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老龄发言

老龄发言

这次会议是新一届老龄工作委员会组成后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委第十次会议精神,总结我省2007年老龄工作,安排部署2008年工作任务。刚才,双喜同志代表省老龄委对去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年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老龄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涉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性,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刻认识: (一)老龄工作是关系到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大问题。 在十七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首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当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职能的两个弱项,而老龄问题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期,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老年人已成为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对象和重要群体。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龄群体提供卫生医疗、健康娱乐、养老医疗等方面服务,让老年人和青年人、中年人一样均等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服务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给予特殊的关注和体现。老年人问题不是简单的老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与社会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我们的未来紧密相连。 (二)老龄工作是关系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建设方面,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达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建设目标。实现这五大民生目标,一个重要的政策措施就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住房保障。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抚养比越来越高,养老金和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压力越来越大,给社会保障带来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建国前后第一个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阶段,这一代人在物质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呈现多样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政府如何将新增财力的大部分投入到社会保障,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老年人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之一,如果对老龄工作不重视,就意味着对民生工作不重视,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一定要站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老龄工作的重要性。 (三)老龄工作是关系到建设和谐文化、树立文明风尚的重大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如何对待老年人问题,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一是关系到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品行修养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对老人不孝敬的人,道德品质肯定低下,更谈不上具有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二是关系到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人是一个多方面的责任主体。对老人不负责任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对家庭其他成员不会负责,对整个社会也不会有责任感。三是关系到社会风尚、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只有全社会都尊老、养老,才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文化氛围,才会更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四是关系到是否履行法定义务。法律规定人人都必须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这种义务具有强制性和法定性。如果一个人没有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老龄工作是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在机会公平、分配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利益公平等多个方面。老年人失去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也就失去了自信心,所以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伴随着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和风险的积累期,老年人问题已远远超越了原先的老年人概念范畴,老龄问题和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老龄问题处理不当,会给社会的公平正义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一是由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后的赡养问题引发的矛盾;二是孤身老人身边无人抚养的矛盾;三是由于老年人的抚养问题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四是老年人要求参与家庭社会民主权利与社会家庭不平等歧视的矛盾;五是老年人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影响到家庭、社会的和谐。 二、认真分析把握新时期老龄工作的新趋势、新问题,更加有效地推进老龄工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口寿命也得到延长。2005年中国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这是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我国社会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9亿,占总人口的11.3%,2020年将达2.4亿,占总人口的1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从目前的1600万将达到2020年的3500万以上。空巢、失能老人大幅增长。2006年,城市空巢老人户达到49.7%,农村为38.3%,失能老年人口达到1313万。农村老龄化超前于城镇,有的地方已经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在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老龄工作出现了新的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据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期限只有25年,现在正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二是人口老龄化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已占世界第一位。三是人口老龄化高龄趋势特别明显。现在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平均年增长率达5%以上。四是人口老龄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五是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在上述条件下,老龄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迅猛到来,整个社会在思想上、战略上、工作上准备不足,还没有真正把老龄问题作为重大战略问题重视起来,采取重大的政策措施加以研究解决。二是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真正达到覆盖城乡居民的最终要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三是老年人对基本生活保障的多样化需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有着直接矛盾。四是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与政府尚不完善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相矛盾。五是老龄工作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和工作体制、机构功能弱化相矛盾。要把这些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从政府的角度来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切实增强老龄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可行性。 三、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的关键问题 针对老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贯彻落实老年社会保障政策的力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特别是在推进和完善各项制度时,一定要认真研究老年人的基本权益,使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发展为老社会服务,推动实施“爱心护理工程”。为老社会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共同构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三大制度安排。目前,为老社会服务发展滞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出台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办法,加快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和健全服务网络。要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抓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解决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料难题。 (三)认真落实省政府制定的各项涉老优待政策。我省目前已制定出台了很多涉老优待政策,包括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生活服务、文体休闲、维护权益等方面。但从目前来看,政策落实得并不理想。各涉老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文件,加强老龄工作战略研究,加紧完善涉老政策,加快落实惠老措施。今年组织部、监察部门要配合老龄办对各部门落实政策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检查结果以省政府名义通报。 (四)认真研究破解农村老年人的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在农村,老龄工作的重点也在农村。当前要着力研究四个问题。一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今年准备先开展农村计生户的养老保险,然后逐步推进。二是逐渐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村低保和新农合标准。三是加强农村老年人维权工作,维护他们正当的权益。四是采取措施丰富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五)进一步强化各级老龄委的职能作用,使老龄委真正成为老龄事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一是大力宣传老龄问题的严重性、重要性,让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对老龄工作带来的重大社会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认真协调有关部门特别是成员单位落实好省委、省政府近期出台的有关老龄工作的重大决策和相关政策。三是进一步组织政府、社会、企业为老龄事业提供政策、资金和其他方面的公共服务。四是健全完善老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促进老龄各项工作的落实。 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为己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进取,为开创我省老龄事业的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