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

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

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

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煤田 地质勘查 合理配置

[中图分类号] P641.4+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232-1

在开发煤炭资源期间,想要增强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约战略,缩减煤炭能源损耗,就需要在进行煤田地质勘探期间实施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煤炭企业更好发展。以下简要针对煤田地质勘查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实施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意义及内容

煤田勘查工作的意义在于为矿山的建筑设计提供全面的地质信息,例如:煤田的存储量、开采条件等,从而降低煤田开发的风险,同时提高经济收益。一般来讲,而可以将煤田地质勘查划分成四类:即地域勘查、地质勘查、开发技术勘查、矿石技术勘查等。另外,基于此前提下需要进行综合评定。

伴随着目前时代的逐步发展,形成了全新的资源观,其认为:在应用资源期间,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细致分析,结合资源的不同类别合理选用科学技术,同时实施合理配置,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想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业者需要将本身同自然系统融合在一起,科学处理资源的子系统及其他系统,进而协调好自然发展。煤炭资源属于固体资源,归于自然资源的领域,那么工作人员就需要依据资源的规律对煤炭资源进行利用、勘查及开发。

2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位于煤炭企业的地位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地质勘查工作是其重要的构成内容之一,不管是其发展方向、还是相关产品,都会受到地质勘查质量的影响。煤田的地质勘查工作不但需要确保有关煤田的地质信息全面、精确,同时还应确保资料收集、整理过程快速、省时等特点。

3煤炭资源同煤层气资源及水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煤田地质勘查期间,在制定挖掘方法期间,需要结合煤田的煤层气、岩层及水等内容进行考量,其都会对煤炭的开采效率造成作用。实际上,此类资源都能够通过勘查作用后进行利用,尤其是在对煤田进行初步勘查时,很多从业者由于没有了解煤田内的资源构成,从而降低了勘查的质量。部分从业者认为甚至错误的认为此类条件不利于煤炭的开采,在环境评估后,采用相应措施处理这些条件,从而过度损耗了煤炭资源,降低了煤炭产业的经济收益。想要处理此种情况,在勘查煤田地质情况时,不但需要对煤炭资源进行勘查,同时也需要将煤层气、水资源等勘查工作列入工作日程,从而为后续规划、应用奠定基础。

4对煤田的地质勘查措施进行优化配置

对于煤田的勘查工作来讲,其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可以被分割成若干阶段。想要尽量提供勘查的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收益,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对煤田及其四周范围内的资源进行合理选择及优化配置。一般煤田的地质勘查措施包含很多内容,例如:勘查的方法,勘查的技术、勘查的布置体系、项目施工流程等。这对勘查的不同阶段,合理选取对应的勘查方法,从而确保勘查工作同相关要求相吻合。我们都知道,煤层间存储着煤层气,同时也存储着水分,想要合理配置煤田的勘查措施,就应确保勘查措施构成的过程能够全面揭露出固体、液体及气体三者的特性及规律,同时符合其互相作用的要求,在安排期间,应针对矿区的真实情况进行设定,因此确保勘查工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依据我国颁布煤田勘查相关标准及规定发现,煤田在勘查地质情况时,大致任务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其一,普查及预查煤炭地质阶段。由于一个全面的水文地质单元具备范围较大的普查面积,那么,应把该范围的地质水文情况总结出来,从而正确解释自然流场的特点,合理判断蕴藏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在此期间,想要更全面的了解该范围的资源情况,应该通过多种先进的方法及措施实施工作,例如:进行地质物探、地质调查、应用遥感技术等,进而定量圈划资源富集范围;其二,细致勘探阶段。此阶段应对范围内的水质及水量进行评估,合理推断、预算出可以开采的含量,进而保证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统一化,更好的推动煤炭企业发展。

5对煤田的地质勘查内容进行优化配置

高质量的地质勘查内容配置,能够极大程度提高勘查的质量及效率,提高勘查的经济性。另外,对勘查内容进行优化配置,能够发挥选择勘查措施、决定勘查配置的价值。

煤田的地质勘查工作属于一项十分复杂的体系,其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煤质、岩性、煤类、自然条件、地理情况、水文情况、项目地质等。对煤田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的意义在于精确获取煤炭资源的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对水资源进行勘查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例如:勘查地层的层序、地下水的水位、控水的结构、地下水的水量等,勘查水资源的目的在于精确获取水资源的情况,为后续施工夯实基础。

对煤层气资源进行勘查包含的内容出了部分基础的地质情况外,还包含一些其他内容,例如:地质的背景、封盖的条件、煤层气的特点等内容。对煤层气进行勘查的意义同勘查水资源的意义相同,都能够为后续施工夯实基础。

据研究发现,对水资源、煤田、煤层气三者进行勘查,互相都存在密切的联系,由某种角度来看,包含很多的共同指出,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深入认知这一特点,对三者的勘查工作进行细致研究,从而提高勘查质量。

6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目前社会发展速率的逐步加快,煤炭企业也获取了相应的进步,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大战略实施力度,进而增强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损耗。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深入对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研究,保证勘查合理配置,进而提高勘查质量,为后续工作夯实基础。因此,对煤田地质勘查优化配置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人们深入分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柴茂.煤田地质预测在煤炭资源规划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查;合理配置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煤炭消耗量的逐年增加,我们必须实行煤炭节约战略,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合理化利用程度。实现煤炭勘查过程中的合理配置是推动煤炭企业发展的一个方面。文章主要对地质勘查过程中涉及的方面进行探讨。

1 实施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意义及内容

进行煤炭勘查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后面的煤炭开采提供全面科学的信息。其中就包括煤炭的存储量、开采的条件、开采难度等方面。做好勘查工作才能够预先了解煤炭开采的风险点,进而降低后面的开采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常来说,煤炭地质勘查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地域勘查、地质勘查、开发技术勘查、矿石技术勘查。此外,需要把这四个方面的勘查信息进行综合评定。

伴随着目前时代的逐步发展,形成了全新的资源观,其认为:在应用资源期间,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细致分析,结合资源的不同类别合理选用科学技术,同时实施合理配置,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想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业者需要将本身同自然系统融合在一起,科学处理资源的子系统及其他系统,进而协调好自然发展。煤炭资源属于固体资源,归于自然资源的领域,那么工作人员就需要依据资源的规律对煤炭资源进行利用、勘查及开发。

2 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位于煤炭企业的地位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是煤炭企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生产商品都会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做好煤矿地质勘查工作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获得全面的地质信息,同时技术人员还能够通过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提高开采人员的工作效率。

3 煤炭资源同煤层气资源及水资源的关系

科学的挖掘方法对于煤炭的开采十分重要。以前在勘察之前就制定挖掘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煤层的情况,例如:水、岩石、气体等方面进行分析,没有实际勘察,这就不能保证挖掘方法的科学性,进而对煤炭开采造成不良影响。此外,有些勘察人员对煤层勘察只是简单的走过场,根本就没有对煤层的情况、资源的构成全面了解,导致勘察质量得不到保证。还有一部分勘察人员甚至认为当前条件不利于煤炭的开采,虽然后期通过采取措施处理了这些问题,但是也损耗了煤炭资源,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利润。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勘察人员应该对煤炭开采区域的情况进行全面勘察,特别要对煤层情况加以注意,为后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4 对煤田的地质勘查措施进行优化配置

整个煤炭勘查的过程十分复杂,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为了方便勘查,工作人员往往分成几个阶段来进行。为了提高勘查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效益,就需要根据煤炭的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科学化选择。通常来说,煤田地质勘查工作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例如:勘查技术、勘查方法、勘查流程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勘查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配置方法,还要保证和项目要求一致。煤炭在生成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固体、液体、气体三方面,要想实现勘查措施的合理化配置,就必须对这三方面进行全面揭露,对每个方面的特性、条件、要求进行全面掌握,并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保证地质勘查工作科学、合理的进行,为后续的开采提供依据。

依据我国颁布煤田勘查相关标准及规定发现,煤田在勘查地质情况时,大致任务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其一,普查及预查煤炭地质阶段。由于一个全面的水文地质单元具备范围较大的普查面积,那么,应把该范围的地质水文情况总结出来,从而正确解释自然流场的特点,合理判断蕴藏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在此期间,想要更全面的了解该范围的资源情况,应该通过多种先进的方法及措施实施工作,例如:进行地质物探、地质调查、应用遥感技术等,进而定量圈划资源富集范围;其二,细致勘探阶段。此阶段应对范围内的水质及水量进行评估,合理推断、预算出可以开采的含量,进而保证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统一化,更好的推动煤炭企业发展。

5 对煤田的地质勘查内容进行优化配置

地质勘查工作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例如煤层的性质、岩层情况、周围环境、水文情况等等,能够实现地质勘查内容的合理化配置,不仅能够提高勘察效率,同时还能够保证勘察和后续开采的质量。此外,高质量优化勘察内容配置,能够使勘察措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地质勘查工作十分的繁复,需要工作人员有极大的热情和耐心,能够对勘查过程中发现的每个问题进行分析,看其是否会对勘察工作造成影响。大量的勘查实践证明,勘查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高质量的煤炭资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能源动力,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舒适。

对水资源进行勘查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例如:勘查地层的层序、地下水的水位、控水的结构、地下水的水量等,勘查水资源的目的在于精确获取水资源的情况,为后续施工夯实基础。对煤层气资源进行勘查包含的内容出了部分基础的地质情况外,还包含一些其他内容,例如:地质的背景、封盖的条件、煤层气的特点等内容。对煤层气进行勘查的意义同勘查水资源的意义相同,都能够为后续施工夯实基础。据研究发现,对水资源、煤田、煤层气三者进行勘查,互相都存在密切的联系,由某种角度来看,包含很多的共同指出,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深入认知这一特点,对三者的勘查工作进行细致研究,从而提高勘查质量。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煤炭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相关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采取科学的发展战略,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作为专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地质勘查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一步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合理化配置,提高煤炭的开采质量。为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必须重视煤炭地质勘查如何实现合理化配置这一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国家应该积极地帮助煤炭企业实现生产现代化,推进煤炭事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柴茂.煤田地质预测在煤炭资源规划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范文第3篇

出版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出版资源是指构成出版经济活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狭义的出版资源仅指与图书的编辑加工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信息和选题资源,本文所论及的出版资源均指广义的出版资源。由此我们可以把出版资源配置界定为“在出版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出版企业之间和出版企业内部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和组合以期最大的产出”。我们之所以关注出版资源的配置问题,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对出版业发展的约束。

出版资源配置与出版产业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从宏观层面分析,资源配置可区分为初始配置和再配置两个层次。资源的初始配置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分配:继初始配置之后,各种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流动和重组,形成资源的再配置。一般说来,某一时期内资源的初始配置形成该时期的产业结构,而资源的再配置则会调整后期的产业结构,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分别是由资源的初始配置和再配置决定的。①

从微观层面分析,各出版资源要素是出版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出版人力资源构成了出版业中的从业人员队伍,他们充当着实施者的角色,以保证出版活动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完成。出版选题资源是出版活动的“灵魂”,为各种出版物的最终形成提供实质性内容。出版资本资源是出版经济活动的“血液”,资本的有效运行,促进出版业的良性循环。可见出版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基本条件。另外,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不同时期出版资源配置状况直接决定着当时出版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与结构,因此出版产业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的配置问题。

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出版产业并非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局面,它也反作用于出版资源的配置。首先出版业为出版资源的生存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如果脱离了出版业,出版资源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出版业的发展水平、规模与结构也会影响出版资源的配置水平与配置结构,出版资源的配置总是与一定时期出版业总体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因此,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从根本上讲,依赖于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

二、出版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影响

随着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出版资源的配置问题日益凸显。但由于历史原因的长期影响,目前我国出版资源的配置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出版资源拥有量并不富裕。尽管我国是出版大国,年出书品种达十几万种,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并不是“出版强国”,无论原材料、高新出版技术还是人才智力资源,在总量与人均占有量方面均难以同发达国家相比。2.出版资源配置很不合理。“出书滥”与“出书难”的状况同时并存,低水平印制能力过剩与高水平印制能力不足相伴而生,出版膨胀与发行滞后反差显著。②3.出版资源严重浪费。书、报、刊出版单位过多过滥,低水平重复出版大量存在,还有为数众多、质量平庸的内部报刊,构成了庞大的“隐形”损耗。4.出版资源意识薄弱。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国家专营的特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人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导致图书选题互相撞车,出版资源严重浪费。

当然出现上述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出版产业自身的影响因素却是最主要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出版供需总量失衡。据统计(1980年以来我国印刷出版物实物消费情况表),③我国最近10年人均购书量一直在原地徘徊,而这期间,书报刊的品种仍然呈快速增长态势,这样当供过于求时,必然会导致总产品价值实现的困难,从而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

二是旧体制的制约。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单位的垄断性和出版专业分工所形成的无形“壁垒”严重阻碍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导致出版单位重复建设,削弱了市场竞争,行业内部的兼并、重组缺乏动力,生产要素不能实现优化组合,致使平庸出版物得以大量滋生繁衍,优胜劣汰难以实现,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出版资源的浪费。

三是产业结构的内在矛盾,即指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低度化。④同构化是指地域结构的高度相似性,全国各省市基本都拥有自己的人民社、少儿社、教育社、科技社等,彼此名称、性质、出书结构都高度趋同。低度化是指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出版集约化程度过低,原有行业分工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书、报、刊等相关出版门类互不兼容,以致许多出版单位难以具备人才、资金和技术上的综合优势,难以发挥出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了出版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是出版主体的素质缺陷。不少出版单位在市场机制转轨过程中,尚未真正找到自己的恰当定位,缺乏鲜明的主体意识和特色产品,有的仍然热衷于追求“泡沫文化”、“分散承包”,忽视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认识到出版资源配置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我们还需进一步明确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以保证我们今后努力的正确方向。“优化”一词描述的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出版资源优化配置是出版资源配置最理想的运行状态,目的在于减少配置成本,提高出版资源的使用效益。

1.通过资源的倾斜配置,调整出版业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通过对出版、印刷、发行三大部门利润的合理分割,调整出版资源在三者之间的合理配置:调整教材在出版总量和利润总量中比例过高的产品结构,实现出版物内容丰富多彩、服务对象多层次、品种多样化的新格局;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出版资源,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打破地区性的贸易壁垒,引导出版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在全国形成若干个能辐射区域市场的出版发行中心。

2.提高出版资源在出版产业组织配置上的集中程度,培育若干个超大型的出版组织。若干个超大型出版组织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联合与兼并形式来盘活存量资产,引导出版资源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流动与重组,实现出版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出版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出版产业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实力。

3.增强出版业多媒体综合经营能力。其核心是:打破以往出版媒体间互相割裂的格局,把传统印刷型媒体与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子媒体结合起来,力图使出版资源多次开发,合力经营,有效实现出版资源在多种媒体间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版资源的内在价值,实现多种媒体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

四、优化出版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出版产业自身的缺陷,导致出版资源的配置存在一系列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依赖于我国出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问题入手,结合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目标,我们似乎可以探索出优化出版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对出版产业的宏观调控,是出版产业化的要求,也是出版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出版业的产业化,既要求出版企业摆脱行政附属机构的地位,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出版企业也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健康有序地发展。长期以来出版企业政企不分,严重违背了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造成效率损失、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经济运行的不良循环。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即由过去的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管理为主;以实物性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为主

;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由政府行政机构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主,从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出版产业自身发展的经济规律相适应。⑤

政府对出版的宏观调控,是由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功能性缺陷以及出版产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调节资源配置起着全面的、主要的和基础性的作用,但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解决微观平衡,对宏观平衡却显得无能为力。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理所当然要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之内。另外,由于出版业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舆论的导向,国家加强对出版产业的宏观调控,较之一般经济产业显得更为重要。

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出版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程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大影响。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应加大出版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以克服出版资源的地区垄断与总量失衡,形成统一、活跃、有序的全国图书大市场。

由于我国的出版业政策,在出版单位的构成及数量发展上,形成各地均衡发展和“区域贸易壁垒”,造成出版资源总量失衡、图书重复出版及出版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从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看,必须打破目前均衡发展的局面,对原来重复建设,在人才、技术等方面不具备办社条件的出版社,应坚决予以淘汰,同时调整出版结构,鼓励以优势出版单位为核心的兼并联合,使出版资源向高素质、高效率的出版企业倾斜,走出版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道路。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型出版企业为“母体”,采取联合、兼并、内部拓展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出版企业集团,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但在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时,要注意克服一种错误倾向。即以造大船、增加竞争力为名,按照传统的经济观点,以出版社有形资产的“大”“小”,搞兼并联合。须知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竞争力和利润的第一决定因素,不是它有形资产的大小,而是企业中高技术的含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的大小;在同等无形资产的条件下,出版业的兼并联合,增加有形资产会增大出版业的效益,有利于综合利用出版资源。然而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无形资产,盲目扩充有形资产,则会在资源的使用上造成更大的浪费和流失。⑥

3.积极参与国际出版活动,实现出版资源共享。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我国出版业面临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遇与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出版资源的共享已成为现实,我们应加大版权贸易工作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出版活动。

目前,我国出版业对外交往与日俱增,版权贸易逐年增长,出版物出口也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据国家版权局统计,2000年我国引进版权7343项,输出版权638项,⑦这与我国的出版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同时也说明,我国的出版物出口潜力很大,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注重抓好外向图书的生产与版权引进,加强与世界出版业的交流,加快我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接轨的步伐,把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介绍进来,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同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多出优秀作品,并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开发利用好国内外两种出版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与国际出版业交流、合作的新领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海外市场策划、制作一批选题,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入国际市场。

从产业自身来看,影响版权贸易的几个制约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不高,缺乏既懂外语,又懂出版的外贸人才,缺乏世界版权贸易的信息,并且中国的版权机构的“水平”和“能力”也有限。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图书的选题开发、版权贸易人才、版权机构设置等方面下工夫,这也是调整出版结构的一个努力方向。

4.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出版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正迎面而来,知识经济浪潮的来临对出版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出版业是高信息产业,由于世界范围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来临,出版业将迎来一个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出版业又是一个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的传统产业。就结构而言,它的知识含量不高,尚缺乏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与手段,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不够。表现在生产领域,出版业的技术含量不高,直接影响到出版产业效益的实现。为此,首先要以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用高新技术开发新的项目,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其次是运用高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掌握以磁、光、电为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实现从单一纸介质出版物向纸介质出版物与多媒体出版物并存、互通、互补、互动的转变,打破以往媒体间的相互割裂,使出版企业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体,从一业为主转变为多元经营,并形成出版资源多次开发、合力经营的格局,实现多种媒体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最后是在优化资本结构方面,以资产重组为契机,直接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姻。这样做,既扩大了出版业的高新技术含量,又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改善了资本结构,并直接产生效益。

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并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繁荣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和增量,而且直接依赖于技术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应用,21世纪的经济将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现代出版业也只有和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出版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出版人力资源质与量的水平决定了出版产业化的进程,这也决定了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出版人力资源在今后出版产业化和出版市场国内外竞争中的突出地位与作用。

目前,我国出版业人才结构缺陷突出,一是缺少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二是缺少既懂出版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加紧开展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岗位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应继续坚持,同时也不妨送出去、请进来,提高出版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快出版产业化进程,迅速增强出版产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① 何大安:《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当代经济科学》,1994(5)

② 王丹方:《出版资源也需优化配置》,《出版发行研究》,1997(4)

③ 罗紫初:《出版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

④ 封延阳:《建立适度开放的出版产业体系》,《出版广角》,2002(4)

⑤ 龚莉:《中国出版业产业化初探》,《中国出版》,1998(6)

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范文第4篇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一)

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二)

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三)

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供电企业 绩效管理 绩效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1

一、绩效管理的含义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赫尔曼・阿吉斯认为,“绩效管理是指识别、衡量以及开发个人和团队绩效,并且使这些绩效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持续性的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两方面重要含义:一是绩效管理是持续性的。它包括从设定目标和任务,观察绩效,再到提供、接受指导和反馈这样一个永远不停止的过程。二是绩效管理要求管理者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产出与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并借此帮助组织赢得竞争优势。因此,绩效管理在员工的绩效和组织的目标之间就建立起一个直接的关系,从而使员工对组织作出的贡献变得清晰。

二、供电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1)人员总量大、用工类型多,调整结构难;(2)职工退出机制不畅通;(3)管理层级多、岗位机构编制配置复杂;(4)收入分配调控压力大;(5)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三、供电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供电企业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存在规划目标不明晰、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2)新体系下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存在人员编制超缺员以及用工制度复杂等问题;(3)分配制度趋于老化,人力投入产出效率低下;(4)业绩考核流于形式,激励措施效果不明显;(5)人员教育培训点多线长,存在形式内容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

四、供电企业绩效管理激励措施探讨

(一)提升人力资源计划调控力,推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确定规划目标。建立与供电企业发展战略、管控模式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化、精益化程度。

构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坚持盘活存量、优化配置、健全机制、集约提效,构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需平台,建设“组织、运行、保障”三个体系,推行组织调配、岗位竞聘、人才帮扶、劳务协作、临时借用、挂职(挂岗)锻炼六种方式,努力建设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企业内部各类用工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二)严格定编、定岗、定员标准,巩固完善新型组织模式

统一规范组织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按照“精简高效、全面覆盖”的原则,规范企业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向下整合优化到最基层的综合性业务组织,横向全面覆盖全部业务。

实施覆盖电网企业全口径业务的劳动定员标准。定员是衡量企业用工总量是否科学、用工效率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加强机构、编制和定员的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全面修订定员标准,精简机构。压缩编制、精干队伍,促进用工水平和劳动效率不断提升,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

加强多种用工制度建设,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用工策略是企业谋求持续壮大发展的根本策略。根据定员标准和各单位超缺员情况,以业务委托为主、非全日制和劳务派遣用工为辅的用工策略,逐步转变农电用工方式。控制劳务派遣用工的岗位适用范围,加强劳务派遣单位的资质考查,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劳务派遣机构依法签订劳务派遣协议。

(三)完善收入分配管理体系,提高人力投入产出效率

优化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研究评估不同层级岗位的薪酬价值,相应调节工资总额计划分配基数;深化吸筹分配制度改革。制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逐步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基本模式,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工作岗位、能力素质和工作效绩紧密挂钩;加强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统一的福利保障两级管理制度和标准,统一管理福利保障项目,建立健全福利项目台账,强化福利计划管理,提高福利保障的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四)优化考核考试考勤机制,加强职工激励约束

加强分类考核,优化考核指标,不断完善企业负责人的量化考核力度,提高业绩考核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加强业绩考核过程监控,建立弱项指标预警机制,督促公司各单位完成年度考核目标;规范绩效信息标准,完善绩效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职业生涯发展考试机制。以毕业生招聘信息平台为依托,统一组织开展招聘高校毕业生考试题库建设、综合能力和专业笔试、面试。

深化全员培训考试机制,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三年完成一轮全员考试。通过考试考核,开展供电企业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级优秀专家人才和优秀专家人才后备选拔。制定完善奖励相关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激励约束机制作用。创新建立全员常态考勤机制,加强职工管理,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深化教育培训规范统一,推进职工队伍建设

统一计划管控。优化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培训需求调研、计划编制、项目储备、审批流程,提高培训计划与实际需要、重点工作的匹配度,提升培训效果和效益。

统一课程开发。根据岗位设置,紧密结合岗位职责和能力需求,按照统一开发方法和技术标准,坚持“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统一组织开发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培训课程,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岗位分类,依据岗位能力和知识要求,建立统一题库建设标准,以岗位技能考核为重点,开发各类人员考试考核题库。

统一人才选拔培养。制订和完善“四级四类”人才选拔培养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分工,规范选拔程序、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优秀人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