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第1篇

1、累了把心靠岸,错了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受生活,伤了才明白坚强。从中感悟顺其自然的心境,岂不是更美!

2、人生苦短,要来得阻挡不了,要去的挽留不住。在这得失之间,只要你耕耘过,播种过,浇灌过,收获多少不是成败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那种使你痛、使你恨、使你爱、使你终身难忘的一次次痛心疾首、刻骨铭心的经历。

3、或许,我这样的人会被人误认为是无情无义之人,其实不然。有人会说不管怎样旧日的情分还是在的,为什么要这么极端地去否认曾经了呢?我曾经以为还是留点美好的回忆是不错的选择,但今朝觉得很多过去的事情多份想念余地是种累。

4、当然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也会遇到不尽人意的事情,问题是要看你怎么去面对。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有个平常的心,对于名利和金钱不要看得太重,也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应该抱着得之淡燃,失之泰然的态度。

5、既然选择了独行,那么留给世界的当然只能是孤单的背影。顿时,我豁然开朗了,孤独是一杯又涩又甜的美酒,是一阵吹散倦怠的清风,是一剂释放囚禁精神的解药。但孤独需要坚守的勇气,更需要独自品味,于是孤独竟成了一道亮丽的彩虹。

6、人生,是一个充满奇遇的旅途,又何必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生命还在,只要我们不屈服,只要还有梦想,一切都可以重来。既然努力了,就不要在乎结果,败了又如何?失败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的磨砺,他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地强大。

7、人生匆匆几十年,虽不是白驹过隙,但时光却如掌中的沙一样,在你紧握双手时快速地流逝,没有人能够挽留,更无法挽回。人生单行道上,我们如宇宙中的过客,匆匆而过,没有留下,又或者带走什么。功名利禄到头来终是一场饼眼云烟。

8、人生若是一场旅途,无所谓的是起点和终点,真正让人在乎的是路上的人和风景。看花开花谢,品聚散离别,我们的行囊从此不再空空如也。

9、人生就像白驹过隙,逡巡间便走完一遭。人生犹如在白纸上画画,我们可以失败,但不能重复相同的失败,没有故事的人生是直线,故事少的就像素描,而精彩的,就像清明上河图一般,没有特别出色的画技,贵在细节,贵在繁琐。

10、苦难,是一种人生地考验;苦难,是一种激发人生成功的动力;苦难,是一种潜在地幸福。生活中不能没有苦难,没有苦难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前进地动力。

11、挥衣甩袖,划地为戈也是需要一种承受的勇气。有时世俗的眼光未必是正确的,()舆论往往喜欢随大流,一个喜欢解释的人和一个不喜欢解释的人,可见哪者是受大众所青睐的。一个瘾君子往往喜欢过多的解释,或许是为了博得同情,或许是为了掩饰错误……

12、人的心态好了,就会觉得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洒满阳光,虽无名利傍身却依然感到幸福快乐。此刻的万物虽然与之前没什么两样,太阳每天依旧会升起又落下,天空依然会刮风又下雨,只是心态好了,心灵添置了微笑,悲伤的物事再不会影响自己。

13、人生必有坎坷和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先导,不怕挫折比渴望成功更可贵。人生之路,从来都与挫折相伴而行。然而,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一块块垫脚石,是通向成功的一级级阶梯。

14、暮然回首间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心酸痛楚幸福开心快乐,爱过,恨过,痛过,疼过,想过。如今所有的所有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无法抹去的美好记忆,永远的藏在我心的最底层。花开花谢已成空,潮起潮落人不同。走的路多了才发现,其实两岸的风景一直都很美丽,只是一直在走自己的路,没有关注而已。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第2篇

童话使我们相信勇气和坚持,于是许多人选择尝试人生的挑战,童话故事中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百折不挠的人,付出总能得到回报。童话让我们相信爱情,于是许多人去追寻爱情,童话爱情是那么的清纯和幸福,生死相随不离不弃。

也许,生活其实不是童话,但只要心有童话,就能多给我们一份希望和爱。正如杨承文、马媛、赵砸南,在他们的画笔下,梦想照进现实,对生活充满着诗意的迷恋,柔软的内心就能存有激情。拥有一颗童心的人有着简单的快乐,从未放弃过童话的人就能存有希望。

杨承文 童话潜藏在我们内心

初见杨承文,这个长头发的瘦削女孩有着坚硬的外壳,喜欢说,“说不清楚”、“就是喜欢而已”,让人无所适从。但接触下来,会发现杨承文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女孩,她不善于用言辞修饰自己,在爱上画画以后,她所做的,就是坚持梦想。在山东出生,在西安上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杨承文独自一人来北京“闯荡”。杨承文喜欢描述自己喜欢的符号,蛋糕,焰火、鲜花,梦境、动物,女孩,大海……这些看似像童话一样的情景,杨承文却说是她所熟悉和喜欢的:“我其实不善于画虚构的东西,如果大家觉得我的画像童话世界,只能说,童话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人人都是童话的追随者。”

Q:你的作品有很多这样的元素,蛋糕、梦境,动物、女孩、大海、花朵,能聊一下为什么选用这些元素吗?

A: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也是最常见到的。我不善于描绘那些飘渺虚幻的,离我看到的、感受到的很遥远的东西。比如我对花有感情,天然地无条件地喜欢,它们对我很有吸引力;蛋糕也喜欢,它们是人工造就,人为制造的东西总会让我的喜欢变得有点复杂;焰火有种很矛盾的东西在里面。草我也很喜欢,还有很多。我容易对看起来平凡、单纯的东西感兴趣。

Q:能说说你记忆中的一条河流吗?那里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A:一个晚上在车上看见远处一列火车透着光,倒映在河面上,缓缓滑过,河面像镜子一样,银亮银亮的,当时的情景感觉像做梦,让人有些恍惚。

Q:画面的想象力主要来自什么?记忆?梦境?童年?希望?或者其他?

A:都有,但不仅仅是单一的记忆、单一的梦境等等,而是很多因素揉在一起。

Q:你最爱看的童话书、卡通片是什么?

A:以前看了很多童话,留下痕迹的往往不是具体的情节,而是童话的感觉。

Q:你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A:喜欢“探索发现”一类的节目,可以给我很多想象的空间。

赵亚男 童话世界也有矛盾

赵亚男戴着一副黑色镜眶的大眼镜,衬着圆圆的脸,说话时喜欢憨憨地笑。在赵亚男的画中充满着对生活的迷恋和感伤:一边是花一样的女孩,一边是飞机,炮弹,硝烟,烟火带来的矛盾情绪跟无边无际的遐想。也许童话世界同样充满矛盾,童话照进现实,一半希望一半失望,像花火的绚烂和转瞬即逝的寂寞,一半是欢乐一半是悲伤……

Q:你的作品非常像童话,这是你看待生活的方式?

A:是我理想中的生活。但我觉得童话其实也是矛盾的,并非全部都是美好。

Q:你的个展取名叫“美丽世界”,你觉得什么是美丽世界?

A:没有战争,没有污染,没有灾难,没有纷争……色彩绚烂而又多姿多彩,总之是想象中的童话世界。

Q: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如何体现在你的作品中?

A:工业时代的滚滚乌云,永远燃烧的硝烟,动物逃离家园,冰山消融,世界末日也许将不期而至。我的创作中绝望与希望并存,希望的花朵交织着毁灭的烈焰,对应着这个矛盾的世界。

Q:作为一个男性画家,为什么人物很多是女孩?

A:女孩比较柔弱,所以我的画笔下画了很多女孩。这是我制造的美丽世界的一个方面。我其实是在描绘一种美好的向往,一个童话般纯净的世界。但色彩斑斓的世界也许没有平静。

Q:画面的想象力主要来自什么?记忆?梦境?童年?希望?或者其他?

A:都有。最主要的灵感是我生命体验的一种积淀,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关照。我试着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这个杂乱而荒诞的世界,用寓意的方式揭示它的现状甚至预言它的未来。

Q:你为什么会爱上画画?

A:小时候喜欢拿粉笔在很大的墙上涂鸦,不用打草稿,想到哪儿画到哪儿,我觉得那是一种寻找自由和梦想的方式和途径。

Q:你最爱看的童话书,卡通片是什么?

A:郑渊洁的童话书。现在比较喜欢看好莱坞的卡通片,很有哲思。

Q:你最喜欢的玩具,或者小时候经常做的事情?

A:仿佛那个时候还真没有什么玩具,最喜欢堆一些城堡什么的,自己做玩具。

Q:小时候你最失落的记忆是什么?

A: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但失败了。我感觉我是一个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情的人,这也是我认为童话是矛盾的。

Q:你画笔下的人物,眼睛很亮,但有时人物表情很木然?

A:我描绘的对象通常是学童的形象,不太注重描绘人物脸上的表情,更多是通过描绘姿态,通过破旧的玩具,服装饰品等来表现,但孩童纯真,幼拙,稚气的眼神在每个人身上出现过,并在心底深深烙下一个印,它不会消失的。所以我笔下的孩子眼睛很亮很亮。

Q:《乐园》系列是很少见的有着魔幻色彩的作品?

A:这是一组熟悉而又梦幻的作品。

Q:能聊一下你记忆中最美丽的街道?

A:我记忆中的街道,很宽阔,晴空一片,天很蓝,两旁有茂盛的树林,来往的车辆很少。

Q:你画面的想象力主要来自什么?记忆?梦境?童年?希望?或者其他?

A:想象力来自记忆,梦境,童年、希望、老照片等等碎片的碰撞拼合。

Q:相信有外星人或飞碟吗?

A:我相信有。因为这个世界太神秘了,这个宇宙太浩瀚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有什么是我们想不到的。

马媛

童话世界善良不设防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第3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20XX级1班的学生**,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让我们拥有最美的语言——普通话》。

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言规范的语言。

众所周知,汉语言是全世界占四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中国的语言文字,经历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漫漫长河,倾注了多少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这个珍贵的历史财产。。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必将成为现代汉语的代表。

为什么要讲普通话呢?

第一,从小处看,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需要,普通话是人们日常交流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语言或多或少有些差距。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不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而我们一旦出门,便会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不能与人沟通、交流。这时,如果我们都讲一种在我国普遍全国使用的共同语言,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使用普通话不但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可以显示个人的修养。

第二,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所以,从大处讲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是祖国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独特魅力的需要。

我们的祖国已从弱小走向了强大,从贫穷走向了富有,已经由沉睡的古国变为腾飞的巨龙。普通话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成了香港、澳门同胞以及世界人民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普通话在21世纪已不仅仅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让我们骄傲,它让我们自豪,它让我们扬眉吐气,它让我们展示中国人的骨气!做为一名中国人就应该“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和国旗国歌一样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当我们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那些音符,那些节奏,似乎在与我们的血脉一起跳动。此时,我们的心中时常会涌起一种无比亲近的感情,那是对母亲的感情!那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

我们曾学过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在国土沦陷,人民就要做亡国奴的时候,小弗郎士的老师冒着生命危险,给大家上了最后一课,他用异乎寻常的激动语调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在这里,我也要说:让我们讲好普通话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声音!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第4篇

一、艺术与哲学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西方由来已久的一个问题。在古希腊就曾经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到了近代,康德首先将美学(也即艺术)纳入其哲学体系内,把审美看作是沟通自由与必然、认识与实践之间诸矛盾的桥梁。谢林既继承了康德的观点,也将美学(也即艺术)当作调和理论与实践、必然(自然)与自由(精神)的对立,返归本原(“绝对”)的手段,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把艺术视为其先验哲学的核心和终端,认为艺术比哲学更适宜于把握“绝对”。在谢林的思想体系中,艺术是为完成其哲学的任务服务的,而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把握“绝对”(theAbsolute)。这个“绝对”在哲学上是“本原”,在艺术中就是“原型”,是包含着主观和客观的所有在内的原初状况,可简单地理解为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绝对无差别状况。在谢林看来,对这样的“本原”,只有“美感直观”、“天才的直觉”才可把握,只有“诗的语言”才可描述之。所以谢林赋予“理智直观”和“美感直观”以重要地位,认为没有它们就不可能完成哲学的真正任务。谢林所说的“理智直观”,是一种绝对自由的、同时创造自己的对象的知识活动;这种知识活动的对象不是独立于这种知识活动而存在,直观活动本身和被直观的东西是同一的。哲学和艺术的官能都是这种理智的直观,但哲学的“理智直观”是一种纯粹的内在直观,它自己不能变为客观的,不会出现在普遍意识中,只有艺术的“理智直观”,也就是美感直观才能变为客观的,它指向外部,能够出现在每一种意识里。“整个体系都是处于两个顶端之间,一个顶端以理智直观为标志,另一个顶端以美感直观为标志。对于哲学家来说是理智直观的活动,对于他的对象来说则是美感直观。前一种直观既然纯粹是为哲学家在哲学思考中采取的特殊精神方向所必需,所以根本不会出现在通常意识_里;后一种直观既然无非是普遍有效的或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所以至少能够出现在每一意识里。恰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为哲学的哲学决不可能变得普遍有效的事实及其原因。具有绝对客观性的那个顶端是艺术。我们可以说,如果从艺术中去掉这种客观性,艺术就会不再是艺术,而变成了哲学;如果谢林哲学研究赋予哲学以这种客观性,哲学就会不再是哲学,而变成了艺术。”[可见,在谢林看来,哲学和艺术都是建筑在创造力之基础上的,它们是同一的,区别仅在于创造力发挥的方向不同:哲学的创造活动是直接向着内部,在理智直观中反映无意识的东西,从而现实世界完全从我们面前消逝;而艺术的创造活动则向着外部,通过艺术作品来反映无意识的东西,从而使我们身临理想世界。但是,是艺术,而不是哲学,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先于主一客体分裂的“绝对同一性”(即“绝对”)。因为美感直观是绝对的认识,所以最高的人类职能是艺术,而不是哲学知识。谢林的上述观点和看法确实不乏合理的成分,其突出表现就在于他一方面强调艺术与哲学的紧密联系,同时又特别注意艺术的特殊性质,强调美感直观对洞视宇宙和人生的独到意义。卢卡奇在他的著述里曾指出,谢林在下面这一点上超过了康德,那就是谢林确信:至少对少数精英,对哲学天才来说,人类意识具有直觉认识的现实性,而康德是否认这一点的[3】。在这一点上,谢林也有别于黑格尔。对于黑格尔来说,绝对真理只能在他的哲学中得到揭示,而作为颇具诗人气质的“诗人哲学家”谢林,则把这种殊菜奉献给了艺术。谢林可以说是第一个确立艺术和哲学关系的现代观点的人。他拒斥哲学与艺术之争,认为艺术与哲学是同源的,把诗(艺术)与思(哲学)看作是以同一方式面对同一问题,且把完美揭示最高问题的殊荣奉献给了艺术。他的这一观点及思路,不仅被海德格尔所认可和接受,也影响了现代许多的哲学美学大家。

二、艺术的职能与意义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长河中,艺术都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无法想象,假如没有艺术的存在,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然而,从古到今,中、西方的哲人先贤们对艺术的认识及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就是在德国古典美学中,几位大家(康德、谢林、黑格尔等)的观点都有所不同。而谢林,毫无疑问,对艺术的地位与价值是最为推崇的。在谢林那里,“美感直观”优于“理智直观”,处于自我直观的最高级次。艺术高于哲学,不仅仅在于只有艺术才能提供普遍接受性:“哲学虽然可以企及最崇高的事物,但仿佛仅仅是引导一少部分人达到这一点;艺术则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引导全部的人到达这一境地,即认识最崇高的事物。"【4]艺术高于哲学,还因为艺术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表现,是其体系的最终完成,只有艺术才能向我们反映其他任何产物都反映不出来的东西,即那种在自我中就已经分离了的“绝对同一体”。艺术是哲学的唯一真实而又永恒的工具和证书,艺术对于哲学家来说就是最崇高的东西,“因为艺术好像给哲学家打开了至圣所,在这里,在永恒的、原始的统一中,已经在自然和历史里分离的东西和必须永远在生命、行动与思维里躲避的东西仿佛都燃烧成了一道火焰。哲学家关于自然界人为地构成的见解,对艺术来说是原始的、天然的见解。”[51在永恒的、原始的统一中,已经在自然和历史中分离的东西和必须永远在生命、行动与思维里躲避的东西仿佛都燃烧起来,成为一片火焰。自然界本来是一部写在神奇奥妙、严加封存、无人知晓的书卷里的诗,艺术揭开了它的秘密,去掉了那层看不见的、把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分隔开的隔膜,让那个只是若明若暗的理想世界完全袒露出来。谢林对艺术的看法,与德国古典美学两位大家——康德和黑格尔——最大的不同,就是对艺术的高扬。谢林把艺术视为哲学的唯一真实而又永恒的工具和证书,并最完美地体现了先于主体一客体分裂的“绝对同一性”,还揭示了封存已久、神奇无比的自然界的奥秘。“谢林的艺术哲学是其自然哲学对应的另一极,因为自然就是无意识的和隐藏着的艺术,艺术的使命就是解读‘神圣的自然’这本‘大书’,这种‘最古老的启示’。”[61在艺术中,自然和历史永远是和谐一致的,因此最高的人类职能是艺术,而不是哲学。他的这一观点,与黑格尔认为艺术只是哲学的初级阶段截然不同。结果,黑格尔的美学》(1835)和谢林的艺术哲学(1802)分别提出了“艺术终结”和“艺术至上”两种大为不同的观点。谢林对艺术的至上推崇,曾被人指责是“为艺术而艺术”。事实上,谢林并非单纯地为艺术而高扬艺术,而是同时把艺术作为科学和哲学的诗性基础。哲学既是科学,又超越科学:在哲学中,真善美相互渗透,并由此造成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相互渗透。既然惟独艺术才赋予哲学家从主观性形式表达的东西变成客观有效的能力,那么正如科学在童年时期从诗(艺术)中诞生,从诗中得到滋养一样,哲学也要流回到曾经由之发源的诗的大海洋里。谢林的这种观点,不仅得到当时德国浪漫派的拥护,也得到了后世一些哲学家的认同,比如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就认为“诗是语言本身的摇篮,是人最先创造出来的言辞、感悟和行动。哲学最初是以诗的形态出现的"『I而海德格尔竭力维护语言和思的诗的根基,也被视为是谢林思想的回声[8j。另外,谢林对艺术的高扬还在于他不是仅仅把艺术看作一种意识形式,一种把握世界的直观审美的思维方式,而是强调艺术是人生的一种建构力量,是超越于世俗生活的一个理想世界。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中,谢林明确了艺术与其他工艺品的不同之处艺术是天才的作品,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是以自身为目的;艺术不仅神圣,而且纯洁。要言之,就是艺术创造出一个超越现实之上的理想世界。谢林早期与德国浪漫主义者保持密切来往,也持有一些浪漫主义的观念和想法,那就是对人生活的科学的、功利的世界不满,认为现实世界要彻底改造。他对充满创造性的诗性世界一心向往,期待建构一个诗意的、浪漫的、神奇的理想世界。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只有在艺术的沉醉中才存在。正如谢林自己所说的:“超脱凡俗现实只有两条出路:诗和哲学。前者使我们身临理想世界,后者使现实世界完全从我们面前消逝。”『9谢林的这种艺术对人生诗化和理想化功能的观点,及其把“人的状况”描绘为造成焦虑的原因,可谓是存在主义理论的先驱,与阿多诺所强调的艺术必须具有“艺术的精神”[1。也有一致之处。

三、关于神话

神话在谢林的《艺术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谢林关于神话的论述,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恩格斯就曾说:“我乐意接受谢林从基督教方面触及到神话的重要成果而得出的结论”n,又说:“这一部分(指神话部分,笔者注)讲稿比其他各部分要好得多,其中某些说法,如果使它们摆脱了神秘主义的歪曲的研究方法,那也是可以接受的,即使对于从自由的、纯粹人的观点研究这些意识发展阶段的人来说也是如此”[12]。与启蒙主义者认为神话是“臆想”和英国唯理论者认为神话是“哲学寓言”不同,谢林认为神话是不能像教学大纲、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地引申出来的,而是由整个民族在自己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创造的。谢林不仅把神话视为自成一体的整体,视为诗歌之作、原始诗歌,还认为“神话乃是任何艺术的必要条件和原初质料”[13】。所以没有神话就不可能有诗,不可能有其他艺术。任何过程都是在时间中进行的,神话本身也具有历史性质。谢林特别详细地分析比较了古代的希腊神话和近代的基督教神话,并通过这两种神话的对比揭示了古代艺术和近代艺术的区别。没有神话,艺术是不可想象的。人类永远需要有神话。如果没有了神话,艺术家就必须创造新神话。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的结尾,谢林预言合自然与历史为一体的“新美学论坛—神话”即将诞生。谢林认为神话是意识发展历史上的必然因素,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的。谢林不仅第一个用哲学——历史眼光来看待神话,把它看成是意识发展的一种共同的、合规律的阶段,而且以历史的观念对神话进行探索。谢林没有把神话看作是个人的产物,而视为民众创造的产品。神话即使是作为民众个体意识而产生的,这一个体意识也是从人类共同意识中分离出来的。所以不能从个人那里,而要从一般人类意识那里去寻找神话的根源,因为在人类意识之中发生着神话产生的实际过程。“精神分析学”代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与谢林的到一般人类意识里去寻找神话的根源说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一如艺术,在谢林那里,神话不仅仅是一种人类原初的艺术现象,或艺术地把握客观外界的原初方式,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存在本身的问题,即“神话学并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种类提出来的,而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提出来的。”It4]谢林早期表现了对充满创造性的自然诗性世界的热烈渴望和向往,但后来慢慢地越来越把注意力放在艺术和被近代社会及文化排除在外的神话上,到了其思想发展的后期,对神话世界表现出尤为浓厚的兴趣。因为在他看来,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立的方面只有在神话世界里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神话排除反思和逻辑,推崇直观,把感觉和想象当作真实的世界,把自然与人的精神统一起来,建立了一个理想与现实统一的世界。因而诸神的世界不是一个早已消逝了的往昔,而是近代人所应当追求的诗意世界的原型。他之所以倾心于神话,就是试图在神话这个原型世界里为人的生活世界的诗化提供一个理想的模型_l。所以谢林对“新神话”的期待实际上是对知性的理智思维和现实的功利世界的替换,为人们提供一条超越世俗生活的理想途径。谢林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神话理论的代表。他关于神话的许多精辟论述,对当时及后世的许多学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现论家们所谓的新神话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了谢林的神话理论。”[1]从尼采到卡西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都把神话看作是文化和人生赖以更生的必需手段,也都致力于创造所谓新神话。要言之,谢林的这种人本主义神话观是其思想中颇具现实意义的部分,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开创了包括尼采在内的直到整个20世纪的现代神话学的先河。

四、非理性主义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叔本华看作是理性王朝的掘墓人和非理性大厦的奠基者,实际上,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先驱应该是谢林。卢卡奇曾指出谢林的“理智直观”是非理性主义的最初表现形式,并认为在这里,谢林的确超过了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lJ7J。因为谢林认为“绝对”是可以认识的,而且给出了认识“绝对”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理智直观”。“理智直观”虽然是“理智”的,但此“理智”已不是康德、费希特的理智的意义,而是把这种心灵以象征意义的直观表现出来的。“理智直观”是绝对自由的,是一种把自身变成自己的对象的创造活动,并且以双重方式进行创造:或者是自由地和有意识地进行创造的,或者是盲目地和无意识地进行创造的,即在绝对性支配下的超思维的情感的创造。因此“理智直观”具有双重性,它既是辩证的,又是非理性主义的:一方面,它是一种对直接现存的客观现实中所出现的矛盾的辩证理解,是一条通向认识现实本质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在知性和理性之间制造对立,使之缺乏辩证的过渡与媒介_l8】。“理智直观”是一切哲学的官能。后来海德格尔不仅接受了谢林的“理智直观”说,还进一步指出谢林超出康德的一点就在于其提出了“理智直观”【l9】。谢林的“理智直观”说,表明了谢林虽然想开拓通向辩证法的道路,但在方法论上却因“理智直观”而停留在辩证法的大门之外,同时又为非理性主义敞开了大门。叔本华、尼采及其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们,都认为世界的现象与本质是无法用理性认识的,只有直觉才能把握。谢林的“理智直观”可谓是非理性主义的最初表现形式。另外,谢林还较早从哲学高度探讨了艺术创造中的无意识的问题。谢林在他的著作中一再提到天才、灵感与艺术的关系。他认为,在艺术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意识地完成的,而是有无意识的参与,结合了无意识的活动,即是一种审美直觉。而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来自于人内心深处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也可称之为“灵感”。对于艺术来说,灵感是非常重要的。但谢林又对灵感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他认为灵感源自自由活动中有意识与无意识事物之间的矛盾,它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正是它驱使艺术家不由自主地进行创作。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只有少数具有天赋的创造力的人才能够。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有意识的活动表现为技巧,它是可以学习获得的;无意识的活动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诗意,它是无法习得的。换言之,诗意难以捉摸,技巧却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而天才,就是把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也就是技巧和诗意统一起来的能力。谢林关于艺术灵感和天才的理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对灵感和天才的解释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把它们的根源都归结为绝对或上帝;二是强调了它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性。无意识活动在创作中是主导的,虽然它是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发挥作用,但总是凌驾于有意识的活动之上。因此,无论艺术家怀有多么明确的意图,总是被一种力量驱使着去表现他并不明白的事情,最终使有意识事物与无意识事物达到和谐与统一。由此可见,谢林对于艺术天才又作了非理性主义的解释。从谢林理论体系中产生的非理性主义的萌芽,可以证明把谢林作为非理性主义先驱的合理性。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谢林思想中所流露出的这种非理性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因为谢林骨子里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并不想成为非理性主义者。而且,谢林的非理性主义,也还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今天意义上的非理性主义。但是,就是谢林的这种最初的非理性主义,为后来的非理性主义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样本,从而才会有叔本华、尼采等人所开启的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大潮。后世都把叔本华视为非理性主义的奠基者,但是,没有谢林为非理性主义规定的前提,哪会有叔本华经典的非理性主义的言论呢?

五、人本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西方各国先后崛起的反对中世纪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包括17世纪的笛卡尔的唯理论哲学、18世纪的启蒙主义哲学,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尽管他们也呼吁人性解放,争取人的心灵和精神的自由,他们最终还是把自由归置于理性,把理性看成衡量、认识和创造世界的最根本尺度(谢林除外)。而现代人本主义却是从对这种永恒的、至高无上的理性的怀疑、批判和否定开始的。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和美学在反对客观理性的同时,又都把研究重心转向人的生命、意志、直觉、意识、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把感性个体真正从纯粹思辨的领域中解放出来。可以说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是以非理性主义为其首要特征和基本理论核心的。而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源头正是来自干谢林[2。1。此外,谢林的艺术哲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谢林的美学具有较为强烈的思辨性,也比较晦涩难懂,但其美学是关心人的前途,把人作为目的来进行研究的。比如,他把艺术视为其同一哲学的拱顶石,因为艺术是理想世界的最高能力,是现实与理想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人的最高境界。“能满足我们的无穷渴望和解决关乎我们生死存亡的矛盾的只有艺术。”口”另外,在其著述中,谢林还赋予神话以相当多的笔墨,认为神话排除反思和逻辑,只把感觉和想象当作真实的现实,所以神话的世界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和谐统一的创造性世界;如果没有神话,人应该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神话:“新的神话并不是个别诗人的构想,而是仿佛仅仅扮演一位诗人的一代新人的构想,这种神话会如何产生倒是一个问题,它的解决唯有寄望于世界的未来命运和历史的进一步发展进程。"[221上文已述,在谢林的思想里,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式,或一种把握世界的直观审美的思维方式;神话也不仅仅是一种原初的艺术现象,或艺术地把握客观外界的原初方式,而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被提出来的。谢林高扬艺术,是想强调艺术是人生的一种建构力量,是超越于现实生活的一个理想世界;他倾心神话,也是试图在神话这个原型世界里为人的生活世界的诗化提供一个理想的模型。谢林美学的这种人本主义理想,既体现出浓郁的浪漫特色,也是其思想现实意义的体现。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与美学史上,现代非理性人本主义思潮的出现都意义重大。而谢林的思想,对这一思潮中的许多领军人物都有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继谢林之后,从叔本华一尼采的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与性本能说、克罗齐一科林伍德的表现说,一直到海德格尔一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将矛头指向古典哲学的“理性”,把理性作为自己解构的目标,又都把研究重心转向人的生命、意志、直觉、无意识等,把感性个体真正从纯粹思辨的领域中解放出来。

六、人与自然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魔法奇缘》;童话;现实;穿越;细节

グ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也是影视题材中长期以来不可或缺的元素。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爱情既满怀憧憬又极其谨慎,在成长的过程中,迪斯尼动画带给我们的,是数不清的乐趣,里面的人物和主题,几乎就成了所有人儿时最美好的期盼。如果我们将那些天真到无可救药的人物放到市侩的现实世界中,那么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就是在这两个天壤之别的世界之间,找到一个介入的平衡点。迪斯尼推出的《魔法奇缘》采用了动画和现实拍摄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在童话与现实的冲撞与统一中,将真爱的主题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ネ话与现实是充满矛盾的

ヒ皇清囊斓陌情观。影片中的两个世界――童话与现实是完全不兼容的,重重矛盾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爱情观上。影片中有两对主要恋人:爱德华和吉塞尔;罗伯特和南希。美丽可爱的吉塞尔公主,出生在动画国度――安大拉西亚,过着有如童话故事般美好的生活。她拥有一个完美公主应该具备的一切:美丽的容貌、纯洁无瑕的心灵、动听的嗓音、能够与小动物交流的奇特本领;和所有的公主一样,她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和真爱分享最甜蜜的初吻。幸运的是,拥有一切的吉塞尔还具备了无人能及的好运气,她的愿望在遇见爱德华王子之后,变成了美好的现实,这位帅气洒脱的勇士,通过吉塞尔快乐的歌声,在森林里寻觅到了她的倩影。四目相对之时,他们知道真爱就站在眼前,虽然只相识了一天的时间,吉塞尔已经和爱德华定下终身的誓约,相邀第二天举行婚礼,并且历经万难也在所不惜。

ザ为了更清晰地突出童话世界的美好,现实世界则是选在最最急功近利的纽约,那里的人们备受压抑,也与幸福无缘。离婚律师罗伯特与女友南希在经历了五年的相处之后仍然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沟通和了解对方,要约会、要一起吃饭、看电影、谈论自己的喜好,可以一直了解四五年甚至更长。他们甚至不知道是不是能熬过今天,更不用说什么永远。婚姻并不仅仅是爱情,更是掺杂了许多其他的因素。对于童话故事中的“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真爱”,罗伯特是一个字都不相信。妻子在几年前就离开了他。作为一个父亲,他竭尽所能地抚养着女儿,却在现实生活的残酷中越来越妄自尊大。所以,他的性格一直都是非常实际的,直到遇见吉塞尔。

ザ是童话人物在现实世界中的戏剧性出场。古老的童话王国与繁华的现代都市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时空,当两个世界的人物相遇时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被邪恶的皇后驱逐出了梦幻世界的吉赛尔公主,竟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了现代都市。她从纽约曼哈顿闹市的某下水道盖口钻了出来,满目高楼耸立、霓虹四射、电子广告牌,环视着四周古怪的建筑,女孩一脸迷惑不安。穿着高贵的华服,戴着闪光的钻饰,她艰难地穿过街头不断涌出的人流,徒劳地打听“城堡”的方向。在繁忙的纽约,没人愿意搭理这个举止怪异的女孩,更没人相信她就是来自童话世界的真正公主。吉赛尔在陌生的环境感到无比的迷茫和无助,在她终于歇下来向一位面似可亲可信的老人倾诉,想喘口气时居然被这个老人抢劫。在几近绝望的时刻,风度翩翩的律师罗伯特和其小女儿摩根向她伸出援手,罗伯特随意的一句“Welcome to New York”瞬间就感动了单纯的公主。在与罗伯特和摩根相处的过程中,吉塞尔渐渐喜欢上了真实的世界和罗伯特。

グ德华王子得知公主遇难,也跟着来到了纽约,一心想要英雄救美。英俊勇敢的王子把管道工人当巫师、把电视机屏幕当魔镜、把公共汽车当怪兽,骑着一辆公车在泰晤士广场穿行,情歌唱了一句就被车辆碾翻在地,还被凶狠的黑胖大妈吓得脚底抹油般溜走。他的背后有很多人嘲笑他的古怪行为,并对他指指点点。最具戏剧性的当属邪恶母后在闹市区的闪亮出场,她化身美艳浓妆女巫婆,带齐座下最恶大法师,召来呼风唤雨的魔龙,周围的人群无不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コ了上述迥异的爱情观和童话人物在繁华都市出场时的视觉冲击,童话与现实的冲突在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人类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世界观、生活观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ネ话与现实的统一

ヒ皇窃诩际醪忝嫔隙源┰绞址ǖ逆凳煸擞谩

ゴ┰绞谴┰绞奔浜涂占涞募虺啤V傅氖侵魅斯因为某些原因,从自己的时空转换到了另一个时空,这种时空转换可以是从现代到古代,也可以是从现代到未来,更可以从古代或者未来到现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被认为是穿越小说的先驱,他于1889年出版的《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为穿越小说奠定了所有必备的标准,并被公认为穿越小说始祖。1997年黄易创作的《寻秦记》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玄幻小说,并成为中国穿越小说的里程碑,影响之大,不仅仅被拍成同名电视剧,他更被冠以“中国穿越小说之父”的美誉。2005年后,穿越小说成为网络文学这股洪流的极其重要组成力量,在很多网络作家中,出现了“无穿越不能成小说”的口号,更是扩展到了玄幻、都市、科幻、武侠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网络文学的“穿越时代”。以穿越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如:《回到未来》《终结者》《大话西游》《我该怎么办》《神话》《不能说的秘密》《功夫之王》《宇宙追缉令》《时空穿越者》《星际迷航11 》《重回十七岁》《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等。

フ如黄易所说:“穿越是一个手段,把一个现代人放在古代历史里,历史就好像一个棋盘,我下了一着不同的棋子,就会引起棋盘的混乱。穿越小说最动人的地方是引导我们脱离现实,进入一个小说的世界。就好像你在一个地方生活得太久了,你就想去别的地方旅行度假。”

セ蛐硐执人正是为爱情与婚姻所困,苦寻不着真爱的真谛,于是不妨在穿越的故事里寻找一些慰藉。《魔法奇缘》中多个角色因不同的原因均通过无底深渊和地下通道的衔接穿梭于童话世界与纽约这个现代都市之间。首先是邪恶的娜丽莎女王,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女巫,因不能容忍威胁到了她的王位的吉塞尔,化身为一个老乞婆,将吉塞尔推进了无底的泉眼,而好心的仙女用魔法制造了一个逆转时空的漩涡,穿越了漩涡的吉塞尔竟然来到了一个远离童话的地方,那里不再是丰富多彩的音乐之乡,更没有动画人物。吉塞尔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出现在一个永远都不可能相信魔法存在的世界――曼哈顿。继而是痴情的王子义无反顾追随着来到了纽约,死心塌地苦苦寻找公主的踪迹;奸诈的管家为了取得王后的宠爱也来到现代,以完成破坏王子与公主婚姻的任务。最后邪恶的王后决定亲自出马,也跟着闯荡到了纽约。

ザ是对细节把握到位。

1.童话与现实两派人物思想的相互感染和逐步转变。公主在与罗伯特父女的相处过程中不断受到现代元素的影响。她爱上了可口的食物,并将热狗推荐给王子;受到现代人不愉快的情绪感染,明白了“生气”的内涵,并为学会这种她从未体验过的情感而欣喜若狂;她学会了冷静思考,在终于等来心上人,与之四目相对时,她倾听王子的深情表达,却忘记了与之共奏爱情之曲,不再不由自主地歌唱。邪恶王后的随从――纳撒尼尔在履行对主人的效忠任务时,从电视里播放的肥皂剧中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感情,最终完成了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弃恶从善的蜕变。

サ比挥捌中更多的细节是乐观、热情,单纯的吉塞尔感染着现代人几近冰冻的情感,如专门办理离婚案件的律师――罗伯特。初遇吉塞尔时,不相信真爱的他就告诉女儿那只不过是个“穿着滑稽衣服,分不清现实与幻境的女人”;与吉塞尔在人群中穿梭时他会因为吉塞尔的纵情歌舞而感到尴尬,并不断提醒她“人们都在看着呢”。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他逐渐受到感染与影响,其拘谨的行为也在慢慢地改变,开始哼曲起舞;被吉塞尔感染的还有一对正在着手办理正式离婚手续的黑人夫妇和公园里羞于窘于表达自己情感的数对老人,黑人夫妇领悟到婚姻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相互的欣赏与包容;吉塞尔的歌声、舞蹈和坦率的真情表白方式鼓舞了老人,并激励和成全了他们。

2.人人熟知的童话故事情节的有效运用。影片开始的部分,其实就是传统的迪斯尼动画,多个经典的童话经过压缩提炼,摄取了其中的精华,丰富且耐人寻味。在前十分钟里,可以看到所有迪斯尼童话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邪恶的母后、毒苹果、小红帽的故事、小矮人的出现、水晶鞋等等;女主角吉塞尔属于多个角色的结合体,观众能从她的身上看到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贝儿和小美人鱼的影子,当语言不足以表达她当时的心情时,她就会用歌声来替代。这些自孩童时代便熟知的情节与人物形象无不时时唤醒观众久远的记忆,亲切之情油然而生,这无疑增添了该影片的趣味性、可接受性和受欢迎程度。

3.情景的巧妙设置。吉塞尔以她在童话世界里的性情、心态与行为出现在现实世界中无疑是个异类。在人们眼中,她更像个行为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然而她并非完全得不到共鸣。尤其是她在公园里四处翩翩、欢声歌唱时,正在表演着的街头艺术家们给了她更多的勇气与完美的配合。而当两个世界的主要角色全部出场时,宫廷舞会便成为大家同场演出的完美舞台。这个由现代人精心设计和准备的仿古娱乐活动成为童话故事得以延续的最自然场合。女巫的装扮与魔法、魔龙的吞云吐雾都被现代人尽收眼底并坦然接受,因为他们以为只不过是主办方精心策划的一场演出而已,只不过比去年的更加精彩。于是主角们为了爱情和正义与恶势力展开激烈的生死斗,旁观的现代人则尽情享乐,大家各行其是,毫不相妨。

4.对人们向往真善美这一普遍心理的有效把握。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设计。最后的结局仍是迪斯尼式的完美结局,恶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好人都有了自己的结局,吉塞尔爱上了罗伯特,罗伯特的女友南希穿上了公主在舞会上丢下的水晶鞋,跟着王子回到了童话世界。正如所有童话故事中的美好愿望和结局一样“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观众是否也由此领悟了爱情的真谛呢?真爱究竟是什么?也许正如片中歌曲所唱到的:我们如此靠近,又是如此遥远。那么,从此以后,抛开一切情绪,开始新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

[1] 徐怀静.抒情与现实的颜色:英语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 强小柏.动画电影语言的技巧与运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