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范文第1篇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__区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出台政策文件,建立工作网络,努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自2006年以来,我区就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模式。2010年,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办等十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__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__办〔2009〕__1号)和《__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贯彻意见》(__政文〔2010〕17号)精神,加大推进力度,制定了《__市__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以区政府副区长为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几年来,由区民政局牵头抓好7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先后投入省、市、区资金682万元,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建立起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时,在全市率先出台《__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实施办法》,投入24.768万元,对全区年满70、80周岁以上无生活自理能力且市区无子女照顾的老人实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先后有106名老人受益;20__年-2015年,__市、__区两级党委政府将“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升工程”、“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政府购买服务”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由区老龄办牵头组织实施,市、区两级配套投入97.2万元资金,为90名特困失能老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市、区两级配套348万元资金,全面覆盖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工程,完善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自20__年__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工程以来,区老龄办通过对全区7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检查考评、经验交流学习、回访复检、举办居家养老信息化培训等工作,详细了解市、区两级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服务成效、知晓率等。其中,发现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不仅没有达到服务站的基本标准,要达到《__市20__年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升工程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提升标准)的要求更是难上加难。主要检查情况如下:

老城区涵盖__、__、__、__4个街道39个社区,老年人口相对密集,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一是街道、社区宣传力度还不够到位,老年人知晓率低,服务站没有形成氛围,对老人没有吸引力。二是服务站利用率并不高。不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实际上参与的老人很少,上午一般没有老人来,下午才会有老人过来打打牌看看报纸,其他配套设施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虽与相关服务单位签订了服务协议,但老年人较少享受到社区签订提供的上门服务内容,且社区没有建立为老服务各项管理等制度的台账。四是有的社区对居家养老服务站及活动场地挪作他用,甚至将其承包给私人作为室或转租为店面使用。通过检查,39个社区中23个社区达到提升标准、__个社区未能达标、2个社区因拆迁、场地原因未能重新设置居家养老服务场所,1个社区没有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达标率占社区总数的58.9%。

__新区涵盖__、__、__、__4个街道40个社区,与中心城区不同,__新区地处郊区,老年人口分布相对松散,虽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场地宽敞、配套设施健全,但却门庭冷落。一是因街道、社区宣传工作还不到位,有的老年人甚至不知道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二是大多数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老年人一般与子女同住在自建房屋或比邻而居于古厝,再加上有的社区面积大,老人嫌麻烦,不会特意走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参与活动,他们宁愿就近在祠堂、老年活动室看看电视,聊天谈心;三是有的服务站没有正常运行。有些社区因为工作人员有限,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没有专人打理,一直是关闭的,只偶尔结合社区开展活动才启用;四是有些社区离城区较远,无中介服务组织,根本没有开展服务工作。通过考评检查,__新区40个社区只有__个社区达到提升标准、34个社区未能达标、1个社区因场地、租借原因未能重新设置居家养老服务场所,2个社区没有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达标率仅占社区总数的32.5%。

按照市、区两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升工程的指标来看,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服务成效不显著,考评达标率低。

随着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依托社区提供养老服务、成本消耗低的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视。然而纵观此次的检查考评来看,__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运行情况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要重视。社区“一把手”的态度是首要因素,建立问责制是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站有效运行的重要措施,不能一要检查就找老年协会会长,要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内容,明确社区两委的专职人员管理服务,建立健全为老服务的各项

档案和服务记录等台账;定期走访、探视辖区内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孤寡老人,避免空巢、孤寡老人死于家中无人知晓的悲剧发生,并做好走访记录,切实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运作。 (二)宣传要广泛。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做好向居家老人的宣传指导,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工作人员要带领老人参观了解服务站的各种服务功能,还要培养有活动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参与服务站点的日常运作,对老人才有吸引力。

(三)资源要整合。未达标社区要向达标社区开展学习交流,对照提升标准进一步固强补弱,提高服务水平。到目前还未建立健全服务站的社区,要按照就近原则,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如: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祠堂等,整合资源,循序渐进,加快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每个社区都有居家养老服务站。硬件设施健全的社区,要整合社区公益设施,如社区医疗站、社区活动室、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将它们逐步整合用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发挥其为老服务功能,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同时结合市、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在老城区与__新区就近各选取一个试点,依托市居家养老信息呼叫服务平台,深入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照料、急救等上门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是城市老年人生活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保留了传统在家养老的形式,利用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向老年人提供就近而又便利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和物质需求,让老年人拥有稳定、良好的生活状态,减轻其子女的日常照料负担,弥补社会养老机构的不足,能较好地解决老年居民的实际问题,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

宁夏于200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虽然比全国晚了10年,却以每年5.0%(全国3.2%)的速度递增。为了深入了解宁夏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愿及现状,更好地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笔者实施了此次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设计

笔者于2016年6月至8月在宁夏选取银川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城市社区作为调查点,采用随机抽样和典型社区相结合,不同年龄段相结合及普通群众和公职人员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样本500人,经过近两个月的深入细致的结构化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8份。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性别结构。被调查者中男性共275人,占56.4%;女性共213人,占43.6%。

(二)年龄结构。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49.4%是18-44岁,36.0%为45-59岁,10.9%为60-74岁,75岁以上占3.7%。

(三)受教育程度。被调查者中64.5%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16.8%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其中不识字、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分别为3.9%、2.5%和5.5%。

(四)被调查者的家庭结构及子女情况。调查显示,有66.0%的被调查者只有一个孩子,13.4%的有两个孩子,7%的有三个及以上的孩子,13.6%的没有孩子。从居住方式来看,调查对象中只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51.7%,独居老人占11.9%。在对于“距离您家最近的子女居住在哪儿”问题的回答中,住在“本区(市辖区)”的占38.9%,住在“本社区”的占23.0%,住在“本街道”的占6.2%,住在“本市其他区”的占9.7%。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老人没有与子女住在一起,但同时,有超过七成的老人与子女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二、宁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依据恩格尔定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不仅有公共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且需求层次由低变高,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由注重物质需要转变为更注重精神需要。因此随着老年人收入的增加,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必定会有所增加并呈现一定的转变。

(一)收入来源及经济状况。在被调查对象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仅占5.5%,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6%,1000-3000元的占43.8%,月收入3000-5000元的占44.7%。从收入来源看,94.0%的被调查者只有工资(离/退休金)收入一项,收入来源非常单一。从支出情况来看,在45岁以上被调查对象中,其支出项目中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基本生活开支、医疗保健费和人情费,且有24.8%的受访者需要补贴儿女及其它家庭成员。详见下图。

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6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家的收支情况的评价是“大致够用”,选择“比较困难”的占16.2%,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与自己家的基本需要相比,其总收入属于“很困难”的境地。而选择“比较宽裕”和“很宽裕”的两项合计不到13%。详见下图。

收入来源的单一反映出了宁夏城市社区居民在经济供养层面目前主要是以自我养老为主;收支情况则反映出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企业退休人员和依靠打工维持生计的被调查者。这也在“目前您最担心的问题”的调查中得到了应证,有48.6%的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和34.9%的60岁以下的受访者选择了“收入低”。

(二)被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在4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中,生活能完全自理的占83.6%,部分自理的占13.8%,不能自理的占2.6%。其中,高血压、颈/腰椎病和心脏病/冠心病患病率最高,分别占51.5%、36.6%和35.6%。其余依次为胃肠炎、关节炎、糖尿病、骨质疏松、脑血管病(含中风)等疾病。而在对60岁以下年龄人群的调研中,有75.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况。整体而言,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无病的仅占23.3%。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高龄人口逐渐增加,尽管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但仍有8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以上的慢性疾病,估计约有20%的老年人身体机能有缺损,即缺乏日常起居自我照顾能力或日常起居生活活动能力,可能长期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和支持,约有5%至10%的老人在长期护理方面需要某种形式的协助。因此,随着失能老人人数的增加,老龄人口所需的日常照料需求增加以外,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养生、专业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的需求将十分突出。详见下图。

(三)文化娱乐活动。在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逛公园/散步、听广播/看电视和读书看报是其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分别为89.7%、76.7%和49.1%。详见下图。

(四)养老理念与愿意。调查显示,在45岁以上人群中选择居家养老(子女养老)方式的占54.8%,愿意接受机构养老(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方式的占27.0%,而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仅占15.7%,还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选项。而在60岁以下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其他方式的比例则分别为32.4%、42.2%、22.4%和3.0%。具体见下图。

在6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中,关于“您选择此种养老方式的原因”的调查显示,选择“个人喜好”的有41.1%,“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有34.9%,认为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需求的有17.2%。详见下图。

分析其原因,除了传统养老观念的日益转变、家庭小型化、421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较重等以外,可能还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转变的影响。对于4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居家养老,这也在“若生活遇到困难或生活不能自理时,您希望得到谁的帮助”问题的回答中得到了应证。选择求助子女和配偶的比例分别为59.1%和54.8%,而选择“社区工作人员”的仅占13.0%。据笔者分析,其原因除了有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外,可能也与4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受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影响较深,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即“单位人”属性更鲜明有关。随着“单位制”的逐步解体,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60岁以下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45岁以下的人群,其与单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日益回归社区,成为原子化的“社区人”,这也使得他们对养老方式的思考与选择倾向于更多依赖社会的社会化养老的方式。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服务需求是老年人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完善服务体系的根本依据。

1、总需求。截止2015年底,宁夏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3.8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6.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8.2%;失能失智老人14.9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56%。预计2020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106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15.3%,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0.24万,占当时老年人总数的9.66%。[1]可以说我们是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给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老龄人口公共服务需求数量的增长及需求结构的变化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被调查者对各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观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健身娱乐需求,占被调查者的68.4%;其余依次为老年兴趣小组(59.7%)、心理咨询(52.2%)、建立医疗健康档案(52.0%)、紧急救助(呼叫器)(50.3%)、医疗保健康复(48.8%)、老年饭桌(48.8%)、生活照料(40.3%)、老年义工小组(39.2%)、精神慰藉(38.2%)、法律服务(35.6%)、日托照料(32.8%)等,这一调查结果与老年人生理性、社会性、物质性、精神性、多样性的需求较为吻合。详见下图。

三、宁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研究

2011年10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后,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和《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9073”(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20%以上的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2.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2]围绕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将养老事业发展纳入民生计划,有力推进了自治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09所,设置床位1502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18.8张;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84个、农村幸福院443个;建设区域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所,设立城乡老饭桌52个。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集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和“一键式”紧急呼叫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3]

(一)对相关政策及服务的了解程度。当被问及“您是否了解目前的居家养老相关政策及服务”,有50.7%的6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其次是“略知道一些”,占28.3%,选择“根本不了解”的有20.4%,而仅有0.6%的“很了解”。

在“据您了解,您所在的社区已提供的养老服务有哪些”的调查中,有44.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都没有”,还有3.0%的“不清楚”,也就是说尽管当前社区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种类较为齐全、内容比较丰富的养老服务,但仍未有效引起近五成的受访者的关注。同时,在60岁以下被调查者中,对社区已提供的上述服务的评价,比较满意的有34.3%,不满意的有38.7%,很不满意的占16.0%。即超过五成的6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不满意,这也反映出将逐步进入老年行列的居民对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较高的期望和旺盛的需求。

(二)被调查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的认知情况。在“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的调查中,仅有8.1%的被调查者选择“有”;有63.3%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超过六成;同时,选择“不太清楚”的则有28.0%;0.6%为“正在修建”。而根据李治贵、岳秀霞、朱蕾、彭妍晖《关于宁夏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宁夏“目前已建成规范运作、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45个,其中城镇社区353个,覆盖率达到了79.5%,农村社区和幸福院共200个,覆盖率接近10%”。调研中笔者也发现已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能正常运行且能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照料服务的数量有限。

(三)被调查者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从高到低依次为完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参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专业技能、根据服务水平和质量制定收费标准、建立专用社区居家养老筹资账户和其他。详见下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社区为依托构建老龄工作平台,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也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既减轻了机构养老的压力,又能够适应变化中的社会与老年人的需求,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宁夏目前正处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时期,而且未来十年宁夏将处于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增长期,居家养老服务将是未来社会化养老的一个发展趋势。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能够回应现在的老人和未来的老人的养老需求,既能够照料老人日常生活,保障老人安全与健康,更能丰富老人精神生活。结合调查情况,笔者建议完善宁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走政府、社区、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健全政府、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社区、家庭三方共同承担养老责任与义务,整合社会养老资源,建立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充实服务设施,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壮大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不断健全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及标准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NXCZZ02。北方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项目“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进海.宁夏社会蓝皮书2014[M].宁夏银川:宁夏人们出版社,2013:111.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范文第3篇

Abstract: As the aging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e elderly community facilities also has a considerable growth. By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observation to research facilities in the use of tenses. The elderly living in community was choosen to be the object of the survey.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actual behavior of senior people there, the insufficient of current community endowment service facilitie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are summed up, and the improvement opinion is put forward, so as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is kind of construction is provided.

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设施;满意度;服务需求

Key words: urban community endowment facilities;satisfaction;service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2-0257-03

1 研究目的

在全球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大量统计数据显示出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截至2013年底,昆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1.9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6.81%。据调查显示,有95%的老年人并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因此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度很高。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政策环境下,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大范围建设,是现阶段我国解决快速老龄化最可行的策略之一。笔者对正在使用这些设施的老年人群体进行满意度调研,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调研方法收集数据,经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后,总结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为即将建设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合理的建议。

2 研究方法及调研内容

本论文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实地调研,运用观察法记录所见,得出结论。问卷由基本信息问题和养老设施的满意度问题组成。通过对使用者和管理者进行访谈,得出设施的使用情况。

3 昆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概况

笔者对昆明市现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昆明市共有11个昆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由于经营或管理不善,有3个已停用。11个社区基本情况如表1。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社区老人的基本情况 笔者向昆明市正在使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老年人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虽问卷数量有限,仍能反应实际问题。得出下文结论。

4.1.1 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 调查共计47位,男性为18位,女性为29位,如图2所示。接受调查者年龄主要以7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其中51-55岁占调查总人数的2%,56-6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2%,61-65岁占调查总人数的6%,66-7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9%,71-75岁占调查总人数的31%,76-8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29%,八十岁以上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如图3所示。

接受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与其健康状况的关系如图4所示,数据显示65岁以下的老年人都属于健康状况能自理,甚至身体状况好的老年人还能照顾家人;66岁到80岁这一区间半自理的老年人居多;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年龄阶段主要分布在80岁以上。从图中可得出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呈下降的趋势,需要有人照顾和护理。

4.1.2 老人的学历与收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大多数,为总人数的72%,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3%,中专或高中学历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5%。对应社区老年人的月收入水平也是如此,月收入水平为1000元以下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57%,月收入是1000-2000元的老年人占比为34%,2000-3000元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3%。没有受过教育的老年人每月主要收入来自子女的赡养费,有一定学历的老年人每月收入主要来自养老保险和退休金。

4.1.3 居住方式及与子女的居住距离 将社区老人的居住方式分为单身独居、与伴侣居住、与子女居住、与子女毗邻和居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将社区老人与子女的居住距离情况分为同住、同住一栋楼、同住一个小区、同住一个城市,可从数据得出,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5%,同住一个小区的占9%,同住一个城市的占总人数的76%。其中与子女同住一个城市的一部分老年人入住了居住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单身独居的老年人占调查总数的11%,与伴侣居住的老年人占11%,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占15%(如图7),由此数据可看出,目前在休闲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活动的老年人的居住状况为,单身居住、与伴侣居住的情况多于与子女居住,大部分老年人在家都无人照料,因此,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各方面需求很紧迫。

4.1.4 子女的个数与养老方式的选择 社区老人的子女个数方面(如图9),有3个以上子女的老年人占总数的71%,有2个子女的老人占20%,有一个子女的老年人占总数的4%,没有子女的老年人占5%。老人期望的养老方式方面,有45%的社区老人希望能与子女同住,希望能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33%,选择入住养老公寓和自己生活的老年人分别占13%和9%(如图10)。从数据显示的结果来看,大多数老人有3个以上子女,并且大多数老人希望能与子女同住、享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4.2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现状及满意度

4.2.1 老人对设施的使用频率及交通方式选择 社区老人对设施的使用频率图显示(如图11),每天使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6%,每周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使用设施的老人占7%,几乎不使用的老年人占7%。从交通方式选择方面,选择步行的老年人占91%,选择短距离公交车和机动车接送方式的老年人分别占7%和2%,而选择自行车或电瓶车的比率为0(如图12)。

4.2.2 老人对设施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问卷调查了社区内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满意的地方,选择设施缺乏、有待增加的占总数的68%,认为目前配套设施一般的老年人占21%,认为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较多,能满足需求的老年人占11%(如图13)。在对设施不满意的原因方面,认为社区内设施数量不足、配套不完善的老年人占46%,认为设施管理、服务不佳的老年人占35%,不满意的原因为距离远的老年人占13%,其他原因占6%(如图14)。通过访谈可知,有的老年人希望与子女同住,但子女违背老人意愿,把老人送进居住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以这些不自愿入住老年人会在其它原因上对服务设施不满意。调查显示,目前昆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应迫切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施配套不完善、管理、服务不到位、活动设施和场地数量不满足需求。

4.3 老人对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

4.3.1 老人的交流方式的选择 把交流方式分为社区组织活动、自发组织活动、日常的邻里交往,社区老年人选择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占52%,愿意自发组织活动的占总人数的2%,愿意参与日常邻里交往的老年人占46%。因此在设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时候,应为老人考虑提供适宜日常交往活动的室内外空间(如图15)。

4.3.2 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社区内的位置要求 在社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社区内的位置要求方面,认为应设于社区中安静的位置的老年人占19%,认为应设在社区中心的占49%,认为应和幼儿园设置在一起的老年人占5%,希望设施设置在绿地附近的老人占25%。结果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希望社区服务设施设置在能与邻里有更多交往的临近社区中心的位置(如图16)。

5 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建议

5.1 问题 笔者结合对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满意度调研结果(详见图17),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改造和新建中引起设计者和管理者的注意。

在图17中,纵轴为社区养老服务老年人满意度百分比,横轴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满意度调研项目。通过图17所示调研结果,笔者认为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筑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无障碍设计不完善,如:学府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住宿楼入口处没有坡道;永宁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入口无扶手;西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走道无扶手;金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盥洗室和洗手间不适于使用轮椅;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使用;除金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有电梯以外,其他的社区均是楼梯上下,甚至有的楼梯坡度还比较陡,给老年人上下楼带来诸多不便。

②建筑尺度不适宜,西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筑尺度非常不适宜作养老服务中心,其层高比一般公共设施的还要高一些,人处于其中会产生空旷感,不利于为老年人营造温暖安全的心理舒适感。

③无良好的室外活动区域,典型的例子就是金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其坐落于金河社区居委会院内,建筑旁边有很好的条件供老年人活动,但室外却连简单的座位都没有设置。访谈过程中,几位身体状况好的老人都反映没有设施可供室外活动。

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管理运营方面同样存在很多不足:①缺乏医疗康复类型的服务。笔者发现这样的现象,几乎所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都设有理疗室、康复室、心理咨询室,但其实这样的功能设置只是“徒有虚名”,其中并无专业的设备和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服务。②服务功能不健全。经过调研,笔者把昆明市8个正在运营的养老服务设施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休闲型,即老人居住在自己家里,白天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另一种是居住型,即老年人是长期居住在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休闲型的服务中心缺乏医疗方面的服务项目,而居住型的服务中心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无照顾,既无组织活动,也无适宜老年人自发活动的场所。③无上门服务。目前昆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几乎不提供上门送饭、照料等服务,但调查数据显示上门服务对于社区内不能完全照顾自己、无家人照顾的老年人来说,是一项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④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目前服务设施的管理和服务人员数量都明显不足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如学府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人反应,该服务中心一层楼有20-30人,却只有一个护理人员,这显然是不能保证服务质量的。⑤缺少有组织的活动。几乎没有社区为老年人组织活动,老年人大多是进行日常的简单交流,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无益的。特别是在居住型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住的老年人,普遍反映日常生活的乏味。社区应该不仅照顾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也要为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作周全的考虑。

5.2 建议 根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满意度调研结果所反映的问题,笔者建议以为老服务综合体为基点,对社区老人进行近距离服务辐射。通过建立日间照护+服务投送+喘息服务的模式,公建民营日托中心或养老机构,结合老年人对社区服务满意度的调研结果,分别提供市场化服务和社区养老政策。具体来讲,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①适当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按照老年人喜好的交流方式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调整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②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和自理能力完善基础设施,重点为8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设施和配套的社区医疗服务。③根据老年人的学历和收入水平,增设一社区老人文化交流与日常娱乐的基础设施,比如开办书法社,组建老年人舞蹈队等等,以满足不同学历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④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频率来看,仍有一部分老人几乎不接触养老服务设施。建议加大养老服务设施的宣传力度,引导老人提高养老活动意识,促使其主动参与养老活动。

参考文献:

[1]周燕珉.老年住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赵晓征.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艾克哈德-费德森,伊萨-吕德克.全球老年住宅建筑设计手册[M].中信出版社,2011.

[4]凤凰空间编.夕阳无限――世界当代养老院与老年公寓设计[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范文第4篇

近年来,****在市区大力推进老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为老干部高龄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该项工作已经历了调研、试点、推广、运行等四个阶段,目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受老干部的欢迎。

一是抓调研,摸准底数。该市从2004年开始,组织力量对市区孤老、独居、“空巢”家庭及生活不能自理的3669名老干部居家养老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走访市、区两级民政局、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和区级医院,召开街道、社区及离休干部座谈会,以及向市直各单位及街道、社区发放调查表等多种途径,摸清市区独居、“空巢”老干部的基数及老干部的基本需求。调查中感到市区老干部在日常生活照料、看病就医、精神慰藉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他们除了要求所在单位进一步关心以外,还希望得到社会多方面的照顾。

二是抓试点,积极探索。根据调研情况,20****年,在老干部人数较多的平江区北园社区、沧浪区竹辉社区、金阊区彩香一村四区开展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试点,并制定了《离休干部居家养老社区试点实施计划》。通过建立老干部台账,社区组织志愿者与离休干部结对帮扶,定期走访、联系老干部,为离休干部提供无偿、低偿的家政服务等手段,试点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年,市委老干部局在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离退休干部管理中心举行关爱独居老干部“爱心共保公约”签约仪式暨构建老干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会,由社区与市工司离退休干部管理中心签订“公约”,为老干部提供结对服务,各区委老干部局作为指导协调单位也在“公约”上签字。这标志区委老干部局、离休干部管理单位、街道、社区开始携手联动老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也标志着市区老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框架已经形成。

三是抓落实,全面铺开。20****年8月,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在认真总结社区和市直单位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苏委老〔20****〕26号)。《意见》的出台,为各有关单位做好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及便于操作的办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这项工作在市区的贯彻落实。2007年,三个古城区及市有关单位加大了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力度,实施“两个延伸”,即从试点社区向凡有老干部的社区延伸;从孤老、独居老干部向“空巢”家庭老干部延伸。目前已与市区491名孤老、独居、“空巢”家庭老干部实行了结对服务。

四是抓服务,初见成效。各区、街道、社区按照“四个就近”原则,构建为老干部服务的体系。一是为老干部就近学习提供方便。建立图书资料室、阅览室,为老干部提供方便舒适的学习场所。发挥区委党校、街道党校和社区党员教育辅导站三个教育平台的作用,组织老干部就近学习,让他们在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活动中学到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二是为老干部就近活动创造条件。根据老干部的兴趣爱好成立老干部书画联谊会、、集邮活动兴趣小组和合唱团、舞蹈队、健身操队、腰鼓队、太极拳队等,常年开展活动。三是为老干部就近得到照顾拓展渠道。建立老干部花名册、老干部个人信息表和为老干部服务的台账,为老干部发放社区服务联系卡,建立巡视服务、上门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服务制度,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看病就医等方面的困难,使他们就近得到照顾。四是为老干部就近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为老干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搭建平台,引导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积极发挥作用。让他们担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员、社区民事纠纷调解员,为社区治安、绿化、扶贫助学活动尽心尽力,使他们在促进社区全面建设的同时,也获得“老有所为”的成就感。

社区居家养老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人;生活状态;行为情境;精神生活物质生活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42-04

1.调研背景、目的与意义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情境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建筑行业工作者而言,需要仔细深入地了解这类特殊人群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情境,从其生活的根本需要出发,设计出能为他们生活提供最大便利的建筑和最合理的城市规划以及能使环境最大优化的景观设计,从建筑和环境方面帮助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2.调研的形式、内容及环境

以长沙为城市代表,通过对长沙城区老人生活状况及行为情景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行为情景,包括经济状况,子女状况、就医状况,以及他们对城市、社区的印象。为了获得全面的材料,通过现场访问、问卷调查、现场行为观察、拍照等多种形式,来深入了解老年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细节,如儿女状况,经济状况,医疗状况,娱乐休闲等。根据居住环境的不同,将长沙的老年人群分了三部分:老城区、新老交替区、新城区,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居民区进行调研:长沙五一路老街、岳麓大学科技园区和阳光100小区。

3.调研材料统计与分析

调研的内容包含三十多个项目,逐一将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通过表格的形式汇总。下面是部分调研结果。

4.现存的几个主要问题

4.1物质生活

经济条件:三个社区的老人主要的经济收入是退休金,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居多,但也有低于500元的,例如在新城区月收入低于500元的占调研总数的29%,虽然这是一个较好的社区,但由于这部分老人以前没有职业或是农民,没有退休工资,现在住在子女家。同时有的老人月工资高达7000~8000元,不同的老年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较大。另外,在三个社区中,受到政府救助的老年人都只是一小部分,与此可见,政府对困难的老年群体的救助还是有些不够。

居住条件:老人的生活环境应当引起小区管理人员的重视。老城区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认为非常舒适,有接近一半的老人认为不理想;建筑一般年久失修,所以居住的人群也不太注重卫生的保持,对他们的生活情绪与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居住条件有待改善。在新城区和新老交替区,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居住环境非常舒适,说明较新的城区对环境的规划管理较好;新老交替社区位于岳麓山下,空气质量和绿化等都较好,周围是大学校区,社区风气好,住房条件较好,附近有老年活动中心和著名景点,居住条件较好。阳光100社区是一个新的社区,相比另外两个社区该社区有着浓烈的现代化气息,小区内有完善的体育娱乐设施,道路组织合理,房屋设计新颖合理,采光和通风条件都很好。

医疗:在调研的三个区域附近,都有较大的医疗机构,在针对老年人群的医疗消费的调查中,很多老人医疗消费都在五百元以下,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每月的医疗消费超过了两千元。针对医疗保险问题,三个社区中较多的老人表示有城镇医疗保险,在阳光100社区该比例较小,只有56%,因为多数老年人是从农村过来和子女居住在一起,所以办理城镇保险比例较低,而农村医疗保险该社区比例最高达到17%;三者中新老交替大学城区的保险率最高,说明学校机关对教职工的医疗保险办理工作较为到位,至于老城区,未办理保险的居民人数较多,医疗保险还有待普及。但是总体来看只有极少的老年人表示没有什么办医疗保险。因此,老年人群的医疗还是有一定的保障的。

交通:在三个社区附近都有城市主干道,交通比较方便,由于在老城区主要为小巷子,道路的设计和施工不合标准,整体交通条件较差。在调研过程中,有较多老人反映,由于根据相关规定一定岁数上的老人可以免费乘公交,但在乘车过程中,许多司机有歧视老人的情况存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损害了老人的自尊,因此社会在为老人服务时还要改善自己的态度。

购物:通过对三个社区的走访,我们发现三个社区购物条件都还较好,其中阳光100社区的购物条件最好,在该社区有较多超市,且超市的规划位置也较好。在老城区,较大型的超市不多,老人在菜市场买菜,管理的较差。在新老交替区,有老人反映周围缺少一个菜市场,居民买菜购物不方便,大型超市较远,增加了购物难度。

养老: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老人都有至少一个子女,但也有极少数的老人没有子女,因此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有待政府来解决。老人们的养老意愿类型较多,约有一半的老年人表示想自己和配偶来料理,这一比例在阳光100社区更是高达66%,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想与子女同住,在老城区,还有较多的老人表示想住到养老院。同时对子女的养老意向调研发现,在阳光100社区,绝大多数的老人子女都想来亲自照顾老人,这在另外两个社区,该比例都接近50%。

4.2精神生活

家人及亲友状况:三个调研区的老年人群都有接近60%的人是和配偶或者子女一起居住的,但在新城区和老城区有较多的老人是单独居住的,这部分老人在平时生活中一类群体,他们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心,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娱乐活动:在三个调研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他们坚持经常参加运动,使社区的运动场地和活动时得到了充分运用,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价值,但由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只是偶尔参加或者是从不参加,情况还是不太乐观。而且老城区娱乐设施极其少而且简陋,这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老人们的娱乐需求,有些老人只能看电视或者听广播,或者到沿江风光带去散步娱乐形式相对较单一;在新老交替城区,有较多的娱乐场地和娱乐设施,有36%的老人表示经常参加活动。在阳光一百社区,有活动场所和活动器械,有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老人们参加活动多且积极。

城市印象:许多老人对于回答最能代表长沙的事物问题时,回答结果多样,既提到了建筑如定王台、杜甫江阁,也有山川如岳麓山,但回答岳麓山的居多,可见长沙人对岳麓山有很深的感情。同时除了极少的人觉得生活在长沙不幸福外,绝大多数老人都觉得较幸福或者很幸福。

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致力于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挖掘老年人的潜能,使得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年教育不同于国民基础教育、学历资格教育和职业教育,因为老年教育不存在目的,是一种没有外界压力、没有思想负担的教育,是名副其实的“愉快教育”。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包括物质支持和生活照料,还包括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忽视精神赡养,认为老年人不愁吃穿,老有所养就可以。事实上,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往往是人们进入老年期后最缺乏的需求之一。

4.3年轻人的养老意向

在对年轻人的养老意向调研中,被试者男女比例均衡。透过这项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年轻人承认老年群体是一个很需要年轻人照顾的群体,但很乐意跟老人一起生活的人只占46%。当谈到养老困难时,71%的被试者认为是由个人经济困难带来的,也有人表示是自己责任心不够强。在养老决心上,只有52%的被试者认为他们一定能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另外在养老方式上,56%的被试者想由自己来照料老人,也有29%被试者想请保姆照顾。同时在调研中几乎所有被试者都有一个共识,即社会对老年人群关注度不够。

4.4养老设施建设

其一,养老设施开发建设经验不足。目前在投资模式管理服务方式,老年人群细分等方面均有待改进,例如,由于建筑形式不符合管理模式,实际运行中增加了劳动成本。其二,建设者对老年人的需求缺乏了解。老人房间如宾馆标间,缺少适老化设计,老人只能在浴缸内洗淋浴,进出很危险。其三,管理与建筑设计软硬件未能协调,如:护工24小时与老人一起生活,需要考虑护工的生活空间。其四,盲目追求奢华设施。运动设施不符合老人的生理特点,老人较少使用。其五,部分老年住区变相成为高端地产。部分项目借老年地产为名,获取土地优惠政策,但实际变相为高端低密度商品住宅项目。

5.目标与对策

老年个体社会适应性程度的提高取决于个体本身与周围大、中、小环境的互动和相互协调,对老龄化的态度也取决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种种“决定”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社会如何看待老年人和老龄化过程。尊敬和照顾年长者是世界任何地方人类文化中的少数不变的价值因素之一,它反映了自我求存的动力同社会求存的动力之间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为此,我们应从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三个有代表性的环境中寻求提高老年社会适应的积极对策。

大环境——政府应采用的相关对策:政府的努力代表的是老龄研究的务实型方向,而针对人口进一步衰老的社会现实,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是此时期处理这一趋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一大理论研究主题。

中环境——社区的对策:通过公众教育,促使人们认识到老龄化是整个社会应关切的问题;建立健全社区养老医疗和求助体系,提高基本生活适应能力;注重开发社区老年人力资源和老年人才资源;促进老年人更加积极的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依托社区资源,弘扬积极养老文化;发展社区老年文化,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小环境——家庭的对策:维持并增进世代之间的团结;发展社区家庭网络养老;提倡子女赡养老年人;鼓励老年亲属、朋友问相互走往;提倡以个人储蓄为主的自身养老;选择适合的居住模式,如:与子女分开居住、与子女等多代人共同居住;提高老年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动性;为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建筑设计需要针对老年人特殊设计的几点:针对体力的衰退;针对智力的衰退;针对视力、听力的衰退;针对易发生突然性病病变;针对心理上的失落感、孤独感;针对生理上存在缺陷与残疾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