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线上教学经验分享

初中化学线上教学经验分享

初中化学线上教学经验分享

初中化学线上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1篇

记者:如今,普陀区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已经进行了两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实施这个行动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李学红:我们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主要是来自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呼应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基础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探索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教育模式。上海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这两个“显著增强’’就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是主动适应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加快区域教育转型的—个重要切入口。

二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回归育人本质。为适应未来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是创新素养的培养是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探索。我区地处上海西北部的中心城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使区内基础教育校际间、地区间还存在一定差异。鉴于此,我们就设法让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实现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在普通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让一些优秀教师每周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走出本校,“跨校”带教指导,实现了“一校名师,全区共享”。我区现有3所上海市实验l生示范性高中,这些学校在课程、师资,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但是这些资源只有本校学生才能享用。同时,这些学校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有时也会出现报名不足的情况,从而使优质资源“空置”。鉴于此,我们积极探索有效机制,破除学校之间的“围墙”,让更多学生共享这些优质教育资源。

记者:普陀区实施学生创新素养既是主动适应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是破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瓶颈的需要。请问。你们推行的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总体设计是什么?

李学红:《普陀区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五方面的工作目标,即科学规划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创新教育资源布局,培育研发具有区域特点的区校两级创新教育课程,集中建设一批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教育专长的教师队伍,探索形成促进资源共享、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运作机制。

我区以东西南北中为布局,分别在曹杨二中、晋元高级中学、宜川中学、同济二附中、曹杨中学建立创新实验室,积极支持区内其他中学校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建设涉及更多学科、内容丰富的创新实验室。同时,还依托区青少年中心、区劳技中心、区教育学院等,建立了一批区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了一批富含创新元素的主题课程,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场所。

记者:您上面提到“探索形成促进资源共享、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运作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你们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实现面向全体、让更多学生共享创新教育资源的呢?

李学红:创新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我区用学生“校际走班”、共享优质课程的模式,实现“一校资源,全区共享”。

早在2011年,我们就面向全区高一学生开设了四门区域共享的创新课程,其中包括曹杨二中的《博雅教育》、晋元高级中学的《结构设计创新》、宜川中学的《智能机器人》和《灵巧机械手》的课程。这3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创新课程,均具备良好的师资、课程和创新实验室基础。如晋元高级中学的《结构创新》课程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合作共建,同济大学在实验室建设、课程开发、教师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新学期开学之际,我们通过网上选通过选课平台,采用名额分配的方法,向高一学生课程。每周五下午,区内13所高中学生“跨校走班”,选修这些优质课。一学期下来,虽然效果很好,但课程太少,满足不了需求。鉴于此,我们又相继曾加曹杨中学的《绿色能源》、同济二附中的《3S技术应用》、区劳技中心的《DIY创意体验工坊》等课程。同时,我们又引进《哈佛辩论证书》和《元智科学》两门课程,将其从高中扩展到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学段,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区域共享创新课程。

我们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整体设计和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小学阶段以愉快教育为主线,以“我体验,我快乐”为主题,侧重创新意识养成;初中阶段以体验教育为主线,以“我动手,我探究”为主题,重点进行初步的创新实验;高中阶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我实践,我创新”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我们调整课程计划,在每周五下午,开展小学“快乐活动日”、初中“动手探究日”和高中“创新实践日”,通过实践体验和创新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为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实践创造条件。

记者:通过学生跨校选修。让更多的学生共享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确实是破解校际发展不均衡的良好机制。但学生“校际走班”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安全问题。对此,你们如何进行管理?

李学红:我们委托区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包括组织专家评估创新课程、对课程的实施进行管理等,保障创新教育的有序推进。自2011年9月开课以来,我们边实践、边探索区域共享创新课程的运行模式,包括选课管理、上课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先后制订《学生上课规范》《(学生手册)使用规范》《教师教学常规》《开课学校“区域共享课程”专项工作负责人职责》《选课学校“区域共享课程”专项工作负责人职责》等配套制度。课改办对课程实施随时跟踪,通过观摩课堂教学、个别访谈、向家长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开课学校教师、选课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征求改进建议。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经过两年多运作,已经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校际走班”课程运作和管理机制。

记者:那么,你们采取何种方式,推行这些共享课程?

李学红: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丰富资源,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养成善于钻研、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区教育局设立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专家团队和创新实验室建设等,在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区域共享的创新课程,只有通过评审才能确定。我们要求学校要有完善的课程设计方案,至少有2名以上教师能进行相应项目的教学,要提供教师实施项目和学生学习项目的支持性材料等。

同时,学校开发创新课程要符合四个原则:一是与国家课程相融合,在教育目标上保持一致、在教育内容上保持衔接、在教育功能上相互促进;二是要与学校的校本课程贯通,应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三是要与区域共享要求相符,让课程的研发、试点、运用吸纳区域内更多学校、教师参与其中,为区域学生共享课程资源提供便捷。

我区各所学校对课程均进行了二度开发,如宜川中学的《智能机器人》和《灵巧机械手》课程。学校把从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到的课程,针对高中生特点,绕开一些需要用复杂数学公式进行计算的定位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创新体验活动融合在一个个有趣的项目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开展创新项目活动。

另外,我区每学期召开区域共享创新课程教研活动,就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项目研究、团队合作、学生激励评价,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方式方法、教师指导的策略等进行研讨。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我们还会进行创新课程的展示,并邀请选课学生的家长观摩课堂。

记者:教师是实施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力量。在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们如何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

李学红:我们建立了三支团队:一支是创新项目研发的专家指导团队,它是由高校教学研究人员、市区相关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等组成,主要指导区域创新课程的项目遴选、开发指导和教师培训等;一支是具体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他们主要负责研发、完善和实施推广创新课程;另一支是由各开课学校及选课学校专项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团队,主要负责学生管理、上课教师管理、班主任管理等。

记者:经过两年的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工作是否已达到你们当初预期的效果?

李学红:可以用“四个一”来看成效:形成了一批深得学生喜爱的区域共享创新课程,建立了一批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培养了一支能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形成了一套具有普陀特色的区域共享创新课程的运作机制。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创新实践的快乐,在积极的体验过程中受到鼓舞。各门创新课程以项目研究为主线,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每个课程都有若干个项目小组,合作研究。而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暴露出的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但受益者又不仅限于学生。实施创新课程的教师,在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上进行了很多富有创意的尝试。学生提出的项目,从最初的策划到设计,再到和学生一起实施、推进,无不包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包含着教师认知的积累与提炼。当学生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教师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操作上给予帮助。教师在创新课程的研发、实施过程中,其专业再次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各个学校推出的创新课程涉及人文、经济、工程、地理、环保等各个领域。从资源的运用上,没有局限在学校,而是延伸到高校、科研院所、校际间甚至更广阔的社会,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

初中化学线上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基本活动经验 积累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活动经验能使知识、能力与活动对接,能使数学思想和体验情感得以升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对于促进课堂各要素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加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谈几种具体方法。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积累抽象的活动经验

原型用直接经验上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将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化,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实现抽象活动经验的自主化、个性化积累从而形成数学知识。如现实生活购物中我们建立起货款应不超过可支配资金的直接生活经验,在学习不等式后将其抽象为一种不等关系并用符号表示,通过求解不等式(组)得到购买方案,这一活动促使学生积累构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关系的基本活动经验。在遇到类似的购物情境时,学生会自觉进行数学化,将问题抽象成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问题。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所经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使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成为积累抽象活动经验和增强应用意识的基础。

二、构建知识网络,积累类比探究的活动经验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相关性或相似性,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得出结论,明确探究的方向和要点,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类比探究的活动经验。如: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明确性质是由图形的位置关系得出度量关系,判定是由图形的度量关系得出位置关系,积累了图形性质与判定的研究经验;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类比引导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得出对边的位置关系,进而探究边、角、对角线的度量关系获得性质,再由四边形边、角、对角线的数量关系判定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积累从边、角、对角线研究四边形的活动经验,为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奠定基础,从而强化几何图形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类比探究经验的积累。

三、凸显展示交流,积累合作分享的活动经验

不同学生对数学的多样化认知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密切相关,然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往往使他们产生的认知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展示与交流可以使学生消除认知误区的同时,获得更多不同的思考经验,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体会到交流分享的重要作用,在反馈的合作学习中取得分享交流的活动经验。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时,通过学生小组展示“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连接边上一点与各顶点、连接多边形内上一点与各顶点、连接多边形外上一点与各顶点”四种辅助线的作法,形成共性认识――利用辅助线将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已知三角形内角和解决。学生在分享过程中,认知得到拓展,经验得到升华,从而积累有效合作分享的经验。

四、引导反思总结,积累思辨的活动经验

思考经验的积累,不仅在于问题的解决,还在于对问题的类化比较,对知识应用和知识间关联性和差异性的理解。课堂总结提升中,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析不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核心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规整,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同时在反思中,产生新问题走向新领域研究,实现学习过程源流相承。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理解“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性质,与已有轴对称知识整合。教师再适时抛出问题:等腰三角形的腰上是否都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什么样的三角形三条边都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学生用已有根据轴对称探究的经验展开思考,由等腰三角形引向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内在联系的研究。反思总结,让学生思辨成为一种习惯,有利于学生思辨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将思辨经验应用到新的探究领域。

五、精化练习应用,积累数学建模的活动经验

应用数学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实质是用数学模型对实际事物的一种简化。如在一块三角形钢板上,如何截取一个正方形的钢板,其面积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在三角形中画出正方形,并通过计算说明其面积最大?在这一过程,学生将裁钢板简化为三角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借助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数学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在利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应用意识,并在反复建模活动中积累建模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应基于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直接经验为基础,注重课堂学习类比探究,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总结思辨,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建模过程中得以实现,最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系化理解和对数学思想的渐进式感悟。

参考文献:

[1]刘同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2013.

初中化学线上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美术;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31-02

1 前言

美术属于艺术类的范畴,美术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初中学校对美术课程并不重视,学生对美术也兴趣泛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实现初中美术自主合作探究,越来越受到美术界教师的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实践效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基于以上认识,对初中美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思路进行探究。

2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初中美术自主合作探究的思路

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美术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美术资源的支撑,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创作。因此,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符合美术课程的特点。

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导入课题过程中只是单纯利用粉笔画图,或利用一些美术挂图,备课的时候需要搜集大量挂图资料,不仅耗费时间,而且课题导入效果不好。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素材的搜集任务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把它作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第一步[1]。利用计算机可以制作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将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仪展示,就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以“海报设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国内外知名海报赏析》视频,并根据视频风格搭配音乐,给学生良好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海报制作的具体形式、版面设计等,从而对海报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视频中的海报进行点评,以此来导入课题――海报设计,并提出学生自己如何设计海报的探究式问题。这种应用信息技术的课题导入方式比口头的讲述效果更好,避免了课题导入和探究式问题提出的生硬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检索素材――拓展思路 因为初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少能够接触到美术作品,所以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难免缺乏创作思路。互联网有着开放性的特点,其中蕴含丰富且优质的美术资源,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来检索美术资源。学生在自主检索美术资源时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品,拓展美术资源面,对一些优秀的作品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就拓展了创作思路,在检索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性[2]。

如在“中国画学习”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室中自主搜索一些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并对不同类型的中国画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主要风格,如人物画的生动传神、山水画的飘渺出尘、水墨画的自然写意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作品导入电子平板中,在课下也可以细细品味。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美术文化,还能够让学生拓展中国画的资源面,拓展自己的创作思维,创作的艺术性和精神高度得以提升。

分组交流――促进合作 在素材检索完毕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来整理获得的资源,梳理创作思路。学生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因此创作思路肯定是不尽相同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创作思路,通过讨论进一步激发创作灵感[3]。在安排课下创作作业时,教学可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打破信息传输的时空限制,应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课后的在线交流,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在这些交流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对美术知识和创作思想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在线交流平台来留美术创作作业,将创作的模板等以文件的形式共享到QQ群中,在线上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线上辅导,实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可以将每组学生的作品用幻灯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学生作品的艺术性,之后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再以“海报设计”这一课程为例,在素材检索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和讨论,分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一般4~6人为宜,这样既能够保证讨论的热烈程度,又能保证不出现讨论混乱的情况。学生对于海报的理解不同,因此创作思路也不尽相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海报创作思路,如创作的主题、内容等,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倾听和借鉴。

对于初中生来说,一幅标准的海报设计一个人完成比较困难,且不同学生的美术功底不同,这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合作完成一幅海报作品,不仅提升海报的创作效率,而且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他们探究精神的培养。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采用绘图软件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也可以在线询问教师,打破教师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美术的主体性。

共享成果――交流学习 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公开展示,让学生共享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学习,提升美术技能。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在展板上展示作品,有一定的局限性,作品的展示数量受到限制,且不利于学生交流、教师点评[4]。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中,这样学生就能够互相留言,共享作品成果,实现在线交流,教师也可以实现在线点评。学生还可以将作品共享到QQ群文件中,在QQ群中学生相互交流、探讨,评价各自的作品,方便作品之间的比较。通过同学的在线评价和教师的在线点评,学生能够知道自己作品的优点和缺陷,也能够借鉴其他学生作品的优点,有利于取长补短,实现美术技能的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机、录像机等设备将自己的创作过程记录下来,以便于之后的经验总结,从而升华学生的美术能力。

3 结论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美术课程有着艺术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实现。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的课题导入、素材搜集、合作探究、成果共享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教师只有把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要点,提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初中美术的自主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媛媛.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亓振红.信息技术教学中“激趣导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初中化学线上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三维;主体性;高效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讨论

1.片面认识学生主体性,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

很多教师片面地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主体性,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展开,却忽略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1]。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层面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缺少相应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很容易走向误区,进而在初中地理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窄,学习阻力越来越大,自信心及学习兴趣都会大大消损。

2.教师过度主导,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空间

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还停留在教师绝对主导的层面,强硬地将考试技能及书面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迫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缺乏自主的思考时间及空间,从而导致他们创新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被遏制。造成学习兴趣慢慢丧失,甚至出现逆学现象[2]。

3.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内容偏离学生认知水平

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标准往往都是统一建立,授课模式也是面向全体学生设定。我们知道,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教育环境、基础知识掌握能力都存在客观的差异。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吸收能力各不相同[3]。

而很多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授课模式及评价机制都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客观差异性特点。

二、“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新知识、授课内容、思维方式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学内容设计及授课模式都是紧紧贴合学生实际[4],围绕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所展开[5]。最后在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之上,教师要合理跟随学生的思维主线,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这种“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响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三、“主导―主体―主线”三维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分析

1.体现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及考核标准一定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展开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让学生讨论、相互分享生活中能量的传递,生态链的循环,各个家庭空调装置的方向及位置等。并互相分享自我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突出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引导[6],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辅助设施,如FLASH、多媒体、影视片段等,将抽象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从根本上发现及认识地球面貌的形成过程。并在学生逐渐建立的认知能力上,及时提问,深化知识结构,反馈教学效果。从而逐渐优化教学模式。

3.遵循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主线地位

在习题讲解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建立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索,并围绕他们的思维主线进行辅助指导。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将学生进行分组负责此题目中的某一个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那么,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必然会投入讨论,探索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那么教师就要遵循他们的思维主线进行辅的指导,并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四、总结

笔者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化认识,结合一线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主导―主体―主线”三维初中地理教学模式,自此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新的突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2]张胜前,李家清.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地理分支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0(04).

[3][5]罗国忠.关于提出探究问题的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初中化学线上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5篇

国内Scratch教学的现状分析

1.国内主要的教学流派

根据2010年以来,国内各位Scratch教学先行者们对软件的定位、教学实践效果及影响面等要素来进行流派划分,可将国内的Scratch教学分为6个教学流派,具体如下页表所示。

2.国内Scratch教学新呈现的若干趋势

江苏常州的管雪沨老师尝试在幼儿园的教师培训中让老师掌握Scratch,用Scratch给孩子们编写小游戏和课件,开展虚拟情境教育研究。温州的张晓胜和北京的徐欣燕老师开始尝试在一年级教Scratch,将Scratch和一年级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如基础打字、电脑的基础操作、绘图板的使用、文件的管理等)结合起来。这体现了程序教学在信息教学中提纲挈领综合贯通的特点,说明Scratch已经在向小学低学段乃至幼儿园拓展。

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老师借助SMALLBASIC,让初中生从图形化编程语言到代码语言生成一个自然的过渡。他的做法是同样一个任务用Scratch和SMALLBASIC同时编写一遍,让学生体会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Scratch快速编写一个程序,学生掌握程序的基础算法,然后再用代码语言用同样的算法设计另外一个程序,开始尝试从图形化编程到代码的过渡。

北京景山学校的毛澄洁老师借助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的梁森山老师开发的乐动传感器板,将Scratch作为数字化实验系统的编写工具,在初中开设数字科学家的选修课。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时候,不仅是数字化实验系统的使用者,更是数字化实验系统的研发者。

江苏省的常州市和重庆市的渝中区,由市区教研员领头,整体进入Scratch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开创了以市区为单位、教研员牵头的信息技术教育机构加入Scratch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来的新局面,浙江省温州市、武汉市江岸区即将进入Scratch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3.在竞赛与开放活动中共享Scratch创作经验

竞赛与活动能很好地促进Scratch创作经验的共享,能让学生在共享中不断成长,因此,各地各校纷纷组织相关活动,推广Scratch。例如,北京景山学校从2010年9月起,每学期期中考试后的第一个周日, 举办“编程马拉松比赛”,已经连续举行4次,初高中学生自愿参与。这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编程的热爱。

又如,四川师大附属圣菲小学从2011年9月起,每学期每个班要举行班级Scratch创意赛,每年六一和元旦前,都要举行Scratch互动体验活动,把学生作品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并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和说明。创意赛和体验活动已经成为了圣菲小学学生最期待的节日。

再如,常州社区大学在2013年4月,组织开展了Scratch科艺活动,制作“Scratch抓老鼠”项目,学生与家长一起,自带笔记本,组织者提供传感器板。这是以社区形式、自愿参加,利用传感器板子进行互动游戏制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还有2013年5月,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举行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智慧城市创意少年——2013年Scratch Day China主题活动”。100多名中小学生组成的54支队伍分别参加了编创游戏、制作动画等游戏,通过轻松的方式学习数学、逻辑、文学、艺术等知识。

可以说,2013年是Scratch教学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但局部热、全局冷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为使Scratch教学健康有序发展,我们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Scratch的价值与作用,从而准确定位,有序发展。

共同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1.共同面临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梳理与分析不难看到,Scratch引进我国的时间不长,却在实践层面已经呈现出了各种流派的端倪,这说明了Scratch在我国已经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与喜爱,结出不少果实。这些经验性的成果具有细化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是进一步推动Scratch教学的基础,但是由于缺少理论概括,将直接影响到Scratch的大面积推广。如果我们重新审视MIT媒体实验室(Scratch的诞生之地)的认识,不难发现我们在认识方面的匮乏之处。

问题之一:缺少教学理论的梳理。比如,什么因素决定了Scratch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Scratch的核心育人价值是什么,等等。

MIT媒体实验室的终身幼儿园项目组认为,Scratch不仅仅是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它还是一个在线社区。利用Scratch学习编程,目的是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创作的互动式媒体作品(如故事,游戏和动画)。显然,我们在“在线社区”等方面缺少系统的实践。

问题之二:如何借助Scratch有效发展师生的深度思维能力?Scratch不是要创建电脑程序编写大军,而是帮助电脑使用者表达自己,学习创造性的思维、协同工作的经验和系统化推理的能力。

问题之三:Scratch在大陆的教学应用推广,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开展活动,缺少教学专业委员会、相关大学、相关科技活动中心等单位的指导与帮助,缺少活动经费,缺少展示与交流平台。因此,“Scratch局部热”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

问题之四:目前参与进来的教师和学校也面临着教师水平差异大,对Scratch教学价值认识不清,没有课时,基本是单打独斗,除少数地区、少数学校外,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如何改变目前大多数教师面临的现状呢?

2.对策建议

吸引学科教育专家参与到Scratch理论与实践中来。对于具有初级信息素养的学习者来讲,Scratch不同于其他程序语言软件,其基础教育理论问题的解决涉及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社会传播学等领域。因此,关于Scratch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仅靠经验的尝试已经远远不够,在专家或者理论的引领下进行探讨是必要条件。

从深度融合的角度探讨深度思维力培养的新途径。Scratch教学中的游戏制作和交流活动不是目的,Scratch教学的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信息技术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Scratch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什么特殊的影响,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如何创设不同梯度的课程、能进行什么指导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