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前景

世界经济前景

世界经济前景

世界经济前景范文第1篇

2000年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一年。虽然受到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欧元持续疲软以及股市剧烈动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世界经济增长率仍高达4.1%。其中,美国经济增长5.0%,日本经济增长为1.7%,欧盟经济增长为3.4%,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为3.2%。

2001年世界经济明显减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预测的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3%和2.2%,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都将比上年有大幅度的下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总规模占世界经济的30%左右,美国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是导致世界经济减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97~1999年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增长率在4%以上。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一路下滑,第四季度仅仅增长1.1%。

直观地看,其原因首先在于消费需求的萎缩。消费支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是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自2000年美国股市暴跌以后,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账面财富损失达到3.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0%,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下降。自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在2001年的7月和8月又分别下降2.6个和2.3个点,同年9月,受“9·11”事件影响又大幅度下降了16.4个点。消费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必然导致美国经济增长的急剧滑坡。其次,投资增长速度的急剧下挫,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衰退。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的企业投资增长速度从第一季度的21%猛跌至负数,负增长1.4%。随着企业投资的下降,从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美国共减少了38万个工作岗位。“9.11”事件又导致美国各航空公司及飞机制造业、旅游业等行业大量裁员。失业增加又加剧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下降。另外,“9·11”事件后,一部分资金为逃避风险撤离美国,这对美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日本经济近几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自1998年以来,日本政府采取了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但效果不大。目前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高居10%,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130%,这两项指标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有增无减,日本16家大银行自2000年9月至2001年3月新增加的不良资产达到3.4万亿日元。预计在今后3年内必须处理的不良资产总额将达到12万亿日元。为此,小泉内阁采取改革优先的方针,积极改革财政金融管理体制,减弱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力度,以减少财政赤字和银行坏账,甚至不惜以经济低增长、负增长为代价,加大力度进行经济结构改革。但这些措施要收到成效还为时尚早。目前日本经济仍在下滑。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4—9月日本破产企业达9665家,同比增加了2%。其中,因企业无法继续经营而破产的占76.5%。结果导致失业不断增加,2001年7月份和8月份的失业率连续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另外,“9·11”事件及美国的军事行动将造成日本出口进一步下降,使本已陷入低迷的日本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欧盟经济现在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欧元区通货膨胀率趋于上升,5月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4%,为1999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远高于欧洲央行确定的2%的目标。再加上石油价格上涨、疯牛病和口蹄疫的影响,欧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01年一季度,德国经济增长1.5%,英国经济增幅降至0.4%的低水平,法国经济仅比上季度增长0.5%,增长幅度都比上年下降。欧元区的经济信心和消费者信心等指数从2001年1月以来连续下降,这说明欧元区消费需求不足。另外,欧元区的工业生产在2001年1—5月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0.5%、—0.3%、—0.7%、—0.1%,这表明经济正在陷入衰退状况。

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经济难有起色。其理由是:(1)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国际金融秩序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有可能导致新的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普遍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秩序有了暂时的好转。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规范国际资本流动和限制金融投机活动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国际金融秩序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2)“9·11”事件的影响短期内不会消除。“9·11”事件不仅使美国经济受到冲击,也使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受到影响。要恢复市场和消费者信心需要较长时间。如果反恐怖战争持续时间太久,市场和消费者信心还会进一步减弱,这必将导致世界经济较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

二、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是相互影响的

(一)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世界经济下降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难有起色,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会产生相当大的不利影响。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低迷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2000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521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9%,如果加上由香港转出口美国的部分,估计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30%,约相当于上年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总和。2000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为24.2%,这与1999年第四季度和2000年上半年美国经济的高增长有很大的相关性。2000年8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当月达到51.93亿美元的高点,随着美国经济减速,2000年9月以后,中国对美国出口额逐月下降,到2001年2月份,已降到36.53亿美元。可见,中国对美国出口与美国经济呈明显的正相关。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必降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743亿美元,而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左右,中国对日本出口达4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日本经济下降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从过去的情况看,中国对日本出口增长率与日本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程度很低,但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化因素,相关程度会有较大提高。日本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诱导日元贬值,因此中国的对日出口可能面临着日本经济下滑和日元贬值的双重压力,从而可能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明显下降。

2.世界经济下降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国具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经济增长率持续居世界前列,不仅在投资安全方面有保证,而且在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中也能获得可靠的收益。另外,中国加入了wto,国内市场会进一步开放,对外商投资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从这些因素出发来分析,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在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相反,这反而会使中国因其各方面的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国家而进一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9·11”事件以后,投资者更加关注投资的安全性,中国显然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国际资本可能会因此而加快向中国流动:

(二)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中国经济也会对世界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在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对世界经济的隐定作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发展的成果几乎在一夜间丧失了大半,经济恐慌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经济挺不住,人民币随着其他国家的货币一同贬值,那么,金融危机的后果就会大大加深,势必对亚洲经济,以至对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始终支撑着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亚洲经济的尽快复苏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给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增加了大量价廉物美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供给,使许多国家的人民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实惠。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扩大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从而使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能够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下面这个例子是很有说服力的。日本的出口,在2001年上半年大幅下降,如半导体及其半导体制造设备、it产品等产品的出口降幅均在50%以上,尤其对美国、亚洲的出口都出现了急剧的下降。但在2001年的1—6月份,日本惟独对中国的出口出现了高速增长,增幅达到16%,除了it关联产品之外,连普通机床、运输机械、建筑机构等产品也出现了20%-30%的高增长。这由此激活了许多的日本企业,给日本增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从而使日本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另外,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世界投资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发达国家(地区)可以通过向中国投资而获利,世界经济也可以因此而受益。中国加入了wto,会进一步开放市场,中国经济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更积极的影响。

三、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长远影响

中国经济“软着陆”之后,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由于受多年结构性问题的困扰,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不断下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98年中国政府果断地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从扩大内需入手来实现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此,采取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公共投资,刺激居民消费,防止了经济增长的进一步下滑,效果十分明显。

2000年中国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当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8%。200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增长率达到7.9%。其中,净出口的贡献率是-0.9个百分点,而国内投资和消费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1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这不仅说明中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战略是正确的,而且也表明,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经济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可以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获得独立的发展。

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一项战略性选择,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却是一个权宜之计。自1998年以来至今,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张政府投资来实现的,尽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这种扩张性政策不能持久,它是一项短期政策。之所以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之初,选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意义和目的在于利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创造的有利条件,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最终形成内需的自主扩增,实现民间的消费、投资与经济水平的良性循环,以此来达成一种机制:主要依靠内需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主要依靠内需的经济增长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内需自主扩增的潜力极大,这大大增加了实现这一机制的可能性。

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正在形成。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按照“‘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短期需求的同时,也兼顾了结构的调整。1998年以来,累计发行了4000多亿元的长期国债,用于能源、交通、电网、水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填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改善了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二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和住房改革政策逐步到位,降低了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倾向,为消费的自主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加大了对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的力度,这无疑有利于缩小社会分配差距和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四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如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对农林、水利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革粮食、棉花购销体制,保护农民利益等,这些措施为开发广阔的农村市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五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投资,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六是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不仅可以直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且能够拓展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七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对主要依靠内需来实现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西部大开发,并不仅仅是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实现短期的较高经济增长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各种扶持措施和倾斜政策来改善西部经济发展的环境,推进西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据测算,2000年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20%,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大约40%;西部人口为2.8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8%,而社会商品零售额仅占全国的13%。可见,通过西部大开发来扩大内需存在着很大空间。

总之,随着内需的自主扩大,以及主要依靠内需实现增长机制的形成,不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经济都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中国经济前景非常看好

尽管世界经济下滑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主要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中国正在形成,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具有以下有利条件,因此,中国经济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1.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以及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和推动依法治国,是中国能够长期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增强了人们的信心,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是中国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大国的特点决定了其扩大内需的空间很大,从而可以避免世界经济下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人口众多,消费需求自然很大。近年来,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其中之一。据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截至1999年6月末,城镇20%的最高收入户,拥有全部收入的48.5%,而20%的最低收入户,只拥有全部收入的7.1%;城镇20%金融资产最多的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占全部城镇居民金融资产量的55.4%,而20%金融资产最少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在农村,至1998年末,20%高收入农户拥有的银行存款,占全部样本户总存款额的55%。而14.6%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拥有的存款尚不足存款总额的3%。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者无力消费,严重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只要采取有效措施,适当缩小收入差距,尤其是增加占人口80%的农民的收入,就可以促进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目前,中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这必将会刺激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从投资需求来看,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的加强、各项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房地产业的开发等,诸如此类,其中蕴含着无限商机,扩大投资的空间很大。可以说,只要政策措施得当,中国的投资需求将会不断扩增。不言而喻,这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

3.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日益成熟。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国目前基本形成了财政、金融为主要内容的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财政正在由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建设性财政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转变,以分税制为特征的新财税体制初步形成。金融与财政的关系进一步规范,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正在形成。政府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货币信贷政策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有效地治理了曾经出现过的通货膨胀,对近年来出现的通货紧缩的治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稳定经济、促进发展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

4.外资流入不断扩大。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来说,并没有造成外资流入的减少,相反,2001年上半年中国利用外资同比增长达到了21.7%的世界最高增长率。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至2001年6月底,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已在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37万家,合同外资金额达到7101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超过3693亿美元。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近100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9·11”事件后,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时更加关注投资的安全性,中国显然符合这一衡量标准。可以预计,中国的外资流入还会进一步扩大。

5.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根据预测,未来10年之内,世界制造业中心将转移到中国,实现在海外开发研究,在中国进行制造的战略转移。如微波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广东顺德格兰仕公司生产的微波炉产量已经是日本松下公司的8倍。

世界经济前景范文第2篇

这份世行一年两期的旗舰报告预测说,继2014年估计增长2.6%之后,全球经济预计今年可增长3%,2016年增长3.3%,2017年增长3.2%(若采用2010年购买力平价加权则全球增长2015年可达3.6%,2016年和2017年可达4.0%。)。发展中国家2014年增长4.4%,预计2015年小幅升至4.8%,2016年和2017年分别升至5.3%和5.4%。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在这种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发展中国家需要审慎地部署资源来支持针对贫困人口的社发项目,并开展结构性改革投资于人。对于各国来说,消除私营部门投资面临的不必要的障碍也很重要。私营部门是迄今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能够帮助亿万人脱贫。”

在这种脆弱复苏表面之下的是对全球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的日益两极分化的趋势。在美国和英国,随着劳动力市场康复和货币政策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经济活动势头逐渐加快。但是在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始终乏力,金融危机阴魂不散。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经历精心管控的经济放缓,今年增速预计将放慢至7.1%但依旧强健(2014年增速为7.4%),2016年增速预计为7%,2017年增速预计为6.9%。而油价崩溃将会产生赢家与输家。

前景面临的风险向下行一方倾斜,主要因素有四:第一是全球贸易持续疲软。第二是由于主要经济体的利率在不同时段上调可能引发的金融市场波动。第三是低油价对石油生产国的资产负债表造成的压力有多大。第四是欧元区或日本陷入长时期的经济停滞或通货紧缩的风险。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高收入经济体、甚至还有些中等收入国家的复苏停滞可能是结构性弱点加深的一个征兆。由于很多国家人口增长放慢,青年劳动力资源减少,给生产率造成了压力。但是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油价下降且2015年预期还会持续走低,降低了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也有可能延迟发达国家的利率上调,这就为石油进口国、如印尼、中国和印度创造了一个机会;我们预期到2016年印度的增长会上升到7%。对各国来说重要的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开展财政和结构改革,以便促进长期增长和包容性发展。”

随着劳动力市场逐渐复苏,预算紧缩状况得到缓解,大宗商品价格疲软,而融资成本仍然很低,高收入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增长预计今年小幅上升至2.2%(2014年为1.8%),2016年至2017年增长预计为2.3%左右。美国的增长预计今年加快至3.2%(去年为2.4%),2016年和2017年回落至3.0%和2.4%。在欧元区,令人不安的低通胀可能会证明是长期的。对欧元区2015年的增长预测为缓慢的1.1%(2014年为0.8%),2016至2017年升至1.6%。日本2015年的增长预计升至1.2%(2014年为0.2%),2016年为1.6%。

2015年贸易流量可能继续疲软。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增长显著放缓,2013年和2014年增长不到4%,远低于危机前年均7%的增速。报告分析发现,造成贸易增长放缓的部分原因是需求疲软以及世界贸易似乎对全球经济活动变化的敏感度降低。全球价值链的变化和进口需求构成的改变可能导致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反应变慢。

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预计维持在低位徘徊。正如报告第一章所述, 2014年下半年油价非同寻常的暴跌可能大大减轻了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压力,改善了经常账户和财政收支余额。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说:“油价下跌将会导致大量实际收入从石油出口国向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将有助于支持印度、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对主要石油出口国的经济活动带来不利影响。无论对石油出口国还是石油进口国,低油价都为开展能够增加财政资源和有助扩大环境目标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

印度是从油价下跌中受益的大型中等收入国家之一,预计其增长今年将加快至6.4%(2014年为5.6%),2016年至2017年升至7%。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南非和土耳其,油价下跌将有助于降低通胀和减少经常账户逆差,这对其中许多国家是主要的脆弱性来源。

然而,持续的低油价将会削弱石油出口国的经济活动。例如,俄罗斯经济预计在2015年将收缩 2.9%,2016年勉强恢复正增长,增幅预计为0.1%。

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随着公共投资增加、服务业大幅扩张、农业丰收和大量资本流入,2014年低收入国家的经济活动得到加强。低收入国家的增长预计在2015年至2017年保持在6%的强劲水平上,但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会对出口大宗商品的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是相当大的。拥有相对可信的政策框架和改革导向的政府的国家在应对2015年的挑战方面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报告主要作者弗朗西斯卡・奥恩佐格总结说。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继续逐步调整以适应放缓但更平衡的经济增长。由于政策收紧和政局紧张抵消了部分高收入经济体持续复苏带来的出口增加的有利影响,地区增长在2014年下滑至6.9%。中期增长预测是在2015进一步放慢至6.7%,之后前景企稳,反映出中国经济逐渐放缓的影响,但这将被该地区其他国家在2016至2017年增速回升所抵消。在中国,推进结构性改革,逐步退出财政刺激政策,以及继续采取审慎措施抑制非银行信贷扩张,将导致增速从2014年的7.4%到2017年放慢至6.9%。在该地区其他国家,在出口企稳回升、政局稳定性出现改善和投资走强的支持下,到2017年经济增速将回升至5.5%。

东欧与中亚地区的增长据估计在2014年下滑至低于预期的2.4%,欧元区复苏乏力和俄罗斯经济陷入停滞形成逆风。相比之下,土耳其的增长超过预期,尽管增速放慢至3.1%。地区增长预计到2015年回升到3%,2016年升至3.6%,2017年升至4%,但地区内差异较大。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对独联体国家的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而欧元区的逐渐复苏应能提振中东欧和土耳其的增长。俄乌紧张局势及其经济制裁、欧元区出现长时间停滞的可能性和大宗商品持续跌价仍是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下行风险。

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的增长在2014年显著放缓至0.8%,但地区内发展差异较大。南美增长急剧减速,原因是由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减速和全球大宗商品跌价致使国内问题加剧,对该地区部分最大的经济体造成伤害。相比之下,在美国经济活动走强的拉动下,北美和中美国家增长强劲。在高收入国家持续复苏和资本流动活跃的带动下出口企稳回升,应能在2015年至2017年将地区GDP增长提升至平均2.6%左右。中国增长放缓幅度超预期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对其经济前景构成主要下行风险。

中东与北非地区在经历多年动荡之后部分经济体渐趋稳定,但增长依然脆弱和不平衡。石油进口国在2014年的增长大致持平,而石油出口国的经济活动在经历2013年的收缩后略有复苏。财政和外部失衡仍很显著。增长预计到2017年(2014年为1.2%)逐渐回升至3.5%。地区动荡和油价波动构成的风险相当大;政府换届与安全的挑战依然存在。针对长期存在的结构性挑战的措施迟迟未出台,高失业率仍是一个关键的挑战。油价下跌给该地区的石油进口国取消高额能源补贴提供了一个契机。

世界经济前景范文第3篇

金融市场动荡影响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7年10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正处于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最强劲的持续增长期。该组织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5.2%,略低于去年的5.4%,明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8%。但该组织同时强调,金融市场可能继续动荡并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放慢。因此,在2007年10月份世界银行和IMF年会上,时任IMF总裁的罗德里戈・拉托曾感言,一年前各国金融首脑聚会时,当时世界经济充满机会,但现在则处在“不确定状态”。他警告说,现在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世界经济是否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金融市场动荡和油价高企的严峻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它将世界经济拖入一个“前景未定且可能非常艰难的时期”。此外,受需求增长、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及投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油价2007年以来大幅上涨,已从年初的每桶50多美元飙升至现在的90美元左右。这两大不利因素导致西方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放慢,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增大。

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总体增长有所放缓,但仍相对强劲;二是各经济体间分化加剧,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则增长强劲。

在各主要经济体中,发达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不利因素。IMF的报告认为,美国经济走势尤其不容乐观,其2007、2008两年经济增长率均为1.9%,低于2006年的2.9%,比原来的预测分别降低0.1个和0.9个百分点。考虑到住房市场下滑和次贷危机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白宫不久前也下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认为美国住房市场下滑的严重程度要高于预期。美国次贷危机外溢也使得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

与发达经济体增长放慢相对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前景相对乐观,并未受到次贷危机的太大影响。据IMF预测,亚洲发展中地区经济2007、2008两年增长率分别达到9.8%和8.8%,其中中国达到11.5%和10%,印度则为8.9%和8.4%。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目前正处于40多年来最快的阶段,该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些国家在减贫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IMF的报告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过去一年全球经济增长的50%来自中国、印度和俄罗斯。IMF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成就,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外,新兴市场经济体政府正确的决策是最重要的原因。

未来挑战与风险并存

世界经济前景范文第4篇

普遍的恢复和持续性的增长表明这样的利好并非侥幸。金融危机以来的几年,世界各国不断出台刺激经济计划,如欧洲出台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大规模投资计划,进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欧洲一体化的经济金融制度建设,实施结构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日本进行企业减税,推迟增加消费税,支援中小企业贷款等。美国亦推出减税退税政策,刺激消费,提振经济。中国政府更是重拳迭出,对内增加投资,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等,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社会创业,在转型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尽管如此,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形势不可避免的脆弱性也还存在。比如欧洲的债务问题,对出口的过度依赖。日本始终难以很好控制通胀。一些经济体如巴西和俄罗斯,还有萎缩迹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相对较高,但同比一直在降低。同时,近期中国股市动荡,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困局,也令外界担心。而各国都有负债率高、货币政策腾挪空间狭窄的问题,这使得世界经济形势在向好中,略显飘摇。上述任何一条的恶化都可能使得刚刚恢复的世界经济再次跌入深渊,而世界主要大国尚未做好再次应对危机的准备。

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未来世界经济前景如何?未来各国经济向好的基础何在?不同地区经济体之间有何联系?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各国还有什么潜力和资源可以挖掘和利用?本期策划,我们邀请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世界代表性国家的经济形势及发展潜力进行分析,以寻找解答上述问题的线索。

世界经济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质公园;环境保护;生态旅游;龙虎山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84-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伴随着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等,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对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如何把地质公园的开发和保护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龙虎山以独特的地学价值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闻名于世,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是一座“科学名山”、“生态名山”,科学有效地保护龙虎山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进一步打造龙虎山生态旅游品牌,扩大其国际知名度,特别是促进龙虎山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江西省东北部的鹰潭市和弋阳县境内,信江盆地的中西部,南靠武夷山隆起带,北邻信江河谷。公园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东经116°53′00″-117°29′00″,北纬27°59′30″-28°26′00″,北东方向长64.5 km,南东方向宽9.0~34.5 km。地质公园由龙虎山、龟峰和象山3个园区以及其间过渡地带环境控制区组成,总面积996.63 km2。核心保护区(带)面积90.05 km2,占9.04%。

龙虎山地质公园是集地质、地貌、人文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地貌景观主要以丹霞地貌为主体,兼有火山岩地貌和构造地貌。其中以丹霞地貌景观内容最为丰富多彩,是国内发育老年早期丹霞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以孤峰、峰林、残丘等丹霞地貌景观为特色,地貌类型丰富多彩,造型独具特色,地貌景观集“多、奇、特”于一身[1]。同时,丹霞景观与道教文化、崖墓葬文化、佛教文化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具有很高的地质、地貌科学价值和自然、人文科学价值。

龙虎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其独特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自然、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龙虎山的艺术作品、摩崖石刻等层出不穷,其自然风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赞颂。悬崖洞窟中众多的古代悬棺群,中国道教祖庭的文化景观等各种景观有机组合、高度和谐,动静得体,疏密相宜,形成统一而连续的构图格局,构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水画卷,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意义和保护价值。2010年8月,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江西龙虎山等地的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

2 龙虎山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1 有利于保护景区的地质遗迹资源

地质遗迹资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解读的天然记录,是研究地球各圈层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天然资讯库,具有科学、教育、旅游等价值,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3]。

龙虎山兼有丹霞地貌和火山岩地貌,以丹霞地貌最为典型。由于龙虎山丹霞地貌演化已步入老年期,红层在长期的内、外动力作用以及受红层岩性组合的控制作用下,形成造型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如景区内的仙女岩、象鼻山等地貌景观造型精美珍稀,属于丹霞地貌之珍品。其地质学特征与其他地区的丹霞地貌地质学特征可对比性较强,但又有一定的差别,对于研究不同地质时期的丹霞地貌景观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对比意义[4]。

江西省通过建立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整合,丰富了旅游资源的科学内涵,揭示了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在“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方针的指导下,使重要的地质遗迹等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2 有利于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地质公园属于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造成无法挽回和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

业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旅游活动、工程活动等各种人为因素对珍贵的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地质公园的建立将缓解这一矛盾。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已逐步使当地政府和居民认识到保护这些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自觉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不允许任何人乱采滥伐,保护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已经蔚然成风。这些积极的因素对于增加新景区、扩大老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具有重要意义。

2.3 有利于扩大景点的国际知名度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开展的“地质公园计划”,与unesco密切合作进行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2002年unesco副干事长在了解到中国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的情况时说,中国对地质公园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家普遍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途径[5]。社会各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提高了龙虎山在世界的美誉度,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保护地质遗迹,优化地质环境,推进科学普及,提高旅游科学知识含量,同时也有益于地方经济建设,是实现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2.4 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有了地质遗迹作载体和良好的地质环境作依托,地方政府把地学旅游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减轻了地方财政保护地质遗迹开支的负担,提高了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自1983年龙虎山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龙虎山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龙虎山旅游步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2007 年龙虎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通过2008年的宣传与推广,从2009年开始,境内、境外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都超过30%,鹰潭市旅游收入迅速增长,从2009年的34.8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0.10亿元(表1),有效地促进了鹰潭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6]。  3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存在的不足

3.1 资源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够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自然及人文景观、地质遗迹资源极为丰富,类型相对齐全,但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各景区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及开发等还不够,已开发的部分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旅游需要。同时,随着旅游开发与旅游活动的扩大,资源的有限性与旅游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则凸显出来。景区接待缺乏对游客在景区内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或旅游高峰期,部分游客在景区破坏地质遗迹资源、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3.2 生态旅游人才匮乏

当前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地学人才严重不足,相关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这都直接影响游客对地质遗迹保护意识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龙虎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优化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龙虎山地质公园的各项建设、旅游活动、环境保护及其他日常事务均独立组织实施。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理顺龙虎山景区的管理体制,对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使开发建设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同时,建立龙虎山地质公园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

地质公园旅游的开发建设与保护管理需要大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强化旅游业的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可通过和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兄弟景区联系,邀请知名专家作为旅游发展顾问,为龙虎山旅游出谋划策,提高龙虎山的旅游品位及档次。同时对旅游区现有从业人员分期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和服务技能,从而不断提高龙虎山旅游业的管理水平[7]。

4.2 科学规划,加强地质遗迹保护

作为旅游资源的地质公园,只有保护好地质遗迹才能为旅游活动提供基础和前提,地质遗迹一旦遭到破坏就失去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条件,也就无开发价值可言。龙虎山地质遗迹是世界级的,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为了保持景区的自然风貌,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

利用,制定了龙虎山风景旅游资源专项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划定了“核心保护区”、“保护地带”等不同保护级别区域,划出了核心保护区图与分级保护区图。在目前情况下,龙虎山地质公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尚待开发或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对此应优先予以保护而后再逐步研究如何合理开发。

4.3 加强服务,坚持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龙虎山各级政府及管理机构已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宝贵的地质遗迹和自然资源,比如遏制各种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按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古镇风貌;防止自然灾害,特别是防范火灾;提高泸溪河水质,有计划地将核心景区村庄及居民外迁;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和古树名木等。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使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进而让当地居民自觉参与到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的目的。这些保护性开发措施将为龙虎山遗产地与自然、文化及人类生存环境融为一体提供保证,只有平衡了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等.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8(1):23-28.

[2] 龙虎山申遗成功,成我省唯一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冠”景区[eb/ol].http://longhushan.com.cn/ index.asp.2010-08-06.

[3] 孙亚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4] 陈 宇,严力蛟,蒋海燕,等.江西龙虎山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72-21874.

[5] 花国红,田明中,李明路.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