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价值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价值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价值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VAR;ADF;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49-03

一、引言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粮食重要产区。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亿斤,连续十一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油料、蔬菜等产业居全国前列[1]。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对河南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加。据统计,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80年的1 178×10 4 kW发展到2010 年的 10 195.9×10 4 kW,三十年间增长了8.66倍,年均增长28.87%。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机事业的补贴力度,大力促进了农机事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

二、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总产值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选择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6—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变量定义如下;Y表示农业总产值,具体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活动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X表示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具体是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等。

以Yt表示第t年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绝对值),以Xt表示第t年年底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总量。以1994年的农业生产价格为基期,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出各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实际值,用yt来表示剔除价格后农林牧渔业实际值。为消除存在异方差存在的可能性,分别对yt和Xt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做Lnyt和LnXt。

(二)ADF法单位根检验

用来进行实证分析的数据均是时间序列,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可能出现的“伪回归”问题,必须对相关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使用Eviews6软件,运用ADF检验法对序列Lnyt、LnXt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来判断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单位根,并运用AI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利用ADF检验法,得到Lnyt、LnXt的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上页表1可以得出,在显著水平5%的水平上,虽然时间序列变量Lnyt和LnXt都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变量也是非平稳的,但二阶差分变量是平稳的。因此,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用机械总动力均为I(2)序列。

(三)协整检验

因为时间序列Lnyt和LnXt都是二阶单整,所以两个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用Johanson协整检验方法对Lnyt、LnXt进行协整检验时,表2显示协整检验结果,通过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在显著水平5%的水平上有1个协整方程,表明存在协整关系。

分析表2的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果,其中包括迹(Trace)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Max-Eigen)统计量检验。以检验水平5%判断,因为迹统计量检验有34.58374>15.49471,

0.000256

14.26460,0.000256

(四)VAR模型的估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在滞后2阶情况下,对VAR(2)模型的残差进行JB正态性检验、LM自相关检验和White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无自相关、不存在异方差,且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该VAR(2)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统计性质良好,可以成为随后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的基础VAR(2)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五)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函数是用来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称之为“脉冲”)对VAR模型当中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3]。

从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系统对冲击的反应是不稳定的。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的正冲击给农用机械总量带来正面的影响,并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也就是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会促进农用机械量的投入和发展。从上页图2可以看出,农用机械总量长期对农业生产总值有正向影响,但产生的影响缓慢。也就是说农用机械的投入在短期内不能立即促进农业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ADF、协整检验、VAR、脉冲响应等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

1.河南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机械化短期波动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不显著,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受资金投入、农业劳动力、耕地土地面积、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一方面,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4],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困难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河南的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资金比较低、对农业机械化的补贴少,难以在河南省农村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

2.脉冲响应得出河南农用机械总量正冲击会对农业产值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但产生的影响缓慢。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持续地为农业机械化产生正向拉动作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促进农用机械量的投入和发展。长期来看,农业总产值增长和农业机械化的互动作用趋于平稳发展。

(二)政策建议

1.政府加大对农机的资金投入和增加补贴。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和引导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河南农业经济增长。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使农民能支付得起购买农机具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机购买者实行贷款支持,组建和扶持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或组织,解决农民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农业贷款投入[5]。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农业产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对农用机械化推广具有极为重要作用。现阶段,河南是种植业和粮食生产大省,要使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经济发展,需促进种植业内部调整和结构优化,优化农作物品种,扩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6]。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志宏,赵小汎,郝晋珉.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特征及可持续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2,(9).

[2] 王德华.河南省农机事业发展与农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误差修正模型[J].中国农机化,2011,(7).

[3] 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

[4] 谢韵清.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必要性及现状分析[J].农林科技,2012,(5).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逆向物流;农业机械拆解;标准规范

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多年的稳定较快增长,提高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精细化、高效化和现代化水平,有效促进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科学转变。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加,农业机械在全国各地被广泛使用,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农业机械类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逐渐缩短。为了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增加购买几率,农业机械制造商和销售商在产品销售中普遍采用相对宽松而灵活的销售策略,使得其物流供应链竞争能力不断提高,行业稳步发展壮大。同时也应该看到,农业机械制造行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随着全球性资源稀缺性问题的日益显现,节约能源、材料循环利用等开始成为农业机械行业逐渐关注的热点方向,逆向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的问题也因此受到了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的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仍处于初始萌芽发展阶段,相对其农业机械正向物流其行业发育程度较为弱小,废旧农业机械再利用率、回收率、环保水平都比较低,行业竞争比较混乱无序,各级政府对回收废旧农业机械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并不完善。尽管我国相关部门逐步制定了一系列相对零散的政策来规范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总的看来我国在构建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网络体系方面,仍较为落后。论文在详细阐述了农业机械和逆向物流的相关概念和涵义的基础上,在认真的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合理优化现有的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系统,提高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供应链服务效率和行业效益,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和行业发展的参考路径。

1农业机械逆向物流

1.1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规模的发展壮大,农业机械制造业和流通市场也以年均10%的速度态势稳定成长。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1749.9万kw,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74.5万台和136.9万部,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187.4万台和219.1万部,农业排灌柴油机数量为289.9万台;发展到2013年,对应的数据是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3906.8万kw,我国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527.0万台和826.6万部,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1752.3万台和3049.2万部,农业排灌柴油机数量为1259.4万台[1]。农业部的相关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农业机械的总动力达10.76亿kw,同比增长3.57%。虽总动力增幅有限,但是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达572.3万台、894.1万部,同比增长率都在8%以上,保有量增长率高于总动力增长率一倍有余,我国农业机械的应用仍然明显表现为配套化和大型化的趋势特点。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我国的农业机械相关产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2008年7月中国农业部(农业部第1062号公告)颁布并实施了农业机械分类行业标准[2],进一步规范了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对农业机械的分类及统计,提供了行业管理可参照、具备更高透明度的依据。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取得了最为辉煌的10a连增的成绩,但也应清醒看到,整个行业供应链仍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不均衡,农业机械制造和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报废农业机械并未充分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废弃和报废农业机械回收业并未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1.2逆向物流的涵义

国外学者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在学术文献中是“逆向流”、“逆向渠道”这样的定义。美国的Stock(1992)首先提出了“逆向物流”的定义,将逆向物流概括为:这是一种集合了产品回收、物料再循环、回收再利用报废产品、维修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Carter(1998)结合循环经济理论,给出逆向物流的进一步定义:是物品在渠道成员之间的反向流动,企业在这一流动过程中为了获得环境保护上的优势,对其中再循环利用的物料进行有效的管理[3]。相对而言,我国对于逆向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给出了逆向物流的权威定义:逆向物流也称反向物流,是物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的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4]。广义的逆向物流包括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通常回收物流是指退货、返修物品和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从需方返回供方所引发的物流活动。废弃物物流定义为: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的物流活动。相比2001年的《物流术语》,新版物流基础术语明确了物品是经济活动中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回收品以及废弃物等。对于农业机械行业而言,逆向物流一般是指废弃物物流,报废的农业机械虽然是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适用价值的物品,但仍有再利用的潜在价值。

2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现实意义

农业机械行业实现逆向物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口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国土范围内人均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8%,后备资源储存严重匮乏。由于大量资源的粗放型使用,我国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节约资源,实现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农业机械制造业是高能耗产业,面临日益减少的资源,逆向物流的实现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开展为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和再利用架设了桥梁,节省了社会资源。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也是行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实现顾客价值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对报废的农业机械进行重新拆解,将可在循环的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可再使用的零部件翻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制造业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成本压力,提高企业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树立环保意识,提升企业形象也是必要和关键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对逆向物流给予重视,把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工作做好,体现了企业高度社会责任感,塑造企业的绿色形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2.2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瓶颈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示范试点工作,力争通过政府先行资金引导、市场规范运作整合等措施来发挥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业的规模效益,推动相关企业做大做强,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效率低、小而散、竞争无序等特点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2.2.1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标准缺失的制约

我国目前除拖拉机规定不得使用超过9a外,没有规定其他农业机械的使用期限。农业机械分类行业标准将现有的农业机械共分14个大类,57个小类和276个品目,拖拉机保有量只占到农业机械保有总量的30%左右。对于数量巨大的配套农业机械而言,只有新疆、江苏等少数省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定了非强制性的农业机械报废标准。行业规范的兼容性不足,市场、技术标准的缺失,成为制约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产业链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2.2行业管理政策和发展规划引导的制约

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城市矿山”示范工程列为重点工程,从技术创新、环保达标、管理规范、产业集约、辐射功能等几个方面来推动城市废旧物品回收拆解工作,从而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幅员辽阔的农村,尤其是针对每年数百万台(部)的报废农业机械,相关政策几乎是空白的。如果实施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先导,金融、土地、招商等综合配套措施并进,带动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意义,同时对制造企业等微观方面也具有正向作用。

2.2.3农业机械行业重视程度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把重心放在正向物流上,而在逆向物流方面,企业还没有充分的投入热情,部分甚至是直接在正向物流的运输基础上开展逆向物流的运输。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回收物流企业拆解设施设备条件差,工艺粗放落后,材料回收再利用率极低,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3促进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的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

参照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整个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健全、市场竞争混乱等情况,尽快出台统一的优惠政策和实施细则,支持全产业链的规模发展,构建集回收点、检测中心、选址、和回收数量监控一体化的农业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体系。

3.2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打造逆向物流云平台

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回收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过程,单一企业信息既可能无法满足实时的信息需求,又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建立起企业间大数据共享的云平台,使行业内的交流便利,信息传达及时,同时又节约了社会资源与劳动力,实现共赢的目的。

3.3优化管理运营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对报废产品的检测和拆解处理所需专业设备,建立起适合的管理模式,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知识性培养,建立起激励、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企业的集成化管理,不断提高其物流服务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EB/OL]./.2015-03-18.

[2]NY/T1640—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分类[S].

[3]Carter.ReverseLogistics:areviewoftheliteratureandframeworkforfutureinvestigation[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1998,19(1):85-103.

[4]GB/T18354-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3篇

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等因素的限制,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比,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但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无疑都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发展条件。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87.5MW,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51.58万台,小型拖拉机1750.90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542.06万部,小型拖拉机配套机具2880.56万部,农用灌溉柴油机924.92万台。按照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衡量标准,2009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8.8%,总体上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度时期[4];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机械作业为主的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反映社会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又是反映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指标,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有助于把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为制定农业机械化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理论方法、模型设置、数据来源

1.1理论方法国内外对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测算方法有很多研究,主要方法有要素生产率法和有无项目比较法,要素生产率法包括偏要素生产率法和全要素生产率法,偏要素生产率是指农业产出与农业单要素投入的比率,如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科技生产率等;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农业产出与农业总要素投入的比率,主要方法有生产函数法、增长速度方程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的反映每单位农业要素投入会引起农业产出的变化量。本文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农业机械投入产出弹性,然后通过下列公式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进行测算(公式略)

1.2模型设置为了计算农业机械投入产出弹性,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模型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Value)代表农业经济作为因变量。影响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土地、资金和科技等。因此,选取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Lab)作为劳动力投入要素;选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Land)作为土地投入要素;选取财政支出中的支农支出(Cap)作为资金投入要素;选取农用机械总动力(Mec)、化肥施用量(Fer)作为科技投入要素。根据以上因变量和自变量建立下面的生产函数模型:(式略)、资金、机械、化肥的弹性系数,其含义为各要素每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变化百分率,ε则为随机扰动项。

1.3数据来源为了增大样本容量,得到更为准确估计结果,根据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选取1978~2009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1978~1989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0~2009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由于没有2007、2008、2009年支农支出数据,用农林水事务支出代替;没有2003年至2009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代替。同时为了增强数据的可比较性,利用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行去除物价处理,这样就可以排除物价变动对估计结果的影响。

2实证分析

2.1相关分析农业机械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会愈加明显。农用机械总动力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可以有效的反应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可以全面的反应农业经济状况。分析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即分析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了解不同阶段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作用。用Eviews5.0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99,说明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验证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得到相关图(图略)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的变化趋势相同,二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这说明有必要就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进行分析研究。

2.2生产函数分析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支农支出、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五种要素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情况,进一步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原模型分析结果(表略)。对模型进行如下检验:首先是统计检验,模型的R-squared为0.992120,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非常好,可以通过拟合优度的检验,方程的F值为654.7132,P值为0说明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变量Lab和Mec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检验。其次是计量经济检验,自变量两两之间进行相关图的分析,结果表明Cap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对模型进行怀特检验,p值是0.224745,说明承认模型存在异方差,犯错的概率是22%,所以模型存在异方差。模型的DW值0.825867,说明模型存在序列相关。分别用去除Cap、加权处理和二阶差分解决模型的多重共线、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最后得到实证分析结果(表略),通过生产函数可以得出劳动力投入产出弹性、土地投入产出弹性、机械投入产出弹性、化肥投入产出弹性分别为-0.74、0.15、1.13、0.78。

2.3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测算对数据进行去除物价处理之后,基期(1978年)农业产出1395.6亿元,报告期(2009年)农业产出60542.6亿元;基期(1978年)农业机械投入11750.0万千瓦,报告期(2009年)农业机械投入87496.1万千瓦。1978年至2009年共32年。根据公式(1)、(2)、(3)、(4)分别可以计算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2.44%,农用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速度为20.15%,农用机械总动力相对增长率为15.21%,通过生产函数分析得到农业机械投入产出弹性为1.13,进而测算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为17.19%。

2.4结果分析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9,并且是正相关关系。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产出增加和农业经济发展。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增加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减少0.74%,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增加不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反还会抑制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会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0.15%,土地要素投入的增加会对农业经济产生促进作用。我国现有的耕地在逐年减少,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必须保护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增加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1.13%,机械要素投入产出弹性为正说明我国具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即农业机械投入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农业机械投入产出弹性最大说明和其他农业生产要素相比,农业机械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最显著的。化肥施用量增加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0.78%,在短期化肥的合理使用对增加农业产出作用明显,在长期化肥过度使用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长远来看靠化肥要素投入的增加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山东省逐步回归分析粮食单产价格指数比

粮食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建国60年来,山东省粮食生产成绩显著,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建国初山东粮食总产量为870万吨,到1978年总产量为2288万吨。2001年左右,出现了大幅度减产,主要是由当年粮食价格低,许多粮农转种其他作物以及干旱灾害引起的。2008年总产量增至4260.5万吨,名列全国第二,且连续六年增产,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的减少和退化,水资源的缺乏及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存在,山东省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粮食问题仍然是山东省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山东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建模过程

1、影响因子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由于研究方法和地理范围的不同,研究结果亦有很大差异。本文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选择了七个因子作为分析对象,即:X1―粮食单产(公斤/公顷)、X2―种粮劳动力数量(万人)、X3―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之比(以1978年为基期)、X4―化肥用量(万吨)、X5―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X6―成灾面积(万公顷)、X7―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其中,本文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农业统计年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相关网站。

2、分析思路

(1) 数据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利用Evivews6.0软件,通过OLS方法计算七因素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

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严重,可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2)逐步回归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运用OLS方法求出七因素的基本回归方程。根据经济理论意义可知,X1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故选择第一个基本回归方程作为分析的第一步,然后通过逐步回归进行修正,得到最优结果,见表2。

(3)模型检验。①方程拟合优度检验:通过回归分析得R2=

0.838899,通过检验。②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F=70.29854,查F分布得临界值F0.05(3,30)=2.92,因F>F0.05(3,30),故模型通过F检验。③解释变量t检验:经回归分析得所有t的数值均大于t0.025(30)=2.092,所以所有解释变量均通了t检验。④序列相关性检验:用杜宾―瓦森(Durbin-Watson)检验法,查表得dL=

1.18,dU=1.46,由于dU

综上所述,该模型通过了检验,是较为理想的模型。

二、建模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所建模型表明,粮食单产和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是影响山东粮食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粮食单产每变动一个单位,粮食总产变化0.4764个单位;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每变化1%,粮食总产变化13.75%。图2为粮食总产实际值与模型拟合值的对比曲线,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值与实际值具有很高的拟合度,最大拟合误差仅16.5%。

1、粮食单产

图3为山东省粮食总产及单产的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山东省粮食总产及单产呈现出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山东省粮食总产及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年左右,粮食单产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由于山东省土地资源有限,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提高山东省粮食总产量的最有效途径。

在1979―2008年有效灌溉面积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粮食单产从1979年的2835kg/公顷增长到了2008年的6391kg/公顷,增长了2.68倍。据测算,在应用机械耕整地、精耕细作、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等农业机械新技术的产粮地区,由于粮食单产的提高可使粮食增产11%~15%。

目前,尽管山东省的小麦、玉米、水稻、甘薯等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其他高产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只就山东省内而言,亦有高产区和中低产区之分。例如在一些高产区的小麦产量已经达到了1200斤/亩,但也有部分中低产区的小麦产量仅每亩几百斤,因此将中低产区尽快转化为高产区,山东省的粮食单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

图4为粮食总产和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的变化趋势曲线。

可以看出,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与粮食总产的变化趋势呈近似负相关对称分布,符合现实情况。

农产品的生产和其他工业品的生产一样,农民要根据投入与产出比来决定自己的农业行为。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或者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农民的预期福利就会下降,理性的农民就会选择少种地或者减少对土地的投资。如减少化肥用量、少购买高产作物、购买高科技机械的动机降低等,于是就会导致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下降;当市场出现相反的情况时,农民就会采取相反的措施,于是促使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上升。

另外,在经济较发达的山东省,大多数农村都离城市很近,这就为农民进城打工提供了便利,农民很容易在进行农业生产和进城打工之间进行选择,这就使得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变化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并且影响粮食总产上显得更为突出。

3、种粮劳动力数量

在粮食生产的历史上,人口的增长曾经是粮食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但近年来,农业机械化代替了人的劳动。山东省的大多数农村都出现了农业劳力的闲置,人均耕地不到两亩,农村劳力的增加已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即使农村劳力继续增加,由于土地总量、土地生产能力等的限制,粮食总量也不可能按人口增加速度增长下去;反之,由于人口政策的影响,当未来人口逐渐减少时,粮食总产量也不会因为人口的减少而迅速降低。

4、化肥用量

目前,山东省化肥施用水平已经较高,特别是在一些高产地区,其增产作用已经较小,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化肥投入在粮食增产方面的能力逐渐下降。

另外,由于施肥方法落后、偏施和过施,导致长期以来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其中磷肥为10%~20%,钾肥为45%~50%,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盲目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粮食产量,关键是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5、农业机械总动力

农业机械的增加也曾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山东省的机械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省拖拉机增长4.1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24.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加1.5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40.2%,特别指出的是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增加8000多台,同比增幅达135.3%;大中型和小型拖拉机增长比由上年同期的0.48:1增长到0.57:1,同比增长18.8%;联合收获机增加1.1万台,同比增长12.2%。高度的机械化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大部分农业机械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在非农忙时节,农业机械大都被闲置,农业机械的增加实际上加快了农业劳动的速度,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而在粮食增产上效果并不明显。

6、面积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潘护林基于《山东省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5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对山东省15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综合灾情进行了统计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上呈年均受灾面积大、成灾率高且波动幅度大的特点;在各主要气象灾害中,以旱灾年均受灾和成灾面积最大,低温冻害年均受灾和成灾面积最小;但从对种植业总产值的影响来看,又以涝灾影响为最大,其次是风雹、低温冻害与旱灾相对较小。能看出,仅从受灾或成灾面积的角度不能准确判断某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经济影响,还需要从农作物种植制度、价格等人为因素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7、有效灌溉面积

自1979年以来,山东省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基本没有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受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的限制。

三、结论及认识

第一,利用Eviews6.0软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最大误差仅为16.5%。所建模型表明,粮食单产和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是影响山东省粮食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粮食单产每变动一个单位,粮食总产变化0.4764个单位;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每变化1%,粮食总产变化13.75%。

第二,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是提高山东省粮食产量的最有效途径;采取增加科技投入、改进现有耕作方式和耕种技术、改良农作物管理方式,以及通过常规杂交和生物技术培育良种等方法来提高粮食单产,可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

第三,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料和粮食的价格。采取适当措施以稳定、提高粮食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种粮补贴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农业机械化代替了人的劳动,农村劳力的增加已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高度机械化的同时带来农业机械的闲置,农业机械的增加实际上加快了农业劳动的速度,而在影响粮食产量上效果并不明显。

第五,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化肥投入在粮食增产方面的能力逐渐下降;施肥方法落后、偏施和过施现象普遍存在,盲目增加化肥施用量并不能从根本上使粮食增产,关键是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Javier Blas、Geoff Dyer:世界和中国都面临粮食问题大挑战[J].中国投资,2009(5).

[2] 李妍: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3] 王海燕:河南省主要影响粮食产量的因子分析[J].中国商界,2009(174).

[4] 田德斌、车明诚: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

[5] 刘定惠、朱超洪:安徽省粮食生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9(5).

[6] 赵慧江:基于回归分析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9(2).

[7] 姜长云、蓝海涛、张艳平:我国农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以粮食和生猪产品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08(22).

[8] 朱万红: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标志。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退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私人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快速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研究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农民收入、农业机械价格水平、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变化等因素对农业机械化产生重要影响,对现阶段的促进政策有重要启示。

一、导言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

(二)农业机械的功用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

(三)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净值增加1元,则全国将有11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资料的选取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3~2006年。这是因为安徽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1978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年1月。全国只有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年12月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认为1983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1996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 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2 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来反映土地经营规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1983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1995年为界线设立政策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如GDP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RPFI变量进行考察,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R&D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误差项。

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期m=1,2,6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二)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异方差自相关一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对模型估计的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 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但估计结果仅在10%的水平显著。

4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构成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与理论预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个变量,也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的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观点似乎矛盾。但就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农业机械功用而言,这一结果具有现实性。因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一方面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主要是农民自购自用,有的兼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这一结果说明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已经出现。

5 本文对于政策变化(D1)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估计结果也是显著的,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四、结论与启示

从本文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对相关政策的启示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农业机械的价格水平还是影响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提高新型农业机械的存量水平,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目前不应将小型的行走动力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通过下面的结论会更清楚其中原因。