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11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推广资金不足

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就亟需国家提供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资金支持。但是如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方面就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而相应的地方政府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很难真正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2 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一般是按照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管理,所以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经过多个层次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因此就很容易导致技术推广机构在人事方面处于分离的状态,从而直接造成农业技术推广缺乏相应的人员来加以负责和管理,而且各个部门之间也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严重缺乏相应的协调合作,这就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直接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度,影响农业生产。另外,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部门中的工作人员所具有的责任不够明确,一些部门虽然占用了资金,但却根本没有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从而导致这项推广工作停滞不前。

2 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农业技术推广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它已经成了政府职能性的工作之一,这也是我国社会及国家情况所决定的。从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来看,农业生产还是以小单位为主,基本为家庭。事实上农户与农户之间所种植的作物品种差异性并不大,其专业性水准偏低,这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不能获取相应的回报。这种小规模生产的普遍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无法获得相关企业的支持,因此,需要由政府投资。

其次农业新型技术使用与农业产值是密切相关的。对于普通农户而言,若采取新型技术不能直接使自己收益提升,那么就会对新技术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感,因此普通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都会抱有较为迟疑及被动的态度,而转变这种现状宏观上来看只能借助于政府力量才能达到目的。

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探讨

一是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人员是实施主体。但人员冗余的情况却成了整个体系当中的制约性因素。为了让这种现象得到控制并让相关工作能够细致化实施,就需要规范推广队伍建设,通过加强人员编制并实施科学裁减策略让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得到精简,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培养,逐渐打造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队伍来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二是扶持投资工作。除了政府投资之外,还应该结合经济市场特点并利用其优势对相关投资工作进行引导,从而形成多元化投资,对企业投资给予鼓励。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民间投资为辅助来扩大投资规模及投资渠道,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并提高相关工作的成效性。

三是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在推广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政府发挥技术开发方面的立法职能,通过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来维系各方面权限,使组织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通过对农业技术公益服务体系进行完善,从而走向多元化服务。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文化事业使得农业科技能够被更多农民了解并接受,以此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一个良性氛围。在服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服务质量也必然得到提升,使广大农民受益。

4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4.1 强化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必须要获得政府方面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方面就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以保障。因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不但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必须要获得资金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真正建立的过程当中,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资金加以支撑。另外,还可以进行地方资金的筹集工作,以此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4.2 改进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以完善的制度保障为前提,所以必须针对这个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在地方政府方面也应当积极的制定一套相关的、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建立相关法律保障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直观有效的措施,以此来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当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相关法律来加以修改,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技术方面的推广。另外,还可以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交际情况来建立起专门的管理机制,并成立管理小组来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和宣传。

4.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人才是农业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的主要因素和动力,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如何,通常都受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越高,那么其推广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就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要重视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各方面的建设和多渠道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建立一支结构最优、技术精湛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5 结语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09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逐渐向着现代化、节约型和创新型的方向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已经成为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战略核心,将农业技术尽快运用到农业体系建设中,已经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技术有效应用的最有效措施。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跨越多级行政单位、多功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民合作社大多还是沿袭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这种模式大多主导从中央、各级县(市)到乡(镇)的农业推广体系,其更多的是侧重行政区域的直接管理和各功能单位的专业设置,而行政单位的行政干预和功能单位的各自为政都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相互分割,真正落实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责任不明确,推广管理机构人事分离。

1.2 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相重叠

农业技术推广要求技术对口和专业对口,明确要求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一定要具体到田间地头,明确到每一个村民,强调管理机构必须有明确的职能。当前,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着繁多的农业扶植项目,需要开展农业救助、行政干预、农资创收、技术推广等4类职能。由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定位模糊,同一部门机构承担着多重职能,而且不同职能机构的职能相互交叉,导致农村基层推广机构的职能重叠,弱化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

1.3 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不灵活

我国农村土地跨越多种地质地貌,而多变的自然气候条件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挑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依照采用单一片面的推广方法,很多推广方法可能在一个种植带奏效,但是在其他的种植带不奏效,不能做到有效的实践推广。而长期形成的“行政指挥+田间指导”的行政推广方法僵化,缺乏有效创新,不能迎合不断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在深入了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后,需要侧重加强推广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推广保障机制,广泛培养技术带头人。

2.1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应改变单纯的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将农业技术推广真正回归到农村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推广上,而政府应该定位于技术主导,做好推广对接和后勤保障工作,从而打造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导,以农民合作社为骨干,结合农业科研机构、各级农业技术员、农村技术骨干以及涉农企业广泛参加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中,推广机构应该承担着当地农村农业技术普查、农业创新技术引进、实验,农田病虫害防治及灾情监测、防控,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农资产品投入使用监测等具体工作。最终能够实现政府出台农业推广技术,职能部门制定服务标准,农村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具体落实和积极反馈,从而能够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

2.2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需要政府根据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把握新型农业推广的市场方向,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的前进方向,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逐级、广泛地推进市场法制政策体系建设,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操作指导。在资金支持方面,农村技术推广保障应该积极开拓技术推广经费渠道,部级的农业技术推广可以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而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结合科研机构、专业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攻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2.3 广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

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得到完善,农村配套工程大多已经落实规划,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上未能做到完善落实,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懂农业技术推广的带头人,缺乏切实可行的示范带动,使得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在田间地头落实完善,农村各级行政单位、农民合作社应该积极开展农业推广技术兴趣小组,培养优秀的农民带头人,规范发展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倡导由农民组建、农民管理和农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政府各主管部门和农民合作社应该培养先进典型,发挥技术带头人的典型示范作用。

3 结语

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各职能单位、农民合作社一定要深入研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加强开展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逐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洪秋,安载学,方淑琴,张琳,王秀飞,张维东,刘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05).

[2] 郭洁,胡宝贵.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5,(32).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第3篇

农业节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蓄水保墒耕作技术、适雨种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化学药剂抗旱保墒与保水剂应用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旱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等。节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各种管水组织,制定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制度,做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合理征收水费。

1.1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板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1.2喷灌技术 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固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他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头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2.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存在的问题

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广规模推广;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方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很多工程设备因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3.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3.1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 目前的农业节水方式是为了抗旱保丰收和增加粮食产量,人们一方面在打更多、更深的井,另一方面节水灌溉省下的水又被用来扩大灌溉面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型节水。为此,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因为农业节水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效益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2合理规划灌区的地面水利用,包括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系统 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多年的可供水资源过程。灌区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两种水源统一调度,可按区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进行均衡分析;在一定的开采布局条件下,以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或在一定开采强度下确定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相应的补给区域,或根据补给方式和开采强度确定区域内开采布局。在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外引水源可靠性低时,要发展井灌,以井补渠;若地下水严重超采,就要减少用水或统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当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即使在一个灌区内,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也不同,或者上游井渠结合,以渠为主,下游井渠结合,以井为主。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技推广;阻碍因素;措施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所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机构及其之间的关系与制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研单位与高校、相关推广单位以及农民技术工作人员的有机组合,包括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与农业咨询服务等。其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农民获得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其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民素质,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义

胡总书记曾经说过“农业的希望在科技”,而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推广体系的建设。要想全面建设新农村社会,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加快农业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与实际生产产生关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极大加快农业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使农民用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农作物。此外,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还可以大大减少农业污染,在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2.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为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并且还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利于社会稳定。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可以大大减少农业生产中人力畜力的使用,改善农业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使生产过程变得更加“体面”,从而利于人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更加愿意接受“农民”这一职业。这对于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3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业推广体系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模式,使之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此外,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技术本身,还可以提供市场风险等咨询服务,指导农民及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因此,农技推广能够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3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因素

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的,尚且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农技推广工作,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3.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当前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大多依附于各级行政机构,相关工作更加倾向于行政而不是服务。部分农技推广机构在承担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同时又执行执法监督职能,开展经营也较为普遍。这些因素使农技推广工作大打折扣,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3.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当前社会的年轻人更向往城市生活,很少有中青年技术员愿意留在农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产生人员老化、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又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其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甚至与当地农民水平相当。

3.3推广机制不科学

当前绝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机制仍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务式”推广,实际工作中只是按上级部门意愿执行,推广动力不足,农民缺乏积极性。这种不合理的推广机制容易使政府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出现错位,难以提高农民生产能力。

4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探讨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科技更加高效的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相关措施。

4.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

首先要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政府为辅的管理体制,二者各司其职,主要推广工作由农技部门进行,政府只起监督与辅助作用。上级部门应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加以约束,使其以公益为第一要务,杜绝因经营活动而影响农业技术推广进程的现象。

4.2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直接与广大农民接触的工作人员,农业部门要优化农技推广的人员结构,制定有效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优秀的高学历毕业生深入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并逐步增加其工作比重。对于年龄较大、工作经验较长的推广人员,应为其提供培训机会以辅佐年轻技术员开展工作。对于非专业的人员,可以适当清退,确保专业的技术人员比例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80%以上。

4.3改革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所推广技术的选择不能仅以农业部门意愿为导向,而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切实需求,将“先进技术农技站农民”的单向推广机制转变为“先进技术?农技站?农民”的双向机制,农业部门应按照农民需求有选择地推广相应技术,对农民没有接触过的技术可以根据实际生产状况,经过试验后再推广至广大农民。

4.4保障推广资金的投入

其实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是由于经费紧张产生的,因此农业部门和各级政府应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规的要求,将农技推广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足额到位。对于经费的使用应做到人员、工作条件与设施、技术人员与农民的培训等首先得到充分的保障,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完备的软硬件基础。

5总结

农业技术的推广事关国计民生,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发展的,不能适应当下国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求。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改善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保障推广经费,全面提高各级推广人员素质,采用科学合理地推广体制,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科学技术更加高效地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钢.贵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一以修文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郭晋.潍坊市农业推广体系创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户需求,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模式

“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民发展,则农村发展”,只有让农民掌握并应用科技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以农户技术需求为主导,是因为农户对技术的需求是科技支撑体系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双轨制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依据权属关系和应用效应可将一般物品与服务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涉农技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属于“半公共物品”,这对于涉农技术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而言,对于具有“半公共物品”性质的涉农技术就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监督;而应在政府的引导、监督下,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引导和调节涉农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分配和应用。这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符合中国的国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这种双轨制的运行机制下,还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别的涉农技术应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依靠不同的涉农技术科技支撑组织来推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避免由于受到农业宏观政策目标的限制,导致政府过于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而忽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其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作用。

只有明确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的需要与时俱进,随时对涉农技术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协调起来;明确彼此不同分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二、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动力机制

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可区分为拉力机制、推力机制和耦合机制[1]。拉力机制是涉农技术需求方,即农户在科技带来农业增产、增收的效益驱使下,产生了对科技的需求,进而通过科技支撑体系引导涉农科技创新主体转向农户需求,以农户的科技需求为中心进行科技创新。推力机制是涉农技术供给方的动力机制。由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受地域、气候条件限制,涉农技术传播、扩散不同于工业等其他技术传播、扩散。涉农高新技术的扩散是直接输出某种新农业技术,把生产农产品的整个技术和生产过程转移到某一区域,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传播、扩散。由于技术市场自身存在着风险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多变性,因此,采用涉农高新技术必然存在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所以,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撑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耦合机制则是涉农业技术的需求与供给双方之间因相互联系促进的涉农技术开发与应用[2]。从根本上讲,涉农技术需求方为了获得科技创新带来的额外收益而引起的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是科技创新传播、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

因此,构建以涉农技术使用者,即农户系统为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动力机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价值观、知识、劳动以及农民科技创新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环境、条件以及权利,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沟通、互相学习的机制,将现代科学知识融入推广活动中,最终达到使农民理解、接受并自觉运用农业新技术。

三、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环境机制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城乡之间、各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依然存在不平等竞争,这种不平等竞争,在“涉农”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涉农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市场分割,法制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乏,随意违反合同和协议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关键,重点要建立和完善法制环境维护经济公平竞争。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我国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除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以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据测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有85%左右的缺口,为此,政府应鼓励开辟多种融资、投资渠道,建立技术创新基金、风险基金来引导和调动市场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但由于涉农科技同时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单纯依靠市场无法满足资金的全部需求,也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因此,要大力推动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风险投资做补充,银行贷款作保证的科技支撑体系的融资环境[3]。

制度环境建设。制度对科技支撑体系能否顺利发挥作用以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制度环境建设已构成科技环境传播、扩散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政府直接参与的职能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激励机制等。

基础环境建设。基础环境是一个区域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载体,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包括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合作平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科技成果交易等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必要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科技示范园及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指导培训及教育机构和其他相关的硬件条件设施。

人文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的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最终是为人服务,需要创造良好的对科技创新者和使用者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环境,构建和营造对社会对自我实现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舆论导向和行为准则。科技支撑体系的人文环境建设除了要营造一个尊重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外,还应该注重营造对科技创新成果使用者以及科技支撑体系构成人员的尊重的良好环境。

科技支撑体系的行政和组织环境。科技支撑体系的模式是多元化的,而且多以市场机制的运行为主,但行政和其自身的组织环境仍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一个国家用于科技支撑体系运转的资金是有限的,必然要求提高其运转效率,一方面要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另一方要提高体系工作的运转效率。提高资金周转率要受到行政环境的制约,而提高体系工作效率要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因此,建设好行政和组织环境对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涉农科技研发与科技支撑体系的运作普遍受到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也是农业科技区别与工业科技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难以培育出世界通用的作物品种。多数国家都尽量在各种生态环境建立研究站,以便使作物品种适应各种生态环境,以研制适宜推广和应有的农业新科技。科技支撑体系同样需要这样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开展普遍适用或具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传播、扩散。

四、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运行模式

我国现已形成包括政府为主导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这些科技支撑体系互相补充,既是对政府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政府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所不能替代的。

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传播、扩散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核心力量,现已形成了一个从上至下基本完整的体系,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撑体系和农业经营管理体系。该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宏观政策为目标,按照事业单位的形式管理,采取项目推广、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兴办经济实体等模式,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项目经费和创收三种渠道。

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的科技支撑体系模式。该模式产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由农民自我提供涉农科技支撑的服务组织模式。协会会员一般以农民技术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为骨干,按照自愿、自主、互利的原则广泛吸收农民参加,是一种介于政府支撑体系、企业支撑体系和农户之间以及政府科研支撑体系和农户之间的一座桥梁。协会主要功能体现在组织管理、承担技术转化和指导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对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功不可没。

农业企业型技术支撑体系模式。该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企业生产活动而发挥企业农技传播、扩散的体系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产品加工型+农户型;二是涉农企业。在前一种形式下,企业为赢得生产利润不断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为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跟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由农户按照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农产品,从而顺利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给农户,最终这些农产品又将作为加工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而被销售。在后一种形式下,企业通常在从事生产或销售农药、化肥、农机具、种子或饲料等生产资料过程,为了提高其产品的销售量和树立产品品牌,而采取多种形式如散发技术宣传材料、聘请专家做咨询、讲课等向农户介绍其产品的特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等,从客观上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推广效果。

农业教育、科研型技术支撑体系模式。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近60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360多所;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院所1200多所,这些科研院所在提供农业技术支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途径:一是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一方面,针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等;另一方面,根据农民的技术需要,指导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针对性;二是技术咨询服务。由专家学者组成科技服务团,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发展规划;三是技术开发与成果转让。以市场导向,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同时对现有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进行转让;四是技术入股。以教育、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参股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产学研结合;五是组建科技型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依靠本单位人财物等条件,组建自己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和转化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国的科技支撑体系正在由政府主导型向以农户技术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型多元化模式转变,只有适应并满足农户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

作者单位:于桂娥,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刘洪彬,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常向阳,戴国海.技术创新扩散的机制及其本质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45-47.

[2]刘辉,李小芹,李同升,郭庆仪.农业技术扩散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