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第1篇

“袖珍银行”的金融政策

以赣南、闽西苏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苏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群首脑机关所在地。在这里成立的国家银行,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设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14周年纪念日――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在这次大会上,毛泽民受命筹建国家银行,筹划印刷、发行国家货币。

1932年2月1日,新生红色政权下第一个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

苏维埃国家银行被称作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成立之初,全行仅行长(毛泽民)、会计(曹菊如)、记账员、出纳员、兑换兼杂务5人;成立时注册资本仅有20万元,且在成立后的几天之内因为战争需要被全部划出;办公地点是只有两厅三房约200平方米的两层民居,而且还住老百姓家,金库是10平方米的柴房。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袖珍”银行,自建立始,就承担起了建立苏区财政金融制度、支援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的重任。

随着战争的发展,国家机器从弱小到强大,吸收存款、放贷兴业成为国家银行面临的重大任务。为了筹集军费,维持临时中央政府的运转,国家银行临时中央政府发行了两期革命战争公债共180万元。

1932年6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第九号布告,指出:“现在革命大大的发展,革命战争在全国各方面继续获取伟大的胜利……加强红军的力量,同时要准备充分的战争经费与红军给养,这成为革命战争胜利的二个主要条件。”提出“为了充裕革命战争的经费,以保障革命战争的继续胜利与发展,特举行募集短期的‘革命战争’公债60万元”。

1933年8月,国家银行再次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

为加强金融管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于1933年10月22日颁布了《国库暂行条例》。国库制度建立之后,直接由国库实施国家所有现金收入、保管、支出等事宜的管理,中央苏区实行统一的金融政策,包括统一债务政策、统一借贷政策、统一货币政策、统一货币发行,财政金融管理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统一货币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后的首要之事。只有统一了货币,建立起独立的货币制度,才能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工农革命政权。

苏维埃国家银行成立之前,苏区的货币比较混乱,流通的有江西工农银行的铜圆券,闽西工农银行的银圆券,还有光洋和的纸币,甚至有清朝时期的铜板。人们购买物品,抓一把各式各样的票子出来,有时连账也算不清。不仅老百姓头疼,商家也是不胜其烦。而军阀和土豪劣绅发行的杂币也同时在苏区流通。

毛泽民认识到国家银行及执行货币政策的国家权力机构必须承担“驱逐劣币,回收杂币,禁用外币”的重任。这样,国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走出去,发动群众,建立兑换和回收网点,使已连成一体的中央苏区内的广大民众听从政府的号令,团结在国家银行周围,自觉维护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金融政策法规。

从国家银行到边区银行

1932年6月,行长毛泽民到汀州物色会设计纸币的人员,汀州红军印刷厂的地下党员毛钟鸣推荐了黄亚光。

黄亚光,福建长汀人,早年留学日本,写得一手好字,会画画、绘图。从日本学习回国后,参加长汀中共地下党组织,后又为县委领导成员。此时,“肃社党”运动正席卷闽西苏区,黄亚光也被诬为“社会”成员而被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即将执行。

毛泽民了解后,立即找到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把黄亚光救了出来。此后,黄亚光步行到了瑞金,接受的第一项任务便是设计苏区纸币。在设计货币图案过程中,要求苏维埃政府货币的O计,一定要体现工农政权的特征。因此,黄亚光在设计货币时,选取了镰刀、锤子、地图、五角星等图案,并把这些图案有机地组合起来,体现了既美观大方又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货币的特点。他原想在纸币上绘制头像,被拒绝,后改为列宁头像。

1932年7月,国家银行印制出第一批苏区纸币,半年内印制5分、1角、2角、5角和1元5种纸币共计65.61万元。货币以银圆为本位,纸币为银币券,1元银币券兑换1元银圆,银圆券为国币。国家银行货币发行流通后,逐步回收了各种杂币,使中央苏区的货币实现了统一,稳定了苏区的金融环境。

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根据的要求,国家银行开始吸收存款。1934年3月20日起,国家银行开办储蓄存款业务。据记载,当年仅瑞金支行就吸收存款2600万元(均为银圆)。

1932年冬,国家银行总行机构达到最大规模,行长之下设总务、业务两处,总务处下设文书科、券务科和管理科,业务处下设会计科、营业科和出纳科。在这期间,国家银行分别在福建、江西设立分行,在福建白砂、南阳和江西瑞金等地设立兑换处4个,在各县苏维埃政府、各红军经理机关设立了数十个代兑处。1933年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金库后,国家银行总行开始国库,又增设金库会计科。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迎来了全盛时期。兴国、瑞金、石城各支行以及国家银行长汀县办事处,于这一时期陆续成立。同时,其他苏区的金融事业和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湘赣、湘鄂西苏区的金融机构统一发展成为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湘鄂西特区分行。由于各地苏区仍未连成一片,处于分割状态,这些国家银行分行与总行业务上没有直接往来,仍独立发行货币。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第2篇

孙中山在“中国在地球上为一最贫弱之国”的时代,要求“诸君立志”,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并且号召四万万人都要有这项志愿。

中国不仅要和英国、美国并驾齐驱,还要驾于它们之上,这是孙中山的伟大志向。他在1894年于《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认为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中国“必能驾欧洲而上之”。孙中山后来还多次讲到,实行“三民主义”,要建设一个驾于欧美之上的“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六至”、“四最”国家,是孙中山一生的奋斗目标。世界第一的中国,在孙中山的心目中是一个“四最”、“六至”国家。所谓“四最”国家,就是世界最强之国、富甲天下之国、政治最良之国、民众最快乐之国。所谓“六至”国家,就是:至大、至优、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

他认为,作为世界最优秀民族一分子的中国人,一定要有驾于西洋人和东洋人之上的大志气。他说“因为我们的土地广,人民多,中国人天生的聪明才力,比较西洋人、东洋人都要好得多。我们国家改造好了,中国强盛,还要驾乎他们之上。中国人所享的幸福,也当然在西洋人和东洋人之上。大家为国奋斗,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好国家,才是大志气。希望大家从今天起,要立这种大志气。”

孙中山认为,学习美国,首先要学习美国的立国精神;赶超美国,必须要立国家和民族的大志向。1919年10月10日,他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中说:“我中国地大物博与美同,而吾国农产之富,矿质之丰,比之美国有过之无不及。劳力之人工,我即四倍于美国。我国所欠缺者,资本也、才能也。倘我能得此两要素,则我之实业发达,不特可与美国并驾,且当四倍于美国。”

使“地球上人类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这是孙中山强烈的使命感。孙中山还提出:主张和平,主张大同,使地球上人类最大之幸福,由中国人保障之;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不止维持一族一国之利益,并维持全世界全人类之利益焉。

邓小平:不提“中国第一”、“赶超美国”的词语,但带领中国人民冲刺世界第一的愿望无比强烈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冲刺世界第一,是于融入世界中领先世界,在“韬光养晦”中大有作为。邓小平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就充分体现了他追求世界性大作为的战略气魄。他强调振兴中华民族,也是要实现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振兴中华的含义,就是世界第一;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要再度成为世界第一。

邓小平虽然在公开讲话和出版的文集中,没有提到“中国第一”、“赶超美国”的词语,但是他带领中国人民冲刺世界第一的愿望无比强烈,他在改革开放中向世界第一冲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使中国离达到世界第一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中国的总体设计就是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而进行设计的。他的总体设计是一个体系,内容丰富,包括:一个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一条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奋斗阶段――三步走,从温饱、小康,到21世纪前50年实现富国强国梦;一个和平发展大战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邓小平早在1977年5月24日时就指出: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第3篇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依据  

对时代主题的认识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我们党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总体认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把战争与革命作为时代的基本特征,认为不是战争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战争,这就夸大了战争的危险性,高估了世界革命形势。根据这种时代观,我们党的工作重心是准备打仗,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当时,我国面临苏联霸权主义的严重威胁,采取加强战备的若干举措,这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我们过分夸大战争危险性。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26-127页。)由此而采取的一系列内政外交方针政策,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恶化了我国的国际环境,甚至干扰影响了我国发展战略方向的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邓小平用实事求是的思想对20世纪以来世界的变化作了通盘审视,得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出版,第127页。)的科学论断,从而形成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崭新的时代观。邓小平从80年代以来,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命题曾经集中作出多次的精辟论述,对当今世界基本态势作了科学的高度的概括。早在1984年5月邓小平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就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56页。)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强调了他的主题思想: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96页。)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友人时进一步阐述了和平与发展的思想:“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05页。)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际形势发生了二战以来最激烈、最复杂和最深刻的变化,世界处于天翻地覆的历史大动荡时期,中国亟需对世界局势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种的剧变背景下,邓小平的判断并未过时,因为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83页。)这一思想既总结了此前国际局势演变的状况,又预测了此后国际局势进一步发展的态势。深刻揭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预见性地指明了世界局势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的上述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对时代主题认识有了很大的突破,它改变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树立了“和平与发展”这个崭新的时代观,是对国际局势作了具体、深入的观察分析之后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为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的调整,工作重心的转移,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为我国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科学外交决策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新论断的提出完成了我国外交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国政府逐步调整了国家的对外战略,即改变了“一条线”的战略,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和外交政策。邓小平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26页。)  

通观邓小平以上论述,邓小平把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当作历史目前提供给中国可以发展经济的“机会”来看待。因此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75页。)邓小平这些分析和判断是我国调整战略方针,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另一方面,邓小平又提醒我们,战争的根源并未消除,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防止我们产生麻痹思想。他多次强调“当今世界不安宁来源于霸权主义的争夺”,“现在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稳定的根源。”(注:《人民日报》1984年5月31日,5月18日,1987年3月12日。)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基本估计是:“总起来说,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05页。)邓小平还告诫我们,“国际形势有一个战争问题。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没有世界大战。小的战争不可避免,现在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需要。发达国家欺侮落后国家的政策没有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19页。)为此他特别强调:“我们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面对敌对势力的进攻,“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19—320页。)此时我们回想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及对我驻南联盟使馆的野蛮行径,深感邓小平的这些至理名言是何等深刻。邓小平作为杰出的战略家用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世界格局观——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战略依据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他以敏锐的眼光高瞻远瞩,洞察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态势,科学地预测世界的新格局。邓小平认为,政治多极化格局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初步轮廓,从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朝多极格局方向发展是国际格局变化的总趋势。早在80年代邓小平从美苏控制能力下降和第三世界影响力上升的角度,揭示了多极化的实质。1985年3月,他认为“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05页。)1990年3月他更明确地讲到:“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53页。)同时,邓小平认为世界新格局的真正形成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他指出:以90年代为界,虽然两极世界格局已经不复存在,“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53页。)因为当前各种政治力量处于不断变化和重新组合的状态中,有些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东欧各国的前途不甚明朗,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特别是在美、日、欧三大经济政治中心之间,争夺政治主导权、科技优势和投资场所的斗争将可能激化。  

此外,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的现实眼光,立足于战略高度,科学地预测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这一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他认为,由于现代科技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惊人程度,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社会化日益成为国际化已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只要世界生产力继续迅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将成为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必然趋势,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是这种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邓小平还认为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逐渐成为一体,经济和科技在国际政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甚至关键性的作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利益相互渗透,密不可分。所以,邓小平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50年到70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79页。)邓小平以宏观的战略眼光观察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政策多极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两种趋势的关系,趋利避害,对于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顺利推向21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利益观——邓小平的外交思想的根本核心  

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国家关系的实践,80年代以后,邓小平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国家利益观。国家利益成为他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指导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他认为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的根本。1982年邓小平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页。)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绝不容忍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受到任何侵犯……中国绝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这一报告的通过,标志着以国家利益为对外政策出发点的思想,正式成为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邓小平还认为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其国家利益的核心是主权。邓小平深知没有了主权,一个国家也就谈不上维护国家利益了。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主权就更加重要了。在国家交往中,要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上丝毫不作让步。1982年,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就曾义正严词地宣示我们的基本立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2页。)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朋友时曾经说:“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加清楚了。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48页。)同年邓小平在会见尼克松时也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31页。)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拿国家主权作交易,始终把国家利益坚定不移放在首位,“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48页。)1989年后,面对西方国家的所谓制裁和“人权外交”压力,邓小平等领导人以威武不屈的凛然正气维护祖国的主权与安全,最终使西方国家不得不取消制裁。此后,邓小平深有感慨地说:“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正是将国家主权视为国家利益的核心,所以邓小平坚决要求在1997年收回中国对香港的主权。  

邓小平以国家利益为对外政策出发点的思想不仅强调中国的外交政策应从国家利益出发,而且意味着中国完全清楚,其他国家也是以自身利益为目的来制订对外政策的,所以中国和各国都不应伤害对方的国家利益。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总理差猜时说:“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329页。)国家关系应该遵守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干涉别国的内政,一个国家和民族走何种道路或选择何种社会制度,另国无权干涉。  

其次,邓小平认为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利益的关系。“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处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这就为中国外交政策确定了明确的原则,而尊重对方的利益,也为中国外交的灵活性提供了可能。   

第三,邓小平认为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冲突不可调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也不一定非得使用武力方式。他以政治家的敏锐思维,提出寻求国与国之间的共国利益是和平解决国家利益冲突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时期解决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外交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国开发”的战略设想。邓小平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否则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世界上的许多争端用类似这样的办法解决,我认为是可取的。”“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在邓小平这种战略设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不仅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而且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南沙群岛和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倡议以及“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反映了坚持国家利益为主的利益驱动原则和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统一的主权至上原则,体现了邓小平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际战略家恢弘的政治气度。  

独立自主——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根本原则  

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冷战思维并没有被消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严重挑战,世界变得扑朔迷离。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客观现实。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大国关系也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气象。邓小平以超凡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在总结40多年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基础上,透视当代世界各种变幻莫测的现象,继承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并赋予新时期我国外交策略的新内涵,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奉行不结盟原则。在改革开放前,由于特殊的国际因素及必要的战略需要,中国曾经采取“一边倒”和“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局势发生新的变化,邓小平及时调整外交战略,确立不结盟外交原则,明确宣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页。)中国绝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不同他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联系。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57页。)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坚持一个方针,同苏联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日本、欧洲国家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这一方针一天也没有动摇过。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一战略原则的外交表现形式是“三不政策”;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我们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世界和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56—78页。)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邓小平一方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他认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21页。)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面向全世界的,是全方位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26页。)即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对苏联在欧国家的开放;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要大胆借鉴和吸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美关系;和谐世界;小康社会

[DOI] 10.13939/ki.zgsc.2015.22.092

1 中美关系简述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GDP总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约占世界总额的40%。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中美有条件进一步加深加宽合作领域,同时也有责任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增长,推动国家合作发展,创造和谐世界。

4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访中国,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乒乓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由于意识形态性质的不同,中美关系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值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与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政策。19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更是让中美关系跌人冰谷。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发表《上海公报》;1979年,中美双方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交。此后的三十年间,中美关系波折不断。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西方大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新兴大国影响力日益上升,各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积极推动美国的全球化战略,重视与中国的合作。2009年11月17日中美《中美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伙伴关系,中美两国政府将中美关系定位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它的达成对世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2011年1月18日至21日,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双发于19日签署《中美联合声明》,明确中美应共同致力于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新形势下两国关系的发展确立了新框架。

40年来,两国关系能够延续和发展表明双方尽管有许多差异,但仍有共同的利益,同时也要认识到,在合作共赢的道路上仍会发生分歧、波折不断。世界局势变化影响着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也影响着世界局势,中美关系的状况成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例如,2013年主席提出筹建亚洲基础投资银行的倡议,两年后英国于2015年3月12日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对于这个政府问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一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有不同的看法。在这个极为复杂的世界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处理好负起大国责任构建和谐世界与强我国家对内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呢?

2 和谐世界与小康社会内涵初探

(1)和谐世界。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逐步提出并阐释了和谐世界的思想。2005年4月,主席在雅加达亚峰会上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同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2005年7月,和谐世界这一理念载于《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和谐是指事物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世界要求世界各国共同促成一个公正、平等、宽容、公意和多远的世界,和谐世界不是现实,而是目标。和谐世界的利益诉求是指和平、发展、对话、合作与共存,要求各方求同存异、理性对话。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和谐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20世纪以来,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维护和平的保障。和谐世界思想是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彰显了中国这一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会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谐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时有出现,基于当前不和谐的世界形势,只有各国协调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在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中更好的发展。

(2)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把一个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作用为一种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状况,如食品、衣着、住房和交通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如水质、空气、气候等;社会环境状况,如社会秩序、社会安全以及道德风尚。它包含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是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康社会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目标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现代化相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全面落实,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国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3 构建和谐世界与小康社会的关系

(1)基点与目的一致。构建和谐世界与建设小康社会同处于一个体系框架之内,都是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提出的战略方针,都基于中国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价值需要。从价值的层面看,只有当全世界都解放了,人类就解放了。构建和谐世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没有战争,只有人类和谐共处的发展,合作终究大过分歧。而对于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保证所有中国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让中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五十六个民族和谐发展。二者的基本目标具有一致性。可见,构建和谐世界与建设小康社会并不矛盾,是前往美好路途上必须同时注重的方面。

(2)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构建和谐世界相较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讲是长远目标,而建设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目标。就现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来看:长远目标是由一个个现阶段目标的实现而达成的,长远目标是现阶段目标的最终目的;现阶段目标是基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制定的,只有将现阶段主要矛盾解决好,才能达到长远目的的目的。

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稳定的局部环境加以保障。197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设计师邓小平进行改革开放,在阐述改革开放前提条件中有这样一条:和平与发展是现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基本都处于和平发展阶段,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安心搞建设,促发展。可见,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只有外部环境稳定了,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因素,最大可能的建设小康社会。就中美关系来看,只有与美国求同存异,共同努力创造稳定的地区环境,才是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想要建设稳定的局部环境以及构建和谐世界又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只有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升,在国际事务上才有话语权。中国政府先后在2005年和2011年发表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白皮书,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与发展道路,坚持永远不称霸。可见,中国外交政策秉持维护和谐世界问目标,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外交部部长在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时曾说:我们绝不会以大压小,但也绝不接受以小取闹。在设计领土和的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坚定而明确:不是我们的,一分不要;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上说话才能更有底气,更加有力的保障我国外部环境的和谐。也更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稳定的局部环境需要强大的国力,构建小康社会为主有利于营造好的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建立。

(3)在最佳平衡点上稳步前进。本文已论述了二者目标一致,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关系,那么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我认为应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稳内为先,二者兼顾。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和文生物的思想,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欲抵御外强,必先立足国内。倘若国内事务都处理不好,怎能有力量去维护外部和谐呢。同时处理好对外输出与对内建设的关系问题,让中国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让社会和谐稳定;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不能对外部事务不管不问,与美国等世界重要力量合作共赢;履行其负责任大国的职责,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谐稳定。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第5篇

机缘巧合意外进入模特圈

张梓琳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与人们眼里的选美以及模特儿事业距离还是很远的,那是什么机缘让她走到了模特儿这个行业当中呢?

今年23岁的张梓琳出生在北京,妈妈刘淑平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张梓琳从小就长得很高、很瘦,被同学们戏称为“鸵鸟”。不过,张梓琳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更像是只长颈鹿,纤长、温柔、慢吞吞。张梓琳8岁就开始接受专门的体育训练,直到20岁大学毕业。在这12年中,她获奖无数,其中包括第十届北京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女子100米跨栏冠军。

1996年,张梓琳上小学四年级了,有一次,刘淑平检查小梓琳的作业本,意外看到“3个目标”:一要成为学校的升旗手,二要学会游泳,三要做学校的播音员。晚上,刘淑平故意对小梓琳说:“我看你定的3个目标都很难啊,一年之中能实现一个就不错了。”小梓琳很不服气地噘着小嘴说:“不,我要1年内完成!”果然,不到1年,小梓琳真的成为了学校的升旗手和播音员,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游泳。

经管学院设有专门的体育特长生班,体育特长生是可以降分录取的。身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张梓琳却不要这个优惠条件,因为她的文化课成绩也非常优秀,她是该院2006届学生中唯一一位没有进体育特长生班的体育特长生。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家每天在课余后都必须进行训练,运动员身上几乎没有未受伤的部位,一些运动员去医院比去超市还多。张梓琳在这样的环境中训练也吃了不少苦,她经常在训练完回到宿舍后因为训练太累而呕吐,但她从来没有旷过一节训练课。

上大学期间,妈妈为张梓琳构想了一条很有前途的人生道路――考研究生做公务员――这是许多高校学子们一心一意追求的理想前途。而当张梓琳在这条看起来很笔直的道路上稍稍转了个弯,世界就变成另一番景象。

张梓琳接触模特职业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03年“非典”期间,学校实行封校管理。已经回家的张梓琳进不了学校,上网打发时间的她无意间发现新丝路模特公司举行模特大赛。张梓琳身高1.82米,天生就是模特坯子,但之前从来没有走台经验。在好友的鼓励下,她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她计划8月份参加完比赛“开开眼界”,9月份便回学校上课。出乎意料的是,张梓琳的综合素质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她初次参加比赛便获得了北京市亚军。随后在海南三亚参加全国的比赛,她又获得“全国十佳模特”称号。号称“模特教父”的李小白将她收归门下,张梓琳就这样顺利成了新丝路模特公司的签约模特。

快速的成名很快打乱了张梓琳的生活,一时间,不断有商家找上门来要求张梓琳代言。妈妈告诫女儿:“你的甜美相貌固然符合大家的审美观,但你身上散发的那种知性气质才是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模特圈里甜美的面孔比比皆是,只有不断的文化积累才能让你历久弥新。”在妈妈的提醒下,张梓琳一边从事模特工作,一边继续学业上的深造。

世界小姐要的是才貌双全

2007年12月1日,第57届世界小姐选拔赛等待宣布结果的那一刻,“CHINA,CHINA,CHINA……”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当世界小姐组织机构主席莫莉夫人正式宣布张梓琳获得57届世界小姐总冠军时,这个艳压其他105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女孩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想代表中国去参加世界小姐比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运的是,张梓琳在北京赛区及中国总决赛上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代表中国到世界上参加比赛的资格。接到新丝路模特公司正式通知后的张梓琳又惊又喜――世界小姐大赛1951年由世界小姐机构在英国创办,迄今已成功举办57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著名选美赛事。她不免忐忑:一个女人要出色到什么程度,才有资格代表一个国家站在世界的舞台?

妈妈看出了女儿的紧张:“再有名的模特也不能做一辈子,因此,你要为自己制订一个界限,只要能把做模特的潜力发挥到极限,做到自己非常满意就可以了。”妈妈还特意提醒女儿:“千万不要抱着超过所有人的心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有了妈妈的“指点”,张梓琳显得格外镇定和从容。“妈妈的话让我明白参赛的目的并不是非要拿到这顶桂冠,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参与其中。所以我并不是把它看作一个简单的比赛,这可能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这些我觉得远远是比结果更重要的。”

比赛前,张梓琳为自己制作了模特卡片。模特卡片如同名片一般,是一个模特演出或者参赛必不可少的资料,上面印有模特的详细资料和十几张风格鲜明的照片。张梓琳最后选了张风格淡雅的图片作为模特卡的首页照片。她认为照片并不一定要华丽和娇艳,但一定要干净漂亮,并能反映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决赛中,张梓琳在机智问答环节的出色表现为自己增分不少。抽到“为何要参加世姐比赛”题目时,她略作思考,便巧妙地将答案引向自己再熟悉不过的体育内容侃侃而谈,“明年奥运会在我的家乡北京举行,我愿成为世界和奥运的连接,用美丽和智慧为奥运服务……”

在长达1个月的比赛期间,选手们不仅要频繁地登台表演、拍摄外景、参加慈善活动等等,还要忍受三亚的烈日暴晒。不过,密集的赛程张梓琳从来都是轻松面对,而且还处处以东道主身份亮相,为各国姐妹们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她那大方乖巧的性格颇受选手、评委的喜爱。

世界小姐组织机构主席莫莉夫人非常喜欢这个新任的冠军,在和友人打电话的时候还夸张梓琳:“她平时表现很好,人缘也好,她的胜利是Inside(内在)而不是Outside(外在)。”

至真母爱是我飞翔的翅膀

在颁奖的现场,让人们感动的不仅是张梓琳代表中国站在了世界小姐最高领奖台上,还有她与妈妈在第一时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就在上场的前一个小时,张梓琳还给妈妈发短信说:“妈妈,这里云集了世界各地的高手,我真有些紧张,我能成功吗?”妈妈清楚地知道比赛的成功有时拼的就是胆量、勇气和智慧,她需要给女儿吃一颗“定心丸”。于是她给女儿留言说:“女儿,‘牛’看起来是凶猛的,但它并不可怕,只要你镇定自若地摇摆手中的红布,它就会败下阵来……”

因此,当张梓琳绕着舞台,迈着优雅的模特走步向观众挥手致意时,很多观众惊讶于张梓琳的镇定从容。但刘妈妈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在她看来,经过12年体育锻炼和赛事洗礼,她的女儿早已能做到宠辱不惊。

刘淑平从小就对女儿严格要求。起初,她对这个职业多少有些保守的想法。所以当张梓琳决定参加世界小姐比赛时,刘淑平还私下对这个比赛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最终觉得世界小姐是一个值得去参与的比赛,她相信女儿能够做好这件事。

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选择的时候,张梓琳总是先听听妈妈的意见。在家庭沟通方面,妈妈是很民主的,即使女儿有不对的地方,妈妈也会和女儿一起探讨下次怎样做更好,而不是去一味地责怪。因此,梓琳有什么事情都会和妈妈商量。

“妈妈经常跟我说,‘你可以选择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你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是你不要为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不好,你应该厚积薄发,从各个方面的素质准备,这样的话才能帮助你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和高度。’”值得妈妈欣慰的是,女儿将自己挣的第一份收入就用来给妈妈买了礼物。每次外出参加活动,张梓琳也总会提醒妈妈“穿暖和点”“别太操心”“多注意休息”。

有一段时间,模特走穴十分盛行,报酬十分丰厚,让张梓琳不免有些心动。刘淑平觉察到女儿的心理之后,语重心长地说:“走穴固然可以赚不少钱,但是违背了职业操守,那是最大的失职和失德……”此后的张梓琳再也没动过这个念头。

张梓琳后来在博客里写道:“今天是母亲节。祝妈妈节日快乐,永远年轻美丽!从小到大,我的家庭教育宽松而正统。我的家人从来不会左右我的选择,他们非常尊重我的任何想法,让我拥有自由的空间。我的母亲更是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令我时时刻刻保持从容并且充满自信。我想我不会令她失望,我会不断努力,成为她最完美的作品,成为她的骄傲。”

用一生去宣传慈善和爱心

看着首位中国籍的世界小姐带上金灿灿的头冠,每个人都不禁为她的成功喝彩鼓掌。张梓琳不但是第一位获得世界小姐冠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佳丽,更是全球华裔人士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女。在拥有这眩目的光环之后,她的路怎样走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作为妈妈,刘淑平希望女儿要更谦虚,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认真去完成作为世界小姐这一年的使命,以一颗平常心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努力温暖和帮助更多的人。

的确,世界小姐不仅是美丽的代言,而且是善良、爱心的代言!从最开始不知道世界小姐的选拔意义在哪里,到现在真正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张梓琳最希望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一年任期之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张梓琳说:“得到世界小姐的称号,真的是人生对我一个很大的赏赐,因为我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去到世界各地做一些慈善的工作,然后来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因为这次是第57届世界小姐,所以我在2008年将会造访57个国家和地区,那真的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一件事情。”

去年一年世界小姐组织就在世界范围内募集了5亿美元,全部善款都用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在57届世界小姐比赛当中,张梓琳和各国佳丽将从自己国家和地区带来的106份礼品当众拍卖,拍卖所得善款大概500万美元全部用于在我国医疗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修建红十字救助站。

“今年是奥运年,是中国向世界宣传自己的很好机会。我作为‘中国小姐’,也是‘世界小姐’,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让美丽的盛会与力量的盛会结缘,用它们所产生的巨大光环笼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去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我已经接受邀请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奥运会志愿者形象大使。今后,我还将参加更多公益活动,用美丽、爱心和智慧向全世界传达中国人的友善,用微笑书写中国年轻人最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