,2020年将达到2.48亿,2051—2100年将稳定在3—4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基本规律,老龄化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年龄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缩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下降。2045年劳动力老化程度可能升至32.14%。近年我国依靠供应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老龄化将会弱化这种优势。一方面,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从劳动力价格上升,产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优势丧失。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劳动者年龄的增长使得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和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2、人口老龄化使企业和政府的养老支出受到影响。对政府来说,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对企业来说,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缓解养老支出的财政压力,会加大税收,这就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3、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特别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随着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4、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压力增大。中国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5、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料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国际资料表明,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在职人员的3—5倍。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0.48%。预计到2010年将占到1.11%,2020年将达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3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老年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加剧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支出规模的压力。

6、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压力增加。长期照料服务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据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在2020年将超过2000万人,2050年达到3800万人。目前,我国各类为老服务的机构能够提供的床位却很少,其中的长期照料服务床位更是少的可怜。此外,长期照料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决不了的,因此要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

五、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高度重视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功能。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各级政府应该整合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资源,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服务筹资体系,并从政策优惠、服务机构设置、人员职业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便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大力发展银色产业。老龄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00亿的购买力得不到实现。换句话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特别是中国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将给我国人们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针对老年人的需要为,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喜好,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还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包括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

3、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虽然人口老龄化,使得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体力上的衰退,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实现了老年人的价值,增加了他们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缺口,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可以返聘老龄高级人才,如高校和研究所中许多老龄人,仍然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可发展老年教育,出于经济的困难或排除空虚的需要,一些低龄老年人就业的愿望非常激烈,发展老年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老龄化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产业 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Www.133229.COm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性服务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