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亚洲经济特点

亚洲经济特点

亚洲经济特点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第1篇

被誉为“面向亚洲的麦克风”的博鳌亚洲论坛今年的主题“变革世界中的亚洲:迈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点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经历快速和深刻变革的世界中,亚洲各经济体如何转换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上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博鳌亚洲论坛成立的11年里,世界和亚洲地区形势已历数变,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到目前依然变化莫测;但亚洲和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稳健,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亚洲区内贸易增长加快,区域一体化在某些方面渐见顺利;但与此同时,世界较发达的贸易区,特别是北美和欧盟,却在可持续发展和维系成员间经济平衡上遇到许多挑战。

亚洲经济总量目前已占世界的30%以上,贡献世界的经济增长超过30%。亚洲普遍被认为是引领世界经济从危机中复苏、走向未来的引擎,也成为全球新兴经济体最为集中的地区,其后发优势和潜能更见明显。

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亚洲是增长的保证,但世界经济的起伏又为亚洲的增长平添变量。要经济稳步上扬,就必须从解决自身问题入手,主动变革,尽可能减少变化带来的影响,更好地把握“亚洲机会”。

亚洲地位日益突出

欧美发达经济体的持续疲软,令较依赖出口的亚洲各经济体经济的增长也有所放缓,但区域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依然强劲。

然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的投资、日趋下降的失业率和工资不断提升带来的消费需求,使得亚洲一些经济体如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越南等面临经济过热的压力,信贷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这些国家通胀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高企所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尽管亚洲的新兴经济体面临高通胀的压力,经济增速渐见放缓,然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仍在,除个别经济体外,大多数经济体都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在东亚地区,强劲的国内需求支撑了各大经济体快速增长。中国的工资上升和就业增加,支撑了私人消费;强劲的私人投资、保障房建设投资等弥补了基建投资的下滑。与大陆的经济和金融一体化,亦支持了香港和台湾地区经济的可观增长;韩国宽松的融资环境和工资增长,亦扩大了国内的需求。

在东盟国家中,强劲的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大大缓解了因出口增幅下滑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大宗商品出口国,则受益于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南亚地区方面,得益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印度的私人消费仍然十分强劲,但是私人投资则由于全球经济前景悲观,而显著减缓。孟加拉的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信贷的持续扩张使居民消费的激增;而斯里兰卡的经济增长,则受惠于政治稳定和持续推行的宏观政策。尼泊尔的国内消费疲软,很大程度上由于来自中东地区的侨汇收入减少。

在亚洲的低收入国家,特别是蒙古、柬埔寨等,2011年上半年仍然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运行,但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这些国家的经济则稍放缓。

亚洲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亚洲经济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路径

金融危机的动荡余波未了,但亚洲区域内经济合作仍在不断深化。与2010年同期比较,2011年亚洲经济体之间双边贸易额普遍上升。2011年1至8月,中国香港到中国内地的出口额为1493亿美元,进口额为1722亿美元,两者均高于2010年的历史同期。

这种变化也存在于中国与许多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如印度、日本、韩国、泰国等。这说明亚太地区贸易的增长不是由个别经济体的贸易复苏带来的,而是由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的普遍复苏导致的。

其实,过去十多年来,亚洲经济体通过贸易变得密切相连,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亚太地区服务贸易,特别是区域内服务贸易,也在不断上升。2010年亚太经济体服务贸易出口额达963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额达9610亿美元,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同比分别增长24%和20%。运输服务是亚太地区最活跃的服务贸易种类,服务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均为26%。旅游服务出口也增长了25%。其他商业服务贸易占到亚太服务贸易的一半,增长率为17%。

2010年中国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同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服务贸易进口国。由此可见,亚太地区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服务贸易市场。

在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贸易协议被视为是实现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要途径。过去十年,亚太经济体之间的区域贸易协议的数量迅速增长。区域服务贸易协议可以为成员经济体提供明显的经济利益,增加服务进入市场的机会,引进先进的服务技术,扩大服务市场规模,吸引跨国服务公司的境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简化各经济体之间的服务规则和标准。最重要的是,通过提供更好的商业机会从而改善区域服务贸易环境。

而在金融合作方面,过去近30年的发展和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亚洲的金融同步程度已经随着时间的演进而增长。亚洲经济体的股票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第二,亚洲的金融相互依赖程度也在增强。也就是说,除了国家特定风险,更要注意亚洲所正在面临的共同风险。因此,需要一个金融一体化合作框架来改善亚洲经济体的协调;第三,在次危机后,美国已经越来越独立于亚洲经济体。而中国在次贷危机后仍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更使中国引领亚洲股市的角色更重要。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此外,亚洲内部的整体生产网络也在不断发展。东北亚经济体与东南亚经济体之间密切的贸易往来,说明了亚洲生产整体性的深厚──这个现象也被称作“亚洲工厂现象”。在东亚,中间品的出口份额从1992年的13%增长到2006年的22.7%,而中间品的进口份额从1992年的19.8%增长到2006年的36.5%。在东南亚,半成品的进口份额也有显著的增加。1992年,东南亚半成品的出口占总出口份额的25.9%,到2006年这一份额已上升至40.2%;半成品的进口份额从1992年的31.9%增长到2006年的42.1%。从1992年到2006年,中国的半成品贸易份额增长了五倍,这些数据均显示亚洲经济快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面临不缺定性

与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行步伐一致,2011年新兴11国(E11)(即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南非和土耳其)经济增长速度亦有所减缓。但相对于发达经济体,E11维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并且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总体来看,2011年E11各国的国内经济和对外经贸呈现以下七个特征: 一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益提高;二是经济复苏明显放缓,经济增长表现各异;三是通货膨胀持续,总体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四是就业状况差异较大;五是贸易增速放缓,总体上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维减低降趋势;六是内部贸易联系继续强化;七是财政政策以扩张与温和紧缩为主,货币政策调整较大。

展望2012年,以E11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将有许多变数。可以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一是发达经济体持续的经济低迷,很可能导致全球总需求的继续下降,影响E11各国经济的稳定;二是部分国家还将面临较高的失业率,而物价仍有反弹的可能,如何在促进就业保增长与防通胀之间进行抉择,平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难度;三是随着相互之间贸易关系的日益紧密,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成为制约经贸关系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四是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日益同步,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向何处发展,将成为E11各国金融市场发展走势不明的重要影响因素;五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经济尚未呈现基本好转的迹象,国际资本很可能从新兴经济体回流至发达经济体,导致E11各国汇率大幅波动;六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的对外政策调整(例如美国重返亚太战略、OECD国家提出的“竞争中立” 框架等)对E11各国影响的和度不同,很可能导致E11各国某些问题出现分歧,继而影响相互之间政策协调;七是E11多个重要国家的现任政府任期届满,领导人的更替可能改变政策方向或处理不同议题的主次,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八是2012年的墨西哥G20会议能否在全球经济稳定、结构改革、可持续发展、经济失衡和汇率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有利于新兴经济体的成果,还有待观察;九是自然灾害和地区安全危机仍可能存在,E11各国能否精诚合作应对问题,以及一些热点地区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对抗是否会升级蔓延,均会对E11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经济合作方面,由于E11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相互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仍将保持增长。E11各国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亦将逐步减少,并且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合作有所突破,特别是金砖国家很可能会采取新的措施促进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

未来十年,中国在亚洲的核心角色势将更为巩固。到2020年,中国有望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速度最快的公共交通系统,并且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增加15%~20%的城市人口,以及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再平衡,继续吸取亚洲邻国的资本、知识和经验,顺利推进经济转型。与此同时,中国在促进区域发展及稳定区域经济方面,也将承担更大的责任。

目前44%的亚洲(除中国外)出口目的地就在亚洲范围内,区域内贸易成为所有亚洲经济体增长的火车头。美国缓慢复苏及欧洲仍深陷债务危机,外部需求停滞不前,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从其他亚洲国家的大量进口,则提升了区内信心。未来数年,亚洲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促进经济再平衡,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同时扩大国内消费所带来的机遇。亚洲国家从此获益的途径很多,最重要是充分利用位置邻近和文化接近的地利。

随着区域内贸易不断增加,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将因金融市场更为一体化而变得紧密。虽然拥有亚洲共同货币,仍言之尚早,但人民币势将成为亚洲的主导货币,并逐渐在商业、金融和央行储备领域占一席位。

中国的迅速崛起,毫无疑问将重新定义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特别是亚洲的历史复杂而充满争议的领土问题。这些争端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则可能会严重阻碍国家谋求双边利益,甚至可能使亚洲经济增长偏离正轨。中国可以在亚洲地区推广其务实的作风,发起更多对话沟通,并主动提出更多方案促进区内谈判,以期在未来几年寻求突破。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第2篇

亚洲对世界文明、世界科技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亚洲就占了三个。《中国科学与发明》多卷巨著的作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曾指出:“英国文学家培根认为,印刷、火药和罗盘是人类的几项重要发明,对文学、战争和航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培根临死都不知道这些技术都是由中国传到西方的。”亚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亦曾有过自己的辉煌.186年前,中国和印度分别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8.7%和16%,而法国、英国、美国只占5.4%、5.2%、1.8%。

二战后的每―个年代,亚洲几乎都涌现出一些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大致发生了四次高速增长:第一次高速增长发生在日本。第二次高速增长发生在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第三次高速增长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东盟国家创造的。马来西亚、泰国发展成为“准新兴工业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这一地区的持 续发展及取得的业绩被世界银行称之为“东亚奇迹”。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大巨人”的发展,与东亚第三波高速增长交叉在一起。

中国和印度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亚洲第四波的高速增长。2004年印度商务国务部长斋拉姆使用了一个新词CHNADIA,把中国与印度连在一起,CHNADIA意味着中国和印度共同前进与合作。世界许多国家和人土都看到了中国和印度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并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2004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所做《展望2020年描绘全球未来》的预测报告指出,今后15年,”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足以匹敌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在地缘政治学上产生剧烈的冲击”。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世界从未见过这两个占全球1/3人口的国家在同一时刻崛起,中国和印度拥有改变21世纪全球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2006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甚至说,中印的崛起有可能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并列成为过去一千年三大重要经济事件。

东方兴起,出现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依然生机勃勃.维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1-2005年亚洲年均经济增长率超出6%,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7.8%。2005年由于油价扶摇直上、全球利率攀升、禽流感到处蔓延、高技术产业增速放慢及贸易保护导致出口减缓等因素的作用,其经济增长率降至7.2%。然而,中印经济表现依然强劲,经济增增长率分别为9.9和7.5%,亚洲的新起之秀越南为8.4%。中东产油国得益于油价上涨,“石油美元”急剧增加.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中亚政治形势和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开始复苏.哈萨克斯坦等石油生产和出口国的经济增速明显加快。

2005年,日本经济进入良性复苏阶段,表现为贸易出口持续扩大;企业利润增加;企业设备投资和商业投资增长;企业职工收入增加,个人消费需求上升;银行经营状况改善,不良债权减少;日经股指处于恢复性回升;消费物价上涨幅度不大,基本摆脱通货紧缩局面。从经济拉动要素分析.出口拉动转向为民间企业设备投资拉动,而企业经营的改善和收益的增长又带动了民间消费的跟进,从而初步实现了以内需主导的景气扩张,形成了“出口一投资一消费的联动链条”。日本经济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从依靠出口 “单引擎”的复苏,转为依靠内需“主引擎”的温和性增长。亚洲发展经济体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并逐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中产阶层,加速推动亚洲经济由出口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从各方面的预测看.21世纪亚洲仍将继续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先地位。英国《经济学家》和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都预测今后10-20年,亚洲年均经济增长率仍可保持在5-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2006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2%,2007-2010年为7.8%,高于世界经济年均4.3%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均5.8%的增幅。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亚洲的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以前讲到世界就是西方世界,现在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新的现实:东方的兴起。东方兴起的最有深远影响的后果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亚洲以“亚洲方式”实现现代化,从而给西方国家在进入21世纪时带来了挑战,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发展机遇。亚洲经济前景受到青睐的主要依据是:总体缓和的国际局势为亚洲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是亚洲经济持续增长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国家的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成为亚洲经济保持良好势头的强大动力;具有亚洲特色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将从整体上提升亚洲的竞争能力,区域“内循环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加强了亚洲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区域合作出现尸些重要趋势和特点

这里所说的亚洲区域合作,不是指一搬的经济往来,而是指在特定组织机构框架内开展的持续性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区域经济合作。20世纪印年代前,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显得有些冷清,有些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与其自身经济发展相比.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两者间显得有些不对称;二是与其他地区经济―体化进程相比显得有些不对称,一体化起步较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逐渐出现了转机,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彪,j实的历程,其发展势头旺盛,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的良好态势。东北亚合作不断向前推进,图们江地区开发、环黄渤海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及东亚合作对话会议先后涌现;东盟―体化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度加快;东盟10国与中日韩3国的对话机制、东盟10国分别同中日韩的对话机制以及中日韩合作都己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南亚地区联盟确定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以亚洲合作对话为代表的泛亚合作崭露头角。以合作求发展,以合作促繁荣,业己成为亚洲国家的共同目标。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形式是实施特惠贸易安排(PTA)、及以边和多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据澳大利亚2002年的统计.亚洲区域贸易安排己达35个,实际上目前己达到田个。中国到2005年4月己启动了涉及23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并正在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国进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谈判,中国可能成为21世纪自由贸易的主要驱动力。尤其中国一东盟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举措,导致美、日、印等大国纷纷同东盟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使亚洲区域合作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生动活泼局面,出现了一些重要趋势和特点:

1、亚洲区域合作与其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发展势头呈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

2、亚洲区域合作出现扩大其组织规模和相互融合的趋势,东盟己涵盖了东南亚10国,由小东盟变成了大东盟;上海合作组织接纳了印度。巴基斯坦、蒙古、伊朗四国为观察员;首届东亚峰会由“10+3“变成了”10+3+X国”机制;海湾合作委员会正在启动与南亚地区联盟甚至与欧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3、亚洲实现了跨区域的整合.亚太经合组织把亚洲与太平洋联结在一起,亚欧会议则把亚洲与欧洲联结在一起,东亚拉美论坛把东亚与拉美联结在一起。

4、亚洲区域合作由“小国群体”主导,大国不同程度参与,这种组合方式在全球区域一体化中可谓独树一帜,是一种创举,避免了大国对主导权之争,促使亚洲区域合作“从散到聚”。

5、亚洲区域合作经历了从私人、企业合作到官民合作再到政府间合作的历程.但政府主导的合作其主体仍是企业。企业迁移是企业区位调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改变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消费者偏好、环境规则、技术进步的可行途径,是企业价值链在空间上的变化。

6、亚洲区域合作是以产业合作为中心,企业合作和政府合作者陧以产业合作为依托,并围绕产业合作来进行。特别是亚洲人口多,市场容量大,从长期看,对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市场容量与交易效率,市场容量等于人口与市场深度的乘积,因而产业结构雷同的劣势亦将随之逐渐变为优势。

7、亚洲区域合作从传统地区主义向新型地区主义转化。所谓传统地区主义,一般是指区域经济合作从事纯商业活动,参与国的权力是平等的,合作是互惠的。然而,事实上由于大国和小国经济规模、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的差异,在抵御外界冲击能力方面有很大不同。所谓新地区主义是一个包括文化、安全、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在内的从“异质”到“同质”的融合过程,换言之.区域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功能从贸易投资转向包括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的全面合作,但其合作的侧重点仍有所不同。

8、亚洲区域合作多样化、各具特色,有区域合作也有次区域合作;有区域合作组织也有区域合作机制,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有区域安全对话机制。特别是创造出“增长三角” (Growth Triangle)的新合作模式。这种新模式是由地理上邻近但隶属于不同国家的某些地方所组成,以期实现生产要素互补和取得比较利益。

9、亚洲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体化加速发展。一个国家内的区域是介于国家和城市之间的多维空间载体。介于国家和城市之间的区域范畴,实际上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干个相关的周边城市所组成。城市间经济关系就像黏结剂一样,联结区内城市形成区域内部循环,同时也联结区外城市形成区域外部循环。目前,中国己形成各具特点特色、实力强大的三大区域经济区,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这些区域经济区有力地推动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产值己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尤其是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CEPA协定CEPA要达到的长远目标是促进内地市场全面对港澳地区开放,使港澳地区与内地之间的生产要素可以最终实现完全自由流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从国外扩展到国内.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区域经济学。

区域合作,还不是“深度―体化”潜力未充分发挥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形势虽然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同欧盟“深度一体化”与北美自由贸易区“适度一体化”相比,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合作领域有待拓宽,机制有待改善。

业己启动的区域经济合作多是实施特惠贸易安排(PTA)及以双边和多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形式,而且集中在东亚地区。迄今还没有一个组织能起到维系整个亚洲大陆和海洋的纽带作用。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第3篇

亚洲债券是指用亚洲国家货币定值,并在亚洲地区发行和交易的债券(李扬,2003),亚洲债券的供给方大都来自于亚洲体,而其需求方则来自于包括亚洲各经济体在内的全球投资者(Yung-Chul Park,2003)。亚洲债券市场就是亚洲债券发行、交易和流通的市场。作为以亚洲地区为主的区域性债券市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已日益成为亚洲各经济体、特别是东亚经济体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

一、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动因

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源于人们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反思。亚洲各经济体的政府官员和金融业界普遍认为,亚洲地区不健全的金融体系是形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金融体系过于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危机国家普遍缺少发达的资本市场,外部融资也以银行借贷为主,从而使金融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通过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无疑会深化亚洲地区的金融体系,纠正该地区过于依赖银行体系这种不合理的融资格局。

高储蓄率在东亚经济体中普遍存在。由于亚洲新兴国家缺乏有深度的债券市场,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大量投资需求转化为对外币债券的投资,使得亚洲各国的高额储蓄转化为巨额外汇储备。但另一方面,亚洲新兴国家又依赖在国际金融市场筹集的国外资金来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外资流向的突然逆转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各国的储蓄资金,改变目前东亚经济体外汇储备资产较为单一的状况,减少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对各国外汇储备价值及外国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不少东南亚经济体一方面有大量的国内储蓄没有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却大量依赖外资,特别是短期外资流入来支持国内经济发展,通过借用大量外国短期资本进行本国的长期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这样就形成了“双错配”(Double Mismatch),即币种错配和期限错配。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变这种高风险的“双错配”现象,将亚洲地区的储蓄投资于本地区的发展,增强亚洲地区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

二、相关区域合作机制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各经济体为了维护共同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在加快自身内部经济重组和改革的同时,非常注重与周边经济体加强区域财金合作,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区域财金合作形式层出不穷。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也在不同场合下被多次提及,成为亚洲地区各种区域财金合作机制讨论的一大热点问题。

(一)“亚洲债券市场”倡议

2002年6月由泰国提出的亚洲合作对话(ACD)是以经济合作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2003年6月第二次ACD非正式外长会议通过了旨在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的《清迈宣言》,该倡议主要包括亚洲各国联合发债、推动以各国货币或一篮子亚洲货币发行债券、建立区域信用担保机制、亚洲各国建立外汇储备库专门用于投资亚洲债券等建议。

在该机制下,目前泰国正通过推动ACD各成员发行以本币计价的“亚洲债券”来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泰国财政部在2004年内分批发行了约300亿美元以泰铢计价的主权债务,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发行以泰铢计价的债券,并从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从而扩大亚洲债券的发行量。

(二)“发展资产证券化和信用担保市场”倡议

该倡议为2002年9月由香港提出,旨在通过成立专家小组、开展政策对话和研讨等活动来加强对发展本地区资产证券化和信用担保市场的重视。韩国、泰国和世界银行均加入成为联合牵头方。

目前,该倡议活动成立的中国、泰国、墨西哥三个专家组,已经召开了两次政策对话研讨会,并对三个参与国进行了6次实地调研,对相关国家提出了发展资产证券化和信用担保机制的改进建议。相关的成果已经递交 2004年9月在智利召开的APEC财长会。

(三)“亚洲债券墓金”(ABF)

拥有11个成员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属于地区性的国际金融组织。在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方面,EMEAP主要通过成立亚洲债券基金的方式,从需求方面促进这一市场的发展。

2003年6月2日,EMEAP宣布成立亚洲债券基金一期(ABF1),总金额为10亿美元,由国际清算银行(BIS)管理,现已全部投资于EMEAP经济体中主权和准主权发行体发行的投资级以上的美元计值债券。从2004年4月开始,EMEAP又着力推出亚洲债券基金二期(ABF2),拟投资于以亚洲区域本地货币计值的债券。

(四)“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ABMI)

2003年以来,东盟+中日韩(10+3)各成员国决定整合上述倡议,提出一个统一的“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ABMI),其内容基本涵盖了上述各项倡议。2003年8月在马尼拉召开的第六次“10+3”财长会议正式决定,在该项倡议下分别设立六个工作组,从不同的方面来促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这六个工作组为:

WG1创建新证券化债务工具小组(由泰国牵头);WG2信用担保和投资机制小组(由中国和韩国共同牵头);WG3外汇交易和清算小组(由马来西亚牵头);WG4多边开发银行、政府机构和跨国公司发行本币债问题小组 (由中国牵头);WG5本地及区域性信用评级机构问题小组(新加坡和日本联合牵头);WG6技术援助协调小组(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牵头)。

各工作组成立以后,分别通过开展政策对话、举办研讨会等形式来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2003年11月, ABMI中心工作组(Focal Group)成立,以加强对上述各工作组的工作协调。此外,亚洲开发银行还专门设立網页 ,通过互联网展开更广泛的信息交流,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进程中来。

三、亚洲债券市场的主要难点和

尽管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各方关注,但必须承认,不少倡议仍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亚洲债券市场仍需时日。主要的难点和问题有:

(一)亚洲各体的发展仍存在巨大差异

目前,亚洲各经济体在体制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除日本相对发达以外,其他经济体的发展都相对滞后。此外,除香港和新加坡等少数经济体开放程度较高以外,其他国家的市场大都局限在其经济体内部,包括资本、劳动力等在内的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程度低,因而较难形成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亚洲债券市场。

(二)许多技术性障碍难以克服

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涉及到如定值货币、信用评级、交易清算、税收等技术性问题,目前,这些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难以解决。在定值货币上,长远目标应是以某一种通用的亚洲货币(如亚元)作为计值币种,目前较可行的方案是采用货币篮子的想法(李扬,2003),但采用哪些货币加入货币篮子、各种货币的权重如何分配、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如何安排等问题,在短期内都难以形成令各方满意的方案。在信用评级方面,亚洲还缺乏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许多依附于各自政府的信用评级机构,其独立性被普遍质疑(IMF,2004)。此外,亚洲各经济体对跨境债券的税收、交易清算等安排也不一致。这些技术性障碍难以在短时间内克服。

(三)亚洲地区缺乏“核心国”和“领头人”

根据各国金融和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区域性金融和货币安排需要本区域内存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从而在本地区金融合作中起到协调各方利益,主导整个金融合作进程的作用。以欧元区为例,德国和法国凭借其在欧元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主导并成功推动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而从亚洲地区的情况看,尽管日本的经济实力较强,但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及日元国际化程度不高的事实,使日本难以担当亚洲金融合作核心国的重任。其他经济体由于经济实力和货币兑换程度的差距,都难以成为亚洲地区占支配地位的核心国和轴心,也难以成为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领头人”。

(四)私营部门的参与程度不高

目前,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诸多机制都以政府推动为主,私人部门的参与程度不高。应该承认,在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在初期的推进作用不可或缺,但尽快引导私人部门更多地参与才更有利于亚洲债券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事实上,亚洲债券所涉及的发行、评级、交易等环节都离不开私人部门的参与。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在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发挥更多作用,来推动私人部门成为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的主体力量。

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前景展望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持本地区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仍然是亚洲各经济体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也使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有了较为现实的基础。从经济方面来看,亚洲各经济体的实体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也为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不少亚洲1经济体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方面都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在国内都已经允许跨境债券的发行和交易。由此可见,亚洲债券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亚洲债券的发行和流通,要求各国消除现有的阻碍跨境债券融资的技术性障碍。税收、联合信用评级、跨境清算交割等这些都涉及到各国金融政策和其他相关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完成。作为亚洲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政治问题,因而,该市场的发展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予以推进,不宜急于求成。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发展家而言,国内债券市场的完善是最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以夯实区域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此外,对于现有的亚洲区域合作机制,如10+3、APEC、EMEAP、ACD等,必须合理地相互协调、分工合作,避免形成各机制活动形式和上的重复。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第4篇

我们注意到,2001年中国与东盟达成了10+1的合作意向,准备用10年时间建成一个自由贸易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于2002年5月启动,到201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正式运行。到现在看来,该自由贸易区成绩显著。日本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2002年1月签署了《日本和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同时,韩国也积极地与东盟保持各种联系,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1年建成,而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2 年建成。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在2014年达成了协议。

从1995年到2016年,东亚自由贸易区取得了很多渐进性的进展,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但总体上还不是很尽人意。这是为什么? 在这里提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给以解释。所谓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指的是研究东亚自由贸易区地缘政治经济学,而地缘政治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可以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新的分支,也可以作为地缘经济学的一部分,或者包容地缘经济学。我们注意到地缘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美国学派、意大利学派和俄罗斯学派三个主要学派。其中美国学派侧重于地缘政治学的冲突; 意大利学派认为地缘经济学就是研究国际竞争问题的经济地缘政治学; 而俄罗斯学派则将地缘经济学与国家战略相结合,认为地缘经济因素是确定国家战略的基础。笔者提出地缘经济学的中国或亚洲学派,强调地缘经济合作与竞争并存,但是应该以合作为重心,以互惠共赢为原则,尽量减少人为的不必要的冲突。

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来看,201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从地缘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遏制中国,2012年日本挑起了的钓鱼岛冲突,2013 年菲律宾挑起了南海争端,2012年的美国开始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以及随后美国分裂亚洲的TPP 自由贸易区战略, 这些都是相互联系在起的,考虑到日本和菲律宾都是美国的盟国。尽管历史上美国打败了日本,美国的原子弹促使了日本二战无条件投降,菲律宾也曾受到美国的侵略,但是二战后日本和菲律宾却成为了美国的盟国,这种搭配是特别奇妙的结盟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自由贸易区地缘政治经济学;地缘经济学的中国/亚洲学派

关于东亚自由贸易区观点的形成,1995年陈岩和陈岩的博士生导师薛敬孝先生发现东亚经济产生了一种新的整体联动经济增长机制。在这之后陈岩提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观点,就是说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已经具有基本经济条件,可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1999年,在东盟10+3非正式峰会上,当时作为东道国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代表东盟正式向中国、日本及韩国这“10+3”的“+3”部分的三个国家分别提出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并且指出东亚自由贸易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个关税保护的贸易集团,而是个自由贸易的组织,它也不是用来对付美国和欧盟的。相反,东亚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合组织甚至与欧盟是可以相互配合的,它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可以扮演一个与其他经济组织相互补充的功能角色,而不是简单地扮演一个消极对抗的角色。如果东亚自由贸易区成员能够向美国、欧盟保证东亚自由贸易区是要促进东亚经济区域主义的成长,可以促使全球经济增长,那么东亚自由贸易区成立是有可行的。我们注意到,2001年中国与东盟达成了“10+1”的合作意向,准备用10年时间建成一个自由贸易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于2002年5月启动,到201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正式运行。到现在看来,该自由贸易区成绩显著。

日本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2002年1月签署了《日本和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同时,韩国也积极地与东盟保持各种联系,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1年建成,而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2年建成。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在2014年达成了协议。从1995年到2016年,东亚自由贸易区取得了很多渐进性的进展,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但总体上还不是很尽人意。这是为什么?在这里提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给以解释。所谓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指的是研究东亚自由贸易区地缘政治经济学,而地缘政治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可以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新的分支,也可以作为地缘经济学的一部分,或者包容地缘经济学。我们注意到地缘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美国学派、意大利学派和俄罗斯学派三个主要学派。

其中美国学派侧重于地缘政治学的冲突;意大利学派认为地缘经济学就是研究国际竞争问题的经济地缘政治学;而俄罗斯学派则将地缘经济学与国家战略相结合,认为地缘经济因素是确定国家战略的基础。笔者提出地缘经济学的中国或亚洲学派,强调地缘经济合作与竞争并存,但是应该以合作为重心,以互惠共赢为原则,尽量减少人为的不必要的冲突。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来看,201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从地缘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遏制中国,2012年日本挑起了的冲突,2013年菲律宾挑起了南海争端,2012年的美国开始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以及随后美国分裂亚洲的TPP自由贸易区战略,这些都是相互联系在起的,考虑到日本和菲律宾都是美国的盟国。尽管历史上美国打败了日本,美国的原子弹促使了日本二战无条件投降,菲律宾也曾受到美国的侵略,但是二战后日本和菲律宾却成为了美国的盟国,这种搭配是特别奇妙的结盟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建议亚洲国家,特别是日本、菲律宾等应该看到,自己的亚洲增长利益,而不要阻碍亚洲的增长,且回过头来阻碍自己国家的增长,要与中国做好邻居、好伙伴,难道日本还想继续20年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吗?最近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当选执政后,对中国展开了国事访问,杜特尔特的这次访问,以及中菲两国元首的会谈,标志着两国友好全面恢复到了正常的轨道,标志着中菲妥善处理南海问题将从国际对抗回到双边对话协商,标志着中菲务实合作将进入新阶段。中菲两国将恢复外交磋商、防务安全磋商、政党议会交往等多领域合作机制,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中菲经贸、投资、产能、农业、新闻、质检、旅游、禁毒、金融、海警、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共有十三个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杜特尔特表示,会谈是历史性的,全面改善和发展了两国关系,这次访问必将造福菲中两国人民,中菲关系将是良好的关系,一个双方全面合作,没有争吵的中菲关系,杜特尔特采取了与前任总统截然不同的政策,开始修复中菲关系,结束了中菲的对立关系,采取了友好合作的关系转变,开始疏远美国的外交政策,这与我们对菲律宾的外交关系走向的预期是相符的。菲律宾最近的转变为亚洲国家做出了新的榜样。开始东亚自由贸易区是符合东亚国家的总体利益的,应采取政策积极推进。应该采取中国学派或亚洲学派的地缘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美国学派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正如陈岩在1999年提出的,亚洲国家是分裂,还是团结合作促进亚洲的繁荣和平崛起,是亚洲国家必须做出的选择。亚洲国家应该同结起来,促进亚洲的和平、合作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岩.东亚再崛起[M].人民出版社,1999.

[2]陈岩.亚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陈岩.亚盟[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陈岩,姚天之.东亚共同体理论及世界意义[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