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降雨的物质

人工降雨的物质

人工降雨的物质

人工降雨的物质范文第1篇

        1 强降雨天气出现的原因

        1.1 区域气温上升

        区域气温上升是造成强降雨的一大重要原因,并伴随雷电、冰雹等,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这是因为气温上升后会增加水汽蒸发,上升遇冷下降,后又遇热上升,循环往复形成大片积雨云,一旦水量足够便会发生强降雨[2]。此种情况下出现的强降雨天气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但是过大的雨量依然会造成农业生产受阻。

        1.2 冷暖气流交汇

        冷暖气流交汇是造成锋面强降雨的最重要因素,北上暖空气与南下冷空气交汇,暖气流上升,此时中高层气温依旧较低,暖湿气流遇冷下降,形成强降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降雨较易反复出现,冷暖气流对峙格局时间决定了降雨持续时间,天气稳定性低,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1.3 台风影响

        台风雨是我国南部地区强降雨出现的最主要原因,由强大海洋湿热气团组成的台风风暴影响力巨大,所经之处狂风大作、暴雨如注,降雨量可达1 000 mm甚至以上,该种强降雨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很容易造成农业设施破坏、农作物死亡,甚至给农业工作者带来生命财产威胁[3]。

        2 强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农田排水不畅

        强降雨的出现将极大提升降雨量,造成土壤湿度的急速上升,若土壤湿度饱和后降雨依然继续则很可能造成农田排水不畅的状况。因与常规降雨天气相比,强降雨天气带来的雨量更大、更急,若排水设备不能满足需求就会导致大范围农田积水,这不仅会给农业人员的正常农业活动带来阻碍,更会堵塞农田土壤孔隙,影响农作物根系呼吸,进而使大量农作物发生根系缺氧,对农作物新陈代谢功能带来损害,影响作物正常生产,从而造成减产。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造成农作物大范围死亡,给农业工作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对整体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4]。相关农业部门必须认识到及时排水的重要性,在强降雨天气结束后晾晒被淹农田,同时应注意适量氮肥的增施,保证土壤透气性,为作物根系正常呼吸提供条件,保证作物健康生长。

        2.2 土壤质量下降

        强降雨的发生将加大雨水对于土地的冲刷力,过多降水还会引发洪涝灾害,这些都会使得农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大量流失,待积水排尽后农田也会因养分不足不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所需营养,进而使得整片农田产量下降。不仅如此,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对于喜光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导致产量大幅下降,产品质量也会受到损害,给农业工作者带来较大经济损失[5]。相关农业部门必须重视排水工作结束后的追肥工作,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营养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强降雨给农业产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2.3 引发洪涝灾害

        长时间强降雨天气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可估量,但若仅是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大范围淹没农田、降低农产品产量也只是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但是若因强降雨造成洪涝灾害、山洪暴发、山体坍塌等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强降雨天气还可能冲击水库堤坝,致使堤坝垮塌,冲毁下游房屋及农田,此时不仅农业生产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更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6]。此问题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时关注强降雨预警,尽早做好预防工作,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做好人员疏散,减少强降雨给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

        3 应对强降雨天气的有效措施

        3.1 做好强降雨预防工作

        相关农业部门必须充分重视各类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提升自身极端天气防范意识,同时对农业人员进行防汛抗洪相关知识教育,提升人员面对强降雨的应对技能。农业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及时关注气象变化,特别是降雨量的预报,以此为依据完成降雨预防工作。若发现存在长时间强降雨可能,必须提前组织工作人员对所在区域农田排水设备进行检查,及时上报和维修损坏管道,保证排水设备在强降雨天气中平稳正常工作,防止农田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积水,避免因管道故障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7]。

        除管道等排水设施外,大棚等相关设施也存在年久失修现象,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则其不仅不能有效发挥防雨作用,还很可能因稳定性较差出现坍塌进而致使农作物受损,甚至可能对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农业部门也要保障这类设备在强降雨到来之前得到相应加固,提前进行修缮工作,提升设备稳定性。在保产方面,农业部门应对各地负责人提出要求,敦促其加强对农作物生长特点、营养需求、生长环境质量等的关注,在顺应农作物生长特点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营养补给方案,加强强降雨天气下对于农作物的生长管理,降低因极端天气造成的减产损失。

        3.2 重视排水管道泥沙清除

        农业部门要在强降雨到来之前提前进行排水系统的完善,这不仅包含对旧有管道的修缮,还有对农田排水管道的增铺,以更好应对强降雨天气。施工人员在管道铺设设计环节就应将防止泥沙堵塞纳入考虑范围,提前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強降雨携带大量泥沙涌入管道而造成管道堵塞。在后续使用环节中定期清除泥沙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这是因为长时间的使用会造成管道受损或泥沙淤积,进而造成农田积水无法及时排除,影响作物生长,造成产量和质量下降[8]。针对这一问题,农业部门需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区域内排水管道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修理损坏管道,使其更好地发挥排水系统的作用。在强降雨天气到来之前应再次实施检查,疏通管道泥沙,做好泥沙堵塞的预防工作,保证积水顺利排出,降低农田积水给农作物生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3.3 加强强降雨监测

        加强气象监测是农业部门应对强降雨的关键步骤,是进行预防工作的最重要依据。因此,与气象部门、水利部门加强协作以实现气象的动态监测成为必须,可保证及时掌握降雨相关的全面讯息,更好完善自身工作,及时发现疏漏之处并进行补救。气象部门在进行气象监测时应主动与农业部门进行交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农业部门,同时进行天气变化的动态监测,准确预估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农业部门在接收到讯息后要第一时间进行气象预警,督促各地方负责人以及农业生产工作者做好强降雨预防工作。不仅如此,农业部门内部也要进行值班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坚决避免出现空岗现象,防止因灾情上报滞后造成的严重农业损失。对此,农业部门必须设置强降雨期间的应急值守岗位,在人员内部实施轮岗制度,同时监督人员值守情况,将工作质量与后期考核直接挂钩,提升人员责任意识。另外,灾情防控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地方一旦因强降雨造成重大灾害就必须进行及时核实和上报,为上级农业部门做好抗灾、救灾工作提供真实且准确的数据依据,提升灾情救助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4 结语

        强降雨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负面影响极大,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平稳发展,农业部门以及具体农业工作者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具体可从做好强降雨预防工作、重视排水管道泥沙清除和加强强降雨监测等方面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恶劣天气给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人工降雨的物质范文第2篇

酸雨对健康有害

酸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溶入酸性物质的雨,而这些酸性物质则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是酸雨。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越来越多,酸雨也就成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早在20年前,西德的《明镜》周刊就指出:“如今欧洲国家的雨,己不同于工业时代前的水,而是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溶液。”

酸雨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面侵袭,对人体健康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危害。据美国科学家估计,全美每年仅因矿物燃料排放的酸性硫酸盐,就夺去大约1万人的生命。据报道,北欧的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婴儿,因饮用酸化后含铜较高的井水,经常出现腹泻病症。酸雨使得土壤中镉的含量增加,农作物中镉元素的含量也将相对增多,人类食用后,会影响身体健康。德国科学家还研究发现,酸雨是导致癌症、肾病和先天性缺陷患者增加的环境因素之一。

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酸雨污染区的儿童,血压有下降的趋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偏低,而白细胞数偏高;一些呼吸道病症(如咳嗽、鼻塞、哮喘等)的出现率也偏高。在酸雨污染区生活的成人,其患病次数、时间、医药费用等,都明显高于清洁区,其中,患呼吸系统疾病是清洁区的4倍,患心血管类病是清洁区的2倍。实验室研究表明,酸雨对呼吸道中起主要防御功能的细胞有重要损伤作用,会大大提高呼吸道感染和肿瘤的发生几率。

酸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通过三种途径:(1)经皮肤沉积而吸收,这种危害虽然直接,但似乎很“浅显”,症状一般不重,典型的个例也很少,尤其不能像酸雨危害建筑物一样,能“凝固”一些症状;(2)经呼吸道吸入,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引起急性和慢性呼吸道损害,这方面的临床病例很多,原先就有肺部疾患,特别是年幼的哮喘病人,受酸雨影响最为明显,直接导致病情加重;(3)来自地球表面微量金属的毒性作用,这是酸雨对人类健康最具重要性的潜在危害,这种危害不仅表现于酸雨导致的铜、镉等含量增多,直接对人体有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酸雨沉降于地球表面后,受地质因素的影响,会从土壤和岩石中过滤出来一些金属,其中的铅、汞、铝三种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要避免或减轻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根本的方法是预防酸雨。具体来说,就是要减少污染物质对大气的排放,例如对排出的硫氧化物进行回收利用,使用低硫燃料等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注意饮食的品种和营养结构。专家研究表明,一些绿色食品,如绿豆、海带、鲜果等,能加速体内有害物质的排除,多吃这类食品,就能有效降低酸雨对健康的危害。

小雨和大雨保健效果不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小雨中散步”渐渐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时光。

现代医疗气象学研究表明,小雨中散步有许多晴日散步无法比拟的健身作用。首先,阳光的照射及细雨初降,会使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阴离子(有“空气维生素”之称),而雨中散步是有一定运动量的,通过腿、臀、腹等一些肌替的收缩和放松,生理负荷逐渐增强,呼吸加深,肺活量扩大,有利于呼吸新鲜的空气(包括阴离子)。其次,在霏霏细雨中,树木花草更翠绿艳丽,道路和建筑物更洁净,从而有利于消除因阴雨天气而引起的人体情绪郁闷症。此外,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和初秋,冒着小雨散步,无异于进行一次天然的冷水浴,雨滴对颜面、头皮、肌肤进行“自动”的按摩,常常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疲劳和烦愁顷刻俱除,同时还会大大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小雨对健康有益,大雨对健康无益。最近,英国科学家乔治・弗拉耶尔研究发现,下小雨时,降水雨粒不带辐射污染物,从而给人以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而大雨中则夹带着大量的射线和污染物。这位科学家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云中的雨滴都依附着不少污染物,但小雨滴需要20至30分钟才降到地面,这一过程中,雨滴受到的辐射污染将完全消失,而大雨滴降至地面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射线等污染物也会随之降到地面。所以,大雨中散步对人体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

当然,大雨和小雨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雨滴细小,在空中如丝如雾,落地时无溅水,平坦路面没有明显积水,可视为小雨;而雨滴较大(有时分不清雨滴),在空中呈帘状,落地时有溅水,路面积水较深,则要视为大雨。

必须指出的是,小雨中散步虽然开心又保健,但也要关注天气背景。比如,夏秋季雷雨天气时,必须等到雷声停止时,方可外出散步,以避免雷击伤人事故;冬天有逆温现象时(常常表现于城市低空有烟雾),近地层空气中(包括小雨滴)含有大量的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因而绝对不可外出散步。

人工增雨不影响健康

依据气候规律,每年夏秋时节,我国许多地方都会出现明显的旱情。气象部门利用适宜的天气条件,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用多种方式实施人工增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不过,人们在欣喜之余,多少也有些担忧:将炮弹打上天空,或用飞机在云层上播撒化学物品,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呢?人工所增的“雨”是否会危害健康呢?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无论是人工增雨,还是别的什么人工影响天气手段,对大气、水等环境因素都是没有危害的。

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核心就是通过飞机、大炮、火箭等传输手段,对局部大气云层施加催化作用,促使云中更多的水分变成雨滴降落下来。人们担心人工增雨对环境有污染,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催化物没有被云中水汽吸收,会不会直接造成大气污染?二是催化物被吸收后,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会不会对水资源和地面造成污染?

据专家介绍,目前人工增雨作业中使用的催化剂通常有三类:第一类是可以吸附云中水分变成较大水滴的盐粒等吸湿剂;第二类是温度很低的干冰,其汽化时可使周围空气层冷却到零下40度左右,从而引起水汽的凝结;第三类催化剂是被称为“成核剂”的碘化银,它具有云中自然冰核的性质。

干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它和盐都是来源于天然物质,因而也不会对自然环境有什么污染。另外,由于盐粒等只适用于温度高于零度的暖云,干冰的制造、保存和运输很不方便,实际作业中较少使用。碘化银是目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和防雹的主要催化剂。碘化银本身毒性很低,再加上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效能高出成百倍,通常对一块积状云只要播撒十几克至几十克就能奏效,因而总投放量也很少,无论是否被云中水汽吸收,散布于地空的碘化银含量都很低(完全在达标范围内),不可能对大气和水造成污染。

前不久,经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处的专家们评估测定,在实施人工催化剂后的近地面大气和降水中,碘化银的含量极低,几乎为零,因而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彩雨会危害健康吗?

一般说来,因植物性的侵蚀而导致的“彩色雨”,对人体健康是没有什么危害的;而因污染性的侵蚀而导致的“有色雨”,对健康是有害的。通过下述两例,可以基本说明这两点。

人工降雨的物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酸雨;农作物;危害;防御措施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加剧,酸雨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酸雨对公众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绝大部分还是露天工厂,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尤为突出。 

 

1 酸雨的概念与形成因素 

 

1.1 概念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雾等。未被污染的降水是中性的,pH值在7.00左右;当大气中SO2、CO2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与大气中水汽经过化学物理变化,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雨叫酸雨;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雪叫酸雪;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雾叫酸雾。 

1.2 形成因素 

酸雨的成因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大自然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石油及汽车尾气和民用生活燃烧排放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大自然因素主要是火山爆发等产生的物质,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碳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碳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 

1.2.1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一般来说,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越高,导致pH值越低。 

1.2.2 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使它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中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而大气水汽中酸度随氨的增加而降低。 

1.2.3 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C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1/2,在南方约占1/3。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2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 

1.2.4 天气形势的影响。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2 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对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作物产生间接影响和直接危害,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1 加快土壤酸化 

酸雨首先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一定缓冲能力,但南方土壤多呈酸性,经酸雨冲刷,就使酸化加剧;同时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过量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也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作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2.2 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 

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可使分解有机质与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芽孢杆菌及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降低,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特别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对农作物生长大为不利。

2.3 直接危害农作物,降低产量影响品质 

2.3.1 酸沉降对农作物的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急性伤害通常指强酸雨或高浓度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与农作物接触,其叶片在短时间(1~3d)内出现细胞死亡,严重者出现枯叶、枯枝、枯梢和枯株。这种情况在实验室和土法炼硫窑附近常见。慢性伤害,一般指弱酸雨或低浓度的二氧化硫污染物长期与农作物接触,其叶色失绿或色素变化,破坏作物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死亡,其可见伤害症状为过早落叶等。一般酸雨地区或二氧化硫长期超标地区,会发生这种现象,这也是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的原因。 

2.3.2 不同作物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敏感性。不同农作物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敏感性不同。科学家在实验室内用一定剂量的二氧化硫去熏不同农作物。一段时间之后,不同农作物伤害完全不同,可分为敏感性农作物、中等敏感性农作物和抗性农作物等3类。敏感农作物有大麦、棉花、大豆、菠菜、胡萝卜和辣椒等;中等抗性农作物为小麦、菜豆、花生、黄瓜、油菜和番茄等;抗性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 

2.3.3 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科学家试验后,估算我国南方7省大豆因酸雨受灾面积约158.67万公顷,减产约20万吨,减产幅度约6%,每年经济损失约1 400万元。稻、麦等禾本科作物叶面积小,蜡质层厚,可湿性差,对酸雨敏感性弱,但强酸雨仍可导致叶面扭曲,生成褐黄或褐红伤斑,造成减产。水稻生长期是翠绿色的,成熟期时是黄色的,1982年6月18日重庆下了一场pH值为3.9的强酸雨,某乡逾666.67hm2水稻叶片迅速变成赤色,这场酸雨灾害产量损失400t以上。大棚酸雨试验也证明,强酸雨将导致叶面产生赤色伤斑。酸雨造成蔬菜叶面黄斑,生长不良,抗病能力减弱,产量下降。据有关资料报道,不同品种蔬菜对酸雨的敏感程度不同,在pH值为3.5的高酸性环境中,对酸敏感蔬菜番茄、芹菜、豇豆和黄瓜产量可下降20%;中等敏感性的生菜、四季豆和辣椒产量下降10%~20%;抗酸性较强的青椒、甘蓝、小白菜、菠菜和胡萝卜产量下降低于10%。 

 

3 防御措施 

人工降雨的物质范文第4篇

1酸雨的概念与形成因素

1.1概念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雾等。未被污染的降水是中性的,pH值在7.00左右;当大气中SO2、CO2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与大气中水汽经过化学物理变化,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雨叫酸雨;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雪叫酸雪;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雾叫酸雾。

1.2形成因素

酸雨的成因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大自然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石油及汽车尾气和民用生活燃烧排放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大自然因素主要是火山爆发等产生的物质,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碳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碳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

1.2.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一般来说,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越高,导致pH值越低。

1.2.2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使它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中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而大气水汽中酸度随氨的增加而降低。

1.2.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C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1/2,在南方约占1/3。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2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

1.2.4天气形势的影响。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2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对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作物产生间接影响和直接危害,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1加快土壤酸化

酸雨首先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一定缓冲能力,但南方土壤多呈酸性,经酸雨冲刷,就使酸化加剧;同时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过量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也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作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2.2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

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可使分解有机质与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芽孢杆菌及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降低,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特别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对农作物生长大为不利。

2.3直接危害农作物,降低产量影响品质

2.3.1酸沉降对农作物的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急性伤害通常指强酸雨或高浓度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与农作物接触,其叶片在短时间(1~3d)内出现细胞死亡,严重者出现枯叶、枯枝、枯梢和枯株。这种情况在实验室和土法炼硫窑附近常见。慢性伤害,一般指弱酸雨或低浓度的二氧化硫污染物长期与农作物接触,其叶色失绿或色素变化,破坏作物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死亡,其可见伤害症状为过早落叶等。一般酸雨地区或二氧化硫长期超标地区,会发生这种现象,这也是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的原因。

2.3.2不同作物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敏感性。不同农作物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敏感性不同。科学家在实验室内用一定剂量的二氧化硫去熏不同农作物。一段时间之后,不同农作物伤害完全不同,可分为敏感性农作物、中等敏感性农作物和抗性农作物等3类。敏感农作物有大麦、棉花、大豆、菠菜、胡萝卜和辣椒等;中等抗性农作物为小麦、菜豆、花生、黄瓜、油菜和番茄等;抗性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

2.3.3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科学家试验后,估算我国南方7省大豆因酸雨受灾面积约158.67万公顷,减产约20万吨,减产幅度约6%,每年经济损失约1400万元。稻、麦等禾本科作物叶面积小,蜡质层厚,可湿性差,对酸雨敏感性弱,但强酸雨仍可导致叶面扭曲,生成褐黄或褐红伤斑,造成减产。水稻生长期是翠绿色的,成熟期时是黄色的,1982年6月18日重庆下了一场pH值为3.9的强酸雨,某乡逾666.67hm2水稻叶片迅速变成赤色,这场酸雨灾害产量损失400t以上。大棚酸雨试验也证明,强酸雨将导致叶面产生赤色伤斑。酸雨造成蔬菜叶面黄斑,生长不良,抗病能力减弱,产量下降。据有关资料报道,不同品种蔬菜对酸雨的敏感程度不同,在pH值为3.5的高酸性环境中,对酸敏感蔬菜番茄、芹菜、豇豆和黄瓜产量可下降20%;中等敏感性的生菜、四季豆和辣椒产量下降10%~20%;抗酸性较强的青椒、甘蓝、小白菜、菠菜和胡萝卜产量下降低于10%。

人工降雨的物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the analysis, and proposes to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measures, think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act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

S161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等造成的灾害。江西境内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

2、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2.1 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①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②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③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2 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2.3 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2.4 大风。风速≥17m/s、风力≥8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2.5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蔬菜、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2.6潮寒。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作物,要划锄、松土、通气,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

2.7 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农作物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抗寒能力而引起,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作物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3、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3.1 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