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上最感人的句子

世界上最感人的句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上最感人的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上最感人的句子

世界上最感人的句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告语言 偏离 语音 语法结构

一、引言

“零度”和“偏离”是比利时列日学派和法国新修辞学派修辞学中最核心的概念。这两个学派提出零度和偏离理论,最初是用来解释文学作品的风格。著名修辞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王希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说:“如果零度是用来描写正常的、规范的、中性的话语状态,那么偏离则是用来描写对零度的违反状态。”[1]事实上,纯粹的零度是不存在的,一切言语都是对规则的偏离。偏离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凡是能使信息增值、提高表达效果的,属于正偏离;反之,一切使信息损耗、削弱了表达效果的就是负偏离。[2]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一理论,王先生又进一步提出了四个世界理论。他指出,正负偏离在语言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里以零度为坐标相互对称地存在着。这里所说的语言世界指的是语言本身,即修辞学所讲的小语境,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修辞等多方面。语言世界的零度指的是被全社会所公认的客观存在的、正常的、规范的语言和语用规则,语言世界的正偏离是指那种取得极好的修辞效果的,有巨大艺术魅力的语言偏离,而那种不正确的、不规范的、损害了表达效果,没有实际活动的必要性作支柱的修辞状态便是对语言世界的负偏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通过声音、色彩、图案、音乐等多种方式表达诉求,以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但是,不论采用何种形式,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林月腾在《广告语言》里所说:“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魂,没有广告语言,广告不能成为广告。”[3]语言是广告的重要内容。一些创意新奇、效果良好的广告,都有着异彩纷呈的语言世界。本文运用零度偏离理论来分析现代广告在语言世界中的正负偏离情况。根据零度偏离理论,如果说广告在语言世界的零度是指那些正确的、规范的广告表达形式的话,那么,那些由于巧妙运用语言,使信息增值,取得极好的表达效果的广告语言,就是对语言世界的正偏离;而那些不正确、不规范的广告表达形式,则是广告语言对语言世界的负偏离。

二、广告语言对汉语语音的偏离

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中国古代把语音和人的内心感情密切联系起来:“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现代作家老舍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个字的读音,不仅写文章是这样,作报告也是这样。”(老舍《关于文学语言问题》)“一注意到字音的安排,也就必然注意到字眼的选择,字虽同义,而声音不同,我们就需选用那个音义俱美的。”(老舍《出口成章》)

广告创作涉及到语言问题时,无论是作为有声语言的电视广告,还是作为无声语言的报纸杂志广告,都应该特别讲究声音的美。那些听起来使人感觉悦耳,读起来使人感觉顺口,获得了理想的广告效应的,一定是合理运用了各种形式的语音组合,包括音节、节拍、平仄、押韵。这种广告,是对语言世界的正偏离。王力先生说:“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汉语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声调、音韵、节拍和旋律上,也就是表现在音响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长短舒促等方面。因此,在广告语言创作上,应当合理地调配声音,使广告语言上口悦耳、节奏鲜明,有音乐感,富有艺术情趣。试看下面几则广告:

(1)立百年品牌,成世纪伟业。(中央电视台欧象地板广告)

(2)源于自然灵感,超越生活品质。(中央电视台森迈地板广告)

(3)孔子故里,东方圣城。(中央电视台曲阜城市旅游广告)

(4)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中央电视台威海城市旅游广告)

(5)品味名邸风情,尽享优越人生。(湖南卫视某房地产广告)

(6)时时送温暖,款款送真情。(某羽绒服广告)

(7)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中央电视台才子男装广告)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几则广告用语的声调配合:

(1)'/ / - / - - / / / /

(2)'- - / / -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 - /

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一般来说,平声读起来语气舒缓,仄声读起来语调曲折多变,语气较重。声调和语言表达效果关系很大,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几例广告很好地利用了平仄的交替和对应,由于平仄调配得好,和谐、悦耳,起伏顿挫,构成了语言的抑扬美,广告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这是广告对语音世界的正偏离。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广告,平仄不协调,简单的句子不断重复,读起来很拗口,听起来很别扭,令人生厌,这是广告对语音世界的负偏离。

除了声调的平仄之外,还有韵脚问题,也是属于音律问题。为了使韵脚和谐,加深印象,我们需要从同义词中挑选最合韵的字眼。许多成功的广告就是借助相同的韵脚,来展现语言的回环美。例如:

(8)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中央电视台义乌城市旅游广告)

(9)肌肤保鲜,我用瑾泉。(湖南卫视瑾泉化妆品广告)

(10)血气充足才健康,补血认准九芝堂。手暖脚暖睡得香,浑身有劲血气旺。(湖南卫视九芝堂驴胶补血冲剂广告)

(11)人靠衣装,美靠亮庄。(亮庄化妆品广告)

这几例广告语,分别通过“洋”与“堂”,“鲜”与“泉”,“康、堂”与“香、旺”,“装”与“庄”的同韵往复,形成语言的回环美。这也是广告语言对语音世界的正偏离。

三、广告语言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偏离

现代汉语语法结构非常复杂,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结构规律和词的变化规律,句法指句子的结构规律和变化规律。作为集艺术性和功能性于一体的广告语言,同样必须遵循词法和句法。

(一)对传统词义的偏离

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词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有些词还有修辞意义。当一个词只具备词汇意义时,按照零度偏离理论,这便是词义的零度形式;当一个词具备了语法意义甚至修辞意义时,词义便发生了偏离。发生偏离以后取得很好的表达效果,是正偏离;效果不好甚至适得其反的,就是负偏离。

广告语言对传统词义的偏离,最常见的是化用成文。“化用成文”这种语言修辞策略,所涉及的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传统艺术手法,即“点化”。所谓“点化”,就是继承和效仿前人的写法,并加以变化。广告创作人员将这种传统的诗歌创作手法,应用到广告语言中,有时会产生很好的广告效应。如:

(12)“当”之无愧(长沙某当铺广告)

(13)您理想的发源地(护发养发机构广告)

(14)成功之路,从头开始。(某理发店广告)

(15)人人爱戴(莫耐特首饰公司广告)

(16)无中生有(诗碧生发剂广告)

(17)臭名远扬,香飘万里。(王致和臭豆腐广告)

(18)一面之交,终身难忘。(陈克明面条)

按照学者何新祥的说法,这些广告用语采用的是传统词义的变义使用。[4]所谓变义使用,就是在成语、熟语等结构成分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赋予词语中某个与广告商品有关的语素以特殊的含义,使其产生意外的效果,为广告诉求服务。在例(12)中,“当之无愧”本意指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需感到惭愧,“当”意为“承当”,而在这里“当”化用为“典当”,广告效应非常显著。例(13)中,“发源地”原指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此处“发”被赋予了双重含义,既指“头发”,也指“起源、生长”,一语双关,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例(14)中的“头”和例(13)一样,本意为“开头”,此处特指“头发”,这种用法在美发机构、美发产品的广告中时常见到。例(16)中,“无中生有”的百度词典解释为:“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但此处指该生发剂具有让秀发重生的神奇功效。例(17)中,“臭名远扬”本是一个贬义词,百度汉语解释为:“坏名声传得很远。”但作为臭豆腐而言,却需要它“臭”,而且要“臭”得远,“臭”得出名。“臭名远扬”后面接上“香飘万里”,新生的意义随即产生,在语言世界中,臭豆腐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定位。例(18)中的“面”也是如此。

汉语的语言世界丰富多彩。在广告创作中,巧妙合理地运用传统语言文化,为广告创意服务,既是对汉语语言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发扬,不管是在语言世界,还是文化世界,都算一种正偏离。

另有一种化用成文的方式,何新祥称之为“篡改使用”。所谓“篡改使用”,就是有意改变成语或熟语的某个结构成分,利用成语或熟语的原来意义和篡改的新添意义,将其用于广告语言中。[4]

(19)食全食美(某餐馆招牌广告)

(20)健康饮水,用“芯”体验。(饮水机广告)

(21)粮全其美(台湾葱抓饼广告)

(22)百家争茗(茶叶公司广告)

这几例广告语的结构成分都是对传统词汇的篡改。例(19)是化用成语“十全十美”,广告创作的目的,既想借用“十全十美”的本意来赞美餐馆的美食,又想将餐馆的性质融入广告词。例(20)中,“芯”与“心”同音,诉求的是这款饮水机取胜之处在于它的芯片。例(21)中,台湾葱抓饼的最大特点就是五谷搭配,营养丰富,所以广告商化用成语“两全其美”,将“两”改为“粮”。例(22)中,“百家争茗”本为“百家争鸣”,本意为各种学术派别在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竞相发展,政治上、学术上各种意见自由争论的局面,此处“茗”指茶叶,意为:我们的茶叶品质优秀,是客户争相购买的好茶叶。

对于这类广告语,我们必须全面地作出分析。王希杰的偏离理论指出,正负偏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的语境下,负偏离可能会转化为正偏离。在不同的世界,偏离的效果也会不同。这几例广告,通过改变成语的结构,给受众的感觉是新奇、有趣,人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容易从心理上接受这一产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成语、熟语是汉语语言文化的精粹,擅自修改它的成分,对于文化却是一种伤害,十分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另外,类似于某白酒广告词“地酒天长”这类语言,字面上也是不符合词法的。因此,这类广告语,从心理世界上看,它是正偏离,但是从文化世界和语言世界来看,却是负偏离。

(二)对句式结构的偏离

句子是交际的最小单位。站在语法学的立场上说,每一个句子都合乎语法和逻辑的要求,已经足够。但按照王希杰教授的说法,这还只能算是表达的零度形式,从修辞学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句子都应当同先行句、后续句搭配得上,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式上给人以美感,内容上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这才是修辞的更高境界,即正偏离。

广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与一般的文学语言相比,它更讲求经济效益。因此,它对形式的要求就会高于一般的文学或事务语言,既要简洁明了,又追求较强的艺术性。因此,广告创作者在广告语言创作上更应该注重句式的选择。

首先,长句和短句之间,选择短句。长句和短句,指的是句子包含词语数量的多少。长短的标准,是相对于常规句而言的。在语言交际中,长句和短句各有特点。长句的结构比较复杂,组织严密,容量较大,有气势,叙事具体,说理周详。短句结构简单,语法关系明确,跳跃性强,短小精悍,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来,给人以生动活泼的印象。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广告必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在语言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短句。例如:

(23)烧贝壳,小小个,烧贝壳,金黄色,烧贝壳美味又独特,蛋糕就吃烧贝壳。(湖南卫视三辉麦风食品广告)

(24)旺旺碎冰冰,你一半,我一半,你是我的好玩伴;旺旺碎冰冰,大家都一半,成功需要好同伴;旺旺碎冰冰,一人一半,你是我的另一半,旺旺与你长相伴。(湖南卫视旺旺食品广告)

例(23)前四句主谓式,分别由四个三字句构成,节奏分明,简洁明快,读起来铿锵有力;后两句稍长,但也是一个简单复句,和前四句配合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例(24)是一则儿童食品广告,整个广告由三节构成,每节由三四个短小精悍的句子组成,广告画面由几个小朋友以儿歌方式演唱表演,生动跳跃,活泼有趣。这种句式的选择,相对于零度形式的常规句的平淡无奇,艺术性更强,效果更好,属于正偏离。

其次,整句和散句之间,选择整句。一组句子,句子和句子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点,叫作整句;一组句子,句式不同,长短不一,也没有相同的词语,这叫散句。整句和散句,各有特色。整句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而散句能体现语言的变化美。在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的写作中,我们会将整句和散句有机结合,形成整齐和变化的统一。但是,广告语言毕竟不同于文学创作,它的经济性决定了句式的选择要做到简单和规整。所谓语句的规整,是指广告作者在创作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连的语句,让广告语言表现出整齐、美观、匀称、显目、音韵悠扬、气势贯通,而内容也显得集中、突出、鲜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这在广告标语中极为常见:

(25)爱生活,爱拉芳。(拉芳化妆品广告)

(26)白里透红,与众不同。(雅倩化妆品广告)

(27)沸腾的事业,冷静的支持。(奥柯玛空调广告)

(28)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伊利苦咖啡广告)

(29)平时献出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太平洋保险公司广告)

(30)传播现代营销方式,关注新锐商业理念,洞悉潜在无限商机。(《商界》杂志推广广告)

上述几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词,里面有三字格整句,有四字格、五字格、七字格、八字格整句。消费者之所以能够很好地接受它、记住它,有其原因。第一,它符合广告语言的自身特点:广告语言不能太长,句子太长,读者不得要领,也不能句句如诗,太隐晦含蓄,否则一下子看不明白,只有形同诗歌,又不是诗歌的那种结构规整的语句,才是最佳的语句形式。因为这种句式,形式整齐,让人赏心悦目,能表达多项内容;它概括力强,让读者瞬间抓住广告要领,具有较强的表现功能。第二,它符合中国人的语言审美习惯:中国人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语言上讲求均衡与对称。培根说:“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6]所以,广告语言在形式上也要像诗歌一样,上下匀称,结构规整,琅琅上口,好念好记。这样安排广告的句式结构,在语言世界中,是一种正偏离。

总之,广告语言也是语言的广告。我们在进行广告创作时,应该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意识。广告语言不仅要求正确、规范,而且要求声韵美、形式美。那些缺乏艺术性,甚至粗制滥造的广告语言是对语言文字的亵渎,是对语言世界的负偏离。

(本文系湖南省语委、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XYJ2015GB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84.

[2]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4:

446.

[3]林月腾.广告语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15.

[4]何新祥.广告语言修辞策略[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193.

[5][美]S・钱德拉塞卡.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

世界上最感人的句子范文第2篇

【金题回放】

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

刘心武

①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与、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与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菌。大体而言,一个人的感情森林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树种,也不可能都是“落叶林”或都是“常青树”,并且也不可能只有比如说钦慕这种明亮的情感苗木,而完全没有嫉妒那样的灰暗草菌。

②我们首先承认,我们的情感世界难免有纠结杂芜、妍媸混生的状况,并且那情感的森林难免会在外界阴睛风雨、雷霆雨雹的影响下,波动翻腾,变化万千;但是,我们又应懂得,作为这座情感森林的主人,我们不仅应该,而且能够做到,使这座森林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就是说,到头来,我们要使美丽有益的情感得以蓬勃润生,发展壮大;而使阴暗猥琐的情感受到抑制;某些最具破坏性的情感,比如说膨胀不已的嫉妒,则应如同对待森林害虫与蚀叶霉菌一般,将其尽可能芟灭排除。

③上面我们讲到,你应当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对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大爱,那是巨大的情感树丛;但这并不等于说,你可以忽略或轻视许许多多微妙琐屑的情感瞬间,比如你在一个叶尖凝出露滴的清晨,忽然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欢愉,又好比你在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心尖倏地掠过一丝无端的忧伤……这就好比在大爱的树丛中,还有些蕨草藤蔓、杂花蘑菇;这些情感因子的存在不仅无伤大雅,而且更证明着你人生的丰富,人生的多彩。珍惜你整座的情感森林吧,你的人生使命不是使它单一枯涩,而是让它摇曳多姿!

④每个人的情感森林,应当有不同的风格。有的人情感可能比较浓重,有的人可能比较淡薄,有的人可能比较细腻,有的人可能比较朗阔……你属于哪一种?在自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你无妨容纳甚至欣赏他人那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正是因为人们的情感风格并不一致,我们大家相处时才会有更多的乐趣与回旋余地。当然,情感过分枯涩粗糙,就像没有大树,甚至连灌木草丛也稀稀拉拉的植被,那会导致情感的“沙漠化”;情感过分细腻脆弱,犹如森林中充斥着过多的藤蔓苔藓等寄生物,那会滋生瘴气腐物――都属病态,是我们应尽力改进的。

⑤到过丰茂壮丽的原始森林吗?至少,在影视或照片里,看到过从空中所鸟瞰到的广袤无际的山林,看到过那爽人眼目、动人心魄的景象。凡在平衡中健康发展的森林,都显得那么青翠葱绿!我们的情感世界,便应当如那般充实而鲜活,丰盈而瑰丽!

⑥年轻的朋友,祝你拥有一座永葆青葱的情感森林!

1.请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群落”和“草菌”的含义。

①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草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与_________ _________与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说对第③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4.结合全文内容,写出“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的具体做法。

5.文中有大量的比喻句,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第1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答题时先要研读全文,然后仔细品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和段落,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参考答案:“群落”喻指人的一类情感。②“草菌”喻指灰色暗淡的情感。

第2题,根据上下文分析,只要是与人的情感有关的一组反义词即可。参考答案:“融乐”与“孤独”,“祈盼”与“绝望”,“快乐”与“忧伤”。

第3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参考答案:列举生活中的一个特定情境,生动说明了一个人在具有大爱情感的前提下,也可能有微妙琐屑的情感瞬间。

世界上最感人的句子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蕴涵反事实条件句共存性理论相似性理论语用概念

论文摘要: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和严格蕴涵不同,历史上解决反事实条件句的理论主要有共存性理论和相似性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反事实条件句是一个语用概念,它表达了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与主体有密切的关系。

在日常语言中,条件句一般可分为直陈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两大类,虚拟条件句又叫反事实条件句,它一般具有“如果p,那么q”的形式,其前件与事实相反或者不太可能为真,但前件与后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前件如果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后件所表达的事物或情况就会发生或有可能发生。例如:

(1)如果他早到5分钟的话,那么他就可以赶上那趟火车了。

(2)如果我是小李的话,我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

(3)如果这支石蜡蜡烛已经被放入沸水壶中,那么它就已经溶化掉了。

以上都是反事实条件句,也叫反事实蕴涵,我们一般用符号“pq”(读作“p反事实蕴涵q”),“”是反事实蕴涵符号。

反事实蕴涵与实质蕴涵不同。实质蕴涵只考虑一个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之间的真假关系,不考虑前件与后件之间有无内容上的联系,而反事实蕴涵则要考虑前件与后件之间内容上的联系。例如:

(1)如果2+2=5,那么雪是白的。

(2)如果2+2=5,那么雪是黑的。

(3)如果我是隐身人,那么没有人能看见我。

这三个条件句的前件都是假的,如果按照实质蕴涵来分析,它们都是真的,因为只要前件为假,那么不管后件的真假如何,也不管前件与后件之间有无内容上的联系,这三个条件句总是真的。但是如果从反事实蕴涵来看,条件句(1)和(2)由于其前件与后件之间没有内容上的联系,因此,它们都是假的,只有(3)才是真的,因为如果假设有一天我真的成了科学幻想小说中的隐身人,那么按照“隐身人”这个词的涵义,就会有“没有人能看见我”的情况发生。

反事实蕴涵也不同于严格蕴涵,严格蕴涵反映的是前件与后件之间具有的逻辑必然的联系,而反事实蕴涵反映的前件与后件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基于经验和自然规律等,因此,一个有效的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之间未必具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例如前面的例(1)就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但是由其前件“他早到5分钟”推出后件“他就可以赶上那趟火车了”的主要依据是说话人以往的经验,前件与后件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个称之为条件句逻辑的哲学逻辑分支发展起来了,它所研究的主要是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特征或语义特征,并且构造了为数不少的公理化的条件句逻辑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给予反事实条件句以不同的刻画。

一般说来,对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大体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个方向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德曼(N·Goodman)、塞拉斯(W·S·Sellars)、雷切尔(N·Rescher)等人提出的共存性理论,也叫反事实条件句的元语言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一个形式为pq的反事实条件句,其前件p与后件q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逻辑推论关系,从前件p不能直接推出后件q,人们之所以认为pq是真的,是因为人们在前件p中预设了某些规律和真命题,并且这些预设的规律和真命题与前件p是共存的,也就是与前件p是相容的,正是从这些真命题和前件p一起可推出后件q。例如,反事实条件句“如果我是小李的话,我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其前件“我是小李”和后件“我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推论关系,但是,当人们预设了另外一些条件,诸如小李有什么性格、特长、文化背景,而具有那种特点和素质的人适合做教师等等,并且由这些条件和前件“我是小李”一起可以推出后件时,那么人们自然会认为这个反事实条件句是真的了。

但是,这个理论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在反事实条件句中,前件的背后预设的理论的双重作用形成了关于反事实条件的基本悖论:预设的理论越强,从前件到后件的结论基础就越巩固,但前件的合法性也就越脆弱。因此,对于一个成功的反事实分析,必须保持微妙的均衡:预设的理论必须弱到足以承认反事实假设,也必须强到足以承认一个清晰的结论。

正因为如此,逻辑学家刘易斯(D.Lewis)、斯塔尔内克(R.Stalnaker)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用可能世界的集合来刻画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即认为反事实条件是关于可能世界的,并且根据这些世界的特征而被刻划为真的或者假的,这就像在同样的方式下,“雪是白的”这个陈述根据现实世界中是否真的存在白雪而被认为是真的或是假的,这一理论也叫反事实条件句的本体论理论。刘易斯认为,可能世界是可以按照相似性来进行分类的。对于任何一个可能世界Wi来说,只要确定了一种相似性,就可以相应地找到一个包含Wi的可能世界集合Si,Si中的每一个可能世界都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Wi相似。要求的相似性程度越高,根据这种相似性程度所确定的可能世界集合Si就越小。最高的相似性是要求在一切方面都与Wi相同,这时只有Wi本身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对应于这种相似性的可能世界集合Si就是由唯一的可能世界Wi组成的集合{Wi}。如果降低相似性要求,那么对应的可能世界集合Si就会随之扩大。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在逻辑上与Wi相似,那么所确定的Si就是所有的可能世界的集合。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可能世界Wi,通过不断降低相似性的要求,可以获得一系列可能世界的集合Si1、Si2、Si3……,其中Si1就是{Wi},它是根据最高的相似性要求获得的,接下去的那些集合一个比一个大,后者包括前者,即Sin∈Sin+1(n=1,2……)。

正是从上述认识出发,刘易斯给出了形式为pq的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条件,即pq在可能世界Wi为真,当且仅当它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对于任何Sin(n=1,2……),p在Sin的每一个可能世界中都为假;

(2)存在一个Sik,使得p在Sik的某个可能世界中为真,并且对于Sik中的每个可能世界来说,只要p在这个可能世界中为真,那么q在其中也为真。

在此基础上,刘易斯建立了反事实条件句逻辑的形式系统VC,并构造了相应的语义模型。

斯塔尔内克对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要求有所不同,他提出下列真的条件:“一个条件句为真当且仅当在其前件为真极小的修正状态(也就是指使其前件为真的最相似的可能世界)中其后件为真。”即“一个条件句‘如果p,那么q’在一个可能世界W中为真,当且仅当q在f(p,W)中为真,f(p,W)称为与W最接近的p在其中为真的世界。”例如:“如果你取得第一流成绩,那么你获得助学金”是真的,如果在与你确实取得第一流成绩的世界相比最相似的世界就是获得了助学金的世界。再如,“如果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那么别人刺杀了肯尼迪”是真的,如果在实际情况的极小修正状态中我们假设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而肯尼迪仍被刺杀。“如果英镑没有贬值,那么经济衰退将继续”是真的,如果在一个不存在英镑贬值的可能世界相比尽可能接近的可能世界中经济衰退还在继续。但是,刘易斯、斯塔尔内克等人的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没有考虑反事实条件句前、后件之间内容上的联系。二是许多从经典观点看有效的逻辑规则相对相似性分析不能成立。这主要表现在:假言易位原则不成立,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天将不下大雨。所以,如果天下大雨,那么天将不下雨。”这个原则的前提可以是真的,但结论却是荒谬的。最接近的、天下雨的可能世界可能是天下小雨的世界,但最接近的,天下大雨的可能世界不可能是根本不下雨的世界。另一个不成立的原则是前件加强原则,它具有下列形式:“如果p,那么q。所以,如果p并且r,那么q”。从经典观点看,这个原则是有效的,因为如果前提为真则p为假或q为真,在这种情况下,“p并且r”为假或者q为真,所以“如果p并且r,那么q”是真的。这个原则的一个反例是:“如果我把糖放到我的茶中,那么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好。所以如果我把糖和柴油放到我的茶中,那么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好。”在最接近的,我把糖放到我的茶中的可能世界中,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好;但最接近的,我把糖和柴油放到我的茶中的可能世界中,这茶的味道将相当差。另外,传递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成立,即“如果p,那么q,并且如果q,那么r。所以,如果p,那么r”将不会有效。例如:“如果我早一点到火车站,那么我就赶上火车了”与“如果我赶上火车,那么我就可以按时到达目的地”这两个反事实条件句均为真,但“如果我早一点到达火车站,那么我就可以按时到达目的地”却不一定真。

之所以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不同,它是非真实函项性的,我们不能由它的支命题真,从而推出由反事实条件句组成的命题也是真的,因为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并不依赖于其前件的假。例如,条件句:“假如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那么别人也会刺杀肯尼迪”,假如所有这样的条件句都是真值函项性的,那么它们根据其前件假就会是真的。但这种说法使这些条件句变得无意义,断定这样的条件句的人总是希望否认下列条件句:“假如奥斯瓦尔德没有刺杀肯尼迪,那么没有一个人会这样做。”假如反事实条件句是真值函项性的,那么上述条件句也会是真的。

我们认为,反事实条件句与其他蕴涵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语用概念,它是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有时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例如,反事实条件句:“如果他早走5分钟的话,那么他就可以赶上那趟车,”这里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遗憾、后悔等心情;“如果中国不发生,那么中国也许早已跨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一反事实条件句,表达的是作者一种期望、遗憾的心情。有时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也是为了提示人们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起到警示作用,如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就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有时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则是为了探求某种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因。例如,一根点燃的火柴熄灭了,人们要判定火柴为什么会熄灭的原因,往往就会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作出推断,如果没有窗外的风吹过来,火柴就不会熄灭;如果火柴不是湿的,它也不会熄灭等,在这两种条件下,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都为寻找原因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线索。当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因果归因时,也常常采取反事实条件句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例如,某局长由于受贿而被判刑,人们马上会这样进行反事实思维,“如果他当时坚决拒受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有这个结果,或者,如果没有人行贿,他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等等。再如,在“如果没有水门汀事件,尼克松就不会引退”这一反事实条件句中,它实际上是表达了“水门汀事件是引起尼克松引退的原因”。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反事实条件句的形成,也与主体的情绪有关,情绪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一般情况下,负面情绪更容易激发人们运用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思维。因为负面情绪将人的思维方向引导到如何避免这种负面情绪上来,由此想象出一种比现实更好的(上行)假设情境。Davis等人曾对丧失亲人的被试作过追踪研究。被试在事件(孩子意外死亡)发生后三个星期时的负面情绪强度,准确地预测出了5个月后报告的反事实思维的发生频率。研究表明,越感到悲伤,以后产生反事实思维(孩子本可以避免不幸事故)的可能性越高。Sanna和Turley研究了结果的性质(正面和负面)及预期(得到证实和未得到证实)对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影响,在从对考试成绩的反映到字谜游戏共三个实验中,都得到了负面的结果比正面的结果更能激发起反事实思维的证据。

情绪因素不仅是引发反事实思维的原因,而且也是反事实思维的结果。例如,上行反事实思维使人产生负面情绪: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将不是现在这个结果,而是出现另一个较理想的结果,因此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让人感到悲痛、伤心或后悔。而下行反事实思维往往使人产生正面情绪。例如,某甲准备乘A车出差,当快要上车时,感到肚子特别痛,因此没有上这辆车,而正好这辆车在出发两小时后,发生特大车祸;某甲为此感到特别庆幸,觉得自己运气好,心情自然愉快。由此可见,反事实思维的方向与情绪密切相关。

同时,反事实条件句之所以能从前件推出后件,也往往是以主体预设的一些背景知识为大前提的,这个背景知识或者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经验,如“如果小王今天早晨早起5分钟,那么他就不会迟到”,如果你追问小王,为什么早起5分钟就不会迟到,小王自然会说,因为过去我没有晚起的时候总是没有迟到,这里小王心中已有一个预设,即“任何时候,只要我不晚起床,则不会迟到”,这个预设是小王从过去的经验中归纳地得出的,它相当于一个严格蕴涵命题:“如果我不晚起,必然地,我不会迟到。”另外,主体预设的这个背景知识也可能是某种科学定律,如:“如果这只石蜡蜡烛已经被放入沸水壶中,那么他就已经溶化掉了。”这个反事实条件句的背景知识就是一个科学定律:“石蜡在摄氏60度以上时处于液态。”如果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反事实条件句也就不能确定为真。

总之,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不同,如果说,逻辑学家关于实质蕴涵的研究主要是在语形和语义层次的话,那么关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主要倾向于语用层次的研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之间应该是互补的。

参考文献

[1]冯棉,李福安,马钦荣.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4—75.

世界上最感人的句子范文第4篇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课文,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人生命题,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

【学情分析】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生命的体会不够深刻。利用现代技术资源,通过对张海迪、海伦・凯勒、千手观音的演员等人物拓展,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明白“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道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品析语句,感悟奇迹

1. 品析语句: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A. 奇迹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从哪个词语看出“奇迹”?你是如何理解的?

(指导朗读,个人读、男女生合作读)

接下来,安静又创造了第二个奇迹――

B. 奇迹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什么是极其准确?为什么能极其准确地摸到月季花?

指导朗读:

一次朗读体会:根据学生的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次朗读体会:在这“极其准确”的背后,融入了多少安静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啊!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安静深情地伸向月季花的画面,边用心来体会吧!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是――

C. 奇迹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

理解:悄然合拢、奇迹。

2. 多么令人心动的一刻啊!我们再来读读这美好的画面吧!

(课件出示三个奇迹片段)

二、细读体会,深入感悟

1. 安静意外地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后来她是怎么做的?

哪句话提到了?

2. 蝴蝶和安静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三、整体回顾,揭示主题

1.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只能是安静吗?还能是谁?

2. 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迹介绍,了解生命的真谛。

3. 相机出现一张张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图片,

补充:_____有生活得权利,_____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 配乐朗读。在音乐中感动,在音乐中感悟。

五、拓展阅读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会。

【点评】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并感动着我,感动着我们。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在执教时以两个问题组织教学:

问题一:盲童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围绕着这个问题串起了3个重点句的学习。抓住关键词“极其准确”“拢”等感受奇迹,又通过反复的朗读促理解。以男女读、点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能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问题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只能是安静吗?还能是谁?

这是课文所阐述的道理,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那些身残志坚、创造生命奇迹的人不太了解。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他们都是残疾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再出示各行各业平凡的人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拉近生活,孩子们又一次达到了情感高潮,为体会: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意味和道理。

世界上最感人的句子范文第5篇

将古诗词谱曲演唱,这在声乐作品创作中并不少见,把文学转化成音乐再通过声音语汇传达给听者,那么从诗人到作曲家再到歌者,怎样才能做到贴切而又无误的传达和理解呢?作为一个声乐学习者和教授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当然这都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下面就古曲《枫桥夜泊》浅谈一下我个人的理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唐)

全诗虽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暗含了极为深刻的哲学观以及层层相扣、从出境到入境再到出境的场景描绘和心理变化,若要了解和演绎作品就要先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张继,唐朝人,不第书生,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本诗作者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琴声起,由远及近,空灵而哀怨,琴声即是钟声,待落定,歌者弱声吟唱,恰似内心的自语。“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阳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因此霜字也是此句的重音所在,可以气先发于声以突出“寒”气,且要小心,不能让字失去控制,字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行走,神秘中透出一丝寒意,此为声音的精妙所在。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此句重在“愁”字,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较第一句的霜字相比,愁亦为重音但却更多突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所以从咬字到气息都要更深沉内敛一些。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